两句自然之道列子一则38字

有关自然之道_百度知道
有关自然之道
提问者采纳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在任何一个民族,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狼几乎永远担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位朋友讲过一件新闻,说的是在西方的某个国家里,在种植大豆时为了节省喷洒农药的时间及成本,便研究出一种叫“转基因”大豆。就是在大豆的细胞核中提前注射农药,然后播种。当这种转基因大豆刚刚问世,就受到农民们的热烈欢迎。因为这种品种的大豆只需要浇水施肥即可,无须再为虫害而烦恼、而劳累。但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其国家的癌症发病率明显增高。研究结果表明,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长期食用了这种连虫子都望而却步的转基因大豆,可以直接的说这种大豆就是“毒豆”。同时,其国家的科学家们用老鼠作了实验,结果:当老鼠繁殖到第七代时,就完全失去了生育能力。这种事例举不胜举,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
易经 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而有形体的,凭感官能感知的东西叫做“器”。“道”也可以理解为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即哲学本体论。 “自然之道”我理解为有形的、可感觉的自然内部所包涵的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的、需要借助理性思维或超验能力去感悟的无形、隐性的运动、变化规律。
俯辅碘恍鄢喝碉桶冬垃
庖丁解牛,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庄子》,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出处: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士卒难忍,操寻思少顷,,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赞同12| 评论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提出的“道”,独特之处在哪儿呢?他不是在历史的文化积累里边找一个原则来指引我们的行为,他认为这不行,他找到了自然世界,他认为自然界里边的“道”,才是一个在混乱的崩溃的时代,人们可以由此来重建政治,重建合理人生的一个最好的凭借。相反,如果相信历史上建立起来的那些“规矩”,人类要出大毛病。所以老子提出的“道”,后来在古代思想史上影响那么大,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又不仅仅是以自然来指导我们,他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他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人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奥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自然之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从哲学上探索老子的自然之道(38)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全章意译:
劳心者之“德”不是完整意义之“德”是因为劳心者不是直接循道而行生产社会财富,所以说劳心者之“德”只是总结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其认识结果具有指导人们生产社会财富之“德”。
劳力者循道而行所产生的社会财富才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是通过循道而行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使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财富。
劳心者之德在于通过“无为而治”普及全民教育使其统治下的民众了解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让民众用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去认识自然,通过循道而行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没有只为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
劳力者循道而行,总是以自身所为来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这种把对于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万物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活动,实际上就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生产社会财富之为的有以为。
劳心者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时就会提倡用“仁”来规范人类伦理而实现维护统治的平稳,也没有只为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劳心者思维受生存意识的影响去附会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就会提倡用“义”
来规范人类行为,就会谋求以维护统治阶级或部分群体利益为核心的有以为。
劳心者思维受生存意识支配就会去论证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提倡以“礼”
来强制划分人的身份等级维护统治,依靠强权把民众划为“下人”对其实行暴政,是得不到天下民众的响应和接受的,民众会攘臂控诉,甚至揭竿而起,推翻其统治。
所以说周王朝废除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的继续使用、只有依赖周王朝之前人类所认识的自然之道来生产社会财富维持生存;而丧失循道而行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方法就只能用思维去规范生存意识所认为好的积极一面而提倡“仁”
来规范人类伦理维护统治的平稳,“仁”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丧失规范人类伦理的作用后就会倡导用“义”
来规范人类行为,而“义”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同样丧失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后才用“礼”来强制规范人的身份等级,而老百姓没有谁会响应劳心者如此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所形成的认识结果来维护统治。所谓“礼”,实际上是一种礼法制度,该制度的实质是把天下人的身份强行分为不同的等级,因此依靠礼法制度进行统治是缺乏忠、信保障如履薄冰的暴政统治,是引起民众为了生存而造反和叛乱的首要祸根。
通过上述分析,就会明白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是怎样使用华美的语言掩饰其通过战争掠夺社会财富的行为来维护统治之道,这实际上是使人类思维远离对于自然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而重新走向愚昧的开始。
所以说具有思维的大丈夫对于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需要进行全面了解、要使人类生存在社会财富富足的社会,不要使人类生存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的饥寒交迫之中。使人类的行为完全用于生产社会财富,而不要使人类行为通过战争相互残杀去掠夺社会财富并玩弄思辨技巧来掩饰自己的丑恶行为。因此应当废除周王朝所提倡使用的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去认识所有领域、而应该了解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针对不同的认识领域采用相适应的认识方法去进行认识。
1:上德不德:上德:上:与下相对。引申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和劳心者。德:循道而行所生产的社会财富。劳心者之德只是总结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或者向民众提供能够指导其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结果。不德:不是完整意义之德。老子本人在第二十一章对什么是德进行解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循道而行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即生产社会财富为德。全句意译:劳心者之德体现在向民众提供循道而行去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结果,不是完整意义之德。
2:是以有德:有:与老子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之“有”同义;具有
利用价值。是因为其认识结果能够指导人们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而生产社会财富的利用价值而体现其德。
3:下德不失德:下:与上相对。引申为居于被统治地位的“下人”劳力者。不失德: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劳力者利用劳心者的认识结果循道而行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才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
4:是以无德:无:本义为没有、无所等。老子赋予“无”字新的含义通过《道德经》第十一章全章对此进行解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赋予“无”字新的含义为:通过人类的行为活动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使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这样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为“无”。老子作品中的“无为”、“无德”这些句子中的“无”都是使用新赋予的含义。是以无德:是以人类行为活动能够生产社会财富为德。这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其内涵是一致的。任何细微的生产社会财富的行为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之道才能实现。
5:无以为:无:使用本义,没有。以为:按照生存意识要求只对维持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无以为”意译:劳心者所形成的认识结果没有只为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
6:有以为:(1)对于下德而言:有:利用价值。以为:认识结果能够被民众利用去生产社会财富。意译为:劳心者认识结果所具有的利用价值被民众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而生产社会财富维持生存的作为。(2)对于上义而言:有:利用价值。以为:认识结果能够被统治者利用维护统治。意译为:劳心者认识结果的利用价值被统治者所接受用强权政治去谋求或掠夺社会财富维持统治的作为。
7:上礼而为之莫之应:上:特指统治者和劳心者。礼:特指周王朝所制定的《周礼》,其内容的实质就是把不同的人的身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的人的行为活动都必须符合《周礼》的规定,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非礼”,就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当然,《周礼》中也通过制定一些人际交往的“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活动,使《周礼》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来混淆人们的视线。莫:没有谁。之:代词,指用“礼”来强制规范人的身份等级。应:响应。统治者和劳心者通过制定《周礼》来维护统治、利用强权政治把天下人划分为身份不同等级、老百姓中没有谁对用“礼法”来强制规范人的身份等级进行响应。
8: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引申为愤怒地握拳奋举。全句意译:攘臂控诉,甚至揭竿而起,推翻其统治。
9:道之华:道:言道、语言。华:华美。用玩弄思辨技巧认识方法所雕琢的华美语言表述出来掩饰其通过战争掠夺社会财富的丑恶行为。
评析:老子本章的重点是继第二十一章对什么是德进行解析后,更详细地解析什么是德。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循道而行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即生产社会财富为德。那么,体现在不同职业人身上的德,也具有不同。劳心者之德,在于向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方法,总结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提倡在认识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时应该使用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并把发现的自然之道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验证为真之后向人们广泛传播。劳力者之德在于接受被验证为真的认识结果去指导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循道而行的行为活动把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改造成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劳心者和劳力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老子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劳心者所体现的德不是完整意义的德,只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劳力者循道而行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才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劳力者实现的是使自然物质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的成果,但劳力者所使用的思维认识方法来自于劳心者的总结、传授和教育。
老子在本章中,除了对不同的职业所体现出具有区别的德之外。还对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的认识方法提倡用“仁”来规范人类伦理维护统治、对于思维受生存意识的影响所提倡的“义”来规范人类行为维护统治、对于思维受生存意识的支配所提倡用强权政治强制划分人的身份等级的“礼”来维护统治进行分析。认为用所谓的“仁、义、礼”来维护统治,在社会财富充足的时候,都具有规范作用;而一旦出现维持生存的社会财富严重匮乏时,这些对于人类的规范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完全化为乌有。
所谓“仁”:就是以仁爱之心对待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要求天下人相互之间具有仁爱之心。“仁”是一种理想化的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只能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而这样的认识方法并不能否定人的思维从消极的方面去进行论证;就像现代人用思维对生存意识所厌恶的死亡去进行论证一样,最终陷入从宗教认识方法去寻求安慰。同时实现“仁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统治阶级不可能平等地对待天下人,“仁”只是符合统治者对于获得维持自身的统治和利益的需要而鼓励老百姓去实行。但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生产的社会财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别说生活得更美好了。人的生存意识又都是以维持自身生存为原则,是不愿意将通过劳动获得的成果与别人分享的。那么“仁”就无法统一人的生存意识要求其奉献。所以,“仁”只能具有付出才能体现其爱心,而统治者和劳心者既不能传授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方法,又不能提供具有指导民众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结果,还要不断强行增加索取民众的劳动成果;而人的生存意识是最不愿意将已经获得的利益分享给予别人的。因此,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仁治”也只是空中楼阁。统治者和劳心者只能玩弄思辨技巧对“仁”进行华美的解读,而缺乏实现的基础。于是提出“君权神授”只要求民众对统治者体现“仁”,而统治者自身却无需对天下人体现“仁”。因此,长期使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必定会利用宗教认识方法去寻求寄托和安慰。
当“仁”无法规范人类伦理来维护统治时,使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之人又会变出花样,提倡用“义”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统治。所谓“义”,就是让人从情感上服从;即从情感上统一人的认识。以“义”为维护统治的核心而逐渐产生法治,而在法治中又产生规避法治的“刑不上大夫”等超越法律之上的条款;其法治的针对性就非常清楚了,统治阶级就可以利用强权政治强迫民众按照其维持统治的需要进行奉献。在不能对民众实行教育的时代,人的情感绝大部分是服从生存意识的支配的,民众的生存意识尽管在短期内屈服于法治,一旦其自身的生存得不到保障时,这样的法治也就毫无规范作用。正像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所描述的那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法治只能作为无为而治的辅助方式。因此,用“义”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统治同样需要在社会财富基本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下,才具有其规范的作用。而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义”对于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发展到利用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甚至是微乎其微或毫无作用的。
最差的维护统治的方式就是提倡用“礼”来强制划分人的身份等级。所谓“礼”:就是通过用强权政治的方式来规定不同人的身份等级,维护这样的等级划分是必须通过强权政治才能实行的。劳心者提倡强行划分高低贵贱的等级,让不同等级的人各安其位来维护统治的办法,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无法维护生存的时候,就会遭到民众的造反而推翻其统治,“王侯将相竟有种乎”。老子评价用劳心者通过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用“礼”来维护统治,是导致强权政治向残暴政治运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激起民众反抗而推翻其统治的导火索。“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于用“礼”来维护统治的分析和揭露真是透彻;老子从用劳心者用“礼”来维护统治从本质上揭露其强权政治的不平等性来说明使用玩弄思辨技巧认识方法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祸根。这些换汤不换药的社会价值理论,完全出于从不同的方面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根本丧失人类维护生存不是依靠统治阶级而是依赖对于自然万物的改造利用。因此老子认为: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才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根本保障;而且让天下人都能掌握这样的认识方法才能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健康。
“仁”、“义”、“礼”都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进行附和论证所形成的认识结果,其目的是通过维护统治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样的劳心者当然是广大的民众所厌弃的人。而为民众提供的认识结果能够指导他们循道而行去生产新的社会财富的劳心者,才是民众所欢迎的人;“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老子认为使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从积极方面看只能规范人类伦理,有利于维护统治;而从思维对生存意识的消极方面进行附和或论证都会先后滑入宗教认识方法的泥潭;而且无法认识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对于自然万物的改造利用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先祖所创造的多种认识方法中,能认识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方法就只有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使用这种认识方法所形成的认识结果还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活动验证为真后,才能用这样的认识结果引导人们循道而行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不会因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的不同而不同,而是具有不变的永恒性。因此,只有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万物本质规律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
所以,本章的最后,老子要求人类特别是统治者要掌握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对天下人普及教育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让天下人明道后循道而行就能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要实行无为而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从哲学上探索老子的自然之道(38)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全章意译:
劳心者之“德”不是完整意义之“德”是因为劳心者不是直接循道而行生产社会财富,所以说劳心者之“德”只是总结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其认识结果具有指导人们生产社会财富之“德”。
劳力者循道而行所产生的社会财富才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是通过循道而行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使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财富。
劳心者之德在于通过“无为而治”普及全民教育使其统治下的民众了解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让民众用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去认识自然,通过循道而行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没有只为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
劳力者循道而行,总是以自身所为来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这种把对于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万物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活动,实际上就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生产社会财富之为的有以为。
劳心者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时就会提倡用“仁”来规范人类伦理而实现维护统治的平稳,也没有只为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劳心者思维受生存意识的影响去附会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就会提倡用“义”
来规范人类行为,就会谋求以维护统治阶级或部分群体利益为核心的有以为。
劳心者思维受生存意识支配就会去论证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提倡以“礼”
来强制划分人的身份等级维护统治,依靠强权把民众划为“下人”对其实行暴政,是得不到天下民众的响应和接受的,民众会攘臂控诉,甚至揭竿而起,推翻其统治。
所以说周王朝废除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的继续使用、只有依赖周王朝之前人类所认识的自然之道来生产社会财富维持生存;而丧失循道而行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方法就只能用思维去规范生存意识所认为好的积极一面而提倡“仁”
来规范人类伦理维护统治的平稳,“仁”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丧失规范人类伦理的作用后就会倡导用“义”
来规范人类行为,而“义”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同样丧失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后才用“礼”来强制规范人的身份等级,而老百姓没有谁会响应劳心者如此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所形成的认识结果来维护统治。所谓“礼”,实际上是一种礼法制度,该制度的实质是把天下人的身份强行分为不同的等级,因此依靠礼法制度进行统治是缺乏忠、信保障如履薄冰的暴政统治,是引起民众为了生存而造反和叛乱的首要祸根。
通过上述分析,就会明白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是怎样使用华美的语言掩饰其通过战争掠夺社会财富的行为来维护统治之道,这实际上是使人类思维远离对于自然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而重新走向愚昧的开始。
所以说具有思维的大丈夫对于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需要进行全面了解、要使人类生存在社会财富富足的社会,不要使人类生存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的饥寒交迫之中。使人类的行为完全用于生产社会财富,而不要使人类行为通过战争相互残杀去掠夺社会财富并玩弄思辨技巧来掩饰自己的丑恶行为。因此应当废除周王朝所提倡使用的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去认识所有领域、而应该了解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针对不同的认识领域采用相适应的认识方法去进行认识。
1:上德不德:上德:上:与下相对。引申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和劳心者。德:循道而行所生产的社会财富。劳心者之德只是总结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或者向民众提供能够指导其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结果。不德:不是完整意义之德。老子本人在第二十一章对什么是德进行解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循道而行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即生产社会财富为德。全句意译:劳心者之德体现在向民众提供循道而行去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结果,不是完整意义之德。
2:是以有德:有:与老子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之“有”同义;具有
利用价值。是因为其认识结果能够指导人们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而生产社会财富的利用价值而体现其德。
3:下德不失德:下:与上相对。引申为居于被统治地位的“下人”劳力者。不失德: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劳力者利用劳心者的认识结果循道而行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才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
4:是以无德:无:本义为没有、无所等。老子赋予“无”字新的含义通过《道德经》第十一章全章对此进行解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赋予“无”字新的含义为:通过人类的行为活动对自然万物进行改造、使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这样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为“无”。老子作品中的“无为”、“无德”这些句子中的“无”都是使用新赋予的含义。是以无德:是以人类行为活动能够生产社会财富为德。这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其内涵是一致的。任何细微的生产社会财富的行为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之道才能实现。
5:无以为:无:使用本义,没有。以为:按照生存意识要求只对维持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无以为”意译:劳心者所形成的认识结果没有只为自身生存享受有益的作为。
6:有以为:(1)对于下德而言:有:利用价值。以为:认识结果能够被民众利用去生产社会财富。意译为:劳心者认识结果所具有的利用价值被民众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而生产社会财富维持生存的作为。(2)对于上义而言:有:利用价值。以为:认识结果能够被统治者利用维护统治。意译为:劳心者认识结果的利用价值被统治者所接受用强权政治去谋求或掠夺社会财富维持统治的作为。
7:上礼而为之莫之应:上:特指统治者和劳心者。礼:特指周王朝所制定的《周礼》,其内容的实质就是把不同的人的身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的人的行为活动都必须符合《周礼》的规定,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非礼”,就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当然,《周礼》中也通过制定一些人际交往的“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活动,使《周礼》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来混淆人们的视线。莫:没有谁。之:代词,指用“礼”来强制规范人的身份等级。应:响应。统治者和劳心者通过制定《周礼》来维护统治、利用强权政治把天下人划分为身份不同等级、老百姓中没有谁对用“礼法”来强制规范人的身份等级进行响应。
8: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引申为愤怒地握拳奋举。全句意译:攘臂控诉,甚至揭竿而起,推翻其统治。
9:道之华:道:言道、语言。华:华美。用玩弄思辨技巧认识方法所雕琢的华美语言表述出来掩饰其通过战争掠夺社会财富的丑恶行为。
评析:老子本章的重点是继第二十一章对什么是德进行解析后,更详细地解析什么是德。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循道而行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即生产社会财富为德。那么,体现在不同职业人身上的德,也具有不同。劳心者之德,在于向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方法,总结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认识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提倡在认识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时应该使用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并把发现的自然之道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验证为真之后向人们广泛传播。劳力者之德在于接受被验证为真的认识结果去指导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循道而行的行为活动把自然万物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改造成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劳心者和劳力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老子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劳心者所体现的德不是完整意义的德,只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劳力者循道而行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才不失为真正完整意义的德,劳力者实现的是使自然物质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的成果,但劳力者所使用的思维认识方法来自于劳心者的总结、传授和教育。
老子在本章中,除了对不同的职业所体现出具有区别的德之外。还对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的认识方法提倡用“仁”来规范人类伦理维护统治、对于思维受生存意识的影响所提倡的“义”来规范人类行为维护统治、对于思维受生存意识的支配所提倡用强权政治强制划分人的身份等级的“礼”来维护统治进行分析。认为用所谓的“仁、义、礼”来维护统治,在社会财富充足的时候,都具有规范作用;而一旦出现维持生存的社会财富严重匮乏时,这些对于人类的规范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完全化为乌有。
所谓“仁”:就是以仁爱之心对待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要求天下人相互之间具有仁爱之心。“仁”是一种理想化的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只能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而这样的认识方法并不能否定人的思维从消极的方面去进行论证;就像现代人用思维对生存意识所厌恶的死亡去进行论证一样,最终陷入从宗教认识方法去寻求安慰。同时实现“仁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统治阶级不可能平等地对待天下人,“仁”只是符合统治者对于获得维持自身的统治和利益的需要而鼓励老百姓去实行。但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生产的社会财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别说生活得更美好了。人的生存意识又都是以维持自身生存为原则,是不愿意将通过劳动获得的成果与别人分享的。那么“仁”就无法统一人的生存意识要求其奉献。所以,“仁”只能具有付出才能体现其爱心,而统治者和劳心者既不能传授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方法,又不能提供具有指导民众生产社会财富的认识结果,还要不断强行增加索取民众的劳动成果;而人的生存意识是最不愿意将已经获得的利益分享给予别人的。因此,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仁治”也只是空中楼阁。统治者和劳心者只能玩弄思辨技巧对“仁”进行华美的解读,而缺乏实现的基础。于是提出“君权神授”只要求民众对统治者体现“仁”,而统治者自身却无需对天下人体现“仁”。因此,长期使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必定会利用宗教认识方法去寻求寄托和安慰。
当“仁”无法规范人类伦理来维护统治时,使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之人又会变出花样,提倡用“义”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统治。所谓“义”,就是让人从情感上服从;即从情感上统一人的认识。以“义”为维护统治的核心而逐渐产生法治,而在法治中又产生规避法治的“刑不上大夫”等超越法律之上的条款;其法治的针对性就非常清楚了,统治阶级就可以利用强权政治强迫民众按照其维持统治的需要进行奉献。在不能对民众实行教育的时代,人的情感绝大部分是服从生存意识的支配的,民众的生存意识尽管在短期内屈服于法治,一旦其自身的生存得不到保障时,这样的法治也就毫无规范作用。正像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所描述的那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法治只能作为无为而治的辅助方式。因此,用“义”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统治同样需要在社会财富基本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下,才具有其规范的作用。而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面前,“义”对于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发展到利用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甚至是微乎其微或毫无作用的。
最差的维护统治的方式就是提倡用“礼”来强制划分人的身份等级。所谓“礼”:就是通过用强权政治的方式来规定不同人的身份等级,维护这样的等级划分是必须通过强权政治才能实行的。劳心者提倡强行划分高低贵贱的等级,让不同等级的人各安其位来维护统治的办法,在社会财富严重匮乏无法维护生存的时候,就会遭到民众的造反而推翻其统治,“王侯将相竟有种乎”。老子评价用劳心者通过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用“礼”来维护统治,是导致强权政治向残暴政治运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激起民众反抗而推翻其统治的导火索。“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于用“礼”来维护统治的分析和揭露真是透彻;老子从用劳心者用“礼”来维护统治从本质上揭露其强权政治的不平等性来说明使用玩弄思辨技巧认识方法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祸根。这些换汤不换药的社会价值理论,完全出于从不同的方面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根本丧失人类维护生存不是依靠统治阶级而是依赖对于自然万物的改造利用。因此老子认为: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才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根本保障;而且让天下人都能掌握这样的认识方法才能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健康。
“仁”、“义”、“礼”都用思维对生存意识的好恶判断进行附和论证所形成的认识结果,其目的是通过维护统治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样的劳心者当然是广大的民众所厌弃的人。而为民众提供的认识结果能够指导他们循道而行去生产新的社会财富的劳心者,才是民众所欢迎的人;“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老子认为使用玩弄思辨技巧的认识方法从积极方面看只能规范人类伦理,有利于维护统治;而从思维对生存意识的消极方面进行附和或论证都会先后滑入宗教认识方法的泥潭;而且无法认识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对于自然万物的改造利用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先祖所创造的多种认识方法中,能认识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方法就只有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使用这种认识方法所形成的认识结果还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活动验证为真后,才能用这样的认识结果引导人们循道而行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不会因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的不同而不同,而是具有不变的永恒性。因此,只有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万物本质规律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
所以,本章的最后,老子要求人类特别是统治者要掌握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对天下人普及教育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思维认识方法,让天下人明道后循道而行就能生产丰富的社会财富,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要实行无为而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