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干湿计对照表对照表

各种气候类型对应的土壤类型_百度知道
各种气候类型对应的土壤类型
最后全面点
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深入内陆,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四季分明,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巴拉那河中。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气旋活跃。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炎热干燥。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冬季温和,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夏季有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埃塞俄比亚高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但风向,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多对流雨。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所以极昼,有世界寒极,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北纬15°左右。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全年皆夏,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这里地处低纬、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特征最明显: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暖热多雨,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故气温较低,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以下沉气流为主;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降水较多。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辽东栎以及槭属,包括北亚大部。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而表现出干湿带性,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湿润多雨。此外、桦属等杂木、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降水稀少。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有蒙古栎,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盛行西风,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此外,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湿季之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椴属,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在冬季,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形成巨厚冰原每段的最后一句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干季时受信风控制,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如山毛榉林。一般而言、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北半球寒极,成为世界“热极”。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这里纬度最高,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降水较少、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寒冷干燥。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西风过山后下沉,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为热带雨林砖红壤。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欧洲北部,蒸发弱,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以常绿灌丛林为主,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有明显的干,气温年较差大,集中在暖季,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南,空气稳定,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即夏季风;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少雨。因此、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朝鲜半岛。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云雾多、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暖季短促、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北纬各5°—10°的范围内。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也可伸至25°左右。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夏季炎热干燥,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因长年积累、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降水量极少,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南亚的塔尔沙漠。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在暖季。按热量情况,1月平均气温-50℃,是赤道气团的源地,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甚至更多;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在成因方面、年较差小,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一般可达南,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暴风雪常见,发育着褐色土,年平均温在20℃以上,形成雨季,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干燥,形成千季,干燥少雨,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例如,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此外,气候炎热干燥.7 mm)、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但面积较小。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赤道低压槽南移。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各月平均温为25—28℃,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因降水量少、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降水较多,气温、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所以温带面积不大、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高原阻挡,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智利中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故夏季高温,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由于其内部坡向,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降水量少,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大体介于南。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降水稀少。这种气候的气温,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云雾多,日照也较少,即冬季风。这里气温低,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多半为降雪,蒸发弱,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极夜现象明显,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绝热增温,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北纬15°—30°之间,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绝对最低气温-73℃,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由于气温。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这里阴雨日较多。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具有海洋性的特点,降水较少,被称为世界“干极”,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盛行温带海洋气团、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全年严寒,属于冷湿环境。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四周又有山地。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冰洋、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栎林等,冬季漫长严寒,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土壤分类_百度百科
中国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包括黑土)、、、(草甸、沼泽土)、、和等12系列。[1]
土壤分类土壤的分类
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和。
土壤分类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稀树草原土)、(砖红壤化红壤)、和等类型。[2]
土壤分类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土壤分类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土壤分类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土壤分类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土壤分类红壤的经济价值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2013年之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土壤分类棕壤系列
亦为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和等土类。[3]
土壤分类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土壤分类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土壤分类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土壤分类漂灰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土壤分类棕壤的利用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2013年之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土壤分类褐土系列
包括、和,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4]
土壤分类褐土
又称褐色森林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于中生夏绿林下,其特点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风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3.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褐土经长期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褐土。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土壤分类黑垆土
以深厚的淡黑色垆土层而得名。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又经长期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
土壤分类灰褐土
又称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浅褐色的粘化层,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土壤分类褐土的利用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为中国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土壤分类黑土系列
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色森林土)、、和。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5]
土壤分类灰黑土
又称灰色森林土。处在湿润的地区,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过程较强,有机质累积量大,土壤具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动淀积现象。
土壤分类黑土
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当地称“五花草塘”,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层,腐殖质层厚达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现轻度潜育特征。
土壤分类白浆土
表层腐殖质层下具灰白色的白浆层而得名。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间盆地和谷地,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为喜湿性的浅根植物,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因有机质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浆土表层有机质的含量达8~10%,白浆层下质地多属重壤土和粘土;白浆层质地相对较轻,铁的淋失十分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物质。
土壤分类黑钙土
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机质的累积量小,分解强度较黑土大,腐殖质层一般厚约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常在60~90厘米处形成粉末状或假菌状的钙积层,是黑钙土区别于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土壤分类黑土的利用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东北地区分布的面积最广,适于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特别是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对象,除已垦者外,尚有较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土壤分类栗钙土
包括、和,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25~45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1.5~4.0%;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石灰含量达10~30%。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内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6]
土壤分类棕钙土
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累积过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积过程则大为增强,钙积层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于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分类灰钙土
其形成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分布面积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发生层次不及栗钙土、棕钙土清晰,腐殖质层的基本色调为浅黄棕带灰色,钙积层不明显,表层有机质含量0.5~3.0%,且下延较深,一般可达50~70厘米。
土壤分类利用
栗钙土系列土壤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需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改良草场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
土壤分类漠土系列
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包括、、和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状的荒漠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染红现象以及整个剖面的厚度较薄和石砾含量多(龟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在成土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灰聚积)、石膏化与盐化作用、弱的铁质化作用,同时风成作用相当明显。
土壤分类灰漠土
发育在温带荒漠边缘细土物质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冲积平原和北部剥蚀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新疆灰漠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0%左右,腐殖质层极不明显,石灰的最大含量可达10~30%,聚层出现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盐含盐最大的层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与石膏层相联系,土壤矿物风化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4.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土壤分类灰棕漠土
温带荒漠条件下和粗骨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积,同灰漠土比较,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弱,几无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很少超过0.5%,且随深度增加含量亦无多大变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层或亚表层最高,且石膏的聚积较普遍,在10~40厘米处常形成小粒状或纤维状结晶的石膏层,石膏的最大含量可达30%以上。
土壤分类棕漠土
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广布于新疆的南部和东部。这类土壤基本上是与石质漠境或戈壁相适应,与北非的石漠(或称石膏荒漠和石膏壳)近似,但其干旱程度更强,以致在土壤中出现氯化物的盐层,成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见的现象。
土壤分类龟裂土
发育较年轻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的细土平原上,常受暂短地表水流的影响。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质,地表平坦、坚硬,呈灰白色,被网状裂纹切成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镶嵌在地上的龟裂图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土壤分类漠土的经济价值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细土物质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无。2013年之前,大部分用作牧地,仅有小部分垦为农田。
土壤分类潮土等项
土壤分类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土壤分类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为砂土,老河床两侧缓斜平地多为轻壤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6~1%。碳酸钙含量在6~8%,含钾量可达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其含盐量一般不超过 0.1%;在洼地边缘可达0.5~1%。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7.5~8.5。
潮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长,但有机质、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涝,局部地区有盐渍化问题,亟待改良。
土壤分类灌淤土
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灌淤层可厚达 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土壤分类绿洲土
又称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区的绿洲中,是干旱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积层甚至可厚达1.0~1.5米;在引用坎儿井灌溉地区,灌淤层不超过1米。这些厚层灌溉淤积层土壤层次分化不明显,上部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达0.5~0.7%。磷钾含量均较丰。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匀。但易发生板结,有次生盐化问题。采取灌溉与排水相结合,营造防风林带与林网,合理轮作倒茬,多种绿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径。
土壤分类草甸、沼泽土系列
即湿土。为水成、半水成土壤类型。
土壤分类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覆盖下发育而成。广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河流两岸的泛滥平原、湖滨阶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质含量一般较丰富,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草甸土,暗色有机质层厚达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见二氧化硅粉末,土体中见锈色斑纹及铁锰结核;在新疆地区的草甸土有机质层仅25厘米,常见大量石灰结核,并有盐分累积。表层有机质含量约3~6%,甚或可高达10%。在1米深的土层中,其含量尚可达1%。在西北干旱区有机质含量表层低于4%。在新疆、内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钙含量可达10%。
草甸土开垦后,表层土壤垒结性减低,较前疏松,有机质含量亦随之下降。这类土壤肥力较高,养分也较丰,水分供应良好,是主要垦殖对象;亦为重要牧场基地,合理安排农、牧关系十分重要。
土壤分类沼泽土
在长期积水或过湿情况下形成。广布于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因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产生了明显的潜育过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蓝灰色潜育层。土壤结持力甚低。在表层有机质层或泥炭层与底层蓝灰色潜育层间,尚可见大量锈斑或灰斑的土层,亦可见铁锰结核。沼泽土中有机质含量常在5~25%,泥炭层可高达40%以上,有机质分解不充分,C/N比值宽。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土壤分类水稻土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 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土壤分类盐碱土
又可分为盐土和碱土。
土壤分类盐土
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的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为多。华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是盐土形成的主要条件。盐分累积的形态通常是地表出现白色盐霜,作斑块状分布。含盐量高的盐土可出现盐结皮厚度(小于3厘米)或盐结壳(大于3厘米),在结皮或结壳以下为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可由几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见盐结盘层。盐分累积的特点是表聚性很强,逐渐向下盐分递减。沿海地带盐分累积特点是整层土体均含较高盐分。
中国盐土的盐分组成甚为复杂。滨海地区的盐土主要为氯化物盐土;硫酸盐盐土则分布于新疆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后套地区,但面积不大。而氯化物与硫酸盐混合类型的盐土,在中国盐土中到处可见,以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最为集中。此外,东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盐分组成中含有碳酸根,称苏打盐土,碱性特强,腐蚀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难以生长。
盐土的改良应采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综合措施;种稻洗盐也是改良盐土的有效措施。 碱土 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大都零星分布于盐土地区,特点是表层含盐量一般不超过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苏打。在吸收复合体中(尤其是碱化层)代换性钠占代换总量20%以上;pH值可达 9.0或更高。土壤有机与无机部分高度分散,胶粒和腐殖质淋溶下移,使表土质地变轻,而胶粒聚积的碱化层则相对粘重,有时形成柱状结构,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板结,通透性与耕性均极差。过高的碱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过多的交换性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土壤分类碱土
碱土的形成与发育因地区而异,如松辽平原的碱土是由于苏打盐土在脱盐过程中,钠离子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而形成的。华北平原的碱土(当地称瓦碱)是由盐化潮土或盐土在脱盐过程中,突出了土壤的碱化特性,表层出现碱壳。前者代换性钠含量较高(7~10毫克当量/100克土),碱化度大都在20~40%;后者在质地较轻的土壤中仅1~2毫克当量/100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仅5~7毫克当量/100克土,可能属于初期形成的碱土。碱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农业措施外,尚需采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措施。
土壤分类岩性土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黄土性土)和风沙土。这类土壤性状仍保持母岩或成土母质特征。
土壤分类紫色土
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 石灰(岩)土 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在中国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凡有石灰岩出露之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境内。在石灰岩体出露的喀斯特地区多形成较为年幼的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植被多为喜钙植物如蕨类、五节芒、白茅等。这类植物的有机质成为石灰土腐殖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石灰(岩)土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①黑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呈良好团粒结构,土色暗黑,中性至碱性反应(pH6.5~8.0),土层厚薄不一。②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山麓坡地,色棕粘重,不均质石灰反应。③ 红色石灰土,土色鲜红,剖面上部多无石灰反应,表土pH6.5,心土7.0~7.5。 磷质石灰土 分布于中国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由于岛屿地处热带,大都由珊瑚礁构成。磷质石灰土即于珊瑚礁磐基础上发育而成,成土母质为珊瑚灰岩或珊瑚、贝壳机械粉碎的细砂。在海岛上的细砂表面聚积了大量富含磷质和有机质的海鸟粪,形成富含磷质的石灰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2%以上,全磷量26~32%。成为富含有机质的天然磷肥资源。
土壤分类黄绵土
又称黄土性土壤,广布于黄河中游丘陵地区。土壤色泽与母质层极相近,质地均匀,疏松多孔,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低,仅0.5%,矿质养分丰富。
土壤分类风沙土
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风沙土的特征是成土作用经常受到风蚀和沙压,很不稳定,致使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土壤性状与风沙堆积物无多大改变。随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阶段的发展,由流动风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只要增加肥分与水分,使植被逐步稳定生长,也能成为农林牧用地。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显。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有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亚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土壤分类黑毡土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腐殖质累积明显,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盐基不饱和或饱和度低,pH5~8,为高原优良牧场,也是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土壤。
土壤分类草毡土
分布于原面平缓山坡,土体一般较湿润,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层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织似毛毡状,轻韧而有弹性,地表常因冻融交互作用呈鳞片状滑脱。腐殖质层厚9~20厘米,含量6~14%,作浅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场。
土壤分类巴嘎土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高原宽谷湖盆,植被属于干草原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时可达3~10%,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薄膜状碳酸钙累积。大部为牧地,植被稀疏,载畜量低。
土壤分类莎嘎土
分布于羌塘高原东南部,西喜马拉雅山的山前地带。土体较干燥,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且出现积钙过程,土体富含砾石,表层草根较少,不形成连续草皮层,有机质含量约1.5~3%,碳酸钙聚积明显,最大可达10%以上。土壤均较沙质,有风沙危害,均为牧地。
土壤分类高山漠土
又称冷漠土。主要分布于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盖度5~10%。土壤中有机质累积微弱,0.4~0.6%,盐分0.5~1.6%,碳酸钙累积明显。地表见白色盐霜及结皮,多孔,含砾石较多,亦见石膏新生体,其下为砾质母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湿球湿度计对照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