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院2006至11年之间毕业叫陈欣的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生去向有那些?_百度知道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生去向有那些?
哪个方向以后发展的好一点,还有什么出路啊,还有像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这些军校毕业的,可以在户籍所在地下连队带兵?听说可以留校任教,以后有哪些发展方向
于一个偏向于技术类的,以后该怎么发展呢,不是说军队发展不好,而不是主修行政管理方面的学生
提问者采纳
而且名额很少留校任教是有条件的,军队上就发展不好了吗,最低也应该是硕士。军校毕业还是在军队上要好一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_百度百科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1950年10月,西南师范学院成立后设立理化系;1952年11月,成立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96年10月,成立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与物理学系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3年6月,成立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西南大学组建后,更名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简介
学院拥有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现有固态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在学科教学论(物理)、数学物理、情感计算等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教育硕士(物理)和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有物理学、科学教育、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1900余人。
学院师资队伍强大,现有在职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超过教职工总数80%。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杰出青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约占专任教师的65%。近年来有30余人次教师先后出国高访、合作研究、短期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和引进的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及博士后20余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设有重庆市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物理教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办有国家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物理教学探讨》;近年来承担教改项目30余项。长期以来,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000多名优秀毕业生,涌现了以原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学生多次在全国和重庆市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学院还多次承担教育部学科教学高校骨干教师培训以及中学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骨干教师国家级、省市级培训任务。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拥有近万平方米的实验科研大楼和3000多万元的科研实验教学设备,有非线性光纤光学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纳米电子学与光子学物理”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以及现代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和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近三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3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科研经费共计1500多万元。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4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近200篇。
学院现任党委书记是李建光同志,院长是熊祖洪教授。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推进学院建设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院先后多次获得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红岩团委”、学校本科教学优秀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科研机构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号处理研究所
所 长:刘光远 教授 研究领域: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
副所长:夏光琼 教授
研究领域:激光与光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
段书凯 教授
研究领域: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
唐春雷 教授、博导
研究领域:泛函分析,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分析
肖国强 教授
研究领域:数字信号处理, 宽带CDMA多媒体通信系统
马忠平 副教授
研究领域: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通信
魏 牧 讲师
研究领域:通信系统分析与仿真
顾问教授: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 讲座教授 (IEEE Fellow)
邱玉辉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教授
谢智刚 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与资讯工程系 教授 (IEEE Fellow)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
现代物理研究所(简称现代所)成立于1995年9月,挂靠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所所辖的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两个学科是重庆市“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现任所长为陈洪教授。目前,本所的主要研究人员有陈洪、李建、熊祖洪、陈鹏、李国庆、李加兴、王俊忠、冉扬强等教授,田春玲、邱晓燕、周明震、余先桥、游霄鹏等副教授。现代所倡导学科交叉与合作,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就重点和重大研究开展联合攻关,培养研究生。
目前主要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磁电子和磁学物理,光电子学和光子学物理、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制备与物性,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场论与粒子物理学,强子物理,核结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非线性物理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建所以来,本所研究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计委、教育部、重庆市科委等各种课题三十余项,在Nature, Phys. Rev. Lett., Phys. Rev. (A,B,C,D),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210余篇。出版了《超微粒及基聚集体》、《磁性液体基础及应用》等学术专著,出版高等量子力学等研究生教材。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光电科学技术研究所
光电科学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成立于1995年9月,挂靠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长为吴正茂教授,主要研究人员有夏光琼教授、解宜原教授、张耘副教授和周素梅副教授等10余人。
光电所成立至今,已经完成(或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目前,该所以“非线性光纤光学”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光纤通信;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微小光学与光电材料。
1、光纤通信
以半导体激光器与低损耗光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柱,它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光混沌保密通信、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纤通信系统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
自激光问世以来,由于激光的特点,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半导体激光器和放大器、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等方面的研究。
3、微小光学与光电材料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直径小于1mm的微透镜及其阵列器件的制作工艺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以及铌酸锂晶体等光电材料的研发、性能表征。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学科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
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固态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纳米电子学与光子学”重庆市创新团队,“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方向之一(分子发光器件方向)。该学科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重庆市杰出青年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教授9人,副教授4人,12人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10人具有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与地区进行较长时间学习或高访的海外经历,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38.5岁,学科负责人是熊祖洪教授。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子学与光子学物理、自旋电子学与磁学物理、纳米结构与表面界面物理等国际前沿的热点研究。学科主要成员具体的研究体系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白光照明,有机磁敏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超薄有机薄膜的磁性与超导特性,BiSe等拓扑绝缘体,巨磁电阻材料、磁性半导体与自旋电子学器件,FePt垂直磁记录材料与器件,磁性液体,贵金属与化合物复合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物性,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纳米电介质薄膜与氧化物薄膜铁磁性,ZnO等宽带隙半导体的可控制备与物性等。
学科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场地和价值200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主要的样品制备系统包括:两套集有机分子束沉积、电子束蒸发、热阻蒸发、进样室和手套箱5部分于一体的高真空复合制样系统,一套高真空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的复合制样系统,一套从日本进口的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制样与测试系统,一套磁控溅射+分子束外延的制样系统,一套四靶共溅射/垂直溅射制样系统,一套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一套光刻机系统,两套计算机控制的电化学制备多孔材料和多层膜系统等;样品测试设备有:一套集磁光电特性和温度效应测量的综合系统(PL,EL,I-V-B,MOKE,MR和MEL;温度范围:15 K~325 K;磁场大小:0~1 T),一台PR705光谱扫描型色度计,一套太阳能电池的电学特性和量子效率的测量系统,两套振动样品磁强计(其中1套是美国ADE生产的VSM:B~ 3 T,灵敏度~ 10emu),一套高功率、准连续的荧光光谱测试仪(美国相干公司),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日本Rigaku:精度为0.02度),表面形貌仪(美国Dektak 6M),Agilent4294 C(f)-V测量设备,Farady效应测量设备,磁场中的快速热退火设备,3台Olympus光学显微镜,大气中S T M和AFM等测量设备。
学科许多研究成果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近年来,学术骨干以第一作者已在Nature、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Nano Lett.、Adv. Mater.、Adv. Funct. Mater.、Sol. Energ. Mater. Sol. C.、Chem. Mater.、Appl. Phys. Lett.、Phys. Rev. B、Optical Express、Organic Electronics、Plasmonics、Nanotechnology、J. Chem. Phys.、J. Appl. Phy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重庆市自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50余项,纵向项目经费近1000余万元;申报和授权专利近10项,获得重庆自然科学奖2项。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是重庆市重点学科,目前有强子物理理论、核结构理论、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量子信息物理等4个研究方向,所有方向均可授予硕士学位,其中第一、三两方向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10人有博士学位,8人有海外访问研究经历。学科负责人为陈洪教授。
目前拥有300余平方米的研究场地,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群一套(天阔R4280AD系列,24节点4路8核),HP工作站一个(rx640 Itanium2 1.3GHz),模拟软件四套(Materia-Studio,VASP, Win2K,Gussian03),高性能Dell计算机20余台,总价值200余万元。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4项,在Phys. Rev. (B; C; D), Phys. Lett. (A; B), J. Chem. Phys., Eur. Phys. J.(A; C), J. Phys. (A; G)等重要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项。已在下列研究方向上作出了有影响的研究工作:1) 强子结构理论:如强子谱、重味介子衰变、强子—强子相互作用等;2) 原子核结构理论: 如奇特原子核低激发态谱、原子核量子相变等;3)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如团族的结构和磁性演化、半导体纳米结构物性、半金属合金的表面介面效应等。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光 学
拥有非线性光纤光学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在半导体激光、光通信、非线性光学、微纳光子器件与光电材料等领域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Opt.Lett., Opt.Express, IEEE J.Quantum Electron., IEEE/OSA J. Lightwave Technol., J. Opt.Soc.Am.B, Opt.Comm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物理学报,中国激光,光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3项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
拥有近600平方米的研究场地和500多万的科研设备。高端的研究测试仪器主要有高速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射频微波信号发生源、宽带光采样示波器、高速光电探测器、射频微波放大器、增益可调掺铒光纤放大器、高分辨率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可调激光光源、光纤熔接机等。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科学教育)
西南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科学教育专业,领国内科学教育之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物理教育人才,同时还常年接收国内外各类访问学者及博士后。
学科带头人廖伯琴教授教授,担任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核心期刊《物理教学探讨》主编、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科学教育硕士、博士及各类访问学者。本专业罗婉华教授、赵保钢教授、李太华副教授招收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以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师资培养等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中学物理教育的基本概念、物理课程与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技术和方法、物理课程资源开发、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物理教育等内容。我专业在此次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色。学科带头人廖伯琴教授主持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论著,主编“司南版”中学物理教材(初中两本,高中12本)。
近数十年来,我们研究团队所著相关专著主要有《物理教育学研究》、《中外物理教育改革》、《初中物理课程评价改革探索》、《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物理》、《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
物理》、《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等。
自2007年开始,我们还连年承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物理教师远程研修”工作,连续多年参加山东、海南两省新课程远程培训工作。此外,还多次参加了其他省市各类教师培训工作。
此外,本专业还注重对外交流,多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瑞士、芬兰、马来西亚等国及国内相关专业保持长期合作和联系。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1950年8月,西南师范学院成立,理化系设立物理组。
日,成立物理学系。
1953年8月,四川、贵阳、昆明三所师范院校物理学系合并到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
1954年,理化大楼建成,物理学系迁入该楼。
1960年,物理学系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1961年,招收第一届函授学生。
1966年,因“文革”停止招生7年。
1973年,恢复招生。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
年,连续举办两届四川省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1979年,举办全国首届高师量子力学研讨班。
1979年9月,招收首届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由四川大学授学位。
1980年,创办《重庆物理教学》杂志。
1981年,物理学系成立电教中心,后独立为电教系,现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一个系。
1983年,《中学物理教学》杂志更名为《中学物理教学探讨》,面向全国发行。
1984年5月,物理大楼竣工。
1984年,开办夜大学,招收电子技术专业三年制专科生。
1985年,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术交流会。
1986年,与学校教科所联合招收首届物理教学论研究生。
1986年和1988年,先后举办两届面向全国的普通物理讲师研讨班和助教进修班。
1987年,招收首届应用物理本科学生。
1988年,夜大学招收五年制物理本科学生。
1989年,主办了全国第一届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及学术研讨会。
1989年11月,主办了全国原子核高自旋态与核结构模型研讨会。
1993年,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点;应用物理专业调整为信息工程专业。
1994年,信息工程专业招收首届本科学生。
1994年,承办了全国核物理大会。
1995年,获得理论物理及物理教学论专业硕士点。
1995年,与苏州大学联合申报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点。
1995年9月,成立现代物理研究所、光电科学技术研究所。
1995年、97年、99年,殷传宗教授、邓昭镜教授和郑瑞伦教授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日,成立了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1997年,成功申报了光学专业硕士点;袁绥华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殷传宗教授等人承担的教改项目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承办了西南六省(区)市物理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1999年,廖伯琴教授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袁绥华教授获国家计委课题资助。
2000年3月,获得了两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
2000年4月,举办第一期中学骨干教师(物理)国家级培训班 。
2000年4月,物理学系党总支荣获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0年5月,刘光远、李建、吴正茂获教育部高校学校骨干教师专项资助。
2000年6月,召开首届物理学系、电信系教代会,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
2000年8月,廖伯琴教授申报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课题成功。
2000年10月,举办第二期中学骨干教师(物理)国家级培训班 。
2001年9月,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工程院院士曾苏民教授任所长,陈志谦教授任常务副所长。
2001年10月,举办第三期中学骨干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级培训班 。
2002年4月,成功举办“新课程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
2003年6月,成立物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撤销原物理学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建制[1]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分工
男,汉族,1969年6月生,四川蓬安人。大学,副研究员,中共党员,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干部、人事、教职工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院办公室、工会(教代会)、离退休工作、稳定工作。
男,汉族,1970年6月生,四川自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学院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财务、对外学术交流、安全工作和《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
男,汉族,1963年10月生,四川三台人。大学,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学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党校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
男,汉族,1976年7月生,贵州贞丰人。大学,硕士,讲师,中共党员,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学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党校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
男,汉族,1970年9月生,江西余干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民革党员,学院副院长。“非线性光纤光学”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分管科研工作、研究生工作。
男,汉族,1978年6月生,陕西省城固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实验班和资料室建设。
男,土家族,1972年12月生,重庆石柱人。硕士,高级实验师,中共党员,学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自动检测研究。负责继续教育、网络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协助熊祖洪同志加强杂志社管理工作,协助袁洪宽同志加强实验中心建设。
男,汉族,1960年8月生,河南延津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学院教师教育系主任、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协助学院领导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负责教师教育系、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工作,组织实施师范生教育实习,协助吴正茂同志加强教育硕士培养管理工作。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组织机构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政机构
1、学院党委
书记兼统战委员:李建光
政保委员:熊祖洪
副书记:毕均明 舒 刚
组织委员:蒋小平
组织委员:鲁志松
青年委员:李太华
宣传委员:袁宏宽
纪检委员:马忠平
保密委员:陈 洪
党委秘书:吴 曦
2、学院行政
院 长 :熊祖洪
副院长:吴正茂
副院长:袁宏宽
院长助理:谭兴文
3、学院办公室
主任:黄菊
4、工会(教代会)
主席(主任)李加兴
组织委员:袁宏宽
宣教文体委员:王世元
女工委员:龙 薇
生活福利委员:林晓东
书记:贺 颖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机构
一、教研室
基础物理教研室现代物理教研室科学教育教研室通信教研室电子信息教研室
二、实验教学中心
1。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近代物理实验室
(2)普通物理实验室
(3)大学物理实验室
(4)科学教育实验室
2.电子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1)电子电路与电工实验室
(2)微机硬件实验室
(3)微机软件实验室
(4)数字信号处理(DSP)实验室
(5)电子工程实践基地
(6)通信技术实验室
三、资料室
学院资料室分为师生阅览室,教师专用电子阅览室。室藏图书文献资料壹万贰仟余册、期刊达223种,教师专用电脑5台,并与学校数字化图书馆互联成为整个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效组成部分,为全院师生的本科教学研究、技术创新提供查阅信息、咨询解答服务。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工会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由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学院发展大局,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学院的改革发展稳定,丰富学院工会会员文化生活,是学院工会工作坚定不移的原则。
经工会会员选举,本届学院工会委员会由以下同志组成:
主席(兼教代会主任):李加兴
组织委员:袁宏宽
宣教文体委员:王世元
女工委员:龙 薇
生活福利委员:林晓东
第一工会小组组长:林晓东
第二工会小组组长:何正红
第三工会小组组长:龙正吉
第四工会小组组长:詹 明
第五工会小组组长:牟波佳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团委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是在院党委、行政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我院学生的基层组织,旨在服务于学生的组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能够尽心尽力地为学生着想的机构,是学生与学校以及学院进行有效沟通与联系的纽带,代表着学生的根本利益,也时时刻刻地为学生提供着一个广阔的发展和发挥的平台,也是用以培养、教育、锻炼一批批学生的组织。
我院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材”为根本宗旨,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指导思想。秉承团结、务实、和谐、创新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学校与广大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动员、团结全校学生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务实求新,积极进取。
倡导良好的学风,促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协助学校建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热情为全院同学服务,积极组织和开展各项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雅俗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协助学院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加强学院有关职能部门与广大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学校各种正常渠道,反映同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参与涉及学生的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团结、组织和联系同学,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以便切实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和要求。
加强发展与兄弟院校学生组织的友好关系,拓宽视野;加强与校内各学院学生会和其它学生组织的联系,为各学生组织携手合作搭建良好平台。
团委学生会人由团委书记、副书记、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名共同组成主席团。主席团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生活部、调研部、体育部、文娱部、“红帽子”志愿者服务队、学习部、外联部、策划部十二个部门,各班委会为院学生会的下级组织,也是我院学生会的基层组织。
我院学生会各部门的主要职能是:
办公室:是学生会的中枢机构,配合学院开展、协调各项工作,处理好学生会的日常事务。 收集、整理、存档各类文件,为各部门提供资料,整理及起草各类文件。负责学生会各项大型活动的工作人员的统一调配和后勤保障
组织部:主要负责建立各种团委的组织机构,传达团委的精神,推行团支部的考察制度,建立新生业余党校等。此外,是各项重大活动的组织者,是学院办好一系列主题活动的骨干力量。
编辑部:是宣传学院的前沿阵地,是将学院推向更广的领域的重要部门。主要通过《大学春秋》以及剪报等形式及时报道学院的动态、突出学院的热点、反映学生的生活状态。同时需要和学生处以及新闻中心紧密合作,努力将文字的宣传工作做到最好。
宣传部:面向全院师生、各部门、校团委、学生处,宣传反应系内学生工作;对重大活动及事件进行宣传,帮助同学们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氛围。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展现学院积极向上的风采,树立学院的形象。同时,有效地配合其它部门进行必要的宣传。
学习部:负责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学者、讲师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讲座;织各种学习竞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文化活动;开展活跃学术气氛的各类活动,提高同学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文娱部:是负责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部门,主要目的是丰富同学的课外生活,是举行歌唱比赛或大型晚会等重要活动时的主要负责人员,同时需要引导广大的同学积极地参加学校或学院举办的各种文艺比赛。
生活部:是主管同学日常生活的部门,主要负责对学生宿舍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每个星期会定时地对寝室进行检查,同时也会关注同学的平时生活,想学生之所想,尽力为同学创造一个安适的生活环境。
体育部:主要工作是协助学院做好大型体育活动,尤其是学校在运动会上,是一切事务的主要负责人员。另外,体育部还需要引导我院的广大的学生开展适合学院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努力促使同学加强体育锻炼。
调研部: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制定每学期共青团组织调查研究计划,提出不同时期调研的重点和主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定期召开理论研究工作会,积极为广大团干部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并及时推广有价值的经验,做法,努力提高共青团工作水平。
外联部:主要负责我学院和兄弟学院的联系,并开展积极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保证学院的个项活动能够顺利的进展。同时,会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扩大视野,培养同学的社交能力,并协助其它部门的工作。
策划部:主要对学院大型活动进行策划和整体布置,以策划工作为核心,为学院举办的大型活动提供筹办资金,在学院各种活动的开展工作中起到纽带作用,另外也负责学院材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红帽子:是“红帽子” 青年志愿服务队的简称,是60年代初成立的“学雷锋服务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已有着40年的光荣传统。主要负责社区服务、学院活动保障、举办各种义务行动等工作。
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保质、保量、高效完成本部工作的基础上,团结一致,相互协作,成功地举办了院部篮、足两大体育运动比赛,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书画大赛、卡拉OK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宿舍文化节、无偿献血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和配合其他各院学生会成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百科知识竞赛”、“院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为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活跃校园文化,多出作品,多出精品上大做文章;在学生管理方面,负责对全院学生的晨读、晨练、教学楼、宿舍卫生、教室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比,并协助院系团委做好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和社团的管理、指导,同时对各班级的工作进行指导、督促,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学生管理的主力军,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校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同时,在院党委的指导下,在主席团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学生会与各兄弟院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彼此间广泛交流,精诚合作,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展示了物理、电信学子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一流的良好精神风貌,不仅提高了我院的声望,而且更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我院团委学生会以严明纪律为前提,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精诚团结,锐意创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我院、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展示才华,彰显个性,演绎精彩。以良好的风气熏陶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全的制度塑造人,以丰富的活动锻炼人,以优质的工作服务人。
长期以来,我院团委学生会通过学生会自身建设和发展要在学生干部素质的提高、自身作用发挥、内部机制管理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要将学生会真正建设成为凝聚精英的阵地,树立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学生会服务学生的作用,起到联系学校和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主议事、规范程序和考评机制来保障学生会工作运转顺畅。带领全院学生走“爱国、爱校、文明、成长”的道路,团结自强,努力成才,为把我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贡献力量!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杂志社
西南师范大学《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主办
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50-1061/G4
·国家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期刊;
·《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龙源等二十余家网站全文收录期刊;
《物理教学探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严谨,与时俱进,坚持真理,探索创新。以国内中学物理教师、教研人员和广大中学生为中心,以改革、服务、求实为主线,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读者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掘渠道,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搭建平台。
《物理教学探讨》采用大l6开国际版标,双面彩封,64P正文。除设有长期以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专家论坛&,&题解与教学&,&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名师讲课&,&专题辅导点金&,&中学生阔地&,&走进重高&,&摘取金牌&,&圆您入学之梦&等栏目外,将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物理)&和新教材推广使用的大趋势新增设&课改动态&,&实验区信息&等热点栏目。熟悉的面目,不断更新的容颜,将使本刊在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特色下,创意更高,内容更精,信息更丰富,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从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达到&教&有所有,&学&有所获的办刊目的。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占80%。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1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研究员)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49人。近年来有近30人次教师先后出国高访、合作研究、短期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和引进的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及博士后20余人[2]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杰出校友
张治阵,男,1968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97年任副局长、正厅局级侦察员。
,男,重庆南川人,1965年出生,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原物理学系。现任院长,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过程与计算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信产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可植,男,1963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四川省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64年生,1985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7月于西师物理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5年7月至2004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工作,曾任物理教研组副组长、南高教科室副主任、校长助理,校党委委员,校工会委员,南充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04年8月至今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物理教研员,高中室副主任,四川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男,1967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曾任原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 现任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会副主任,计算机信息管理学科带头人。
,男,1965年11月生,1987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副局长、党委委员。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国家级骨干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客座教授。贵州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中小学管理协会副会长。
,男,1972年4月生。1993年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1999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到2004年先后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 杜塞尔多夫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为百人计划研究员。
粟 欣 1962年12月生1984年7月—1994年7月在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 199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1965年2月出生于四川宜宾。网络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94.7 在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
,女,汉族,1933年出生于重庆。195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52年加入共产党。全国妇联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1953年出席第二次全国青人工会和第二次全国团代会,参加了以贺龙为才长的第三届赴朝慰问团。1954年大学毕业后历任重庆市学联专职副主席、共青团重庆市委学校少年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书记,副局长、党组副书记,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书记,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中共四川省常委、统战部部长,对台办公室主任,四川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委书记,1988年起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1993年任全国妇联党组书记。是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七、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男,1942年生于成都。1963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先后在成都七中,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现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
,男,1968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7年12月——1991年7月任党委书记,1991年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男,1981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重庆市城管委主任,重庆市北碚区区长,重庆市市政委主任。
杜宜谨,男,四川广安人,1936年2月生,新加坡侨属。1956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8年毕业。1958年至1987年先后在合肥师院、皖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任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安徽科学史学会会长。1996年9月加入致公党,随后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主委。1996年12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届中央副主席。1997年11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校长,1987年至1997年任校长、教授,副省长,省人大代表,理事,安徽科学史学会会长。1996年9月加入致公党,随后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主委。1996年12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届中央副主席。1997年11月当选为致公党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市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女,1965年出生于四川仪陇,现为化学物理系教授。1987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0年获原子与分子物理所理学硕士学位,后在任教,主要从事大学普通物理教学,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97年9月进入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3月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3月至2003年8月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做博士后。2003年9月开始任职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和合肥微尺度物理科学国家实验室,职称教授。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职资格。主要从事发展快速的分子量子力学理论或计算方法去攻克现存理论的瓶颈、复杂大分子体系的动力学特性、化学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女,1944年12月生,1962年至1967年就读于物理系本科。1981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85年赴西德图宾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访问,89年获该校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年曾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和原西南师大副校长各一届。1993年晋升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调物理系任教。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高级政工师。1943年1月出生,重庆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特级教师。1941年出生,四川省南充市人,1963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物理系。曾任重庆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物理教学探讨》副主编,兼职督学,重庆市社科联常务理事,重庆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现为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司南版)”的主要编者。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教育部“”特聘教授。1991 年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博士后,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德国Rossendorf 研究中心博士后;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洪堡学者;1996年12月至1998年10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STA研究员;1997年12月被直接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99年3月至2000年1月,JSPS访问教授;200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核物理研究中心COE访问教授; 2002年7月至10月,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访问教授;2005年7月至9月,德国GSI访问教授;2006年1月至今,南非Stellenbosch大学Professor of Extraordinary;2007年6月至9月,SUPA Distinguished访问教授;2009年新组建的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院长。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引用日期]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军信息工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