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的相机对焦点怎么对焦旁边都是羽化的感觉

佳能 G15 数码相机 黑色(1210万像素 3英寸液晶屏 5倍光学变焦 28mm广角)参考价格:¥2799本周成交:1笔关注热度:25人拍摄效果好满足家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成像很好专业性强对焦速度快相机类型:消费,广角,专业 | 有效像素:1210万 | 屏幕尺寸:3英寸 | 影像处理器:DIGIC 5 | 传感器尺寸:1/1.7英寸 | 重量:310g
佳能 G15 数码相机最新报价
相关产品推荐购买
大光圈准专业卡片机 佳能G15图片赏析集图赏(1/40) 日
G15佳能推出的是一款高水准卡片机,该机搭载了1210万有效像素的CMOS传感器和具有高运算能力的DIGIC 5图像处理器,性能非常优越!目前,我们在“南京零阻力数码”(025-)了解到,目前佳能G15迎感恩节特惠价2530元…… 佳能面向摄影发烧友的准专业便携卡片机PowerShot G15,是一款旗舰级机型高性能相机。佳能G15采用1/1.7英寸(7.44×5.58mm)1210万像素CMOS感光元件,搭载DIGIC 5影像处理器及能在高感光度下获得纯净画质的“HS SYSTEM”系统,自动对焦速度为佳能小型数码相机历史上最高。目... 佳能面向摄影发烧友的准专业便携卡片机PowerShot G15,是一款旗舰级机型高性能相机。佳能G15采用1/1.7英寸(7.44×5.58mm)1210万像素CMOS感光元件,搭载DIGIC 5影像处理器及能在高感光度下获得纯净画质的“HS SYSTEM”系统,自动对焦速度为佳能小型数码相机历史上最高。目... 佳能G15黑色的金属外观,时尚大气,外壳表面采用了防滑处理,整体做工非常精细,质地非常细腻。机身三围尺寸为112×76×48mm,重量为355g(无电池),401g(含电池),屏幕采用2.8英寸可旋转屏,拍摄角度多元化。
【外观】佳能G15的外观设计很闷骚,低调的纯黑色机身,金属磨砂外壳,做功非常的精湛,符合旗舰级DC的名号。特别喜欢佳能G15的机身造型,方方正正的设计特别Man,很适合我的风格,哈哈。【操控】操作是我看中佳能G15的一个重要因素,几乎可以和入门单反相媲美。机身上面有2个转盘设计,一个控制拍摄模式,另一个控制曝光补偿,两个转盘一前一后不容易冲突,而对于我使用上来讲非常顺手,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如果发现画面太亮或是太暗直接通过旋转转盘来控制。屏幕旁边有很多独立设计的快捷键可以来更改拍摄参数,例如有可以移动对焦点的快捷键,可以快速选择ISO的,能够选择测光模式的等等。屏幕旁边的导航键也是旋转式的,和佳能的中端单反一样旋转操作很方便。【成像】佳能G15的照片拍出来效果特别好,画面中心的解析力很强。就是像素不高,放大了回看时有颗粒感情况。在广角端使用f1.8光圈拍照非常爽,那个焦外非常柔和,而在夜晚不适用闪光灯的情况下也时常要大光圈来帮助提高快门速度,否则快门速度慢了容易把照片拍糊。【手感】机身用的是大颗粒金属外壳,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粗矿。胶皮也比较厚实,特别是大拇指那块,垫在手指下面特别的实在,越来越往单反相机的手感靠拢了。【色彩】色彩偏向于写实风格,颜色清淡素雅,跟真实看到的比较接近,色彩还原度较好。但是如果喜欢重口味的朋友估计会觉得太小清新了……【性能】对焦速度很快,特别比我朋友那台佳能G1X要好很多,但是在晚上光线不好的时候对焦速度就下来了。在高速连拍模式下能达到10张/秒的速度,这个在民用DC中算是非常强劲的,用来给我家小狗拍照特别安逸,连拍几次导入电脑上慢慢挑选一张最好的状态就行了,特别省事。自己还特别喜欢佳能G15的测光模式,有一个快捷键选择起来非常方便,用起来有点类似专业单反的意思。电池续航能力也非常给力,至今没有一次性把电池全部拍光过,估计一次充满电拍摄个4百多张不成问题。【综合评价】佳能G15虽然价格有点小贵,但从画质和性能上来讲都是消费级DC中数一数二的,感觉对得起旗舰机型这个称号。【最满意】机子本身有1.8大光圈 对焦快 高感好 操控轻松,整机轻巧。【最不满意】取消了翻转屏功能,好像缩水了的感觉,价钱也没少多少。【外观】相比单反来说,体积重量都小很多,方便携带,可以直接放在上衣口袋里,出门旅行带着G15毫无压力! 【操控】虽然小巧轻便,但是操控感非常好,既不复杂,又很人性【成像】照片成色好,反应出来的色彩亮丽,色彩清晰好看。【手感】舒适的手感也饱受广大玩家好评【色彩】拍照色彩真实反应,没有明显的色差,色彩丰富,晚上的效果也不错哦。【性能】佳能PowerShot G15搭载了一枚1/1.7英寸、1210万有效像素CMOS图像感应器,高感光和降噪性能大幅提升,感光度最高可达ISO 12800【综合评价】采用1210万有效像素CMOS,F1.8大光圈,28mm广角+5倍光学变焦,智能IS光学防抖,对焦及连拍速度是卡片机中较快的。综合性能还是很优秀的,值得入手【最满意】镜头分辨率很好,画质一流,F1.8光圈和长焦端F2.8的大光圈设计,则是从两个方面成就了这可镜头的良好画面效果表现,相机不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照相嘛,只要是照片很好,那么就应该可以,佳能的这款相机,成像效果是不错的。【最不满意】最重要的还是G15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光学取景方案,相机无法识别你是否正在使用光学取景,因此屏幕依旧是在正常工作的,不会因为我们使用了光学取景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外观】黑色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看着很专业,拿着让别人看来像是个专业人士,而且还在顶部设置了新型重叠式转盘,感觉很专业,。我很喜欢。而且机身小巧,便于携带。【操控】对我个人来说,我操控起来都是很容易的,自动调光,照片的时候也不用手动操作,很好,机身的设计,也给操控带来了方便,基本上一个手就能够解决了。【成像】佳能的这款镜头在广角端时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分辨率,还有各种好配置的光圈,所以画质还是一流的,照出来的相片清晰,无噪点。【手感】上手感觉不错啊,很舒服,还是防滑的,真是让我欣慰,以前的相机不知道摔过多少次了。拿着很是舒服呢。【色彩】色彩不错哦。我照了张也玩灯红酒绿的时候,看着很是漂亮,灯光的各种颜色,看着都是很逼真的,也不是很模糊。【性能】相比于广角端,佳能的这枚28-140mm镜头在长焦端时表现略有下降,但最高分辨率值也达到了2550LW/PH,在长焦端时,该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2.8。【综合评价】个人而言,这款相机,真的是很棒了,不说别的,就是他的照相效果,就很不错了。画质一流,照的还那么清晰,家用足够了,出去旅游也能带,比专业的也差不多哪去了,我对这款相机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了,我很喜欢。共11条,
输入其他印象
商家名称/信誉积分报价/更新时间联系方式
¥2499¥1699¥2099¥2450¥239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与产品实际参数、价格可能存在偏差,电子产品因更新较快,真实的产品情况请直接咨询售货商家,以商家提供的数据为准。
佳能数码相机12345678910<div class="tit-2999元数码相机12345678910万像素数码相...12345678910<div class="tit英寸数码相机12345678910
泡泡网报价
IT168经销商报价其他
数码相机团购中
热卖数码相机
厂商专区厂商名称: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厂商介绍:
佳能的中国事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邓颖超女士访问佳能公司,提出支援中国精密工业的要求。1980年,时任社长贺来龙三郎...
浏览记录最近浏览过的产品类别:
最近浏览过的产品:
数码相机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
> 佳能 G15 数码相机 黑色(1210万像素 3英寸液晶屏 5倍光学变焦 28mm广角)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手机拍照新体验:激光/相位/反差对焦全面解析
来源:作者:阿华责编:阿华
哪个手机拍照最好?这部手机拍照如何?相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家衡量、选购一款智能手机的重要考虑之一。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单独购置一台单反、微单等数码相机,一部手机就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定格美丽风景、记录身边发生的故事、秀自拍等的所有需要,而且不需要额外带另一部设备,不仅方便快捷、减轻了出行的负担,还能快速分享给别人。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智能手机在经历了近年来的高速井喷式发展之后,整体的拍照体验以及成像画质都有了质的飞跃,部分机型堪比甚至已经超越了普通卡片式相机。但就个体来看,不同手机间的成像素质差异还是很大的,即便是在相同的硬件模组下。哪些因素决定了手机拍照的实际效果或者说体验呢?这可能要从手机拍照的整体流程说起,手机拍照需要我们先对准拍照场景、完成对焦、按动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进入镜头模组、通过像素传感器转换成电流信号,之后由ISP芯片经过一定的后期算法处理后生成数字照片,最后进行存储并呈现给我们。上面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化和调整,都会对我们的实际拍照体验产生重大影响。在近年来的智能手机市场,我们也看到了诸多的优化和提升,例如更大光圈、增加滤光片的多片式镜头,OIS光学防抖模组,更大尺寸的像素传感器,更强的SoC运算以及ISP处理能力,强大的软件算法库,更快的eMMC 5.0、UFS 2.0存储等。由于各家能够拿到的上游硬件模组基本一致,因此对于它的优化和调校才是最考验厂商实力的地方,但较快的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不允许厂商进行如此细致的优化,因此很多厂商都是拿到模组相应的公版调校软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微调整。而这些参数,会影响照片最终的画质效果、色彩风格、画面观感以及白平衡等。说到这里,其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机型就必须一提。其一是诺基亚的Lumia1020,拥有蔡司认证6片光学镜组以及1/1.5英寸、Pureview纯景技术4100万像素传感器的它,在镜头、CMOS方面无可匹敌,但性能较弱的ISP严重影响了它的整体拍照体验,拍照之后的处理时间过长,自动算法方面也不够完善,用户需要结合手动模式进行相应的补偿。限制了它在随手拍方面的发挥,但结合脚架、专业模式以及DNG无损格式后,它则完全具备了专业级的实力。另一个则是苹果的,在今年的一众旗舰机型中还在坚持800万像素的,恐怕也就iPhone6和iPhone6 Plus了,凭借在图像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对软硬件的全面掌控,苹果iPhone在自动算法上的优势非常明显,用户只需点击快门,剩下的都可以交给手机自动完成,成像一如既往的稳定。但它800万像素确实是有些偏低了,在社交网络以及1080P级别屏幕上裁切尚且够用,但面对日后的4K甚至5K屏就显得有些抓襟见肘了。在功能上也十分有限,虽然相继增加了手动调节曝光补偿等选项,但相比真正的手动模式,用户可控参数还是太少,很难满足更多消费者个性化的拍照选择。另外,在安卓手机阵营,像今年的三星S6也开始在自动算法上发力,自动模式下也有了很高的可用度。再结合高像素的解析力优势以及专业模式等丰富功能,大有挑战iPhone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各种渠道看到苹果今年要将像素数值提升到1200万像素级别,也就不足为奇了,苹果也确实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硬件拼杀空间有限,厂商纷纷前移玩对焦,拍照体验做文章从去年开始,三星Galaxy S5、苹果iPhone6以及iPhone6 Plus都相继用上了相位对焦技术,大大缩短了对焦所需的时间,对于实际拍照体验提升显著。进入2015年之后,相位对焦技术更是迅速普及,甚至连599元的TCL ONO都用上了。除了相位对焦之外,我们还能在市面上看到采用其他对焦方式的手机,例如LG G4继续沿用的激光对焦。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什么是反差对焦、相位对焦、激光对焦?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优缺点?反差/相位/激光对焦全面解析&#8226;&反差对焦CDAF:这是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所使用的对焦方式,在这种对焦模式下,当我们对准被摄物体时,镜头模组内的马达便会驱动镜片从底部向顶部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像素传感器将会对整个场景范围进行纵深方向上的全面检测,并持续记录对比度等反差数值。找出反差最大位置后,运动到顶部的镜片则会重新回到该位置,完成最终的对焦。反映在用户手机屏幕上时,则是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最终清晰的“拉风箱”式的过程。反差对焦最大的缺点在于,相机需要对整个场景进行检测,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另外,反差对焦也需要场景具备足够的对比度,如果面对纯色等反差不明显的场景,那么反差对焦的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8226;&相位对焦PDAF:相比于数码单反相机上的相位对焦,手机上的相位对焦则是直接将自动对焦传感器与像素传感器直接集成在一起,既从像素传感器上拿出左右相对的成对像素点,分别对场景中的物体进行进光量等信息的检测,通过比对左右两侧的相关值情况,便会迅速找出准确的对焦点,之后镜间马达便会一次性将镜片推动到相应位置完成对焦。▲图片引用自新摄影网。由于取消了之前的检测过程,且镜间马达需要移动的距离更短,对焦速度明显更快,在画面上也不再会有来回对焦的情况,对于拍摄视频而言,效果也会更加自然。不过,相位对焦也并不是十分完美,它对光线的要求就比较高,在弱光拍摄环境下,相位对焦就无能为力了。&#8226;&激光对焦LDAF:在智能手机中,LG最早在G3上首先使用了激光对焦技术,LDAF是通过后置摄像头旁边的红外激光传感器向被摄物体发射低功率激光,经过反射后被传感器接收,并计算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之后镜间马达便直接将镜片推到相应位置,完成对焦。和相位对焦一样,同样是一次完成。激光对焦技术对于微距、弱光环境以及反差不够明显的区域,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手机在这些情况下的对焦成功率,只是在对焦速度上,激光对焦比较一般。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的智能手机中,相位对焦以及激光对焦技术都是与反差对焦同时存在的,也就是混合对焦。在相位对焦或激光对焦无法工作的场景下,或当我们用触控的方式直接选择对焦点的情况下,手机依然还是会使用反差方式进行对焦。不同对焦方式到底能给我们实际拍照体验带来多大改变?参数和功能只是一个方面,实际的拍照体验以及成像画质对我们而言更加重要。下面,我们以分别采用了相位对焦、激光对焦以及反差对焦的iPhone6、LG G4、努比亚Z9为例,来看看它们三者实际拍照体验以及成像画质上的差别。声明: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将LG G4的画面比例从默认的16:9改为了4:3,此时有效像素数量为1200万左右。而努比亚Z9在4:3模式下,像素会直接减少到800万像素,因此我们仅对Z9的画面进行了裁幅处理。&#8226;&对焦体验:在日间环境下,iPhone6凭借相位对焦,几乎在对准被摄体的同时就完成了对焦,视觉上甚至感觉不到对焦的过程。LG G4的激光对焦在此时表现也相当不错,只是需要略微的等待,准确度没有问题。努比亚Z9相比上一代Z7对焦速度更加迅猛有力,虽然采用了反差对焦,但速度还是相当不错,甚至要由于LG的G4。在日间成像方面,iPhone6与努比亚Z9的白平衡相对比较准确,LG G4稍稍有些偏红。就曝光控制来看,iPhone6更加侧重于对整体画面的把握,天空云层细节保留的较为充分,但减少的曝光,也使得暗部细节有所丢失;LG G4则相对比较均衡,对暗部细节也有一定的照顾;努比亚Z9是三者中画面最亮的,宽容度很高,但细节上有轻微的过曝。色彩上对于人眼比较敏感的绿色和蓝色也有一定的突出。就细节解析力来看,800万像素的iPhone6完全输给了其余两者,1200万像素LG G4在细节解析力上甚至还要稍稍胜过1600万像素的努比亚Z9,画面锐度也是三者之中最好的。以上拍照速度单位为s(秒),均为打开相机应用,完成对焦,拍摄并保存照片所用的时间。这里并没有努比亚Z9的数据,我们找来了同样采用反差对焦的iPhone5s来作为参考,就实际体验来看,努比亚Z9的HDR拍照明显要慢于LG G4。在HDR拍照方面,iPhone6对暗部和亮部的处理都非常自然,暗部细节得到了很好的加强。LG G4的表现同样非常不错,高亮部分压制后,天空细节也有了更好的体现,只是存储速度上有些偏慢。努比亚Z9的HDR明显偏“假”,画面看上去很不自然,后处理速度也是三者中最慢的。&#8226; 对焦体验:为了拍摄微距照片,我们往往需要手动点击屏幕进行对焦,此时三者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反差对焦方式,iPhone6和LG G4此时对焦速度大大放慢,但准确性都不错。努比亚Z9的对焦速度比较迅捷,实际对焦有一定的失败几率,但迅捷的速度给人的感受还是相当不错。微距拍摄方面,iPhone6、LG G4、努比亚Z9三者的光圈值分别是F2.2、F1.8和F2.0,更大的光圈意味着可以带来更加漂亮的浅景深虚化效果,最后一幅图片,很好的展示了三者之间虚化能力上的差异。从实拍样张上来看,iPhone6的色彩非常浓郁,LG G4则在此场景下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过曝现象,画面的饱和度有些欠缺,这使得花朵看上去有些偏白。努比亚Z9突出蓝色、绿色的色彩表现,使得花朵呈现出了一定的紫色,稍稍有些失真。在逆光场景下,iPhone6的表现非常不错,在未开启HDR的情况下,对于亮部和暗部细节都有比较好的照顾,画面宽容度很高。而LG G4和努比亚Z9都对亮部进行了更多的照顾,暗部细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8226; 在这个场景下,iPhone6的相位对焦就不起作用了,只能通过反差方式进行对焦,而此时的LG G4则依然可以使用激光对焦,速度也要超过iPhone6。对于夜间成像,这里很有必要贴一下三者的曝光时间、ISO感光度数值,、LG G4、努比亚Z9三者的曝光组合分别为(F2.2、1/15秒、ISO-320)、(F1.8、1/9秒、ISO-550)以及(F2.0、1/15秒、ISO-1200)。就当时的场景来说,iPhone6画面虽然偏暗,但还原确实比较准确的,当时天色确实没有那么明亮。从三者的曝光组合设定来看,iPhone6的ISO感光度是最低的,但依然保持了和努比亚Z9一样的1/15秒曝光时间,在这样的快门速度下,我们只要稍稍屏住呼吸,便可很好的稳定快门,手持情况下也可进行拍摄。但有OIS光学防抖的努比亚Z9,在此时竟然大幅升高ISO至1200,画面的噪点非常明显。LG G4画面有些太亮了,确实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设定拍出整个夜景的细节,细节解析力和噪点控制也都非常出色,但这样的画面似乎有些丢失了夜色应有的味道。另外,G4将快门速度压低到1/9秒,还是要格外注意手抖的问题。上面这个场景三者就只能通过反差方式进行对焦了,和前一组场景问题一致,LG G4凭借大光圈以及更慢的曝光时间,拍出了三者中最亮的画面,但较慢的快门速度使得移动的车辆都有了一定的拖影。但细节解析力,的确是三者中最强的,而且这还是1200万像素模式。iPhone6画面有些偏暗,暗部细节丢失很多,细节解析力较差。努比亚Z9整体表现不错,放大后细节有轻微的涂抹。不过,努比亚Z9和LG G4都有手动模式(努比亚Z9叫做专业模式),可以轻松的通过降低ISO、提高快门速度来减少进光量,使其达到我们想要的画面效果。例如我们对过曝的LG G4进行调整后,就拍出了下面这张照片。没有专业模式的iPhone6就比较尴尬了,只能依靠第三方软件稍加弥补。专业模式或者叫做手动模式,不仅仅是非要上三脚架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在日常随手拍,同样可以通过参数的调节,拍出符合我们期望的照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克服原生相机自动设定的不足。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机对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