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县杜马黄岛柳沟社区怎么样移民区在哪儿

Processed in 0.05294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Enabled(新闻作品)柳沟:陌生的家乡崭新的梦
柳沟:陌生的家乡崭新的梦
完成采访已近半月,但总是数度提笔却不着点墨。
人言近乡情怯,又有谁知,写乡情更怯。
昨日,在《弯弯的月亮》那缠绵悠伤的旋律中,我再一次回想起同运城市、平陆县老促会工作人员一起采访的情景,终于积累起足够的情绪和勇气,去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家乡——革命老区县中的革命老区村、平陆县杜马乡柳沟村,写一写他们的过去,说一说他们的梦想……
历史和未来
柳沟无柳,有的只是一条深达数百米的沟。一代又一代的柳沟人,就居住在那依沟凿出的窑洞中,一天天一年年重复着上坡下坡的历史。
柳沟人在向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几乎都会提到一个词——杜马战役。
1947年11月,王新亭将军带领第八纵队二打运城,河南的国民党军队北上增援,我军紧急调整战略部署,撤兵打援。两个代表着不同利益的军队像两道洪流一样在平陆县杜马乡和部官镇之间的深沟中迎头相撞。战争持续了近一个月,我胜敌败的结果给运城解放打下了基础,也给当地留下了一段红色的历史——
柳沟村和当时的许多村庄一样,保留着不建围墙不设院门的传统,房门就是保护自己财产和隐私的唯一一道屏障,可就在当时的战争中,纯朴的乡民把自己的门板全部捐出支前御敌,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门板下完,青壮抽干”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万废待兴,柳沟村的村民们你一块他五块地捐资,在杜马乡其他村子的帮助下,在该村建起了杜马战役烈士陵园,将数百名烈士的遗骨安放在村子的最北边——在村民们心中,那是最为尊贵的“上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柳沟村里拥有围墙的建筑只有两处——一个是烈士陵园,一个是村学校,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期盼。
几十年后,当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再次来到这个变化到让我有几分陌生的村庄的时候,一位村民仍然执着地让我一定要把“村中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拍下来”,他手指向的地方,依然是:松柏掩映中的烈士陵园和白墙碧瓦的教学楼。
方凳和沙发
在村民袁百俊家中,洋气的沙发围着一个大大的茶几,茶几上放着几张水彩画,画着他那漂亮的小院和装潢一新的客厅。作画的是袁百俊的儿子,去年考入太原理工大学美术专业。
抚摸着柔软的沙发,听着村民们同乡领导们探讨着如何对害虫群防群治,我的思绪飘到了二十几年前——
当时的村子,穷到家中连吃饭用的凳子都没有,村民们家中唯一的小方凳几乎都被读书的孩子搬到了学校,因为当时的学校只有几张被磨得油光发亮的大条桌。我家姊妹四个,家中的唯一的小方凳也是姐姐用过给哥哥,哥哥用过再给我。而当我们姐弟几个都上学的时候,父母就只能顾小不顾大了,所以当小的一脸兴奋吃力地抗着凳子上学的时候,大的只能拉着父亲早早到学校给自己找砖头垒凳子。
如今,新建成的二层高的学校一应俱备,不再要求学生们自备凳子了;村民们铺着地板摆着沙发的新房里,也没了式样难看的方凳的立足之地。也许,除了有心人的老屋里,方凳再也不会闯入人们的视线,但是,在稍微有点经历的人们心中,又有哪一个没给方凳留点位置呢?
看戏与看电影
烈士陵园的对面,隔着三四米宽的柏油路,就是今年五六月才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大院和舞台。
舞台落成的时候,村里出资,邀请了五六个获得戏剧梅花奖的知名演员在新舞台上演了三天的戏。闻讯赶来的四邻八乡成千上万的村民,直让一向以胆大自诩的村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陈小邦直悔自己太保守活动中心建得太小。
当那天我赶到的时候,大大的院落,三分之一被提前赶到的村民挤满,后三分之二,则是开着摩托车和农用车的村民形成的“方队”。台下已经水泄不通,但平坦的柏油路上,仍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
站在路边的垂柳下,看着村民们开车打着一道道雪亮的车灯从面前急驰而过,心中又想到了小时看电影的情景——
父亲将方凳倒挎在肩上,我站在倒过来的凳面上,父亲就和村中许许多多大人一样,将自己的孩子“跨”着,爬上那道几百米高的坡,到村中的高地上看露天电影……
时光飞逝,如今的我,即使还能挤进那窄窄的凳子中,父亲也背不动了。路边父亲那一代人亲手栽植的刺槐也在扩路铺油时全部伐掉,换成了与村名更贴切的垂柳。如今的柳树,已快将路面罩住,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在那只见过车影笑语的柳树的根部,还会发现几株幼小的刺槐苗,或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也会彼此打个招呼,窃窃私语一番吧。
小麦、桃果与西红柿
柳沟村原来种得全都是小麦,那粒粒金黄的小麦,帮我们的父辈们从沟中搬到平地上,住进了新的地窨院;
后来,村民们几乎将所有的耕地全部改裁成了苹果树和桃树,在增加收入的同量,也催生出了平陆县知名的桃果市场。在每年7月份的售桃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往外发出近二百车的鲜桃。那些拉到广州、海南的桃和苹果,让村民们填平了虽然冬暖夏凉但也潮湿黑暗的地窨院,搬进了新建的平房和二层楼;
如今,露天西红柿又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新宠。在村民任引江的西红柿地里,正在采摘的他说:“今年的价格非常好,一斤六毛多呢,一亩地收入一万多没问题。”他边笑着,边摘下红红的西红柿在引到地头的水管上洗干净,往我手里塞。
纵观柳沟村的发展,几乎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但即使现在农闲到外地打工已长了见识的村民们,仍然不敢妄下这次调产会给村里带来多大变化的断言,因为就在今天,那“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用啥?”的典故还依稀可闻。
采访自己的故乡,几乎就是一次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和碰撞的历程。
看吧,如今村中的桃果市场,已成为方圆几十里最大的集镇,听说逢集时,除过卖菜的就有一百多家摊位;
看吧,在那原来的荒地上,已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院落,听说,这里是周边村子的移民聚居地;
看吧,在村中那百余米的街道上,就有饭店四五家,商店近十家;
看吧,在那路边柳树的荫晾下,数十位村民们坐在自己的农用车上,等着上门收购桃果的客商……
或许,再过若干年,如果村中有一个小孩,缠着父母提出“光有柳树没有沟,无啥叫柳沟”的问题,那么我要恭喜这个小孩,因为他又经历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庆柳沟豆腐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