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绵绵情深意长 吉克隽逸陡增期盼无言哽咽是哪首诗词

更多相关文档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概说 一、意象概念的历史1《周易.系辞上传》“子曰: : ‘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 意,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 言。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相诸形 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第一,这段文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言”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 “意”, 而“言” 所不能尽的“意” 却可以通过“象” 完全地表达出来。但这里所说的的 “象” 指的是“卦象”,即“易象”。 第二, 它是圣人对宇宙万物仔细观察的产物。 它不仅描摹物象的外观, 还象征其内在的本质。 “象”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形容、象征,甚至于变形,“象”,本身具有了 作为主观创造的特点。 第三,“象”本身并非目的,“立象”是为了表达“意”。古人创造“易象”的目的在于用 它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及其易理(“道”)的看法,即“圣人立象以尽意”。 它反映出儒家的观点, 认为圣人创制的表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 强 调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第四,这里所说的“象”是指卦象,它虽然既指向客观实在又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它只是预 卜吉凶之用的宗教巫术形式,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不能和艺术形象画等号。不过,这种提法 尽管没有把“意”和“象”直接组合到一起,但提出了“言、象、意”三个意象理论的基本 要素。以《易传》阐释为基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意象”范畴在哲学规定中的“表意”性。 至今仍被人们看作是意象理论的发端。如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认为 “夫象者, 出意也” “尽意莫如象”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 。 “言”,其次 “窥” 见的是 “象” , 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第五,这种理论和中国古人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2 王充的 “礼贵意象”说。这是古代 典籍当中第一次将意和象结合起来 使用。 《论衡?乱龙篇》“天子射熊,诸侯 : 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 服猛也。 名布为侯, 示射无道诸侯也。 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候,礼 贵意象, 示义取名也。 土龙亦夫熊糜、 布候之类。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画布上画上熊、麋、虎、豹等兽类的像, ”以供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射猎,以此来表示他们能够降服猛兽,象征他们的勇猛。这里 古人将君臣上下礼仪之“意” ,寓于兽象之中, “象”以“意”为贵,作者在这里,以象表意, 象是意的外化。这里的“象”就是画有熊、糜、虎、豹、鹿、豕之象的画像,是寄予了一定 象征意义的意中之象,意象在这里就是表意的象征物象。这里的“象”表达了人的某种意念 和思想,是“意”与“象”的统一,因此它具有某些艺术特征,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意义。但 《乱龙篇》中的“意象”还不是专门从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因而仍带有认识论的含义。王充还 提出了“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 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有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示当感动, 立意于象。”这里的“象”仍然是有象征的含义,是立木想象为祖先象征。他归纳出的“立意于 象”的取象原则实际上就是对《周易》 “立象以尽意”的继承和发展。3 刘勰的“意象”说 刘勰最早在美学领域运用“意象” , 《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 : 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 象而运斤” 。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 或道理。宰: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 灵。“玄解之宰”指深通事物奥秘者。 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来 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 一切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 句“斤”相对, 《文选? 和 琴赋》 中的“离 子督墨,匠石奋斤”用法同。独照:独 到的理解。另一种解释为:照独,独 即道;照独,就是对道的观照。“独照 之匠”指有独特感受者。 视。 窥: 意象: 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 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独照,即 “意”指的是客体化的主体情思, “象”指的是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 “意象”即是“意”与“象”这彼此 生发的两个方面的相融和契合,是艺 术构思活动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 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这样才能使懂 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 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 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 样。意思是在艺术的构思活动中,外 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时是结合在一 起的。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 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 成审美意象。刘勰创造性地发挥了周 易和老庄关于象的学说,首次从艺术 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审 美范畴,相当深入地思考了意象与艺 术的想象、情感、语言表现之间的微 妙关系。 刘勰在这里所提出的 “意象” , 是作家对生活材料经过兴感酝酿和 想象构思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 “意”与“象”浑然一体,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体,这是符合艺术思维特殊规律的。《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古典审美意象 理论的真正开端。审美意象理论的创立是《文心雕龙》的一大贡献。 4 唐代意象理论 唐代理论家也大量使用“意象”一词。如张怀斗ㄊ橐肌 :“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 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寰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 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Y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 忽着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 殊可畏也。数百年内,方拟独步其间,自评若斯,仆未审如何也。”指象外寄托。王昌龄《诗 格》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曰生思。” (《唐 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王昌龄所谓“未契意象”,这意象就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 方面。因此才有一个契合与否的问题。司空图《诗品? 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 : 欲出,造化已奇。 ”其所谓“意象”比较费解,但既然说“意象欲出”,可见是尚未显现成形 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这意象虽有真迹可寻,却又缥缈恍惚,难以捕捉。当它即将呈现 出来的时候, 连造化也感到非常惊奇意谓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 也是指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 之象。 5 宋元明清意象理论 至于用“意象”指称主客观相统一、并且能够令人产生丰富联想的艺术形象,常见于宋明以后 的著作,如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评析谢玄晖的诗句“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时所说的 “意象殊窘”中的意象,则是指显现在艺术品中的意象。胡应麟《诗薮》中有“古诗之妙,专 求意象”;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评论“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为“但恨其意 象太著耳”这些文学理论家用“意象”评诗,把它作为诗的审美特征。再如明王廷相《与郭价 夫学士论诗书》 :“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 难以求实是也”“言征实而寡余味,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 之”。 王廷相明确地将审美意象界定为诗的灵魂。强调了抒情诗中意象的重要性,揭示意象 的特点, 表明了诗歌意象是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外在物象紧密融合的产物, 是感觉或情思 的具象表现。意象乃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内在本体。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意象 大小远近,皆令逼真。 沈德潜《说诗语》卷上: ”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 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刘熙载 : ” 《艺概? 书概》“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 文学艺 : ” 术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而是最能体现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 叶燮在 《原 诗》中谈到“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 诗人能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 也。” 这种“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叶燮又称为“至理”“至事”,应是作者追求的 、 意象的至境。 6 今人意象的概念 敏泽的 “意象” 概念。 他在 《中国古典意象论》 《文艺研究》 ( 1983 年第 4 期) 中指出: “诗 中的意象应该是借助于具体外物,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作者的情思,而非那物象本 身。” 意谓托物见情。 胡雪冈的“意象”概念。他在《试论意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七辑)中指出:“意象 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 意谓以情附物。 袁行霈的“意象”概念。他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 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乃是包容前两说的见解。 童庆炳的“意象”概念。他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指出:“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 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 型。” 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三、意象的哲学基础 叶朗认为,由于片面追求物质文明,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 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二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失衡。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则对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其中“天人合一”观念强 调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 “天人合一”之“天”指的 是外部世界,在审美层面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外部世界的交融,这种交融不同于主体与客 体两个独立实体之间在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是超越了主体客体二分模式的“天人合一”境界,超越了主客分离所达到的更高一级的“天 人合一”,应该说是一种“忘我”或“物我两忘”之境。所以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 。 正如叶朗所说:“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不是情与景的相加,意象是既不同于“情”,也不同于 “景”的一个新的质。意象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景。所以意象说,既不 同于再现说,也不同于表现说。人与世界要统一,统一在什么地方,如何统一?庞朴通过对中国 传统思想的考释发现,在二分的“道” “器”之间有一个“象” 。他说:“象之为物,不在形之上, 亦不在形之下。它可以是道或意的具象,也可以是物的抽象。“象”介于形而上的” ” “道”和 形而下的“器”之间,是一架沟通形上形下的桥梁,如果把“道”理解为一种主观的精神性的 东西,把“器”理解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那么,“象”就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桥梁。 哲学家在探讨世界的本质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不是物质就是精神,也就是说,不是 “器”就是“道”,他们往往忽略了“道” “器”之间还有一个活生生的“象”,“象”界于道 和器两端的中间。 “象”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具有最高的价值,是“道” “器”不断聚拢 的目标,共同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目标。庞朴在发掘中国思想中的“象”的意 义时指出: 道―象―器或意―象―物的图式,是诗歌的形象思维法的灵魂。 其实也是艺术创 “ ” 造的灵魂。在“意象”理论中,这种主客沟通,物我交融的思想表述越来越明确,如王夫之就用 “情中景”“景中情” 、 、情景“妙合无垠”作为意象的特征。这种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意 象”,才是美学意义的美。审美境界就是这种“道” “器”不分的“象”的境界,这种境界用意 象来表示最为合适。 四、意象的特征 1 意象本身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 所谓多义性, 指的是象下之意的不确定性。 意象不是概念, 不是对某种事物或观念的直接说明,而是运用联想律借某种象去象征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观 念意识的。由于形象的丰富性、多方面性和主体经验、主观联想、想象的多样性,就造成了 意象内涵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正如康德《判断力批判》所指出的:“我所论的审美意象是 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东西,却不可能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 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比如“月” 是诗歌里最活跃的意象之一,但是在不同的诗人诗作中,月的涵义就会有所不同。同是一轮 月,不同的诗人,赋予了它不同的情感,而这些独特的,带有诗人本体体验的情感。意象的 多义性还表现在审美主体的差异上。不同的欣赏者,由于性格不同,生活经验和思想情趣有 差异,因此面对同一首诗,欣赏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引起的想象联想和共鸣可能不同,在思 想上获得的感受和启迪也可能不同。《云》:远方/一朵云/飘过来/却是一场雨。这虽是一 首小诗,但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却是丰富的。可以理解为――人们苦苦追寻的东西,等到将变 成现实时,带来的不是欢乐、幸福,而是倒霉、不幸甚至灾难;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尽力 躲避乌云,躲避不幸,但有时根本摆脱不掉,等到颓然面对它时,乌云竟变成了喜“雨”, 它带来的是惊喜和欢娱。 2 意象的承传性。 在古代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不同 的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而创作新作品的特征可以叫做 意象的承袭。“乌啼”就是这样一个递相承袭的“意象”。据考证,最早创造出“乌啼”这 个意象的是六朝乐府诗。旧传刘义庆《乌夜啼》云:“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夜望郎来。” 庾信也有《乌夜啼》一首,末云:“讵不子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大意都是写女子听 到乌鸦夜鸣而引起离愁别恨。后来,“乌啼”遂成一条渲染离情别绪的现成思路。三唐诸子, 以乌啼意象入诗者屡见不鲜,李白诗中出现这个现成词组凡五次,全是思妇游子之吟,如他的 《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 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杜甫更喜欢用这个意象,其作品中共咏“乌啼”八次, 都与客愁乡思有关。如《舟月对驿近寺》“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金刹青枫外,朱楼白 : 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皓首江湖客,帘独未眠。 ” 3、意象的创新性 由于诗人的每一次审美感兴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因此,由审美感兴产生的审 美意象就必须是新鲜的、独特的,是不能用固定的、僵死的“法”和“格”来限制的。就是 说,诗歌意象具有独创和创新的特点。创新是诗歌的生命。譬如表现“乡愁”这一主题的诗 歌意象,菲律宾华裔诗人云鹤的《野生植物》: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 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游子。诗人运用顶真手法,通过“野生植物”这一独特 的意象,非常形象、自然地道出了海外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境遇和对祖国母亲浓浓的乡愁, 手法高妙,意象新颖,令人叹服。意象的新颖、独创是一种创新,旧意象的超常处理,也是 一种创新。朱兆瑞《变种的牛》:吃的是奶/挤出的是草料。诗虽小,读后却难忘,诗人反 用鲁迅先生名言,以荒诞手法,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拿人民的钱,不为人民办事的公仆。而其 中的“奶”和“草料”的运用便是对旧意象的超常处理,因而收到了奇特效果。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第一节 红叶意象 一、红叶意象的意蕴之一就是传情之物。这种意蕴来源于唐代红叶题诗的故事。 1 孟ぁ侗臼率罚汗丝鲈诼宄思溆胍欢延卧分校魉系么笪嘁叮馐疲骸耙蝗肷 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流亦题云: “愁见莺啼柳絮飞, 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后十余日,有客来苑中,又于叶上 得诗以与况曰: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 荡漾乘春取次行。” 又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衰悴,不顾备掖庭,尝书落叶随御沟水流出云:“旧宠 悲秋扇,新思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闻而和之,既达圣听,遣出禁内人 不少,或有五使之号。况所和即前四句也。 2 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 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 人。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 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 人间。’” 3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僖宗幸蜀年,有进士李茵,襄州人,奔窜南山民家,见一宫娥, 自云宫中侍书家云芳子,有才思,与李同行诣蜀。具述宫中之事,兼曾有诗书红叶上,流出 御沟中,即此姬也。行及绵州,逢内官田大夫识之,乃曰:“书家何得在此?”逼令上马,与 之前去。李甚怏怅,无可奈何。宫娥与李情爱至深,至前驿,自缢而死。其魂追及李生,具 道忆恋之意。迨数年,李茵病瘠,有道士言其面有邪气,云芳子自陈人鬼殊途,告辞而去。 闻于刘山甫。 4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玉溪编事》:侯继图秋日于太慈寺倚阑楼上,忽木叶飘坠,上有诗曰: “拭翠敛愁蛾,为郁心中事。搦笔下庭除,书作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向秋 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 5 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中有张实《御沟流红叶记》最详,录之如下: 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晚步于禁衢间。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视 御沟浮叶, 续续而下。 佑临流浣手,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 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 浮红泛泛,远意面面。佑取而视之,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佑得之蓄于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书于叶也。因 念御沟水出于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佑但宝之,以为念耳矣。时时对好事者说之。佑 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见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我言之。”佑曰: “我数月来,眠食俱废。”因以红叶句言之。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书者无意 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子之愚又 可笑也,”佑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我闻牛仙客遇无双之事,卒 得古生之奇计,但患无志耳,事固未可知也。”佑终不废思虑,复题二句,书于红叶上曰: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御沟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宫中,人为笑之,亦为好 事者称道。有赠之诗者曰:“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佑后累举不捷,迹颇羁 倦,乃依河中贵人韩泳门馆,得钱帛稍稍自给,亦无意进取。久之,韩泳召佑谓之曰:“帝 禁宫人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我舍。子今未娶, 年又愈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我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 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佑避席伏地曰:“穷困书生,寄食门下, 昼饱夜温,受赐甚久,恨无一长,不能图报。早暮愧惧,莫知所为,安敢复望如此! ”泳乃 令人通媒妁,助佑进羔雁,尽六礼之数,交二姓之欢。佑就吉之夕,乐甚。明日,见韩氏装 橐甚厚,姿色绝艳,佑本不敢有此望,自以为误入仙源,神魂飞越也。既而,韩氏于佑之书 笥中见红叶,大惊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 ”佑以实告。韩氏复曰:“吾于水 中复得红叶,不知何人所作也? ”乃开笥取之,乃佑所题之诗,相对惊叹,感泣久之,曰: “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曰:“吾得叶之初,尝有诗,今尚藏笥中。”取以示佑。 诗云:“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闻者莫不叹异惊骇。一日, 韩泳开宴召佑洎韩氏,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答曰:“吾为佑之合为天 力也。”泳曰:“何以言之?”韩氏索笔为诗曰:“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 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泳曰:“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僖宗之幸蜀,韩 泳令佑将家僮百人前导,韩以宫人得以见帝,具言适佑事。帝曰:“吾亦微闻之。”召佑, 笑曰:“卿乃朕门下旧客也。”佑伏地拜谢罪。帝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神策军虞侯。韩 氏生五子三女,子以力学俱有官,女配名家。韩氏治家有法度,终身为命妇。宰相张浚作诗 曰:“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 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 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无古,可以传千 古。” 王《默记》 贞元中进士贾全虚者,黜于春官。春深临御沟而坐,忽见一花流至全虚之前,以后接之,香 馥颇异。旁连数叶,上有诗一首,笔迹纤丽,言词幽怨。诗曰: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得之,悲想其人,涕泗交坠,不能离沟上。街吏颇疑其事, 白金吾奏其实,德宗亦为感动,令中人细询之,乃于翠筠宫奉恩院王才人养女凤儿者。诘其 由,云:“初从母学《文选》、《初学记》,及慕陈后主、孔贵嫔为诗。数日前临水折花, 偶为宫思。今败露,死无所逃。”德宗为之恻然,召全虚授金吾卫兵曹,以凤儿赐之,车载 其院资,皆赐全虚焉。 红叶题诗的故事影响很大,亦流衍于小说和戏曲。南宋时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上卷有 《韩夫人题叶成亲》。另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59 卢渥条亦录此事。元代李文蔚创作《金 水题红怨》六折杂剧。另元明间无名氏有杂剧《红叶传情》及《红叶题情》,三本皆佚。仅 白朴《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杂剧存残折。文重铺张女主人公心理,将一个“愁”字层层递写, 淋漓发挥:宫愁郁结使韩翠颦怏怏离宴,意外拾叶后,泛泛的宫愁因有了具体对象而升华为 浓浓的相思,“往常我守椒房,耽寂寞,捱宿昼,今日个又添上关心症候”(第三折〔耍孩 儿〕),不忍掐灭这来之不易的炬光,最后凭借洞房花烛的痴情臆想来满足男欢女爱的心理需 求,而一旦从幻想中回到尘世,一怀愁绪变本加厉,陡增空虚和怅惘。明代有多部红叶题材 的传奇作品,李长祚《红叶记》今佚,王炉烽《红叶记》与祝长生《红叶记》只存残折,仅 王骥德据祖父王炉烽“稍更其语”而创作的《题红记》得以全本流传。另冯梦龙搜罗古今情事 的《情史类略》卷十二“情媒”类收有《于v》 一篇, 从人物姓名及所题诗句看,应藉张实《流 红记》梗概牵合而成。 7 周邦彦开始将其入诗, 《扫花游》云: “随流去,想一叶怨题,今到何处?” 《六丑? 咏落花》 云:“飘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朱叔真《恨春》 :“碧云信断惟 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高明《二郎神?秋怀》 :“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 偶,对景触目恨悠悠。”元代蒋克勤在《西湖竹枝词》中所吟的:“题诗秋叶手新栽,好似阿 侬红颊腮,寄与钱塘江上水,早潮回去晚潮来”,表达了诗人以红叶象征儿女情长的心境。 放翁在此诗前有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 而园已易主,读之怅然。”“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 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丹枫 等景物有力衬托出诗人怅然有失、孤独痛苦的心境。 二,红叶渲染一种悲愁的离情别绪。《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 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 《云笈七签》卷一百辑唐王缎炯汀罚 “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蚩尤刑具化为 一片殷红枫林。 1 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 愁。” 2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 西楼。” 3 唐代鱼玄机的《江陵愁望寄子安》“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 4 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春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5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三,思念故乡的羁旅之愁。 1 代表作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2 刘长卿《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 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3 宋石孝友 《西地锦》 “回望玉楼金阙。 正水遮山隔。 风儿又起, 雨儿又煞, 好愁人天色。 两 岸荻花枫叶。争舞红吹白。中秋过也,重阳近也,作天涯行客。 ” 四、红叶意象和隐居生活的联系。 1 宋代张纶《踏莎行》: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 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 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 忘形共说清闲话。 2 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 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著有《和靖集》,存词三首。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大涤洞,是著名的游览胜 地。除首联外,后三联紧扣诗题“宿”字,依次写由日至暮、由暮至夜,洞霄宫周遭的清幽。 由日至暮,以所见着墨;秋夜静宿,则以所闻入诗。有景亦复有声,毫不凝滞。其问芭蕉夜 雨何人从枕上闻得,尤其增浓了氛围的清幽。尤其是颔联浓墨重彩,用“碧”“红”“青” “白” 绘秋山秋水,色彩明艳鲜丽;叶之红与水之碧,云之白与秋之青相互映衬,景色清新而鲜 活。红叶在涧中急流,白云在树林上飘浮,俯仰之间,动静结合,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3 唐人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 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本诗也为不计功名渴望归隐的名作,诗中以红叶萧萧,秋意正浓作背景,写了残云归岫、疏雨 乍过、树色苍苍、河声滔滔几组景物,勾勒出一幅雄浑冷艳的潼关秋色图。诗末点睛,“帝乡 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契合了诗人苦读多病,喜爱林泉的生活经 历。夜晚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在长亭饮下美酒一瓢。残云飞到太华山,稀疏的雨点滴 过中条山。苍苍的树色随着山势远去,奔腾的黄河水的声音远远地汇入大海。明天就可以到 长安了,夜里还梦见隐居的生活。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太华:指华山。迥:远。河:黄 河。帝乡:京城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 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 形势险要, 景色动人。 历代诗人路经此地, 往往要题诗纪胜。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 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的诗作。诗人赴京途中,在潼关驿楼 观赏景色,抒发了自己矛盾的心情,面对前途就如这眼前景观一样茫然。全诗对仗工整,用 词精练,铿锵有力,意味深长。颔联写潼关山川气势,泻宏苍茫。颈联写所见所闻,由近及 远,无际无垠。两联对仗工整自然。末联点出赴京并非所愿之意,含蓄委婉。 五、漫山红叶,美丽无比。红色是生命之火,象征着炽热、灿烂和希望。1 红叶拼尽生命全部的赤诚,在万木飘零之时,点染了萧瑟的寒秋,昭示的正是生命成熟的烂漫、辉煌和力量。段成式《酉阳杂俎》有红叶化雷的故事:“史生游华山,有一红叶大如 掌,随流而下。史接置怀中,见叶上粟粟而动,惊弃林中。须臾,白烟弥谷,下山未半,风 雷大至。”红叶能够焕发出撼动天地的巨大能量,具有雷霆万钧之力。 2 杜牧的《山行》以清丽动人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夕阳与红枫相映成趣的晚秋迷人画卷。宋 代林逋的《宿洞宵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间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陆游 《初冬》“已罢弹冠欲挂冠,一庵天遣养衰残。雨荒园菊枝枝瘦,霜染江枫叶叶丹。羹釜带 鳞烹白小,蓬门和蔓系黄团。夕阳更动闲游兴,十月吴中未苦寒。”杨朝英元曲《双调.清 江引》“秋深最好是枫树叶,染透猩猩血。风酿楚天秋,霜浸吴江月。明日落红多去也。” 白朴《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 黄花。” 前二句描绘了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 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 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 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 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 的情思。在这里, 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 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 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陈毅《题西山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表达了革命激情。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草意象 草意象肇端于《诗经》 ,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 : 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忻酪蝗耍袢缜逖铮忮讼嘤觯胱 偕藏。 以草来构置景色环境,美丽宜人和爱情相关。再如《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 ” : 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M者孤,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 彼周道。 ”一、草不能常绿,容易枯萎的特性在诗人笔下成为引发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感叹的诱因。《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汉武帝《秋风歌》:“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秋风百代情至之宗。”)《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 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 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 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 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 弦急知柱促。驰情 整巾带, 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通过无情草木的碧绿美丽,更衬托 出有情之人的憔悴悲伤。徐干《室思》其二:“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已日远,郁 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 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 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 贱躯焉足保。 ” 张华《感婚诗》:“驾言游东邑,东邑纷禳禳。婚姻及良时,嫁娶避当梁。窈窕出闺女, 婉姬与姜。 素颜发红华, 美目流清扬。 |炜众亲盛, 于我犹若常。 譬彼暮春草, 荣华不再阳。 ” (张华 《感婚赋》:“彼婚姻之俗忌,恶当梁之在斯。”封演《封氏闻见记? 花烛》:“又 除俗禁,子午卯酉年谓之当梁,嫁娶者云妇姑不相见。” 古代风俗认为子p午p卯p酉年 婚娶不利翁姑遂为禁忌。梁以负栋婚姻切忌背负,故称禁忌之年为当梁年。)陶渊明《己 酉岁九月九日一首》“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 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 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韦庄在《下感旧》: “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花偷出郭, 也因逃学暂登楼。招他邑客来还醉, У孟壬ナ夹荨=袢展嗜撕未ξ剩ρ羲ゲ菥』那瘛!蔽锸侨朔,丽景苍桑,昔日故人 的音讯而今唯有灿烂夕阳下的荒坟衰草知晓。尾随着时间同行,谁人又能最终逃脱被 荒草吞筮的厄运呢? 唐彦谦《春草》:“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萋萋总 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二、送别怀远。在送别诗中草的应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常用的固定意象,不再具体地表 达或风景、或季节、或时光的具体意义,而成为一种意义模糊却又分明是表达在送别 朋友时内心的不舍与眷恋的意象,不用语言直接道出,而用简单的意象形成含蕴悠长 的意境。最早见于《楚辞》中的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从那以后,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 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古诗十九首》中写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江淹的《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劳劳亭歌》:“金 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 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 宿空帘归梦长。”《金陵送别范宣》:“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 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 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春思》:“燕 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杜牧《代人寄远六言二首》: “绣领任垂篷髻,丁香闲结春梢。剩肯新年归否,江南绿草迢迢。”杜牧《池州春送 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泪下,何必更残阳。”孟浩然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一首诗反其意而用之,谓虽以春为期,然草荣枯有时,与 怀人并无干系:“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山阴定远近, 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刘长卿《送李制官之润州行营》云: 万里 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诗人恨不能如同多 情的青草与友人相伴同行。白居易《寄李苏州兼示杨琼》云:“真娘墓头春草碧,心 奴鬓上秋霜白。为 问 苏 台 酒 席 中 , 使 君 歌 笑 与 谁 同 。 就 中 犹 有 杨 琼 在 , 堪 上 东 山 伴 谢 公 。”曾经的花容月貌,曾经的款款深情,而今何处寻觅?伴随着时间无情地 永不停歇地流逝的脚步, 年少的红颜真娘竟然已经披上了绿草编织成的青衣。 《木 韦庄 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坐 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李煜《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 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将离恨比作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 小草,生生不己,绵绵不断,生动形象,自然贴切。冯延巳《南乡子》的“细雨湿流 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 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宋李重元《忆王孙》:“凄凄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 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 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 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一个“恨”字,有破空而来之势,从绵延天际的芳草,深深感到了这种 莫名之“恨”的强度和力度。朱淑真《谒金门?春半》:“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 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 远。”“断肠”一词则把芳草的“无情”写向了极至。 三、感时伤世,盛衰兴败的历史沧桑之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十五云:“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 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 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李白《金陵凤凰台置酒》:“置酒延落景, 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 回。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六帝 没幽草,深宫冥绿苔。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姑孰十咏?谢公宅》:“青 山 日 将 暝 , 寂 寞 谢 公 宅 。 竹 里 无 人 声 , 池 中 虚 月 白 。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惟 有 清 风 闲 。时 时 起 泉 石 。 ”《金陵三首》其二:“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 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 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牧《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红犹似坠楼人。”《题宣州开 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 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 湖东。”草意象成为自然的一种代表,与人世相对,以其默默无言的闲淡情怀对比人 世的喧嚣纷杂,以其甘于平淡的胸怀对比人世的虚荣与妄自尊大 ,以其摇曳春风、融 于宇宙的惬意,对比人与社会对立、与他人疏离的窘境,以其在时光中绵绵不绝的无 限对比人生如白驹过隙的短暂。杜牧《春日古道旁作》:“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 尽草萋萋。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羡 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回。吴苑夕阳明古堞,越宫春草上高台。波生野水雁初下, 风满驿楼潮欲来。 试问渔舟看雪浪,几多江燕荇花开。”高台上的新鲜春草在诉说着越 宫的陈年往事。《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中《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 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 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 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四、表达闲适的情趣。 陶渊明《读山海经》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仲夏时节, 草木茂盛,诗人结庐人寰,承受着浓重的草木阴凉,正如群鸟有寄居的窠巢一样,诗人也 陶醉在绿色环抱的世界里,吟唱着天真和谐的生命情趣。司马光《闲居》:“故人通 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诗人借草咏怀, 流露出闲适之幽趣。姜特立《庭草》:“一簇墙阴绿正繁,不依朱户傍雕阑。竹光苔 色深相映,只许闲人静处看。”不依朱户,不傍雕阑,静处墙阴,竹光相照,苔色相 映,这分明是一个闲人的写照。王安石《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 时。细数落花因生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细数落花,缓寻芳草,这是诗人在轻轻吟唱 生命之幽闲。 五、卑微的叹息。 杜甫在《赠翰林张四学士》:“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清朝的吴振木或在《岁 歉感怀》中云:“井灶依稀在,妻孥转徒遥。人生贱于草,米价长如潮。良吏怜糠饼,空田少 麦苗。微闻两黄鹄,新唱复陂谣。”也以贱草喻自身生命之卑微,在生计艰辛,时世混乱之 际,一条生命的消失如同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枯萎。 刘敞《春草》云:“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茎。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 生。”春天的芳草只能在寂寞的平原,冷清的水边杂乱无常地生长,甚至无法拥有一个 属于自己的名字。车马繁华之地嫌弃这样卑微的生命,高大城门里的温柔富贵之乡更 是理所当然的拒绝。 六、和明媚的春光相联系。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 : 胜烟柳满皇都。 ” 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 : 横。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 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被誉为“花之魁” ,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玉骨冰心、圣洁高 雅、俏也不争春的品格和不畏严寒、坚韧顽强、争报人间春的精神。符合比德式思维的中国 传统文化心理。国人有爱梅、赏梅、吟梅、艺梅、用梅的习惯,踏雪寻梅的故事源远流长。 民间还将梅花称为“五福花”,象征着幸福、快乐、顺利、长寿与和平。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两代的五、七言律诗,故名 “律髓” ( 。自谓取 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照奎之义,故称“瀛奎” 。共选唐代作家 180 余家,宋代作家 190 余 家)提出梅“以花贵,自战国始” 。梅花原产中国珠江和长江流域,栽培历史悠久,为小乔 木科。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如萧纲 《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 : 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 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道洽 ” 《池州和同官咏梅花》“苔封鹤膝枝,流水绕疏篱。 : 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风流无俗韵, 恬澹出天姿。霜月娟娟夜,吾今见所思。 ”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如范成大 的《范村梅谱》《四库总目提要》“宋范成大撰。成大有《桂海虞衡志》 , : ,已著录。此乃 记所居范村之梅,凡十二种。前有自序,称於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又於舍南买王 氏僦舍七十楹,尽折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吴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 今始尽得之,随所得为之谱。盖记其别业之所有,故以范村为目也。梅之名虽见经典, 然古者不重其花,故离骚遍咏香草,独不及梅。 《说苑》始有越使执一枝梅遗梁王事, 其重花之始欤?六朝及唐,递相赋咏,至宋而遂为诗家所最贵。然其裒为谱者,则自成 大是编始,其所品评,往往与後来小异。如绿萼梅今为常产,而成大以为极难得,是盖 古今地气之异,故以少而见珍也。又杨无咎画梅,後世珍为绝作,而成大後序乃谓其画 大略皆如吴下之气条,虽笔法奇峭,去梅实远,与宋孝宗诋无咎为村梅者所论相近。至 嘉熙、淳v间,赵希鹄作洞天清录,始称江西人得无咎一幅梅,价不下百千疋,是又贵 远贱近之证矣。 《通考》以此书与所作《菊谱》合为一编,题曰《范村梅菊谱》二卷, 然观其自序,实别为书,今故仍分著於录焉。 ”张C《梅品》《梅品》由宋朝张功甫撰 。 写于 1194 年,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与南宋诗人范大成写的《梅谱》两者互相呼 应,成为梅文化的两朵奇葩。 《梅品》收集在宋末元初著名文人周密() 的笔记专著《齐东野语》之中,全文 600 余字。 一、梅花与脱俗高洁的贞士情操。 诗人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 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鲍照《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 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 。 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 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 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 “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 风中仙。 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 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 “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 香,孤贞见幽姿。雪点满绿苔,零落尚尔奇。 我来不须晴,微雨正相宜。 临风两愁绝,日 暮倚筇枝。 ”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 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更加深了这种无奈与感伤。 王冕《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发发,散价乾坤万里春。 ” 《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梅的品格,人的精神,融汇 相通,升华为一种高雅清纯之气,弥漫天地,飘溢古今。二、梅花与凌寒不屈的形象梅花在冰中育蕾,雪里开化,具有一种不畏严寒,独步春早的精神。 李渔《梅》: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 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草昧致 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 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 法而已。花时苦寒,即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 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 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暧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 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 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 此一法也。若家居种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然而 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 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 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 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 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蜡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 花,当为蜡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 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陆游《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 ” 卢梅坡的 《雪梅》 :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 三、梅还担当春的使者。 陆诏珩说: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杜 甫的《江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 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格 加以赞美: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张谓《早梅》诗云:“一 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 “素艳雪凝树。”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 : 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 霜来摧折梅花, 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 足见其傲骨。 杨亿《少年游》 的上片: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雪里 寻梅, 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 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 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亮《梅花》“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 : 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 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 ”她不怕冰冰风的摧折,不怕寒雪的埋藏,正体现了一种傲雪凌霜的精神。吴 镇《南吕.金字经.梅边》“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 : 江南信,翠禽啼向人。 ”在冰天雪地里,作者巡寻着,突然间耳目一新,小檐下的“芳树” 即梅树,预报着春天,傲雪凌霜便是梅的性格。冯山《山路梅花》“传 闻 山 下 数 株 梅 , : 不免车帷暂一开。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 东 风 次 第 吹 。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梅花不仅在冬天含香开放,而且还带 回了春回人间的消息。纵使是开放在山路旁,无人赏识,但她却给行人带来了温慰之情!开 放在雪中的梅花, 不仅色白如雪, 清峻高雅, 还是春的使者, 传递温情的驿使! 乔吉 《寻梅》 :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诗人历经冬前冬后,走遍溪北溪南,沾满两脚的霜 雪。遍寻树头树底,大有寻不着梅花死不罢休的坚毅与执着,而一旦寻着了梅花,无限的惊 喜也就不言而喻了。晏几道《诉衷情》 “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南枝欲附春信,长 恨陇人遥。闲记忆,旧江皋,路迢迢。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几处溪桥。 ” 四、梅花与隐者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 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 很多诗人寄情于 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的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 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林逋《山园小梅》 :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众芳摇落独暄 ” 妍”,梅花它是开在冬天和春天相临的时候。“众芳摇落”梅花暄妍,“暄妍”就是风景非常美 好。“占尽风情向小园”,把整个小园里的风情都占有了,一开始就把梅花写得很不一般。下 面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是写这个梅枝稀稀疏疏的,在这个清清的水倒映之下映入清清的水 上。“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写的梅香,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所以他 一句写梅的姿态,一句写梅的幽香,这两句是非常有名的句子。后来南宋词人姜白石,他就 以“疏影”和“暗香”作为词牌的名称写了两首歌颂梅花的词。那么下面他接着写的“霜禽欲下 先偷眼”,这个“霜禽”有两种说法:一个就是它是冬春时候霜有冷的意思,一种说霜是白的 意思。“霜禽”有人联系到林和靖他特别喜欢白鹤,所以可能是指的白鹤,这样理解也是可以 的。“霜禽欲下先偷眼”“先偷眼”写得非常形象,特别是这个“偷眼”偷偷地窥看一下。说这个 “粉蝶如知合断魂”,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断魂”就是 销魂,销魂就是一个人的感情极端的快乐,或者极端的悲伤,这里是指极端的快乐。因为春 天的蝴蝶它是不能看到初春时候的梅花的, 如果粉蝶看到如此好的梅花的话, 可能是要快活 极了、高兴极了。最后诗人说“幸有微吟可相狎”,有这种在这个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 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共金樽”,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 在这种非常美好的梅花和非常幽香的梅香下面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这是最 佳的境界。所以在咏梅的诗歌当中,这首诗是非常突出的一首诗歌。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欧阳修是特别推崇,认为这句诗歌在咏梅诗中是最杰出的。 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 : 到?探梅人过溪桥。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 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 》 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 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诗一开始就推出 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 逸。 杨朝英《双调.水仙子 失题七首(之一):“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 》溪桥路。”诗中“老逋”其实就是指梅花。陈与义《和张钜臣水墨梅(其五):“自读西湖处子 》 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说自从读了林和靖“疏影”“暗香” 名句之后,便爱上梅花。可见逋老的影响。吴淑姬《长相思令》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 斜安在哉?”借用林老的名句,不止使词语增加了文采,也使失却美好事物的意思得到了形 象的体现。叶燮《梅花开到九分》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留一分保持九分, 就可以长久与人为伴了。至于留作谁伴,那是语出有典的。而此典便是“梅妻鹤子”之典。晁 冲之《汉宫春 梅》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在人知。”这里写的便是林逋逝后, 梅失去了知音,而只能孤芳自赏了。 五、梅花的美人姿态。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隋开元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 : 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与语,但觉芳香袭人。 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久之东方已白,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 ” 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张雨《中吕.喜春来》 :“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 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 得鲜明耀眼, 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 “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 《释 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 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中云: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 休看。 ”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 真。虎丘在苏州西北郊,相传吴王阖闾葬此。此曲通过写雪中虎丘胜景而发兴旺遗恨 和文人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悲怨之情。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冬季虎丘的动人 景色为第一层。首二句用拟人写梅花,说梅花真像美女真真的容貌一样迷人,多情地 顾盼、挽留着我倚靠阑干观赏。真真:唐代的美女。用美女喻梅花的素淡娟雅。以人 拟物,则无情之物活化为有情之人,更显顾盼多姿;不说诗人眷恋赏花,偏说梅花挽 留自己,则更见婉约动人。接着一句一景,分写雪、松、泉三种景物:雪后初晴,一 片洁白如银的境界;棵棵苍松顶着白雪,亭亭玉立,宛如无数披着素纨的美人,雪覆 枝叶,更显得袅娜细腰,玉洁清瘦;那山泉的泉口,泉水与雪片已融合凝起一层薄冰, 仿佛冰美人的眼睛,晶莹而凛冽。以上五句皆紧扣题面 “雪”字,雪中的梅花,雪晴的 天气,雪中的松腰,雪中的泉眼,描绘出一幅玉洁冰清的虎丘冰雪图。六七八三句为 第二层,抒发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吴王阖闾曾用伍子胥屡败楚兵攻陷郢都,可 谓显赫一时;秦始皇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宝剑,用剑劈成剑泉;南朝高僧竺道生 曾坐在千人石上聚众说法;至于历代苏州的才子佳人更是不可胜数……然而,无情的 历史长河,把这些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 ,千古不朽。 结尾三句 是第三层:抒发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悲愤之情。作者一生沉抑下僚才能未 能尽展。既然历史上风云人物最终也不过一g黄土,千古兴亡终归是一场虚幻,那么, 何必去拓下残存的碑文来诵读, 何必自作多情地去“故国神游”呢?兴旺成败于我何干, 还是与“老僧同醉”, 借酒浇愁吧! “残碑休打”即残碑休拓。 “宝剑羞看”即羞于去看宝剑,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此曲由触景、怀古、伤今,分别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所感、 所叹,脉络清晰,章法严谨,遣词考究,而皆清丽自然;写景中比拟尤见个性,以美 人拟梅,以腰、眼人体器官、部位拟松、泉,皆各臻其妙,生动传神。 梅尧臣《红梅》将梅花比喻成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 聚笑发丹唇”。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 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紫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周必大眼中梅花 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 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罹难的爱人:“秋水娟娟隔美人, 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 高尚与尊贵。 六、梅花传情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 典故。 《红楼梦》妙玉赠梅于宝玉:可见女尼易感眷恋红尘之心。 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折梅花寄赠友人, 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 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 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更 有迁客骚人以咏梅抒发思乡的愁苦,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思乡却不得归的怆痛之感。折梅 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王安石《梅花》 :“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 :“殷勤 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 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 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 苏轼 : “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 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 相思之情。朱松《饮梅花下赠客》 :“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朱熹《清江道中 见梅》 :“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苏轼《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 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长嫌粉穑醋辈煌蚀胶臁8咔橐阎鹣瓶眨挥肜婊ㄍ 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洪皓,在出使金朗时,曾被扣留十余年,他面对威胁利诱, 坚定不移, 不屈不降, 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最后终于返回南宋。 临行前夕, 他写下了 《江 梅引?忆江梅》一词,其中有“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句子,表 现了洪皓得知自己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琴,演奏一曲《梅 花三弄》 ,以梅花的傲霜凌雪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并以回忆江南的梅花来寄托自己对南 宋的深切怀念之情。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诗经.召南.坑忻贰 :“坑忻罚涫灯哔狻G 我庶士,迨其吉兮。坑忻罚涫等狻G笪沂浚势浣褓狻坑忻罚昕I之。求我庶 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 《传疏》 : “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 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 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享, 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 “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 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第四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一、和凤凰相关联,写出其高雅。 1 凤梧神话的启示意义《韩诗外传》:“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未见凤凰,唯思其象??于 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止帝东囿,集帝梧桐,没身不去。” 这则古老的神话传说首次将凤凰与普通之木梧桐联系起来,使梧桐身上自此具有了神奇的色 彩。 《庄子. 秋水》 “夫tR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 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 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 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 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文学史上[凤栖梧][梧桐树]等词牌、 曲牌名的出现足可见其深刻影响。 2 首次以“凤凰”“梧桐”入诗的当是《诗经》,其《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呈现了一派丹凤朝阳的光辉灿烂的景象,而梧桐一株普通的树木也 便在嘤嘤喈喈的凤凰和鸣声中,在帝苑、朝阳一系列高贵光明意象的烘托下镀了一层金,熠熠 生辉,光彩夺目。自此,“凤凰”与“梧桐”便成为一对黄金搭档,深入人们的观念之中。梧桐 的意象产生很早,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 3 在后代尤其是唐代诗歌作品中,这一对意象组合已不再是单纯的歌咏一个神话故事,而是别 有寄托。 首先,因受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极深,诗人们常常以凤凰自喻,自喻为怀 抱璞玉,有济世报国之志的贤能君子,而梧桐也便成了他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的归宿与栖息之地, 尤其是帝王苑囿里的梧桐,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他们梦想成真的舞台。于是,栖于“帝 梧”常用来作为“帝王”重用的象征出现于唐人诗歌中。如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 文》“炙薜畚,侃侃居文府”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枯 朽沾皇泽, Q飞舞帝梧”等诗句虽大都歌功颂德,诗中也未出现凤凰,但从“飞”“舞”等词 可见凤凰的影子,很明显作者以“凤凰”自喻或喻人,而“帧薄百┵钡却士筛惺艿绞 们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之后的自信、舒适与满足。权德舆《感寓》“梧桐秀朝阳,上有威凤 文。终待九成奏,来仪瑞吾君”同样表达了一种君臣遇合的美好愿望。而卢照邻《赠益府群 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写出了诗人洁身自好, 不畏前途艰险,追求远大理想的抱负和决心,代表着一代文人济世报国的强烈愿望与心声。 4 然而,有志文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文人仕路坎坷,人生充满艰辛与 悲伤,在这一大的神话背景中,他们也通常借“彩凤无处可栖”来比喻自己的无路可投以及坚 贞品行。唐代诗人顾况《海鸥咏》:“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诗中诗人借“桐死 凤去”的悲剧形容出了一种不能自保的人生状况。这里,凤梧不遇的孤单寂寞,理想之地的失 落,隐含着诗人深深的忧虑。 其次, 凤栖梧” “ 这一意象,除了寄寓着诗人们的政治理想之外, 在 唐代还被赋予了独特的爱情涵义,这在唐前作品中是极少见的,是唐代梧桐意象的一个开拓。 政治与爱情理想的实现是诗人们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的表现,也是他们内在生命的需要,二者 在情感上是相通的。 5 神话传说中凤凰对于梧桐“非此不栖”的坚贞,也极容易让细腻敏感的诗人联想到爱情。唐 诗人有时借这一神话动情地歌唱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坚守,倾诉着一片真挚的相思之情。 如张祜《琴曲歌辞?司马相如琴歌》:“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 濯羽弱水鸣高翔。”在这里梧桐带有了“爱情栖息之地”的意味,它是彼此相互爱慕的凤鸟、 凰鸟、鸾鸟向往追寻的地方,是爱情的象征。而有时当凤凰离去时,梧桐默默的守护着一方净 土等待着它或它们的到来,如李商隐《丹丘》的“青女丁宁结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阳。丹丘万里无 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借“梧桐忆凤。”写出诗人思念爱 人的一片痴情。有时又借“桐枯凤去”比喻爱情的别离与逝去,薛涛的《别李郎中》“花落 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写出了爱情凋零后相爱之 人孤独寂寞不知何去何从的悲哀。 6 晋司马彪的《赠山涛》:“迢迢椅桐树,寄生于南岳。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处身孤且危, 于何托余足。 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族鸟。 今者绝世用,倥偬见迫束。 班匠不我顾,牙旷不我录。 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南朝宋鲍照《山行见孤桐》中明确标举孤桐意象:“桐生丛石里, 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淫。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幸愿见雕琢, 为君堂上琴。”这两首诗中都流露出愿觅知音之意。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 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二、和男女爱情相关。 青干碧叶的梧桐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 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 爱情。 《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东西植松柏,左 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 这幅美妙、 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 同时也借助神 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魏明帝《猛虎行》:“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通泉浸 其根,玄雨润其柯。绿叶何务务,青条视曲阿。上有双飞鸟,交颈鸣相和。何意行路者,秉丸弹 是窠。”在爱情诗中,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用来表达相思离情;在怨诗中,梧桐寄托了思 妇与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梧桐与明月的意象组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恋爱中的男女那些细 腻缠绵的心理状态,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炽热的爱情渴求;梧桐与凤凰的意象组合有如一 对痴情的恋人,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所以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贺铸 《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丧偶。白居易《长恨歌》:“春风 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杂剧,更是根据白居易诗的后半句尽情发挥,“梧桐”和“夜 雨”意象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经典意象。例如在古琴曲中就有以之为题的。渲染因与爱人 离别而产生的孤独凄哀之情。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萧子显《燕歌行》:“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 孟郊《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都明确出现了双鸟意 象,而双桐意象隐含其中。双桐枝叶相交,象征着纠结、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情。在后来的悼 亡诗中又往往用双桐的一株枯亡来代指夫妇一方的去世;这是对汉代已经出现的“半死桐” 意象的发展。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挽歌》:“簟怆孤生竹,琴哀半死桐。”半死桐,写琴声而 兼悼亡之用。至白居易则专用作悼亡,《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从此,半死桐就成为悼亡的专用语,如鲍溶《悲湘灵》:“哀 响云合来,清余桐半死”、唐暄《赠亡妻张氏》:“峄阳桐半死,延津剑一沉。如何宿昔内,空 负百年心” “延津”是双剑、“鸳鸯”是双鸟,“梧桐半死”也更倾向于意指本是双生的梧 桐死去一株。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 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三、 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人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 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 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梧桐意象出现在表现友情的诗作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唐吕岩的《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月轮西挂,秋风送寒,清光如洗, 银河漂粉。如此良夜,思与友人共话,等待很久,等急了,不免有些埋怨情绪。怎么还不来呢?到底来 不来呢?让人等了这么长时间。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秋桐故叶下, 寒露新雁飞。 :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 夜集类饥鸟,晨光失相依。 马迹绕川水,雁书还闺闱。 常恐亲朋 阻,独行知虑非。 ”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微月照桐花,月微花 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 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奏书金銮殿,步屣青龙阁。我在山馆中, 满地桐花落。” 贾至 【答严大夫】 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思君独步华亭月,旧馆秋阴生绿苔。四、梧桐意象的思乡怀远意义。梧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古人常常将其栽植在自己的庭院中 或井栏边上,唐诗中也常称梧桐为“庭梧”“井梧”“井桐”等。因此“梧桐与家园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当诗人身在他乡时,梧桐便成了他记忆中家乡的符号、家园的象征。”梧桐 是故乡的象征,充满了浓郁的乡情。最早见于宋玉《九辨》“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 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唐诗人常借“梧桐”代指家乡,寄托思乡之情。如 元稹《桐孙诗》:“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这里诗人把“桐花”“桐叶”“桐树”“桐孙”作为故乡最具代表性的景象,来代表故乡, 以它们的荣枯写出离家之久与人生无常的沧桑之感。张祜 【墙头花二首】 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为君裁舞衣,天寒剪刀冷。五、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梧桐因是阔叶乔木,叶面如 掌,秋雨滴落,其声倍感凄凉,故民间俗语这样说: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里不种鬼拍 手(梧桐的俗称)古人一般将梧桐种在窗前。由于梧桐枝叶宽大,树荫浓厚,在晚上就会带 来视觉上的压迫感,巨大的黑色影子更加重独居之人的寂寞感觉。若是加上夜雨,红烛(请 联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 ,因为黑夜而显得更加清晰的雨打桐叶的声音,更使独居 思亲之人难以入眠。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秋日冰冷的 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 : 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囚禁生活中的 南唐帝王, 自是有一番愁苦, 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 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西楼见残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 见,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 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 者实非深院梧桐,人也。 这里的梧桐着上 冷落凄清的色彩,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一切皆 着我之色彩”。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 色彩”的梧桐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 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 二老忧, 都到心头。”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 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玉炉烟,红烛泪,偏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 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最苦。 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唐? ” 温 庭筠《更漏子》 )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 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 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 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 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云:“金开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是首宫怨诗, 写一个被剥夺了青 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清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它 的首句以井边梧桐, 秋深叶黄点破题,既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 寂的环境中,同时,又 有兴的作用,这飘零的黄叶、孤寂的梧桐,不正是那宫中少女的写照吗?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 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教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港, 芭蕉生暮寒。”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敏感恬静的女子,在一个秋 日的黄昏,她凭栏凝思,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 物萧索,桐叶飘落,景中有情。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细微 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则庭院之寂寥,女子怀想之深 可想见了。由此开篇,全词都笼罩着瑟 瑟寒意。同是写闺情,西蜀尹鹗则另是一番情味:“深秋寒 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 成。道巡觉后,特地恨难平。红烛半余残焰短,依稀暗背 银屏。枕前何事是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 珠零。”(《临江仙》)“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可 谓传神之笔,梧桐叶上的点点零露,不也是她那枕上 的盈盈珠泪吗?不也是她那凄苦寂寥心境的写 照吗?这两句景语,含蓄地暗示了闺人的身世遭遇。 节物凋零,年华将逝,寒夜里,明月照着深院 中的梧桐,重触起无尽的离愁,闺中人堕入了深沉的思 念之中。“伤情”之意至此全出。夏完淳《卜算子》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 “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夏完淳《婆 ” 罗门引?春尽夜》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 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 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 第六节 中国古典诗歌其他植物意象 一、松柏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 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小雅.天保》 “如松柏之木,无不尔或承”《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我国文化史上有松象喻的传统《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礼记?礼器》: “其 在人也, 如竹箭之有筠也, 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局天下之大端矣, 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 1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品格。如李白的《古风》“松柏本孤直,难 为桃李颜。”魏晋刘桢 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陶渊明诗充溢着对青 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 《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在东园里的青松,被各种各样的繁茂的杂草淹 没,使其挺拔的姿态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本来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一个“没” 字,将青松与杂草的关系及鲜明表现出来。原本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 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 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 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在众草被 “殄”之后,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便展露出来了。清人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说:“此 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语语自怜。”《M古九首》“苍苍谷中树,冬夏 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松柏虽然冬夏常青,然而非不知时令之变化也,霜雪 之寒岂能无感乎。这里作者以松柏比喻自己的卓然独立,自己和松树一样本性如此,不会随 四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这里显示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和郭主薄二首》之二:“芳菊开林 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松菊在严霜打击下,菊花开得既芳香又有光 彩;松树长得既挺拔又青翠碧绿。范云《咏寒松诗》“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 节,负雪见贞心。”唐成彦雄《松》“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 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清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 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2 表示卓异不凡。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 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 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皇甫松《古松感兴》“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 若为天地情。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 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 浦: “孤标百尺雪中现, 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 藤萝攀尔亦非群。 ”杜荀鹤 《小 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 松树和神仙、隐者相关联。“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有深层的象征内涵。道教列仙之一 赤松子就是以松为名的。据《列仙传》说赤松子“能人火自烧,随风雨而上下”,他的这种 出神入化的仙术很有可能就与松的不死原型有关。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 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列仙传》“毛氏,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山客猎 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松叶,遂不饥寒, 身轻如此。 西汉时, 已百七十岁余年矣。 正因青松在道教神话中被推崇为长生寿考的象征, ” 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 《南史? 隐逸传》说南朝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 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陶渊明《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 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 纷纭。 笔者认为, 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 诗中“养色”即养颜, “津” 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 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导引术。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因为在道教看来, 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 大宗师》中的寿者女偶便是“色若孺子”。陶 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 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 《寻隐者不 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二、红豆意象 1 红豆意象的文化成因 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集注引唐李善注引晋刘逵注引东汉刘熙曰:“相思, 大树也,其材理坚强,邪斫之则有文,亦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 东冶即今福建福州,“相思之树”即红豆树,“其实赤如珊瑚”,指红豆子色如红珊瑚。刘熙是 汉末著名学者, 刘熙此段文字是现存记载红豆树的最早文献。 晚唐李匡V 《资暇集》 《相 卷下 思子》条:“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邪斫之则有 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H豆, 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可见晚唐以前,红豆又名相思子,已经 家喻户晓。 《古今诗话》是现存记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的最早文献。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卷三十五《木部?乔木类?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引北宋李颀《古今诗话》 :“相思子圆而 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大自然赋于红豆一种特质: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 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其外形及纹路,皆为“心”字形。真的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传说 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 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 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 老;结婚后, 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 可保夫妻同心, 百年好合。 红豆的形象, 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 象征爱情超越于相思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 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2 意象的本义 唐代诗人王维在《相思》中吟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深意长原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