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80为什么平果手ak380 播放dsd不了

我的苹果平板电脑设置升级卡死了开不开电脑平目出现平果图相不知怎么办请帮助_百度知道
我的苹果平板电脑设置升级卡死了开不开电脑平目出现平果图相不知怎么办请帮助
没过保修的话可以直接去苹果店 让他换 过了保修就没办法了 可以买新的了 基本没得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苹果平板电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来自子话题:
&b&图很大,手机的知友们慎入:)&/b&&br&我觉得今年的移动应用界面风格大概可以总结以下这些特色吧&br&0、整体风格偏硬,拟物化纹理将被弱化&br&1、背景多数会采用虚化处理,界面层次感增加&br&2、界面图标采用简洁的图案,甚至是只有描边的图案&br&3、字体变细,分割线减少,间距增大,空间感增加&br&4、进度条细化处理&br&5、区域采用直角矩形划分,即使采用圆角,也是用半径较小的圆角矩形&br&6、整个界面色调偏淡(就是感觉都调了一些白色进去一样),然后高亮的图片采用饱和度较高或则反差较大的色调&br&7、展示图片的区域一定足够大,大,大,然后展示图片时,图片会有一种游动溶解的效果(具体效果参见Flava的侧边栏)&br&8、在用户操作时,控件的物理效果会增多吧(iOS 7引入UIKit Dynamics,并且官方鼓励使用)&br&9、手势交互增多&br&10、国内环境,领导依然会让Android版本的APP参考iOS的UI设计准则来开发或者移植,呵呵呵&br&&br&上图吧,Behance社区基本都是这个调调,Dribbble上的也差不多&br&&a href=&///?target=http%3A//www.behance.net/gallery/Dayboard-Social-Platfor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yboard - Social Platform on Beha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e1ddceb81dc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1ddceb81dc8_r.jpg&&&br&&a href=&///?target=http%3A//www.behance.net/gallery/Blo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log on Beha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adf6bfa43fbd707a35aaf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df6bfa43fbd707a35aaf4_r.jpg&&&br&&a href=&///?target=http%3A//www.behance.net/gallery/Quality-Voice-Mobile-App-U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Quality Voi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698f8bd4afcb458fec3b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98f8bd4afcb458fec3b5_r.jpg&&&br&-----------------------------------轮到Android版本的分割线---------------------------------&br&经知友提醒,之前发的配图只有iOS版的,不够全面,下面补张Android版本的作品吧(家里网速太慢了,就不上传那么多啦,感兴趣可以上Bahance和Dribbble看看),同样也是来自Behance设计师的作品&br&&a href=&///?target=http%3A//www.behance.net/gallery/Android-50-UI-Design-Concep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droid 5.0 UI Design Concept on Beha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1dbf6c3e2e614cdebf18d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8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dbf6c3e2e614cdebf18d2_r.jpg&&
图很大,手机的知友们慎入:)我觉得今年的移动应用界面风格大概可以总结以下这些特色吧0、整体风格偏硬,拟物化纹理将被弱化1、背景多数会采用虚化处理,界面层次感增加2、界面图标采用简洁的图案,甚至是只有描边的图案3、字体变细,分割线减少,间距增大…
---------------------------更新---------------------------------------------------&br&观察一段时间后,目前iPad Pro对我而言最致命的吸引力是Medibang Paint这款软件。Pencil的口碑反馈比预想的要好不少。继续观望。(前两句话没收一分钱)&br&--------------------------原回答--------------------------------------------------------------&br&看到好多这样的问题,可能知乎上其他作者懒得回答,我这里解释一下吧。&br&结论是如无意外,不会。&br&首先理清一件事,iPad Pro取代Wacom旗下产品的意思是指它成为全职数码创作工具。&br&1.作为工具本身的技术参数。iPad Pro的具体参数没有出来。但目前传言无防误触和压感级数未知。&br&防误触是数码创作工具的基本功能,就像是触控是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没有的话iPad Pro不被创作者纳入考虑范围。&br&即便有防误触,压感级数是第二道门槛。压感级数达到1024,才符合一个2015年全职数码创作工具的要求。要知道现在Wacom的入门产品、400元的Intuos就已经有了1024压感。&br&过了压感的门槛,还有Wacom长年累积下来的:延迟控制、偏移控制、强大的驱动软件、无源笔(这个iPP是确定没有了)等。iPad Pro一口气全面达标是比较难的。而专业创作需要的AdobeRGB色域显示,对iPad更是遥远。 至于倾斜感应,这种Wacom玩了半辈子的技术就不用大肆宣传。&br&2.缺乏拓展性。首先专业软件的缺 乏。&br&有人认为以苹果的号召力可以很快拉到专业软件阵容。但是你们想过iPP玩得起吗?Wacom自家win平板最低配置移动i5 4G内存起步,是因为对大部分专业创作这是配置底线。动辄数百M上G的PSD文件,和iOS上目前所谓创作软件的创作规模远不是一个级别的。iPad Pro声称桌面级CPU,估计摸到Skylake Atom的屁股都要踮脚跳一跳。这是硬差距。专业创作需要的性能,不会因为你换个移动系统就变小的。&br&而Wacom其一,自家的平板配置起步高(虽然卖的不好),其二大部分产品只是外设,和性能无关,性能由创作者自己购买的电脑决定。这给了创作者根据创作规模决定所需配置的权利。这点是iPad Pro身为平板属性永远做不到的。电脑配置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更改而不替换技术更新较慢的数位板数位屏,数位板数位屏技术进步也不需要替换电脑配置,这对创作者非常重要。尤其是像iPad Pro这种初生产品,离压感技术成熟还需要时间积累,我肯定不愿意为了定位偏移基准一点点每年换一台上万元的平板。我相信,在有便宜九成的专业替代品(数位板)的前提下,大部分穷逼创作者们也不愿意。&br&为什么大家愿意买昂贵的数位屏,其一,Wacom的技术已经极其成熟,其二,买一台可以用五年甚至以上,期间主机已经更换了数代。&br&还有就是储存交换的便捷程度和扩容的便捷程度。&br&&br&&br&&br&综上,iPad Pro如何取代Wacom 成为全职创作工具呢?达成如下条件即可:&br&1.压感技术和显示技术高度成熟,媲美影拓系列和新帝系列。&br&2.CPU、显卡性能接近中高端笔记本电脑,内存4G起步迈向8G和16G,可以满足大部分创作需求。&br&3.有大量高度成熟功能丰富完整的专业软件。有专门为触控设计的快捷操作。&br&4.支持外接硬盘。或云技术高度成熟。支持显示器拓展。&br&&br&这里面有些是产品属性的本质区别。数位板(屏)作为外设产品天然有着平板电脑无法比拟的灵活性,有些人不用太急着给苹果洗iPad Pro会多好多好。就算iPad Pro在他的范围里实现得很完美,也离一个全职数码创作工具有莫大的距离,和替代不替代没关系。所以我在上面列出的条件就是,假设苹果有这么一堆黑科技,7mm机身下无风扇塞i5跑8G内存续航10小时还能扩容分显示器,那就能达成跨领域吊打的成就了。因为这些黑科技用侧面的方式满足了创作工具的要求(虽然我觉得,有这些黑科技的话苹果会首先让Macbook从性能上把iPad抛开。)仅仅是涂鸦玩具的话,那只能说替代Note10.1。&br&&br&要取代Wacom的产品,绝不是有几个移动画图App,可以开个72Dpi的A4规格PSD,用着续航两天的充电笔,处理几十种预设滤镜,就能做到的。当然你用得开心就好,可这绝不是取代Wacom的产品。即便如此,苹果有意要表现出数码创作领域的挑战者给wacom施压,我相信大部分创作者还是欢迎的。&br&&br&&br&---------------------------------------------------------------------------------------------------&br&话说我通篇下来一没提到果粉什么事,二没预测更没看空iPad Pro销量,就针对着题目写的回答,甚至取代与否我都保留了余地和给了条件,有些人不要自己挤过来竖靶子打好不好谢谢了啊。
---------------------------更新---------------------------------------------------观察一段时间后,目前iPad Pro对我而言最致命的吸引力是Medibang Paint这款软件。Pencil的口碑反馈比预想的要好不少。继续观望。(前两句话没收一分钱)------…
来自子话题:
&b&一些基本知识:&/b&&br&&ul&&li&苹果电脑也叫 Mac,Mac 上用的操作系统叫 OS X。&/li&&li&OS X 不能直接运行 Windows 上的软件(exe 文件),需要软件厂商专门为 OS X 编写相应的软件(一般叫做某某软件的 Mac 版/ for Mac)。&/li&&li&OS X &b&不是&/b&所有的软件都要花钱,&b&不是&/b&必须从苹果的 App Store 下载软件,&b&可以&/b&装破解或者盗版的软件。&/li&&li&OS X 中的 Finder(Dock 上的蓝白笑脸图标)对应于 Windows 中的“我的电脑”或者“资源管理器”。&/li&&/ul&&br&&b&文件存放&/b&&br&不少人刚开始用的时候不熟悉 OS X 的磁盘、文件夹的结构,不知道文件存在哪里。其实两个系统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主要差别有:&br&&ul&&li&OS X 中,硬盘可以分区,但是没有「ABCDE」这样的「盘符」的概念。每个磁盘只有一个名字,没有字母序号。&br&&/li&&li&OS X 中,更多的文件夹名有中文化的处理,所以看上去不那么像「文件夹」。&br&&/li&&li&打开 Finder 的时候默认打开「我的所有文件」,跟 Windows 上“我的电脑”不一样。&br&&/li&&/ul&其实可以在 Finder 的偏好设置里面,找「开启新的 Finder 窗口时打开」选项,在下拉列表中选择你的电脑(一个小电脑的图标,具体名字则每个人不同),这样在重新打开一个 FInder 窗口,就可以看到比较类似 Windows 「我的电脑」的界面。&img src=&/24afca3d80489_b.pn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24afca3d80489_r.png&&&img src=&/b42b037c0cf_b.png& data-rawwidth=&2056& data-rawheight=&8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56& data-original=&/b42b037c0cf_r.png&&&br&Macintosh HD 就相当于 Windows 中的 C 盘。打开 Macintosh HD 之后有几个文件夹:其中「系统」相当于 Windows 里面 C 盘的 WINDOWS 文件夹,存的是操作系统的文件,不要去修改。「资源库」是存放一些系统软件的配置的文件夹,也不要随便修改。「应用程序」文件夹相当于 Windows 中的 「Program Files」 文件夹,软件安装在这里面。「用户」文件夹相当于 Windows 的中 C 盘的「Users/用户」文件夹,里面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了一个文件夹(名字就是用户名),其中有「下载」、「文档」、「音乐」、「电影」、「图片」、「桌面」等文件夹,跟 Windows 是一样的。&br&&br&文件存在哪里呢?你可以按照以前使用的电脑的习惯,给硬盘分个区,然后在第二个分区里建一些文件夹。不过这种习惯无论在 Windows 系统中还是在 OS X 系统中都是不推荐的。我推荐你把文件存在你的用户文件夹下。&br&&br&&b&安装软件&/b&&br&软件都默认安装到 Macintosh HD 中的「应用程序」文件夹,一般每个软件就是一个后缀为 app 的文件,双击这个文件就可以启动软件。但是有一些大型软件比如 Office 之类可能在其中建立子文件夹,有多个 app 文件或者其他文件。软件不是必须放在「应用程序」文件夹中,就像你在 Windows 中也可以不把软件安装在 C 盘的 Program Files 里。&br&&br&&br&安装软件最简单的方式是用 App Store。下载软件的方式类似手机。&br&&br&有一些软件 App Store 上没有的,就要到网上下载。网上下载下来的文件一般有三种。&br&&br&1. 最常见的是一个后缀是 dmg 的文件。这种是一个磁盘镜像文件,可以理解为一个虚拟的光盘或者 U 盘,双击这个文件就可以加载,也就是把这个虚拟 U 盘插到电脑上,这时候桌面上就会有一个图标(OS X 中默认把外接的 U 盘光盘之类图标显示在桌面上)双击打开后,一般是这样的:&br&&img src=&/e9e3a2a63ff6ca4bc72c7_b.png& data-rawwidth=&753&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3& data-original=&/e9e3a2a63ff6ca4bc72c7_r.png&&有一个后缀为 app 的文件,那个就是软件本身了,还有一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文件夹的替身/快捷方式(注意左下角的小箭头),你只需要把左边的 app 文件拖动到右边的文件夹快捷方式上就行了。这个快捷方式指向的就是 Macintosh HD 下面的 「应用程序」文件夹,好比一个任意门,你的拖动操作等于执行了「把 app 文件拷贝到『应用程序』文件夹」的操作。有的 dmg 文件里面就没有这个任意门,你只能选中 app 文件,右键选择「拷贝」,然后打开「应用程序」文件夹,右键选择「粘贴」。当你进行完这些操作后,回到桌面,找到刚才的那个虚拟 U 盘图标,右键选择「推出」就可以了。此时你下载的 dmg 文件就可以删掉了。&br&&br&2.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下载了一个 zip 之类的压缩包,在 OS X 中直接双击压缩包就会解压。解压之后一般就是一个 app 文件,像情况 1 中那样把 app 文件拷贝到「应用程序」文件夹就好了。&br&&br&3. 最后一种情况是下载了一个 pkg 文件,这个文件双击打开后会出现一个安装向导,类似 Windows 下安装软件的方式。跟着这个向导走就可以了。安装完之后就可以删除这个 pkg 文件。
一些基本知识:苹果电脑也叫 Mac,Mac 上用的操作系统叫 OS X。OS X 不能直接运行 Windows 上的软件(exe 文件),需要软件厂商专门为 OS X 编写相应的软件(一般叫做某某软件的 Mac 版/ for Mac)。OS X 不是所有的软件都要花钱,不是必须从苹果的 App Sto…
12/22/2013 更新回复目录 8、9、10,在最后&br&======================================================================&br&&blockquote&&b&目录:&/b&&/blockquote&&ol&&li&&b&简介&/b&&br&&/li&&li&&b&我们习以为常的路径式文件管理方法怎么来的?&/b&&br&&/li&&li&&b&Library 管理法的需求是怎么产生的?&/b&&br&&/li&&li&&b&库管理有什么好处?&/b&&br&&/li&&li&&b&库管理有什么好处?&/b&&br&&/li&&li&&b&怎么来用?&/b&&br&&/li&&li&&b&回复&a data-hash=&eae9edc6bcf2e6c441aa45& href=&///people/eae9edc6bcf2e6c441aa4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唐毅& data-tip=&p$b$eae9edc6bcf2e6c441aa45&&@唐毅&/a&
- 如何应对大量文件的现实问题&/b&&/li&&li&&b&&b&回复&a data-hash=&a2d0e98cd6& href=&///people/a2d0e98cd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 till& data-tip=&p$b$a2d0e98cd6&&@S till&/a& - 为什么不把Finder和iTunes、iPhoto这些软件结合,或者说干脆直接去掉Finder&/b&&br&&/b&&/li&&li&&b&&b&&b&回复&a data-hash=&082e645ec9ed& href=&///people/082e645ec9e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许晓风& data-tip=&p$b$082e645ec9ed&&@许晓风&/a&
- 最担心的是库的非开放性。有一天苹果不维护它的itune了,他库里的那些东西再导出来&/b&&br&&/b&&/b&&/li&&li&&b&&b&&b&&b&回复@&a href=&/people/damtrick& class=&internal&&Dam&/a& - Project 文件类型多怎么办?&/b&&/b&&/b&&/b&&/li&&/ol&我的处女答献给你了!&br&不想看长文的,直接跳到最后看使用方法。&br&&blockquote&&b&简介&/b&&/blockquote&很多人刚接触 iTunes 或者 iPhoto 都觉得很难用,包括我自己。但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东西包括 iOS 的文件管理方式都是目前同类产品无法超越的。而造成这种使用体验和设计初衷矛盾的唯一罪人,只能是群体对旧习惯的依赖惰性。&br&&blockquote&&b&我们习以为常的路径式文件管理方法怎么来的?&/b&&/blockquote&要理解为什么这两个软件使用媒体库而不是路径来管理文件,就要理解管理文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信息的管理(信息的了解、使用以及回顾)。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段声音、视频、文字或者图片,它们总是在日后某个场景下被需要,比如:你想听听上课时的录音;看看生日聚会的场景;以前写的日记;小时候长什么样子……于是,你就去找这些信息。但是,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这些信息是非常难的。这时候,用惯了Google、百度的你,肯定想到了搜索。&br&&br&那在哪里搜,搜索什么关键词呢?&br&&br&要知道这些信息在电脑中的存在载体是一个个文件,所以根据我的记忆,我要找的照片是在桌面的照片文件夹下的一个jpg文件。这里当我们要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的时候,是在脑海中搜索该信息承载文件的路径。由于,人的大脑具有线性逻辑思维的特性,且记忆有限,所以这些文件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来保存就比较容易找到了。音乐、视频和照片要分门别类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下,每一个文件夹下再分类,比如:五一出游的照片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十一出游的照片放在另一边。&br&&br&现在,我们终于理清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路径式文件管理方法是怎么来的了!&br&&blockquote&&b&Library 管理法的需求是怎么产生的?&br&&/b&&/blockquote&当一批人还在沉浸于如何分门别类、井井有条的整理之中时,另一群人产生了一些疑惑:我要把包含跟我一起游五一和十一的朋友的照片挑出来怎么办?我就要找跟某明星拍的那张照片怎么办?难道要在这么多文件夹下的几千张照片里找???&br&&br&这里,我们就产生了需求上的矛盾。我们能记住放照片的文件夹的路径就已经很难得了,怎么可能记得哪些照片是3月2号拍的,哪里还记得拍我姥姥的那些照片放哪儿了!!!而且,我只要找到照片,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干嘛记那么多没用的路径呢?难道你要跟你女朋友说:我对你的爱就像躺在我电脑里 D 盘里的文稿文件夹下的爱情书籍文件夹下的xxx.pdf 里说的那样......&br&&br&所以,结论是:我们只需要的信息,但要随时能按照某种关键字(比如照片的主角、拍摄的时间、参加某活动拍的照片等等)找到相应的信息(就像我们在 Google 和百度中搜索的效果一样)。于是乎,我们以前要记住的路径,就不要记了。照片的主角、拍摄时间、事件等,我们也记不住。这些统统都交给电脑去记,这个过程专业术语叫:索引。&br&&br&高端一些的电脑用户肯定知道 Spotlight、QuickSilver、Alfred(Mac)、Everything(Windows)等工具。这些工具就是全盘索引之后,才能让你不必分类文件、不用记路径,而又能快速的搜索到你想找到的文件。当然,这种索引是从系统的大角度来说的。但是,电脑中的每一类文件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照片有曝光、相机、位置等;文稿有作者、种类、打开方式等;歌曲有专辑、歌手、歌词等信息。这些信息是这个文件的元数据(当然,文件的路径也是元数据的一种)。每种文件的不同的元数据、打开软件的多样化,造成不管是我的电脑还是 Finder(可以看到 Mac OS X每一代升级都在 Finder 上下了功夫,从 Finder 不同视图到 Cover Flow,到 Spotlight,到“我的所有文件”,到10.8的标签管理) 都无法更加精细的去管理这些文件。最后,把这些文件跟他们相应的编辑和打开工具集合在一起才是解决文件的最佳办法,把文件吃到肚子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想干嘛就干嘛!iPhoto、iTunes 都有自己的库,iWork 也装备了 iCloud 文件库,而且可以同步的。可以想象,在将来某个网速巨好的年代,iPhoto 和 iTunes (iTunes Match 已经可以了)也是可以同步的。这样以后,信息就能所见即所得了,这也是我们最回归本质的需要。&br&&br&把文件吃到“肚子”里,这不就是“库”的马甲嘛!而且,iOS 这货,从一出生就是这副熊样。&br&&blockquote&&b&库管理有什么好处?&br&&/b&&/blockquote&&ul&&li&专业地管理该类文件的元数据(iPhoto中,照片的相机、曝光、地理位置、拍摄时间,你的评级,面孔等都能非常好的自动管理。要找到你想要的照片,只要搜索相关关键字)&br&&/li&&li&信息所见即所得,降低文件管理的门槛(拖拽图片进库,哪个级别的用户不会)&br&&/li&&li&更快的搜索(所有信息,iPhoto都帮你记住了,难道人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能超过电脑?)&br&&/li&&/ul&&blockquote&&b&怎么来用?&br&&/b&&/blockquote&说了很多了原理,终于说到正题了。&br&因为,库管理是把文件吃到“肚子”里,所以,你只要把你的照片全都导入到 iPhoto 里,我们以后的任何删除、添加都在 iPhoto 的肚子里进行了,源文件就删了吧!&br&&br&&img src=&/1fd85ede4d6f25d0beda428_b.jpg& data-rawwidth=&1114& data-rawheight=&7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4& data-original=&/1fd85ede4d6f25d0beda428_r.jpg&&&br&导入以后是这个样子,默认按图片创建日期来排列。这时你只要完善照片的信息,管理的过程就完成了:&br&事件管理:选择某类照片,右键-合并事件,给这个事件命名,比如,五一游。&br&关键字管理、面孔管理、拍摄位置管理:选择所想完善信息的照片,点击简介,填写确认相关信息,如下图。&br&&img src=&/f98b7a1fa3d11f495cdd9abc42f3f261_b.jpg& data-rawwidth=&1114& data-rawheight=&7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4& data-original=&/f98b7a1fa3d11f495cdd9abc42f3f261_r.jpg&&相簿以及智能相簿管理:如果上面这些不能满足你,你还可以用相簿以及智能相簿。菜单栏,文件,新建xxx,把相关的照片拖进去(不要担心会产生重复照片,在库里,原始照片只有一张);智能相簿,亦然。&br&&img src=&/f98b7a1fa3d11f495cdd9abc42f3f261_b.jpg& data-rawwidth=&1114& data-rawheight=&7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4& data-original=&/f98b7a1fa3d11f495cdd9abc42f3f261_r.jpg&&如何找信息:&br&左下角放大镜搜索;事件里,鼠标滑过看到每一张缩略图;面孔、地点里找。&br&&br&如果,想删除照片。直接选择照片,按下 delete。清空 iPhoto 废纸篓以后,这张照片就没有了。&br&&br&iTunes 亦然。&br&&br&12/6/2013 更新&br&======================================================================&br&&b&&blockquote&回复&a data-hash=&eae9edc6bcf2e6c441aa45& href=&///people/eae9edc6bcf2e6c441aa4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唐毅& data-tip=&p$b$eae9edc6bcf2e6c441aa45&&@唐毅&/a& - 如何应对大量文件的现实问题:&/blockquote&&/b&其实库就是为你这样每天面对大量文件,又不太愿意去记很多东西的人设计的。针对你说的现实,我来给你分析。&br&&br&场景一,领导要调两份稿件:如果你是一个爱整理的人,很的电脑里可能分门别类的好多层文件夹。然后你要一个一个点开去到相应的文件夹进行地毯式手动搜索。如果你不是一个爱整理的人,根据你们多人共用一台电脑的描述,应该是这种。那你就更加要在一个文件夹(有可能是桌面)的上百个文件里去找你想要的东西。这样何其复杂!如果你用 Mac,就简单多了。比如我要搜索一份不记得名字的文档,只知道是 2012 年跟 iOS 有关的 PDF。在 Finder 里,可以这么来做。&br&&img src=&/37be15e681516eba874eda9a_b.jp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37be15e681516eba874eda9a_r.jpg&&&br&场景二:说到照片就更方面了,iPhoto 会记录出了你知道的名字、日期,还会记录你不知道的地点、人脸、评分、相机等信息。iPhoto 里输入 2012,这一年拍的所有照片就自动出现;输入相机名称,用该相机拍的照片 1 秒钟呈现(我以 iPod Touch 为例,没有相机)……这么方便,你还想怎样!&br&&img src=&/c91ec31d03ad_b.jpg& data-rawwidth=&1114& data-rawheight=&7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4& data-original=&/c91ec31d03ad_r.jpg&&&br&场景三:你不记歌名,就是到某个类型的音乐文件夹中一个一个听,感觉对了就选嘛!这还有什么 iTunes 解决不了的呢?你总要建文件夹来分类这些配乐的吧!到 iTunes 里,你建个播放列表不就行了。你想试听,iTunes 的列表方式就是给你这种专业人士用的。到列表里,方向键移动,按下 Return 就可以试听,鼠标都不要用了。iTunes 会记录歌曲听过的次数,一排序就知道哪些是你常用的。这些在 Window 的资源管理器里没见过吧!&br&&img src=&/ca4f787ad55cf_b.jpg& data-rawwidth=&1046&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6& data-original=&/ca4f787ad55cf_r.jpg&&&br&你之所以一直觉得文件夹好,是因为文件再怎么样多,你还可以花大量时间手工一个一个找,不怕丢。而在库里万一搜不到,就不知道文件去哪儿了。这个想法就跟很多人不敢坐飞机一样。因为坐汽车或火车,出事故时还可以跳出去逃生;而飞机出了事故只能等死。事实是,飞机出事概率远远低于其他交通工具,而且速度快。库,亦然。&br&&br&总结:你总要通过某种方式找到你想要的文件的。库,让这种方式更快、更方便,而且让你忘记文件格式,专注于文件的内容。&br&&br&PS:其实我很羡慕你,因为我是了解库的原理,但没有机会去管理大量的文件(我 iTunes 里翻来覆去也就可怜的 100 首歌)。你恰恰有机会去实践它,体会它的好。&br&&br&12/22/2013 更新&br&======================================================================&br&&blockquote&&b&回复&a data-hash=&a2d0e98cd6& href=&///people/a2d0e98cd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 till& data-tip=&p$b$a2d0e98cd6&&@S till&/a&
- 为什么不把Finder和iTunes、iPhoto这些软件结合,或者说干脆直接去掉Finder:&/b&&/blockquote&你的想法很好,问到点子上了。真实的情况是世上文件格式千千万,不仅仅是照片和音乐。iPhoto 和 iTunes 是库应用的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由它们格式统一、读写方便的特性决定的(比照片和音乐更好实现的是文本,它的库应用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网页浏览。你完全不知道网页文件是什么格式或形式呈现的,但是你可以轻松阅读内容)。其他的文件格式都不通用,无法将文件管理与读写结合。但是 Apple 一直在为摆脱树状文件夹管理文件的方式做不断尝试。在乔布斯介绍 iCloud 的 Documents in the iCloud 时曾经比较好的说明。&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zE1OTQ3MzE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史蒂夫.乔布斯 2011苹果iCloud演讲(一代神话的谢幕演出 中英字幕)&i class=&icon-external&&&/i&&/a&(14:04)教一个不懂电脑的人使用 Mac,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开始讲解文件系统。乔布斯推崇 Documents in the iCloud 时,就是因为不需要去了解复杂的文件系统。所有的文件都放在可以对其进行编辑的应用程序的库里,用户只要打开该应用程序,就可以对其进行编辑操作。但是就像 Dam 下面回复所说,我一个项目不光有照片、视频、音乐,其他各种文件都有。那可能单纯去使用分开的一些软件去管理,还不如建一个项目文件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资源管理器 和 Finder 舍弃不了的地方。但是,Apple 对 Finder 进行的改进是:推出“我的所有文件功能”,使用不同形式的排序,使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功能,让 Finder 智能搜索更方便(这个我在回答唐毅时有举例说明)。这些所有的改进无不朝着“忘记文件位置”、“忘记文件格式”、“直面文件内容”的方向进发。这个不就是广义上的“库”嘛!&br&&br&&blockquote&&b&回复&a data-hash=&082e645ec9ed& href=&///people/082e645ec9e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许晓风& data-tip=&p$b$082e645ec9ed&&@许晓风&/a&
- 最担心的是库的非开放性。有一天苹果不维护它的itune了,他库里的那些东西再导出来:&br&&/b&&/blockquote&&br&开放与封闭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我理解的开放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某些时候封闭其实是在前提条件下的开放。&br&&br&首先,iTunes 是 Apple 的战略产品,几乎不会不维护。其次,在你电脑里的文件始终在你的电脑里,只是被 iTunes 按某种逻辑组织起来了。这种树状逻辑是电脑应该面对的事情,但人却一直在做本不应该要做的事。你看下面,你的归档会比这个还清晰么?你知道你的文件是按这样的归档方式存在于你的电脑里,你还担心找不到么?&br&&img src=&/fe4fc2cb0fa927fd747e3_b.jpg& data-rawwidth=&884& data-rawheight=&5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4& data-original=&/fe4fc2cb0fa927fd747e3_r.jpg&&&b&&blockquote&回复&b&&b&&b&&b&@&a href=&/people/damtrick& class=&internal&&Dam&/a&&/b&&/b&&/b&&/b&- Project 文件类型多怎么办?&/blockquote&&/b&&br&其实,这是最最现实的问题(我抄录在下面),但也不是不可以解决。把 Finder 想象成一个广义上的库。在 OS X Mavericks 里有颜色标记、有 Spotlight 注释,通过这些可以轻松的在搜索里找到想要的文件。因为涉及到具体文件管理流程,不展开,可以看下面的截图:&br&&img src=&/fc68c61d20bda1cf17e17_b.jpg& data-rawwidth=&617&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7& data-original=&/fc68c61d20bda1cf17e17_r.jpg&&&img src=&/b795d81789aabbd44e31af_b.jpg& data-rawwidth=&379& data-rawheight=&7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9&&&br&库最大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导入」这个操作,一切祸害的根源。我每天要处理那么多文件,哪有工夫再有选择性地导入某些文件,并且还要定义导入的逻辑?导入进来的文件在库中也基本是乱成一团的,他把图片和图片放在一起,音频和音频放在一起,有时候又把你某一次导入的文件放在一起,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不是这么对文件进行定义的。一个Project里可以有各种类型的文件,我们往往在意的并不是单个文件本身的内容,而是它的主要属性,这个属性并不仅仅可以是拍摄地点、时间之类的,也不是一两个标签所可以定义的,它可以是任何属性,很复杂,很难道明。文件夹就简单多了,我们只要把我们认为应该放在一起的文件放在一起就行了,不需要说清楚其中的联系是什么。杂七杂八的文件就专门放在负责放杂七杂八的文件夹里。而且这种放置本身就是源文件,不需要导入这样的二次操作,不需要担心索引信息哪一天意外消失只剩下茫茫多堆在一起或分散在各地的文件等我寻找。你也不会想看到你分明放置在不同地方的音乐和游戏,结果在库里,某个游戏的某个音效和你某个专辑里的歌是呈现在一起的,你还需要二次定义把它们分开。
12/22/2013 更新回复目录 8、9、10,在最后======================================================================目录:简介我们习以为常的路径式文件管理方法怎么来的?Library 管理法的需求是怎么产生的?库管理有什么好处?库管理有什么好处?怎么来…
我不明白你的逻辑。能使得我们收益的行为我们就要支持?那把比尔·盖茨的钱分了全球人民的话,每个人能分几十美金呢,你支持不?&br&&br&为了点利益你就能把原则和道德踩在脚下了?
我不明白你的逻辑。能使得我们收益的行为我们就要支持?那把比尔·盖茨的钱分了全球人民的话,每个人能分几十美金呢,你支持不?为了点利益你就能把原则和道德踩在脚下了?
不得不说题主真是一朵奇葩,App都能用出优越感了,竟然问有哪些很少人用却很好用的App,我想一个正常人用平板的逻辑应该是需要用到什么功能就去装什么App,而不是有什么App就用什么。&br&另外题主讲话真是奇怪,“我是不会在平板上装聊天软件的,但是居然很多人喜欢用平板聊天”,“我是不会在平板上装游戏的,居然有很多人那平板当游戏机”,所以我想说:你特么算老几?我怎么用平板关你屁事?
不得不说题主真是一朵奇葩,App都能用出优越感了,竟然问有哪些很少人用却很好用的App,我想一个正常人用平板的逻辑应该是需要用到什么功能就去装什么App,而不是有什么App就用什么。另外题主讲话真是奇怪,“我是不会在平板上装聊天软件的,但是居然很多人…
如果你玩过4.7英寸和5.5英寸屏幕的手机,你就应该感受到,5.5英寸的手机几乎已经超出了单手操作的极限,如果是手小的用户,你可能都未必能牢固的握住它,而且很多地方你是触及不到的。&br&但4.7英寸的手机,可能并不如4.0英寸的更适合单手,但4.7英寸确实在大屏幕趋势中最为适合单手的尺寸上限。&br&&br&也就是说,对于单手持机者而言,4.7英寸是相对大屏手机而言的极限尺寸。&br&&br&同样,今年很多安卓手机厂商都发布了5.0英寸的旗舰手机,5.0英寸的手机我已经用了快一年了,起初我根本把持不住,大拇指很难覆盖更多的屏幕区域。但经过磨合,我现在玩5.0英寸的手机已经很适应了,可是即便如此,5.0英寸的手机依然会因为尺寸太大,导致长久握持会很累,单手操作非常不便。&br&&br&反过来再看4.7英寸的手机,4.7英寸的手机比5.0英寸的手机小了那么一圈,可是这握持感立马就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就好比4.0英寸和4.3英寸的感觉,可能比这种感觉还要明显一些。&br&&br&&b&良好的握持感意味着什么&/b&?&br&1、拇指可覆盖的屏幕区域更广,增加拇指的可触控范围;&br&2、某种程度上减小了因为单手握持而产生的手机掉落概率;&br&3、可以进行单手的输入操作,完全不需要双手。&br&&br&其中「输入」是最为明显的改变,你试试单手用5.5英寸的手机进行单手操作,我从你身边路过不小心碰你一下,呀...
手机掉地上了,捡起来一看,肾碎了...&br&&br&假如iPhone同时发布 4.7 英寸和 5.5 英寸两个产品,那么工作日常必然是选4.7英寸的了。&br&但凡你考虑了5.5英寸,你一定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大的屏幕?&br&是为了阅读?还是为了看视频跟美剧?还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还是想说“劳资也大屏了”?&br&&br&如果你像我一样,日常工作经常打电话、发短信、支付宝、云笔记、刷知乎什么的,其实4.0英寸(iPhone)~5.0英寸(Android)的都足够。但是如果想看个视频或新闻什么的,但又不想举个平板,那么5.5英寸的手机就足以应付你当下的需求。&br&&br&在不同的场景你是有不一样的需求的,比如你静坐时,可能需要一个更大屏幕的手机。但你在地铁公车站着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小屏幕的手机,因为这样更稳。&br&&br&同时,也相信有很多iPhone的老用户都被狭小的屏幕憋屈了很久,想一鼓作气换个大屏的。但也恳请想换大屏的你一定要去试试手感,不要盲目购买。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毕竟,真正想用大屏幕看电影阅读的人,完全可以用iPad和Kindle。&br&&br&&b&为了解答一些可能没用过5.5英寸手机的用户疑惑,我说明以下几点&/b&:&br&1、5.5英寸手机可以被装进你的口袋,可能遇到比较小的口袋会很困难;&br&2、5.5英寸手机虽然单手握持操作比较困难,但是看1080p的视频会很爽;&br&3、5.5英寸手机玩游戏很嗨,但是有的游戏反而用大屏幕就不那么好操作了,因为手机屏幕太大,导致你双手的大拇指能覆盖的区域有限,反而不如小屏幕手机来的灵巧。&br&&br&&b&综上所述&/b&:如果你是打算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打电话发短信什么的比较频繁,那么请选择4.7英寸的。如果你很闲,喜欢拿手机钻被窝看美剧什么的,那么5.5英寸的是必选。&br&&br&&b&题外话&/b&:&br&小米4说它5英寸屏幕,整机仅重149克对吧?&br&我告诉各位,我年初拿到的一部5.5英寸手机已经做到了149克的水准。我不是黑小米啊,我是想说,目前5.5英寸的手机都已经可以做到这样极致的重量,拿在手里非常轻薄,在你单手握举看视频的时候跟你拿其他5英寸的啊、4.7英寸的,完全没有太大区别。&br&所以是不是5英寸应该还可以做的再极致一些呢?iPhone会不会更轻薄呢?这很值得期待~&br&&br&哦对了,男生们就别纠结买多大屏了,难道不是用女生淘汰下来的iPhone5s吗....
如果你玩过4.7英寸和5.5英寸屏幕的手机,你就应该感受到,5.5英寸的手机几乎已经超出了单手操作的极限,如果是手小的用户,你可能都未必能牢固的握住它,而且很多地方你是触及不到的。但4.7英寸的手机,可能并不如4.0英寸的更适合单手,但4.7英寸确实在大屏…
来自子话题:
电脑端everything+iPad端oplayer&br&理由如下:首先你需要有无线路由器,只要电脑和ipad处于同一个局域网里面,那么一切都好办了。&br&电脑端的everything应该是必备软件了吧,很强大,这里我们用到的是它的ETP\FTP服务器功能,打开everything设置如下&img src=&/40b9c446eb1cbc248d0c3c_b.jpg& data-rawwidth=&231& data-rawheight=&1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1&&&img src=&/7d0db21f7c3ec0a46e5592_b.jp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4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img src=&/e1a085c62a_b.jp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4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接下来电脑上共享你的文件夹&img src=&/55e33cf0fce126acbc6e28_b.jpg& data-rawwidth=&262& data-rawheight=&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2&&这个是我的,几乎全部是电影啊&br&然后就是iPad端安装oplayer了。oplayer是一款非常强大的软件,支持的格式非常多,连ape都支持。一般的高清电影都不在话下。安装好oplayer后打开软件,点第三个图标--浏览器,输入你电脑的ip地址,然后你电脑的磁盘就华丽丽的出现了&img src=&/c4a11a91cd3c7fdb68c894e3976dcc13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c4a11a91cd3c7fdb68c894e3976dcc13_r.jpg&&然后就可以随便看了,和本地看最大的区别是不能随意快进快退,因为是流媒体播放,你懂得,不过速度和本地播放没任何区别。&br&下面是我的截图,超凡蜘蛛侠,mp4格式&img src=&/af3e15b66baedd993ec7b225ba101d60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af3e15b66baedd993ec7b225ba101d60_r.jpg&&跑一下题,这个妹子真的很好看啊,可惜在超凡蜘蛛侠里面一句话都没有说啊。&br&小技巧:同一个局域网中的多台电脑,只要你知道ip地址,都可以直接打开播放,建议你将它们的ip地址保存为书签,方便打开。
电脑端everything+iPad端oplayer理由如下:首先你需要有无线路由器,只要电脑和ipad处于同一个局域网里面,那么一切都好办了。电脑端的everything应该是必备软件了吧,很强大,这里我们用到的是它的ETP\FTP服务器功能,打开everything设置如下接下来电脑上…
来自子话题:
电量消耗速度让我拍手称快
电量消耗速度让我拍手称快
可以认为是 OS X 在向 iOS 体验的方向上作出努力。作为对比,目前在使用最先进的 PCI-E SSD 的 Mac 机型上,OS X 冷启动开机只需要 12 秒半,iOS 7 冷启动却需要惊人的 45 秒。但为什么 iOS 给用户的体验是「开机」更加迅速呢?&br&&br&因为 iOS 直接绕过了开机/冷启动步骤【特殊情况除外,如系统升级】,提供的是我称其为 Instant On, Always Connected 或曰「即开即用、一直在线」体验。插一句,微软管这叫 Connected Standby,不知道有没有官方中文说法,暂且译为「待机在线」吧。你按下锁屏键后,系统并未真正关机,而只是进入了低功耗待机模式。在后 PC 时代,习惯了 iOS 的用户自然也要求 OS X 提供相同的体验。&br&&br&过去要在 x86 平台做到完全不关机并不现实,因为平台其他组件的休眠功耗太高,对电池的消耗太大,导致用户能感受到续航时间明显降低。而迫于以 ARM 为代表的移动平台的功耗优势带来的巨大压力,英特尔不得不着力解决全平台的功耗问题。英特尔的这一代的 Haswell 处理器在性能上比上一代 Ivy Bridge 处理器并没有显著进步,但大幅度削减了全平台功耗。低功耗的 LPDDR 内存的使用也有助于降低浅睡状态【内存带电】的电池消耗。低功耗 Haswell 移动平台已经可以做到和 ARM 平台的平板电脑相似或者更长的使用时间。此外,高速 PCI-E 固态存储器在 Mac 笔记本产品线的普及又大幅提高了读写内存镜像的速度,进一步增强了更加可靠的深眠状态【内存掉电】的可用性。这些技术进步让关机不再必要,为实现「即开即用」奠定了硬件基础。&br&&br&软件层面上,长期不关机、不重启对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典型如 Windows 系统,随便安装一个第三方软件或者非核心部件升级都有可能需要重启,显然不适合长期不关机。因为架构和设计的原因,OS X 上需要重启的情况相对少得多,但还不像 iOS 那样稳定可靠,偶尔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重启解决。不过最近几个版本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 Snow Leopard 开始,OS X 的稳定性提升非常显著,很多 Mac 的不关机连续使用时间 (uptime) 已经在用周或者月计算了。这又为实现「即开即用」提供了软件保障。&br&&br&OS X 10.8 Mountain Lion 开始搭载的 Power Nap 技术更是让「不关机」变得无比重要:只有消灭了「关机」概念,OS X 才能通过 Power Nap 技术实现「一直在线」,在睡眠状态以极低功耗保持更新,将最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呈现到用户眼前。&br&&br&至于说现在 Mac 上的那个叫「电源键」还是「锁屏键」,这种区分以后会越来越没有意义。OS X 10.9 把按下电源键的默认行为改为休眠的意义就是要做到和 iOS 锁屏一样的效果:用户不需要时按下它以节省电力,同时不影响系统继续更新信息。关机与否、浅睡深眠,如此繁杂的底层细节,用户并不需要理会。&br&&br&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还不习惯,技术也并不完美,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但那一天终将到来,那一天我们不再需要 15 种关机方式 [1],而是仅仅按下一个钮,或是合上笔记本。&br&&br&科技,以人为本。【可惜喊出这句口号的芬兰巨人已然被不理解这句话含义的老朽企业收购】&br&&br&[1]: &a href=&///?target=http%3A///blog//fifteen-ways-to-shut-dow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log/200&/span&&span class=&invisible&&6/11/23/fifteen-ways-to-shut-dow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可以认为是 OS X 在向 iOS 体验的方向上作出努力。作为对比,目前在使用最先进的 PCI-E SSD 的 Mac 机型上,OS X 冷启动开机只需要 12 秒半,iOS 7 冷启动却需要惊人的 45 秒。但为什么 iOS 给用户的体验是「开机」更加迅速呢?因为 iOS 直接绕过了开机/冷…
来自子话题:
这个价位的产品,无论是mbp还是sb,在选择的时候,价格因素影响很小。&br&&br&你说你要是都买不起呢,那特么还逼逼个蛋,回去好好搬砖去;要是买的起其中之一的,基本上不可能加不起几千块买价格更高的;要是土豪更不用多说,愿意的话两个都买毫无压力。&br&&br&十分同意 &a data-hash=&a38ac6b1ee685ea2d586c355e0e11902& href=&///people/a38ac6b1ee685ea2d586c355e0e1190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a38ac6b1ee685ea2d586c355e0e11902&&@dy.zhao&/a& 的说法,两者价格都在合理区间,想买哪个买哪个,少扯什么性价比。&br&&br&至于题主所说的优势,这就看需求了。&br&&br&知乎上的各路脑残粉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主义。&br&&br&你不需要触控笔和触控屏别人就不需要了?!&br&你觉得xx外观好看别人就要觉得好看?!&br&你觉得低压U核显够用别人就要觉得够用了?!&br&你觉得合适的尺寸厚度重量别人就要觉得合适?!&br&你用Xcode写C++还不让别人用VS了?!&br&你用Office别人用iWork的就是傻逼了?!&br&&br&有些人就应该,多读点书,再上知乎。&br&&br&以上,我地图炮打完了。&br&&br&利益相关,看签名。
这个价位的产品,无论是mbp还是sb,在选择的时候,价格因素影响很小。你说你要是都买不起呢,那特么还逼逼个蛋,回去好好搬砖去;要是买的起其中之一的,基本上不可能加不起几千块买价格更高的;要是土豪更不用多说,愿意的话两个都买毫无压力。十分同意
来自子话题:
数据很多自己翻一下吧,我以前演讲也讲过,苹果的产能已经非常惊人了,单个厂商目前达到苹果产能的没有几个。原因一是达到了这个产能卖出去的,没几家;原因二是达到这个产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br&&br&我不给你具体数据,我说个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去年开始一直说android销量开始超过iPhone,这个数据大家都听说了吧。这跟我国的GDP超过日本全球第二有一拼,因为你算人均就知道没啥可骄傲的了。简单说也就是大家知道有多少家在生产android么?那么多家一起才超过了苹果的手机销量。&br&&br&苹果的产能吓人吧,但是这还没算苹果的iPod touch,它销量跟iPhone一直是相当的。这还没算苹果的iPad,平板的实际霸主,比电子墨水出来的晚,但是电子墨水从出生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厂商的销量,不管是kindle还是汉王都加起来也没有iPad卖的多。&br&&br&在这么一个全球可以说是最夸张的产能和销量下,还有人没事儿干就说什么饥渴营销,你们知道什么叫饥渴营销么?你要是能跑到jobs面前告诉他,说你可以让苹果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产能提高20%,我相信他可以给你1000万美元,因为值。
数据很多自己翻一下吧,我以前演讲也讲过,苹果的产能已经非常惊人了,单个厂商目前达到苹果产能的没有几个。原因一是达到了这个产能卖出去的,没几家;原因二是达到这个产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不给你具体数据,我说个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去年开始一直说an…
&b&大量的干货内容+严谨的语言逻辑+风趣却中肯的语言风格,特别是最后推荐购买的那一段,涵盖了价格、代购、锁网、国别、运营商、售后等等因素,分析得条例清晰,既实在又实用,这才是我熟悉的Zealer风格。&/b&&br&我想,这应该是Zealer团队摆脱了罗事件的阴影、重新出发的第二起点。&br&——————————————————————————————&br&我是分割线&br&——————————————————————————————&br&&br&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51分40秒处,翔的表情~&br&&b&“握持真的非♂常♀舒♂服♀~~”&/b&&br&&img src=&/b1b3fed4eeceacb_b.jpg& data-rawwidth=&734&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4& data-original=&/b1b3fed4eeceacb_r.jpg&&&br&&img src=&/d0d464e1f2_b.jpg& data-rawwidth=&99& data-rawheight=&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9&&嘿嘿...
大量的干货内容+严谨的语言逻辑+风趣却中肯的语言风格,特别是最后推荐购买的那一段,涵盖了价格、代购、锁网、国别、运营商、售后等等因素,分析得条例清晰,既实在又实用,这才是我熟悉的Zealer风格。我想,这应该是Zealer团队摆脱了罗事件的阴影、重新出…
正好索尼是我服务近10年的客户,三星和apple也是合作伙伴,三家都有些了解,浅谈一下我的看法。&br&首先,我想再次&b&着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苹果真的是全靠产品致胜么?我不认为。&/b&&br&ipod系列产品(除开touch),从音质,外形,易用性,方便性来说,真有压倒性优势么? iTunes对ipod的助力有多大?这些问题答案,其实如果仔细研究下市场及用户反应,尤其是北美市场的用户,其实有很明显的答案。对iphone系列产品也一样,我就不复赘述了,具体可参见我在知乎的另外一个答案:&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996&/span&&span class=&invisible&&2862/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比较一下sony,三星,apple三家企业,其实你很容易看到差异:&br&1. sony: 传统的全球最顶级电子产品制造商,在很久以前开始(早在apple鹊起之前)就意识到了制造商的局限,开始进军内容及服务领域,包括收购电影公司,包括自己的唱片公司,包括自己的游戏开发公司,甚至一度收购了palm。从这个角度上来说,sony拥有最长的产品线,最丰富的产业格局,但是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这些散点的领先,未能形成有效的拳头(集团优势),反而是在各个领域出现颓势。但至少来说,sony不是一家纯粹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它是一个有着综合业务的,集产品,服务,内容与一身。它和apple的竞争,终端电子产品,只是一个表象,两者有着深层次的竞争。&br&&br&2. 三星; 三星电子是一家近乎纯粹电子产品制造商,它和sony以及apple的竞争纯粹在产品层面&br&&br&3. apple:苹果其实战略意图非常明显,ipod, iTunes ,iphone,ipad,apple TV,app store,iCloud,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用脚指头想想都可以知道它要干什么。apple和sony一样,早就意识到了传统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局限,短板和弱点。只不过,apple走了一个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道路,彻底颠覆,革新和创造了产业链,而不是像sony一样在传统产业链的各个点上四处开花。这条道路风险很大,但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获得了巨大的,无以伦比的成功。apple和sony的竞争,出现在产品,服务,内容的各个层面。&br&&br&从上所述,apple和sony在各个点上的竞争,并不是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的。事实上,终端产品的竞争,会更多得受到深层次竞争的影响。这不是用不用android可以主导和决定的,全线使用android只是sony点点滴滴累积优势,或者减少劣势的一个因素和步骤而已,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br&至于三星,如果它抛开google服务和google阵营(或者微软服务和微软阵营),完全和apple不是一个层面的较量,这也是bada愚蠢的地方。而sony和apple的竞争更多取决于深层次的较量。&br&此外,单谈手机领域三星和apple的较量或者sony和apple的较量,是没有太大实质性含义的。这个市场其实诸多巨头角逐于内,或结盟,或合作,或对抗。apple凭借先发优势以及产业链创新的优势,确立了领先地位,但是其产业链的设计,却是其一家独大,一家控盘,这是其优点,也是其潜在的致命的缺点,apple的规划和设计的产业链内,是容不下另外一个伟大的企业的,甚至容不下另外一个大企业。你可以说,从时代周刊直到oracle,在苹果的平台上都有产品,但是你想想,如果仅看这些企业在apple圈子之内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话,那它绝对不是一家大企业,而且完全受制和受控于apple。试想如果apple彻底击溃所有竞争对手一家独大的话,那是一个什么世界?未来人类的娱乐,传媒,文化,通信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独裁者,这可不是什么好事。&br&至于对未来竞争态势的预期,sony无疑是apple的一个有着巨大能量的潜在竞争对手,对apple的威胁要远远超过三星,但是用android并非什么决定性的因素。关键在于两点:&br&1. sony如何整合和体现自己整体优势,这点尤为关键&br&2. sony和google之间的合作能会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发生&br&至于sony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产业能力是完全不容低估,乃至是凌驾于apple之上的,但是sony作为传统企业,大企业病也是不容忽视的。&br&&br&至于三星,与其谈三星目前对apple的威胁,不如谈三星+google或者三星+microsoft对apple的威胁。后面这个+号是非常关键的。&br&&br&最后,谈谈sony这个企业,虽然与题无关,但是我很想说。&br&虽然我是一个由于历史原因,对日本民族有一定成见的人,但是我不得不说,sony是一家极其值得尊敬的企业。从企业对人类,对社会的影响,贡献和责任感来说,三星以及apple完全和sony不是一个层次的。我服务过很多的各个行业的跨国巨型企业,sony对环保不遗余力的投入和身体力行,绝对是所有企业的楷模。与apple曝出血汗工厂和供应链环保问题丑闻不同,sony主动积极使用购买高价的绿色电力,并投入大量资源在研发,设计,生产绿色产品。举个例子,sony曾经是录音带/录像带播放设备的最大生产厂商,因此它觉得自己在废弃录音/录像带的回收以及环保问题上负有责任,因此研发了录音/录像带的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及产品(完全和电子制造无关了),并不计成本大力推广,这些产品和技术非常赞。从感情上来说,我是倾向sony的。
正好索尼是我服务近10年的客户,三星和apple也是合作伙伴,三家都有些了解,浅谈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想再次着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苹果真的是全靠产品致胜么?我不认为。ipod系列产品(除开touch),从音质,外形,易用性,方便性来说,真有压倒性优势么…
来自子话题:
更新:已重新上架&br&&br&更新:官方已经出了声明,“产品规范上的原因”,还是要尊重官方的说法的。应该和我之前的估计的差不多了。&br&&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72& src=&/e6b8b75dcf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6b8b75dcf6_r.jpg&&&br&绝对是网易云音乐内置付费机制的问题,苹果不允许app内绕过App Store进行应用内购买,而网易云音乐作死得在里面加入了支付宝购买付费音乐包的途径,即点击付费音乐时提示去官网购买付费音乐包,有绕过App Store应用内购买的嫌疑,虽然存在很久了,但苹果审核的脾气又不是不知道,发现什么不对劲可以直接下架再联系开发者。而且网易云音乐在2.4.0的时候加入了控制中心“喜欢”歌曲的功能,这些东西都有可能触发苹果的审核。而最近网易云音乐提交了一个版本就是支持无损音质的更新,被苹果查出下家,一般提交更新的时候最容易被下架。说版权的可以歇歇了,怎么没见其他什么狗什么米的出事呢。&br&&br&&br&贴张图&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src=&/e984329cbf9d9a0d81d84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984329cbf9d9a0d81d843_r.jpg&&&br&&br&更新:大家可以思考下为什么Mac App Store里网易云音乐还健在呢。
更新:已重新上架更新:官方已经出了声明,“产品规范上的原因”,还是要尊重官方的说法的。应该和我之前的估计的差不多了。绝对是网易云音乐内置付费机制的问题,苹果不允许app内绕过App Store进行应用内购买,而网易云音乐作死得在里面加入了支付宝购买付…
来自子话题:
正好我在使用Mac Book Air 13寸和Mac Book Pro 15寸,这里将我自己的使用心得跟你分享一下:&br&去年买的i5处理器的Air 13,日常应用感觉都可以对付。如此轻薄的本本,使用起来非常流畅,用了半年多,从未关机一次,也从未死机一次,(仅限os x系统...)随身带着就走,以至于上下班随时都背着她,没有太大负担。今年以来,多了一些图形处理任务,在使用Photoshop与Coreidraw打开一些超过几十M大小的图片,Air显得力不从心,运行Diablo3更是非常勉强,我渐渐起了要抛弃她的念头。&br&正好公司有一台15寸的Pro,i7处理器,HD6490显卡,4GDDR1333内存,我弄了过来,我以为比起我以前的Air会有翻天覆地的提升,其实不然.&br&受限于5400转的硬盘,首先在启动速度上,Pro就输给了Air,当然,2012的新款Pro也有SSD的了,不过价格是相当坑爹.然后在处理多任务的时候,还是感觉卡顿,比之Air提升不大,当然游戏效果因为有独立显卡支撑,还是比Air高杆不少.除此之外,就是肩膀的负重感觉多了几倍,现在也不想天天背着电脑回家了.&br&还有一点就是,机械硬盘的家伙,不关机携带,总是感觉心里毛毛的,始终没有Air一合盖就走的潇洒啊!&br&&br&——————————日补充————————————&br&目前又换回了 air 13寸的新版,说实话,这个便携性太重要,作为一个离不开电脑的人,轻薄才是第一需求。而且现在的HD Graphics 5000显卡,也可以满足一般游戏的需要,运行 PS 更是不在话下了。&br&__________________日更新—————————————&br&又换到MBP retina 13寸。便携性依然具备,而且那显示效果,看了一眼,无法再忍受其他电脑的颗粒感了。。。
正好我在使用Mac Book Air 13寸和Mac Book Pro 15寸,这里将我自己的使用心得跟你分享一下:去年买的i5处理器的Air 13,日常应用感觉都可以对付。如此轻薄的本本,使用起来非常流畅,用了半年多,从未关机一次,也从未死机一次,(仅限os x系统...)随身带着就…
来自子话题:
&p&知乎的问答模式
小白说自己工资特低 恨不得一个月不到2k却想买一个很贵的东西 特纠结
然后就一定有人回答了
某年某月某一天 这位工艺更低
却丝毫不犹豫买了很贵的东西
说的恨不得打破了世俗的枷锁
道德和伦理 坚持自我
最后用很短的时间
恨不得两个月 神奇的从小巷子的作坊直接跳槽世界五百强的高管
然后工资最少翻五倍十倍
我只能说 再我想买东西的时候我都会认真看一遍这故事&/p&
知乎的问答模式 小白说自己工资特低 恨不得一个月不到2k却想买一个很贵的东西 特纠结 然后就一定有人回答了 某年某月某一天 这位工艺更低 却丝毫不犹豫买了很贵的东西 说的恨不得打破了世俗的枷锁 道德和伦理 坚持自我 最后用很短的时间 恨不得两个月 神奇…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若是以苹果的官方立场来看的话,就是&br&&br&&b&『iPad Pro和其他的iPad不同,它的是生产力设备,所以我们不会过于关注销量』&/b&&br&&br&这话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br&&br&对于苹果而言,iPad Pro一年能卖100万,就算达成了目标。&br&&br&但问题是,我不怎么看好它的发展。&br&&br&&br&&br&&b&其一&/b&&br&&br&我在&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3737&/span&&span class=&invisible&&6879/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里面写过&br&&br&&blockquote&噼里啪啦说这么多,无非就是,简单、中度的家庭娱乐,更为&b&轻巧&/b&的iOS是有着很大优势。这就是为啥Surface猜对了未来的方向,但没法彻底干掉iPad的原因。&br&&br&所以说iPad Pro吸引的人是谁?&br&&br&&b&我希望屏幕更大更震撼,操作够无脑,最好还能帮我应急处理一下文档的用户&/b&&br&&br&&b&而不是生产力用户。&/b&&br&&br&所以搞笑的是,尽管iPad Pro可能卖的不算差,苹果最为倚重的【生产力体验】,还是得归功于大屏幕+iOS的诱惑。&br&&br&至于生产力,格局已定,苹果就只能继续这么不上不下了。&/blockquote&&br&直到现在,我都坚持这个观点。&br&&br&让我们先回忆一下iPad Pro的使用场景&br&&br&当你需要&b&&u&展示一个设计图&/u&&/b&时,你会用到iPad Pro&br&&img src=&/c2df21ebb1e707c160dc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c2df21ebb1e707c160dc_r.png&&&br&当你需要一个&b&&u&乐曲编成&/u&&/b&时,你会用到iPad Pro&img src=&/edb8c0b0ccf27a180df8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edb8c0b0ccf27a180df8_r.png&&&br&当你需要一个&b&&u&医学演示&/u&&/b&时,你会用到iPad Pro&br&&img src=&/87dbcbb5ccdc6c25ba55a80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87dbcbb5ccdc6c25ba55a80_r.png&&&br&当你需要&b&&u&绘制一张简报&/u&&/b&时&b&,&/b&你会需要iPad Pro&img src=&/38ed366fd38f69f719eb36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38ed366fd38f69f719eb36_r.png&&&br&当你需要&b&&u&快速处理一个文档&/u&&/b&时,你会用到iPad Pro &br&&img src=&/51cbc65e02a98f5c943f8be7b48b3323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51cbc65e02a98f5c943f8be7b48b3323_r.png&&&b& 哦 还需要一个一千多的键盘&/b&&br&&img src=&/c4d028edcc9f72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c4d028edcc9f72_r.png&&&br&当你需要一个&b&&u&快速成型的平面设计&/u&&/b&时,你需要iPad Pro&img src=&/26d97783ce20dbbbfa5d4aad5b5bbe1b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26d97783ce20dbbbfa5d4aad5b5bbe1b_r.png&&&br&当你需要&u&&b&调整一些照片&/b&&/u&时,你会需要iPad Pro&br&&img src=&/c9bcc0fef5fd514d377b2647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c9bcc0fef5fd514d377b2647_r.png&&&br&当你需要&u&&b&编辑简单的4K视频&/b&&/u&时,你需要iPad Pro&br&&br&&img src=&/ee1eea11b6b04a06187dabb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ee1eea11b6b04a06187dabb_r.png&&&br&当你需要&b&&u&浏览一些丰富多彩的网页&/u&&/b&时,你会用到iPad Pro&img src=&/56e313c6e5c3d1ef8ae05e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56e313c6e5c3d1ef8ae05e_r.png&&&br&&br&当你需要&b&&u&为电子邮件添加图示&/u&&/b&时,你会用到iPad Pro&br&&img src=&/d7fb9cd357c6a4d81d6ba21d229aa535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d7fb9cd357c6a4d81d6ba21d229aa535_r.png&&&br&当你需要&b&&u&展示工程图&/u&&/b&时,你需要iPad Pro&br&&img src=&/bcfe724cb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bcfe724cb_r.png&&&br&牛么?&br&&br&牛&br&&br&有生产力吗?&br&&br&有&br&&br&但这些哪个是&b&重度生产力&/b&了?&br&&br&基本还都是&b&信息展示&/b&用的。&br&&br&以上这些功能,iPad 可不可以有?&br&&br& 早就可以了,上面的功能,iPad Air2可以完成80%。&br&&br&不仅如此,iPad Air不仅可以做到上面这些,还可以&b&查看海流流向、帮助听力残障儿童、查找半月板损伤、查看风速、DJ调音、观察昆虫、校准棒球投掷动作、操纵小型机器人、调整舞台灯光打位,&/b&甚至还可以帮你&b&注册银行卡&/b&……&br&&br&&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909580/& class=&internal&&苹果iPad广告:你的诗篇会是什么?&/a&&br&&br&你瞧,iPad Pro能做到的,iPad Air一样能。&br&&br&那我为什么 还要买iPad Pro?&br&&br&那么贵,还这么大?&br&&img src=&/c43d14b77e98b64a0b4e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c43d14b77e98b64a0b4e_r.png&&&br&作为一个&b&展示信息&/b&用的道具,如果我拿着都不便携,我干嘛不用超极本呢?&br&&br&其实苹果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要不然为什么没有Air 3?&br&&br&&b&因为要突出Pro性能的无可替代的强大,就必须要打压Air系列的性能,如果今年常规升级,Air 3用了A9,那和A9X的Pro 相比还能有多大差距?&/b&&br&&br&&b&苹果对此心知肚明。&/b&&br&&br&如果说iPad Pro能卖的理由,只有那根笔能够值回价钱。&br&&br&&br&&br&&b&其二&/b&&br&&br&如果说iPhone和iPad,最初的崛起是靠着产品本身的话。&br&&br&&b&那么iPad Pro的命,一开始就落在开发者手里&br&&/b&&br&可以去看看windowsPhone,没有开发者的跟进,&b&再让人尖叫的产品,都只能是粉丝向&/b&。&br&&br&3D Touch技术牛不牛逼?开发者好好利用了吗?现在有多少6s用户会直觉性的&b&『重压查找快捷方式』?&/b&3D Touch,因为开发者们&b&缺乏诚意的跟进&/b&,如同鸡肋。&br&&br&APPLE WATCH,&b&2015年的智能手表NO.1&/b& ,开发这看似积极,一窝蜂的上,结果每个app功能乏善可陈,缺斤少两。用户每天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看看健身圆环有没有被填满,你看看多少人玩了几周就吃灰了?&br&&br&都说开发者跪舔苹果,其实app store上绝大部分的开发者就是『人有我也有』,看见潮流,盲目跟风,根本就没有能够冷静思考。&b&在这个平台上,我的app能够做什么?&/b&&br&&br&&b&那么当他们手拿iPad Pro,究竟是去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做一个简单的『iPad Pro大屏适配版』?&br&&/b&&br&今年的苹果,除了APPLE TV,剩下产品死活全都得看开发者脸色&br&&br&iPad Pro的app如果只是iPad app的粗暴放大版,迟早药丸。&br&&br&苹果倒不如让iPad Air支持apple pencil,专注卖笔,那才是正道。&br&&br&&b&对于这个生态毫无变革的iPad Pro,一个月卖五万,反而是『苹果品牌号召力强』的最好证明。&/b&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若是以苹果的官方立场来看的话,就是『iPad Pro和其他的iPad不同,它的是生产力设备,所以我们不会过于关注销量』这话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对于苹果而言,iPad Pro一年能卖100万,就算达成了目标。但问题是,我不怎么看好它的发展。…
乔布斯的演讲是&b&近乎完美&/b&的,但是不代表它真的就是完美的。&br&&br&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br&&br&2008年的 WWDC,在介绍 iPhone 3G 的发售国家时,出现了这样的画面:&br&&br&&img src=&/2cacc00c8771691effc51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2cacc00c8771691effc51_r.jpg&&&br&是的,整整两分钟,一句话没说,从6个国家一个一个过到70个,即便在如此多的国家发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把人晾着&b&两分钟一句话没说,本身就已经破坏了演讲的整体性和层次感。&/b&&br&&br&&br&同时,乔老爷的&b& Keynote 效果过多,过炫&/b&,让人觉得多少有那么点啰嗦和炫耀的感觉。对比他在演讲的时候谦虚平和的态度,会让人觉得:&b&低调是最牛逼的炫耀&/b&。可是这样的冲突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br&&br&而 Tim Cook 呢?除了 2008 年 10 月 15 日的那场关于 Mac 的演讲之外,他给大多数人“首次亮相”的印象是在 2011 年 10 月 14 日—— Let`s talk iPhone,也就是 iPhone 4S 的发布会。&br&&br&&img src=&/b1d2c475d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1d2c475da_r.jpg&&&br&库克在亮相的时候我觉得什么都挺好的,结果上来第一句“Good Morning”就差点让我喷出来:语速慢、语气沉,毫无活力和亲和感可言,就像是一个沉闷的中年大叔一样(事实上他就是)。&br&&br&而他整场发布会没有出现任何的情绪表达,Apple 发布会“例行”的形容词比如:amazing、incredible、stunning、magnificent等从他嘴里说出来完全没有兴奋。&br&&br&甚至没有开过玩笑来活跃一下现场的气氛。&br&&br&结果&b&那场发布会我认为是 Apple 近几年最差的一场发布会&/b&(没有之一),在这种沉闷氛围的带动下,&b&Scott、Eddy、Phil 这三个上台发言的高管不停的看下面的提词器,造成了数不胜数的非自然停顿,不自然的移动&/b&,就像是在背台词一样,Phil 甚至还漏说了 iPhone 4S 的 ISP 的介绍。&br&&br&那时候的库克在我看来简直就不会演讲,不停的有“呃。。。”之类的停顿出现,忘词等等,在如此重要的年度发布会上出现这些失误,真不知道当时下场的他作何感想。&br&&br&可是,别忘了,库克是个勤奋的人。&br&&br&&img src=&/da154e8f4c051edb5a6752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a154e8f4c051edb5a67529_r.jpg&&&br&&br&仅仅在几个月之后的 “The New iPad”的发布会中,他就说出了这样一段话:&br&&br&&blockquote&Now,Everyone's been wondering,who will come out a product that's more amazing, than the iPad 2 with its big beatuiful 9.7 inch screen,super-fast A5 chip, all-day battery life and elegant, thin and light design. &br&&br&Everybody's been wondering this.&br&&br&Well, stop wondering. We Are!&/blockquote&&br&终于,这一席话激起了全场的的第一个高潮。&br&&br&当时我终于觉得库克不再是一个演讲的低能儿了,至少他看起来不像了。不管他的天分够不够。&br&&br&之后的 WWDC 2012、iPhone 5 等等一系列的演讲,加上最新的 WWDC 2014,让我觉得即使有再多人的否定,库克依然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擅长演讲的高管之一。&br&&br&&b&首先,他有自己的情绪表达:&/b&&br&&br&&img src=&/cfbb9ade9ff8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fbb9ade9ff8a_r.jpg&&&br&在 WWDC 2012,当 Scott 从台上走下来的时候,库克走上台还没站稳,直接问了一句:&br&&br&&blockquote&So,What do you think?Incredible?&/blockquote&结果台下一片掌声,库克自己也足够兴奋,从他的表情、步伐显而易见。&br&&br&&img src=&/7e4f15b2df14cb04bd5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e4f15b2df14cb04bd51_r.jpg&&&br&而在 WWDC 2013 iOS 7 发布时,接受全场的起立鼓掌,更多了一份从容。&br&&br&&b&第二,他有自己的特色。&/b&&br&&br&&br&&b&库克的特色就是“慢”&/b&&br&&br&在 iPhone 4S 的发布会中,库克的慢吞吞,体现了他的不自信,没有情绪表达的“ICE-MAN”让人觉得距离感很强。&br&&br&而之后的发布会语速依然很慢,可时不时的开个玩笑或者嘲讽一下对手,让这种“慢”变成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儒雅感。&br&&br&&img src=&/2b9c174da70e38a6bf0c92ac375e5c3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2b9c174da70e38a6bf0c92ac375e5c35_r.jpg&&&br&在 iPhone 5c 和 5s 的发布会中,他依然有忘词的现象,可是这一次,他调整的足够好,没有影响到最关键的那句话“We are going to replace the iPhone 5”。&br&&br&&b&第三,库克很稳定&/b&&br&&br&库克忘词的样子并不少见,但是他在慢慢提高,今年的 WWDC 让我们看到了“稳中有升”的库克,虽然小心眼的嘲讽安卓,虽然还在看题字器,但是他的移动、讲话速度、手势可以看出是 Apple 内部演讲训练的标准结果。&br&&br&有规律的移动:每次在换一张 slide 的时候,库克会站定一下;他经常性的回到舞台的中间,吸引全场的焦点。&br&&br&手势基本在胸部以上的“能量区”&br&&br&甚至它能够在 WWDC2014 做出这样的动作我觉得很难得:&br&&br&&img src=&/99c9c9a79b2bc0c704503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9c9c9a79b2bc0c704503f_r.jpg&&&br&其实库克的演讲艺术和乔布斯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风格,一个光芒四射,一个低调严肃。&br&&br&这是性格决定的,没有谁好谁坏。&br&&br&库克不是做产品出身,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不错,何况我并不认为他现在的演讲技巧是很差的。&br&&br&&b&相反:这种慢节奏、有情绪表达而且能拿的出手的演讲技巧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学习。&/b&如果真的能把库克的这些技巧也学到手,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的演讲也照样能够打动别人。
乔布斯的演讲是近乎完美的,但是不代表它真的就是完美的。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2008年的 WWDC,在介绍 iPhone 3G 的发售国家时,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是的,整整两分钟,一句话没说,从6个国家一个一个过到70个,即便在如此多的国家发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来自子话题:
-&br&&b&没有。&/b&&br&&br&我最一开始是用Android,各式各样的Android机都有用过或都把玩过。一直很不爽苹果的死硬封闭,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br&硬件上,曾经HTC ONE给我可能,但是奇葩的Home键在右边和奇葩的四下巴&br&软件上,曾经MIUI和Flyme曾给我可能,都试了发现还是不行。&br&&br&所有具备应用抽屉的Android ROM全是不可取,二维的系统层级简直太差劲,最奇葩的HTC ONE,桌面是左右滑动滚屏,抽屉是上下滑动,我简直一辈子都习惯不了。&br&&br&Android Design我用着觉得挺舒服,但我知道这是个差劲的设计标准,所有需要额外的解释说明的设计均是不够好的设计,Android Design是个典型。&br&&br&&b&我喜欢谷歌,但我不算谷歌脑残粉,谷歌基本在用工程师思维做用户体验设计,看似逻辑合理自洽,但未深入到人性角度考虑。&/b&比如常用APP放桌面,不常用放抽屉,比如Google+的圈子式做法在一出时就被allenzhang认为不好,如果你也是两类手机、多种设计思路一起在用,你就懂为什么,不用说先后,我也是先接触Android比iPhone早2年多,不用跟我说没深入用...从Android 1.5到4.4一直在用各个时代的最好的几款Android机,从来没有综合满意的感觉(小米2S算了略微沾边)。&br&&br&试试让你从未用过智能设备的奶奶尝试用一下iPhone和Android Phone。这种Android Design的差劲标准,也是为什么超过1000万用户的APP几乎不可能使用Android Design,或者使用过,然后被数据打脸换回。当然Android Design还在进化,但它目前导致次要功能得不到曝光的思路只会调整不会重构,我可以说,Android Design几乎注定永远不会被主流大APP商采用,这不是谁站出来带头用Android Desgin就可以的。&b&设计是为了好,不是为了标准。&/b&&br&&br&&b&我买手机还是想买Android,因为开放,便有无限可能性。但是当我不再年轻,我会买iPhone。&/b&虽然开放的原罪就导致必然软硬件配合很难到顶级,但开放会带来许多有趣的东西,比如Tasker、各种Android嵌入式设备和配件。还因为...Android便宜。&br&&br&以上&br&-
-没有。我最一开始是用Android,各式各样的Android机都有用过或都把玩过。一直很不爽苹果的死硬封闭,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硬件上,曾经HTC ONE给我可能,但是奇葩的Home键在右边和奇葩的四下巴软件上,曾经MIUI和Flyme曾给我可能,都试了发现还是不…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k380 播放ds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