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重点有什么影响

包俊洪: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课题
日10:35&&&来源:
在现代性课题探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对启蒙精神的继承和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思考使他与现代性课题紧密相连。当然,我们不能说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但是,现代性首先是以资本主义的历史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他对现代性的思考。对现代性课题的关注,构成了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焦点。
马克思的哲学思考深受启蒙现代性的影响,在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上禀赋了现代性的特质。马克思毕生坚信现代性的价值信念。在马克思心目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对西方现代性的建构影响至深的思想解放运动,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他们所首先倡导的自由、平等、人类解放的现代性价值信念,经过马克思的批判性吸收,内在地构成其哲学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启蒙现代性的精神气质之间存在着深层的一致,其中充满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坚定信念和理性、进步的自由精神。这表明了马克思是现代性的追随者和信奉者。著名社会学家科瑟曾把马克思称为“启蒙运动之子”,伯曼把《共产党宣言》称为“一部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品”,道理就在这。马克思在继承启蒙精神的同时,着重于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进行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第一,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产生准备了人的条件和物的条件。马克思认为,独立个人的生成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两个突出成就。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依附关系,使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它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巨大发展日益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克思曾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他认为,由于忽视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必然是非建设性的、无效力的。马克思十分重视资本主义异化的物质遗产,尽管否定私人所有制,但是,异化劳动的物质内涵被保存在它的“绝对肯定”之中,即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之中。马克思说:“‘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人的全面性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资本的趋势和潜能所普遍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一般财富基础上,建立在普遍地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由此可见,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影响”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性。充分肯定了工业化在打破狭隘的和固定的分工以及在创造充分满足的条件(人的条件和物的条件)中的进步作用。
第二,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从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来看,所谓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困境,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即“个体本位”的困境。相对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阶段,“个体本位”无疑是人的巨大解放。但是,这种解放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分裂之上的,它在把人从对自然的屈从和对抽象共同体的依赖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又使人陷入了对物的依赖。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纯粹经济的、非人格的契约和交换关系居于支配地位,个人成为“偶然的”通过市场中介相互联系的独立的经济单位。资本主义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资本的所有者积累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工人的需要。对商品的占有和对利润的追逐成为价值中心,商品和金钱成为联系人与人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暂时的、外在的关系,个人丧失了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人变成了纯粹工具性的存在,失去了自由和意义世界,这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悖论。
从社会历史根源上来看,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论并不意味着启蒙现代性价值理想已经失效,而是表明人们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出了问题。现代性价值理想虽然最初是由资产阶级提出的,但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和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对生产力的桎梏,成了阻碍现代性的潜力得以实现的最根本障碍,也是导致现代性悖论最深刻的根源。要拯救现代性的合法成果,就必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终结资本主义所有制。
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性价值理想,并把这个理想的实现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联系起来,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这实质上是在重写现代性。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性价值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处于异化状态的人的一种超越,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理想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相一致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个人所有制”。消除一切自发性,扬弃异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
“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设想的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理想所有制状态。马克思所讲的“个人所有制”并不是个人生活资料的所有制,也不是任何现存形式的公有制。“个人所有制”是指劳动者自由地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从而实现人的自由个性。这种“个人所有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基础之上的,它本身就是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否定。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作为劳动的客观条件的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因此,劳动者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的结合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的。“个人所有制”则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说:“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到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这种所有制是“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这是一种非特定占有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为人的自主活动提供前提,也就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马克思认为,“个人所有制”的建立,是一切异化、一切“自发性”消除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自发形式是与人被自身的活动和产物所左右相联系的,只要人还不能够自由地支配自身的活动及其产物,那么,人的活动就必然会产生自发性。要消除这种自发的生存状态,就要消灭私有制,代之以“个人所有制”。
自发性的消除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个人”生成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说:“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完整的个人”也就是“有个性的个人”,它不仅超越了思想和政治的强制,取得了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而且达到了经济的解放。这种“完整的个人”处在自觉的生存状态之中,这种自觉的生存状态是与自发性相对的状态。在其中,人的自觉活动与其社会活动的结果是相一致的。在这里,作为个人交往活动产物的社会结果,例如生产力、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与个人的自主活动相一致,这就是人类的非异化的生存状态,人类的这种生存状态也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所追求的目标。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说:“公社曾想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权。它曾想剥夺剥夺者。它曾想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工具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变成自由集体劳动的工具,以实现个人所有权。”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思考,探讨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而走向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存在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说,为我们思考现代性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第一,走入现代社会是世界历史的普遍发展趋势,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人类社会或迟或早都要走入现代社会。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是对前一种社会形态的扬弃,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马克思曾明确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看作是现代社会来临的标志。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和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称为“现代的”,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第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具有永恒性。从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来看,资本主义与现代性是一种“重合”的历史进程,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使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社会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社会主义则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形态。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历史形态的分析和考察,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只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一特定的阶段中,社会主义现代性已经蕴含其中。
马克思在肯定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普遍性的同时,并不否定不同的国家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特殊道路。马克思在深入剖析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资本主义”的概念。例如,他在写到印度时使用了“实行非资本主义生产并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的说法;对阿尔及利亚使用了“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马克思通过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内部结构的研究,使他确信这些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查苏利奇曾写信给马克思,要求他谈谈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理论是否适用于俄国的特殊条件。马克思在复信中指出,《资本论》在分析封建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转变是以剥夺生产者为出发点的这种“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不一定适用于俄国。
马克思根据俄国农村公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状况,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昭示了尚未完全资本主义化的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并从理论形态上确认了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有可能率先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取得初步的成功,从而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认为,如果俄国农村公社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些条件是:第一,“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它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第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成果”,“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以及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使马克思对“西欧中心论”进行了解构。马克思指出,世界各国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它们进入现代社会的方式亦有所不同,不可能都走同一条预定的发展道路,不能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来取代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更不能用西方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来套东方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理论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西方资本主义并不是现代性的唯一模式,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走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在今天的东方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也在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评论部)& & & & & & & & & & &&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往期回顾 &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滕&云&&&&【摘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价值维度的取向标准,它以传统伦理思想观念兴起为纽带,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文化水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道德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关键词】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伦理思想 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B82-052 &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完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各路专家众说纷纭。文章试图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过程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巨大作用,以及现阶段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亦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领域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同恩格斯最早提出并创造,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价值维度的取向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其后续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许多批判家、政治人士针对该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阐述。&&&&根据网络公开资料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站在科学的角度,对现代道德现象全面地理解、阐释,是批判继承人类伦理思想的伟大理论成果,坚持科学性的指导人类道德建设发展,对道德的本质、作用及发展规律做出明确的讨论分析。&&&&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西方各种先进思想的冲击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借势而起,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冲击着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来后,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特别是其中的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联系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特别是在道德领域的探索,吸收各种民主主义思想中关于道德的先进成分,立足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带动发展中国道德建设为基准,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道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此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的道德也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当代中国道德体系①。这一双向结合的过程产生了中国乃至世界伦理学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伦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概况&&&&中华道德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将传统的道德观念及价值观文明结合,凝练形成了能够代表中华民族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孝,忠诚信慧明。&&&&当前,国际形势稳定,社会发展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不断完善进步中,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急剧变迁,社会结构在短时间内的大幅变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以及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对中华道德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新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在新模式作用下出现了急剧变化②,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中国的道德建设发展之路出现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全社会公民道德“平均水平”不够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薄。二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比如“诚信”等丢失,部分公民“荣辱”、美丑、是非不分。三是西方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这些将会阻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问题的堆积和延续还有可能会对社会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意义&&&&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德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发展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横贯古今,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更是中华人民的立根之本。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坚持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尚未完成时就号召全体党员,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向现代伦理思想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中,邓小平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治国方略,并在日中共中央颁布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总结,也第一次以执政党中央文件形式对当代中国全民道德发展的思想目标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概括和固定。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次明确地把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准则。习近平强调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提出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以身示范引导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在道德发展中实施了更务实的指导思想,更见效的实践路径,更明确的道德目标。&&&&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主导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④&&&&为推进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伦理道德观,对于提高我国的国民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的社会风气以及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发展国民的集体意识,要求每个人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要求时代的发展,同时更需要理论的进步。那么,在同样需要发展的今天,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形成我们当代的精神支柱,以纵观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与其他民族、国家共同发展,在这个多元文化混杂的世界中逐步发扬成为值得继承和发展下去的价值体系,以其谦卑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提供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揭示了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产生及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根本依据,一方面分析了经济活动所处的各过程中,存在的非伦理问题;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关系和经济伦理理想都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当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种种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崇高的伦理精神,帮助我们从辩证的、历史的角度,面对在现实生活所遇到的经济制度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自由、社会的公正、贫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诸多经济问题,用哲学思想为经济发展找寻更多的可能。&&&&为社会领域中道德方面持续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了解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之后,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然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整体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以及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避免政府过多干预,这就要求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观念,以稳中求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其次,优化政府的行政执行机构,要求政府人员办实事,办好事,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后,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要保持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坚守有效的纪律规范,严格的执行、遵守工作准则,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策和建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应当把目光放在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能仅仅在表面上寻求物质财富量的增加。⑤从总体上看,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生态环境、贫富差距、公民道德素质等问题依然严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公民道德素质与世界大国发展水平并不相称。中国现代文明不单单是在经济与政治的革新中体现,同时也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与继承,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成为文化软实力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来也成了社会发展的里程碑,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欣慰的是,在遇到这个困境的最短时间内,国家从战略角度审时度势地提出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取其精华、为国家所用,强化和鼓励中国人民,开展广泛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建设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去进一步体会它隐藏在字面意义下的深层含义,需要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归纳,不断简化语言和探讨具体可行形式;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过国家的大范围的传播力量去宣传、指导人民大众,通过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等多种渠道教育、传播给学生,也许当下中国的普及效果并不明显,但不可否认,当这一批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之时,伦理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明确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推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⑥一个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矢志不渝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始终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传播不动摇,始终贯彻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不动摇。&&&&第一,科学前提通俗化。在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之外,还应不断实践并确保这种思想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操作性。与此同时,可以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的独有社会体系,以此来优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第二,宣传领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理解到多数普及的这一不断被理解的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纸质的书本报刊或者传统的媒体宣传上,应该做的是走近人民大众,通过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新兴的电子科技平台来向社会大众传播,或是走进社区、校园、千家万户,以最精简、最有效的方式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第三,教育机制长效化。要建立长效教育机制,首先要求国家对于教育院校、机构等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以及行政权利,这就为长效教育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大力培养、挖掘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团队,监督有关政府在职能的指挥下确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同时还要具有灵活性,保证国家可以根据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现有的教育理念,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第四,实践普及逐层化。首先,纯正党风,坚持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带动民风。坚持“党纪严于国法”的原则,在全社会公务员中实行“政纪严于国法”的惩戒措施。&&&&其次,在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避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诚信为本,树立正确“义利观”,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此基础上的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树立正确的“群己观”,辩证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树立全面的“修养观”,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加强公务员服务意识,弘扬社会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公民的基本道德理念中;最后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在具体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最后,采取灵活多样、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方法。当前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微博、微电影、情景短剧、微信、群聊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都有可能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播的新阵地,这些新型传播媒介相对更接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而这些传播方式也更容易被新时期的青年人所接受。众所周知,新青年是思想道德革命的生力军,只有在新青年当中成功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建设,才会更好地发展国家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青少年为首要教育、传播对象,由浅入深,向两个方向的年龄层循序渐进地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注释】&&&&①吕洪刚:“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②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③张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想人格之不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④周志伟:“我党三代领导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点”,《兵团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⑤王永和:“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14年6月。&&&&⑥章大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论述的发展”,《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7期。&&&&责编&/韩露(实习)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