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株变异变形杆菌对胎儿有影响吗?我经医院微生物检验查出细菌MDR株奇异变形杆菌治疗.这对已经怀孕快

人工哺育期腹泻婴猴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irabilis)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为条件致病菌。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人类的腹泻,尤其婴幼儿腹泻,或由奇异变形杆菌合并引起新生儿腹泻的报道屡见不鲜[1,2],但它造成恒河猴婴猴腹泻,尚无报道。尽管实验动物国家标准(GBl)并未将奇异变形杆菌列为实验猕猴必检项目。但仍需指出的是:该菌为条件致病菌,一旦携带者受不良条件影响或外来因素刺激,可能引发传染病,造成严重后果[3]。2011年4月,本场离乳婴猴230只在进行隔离饲养至1周岁期间,1周内先后有21只出现重度腹泻,4只在4 d后死亡。本试验从婴猴粪便及肠道内分离到1株细菌,经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进行鉴定,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培养基及试剂:HE、S.S,GN增菌液、普通营养肉汤、三糖铁琼脂和生化试验用培养基、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及补充生化管(均购...&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肉雏由于感染奇异变形杆菌,引起81 .4%发病率和56 .51%死亡率的事例,在养鸡业上是前所未有的,给养鸡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现将本病的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1989年4月洛阳市某鸡场词养的三批宝星肉鸡,共11243只。24日龄分群,均在转群前2一4天开始发病,转群后3一4天大量发病死亡,半月左右发病鸡达9153只,发病率高达81.4%,先后死亡6353只,死亡率为56 .51%,日死亡数最多达600余只。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蓬松,翅膀下垂,垂头缩颈;畏寒堆积,不饮食;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便;附关节肿胀,肢腿麻痹不能站立。个别的有神经症状,头向左上方偏转。 发病前,曾于出雏后11一13日龄进行新城疫(ND)I系免疫。育雏房鸡群密度较大,温度较高(30“C左右)。转群后,两群散养,一群笼养。全封闭式鸡舍,有排气设备,室温在20OC以下。饲料当日配制,并按预防量加有土霉素粉。之、剖检变化 取频死鸡剖检,尸体消瘦、发...&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鸡奇异变形杆菌病的研究旨在探讨预防鸡奇异变形杆菌病的疫苗剂型、免疫效果,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及其疗效,为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试验用雏鸡:系将1日龄罗斯(RossBrown)公雏饲养在适宜的环境中,喂给不含抗生素的市售雏鸡配合饲料。 2、攻击用菌液: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500401菌株37’CZ在小时肉汤培养物。 3、抗生素纸片:上海市医药化验所生产。 4、抗生素:复方链霉素,哈尔滨制药二厂生产,含量50万I。/支,批号890036;硫酸庆大霉素,河南开封制药厂生产,含量s万Iu/2二l,批号880816。 5、菌苗:甲醛菌苗,系用890401菌株经普通琼脂平板37OC培养24小时,以生理盐水洗下,并稀释成每毫升180亿的菌悬液,甲醛灭活,进行无菌检验阴性时保存在4“C冰箱备用;油乳菌苗,将每毫升含菌360亿的890401菌液经65OC水浴灭活,按8份菌液,9份矿物油,1份乳化剂,经乳化配制成W/O佐剂苗...&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1990年1月末,张家口市某猪场暴发一种引起克郎猪急性死亡或短时间减食、停食和腹泻的疾病。经微生物学检查,自实质器官中分离出奇异变形杆菌。现将诊断过程报告如下。 一、流行病学调查 该场饲养成年种猪140头、克郎猪630头、仔猪100多头。一直饲喂干粉料加水拌成的稀料,种猪每天三次,克郎猪每天四次。199。年1月26日以后,改为干粉料加水拌成的潮粉料,一天喂两次(27日只喂一次),供水严重不足。同时天气骤变,降雪降温(一20℃以下),猪都卧在冰雪地上。2了日晨,发现三头体重40~50kg的克郎猪突然死亡,半数以上克郎猪减食或停食;28日以后每天死亡5~巧头。2月2日气温回升,2月5日恢复原来饲喂方式,至2月9日停止发病。13天内共死亡克郎猪147头(死亡率为23%)。种猪、哺乳仔猪、断乳仔猪均无发病。 二、临床症状 死亡猪只多无临床表现,突然倒地抽搐或昏迷而死。停食和腹泻的猪,精神均无异常表现,稀粪呈灰渴色,常混有少量血凝块,多经...&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奇异变形杆菌在临床引起的感染较为常高层产酸、不产气、不产硫化氢。见,在医院内常引起尿路感染、烧伤后感动力(+)HaS(一)黄色素(一)鞭毛(周染,也可引起脓性中耳炎,尤其是新生儿腹毛)(+)蔗糖(一)覃糖(十)木糖(+)甲基红泻的暴发流行更为常见.但98%以上的感染(+)V一P(+)ONPG(一)KCN生长(3d都是由产硫化氢的奇异变形杆菌所引起的,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鸟氨酸脱竣由不产硫化氢的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感染临酶(+)赖氨酸脱狡酶(一)葡萄糖产酸(+)产床上很少见,该菌与绿脓杆菌混合感染的病气(一)酒石酸盐(一)丙二酸盐(一)拘椽酸盐例国内尚未见到报告,我们近期遇到l例,(+)硝酸盐(一)侧金盏花醇(+)明胶液化(现简要报告如下.+)叫噪()DNA酶(一)阿拉伯糖C)阿拉伯 病历摘要还原醇(一)纤维二糖介)麦芽糖(一)甘露糖 患者,男,35岁,因外伤所致腹部开放(一)棉子糖C一)醋酸盐(十)鼠李糖(一)甘露性损...&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国外学者陆续发现了变形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在国内,叶树株(1991)首次报道了变形杆菌可引起猪发病。我们从5月龄病死猪的脏器中分离出两株奇异变形杆菌,并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病料无菌采集某猪场2头5月龄病死猪的肝、脾、肺和肺门淋巴结等。 二、培养基和免疫血清1.基础培养基、鲜血琼脂平板和生化反应管。 2.沙门氏志贺氏菌属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三糖铁琼脂和徽量发酵管。3.大肠艾希氏菌诊断血清和沙门氏菌诊断血清,由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三、细胞形态观察将病料和纯培养菌触片或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和特殊结构。 四、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用鲜血琼脂平板从病料中分离细菌,采用需氧、厌氧和二氧化碳三种方法培养。纯培养后,接种于琼脂斜面保存菌种;接种于肉汤、琼脂板、斜面、生化反应管和微量发酵管,37℃培养24~96小时,观察培...&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一群革兰阴性细菌,形态直杆状或稍有弯曲。绝大多数有单端单鞭毛或单端丛鞭毛,运动活泼,不形成芽胞。专性需氧。本属细菌种类繁多,至今发现200余种,分布十分广泛。某些菌种对人和动物致病,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鼻疽假单胞菌(P. malleri)和类鼻疽假单胞菌(P. pseudomallei)等。铜绿假单胞菌为其代表菌。
一、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及医院内的潮湿环境,如厕所、水槽,透析装置、各种导管和内窥镜等处。免疫力低下者及住院病人检出率高。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多种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细菌之一。由于产生水溶性色素,感染时脓汁呈绿色,故名。
生物学性状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为直或稍弯、两端钝圆的杆菌,大小0.5~0.8μm×1.5~3.0μm。有1~3根单端鞭毛,运动活泼。临床分离的菌株常有菌毛和微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染色阴性。
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5℃,在41℃也能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小不一,平均直径2mm~3mm,扁平,边缘不整齐,且常呈相互融合状态。由于本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被染成蓝绿色或黄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有金属光泽和生姜气味,菌落周围形成透明溶血环。在肉汤中形成菌膜,肉汤澄清或微混浊, 菌液上层呈绿色。培养在pH8.0的碱性环境中,有自溶现象。
生化反应特征为分解蛋白质能力强。能氧化分解葡萄糖、核糖、葡萄糖酸盐等,不分解乳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发酵糖类能力差。利用枸橼酸盐,液化明胶,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水溶性色素,如:绿脓色素(pyocuanin)、荧光色素(fluorescin)、脓红色素(pyorubin)等。此特征可用于本菌的鉴别和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有O、H、S抗原和菌毛抗原。O抗原包括两部分:一为脂多糖,有致热作用,且与特异性有密切关系,为血清学分型的主要依据;二为内毒素蛋白(original endotoxin protein,OEP),是一种高分子、低毒性物质,免疫原性强,广泛存在于其他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细菌之中,是保护性类属抗原,其抗体具有交叉保护作用。
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环境中能较长期存活。对干燥、紫外线及某些化学消毒剂如醛类、汞类和表面活性剂有一定抵抗。对青霉素G、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红霉素、万古霉素、部分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有抵抗。加热56℃1小时可杀死该菌。
致病性与免疫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
1.菌体结构
①菌毛:介导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粘附;②鞭毛:使菌体活跃运动,促进细菌扩散;③微荚膜: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细菌侵袭力。
有致热作用,引起休克、DIC等。
3.外毒素A 和胞外酶S
是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可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合成。外毒素A是具腺苷二磷酸核糖基(ADP-ribose,ADP-R)转移酶活性的毒素,选择性与肝细胞表面?2-巨球蛋白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靶细胞,经一特殊蛋白酶切割后,显示ADP-R转移酶活性。胞外酶S是本菌致人类肺感染的重要因子。
4.蛋白分解酶
包括弹性蛋白酶、胶原酶、碱性蛋白酶等,具有蛋白分解作用,损伤血管及多种组织,并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5.细胞溶解毒素
有杀白细胞素、溶血素、磷脂酶C等,有损伤血细胞、组织细胞,抑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等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细菌之一。当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时,以及在医院接受某些诊疗措施中引起感染。感染部位可波及任何组织。常见于烧伤感染、创伤感染、气管切开和插管、人工机械辅助通气、留置导尿,内窥镜检查等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以及长期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组织器官或全身感染。本菌还可引起婴儿严重的流行性腹泻。
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分泌型IgA在粘膜局部起一定抗感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在抗感染中显示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可采取脓汁、创面渗出液、痰、尿、血液等标本,或在可疑物品器械上取材,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细菌。根据菌落特点、色素、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或用血清学试验,噬菌体分型做医院内感染的追踪调查。
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预防医院内感染是十分重要的。应加强一些特殊病房及检查室、诊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同时要避免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因该菌对一些抗生素有抵抗,治疗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如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素、多粘菌素B等效果较好。
二、鼻疽假单胞菌
本菌为革兰阴性球杆状、丝状或分枝状。无鞭毛,无动力,最适生长温度37℃,在41℃不能生长,生化反应不活泼,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其它糖类,氧化酶弱阳性。
鼻疽假单胞菌是单蹄类动物的重要病原菌,引起鼻疽病,对马、驴、骡传染性极强。表现有皮肤、粘膜溃疡,淋巴管炎和败血症。人被感染较少,偶见因创伤后与病畜直接接触或经呼吸道受感染。急性患者潜伏期短,有高热、衰竭等全身症状,死亡率高。慢性患者潜伏期较长,开始全身症状不明显,继而有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和溃疡,病变累及骨髓、肺、胸膜等多种脏器,病程迁延数年后死亡。
三、类鼻疽假单胞菌
本菌为革兰阴性短杆状或球杆状。有单端丛鞭毛,最适生长温度37℃,在41℃能够生长,但在4℃不能生长。生化反应活跃,对糖类氧化分解,氧化酶阳性,可与鼻疽假单胞菌进行鉴别。
类鼻疽假单胞菌为啮齿类动物的病原菌,引起类鼻疽病。人类可经擦伤的皮肤及呼吸道感染,人和动物感染后症状类似鼻疽病。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一、螺杆菌属
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是20世纪末从弯曲菌属中划分出来的新菌属。形态呈螺旋形 ,生长要求微需氧环境。目前本属细菌已包括近20种。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的有幽门螺杆菌等。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1982年由M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成功,当时命名为幽门弯曲菌。本菌在胃粘液层下的粘膜上皮细胞表面被发现,说明该菌能突破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屏障定植于此。
生物学性状
在胃粘膜分离的本菌形态呈典型的螺旋形、S型或海鸥形,大小为0.5~1.0μm×2.5~4.0μm。菌体一端有2~6根带鞘的鞭毛,运动活泼,常呈鱼群样排列。传代培养后变为杆状或球形。革兰染色阴性。
微需氧菌,在2%~6%低氧压微环境中生长良好。在大气中和绝对厌氧的条件下均不能生长。对低pH有较强耐受力,一般在pH4.5~pH7.0条件培养。最适生长温度35℃~37℃,在25℃或42℃则不能生长。对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在含血液、血清或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上,通常需要3~5天或更长时间培养,才形成细小、针尖状、无色透明菌落。
生化反应不活跃。脲酶丰富是其显著特点,其脲酶活性是普通变形杆菌的100倍,快速脲酶试验呈强阳性。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均阳性。不分解糖类。
幽门螺杆菌不同菌株间有共同的外膜蛋白抗原,与空肠弯曲菌不出现交叉反应。其鞭毛蛋白抗原与弯曲菌属有明显交叉反应。根据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和空泡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VacA)基因及其表达分为两型:Ⅰ型菌含有cagA基因和vacA基因,表达CagA和VacA蛋白。为高毒力株;Ⅱ型菌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CagA和VacA蛋白,为低毒力株。
致病性与免疫性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腺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但其传播过程和致病物质,以及确切的致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人类是本菌感染的主要传染源,自然人群总感染率约50%,有些地区高达90%。本菌在上消化道寄居,可能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但从患者粪便中尚未查到活的幽门螺杆菌。
致病因素可能有:
1.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并定植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因素:①鞭毛,推进细菌活泼运动穿越粘稠的粘液层以及锚着于上皮细胞;②粘附素,文献报道的幽门螺杆菌粘附素较多,如菌体外表面较厚的一层糖萼(glycocalyx),可能是粘附胃上皮细胞的主要因素;③脲酶,分解尿素产CO2和NH3,NH3中和胃酸,有利于本菌生存,对上皮细胞又有毒性作用。
2.能够破坏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因素:①CagA和VacA:目前认为这两种蛋白为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CagA具有破坏上皮细胞,诱导上皮细胞产生IL-1β、IL-6、TNF -α及IL-8等炎症介质,吸引炎症细胞,释放胞内多种酶类,导致胃组织损伤,并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VacA在体外能诱导多种哺乳动物细胞浆发生空泡样变性,小鼠体内试验可致胃粘膜细胞损伤和溃疡形成。②蛋白酶、脂酶和磷脂酶A:可降解粘液层,破坏上皮细胞膜等。③LPS:抑制上皮细胞膜基质的合成。
3.与致癌可能有关的因素:①细菌代谢产物使粘膜细胞发生转化;②细菌DNA片段整合于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细菌感染累及胃壁MALT,与胃淋巴瘤发生有关。
胃窦部是其感染定居的最佳部位。感染者大多不出现症状。少数患者出现急性胃炎症状,用抗生素妥善治疗后消退。感染也可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弥漫性胃窦胃炎,数年后可进展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少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此感染根除后,溃疡治愈,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使胃中内源性突变原如亚硝胺、亚硝基化合物增多,以及NO的合成导致DNA亚硝基化脱氨作用,可能使细胞突变,诱导胃癌的发生。极少数患者,病变涉及胃壁淋巴组织,有导致MALT淋巴瘤的危险。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液中可检出特异性SIgA、IgG,血清中出现特异性IgG、IgM和IgA,可持续一年左右,保护作用不清楚。细胞因子的作用是双向的,除起抗感染作用外,也参与炎症发生。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最好通过胃镜采取活检组织,立即接种于幽门螺杆菌选择培养基,在低氧压,湿润环境中培养3~5天,观察菌落和镜下形态,并做脲酶、氧化酶等几种主要的酶试验进行鉴定。
目前使用的快速诊断方法有:①直接涂片镜检:镜下见革兰阴性,弯曲呈S形、螺旋形菌体。②快速脲酶分解试验:将活检组织块放入尿素培养基中,几分钟即可观察结果,培养基由黄变红为阳性。③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DNA:用PCR或16S rDNA寡核苷酸探针法检测其DNA。
基因重组脲酶幽门螺杆菌疫苗正在试用阶段,此疫苗同时具备预防与治疗作用。药物治疗一般采用胶态铋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疗程为2周。敏感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等。
二、弯曲菌属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是一类形态弯曲呈S型或逗点状的革兰阴性细菌。已知有13个菌种,广泛分布于动物界,引起动物的多种疾病。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空肠弯曲菌(C. jejuni)、结肠弯曲菌(C. cali)和胎儿弯曲菌(C. fetus)等,引起腹泻及肠外感染等。
空肠弯曲菌有广泛的动物宿主,尤其是禽类、家畜带菌率高。应用选择培养基及微需氧培养方法,证实该菌是引起人类腹泻的常见病原菌。在发达国家散发病例要高于沙门菌引起的肠炎。由于水或牛奶被污染,还可造成暴发性肠炎。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细长弯曲,呈S形、逗点状、海鸥状或螺旋形,大小为0.2~0.5μm ×1.5~2.0μm。一端或两端有无鞘的单鞭毛,运动活泼。在陈旧培养物中,形态变为球形,并失去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阴性。
微需氧,环境中有5%O2、10% CO2和85% N2适宜其生长。21% O2浓度(大气)可抑制生长。最适温度42℃,37℃也能生长,25℃则不能生长。营养要求高,需要有血液或血清的营养培养基。初次分离见两种菌落,一种细小、凸起、S型;另一种扁平、无色透明、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孵育后,呈迁徙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不活泼。不能利用糖类,VP试验、吲哚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产生H2S,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马尿酸盐水解试验阳性。尿素分解阴性。
主要抗原有O抗原,对热稳定;表面及H抗原,对热不稳定。根据O抗原不同,将空肠弯曲菌分为42个血清型。
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弱。对氧、化学消毒剂敏感。在干燥环境中3小时内死亡。加热56℃5分钟即可杀死。在潮湿环境中4℃下可存活数周。
致病性与免疫性
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动物的粪便污染水源、食品,感染的奶牛可从乳汁排菌。人类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与感染动物直接接触也可受染。该菌对胃酸敏感,经口摄入至少104个细菌才有可能致病。空肠弯曲菌的侵袭力是依赖其迅速的旋转运动穿越肠壁粘液层,定植于粘膜细胞,大量繁殖,产生细胞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空肠弯曲菌可感染各年龄组人群。散发病例为主,但饮用严重污染的水、牛奶,食用未熟的食品(鸡、鸭等)也可暴发弯曲菌肠炎。肠外感染偶见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机体感染该菌后,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调理作用,并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杀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将新鲜粪便标本直接涂片后,进行革兰染色,镜下查找革兰阴性的弯曲菌,或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悬滴标本中螺旋式运动细菌,初步做出诊断.分离培养可将粪便标本直接接种于选择培养基,置42℃微需氧环境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鉴定可用马尿酸水解试验,醋酸吲哚酚水解,硫化氢产生及氧化酶、触酶等生化反应,结合典型的形态学及菌落特点综合做出判定。
预防感染尚无特异性疫苗,重点应加强水源、饮食的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军团菌在1984年被单列为军团菌科,下属一个军团菌属(Legionella),包括39个菌种和61个血清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群细菌。各种天然水源及人工冷、热水管道系统是其主要贮存场所,31℃~36℃的水温以及水中丰富的有机物质的存在,可使之长期存活和定居。这群细菌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起因于1976年美国费城的一次退伍军人大会期间,暴发流行一种原因不明的肺炎,当时称为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与会者149人中,有34人死亡。几个月后,从4例死亡者肺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革兰阴性杆菌。在1978年的一次军团病国际会议上将其命名为嗜肺军团菌(L. pneumophila),是本属细菌中的主要致病菌。
生物学性状
大小为0.3~0.9μm×2.0~5.0μm的革兰阴性杆菌,但不易着色,菌体常呈空泡样,常使用Giemsa染色(呈红色)或Dieterle镀银染色(呈黑褐色)。有1至数根极鞭毛或侧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和微荚膜,不形成芽胞。
专性需氧菌,2.5%~5%CO2可促进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在pH6.8~7.2的人工培养基中可以生长。L-半胱酸、甲硫氨酸等为其必需氨基酸,铁、钙、镁等元素可促进生长。常用培养基为缓冲液-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uffer-carbo-yeast extract agar,BCYE)。本菌生长缓慢,3~5天形成1mm~2mm,圆形凸起,灰白色有光泽菌落。若在BCYE培养基中加入0.01%溴甲酚紫,则菌落呈浅绿颜色。培养物有特殊臭味。生化反应特性表现为水解淀粉,液化明胶,脲酶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不发酵葡萄糖和其它糖类。氧化酶阳性。
主要抗原有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根据O抗原将本菌分为14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1型和6型。MW为29kDa的外膜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菌体成分。
嗜肺军团菌在适宜的环境中可较长期存活。例如,在相对湿度80%的环境下相当稳定,36℃~70℃热水中能够存活。能与一些常见原虫、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与蓝绿藻伴随生长,可利用藻的代谢产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还可被阿米巴吞噬并在其体内繁殖,同时能保持致病活力。在下水道污染水中和自来水龙头上可以存活1年,如果存在供水系统处理不当或不经常使用等因素,就可能以气溶胶方式传播感染人群。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干燥、紫外线尚敏感。对酸有一定抵抗,在pH2的HCl中可存活30分钟,利用这一特点处理标本,可去除杂菌,提高本菌检出率。
致病性与免疫性
对嗜肺军团菌的致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前认为,多种酶类和毒素物质,如磷酸酶、核酸酶和细胞毒素等,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与细菌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细胞的作用有关。另外,其菌毛的粘附作用、微荚膜的抗吞噬作用及内毒素毒性作用也参与发展过程。
嗜肺军团菌引起军团菌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由空气传播,带菌飞沫、气溶胶被直接吸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为全身性疾病。有流感样型、肺炎型和肺外感染三种临床类型。流感样型为轻症感染,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延续3~5天,预后良好,X线未见肺炎征象;肺炎型起病急骤,以肺炎症状为主,伴有多器官损害,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剧烈,咳嗽由干咳转为有脓痰、咯血,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治疗不当,死亡率可达15%;肺外感染型,为继发性感染,患者出现脑、肠、肾、肝、脾等多脏器感染症状。
嗜肺军团菌也是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医院中央空调冷却塔污染的循环水气溶胶是病菌的主要来源。
本菌为胞内寄生菌。细胞免疫在抗菌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细胞因子活化的单核细胞,可抑制细胞内细菌的生长繁殖。抗体及补体则促进中性粒细胞对细胞外细菌的吞噬杀灭。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肺活检组织或胸腔积液为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细菌,或用DNA探针、PCR法检测细菌核酸可作快速诊断。细菌分离培养后,根据培养特性、菌落特征、生化反应作出鉴定,往往结果出现较晚。取病人双份血清,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特异性IgG,可作回顾性诊断。
至今尚无嗜肺军团菌疫苗可用于特异性预防。重视军团菌造成的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加强水源的管理以及人工输水管道及设施的消毒处理是积极的预防措施。治疗军团菌病可首选红霉素,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利福平或其它药物。
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属
一、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属( Klebsiella)是肠杆菌科成员之一。一般不致病,但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引起多种感染。本属细菌包括7个种和亚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的三个亚种:肺炎亚种(Subsp. pneumoniae)、鼻炎亚种(Subsp. ozaenae)和鼻硬结亚种(Subsp. rhinoscleromati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为两端钝圆较粗的直杆菌,大小0.5~0.8μm×1.0~2.0μm,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和丰厚的荚膜。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较大,常相互融合,呈粘液状,挑起时有明显拉丝现象。在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现象。O抗原,K抗原为两种主要抗原,根据K抗原的检出分为82个K抗原型。在培养基上可存活数周至数月。56℃水浴30分钟被杀死。
克雷伯菌属是目前除埃希大肠菌属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作为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细菌之一,被广泛关注。
1.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俗称肺炎杆菌。有较厚的荚膜,可使其侵袭力增强。本菌广泛存在于水中、谷物以及人的肠道和呼吸道。为本属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时,引起多种感染,有肺炎、肺脓肿、败血症、脑膜炎、肠道和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软组织感染等。
2.肺炎克雷伯菌鼻炎亚种
俗称臭鼻杆菌,较为罕见。能引起慢性萎缩性鼻炎,侵犯鼻咽部,造成组织坏死、鼻粘膜萎缩,常伴有恶臭。还可引起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
3.肺炎克雷伯菌鼻硬节亚种
俗称鼻硬节杆菌。主要见于非洲,其它地区少见。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病变,侵犯鼻咽部,使组织发生坏死。
由肺炎亚种造成的感染,多为二重感染,往往表现为耐药性,临床治疗最好参考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变形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Proteus)也是肠杆菌科成员,现有4个种,其中普通变形杆菌(P. vulgaris)和奇异变形杆菌(P. mirabilis)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
生物学性状
大小0.4~0.6μm×1.0~3.0μm,形态呈明显的多形性,可为杆状、球杆状、球形、丝状等。无荚膜,不形成芽胞。有周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可粘附于真菌等细胞表面。革兰染色阴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湿润的固体琼脂平板上常呈扩散生长。如接种于平板中心部位,培养24小时形成以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的波纹状菌苔,称为迁徙生长现象(swarming growth phenomenon)。若在培养基中加入0.1%的或4%的乙醇,抑制鞭毛的生长,或提高琼脂浓度至5%~6%,这种弥散生长现象也被抑制,形成普通单个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现象。迅速分解尿素是本菌重要生化反应特征。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个别菌株发酵乳糖,多数能产生吲哚和H2S。
变形杆菌属O抗原有49个,为分群的主要依据;有H抗原,是分型的依据。O抗原和H抗原在本属不同种间有交叉,O抗原与大肠埃希菌、沙门菌O抗原间也有交叉反应。另外,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三个菌株的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等的脂多糖为类属抗原,根据这一现象,临床上可用普通变形杆菌OX19、OX2和O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即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以辅助诊断相应立克次体病。
致病因素有鞭毛、菌毛、内毒素、溶血毒素等。本属细菌中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普通变形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引起泌尿系统感染中这两种菌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医源性感染较多见,如留置导尿管、尿路堵塞、肠道细菌迁移等。变形杆菌脲酶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pH增高,碱性环境利于该菌生长,也是重要因素。此外,肾结石、膀胱结石的形成可能与此也有关,因尿液碱化可以促进磷酸铵镁结石的形成。该菌还可引起创口感染、呼吸道、咽部、耳、眼部感染及败血症等。某些菌株产生耐热肠毒素,污染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和婴儿肠炎。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进行细菌学检查时,采取尿液、脓汁、血液等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及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呈现迁徙生长现象较有特点,以生化反应加以鉴定,脲酶试验呈阳性反应较具特征。
有些菌株产生青霉素酶,对青霉素有抗性,一般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敏感。但有关资料显示其耐药菌株较多,应注意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嗜血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是一群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常呈多形态性。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在人工培养时,必须为其提供新鲜血液成分(主要是X因子和V因子)才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本属细菌有17个种,DNA的G+C mol%含量为37~44。嗜血杆菌是呼吸道常见菌,也可在肠道、女性阴道分离到。对人有致病作用的代表菌种是流感嗜血杆菌。此外杜克嗜血杆菌、埃及嗜血杆菌也是致病性细菌,其余菌种多为条件致病菌。
流感嗜血杆菌,俗称流感杆菌。1892年流感世界大流行时,波兰细菌学家Pfeiffer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部分离出一种革兰阴性小杆菌,当时认为此菌便是流感的病原体,故名。直至1933年Smith将流感病毒分离成功,才确定了流感的真正病原,但“流感杆菌”名称仍延用。它是流感时继发感染的常见细菌。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大小为0.3~0.4μm×1.0~1.5μm。在新鲜的感染病灶标本中,形态呈短小杆状。在恢复期病灶或长期人工培养物中呈明显多形态性。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多数菌株有菌毛。有毒菌株有明显荚膜,但在陈旧培养物中往往丧失荚膜。
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pH7.6~7.8最佳。生长需要X因子和V因子。X因子是细菌合成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酶的辅基。耐热,120℃30分钟不被破坏。V因子是NAD和NADP,在细菌呼吸中起递氢体作用。耐热性较X因子稍差,120℃15分钟即被破坏。新鲜血液中V因子常处于被抑制状态,可经80℃~90℃加热10分钟,破坏红细胞膜上不耐热的抑制物,将V因子释放出来。故流感杆菌在巧克力色血平板上(加热的血琼脂平板)生长良好。培养24小时,可形成无色透明、露滴状小菌落,48小时后菌落增大,呈灰白色,光滑型,无溶血。有荚膜菌落还可呈轻度粘稠状。继续培养,因产生自溶酶的作用,菌落中心凹陷。荚膜消失后,菌落变为粗糙型。如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于血琼脂平板,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因此,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附近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随距离加大,菌落逐渐变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Satellite phenomenon),有助于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在液体培养基中,有荚膜菌株呈均匀混浊生长,无荚膜粗糙型菌株则沉淀生长。
流感嗜血杆菌对糖发酵不稳定。一般粘液型菌株对糖发酵能力较差,而粗糙型菌株则较强。分解葡萄糖、蔗糖,不发酵乳糖、甘露醇,对半乳糖、果糖、麦芽糖的发酵不稳定。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将流感嗜血杆菌分为a~f 共6个血清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与本菌有部分共同成分,两者之间有交叉反应。
流感嗜血杆菌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常用消毒剂敏感,56℃加热30分钟可被杀死。在干燥痰中48小时内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因素有:①菌毛:使细菌粘附于口咽部细胞,起定植作用;②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是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无荚膜菌株则成为上呼吸道正常菌群成员,不致病;③IgA蛋白酶:水解SIgA,降低粘膜局部抗感染能力;④本菌LPS称为脂寡糖(LOS),致病作用尚未确定。
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疾病包括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①原发性感染:多由b型菌株引起,表现为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等,以小儿多见。其中急性咽喉会厌炎是一种进行性咽喉和会厌的蜂窝织炎,常因气道阻塞而有生命危险;②继发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结核病等,多由呼吸道寄居无荚膜菌株引起,表现有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以成人多见。
流感嗜血杆菌为胞外菌,体液免疫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荚膜多糖特异性抗体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激活补体发挥溶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根据临床病型采取相应标本,如脑脊液、鼻咽分泌物、痰、脓汁及血液等。直接涂片镜检,对脑膜炎、关节炎、下呼吸道感染有快速诊断价值。乳胶凝集试验、免疫荧光及荚膜肿胀试验检测荚膜抗原,有助于脑膜炎的快速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液等标本可接种于巧克力色琼脂或含脑心浸液的血琼脂,根据培养特性、菌落形态、卫星现象、生化反应、荚膜肿胀试验等进行鉴定。
b型流感杆菌荚膜多糖疫苗,对18个月以上儿童免疫效果较好,一年保护率90%以上。纯化多糖与蛋白载体偶联制备的疫苗,可对6周龄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可产生保护性抗体,能有效降低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特异性免疫血清与磺胺类药物合用,疗效较好。
鲍特菌属(Bordelella)是一类革兰阴性小球杆菌,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上呼吸道。主要包括百日咳鲍特菌、副百日咳鲍特菌、支气管败血鲍特菌和鸟鲍特菌。前两种菌为致病菌,分别引起人类百日咳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后两种只感染动物。
百日咳鲍特菌(B. pertussis)俗称百日咳杆菌,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体。
生物学性状
大小0.2~0.5μm×0.5~1.5μm,革兰阴性短杆菌,两端着色较深。多次传代后形态呈多形性。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毒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5℃~36℃,最适pH6.8~7.0。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常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培养基(Bordet-Gengou medium)进行培养,35℃培养3~5天后形成细小、光滑、表面隆起、灰白色、不透明的珍珠样菌落,有不清晰的溶血环。生化反应弱。不分解任何糖类,不产生吲哚,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
O抗原为鲍特菌属的共同抗原。K抗原又称K凝集原,是百日咳鲍特菌的表面成分,包括凝集因子1~6。凝集因子1为不同百日咳鲍特菌株所共有,是种特异性抗原。又根据凝集因子1、2、3因子的不同组合,将百日咳鲍特菌分为四个血清型:血清1型,只有凝集因子1;血清1、2型;血清1、3型及血清1、2、3型。了解当地百日咳鲍特菌血清型,对疫苗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百日咳鲍特菌常发生菌落由S型至R型变异。新分离菌株为S型,称为Ⅰ相菌,有荚膜,毒力强,Ⅱ相Ⅲ相菌株为过渡相菌,逐渐变为R型的Ⅳ相菌。从Ⅰ到Ⅳ相的变异,伴随着形态、菌落、溶血性、抗原构造、致病力等多方面的变异。Ⅳ相菌无荚膜,毒力丧失。制备疫苗应选用Ⅰ相菌。
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1小时,56℃加热30分钟可致死亡。干燥尘埃中能存活3天。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毒素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①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是百日咳鲍特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典型的A-B结构外毒素,B寡聚体介导毒素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结合进入机体,A亚单位是ADP转移酶,具的很高的生物活性。并与阵发性咳嗽发生有关。相应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②腺苷酸环化酶毒素:进入吞噬细胞后,可迅速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吞噬杀伤作用,并能促进呼吸道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加重对呼吸道的致病作用。③丝状红细胞凝集毒素:为菌体表面结构,介导细菌与纤毛上皮细胞粘附。④气管细胞毒素:对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有特殊亲合力,使纤毛摆动郁滞甚至细胞坏死脱落。⑤皮肤坏死毒素:也称不耐热毒素,可使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造成局部供血不足,缺血、水肿和白细胞渗出。百日咳鲍特菌不侵入组织和血流,主要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百日咳传染源为带菌者和患者,尤其是轻症非典型患者。通过飞沫传播,细菌首先附着于纤毛上皮细胞,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坏死,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受抑制或破坏,粘稠分泌物增多而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剧烈咳嗽。潜伏期7~14天后,出现临床症状:①卡他期:类似普通感冒,有低热、打喷嚏、轻度咳嗽,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性很强。持续1~2周。②痉咳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呕吐、呼吸困难、发绀等。由于气管痉挛,咳时常伴吸气吼声(鸡鸣样吼声)。持续1~6周。③恢复期:阵咳减轻。完全恢复需数周至数月不等。病程较长,故称百日咳。5岁以下儿童易感。约1%~10%患者发生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继发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感染后机体出现多种特异性抗体。粘膜局部SIgA具有抑制病菌粘附气管粘膜细胞的作用。病后免疫力较持久,再次感染少见。新生儿对百日咳鲍特菌也易感,提示母体血清IgG未能提供保护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取鼻咽拭子直接接种于鲍-金培养基作病菌分离培养,观察典型菌落,与百日咳鲍特菌Ⅰ相免疫血清进行凝集试验进行鉴定。荧光抗体法可作快速诊断。
我国目前采用Ⅰ相百日咳杆菌死疫苗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制成三联疫苗(DPT)进行人工主动免疫,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治疗首选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本菌对青霉素不敏感。
气单胞菌属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一群有单鞭毛的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能酵解D-葡萄糖获得能量。分布广泛,是水中常居菌。可引起多种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的疾病,包括鱼类、两栖类、虫类、哺乳类和人类。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 caviae)、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 veronii biovar sobrid)和易损气单胞菌(A. trota)为主要致病菌种,可引起人类胃肠炎、外伤感染和败血症等。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者最多见。
气单胞菌大小为0.4~1.0μm×1.0~4.4μm,直杆状,两端钝圆,多有单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置35℃~37℃培养24小时形成灰白色,光滑型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多呈β溶血。能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阳性。
致病菌株的致病物质有外毒素、O抗原及表面粘附因子等。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溶血性和肠毒性,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其毒素的肠毒性与霍乱肠毒素相似,通过激活肠上皮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导致胞内ATP转化为cAMP,胞内cAMP浓度增高,分泌功能亢进,出现严重腹泻。
常见的临床病型有胃肠炎、外伤感染及败血症等。胃肠炎是因饮用污染的水或食入污染食物而受染,如生食牡蛎、蛤等。临床表现有①急性水样腹泻,常伴呕吐;②急性菌痢样腹泻,有粘液脓血便;③霍乱样腹泻,有米泔水样便;④慢性腹泻;⑤似旅游者腹泻。外伤感染常见于接触过水的外伤处,多表现为蜂窝织炎。败血症则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由本菌造成的感染还有骨髓炎、脑膜炎、盆腔脓肿、腹膜炎、膀胱炎、眼炎等。
根据临床病型,采取粪便、脓汁、血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脓汁可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阴性杆菌。分离培养常使用血琼脂平板,可加入氨苄西林可提高检出率。根据生化反应作出判定。注意与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的鉴别。假单胞菌氧化分解葡萄糖,本菌为发酵分解;肠杆菌科氧化酶阴性,本菌属氧化酶阳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异变形杆菌感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