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村电影的主要内容

陕西农村这边结婚有些什么风俗,主要是关中和陕南的?-55BBS 我爱购物网
&&&陕西农村这边结婚有些什么风俗,主要是关中和陕南的?
陕西农村这边结婚有些什么风俗,主要是关中和陕南的?
关中是北方,风俗和晋豫相似,陕南是南方,风俗和巴蜀相似,所以千差万别
结婚习俗新娘造型品牌影楼婚宴酒店
10条其他回答
今天由我给朋友们介绍陕西关中的结婚风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陕西和关中的区别,陕西的版图承不规则形状,南北长,东西短.将陕西可以分为三块即陕北,关中,陕南.大体分界如下国道及沿线地区以北称为陕北;所属城市有延安,榆林,神木,铜川等等.309国道以南,秦岭以北成为关中;所属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等.秦岭以南称为陕南;所属城市有汉中,商洛,安康等等.就好象我们国家的北方和南方一样,大体以长江为分界.其实,就算在关中婚俗也各不相同.但是大体差不多.这里我介绍的是咸阳农村的结婚习俗.把结婚一整天的情况可以分为三部分,娶新娘,待宾朋,闹洞房.娶新娘 一大早迎亲的车队已经在门外等候(一般迎亲的车队车辆数目为单数且有一辆装扮漂亮的花车,只等打扮帅气的新郎及随行人员上车,就可以直奔新娘家而去了.出发时间一般在6,7点左右,就是一大早了,出发前须放爆竹一响,一是图个吉利,二有告知公众的意思(迎亲队伍已出发).到新娘家村口放爆竹一响,意为(迎亲队伍已到),这时,新娘的亲戚朋友就会大门紧闭,二门不开,等着要份子.车队到新娘家门口再放爆竹一响,便开始想办法开门了,说笑话的,叫丈母娘开门的,给份子的,乱作一团,一会儿大门开了,但是新娘的房门还没有开,还得去给份子,说好话.打打闹闹的叫开门的好不热闹.另一边新娘家里准备的简单的早饭已经开始了,迎亲的人吃几个小菜,喝几口小酒,就等着开了门新娘上花车.通常新娘是被新郎抱上车的,当然也有走着上车的,有的地方可能有新娘从出门到进门脚不着地的说法.到这里,新娘已经接到,只剩下回家进门了,车队回到新郎家门口,就开始热闹了,爆竹声大作,门口看热闹的人围的到处都是,新娘一般不会轻易下车,要份子,而且可能还是大份子500块,1000块的那种.这时新郎的朋友们,早已准备好,有堵着大门不让进的,有嬉皮笑脸等着脱新郎鞋子的,还有等着撒礼花的.新娘在下车后,门口会生一个小火堆,新娘要从上面跳过去(过火),寓意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现在的女孩子都很聪明,等火小了,甚至没火了,才往过跳,更有甚者,新郎直接就抱着过去了.直到新娘坐到新房的床上,OK,迎亲结束.待宾朋 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家的亲朋好友都要到新郎家来吃酒席,所以,迎亲完后,一会儿就要去接亲家了,一般新郎肯定是要去的.小轿车也换成了大巴,通常新娘的陪嫁品里比较贵重的或者不好拿的都会提前拿到新郎家里(比如洗衣机等等),等到结婚那天都是空纸箱子,在关中基本上结婚的家具都是新郎家买,而电器都是新娘家买.您肯定很好奇,空纸箱拿着有什么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习俗了,关中八怪中有一怪是手帕头上带,长久以来,老祖先留下了"耍手帕"的习俗,就是接娘家人的车来了后,都会有嫁妆(包括空纸箱子),大家都会去"抢",然后等中午吃酒席前,娘家人就会用手帕来赎回.其间,不乏能说之人,可以在喜庆之余,一饱耳福.这个不太好说只能到现场去感受气氛.开饭前新娘子会换装,并且会上厕所(其实就是去转一下),回来的时候一般都会经过一道门,这时,新郎的弟弟(不是亲弟弟也可以,其他朋友也可以)就会拿一把筷子撒在地上,让新娘捡,这叫"勤快",捡完筷子要翻盘子,在一个大盘子里扣着3个碗,一个里面是馒头(寓意:一辈子不缺吃),一个里面是肉(寓意:一辈子能吃上好的),一个里面是钱(寓意:一辈子不缺钱花),一些捣蛋的就在碗底抹点儿油,用手肯定是翻不起来,太滑了,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女孩子都有卡子,用卡子挑一下就翻起来了,然后就是吃饭,敬酒.送客.闹洞房基本上从太阳落山就可以开始,其实也没什么,大家来看看新房,说说笑笑,年轻人多了就热闹,各种花招也层出不穷,不在细说. 如果您有同学和朋友在陕西的,也可以去看看热闹,挺有意思的.我还没有结婚就已经给几个同学朋友娶过媳妇儿了.哈哈,好了不再废话,有其他好玩的东东再介绍给大家
楼主,补充说一下女方家是哪里的?陕西分陕北,关中,陕南,风俗差异很大.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陕西和关中的区别,陕西的版图承不规则形状,南北长,东西短.将陕西可以分为三块即陕北,关中,陕南.大体分界如下国道及沿线地区以北称为陕北;所属城市有延安,榆林,神木,铜川等等.309国道以南,秦岭以北成为关中;所属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等.秦岭以南称为陕南;所属城市有汉中,商洛,安康等等.
你什么都没有补充啊?你说一下女方家是陕西什么市或者县的,大家才好给你回答。否则如果女方是陕北的,你却找到的是关中的礼仪,还自以为是陕西都这样,肯定会在女方家闹笑话的。
你不了解陕西,绝大绝大多数陕西人,只知道本地的风俗。因为陕西是由三种文化存在的。
信不信由你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 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 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 “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 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 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 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 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 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 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 “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 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 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 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 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
《关中?陕南?陕北》
简介陕西菜与陕西小吃
一、陕西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于建都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时代。它对烹饪方法和烹饪文化内涵的论述,给陕西饭菜与饮食文化的影响极大。
中国的烹饪文化,历经周、秦、汉,到隋、唐时,便已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峰。无论从烹饪方法(烧、烤、煮、炒、蒸等)、菜点风格(讲究色、味、形香、器)、宴席程式(尊老敬学与文化氛围)以及整个饮食与文化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都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菜保留的传统精华较多较浓。
陕西菜兼容并畜,融会贯通。陕西地处北方,陕西又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类地区。这使陕西菜在采用原材料上可以南北并举,在风格上可以以北方为主而又呈现出若干南方的色彩。陕西有过十多个王朝建都,曾经有过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其中还有过西汉和唐代这样的对外开放时期,因而得以接纳和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西域的的烹饪文化精萃。陕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进程中,陕西又有过多次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许多地方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的深厚色彩。这一切,都使陕西的饭菜变得丰富多彩。
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几个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的不同风格,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占有重要位置,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传统菜,也增添了许多创新菜。总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陕西菜的味型是咸、鲜、酸、辣、香。陕西菜以蒸、炒、炝菜和汤菜见长,注重刀工。
二、陕西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一大瑰宝
陕西小吃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从采用技法上说,蒸、煮、炒、炸、煎、烤等都有;从采用原料上说,南米北面,水产陆生,山珍野味,无所不包;从首创地说,遍及全省各地市县,没有那个地方对自己的小吃不是如数家珍的;从供应方式上说,早点,夜市,饭馆,摊贩,大宾馆乃至家庭,都有它的踪迹,且已堂而皇之地走上各种宴席。可以说,陕西小吃与陕西人的关系是终生也不分离的。
陕西小吃的最大特点是:精细,讲究,有许多珍品。例如:泡泡油糕,黄桂柿子饼,窝窝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食品。陕西小吃许多都来自民间,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创造。如:石子馍,是先民石烹的遗存;微型乒乓羹,可说是民间创造性食品的一个范例;有些属于粗粮细作,陕北的瓜饭是一代表作。
陕西小吃许多都属快餐。肉夹摸与西方的汉堡包、三明治,异曲同工。
陕西小吃注重营养。
陕西小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又与民风民俗密切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枣模糊与聪明长工、黄桂柿饼与纪念李自成、煎饼与女蜗的补天补地等等。
小吃不小。除了正式宴会上的正式大菜,一切饭菜都在小吃之列。即是正式大菜,在非正式场合,也可能成为小吃。所以,许多小吃都被称之为名贵食品。可谓“山不在高”。
陕西菜-地方特色
烹饪方法:
1.将圆白菜、洋葱、火腿、荸荠切片,并用沸水将圆白菜、洋葱烫一下捞出沥干水,然后放入火腿、香油、醋、盐拌匀。
2.将面粉用水调匀,烙制成薄面饼。为食街
3.将拌匀的调料放在薄面饼上卷起即可食用。
黄花菜即称金针菜、金菜、南菜或西菜,是用黄花的花蕾干制而成,其味香、鲜、嫩、糯,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一向被视为珍贵的素菜。黄花菜的产地很广,以湖南产量最多,江苏质量最好。
酿 金 钱 发 菜
鸡酿子150克
干发菜20克
鸡蛋打散,加少许水和湿淀粉搅匀,上笼蒸成蛋糕,凉后切长方条做钱眼。
再打2个鸡蛋,加少许水和淀粉搅匀,在锅里摊2张蛋皮。
发菜治净和鸡酿子拌匀,分别摊在蛋皮上,中间放切好的蛋糕条,卷成圆柱形。
共4卷,上蒸笼5分钟取出,切圆片码在碗内,浇清汤、盐,上蒸笼热取出,扣在大汤碗内,滗出汤汁。
鸡清汤烧开放盐、料酒,撇去浮沫加味精在碗内即成。
酿 金 钱 香 菇
水发香菇 100克
鸡脯肉400克
水发香菇去根拾净,用卤汁卤至入味捞出装盘。
鸡脯肉跺茸,加调料和少许水淀粉制成圆饼状。
鸡蛋打散,摊成蛋饼,切条后改刀拼成金钱状盖在鸡茸饼上,装盘上笼蒸熟。
鸡清汤烧开后勾芡淋在菜上即成。
金 鱼 大 虾
鸡脯肉200克
虾治净,脊背用刀片开,大头修成半圆形,放葱、姜、盐水腌渍10分钟取出,撒上干淀粉。
鸡脯肉治净,剁成泥,放碗内用清水化开。蛋清打成泡糊。青菜叶切丝。
蛋泡糊加鸡泥、盐、料酒搅匀,放葱、姜再打上劲成鸡酿子,逐个抹在吓肉上,呈圆形金鱼身,用樱桃片做鱼眼,青豆做嘴,青菜叶斜切十字,间隔做鱼鳞。
余下的鸡酿子,放涂过油的小碟内抹平,按青豆做莲蓬状。
金鱼和莲蓬一起上笼蒸7分钟至熟取出,把莲蓬放盘中心,金鱼放周围。
鸡汤加料酒、盐、胡椒粉烧开,勾薄芡浇在鱼和莲蓬上即可。
陕西菜谱:天荡薇菜鱼丝
原料:鱼肉200克,薇菜干150克,鸡蛋2个制法薇菜涨发后治净,鱼肉去骨切丝加料酒腌后用蛋清、湿淀粉上浆,鱼丝放6成热的油中划散捞出。锅留底油,放葱姜、干辣椒丝煸出香味,加薇菜、清汤、盐、味精、胡椒粉、料酒炒匀勾芡,倒入
陕西菜――“三皮丝”
字号选择〖 大 中 小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主料: 1、 鸡皮、鸡肉煮的不要太老。
2、 要先将热花椒油浇在葱丝上面以后,再放鸡肉丝和肘花丝,目的是为了让其香味浓郁。鸡皮75克,猪皮100克,海蜇皮75克,鸡肉75克,酱肘花100克,葱15克,香油2.5克,花椒油25克,芝麻酱10克,精盐3克,酱油10克,醋15克
特色: 皮脆肉嫩,清爽利口
制作方法: 1、 海蜇皮先用清水浸泡,洗去沙后,撕去血膜,用水洗净,切成块,用七成熟水汤一下,捞出,用冷水泡至脆嫩无腥味即成。
2、 将鸡皮、猪皮、鸡肉,分别放入锅中煮熟捞出。猪皮片成薄片,连同鸡皮、海蜇皮分别切成5厘米和的细丝。选好带皮的酱肘花,将皮片成薄片,连同精瘦部分及鸡肉分别切成细丝,作装盘垫底菜。
3、 将葱切成丝,放入碗内,浇上热花椒油,再放入鸡肉丝、肘花丝加盐、酱油、醋搅拌均匀。放入盘中,摆成三角形,然后将鸡皮丝、海蜇皮丝、猪皮丝分别覆盖在肘花丝和鸡肉丝上面。
4、 将芝麻酱加盐,用香油搅拌融合,浇在三丝上即成。
大白菜500克,盐4克,米醋10克,味精3克,葱姜丝各10克,花生油25克,香油15克,花椒5克。
烹饪方法:
1.把大白菜去根和老帮,切成长4厘米,宽1厘米的条状,放入沸水
锅内烫一下后捞出,用冷水过凉,捞出挤去水份,放入盆里,加盐
、米醋、味精搅拌均匀。把葱姜丝放在上面。
2.锅放花生油和香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花椒炸至焦糊并出香味时,
捞出花椒不用,将热油淋在葱姜丝上,拌匀即成。
质地脆嫩,清鲜爽口。
特别提示:
花椒一定要炸焦糊,味道才纯正。
海味葫芦头
“海味葫芦头”,是西安的著名传统食品。葫芦头指的就是猪肠肚,再配上海参、鱿鱼、鸡肉、猪肉,再用熟猪油、调料水、青菜、花椒、八角、上元桂等等烹制而成。吃的时候,还要配上糖蒜、泡菜、辣子酱,才更有风味。那么,为什么将之称为葫芦头呢?说起来,这还有一段来历呢?唐代有个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他是陕西耀县人,活了一百零一岁。孙思邈对我国医药事业贡献巨大,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医药史上的重要典籍。他的医药理论和医术,还跨越了国界,对日本、朝鲜等国的医学有重大影响。就是这么一位大医学家,待人还很诚恳和善,不求名利,热衷于民间行医,所以在民间有很了大的影响,老百姓尊奉他为“药王”,在耀县建立了药王祠来纪念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济急拯危的动人传说。民间传说中的药王形象,身上总是背着一个药葫芦,走村串户,为人民看病诊病。而这一天,他来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肚的小饮食店,店主见药王光临,当然十分热情,精心烹制了一碗猪肠肚,供药王食用。孙思邈吃过之后,感觉到十分油腻,而且腥味很大。于是孙思邈就详细的询问了店主烹制的过程,店主当然一五一十、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孙思邈。从店主的叙述中,孙思邈感觉到店主的烹调很不得法,就无私地将自已多年研究所得的配方传授给了店主,临别时还以自已的药葫芦相赠。店主按照孙思邈的指点,精心加工,改进了以前的做法,烹制出来的猪肠肚果然味道大胜从前,使人吃了既无油腻之感,又没有一点异味,因而大受人们的欢迎。为了感谢药王的悉心传授,店主就把药葫芦挂在店门口,当作店招,从此,“海味葫芦头”的名称就传开了,一直到今天还未改哩。
腊羊肉是古城伊斯兰教群众制作的传统名贵食品。它以带骨鲜羊肉为原料,撒上精盐、芒硝放入水中,腌至里外变红,捞出后再用老卤汤煮熟而成。吃时肉质松酥,色泽鲜美,气味香醇,颇受中外食客喜爱。关中六怪:房子半边盖,手帕头上戴,面条象皮带,锅盔赛锅盖,油泼辣子是好菜,有凳不坐蹲起来。(注:锅盔是一种硬发的面饼,开如锅盖,直径2尺许,吃时切开。相传,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女娲生日。古时关中人都用烙饼祭祀。一张扔在房上“补天”,一张放在地上“补地”。所以关中人把补天地之饼越烙越大。)羊(牛)肉泡馍制作时,先将羊(牛)肉洗净切块,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小茴香、桂皮等等。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您将馍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羊肉、原汤,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羊(牛)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泡自吃;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有的顾客再佐以辣酱、糖蒜,那更别有一番风味了。
老童家腊羊肉
腊味食品是中国的一绝。在北方腊羊肉食品系列中,西安“老童家腊羊肉”别具一格。老童家腊羊肉铺开在西安西大街,店铺门上高悬一面金字招牌,上面大书“辇止坡”三个大字。“辇止坡”和腊羊肉有什么关系呢?它为什么会挂在老童家店铺门上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挟带着光绪皇帝仓惶逃了出来,选定了西安作为他们的驻辇之所。慈禧太后是个奢靡惯了的人物,对吃喝十分讲究,即使在逃亡的路上,对饮食也不肯降低要求,每天照样大吃大喝,浪费了多少民脂民膏。这一天,逃亡车队进了西安城,车队从西大街经过,正行进之间,慈禧太后的鼻子突然闻到了一股异香,原来老童家这时正在煮肉呢,慈禧太后忙下令停辇,要尝尝这香味浓郁的腊羊肉。手下的官吏忙从老童家取出几块上好的腊羊肉献上,慈禧吃过之后,不由得大加赞赏。能被吃遍天下美味而又异常挑剔的慈禧赞上几句是不容易的,慈禧高兴之下,就赐此处名为“辇止坡”,一个叫邢庭维的官员马上手书了这三个大字,从此这块金字招牌挂上了老童家的店铺。由于老童家的腊羊肉味道确实不错,再加上慈禧太后的夸赞,使得老童家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更加好起来了。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外国是圣诞节,跟我们国家的除夕都是最隆重的每年里最隆重的节日。除夕,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守岁熬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守岁又称“熬年”――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中国人的传统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饭局,但天字一号重要的当属大年三十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年夜饭代表着至高无上,古时的贤明圣祖。按照北京的风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别人家里久留的,我便告辞出来。这时候,胡同里劈劈啪啪的爆竹响得更欢了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除夕习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大年三十这一天,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 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台湾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随后再依次向长辈问安行礼。过春节最有意思的是出门拜年,又叫“走春”、“开春”、“贺正”。凡有来客,主人用朱红木盒盛着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互相向对方孩子赠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出门拜年,难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时候,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出门拜年人们总是随身带着一叠红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这叫“留帖”;官大势大的、交游很广的人,不可能一家家亲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他去拜,这叫“飞帖”。台湾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闽南的“初三无姿娘”,意思都是说初三这一天是休息日,就连老鼠也选择这天娶新娘。依俗,当晚各家各户都须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并要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撤一些吃的东西作为给老鼠的“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老鼠娶亲”的说法来源于大陆,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画,曾普遍流传于民间。画面上从头盖红帕的“新娘”,到抬花轿、吹喇叭的执事等,统统都是鼠类,一个个活灵活现、喜气洋洋,十分惹人喜爱,为节日增添了许多快乐的气氛,紧张了一年,连老鼠都放假娶亲了,何况人呢?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初五的“隔开”,意思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也与大陆相同。次日开始,商店开市、农人下田,各行各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劳作。俗传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街边燃香拜神,求五路财神的保佑。“初七七元”、“初八团圆”,闽、台两地皆同。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天地造人,人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线面(即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种茎叶很长,稍带苦味的菜,由于它叶长、丝长,因此象征着长命。吃这七种菜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五辛盘”的旧俗遗风,杜甫曾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正是咏此。“初八团圆”是说回娘家过春节的媳妇,初八要返回婆家“团圆”,开始干活,不然会被认为有意为难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还会因此“兴师问罪”。“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总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斋戒沐浴,正厅摆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齐整衣冠,由长至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是烧土纸、放鞭炮,直至凌晨四点。昔日祭祀天公,祭坛的摆设极有讲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还需摆小供桌(俗称“顶桌”),顶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和红龟稞等,供奉天公的从神。烧给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称为“天公金”。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女婿备受岳家的宠爱,俗称“娇客”,中国各地都是这样,闽南、台湾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请子婿”之俗,称为“子婿日”,即岳家专门宴请女婿的日子过年歌――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日夜忙个不停。河南民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注意事项在本命年里古时有个说法就是这一生的好运与否就在这几个本命年里,是万事不顺还是事事顺心,虽是天生注定,但在平时多注意生活上的细节,少去凑热闹,多少也可以避免不吉利的事发生.在本命年的大小年和生日都必须穿上新的红内衣裤,还有红袜子不可缺少的,说法是有辟邪的功效。在家乡民俗的“逢九”一说,主要为几个特殊年龄段,那就是36岁、60岁、72岁、73岁和84岁。36岁和72岁应该和道教中的天罡36、地煞72之数。但凡这几年或其前一年后一年均可破解、禁忌,至于前后两年也要禁忌,这可能和出生年月的大小有关吧。那么真正遇到36和72所谓的特殊年龄段的朋友应该如何禁忌预防呢?这个就应该参照老北京人的说法,在交此年春节的前三十晚上,子时前将一小块肉(猪肉最好)用红纸包裹,不要被他人看到,偷偷扔到大街上即可。那么如果初一有人在街上看到此类红纸包裹之物,千万不能俯身拾起(尤其是小孩),要冲其吐口吐沫,踏上一脚即可。命主(指年龄到这个时期的人)初一这天严禁出门,不接待任何上门拜年和来访客人(当然现代人要关闭电话、手机、电脑等一切通讯设备),以免冲起凶神。如果前一年穿“三红”破解过的人,而且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也要如此办理,所好之处该年运将红红火火,诸事顺遂,多年未了心愿也将在该年的上半年得以实现。这年龄段的确应该是人的“十字路口”……三十六天罡和72地煞为什么这么可怕,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天罡和地煞在道教中的概念。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此说囫囵吞枣,实在让人看了不得要领。我查了北斗的资料,据《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称三十六天将都是真武大帝所降伏的神而成为部下的,但是也没有说清星象;72地煞就也没有说了。再查北斗七星,不多的资料中也仅仅说到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列出名讳,晦涩的说了一下职掌,也是没有专门阐述的文章。下面是找到的数据:北斗七星是: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天衡、六]阳、七瑶光。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阳)为律,瑶光为星。而在道教的神灵系统中,北斗七星成为崇祀的自然神。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五说北斗七星是上真:第一太星精名玄枢上真,第二元星精名北台上真,第三真星精名九极上真,第四纽星精名璇根上真,第五罡星精名太平上真,第六纪星精名命机上真,第七关星精名玄阳上真。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天衡宫廉贞星君、]阳宫武曲星君、瑶光宫破军星君。北斗七宫合左辅右弼二星,即洞明宫外辅星君,隐光宫内弼星君,共有九宫星君,称为九皇,或北斗九皇、北斗九宸。民俗中对天人感应非常重视,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上星宿当然就成了人间的一个个组织结构。星辰的变化,就会感应到人的变化,因此这个“犯名将”的年龄就成了诸多忌讳的根据。
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贬时弊的,有传情达意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谈谈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民歌民谣。
关中地区位于平原地带,物宝风华,人杰地灵。民歌民谣也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在内容上,主要有稚趣盎然的儿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等,在形式上,有的简明扼要、诙谐幽默,有的针贬时弊,语言辛辣,有的充满感念,热情讴歌,有的娓娓道来,荡气回肠,有的一问一答,有的低声倾诉。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身边的人或事、动物或植物来深刻的时代变迁的内容,
(一)稚趣盎然的儿歌
这些儿歌主要以自然景物或者动物为主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含义简明,便于传颂。例如,以动物为主体的:
猴娃搬砖头
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趾头。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娶下媳妇阿达睡?牛槽里睡。铺啥呀?铺簸箕。盖啥呀?盖筛子。枕啥呀?枕棒槌。棒槌滚得骨碌碌,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屎巴牛点灯
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她婆。她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碾场,碾出黄狼。黄狼挖枣刺,挖出他嫂子。
“阿达”在陕西话中意思为:哪里。“屎巴牛”即屎克郎。上一首以广大儿童喜欢的猴子为主人公,在一问一答中憨态可掬。第二首中利用一连串的劳动动作,利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引出一大串人物。
再如这两首,都是以儿童们喜欢的吃食为线索展开的:
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婆一碗,爷一碗,两个小伙两半碗。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砸核桃。
还有以自然景物为题展开的:
月明夜 亮晃晃
月明夜,亮晃晃,开开城门洗衣裳。洗得干干净净的,捶得邦邦硬硬的,打发哥哥穿整齐,提上馍笼走亲戚。
此外,有些儿歌还寓教于乐,告诫孩子们不要乱跑、要孝敬老人、要有羞耻之心等等,具有传统教育色彩。如下三首:
谁跟我摇尾巴
谁跟我,摇尾巴,一脚踢到沟底下。沟底下,有狼哩,把娃吓得胡墙(藏)哩。
羞,羞,把脸抠
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石,咱(ca)的豌豆打一马牙罐。
咪咪猫,上高窑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qiao qiao),逮下雀雀喂老猫。
(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
同时,民歌民谣也老百姓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感知,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敬仰和缅怀。短短的民谣中,既有劳动人民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坏人的唾弃、讽刺和挖苦,集中的体现了民心向背,正所谓有的人虽然倒下了,但他永远或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终将被人民唾弃。此外,民歌民谣中也有描述历史事件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特色和内涵,可以说,以小事情反映了大时代。例如以下几首:
胡宗南,太凶残,抓丁讹钱没个完。打日本,不上前,内战把兵都出全。特别队,清乡团,想把好人都杀完。要想免去灾和难,赶快打垮胡宗南。(流传于解放前老解放区)
刘志丹,智谋精,民情敌情馍得清。用计巧,设迷阵,又拔寨子又夺城。(流传于老解放区)
苜蓿花拌拌汤
苜蓿花,拌拌汤,日本鬼子死在(黄)河岸上。麦稍黄,日本亡。麦搭镰,日本完。
(三)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
民谣在人民的土壤中生生不息,广泛地流传开来,主要因为其来源于生活,并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对坏人坏事进行讽刺,具有针贬时弊,逞恶扬善的的作用,也是老百姓切身感受的一种抒发渠道。
例如这首就以强烈的对比,生动地描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生活和受压榨的情况。
泥瓦匠住草房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炕;做棺材的死路上。
还有讽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
队长用钱一句话,会计用钱帐上挂,出纳用钱抽屉拿,社员用钱求菩萨。
七点开会八点到,九点开始作报告。你作报告我睡觉,讲来讲去老一套。
纸上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话。
广为流传的“四怕歌”具有多个版本,但意思基本相同,反映60-70年代少数农村干部的不良作风:
支书的老婆贫协的娃,槽上的马驹不敢骂;还有会计他二爸,队长他娘惹不下。
另一种版本:
集体的骡驹队长的娃,组长的媳妇比天大。会计他爸惹不下。
你给队长提意见,批斗会上再见面;你给会计提意见,算盘珠子咱再看; 你给组长提意见,天天来把重活干
(四)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
家庭关系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而家庭关系中尤以婆媳关系最难处理,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因此家务事上的纠纷和对婆媳关系的不满意也被编进了民谣中,有婆婆埋怨儿子和媳妇的,也有婆婆自己抒发感慨的,如老娘埋怨说:
取下媳妇昧良心
软枣枣树,毛毛根,吃娘奶,跟娘亲,
取下媳妇昧良心。把娘哄到沟儿畔,
踢一脚,咕噜当,打破鸡蛋流了黄,
再不得见我那亲光娘。(亲生母亲)
见了媳妇像孝子,见了老娘像豹子。年轻媳妇穿料子,老汉老婆穿套子。
(套子:陕西话中指烂、旧棉花)
媳妇娶全啦,儿子跑完啦。米汤熬粘啦,孙子围严啦。
花了两千八,娶个新邻家。见面不答话,上地撂个娃。
看着儿子也抚育后代了,老娘想起自身,不禁感慨万千:
隔窗看见儿抱孙
隔窗看见儿抱孙,我儿抱着他儿亲,等到他儿长大了,他儿忘了我儿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模式也开始变化,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成为普遍的形式。大家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临着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和父母分开住,如下面两首就生动的反映了大家庭分家的场景:
一家四口人,都来把家分。老大胡子长,分了一间房;
老二胡子短,分了一个碗;老三没胡子,分了个驴蹄子;
老四爱喳喳,分了个烂刷刷。大家不要妈,后院把猪拉。
四个都是狼,长大忘了娘。
媳妇娶进三天多,紧跟就买尺八锅。
听起亲着哩,实际分着呢。
见面不说话,出门撂个娃。
叫个妈,划不着,口口声声娃他婆。
陕西话中称奶奶为“婆”。
(五)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
千百年来,爱情婚姻永远是老百姓永不泯灭吟唱着的主题。但是在过去由于知识水平和妇女地位等原因,很多婚姻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结下了不少苦果。这一点在民谣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民谣多以女性视角出发,以牢骚和怨言的形式体现了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和渴望。当然,在这些民谣中也不乏那些甜蜜的爱情表白。
如这几首就倾诉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有嫁错地方的,有嫁错人的,有嫁得太老的,有家得太小的:
媒人真是没良心
我大(爹)爱吃山核桃,把我卖到山屹崂。
桌子擀面太得高,板凳擀面折断腰。
半截擀杖没牙刀,漏气风箱要我烧。
我妈只图把我卖,我受的难过谁知道?
天知道,地知道,剩下就是我知道。
拄擀杖骂媒人,媒人真是没良心。
说下这媒烂舌跟!
我大(爸)我妈爱银子
我大我妈爱银子,把我卖给老头子,
老头子,有胡子,差点把我能奴死,
老头子给我金戒指,就给金子都没意思。
怨大(父亲)妈
女子今年一十三,我大我妈急得给我寻老汉。
拜了地,拜了天,揭开盖脸子偷眼观,
呀呀妈!茬茬胡子一只眼,
黑得像个叫驴脸。
大、妈八辈子没见过钱,
叫你女儿死都蒙不合眼。
不给你休书你敢嫁给谁?
媳妇抱怨:“十七岁女嫁下七岁娃,
他一天只知道打耍耍,
关门不知道牢不牢,
睡觉不知道脱袄袄。”
婆婆训斥:“你嫁我娃你嫌小,
你嫁你大(爹)你嫌老,
你嫁你哥你有嫂,
牡丹不结向日葵,不给你休书你敢嫁给谁?”
但同时,也有表现仍待字闺中,对婚姻充满希冀的,也有丈夫外出在家苦苦等待的:
千万给寻个好阿家
树上的喜鹊叫喳喳,左眼跳得扑塌塌。
黄狗黄狗你卧下,媒人媒人你坐下。
叫我给咱烧茶吵芝麻,吃饱喝够再说话。
你大伯,你听着:咱娃没长下十七八。
看不了钥匙当不了家。
千万给寻个好阿家。
手里拿着袜底底,我坐到门前等女婿。
东来的,西去的,都是扛锄下地的。
就是不见心近的。
也有告诫小两口过日子要克勤克俭,开源节流的:
男人是巴耙耙儿,女人是个匣匣儿。不怕耙耙没齿儿,只怕匣匣没底儿。
当然,婚姻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婚姻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恋爱歌(50-60)
手表车子加皮鞋,门上要挂军属牌;一工二干三教员,死活不跟庄稼汉。
找个农民嫌穷光,找个军人怕打仗,找个干部怕下放,找个工人刚对向。
“对向”陕西话,正合意的意思。
(五)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
地方独特的风光和物产是当地人的骄傲和自豪,特别陕西自古帝王都,要说的简直太多了,老百姓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编成了歌谣:
关中八景歌谣
雁塔晨钟在城南,咸阳古渡几千年;
灞柳风雪扑满面,华岳仙掌现奇观。
曲江流饮水不断,草堂烟雾紧相连。
骊山晚照红光显,太白积雪六月天。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陕西的风俗也非常的独特,经过汇集称之为:
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东邻家,西舍家,东邻西舍娃娃多,娃娃玩耍莫看戳,稀斯拉了半灶火,懂滴只见娃滴鼻子不见娃滴眼窝,他大说,快给娃洗一洗,他妈说,不要急,等干了还能揭个宁壳壳。
莫看戳-----没注意
稀斯-------稀屎
灶火-------厨房 炉灶
懂滴-------毫无规则的乱玩,玩的时候不注意卫生
眼窝--------眼睛
宁壳壳-----硬壳壳
哄小娃睡觉的
嗷、嗷,嗷娃乖,白馍馍夹韭菜。
关于婆媳的
吹手(唢啦)一响,把娃交给婆娘。
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都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小车进村呗呗响,
来了一车乡镇长。
小的能喝二三斤,
老的也喝七八两。
一萨滴疙瘩,
二不啦啦,
侮(五)辱妇女,
流(六)氓得胜,
欺(七)负群众,
巴(八)结干部,
酒(九)肉不断
实(十)在可恨
过年大灯笼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奶奶不叫爷爷谁,爷爷在茅房开大会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永嘉楠溪江两岸有送五福祝寿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绣上五只蝙蝠,以蝠谐福,称为“五福拜寿”、五幅系指长寿、富有、康宁、积德、善终。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北农村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