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产后足跟痛如何治疗的症状,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如何治疗?
匿名用户|女|0岁|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如何治疗?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您好,欢迎登录
没有注册医生用户,请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为保证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等待医生认证审核结果。
3秒后跳转,请在专家回答区查看信息
有6名医生为您解答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已帮助用户:6663
病情分析:足底疼痛的原因是足底的肌肉筋膜发生了无菌性炎症。人体足底有许多组肌肉,维持正常的足弓,在行走时起到减震作用。但有些人天生足弓很低(即平常所说的扁平足),而有些人的足弓就特别高,无论哪种情况,足底肌肉的负担都会明显加重。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肌肉就会发生无菌性炎症,即临床上的足底筋膜炎。足弓正常的人,也有可能因为穿鞋、运动不当,而发生足底筋膜炎,但概率相对要低很多。由于足底皮肤比较厚,外敷中药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市面上众多治疗骨质增生的内服药物,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针对肌肉炎症的,效果还行。
已帮助用户:29960
病情分析: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虽然从表面上看既不红也不肿,但当站立或行走时都会感到疼痛,给行走带来了极大不便,其疼痛的原因大部分是因腱膜受伤后,局部创伤性炎症所致,少数因跟骨骨刺引起,这可考虑局部注射强的松龙.
已帮助用户:5
病情分析: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虽然从表面上看既不红也不肿,但当站立或行走时都会感到疼痛,给行走带来了极大不便,其疼痛的原因大部分是因腱膜受伤后,局部创伤性炎症所致,少数因跟骨骨刺引起,这可考虑局部注射强的松龙.
已帮助用户:9408
病情分析: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所以需要检查一下明确病因,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包括内服药、外用药,按摩、手术等。另外也可以经过辨证后选用中药治疗。
已帮助用户:45613
病情分析:这种情况要考虑劳累,活动大,跟腱炎等原因引起的可能,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进行剧烈活动,注意患处的保护,可以用舒筋活血,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已帮助用户:87430
病情分析:你好,一般的情况往往是有跟痛病的情况,有可能会有骨刺或有跟腱炎的疾病引起的。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做拍片检查的。确诊疾病治疗的。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可以采用中药和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理疗、按摩等治疗一下的。不要劳累着凉的。最好是拍片检查。
足跟痛是什么...文章薄氏腹针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薄氏腹针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单纯运用腹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
临床观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完成。24例(34足)足跟痛病人采用薄氏腹针穴位引气归元深刺、患侧外陵、左侧大横中刺,肝肾亏虚型加气穴中刺,气滞血瘀型加气旁中刺,配合神龟图中对应患侧足跟区域浅刺(下风湿下点外下约0.3寸附近)治疗。观察周期为4个周。全部病例作为自身对照,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和简化McGill量表评分及治疗过程中伴随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不适记录。腹针治疗3次/周,10次为一疗程,5次后休息4d,治疗5次和10次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
24例(34足)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6足(25.0%),显效22足(64.7%),有效5足(14.7%),无效1足(2.94%),总有效率97.1%;简化McGill量表提示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均有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伴随临床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引气归元深刺、患侧外陵、左侧大横中刺,肝肾亏虚型加气穴中刺,气滞血瘀型加气旁中刺,配合神龟图中对应患侧足跟区域浅刺能够有效的干预足跟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伴随症状,有效改善局部疼痛及情绪状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R246.9【目录】:
目录3-5中文摘要5-6Abstract6-7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7-26 引言7-8 综述一 足跟痛中医研究概况8-15
2 病因病机8-10
3 中医治疗10-14
4 小结14-15 综述二 足跟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15-19
2 发病机制及对应疾病15-16
3 诊断16-17
4 鉴别诊断17-18
5 治疗18-19
6 小结19 综述三 薄氏腹针研究概况19-26
1 渊源及发展概况19
2 原理19-21
3 特点21-22
4 适应症及禁忌症22-23
5 薄氏腹针治疗疾病概况23-25
6 小结25-26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26-30 1 临床资料26-27 2 治疗方法27 3 观察方法27-28 4 观察结果28-30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30-35 1 足跟痛发病机理30 2 各种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优缺点30-31 3 腹针治疗足跟痛的优势31 4 选穴分析31-32 5 疗效分析32-33 6 特殊情况分析33 7 腹针疗法的体会33-35结语35-36 1 结论35 2 问题与展望35-36参考文献36-40附录 McGill疼痛问卷(简表)40-42致谢42-43个人简历4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辛成;张翔;;[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S1期
王义亮;杨芳;;[J];重庆医学;2009年13期
李朝林;李建辉;彭力亚;刘巨超;刘鹏;张孟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郑荣林;;[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李兴国;尚新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徐彦龙;何天有;;[J];甘肃中医;2007年11期
江维;关晓芳;陈文治;周达君;陈秀华;薄智云;;[J];甘肃中医;2010年08期
熊同学;刘小妮;汪胤;潘朝霞;欧阳泠星;杜琴;;[J];中医药导报;2010年01期
张兆蓬;汪艳;;[J];河南中医;2010年04期
高永斌;;[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维明;;[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鸿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何建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金云;[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林春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杜燕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巧凤;[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赵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李承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李保高;[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吴光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侯冯彬;[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伍翰笙;[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晓虎,蒋妙仙,兰先金;[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梁文珍,陆耘;[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潘天慧,李伟莉,李大剑,陆耘,周军,刘春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王颖,杨骏;[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陈玉英,张唐颂,陈马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高学清,刘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何明,张小梅,苑惠清,史立卿,钟湘,郝素英,刘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郝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黄东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郑天明,谈亚平,陈益娟,章启兵,王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林;方家;刘丽华;刘中勇;;[A];江西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暨心脑血管病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李林;方家;梁小滨;刘中勇;;[A];江西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暨心脑血管病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张秋;陈建建;吴吉锋;;[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蒋贵林;孙田子;;[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照日格图;王洪波;陈慕芝;;[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王蔼平;陈爱林;张俊莉;王素芝;白琳;徐鹏刚;刘英纯;任宝娣;王颖;董军胜;樊亚红;赵君;;[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衣蕾;吉海旺;;[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高洁;欧阳八四;张音;李俊;杨海洲;吉玲玲;吴元建;王卫;;[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薇;周仲瑜;;[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黄移生;陈敏;彭易雨;叶秀英;熊真荣;曹杰;;[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明春;[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秦伟夫;[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于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建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荣;[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郝平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范宏元;[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逯金金;[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波;[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姚璐莎;[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申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远方;[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谭芳;[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强;[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戴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蔡恩承;[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益桃;[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芮以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曾永蕾;肖伟;孔红兵;王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徐运瑜;;[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王承义,王江南;[J];安徽医学;1997年02期
朱敏;[J];安徽医学;2000年04期
钱红,黄勇,朱永先;[J];安徽医学;2001年06期
张树新,周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姚南平,陈定华;[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钱炜敏;[J];按摩与导引;2000年01期
吴谞駋;[J];按摩与导引;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漾;[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清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黄文盖;[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慧兰;[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雷慧敏;[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乐薇;[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黄彬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心荣,李巍,张全霞,陆麟;[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10期
朱文罡,刘光英;[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7期
焦成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年05期
杜翠云,丁宏莲;[J];河北中医;2001年03期
孙善凤;[J];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04期
吴扬扬,鲍安珍;[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01期
崔松园;;[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10期
燕金芳,张灿荣,毕玉香;[J];湖南中医杂志;1998年06期
屠晓辉;;[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03期
张海峰;宣丽华;徐勇刚;;[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维;庄义杰;;[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吴燕珊;;[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江维;周达君;关晓芳;陈文治;;[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葛鸿庆;陈文治;邓晓强;梁广波;;[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甄宏鹏;;[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魏小翠;陈大燕;张细香;;[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李慧;;[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张红林;李晓芳;马文珠;;[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李志峰;李昌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王侠;李晓庆;刘晶梅;吴焕林;王继娟;薄智云;;[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冯瑶;[N];健康时报;2009年
;[N];民族医药报;2009年
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针灸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永洲;[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江苏省中医院 孙建华 冯瑶;[N];大众卫生报;2009年
周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N];广州日报;2004年
潘志辉;[N];团结报;2007年
宋波;[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吴远团;[N];广东科技报;2005年
通讯员 吴远团;[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燕云;[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黄玲玲;[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葛鸿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何建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刘家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朱憶敏;[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邱建忠;[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蒋超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韩德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琪琛;[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李保高;[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刘演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邢金云;[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杜燕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晶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承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瞿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刘玲;[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林煜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足跟痛怎么引起的?
足跟痛怎么引起的?
  足跟痛(calcanodynia),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挂号科室:
症状疾病:
是否传染:
推荐药品:
神经内科疾病排行榜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当前位置: & 健康之路 & &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作者: 时间: 11:53:00
什么是足跟痛(中医)?
  足跟痛是指足跟部疼痛,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走,甚则站立艰难而育。本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足跟痛有时与足痛或关节痛并见,本条主要讨论以足跟痛为突出表现者。
足跟痛(中医)怎么引起?足跟痛(中医)发病原因?
  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足跟属足少阴肾经所主,故本症多由肝肾虚亏。复感风湿、瘀血内阻者所致。
足跟痛(中医)诊断标准&足跟痛(中医)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气血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历时久渐,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缓,入夜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肝肾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不红肿,腰膝i软。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舌质红。脉细数。
  风寒湿阻足跟痛:足跟疼痛,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满缓。
  外伤所致足跟痛:有外伤史。局部时有红肺,以刺痛为主,拒按。行走时加重。
  鉴别分析
  气血亏虚足跟痛与肝肾亏虚足跟痛。两者均为虚证,前者由久病或大病之后,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血虚不荣所致:后者则由强力劳损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所致。前者足跟痛,历时久渐,并有气血亏虚表现,如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后者足跟痛而不耐久立,并肝肾虚损症状,如腰膝i软,头晕眼花,耳鸣。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气血亏虚足跟痛宜益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肝肾不足足跟痛治宜滋补肝肾,偏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偏阳虚者,方用右归丸。
  风寒湿阻足跟痛:常由风寒与湿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足跟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足跟在下,寒湿易侵,故寒湿足跟痛多见,以足跟肿胀i痛,遇阴雨加重,下肢困重为特点,可伴其它部位关节疼痛。治宜散寒化湿,祛风通络,选用乌头汤加减。
  风寒湿阻可郁而化热,症见足跟红肿,灼热,口干口苦,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方用宜痹汤。
  外伤所致足跟痛,可用身痛逐瘀汤治疗。
  足跟痛有虚实两端,虚则气血亏虚与肝肾不足,实则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局部经络,气血凝滞而为病。
足跟痛(中医)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肝肾虚弱
  1,临床表现:足跟疼痛,或牵引及足心,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行,甚则不能任地,或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舌红,苔净或光,脉细尺弱。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肾精亏损,足跟筋骨失于滋养。
  3,治法,补益肝肾,强健足跟。
  4,方剂: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0~15g,山药10~15g,枸杞子10~15g,山茱萸10~15g,牛膝10~15g,菟丝子10g,鹿角胶10g(烊冲),龟甲胶10g(烊冲)。
  方义:熟地、枸杞、山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龟甲胶、鹿角胶填补精血。牛膝强壮筋骨,山药补益脾胃。
  加减:可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兼见瘀血者加红花、苏木、落得打化瘀活血。兼见风湿者加独活、秦艽、防己、细辛等祛风胜湿。
  5、变通法:如兼肾阳不足,四肢不温,可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二)风湿痹着
  1,临床表现:足跟疼痛或酸痛,遇阴雨天加剧,或兼四肢骨骱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
  2,病因病机:风湿痹着于足跟,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痹阻而致。
  3,治法: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4,方剂:桑枝虎杖汤(《中医方剂手册》)合三妙丸(《医学正传》)加减。
  药物:桑枝15g,虎杖根15g,金雀根15g,臭梧桐根15g,苍术10g,牛膝15g,黄柏10g。
  方义:桑枝、虎杖根、金雀根、臭梧桐根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而走四肢。苍术燥湿健脾,牛膝强筋健足,黄柏清热利湿。
  加减:如兼足跟变形增大,疼痛剧烈,不能任地,可加威灵仙、桃仁、红花、白芥子、穿山甲、蜣螂虫之类,以化瘀活血。
  5,变通法:可用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己。细辛、芍药、地黄、牛膝、木瓜等,褂肾活血、通络止痛。
  (三)气血不足
  1,临床表现:足跟疼痛,遇劳加剧,伴有气短、少言,动则汗出,面色咣白。舌质淡胖嫩,脉虚。
  2,病因病机:脾气虚弱,水谷精微来源不足,足跟失于滋养。
  3,治法:补中益气,佐温阳散寒。
  4,方剂:朴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5g,党参10g,甘草l0g,白术10~15g,当归10~15g,陈皮10~15g。升麻3~6g,柴胡3~6g,淡附子3~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发清阳,当归养血和血,陈皮理气和中,附子温振阳气。
  加减:兼见湿热者,去附子,可加苍术、黄柏、薏米仁、牛膝等,清热化湿。
  5,变通法:如气虚损及于血,致气血两虚,可用十全大补汤(《局方》)补益气血,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局部压痛点,配太溪、昆仑。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以中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2,取穴:百会穴。
  方法:以1,5寸毫针,常规进针深1,2寸,得气后行补泻手法。补法顺经脉循行从后向前沿皮针刺,三进一退、先浅后深、紧按慢提9次,留针30分钟,出针后急闭其孔:泻法逆经脉循行从前向后沿皮针刺,一进三退、先深后浅、紧提慢按6次,留针60分钟,出针时摇大其孔。
  疗程: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3,取穴:风池穴。
  方法:单侧足跟痛,以1,5寸长毫针直刺,平耳垂方向。略斜向对侧口角部,刺入0.5~1寸深,得气后行快速捻转5~10次,留针50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行针1次。双侧足跟痛用透刺法,术者左手拇、食指捏住两侧风池穴,右手持3寸长毫针贴押手拇指爪甲直人穴位2~3分,随后将针体横向对侧穴,进针2~2,5寸,但不要穿透对侧风池穴的皮肤表面。继而提插3~5次,再行大幅度捻转。其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50分钟,酌情重复行针。
  疗程:每日1次,7~10次为l疗程。一般1~2疗程即效。
  4,取穴:大陵穴下8分处。
  方法:用0.5~l寸毫针,刺入皮肤后向上斜刺3~5分深,得气后行大幅度捻转,同时嘱患者以足部原痛点踩于硬物上,由轻而重活动,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l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
  (二)灸法
  取穴:局部压痛点。
  方法:用鲜生姜切成0.3~0.5cm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另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灸之,待其烧尽而足跟感到灼痛时,可以姜片擦局部。或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疗程:每日1~2次。7~10次为l疗程。
  【评述】
  足跟痛常由跟骨骨刺、跟部滑囊炎、跟腱炎、跟骨骨折、跟垫炎等引起。行走或站立时,足跟感到疼痛,局部压痛。老年骨质疏松或骨质增生者也可见此症,与肾主骨生髓功能减退、肾气不足有关。妇女或老年,尤以产后受风引起足跟痛者为多见。据临床分证,用补肾、祛风、除湿、活血之品,又参以清热或温寒,再配用针灸、外治法,对本症常有佳效。
| 来源: |
关键字: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Error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Guru Meditation:
Varnish cache serv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跟痛的治疗偏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