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桃花溪吴融诗中描写了八个景

2012年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2年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6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桃花溪,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外出游玩什么的图景
“隐隐飞桥隔野烟”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石矶西畔问渔船”写近景: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一:《三年古诗》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银汉:即银河。2.玉盘:指月亮。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1.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2.飞桥:高桥。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4.尽日:整天,整日。
张旭(675-750?),字伯高,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善草书,被称为,草圣'。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桃花溪》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1.绿阴:树荫。2.不减:没有减少。 3.添:增加,增添。4.黄鹂:黄莺。
梅子成熟的时候原本是多雨的季节,却难得遇上了连续晴朗的日子,于是与朋友结伴去游赏三衢山。来的时候,坐着小船,一直游赏到浓荫掩映的小溪尽头,山林的深处。回来的时候,虽然走的是山路,但是一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得少,尤其是婉转于绿荫深处的黄莺那悠扬的叫声,更令人游兴无穷。
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可谓是明快自然,生活韵味十足,这将得益于构思的精巧,剪裁的精当。作者将平平淡淡的一次游山玩水的旅游行程写得景色宜人,写得愉悦心情跃然纸上,写得令人仿佛臵身于那平凡生活的意趣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技艺的完美体现。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2、覆:颠倒。3、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4、弃:抛弃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之趋合,一会儿像雨之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此诗作于唐天宝中期,诗人杜甫困守长安,为谋一官半职,到处求人,常遭冷遇。参加科举考试失利,通过献诗献赋给皇帝,也未谋到官职,生活更加困顿不堪,常常饥寒交迫,生于官宦之家的杜甫,家学渊源,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自觉任重道远,仕途功名是他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而现实生活却是如此残酷,国运衰微,家道中落,将诗人打入社会底层,此时的杜甫更深刻体味了人情冷暖,对寻常百姓的悲与苦,也因此而成就了他作品的,诗史'之称。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2、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扈。
3、跋扈,尾也。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秋天我与你相逢的时候,你还有如飘蓬一般在云游四海;然而,你在求仙炼丹方面未有所成,一定会觉得愧对精于提炼&神仙丹药&的大师葛洪;壮志难伸的你只能痛饮美酒,口呐狂妄的话语,虚度春秋;你虽自视甚高,但你在我眼中依然是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堪称人间狂客!当世之雄,舍你而谁?
《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发源于高高的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
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2.孤城:凉州城,是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3.杨柳: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
王之涣: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表达了诗人对,征战无期'、 ,归家无望'的悲伤的思想感情。
【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李白 (701—762), 字太白,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
作诗的标题。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③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
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二:《古往今来的那些浪漫诗句》
[诗词名言] 古往今来的那些浪漫诗句
cdjsbfnzsf
ZXid: 7646062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他的帖子查看作者资料qq等级:明星作家ゞοo蒝丶°(本人名曰-琪。)From:河北省邢台市 铁通
发帖: 1379派派币: 117 PB威望: 868 点贡献值:11当前: 不在线 在线时间:403(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楼主 小 中 大 发表于
19:20 只看楼主
[诗词名言]
古往今来的那些浪漫诗句
老北京的那些老故事——鬼故事
话说,清朝皇帝,吃饭的那些事儿
______80后的记忆、那些你我怀念的【糖人制作工艺】
关于桥的诗句
古往今来验证灵魂的十大实验详细概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需誓言。
进入种种,似水无痕。
明日何夕,君已陌路。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凄风冷雨人世间,人情冷暖几沧桑。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三:《谁解其中味--谈古诗教学与欣赏》
谁解其中味??谈古诗教学与欣赏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古诗教学与欣赏的关键在于要品出和传达出 诗的韵味来。为此,就要:知人论世,博学多闻;不炒现饭,立足于新;紧扣诗眼,咀嚼生味;进入角色,引 起共鸣。
关键词 韵味 诗眼 共鸣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 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 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尾巴 ,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
(一)知人论 世,博学多闻;(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 ,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军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 在铜雀台上,供其淫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黄冈、汉阳、汉川、武昌、嘉鱼、蒲圻)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 为黄州刺史的苏东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 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208年10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 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将高楼间的两座桥(即复道)曲解为大乔和小乔。(桥通假为乔。此事见《三国演义》第44回。)《许彦周 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 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瓯北诗话》)。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 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 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 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 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天气预报有东南风,而不是借东风),地理(身在黄冈 赤壁,而借三国赤壁以抒怀),历史、军事(赤壁之战),训诂学(桥通假为乔)
和文学知识(包括三曹的文 坛掌故、小说《三国演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塑造人物形象不必坐实地名、史实,形象思维要以小见大,才能 耐人寻味等等)。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 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 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 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 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 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 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 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23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 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785-805)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 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 ,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户口税)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政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 ,未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 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 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772-846)和韩愈(768-824)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 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 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ù@1》)。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 。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 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 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 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讲稿,不能套用 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
贵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 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 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 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 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 、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 样铺叙,才能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 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 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 代父从军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 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 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 》(《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 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性虐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 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 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政治课 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 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jiǒng@②”、“叱”、“牵”、“驱”、“惜 ”,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jiǒng@②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 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叱牛)着把牛车掉过头来(jiǒng@②车)牵向北边走。“jiǒng@ ②”、“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 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 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二丈红绡一丈绫 )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 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
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 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条附加 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 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 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 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再如孟浩然尝于太学赋诗,以“微云 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使一座惊服。(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 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人玉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 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 ,是经过抗严寒、傲霜雪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 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了高昂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价值取向,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也还有以数词为诗眼的。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
郑谷改“数枝”为“一枝”,这个“一”字就是诗眼。因为“一枝”是最早开的梅花,意境更新,韵味更 浓。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 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 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 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朗读课文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 “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 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诗篇, 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 在这时,一种对祖国自然美的无限赞颂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
总之,在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也能很好地给学生 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字库未存字注释:
@1原字辶加鹬左
@②原字辶加回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四:《谁解其中味——谈古诗教学与欣赏》
谁解其中味——谈古诗教学与欣赏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古诗教学与欣赏的关键在于要品出和传达出 诗的韵味来。为此,就要:知人论世,博学多闻;不炒现饭,立足于新;紧扣诗眼,咀嚼生味;进入角色,引 起共鸣。
关键词 韵味 诗眼 共鸣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 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 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尾巴 ,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一)知人论 世,博学多闻;(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 ,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军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 在铜雀台上,供其淫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黄冈、汉阳、汉川、武昌、嘉鱼、蒲圻)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 为黄州刺史的苏东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 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208年10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 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将高楼间的两座桥(即复道)曲解为大乔和小乔。(桥通假为乔。此事见《三国演义》第44回。)《许彦周 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 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瓯北诗话》)。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 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 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 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 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天气预报有东南风,而不是借东风),
地理(身在黄冈 赤壁,而借三国赤壁以抒怀),历史、军事(赤壁之战),训诂学(桥通假为乔)和文学知识(包括三曹的文 坛掌故、小说《三国演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塑造人物形象不必坐实地名、史实,形象思维要以小见大,才能 耐人寻味等等)。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 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 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 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 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 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 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 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23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 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785-805)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 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 ,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户口税)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政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 ,未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 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 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772-846)和韩愈(768-824)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 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 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ù@①》)。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 。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 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 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 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
念讲稿,不能套用 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贵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 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 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 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 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 、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 样铺叙,才能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 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 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 代父从军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 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 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 》(《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 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性虐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 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 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政治课 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 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jiǒng@②”、“叱”、“牵”、“驱”、“惜 ”,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jiǒng@②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 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叱牛)着把牛车掉过头来(jiǒng@②车)牵向北边走。“jiǒng@ ②”、“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 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 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二丈红绡一丈绫 )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
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 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 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条附加 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 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 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 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再如孟浩然尝于太学赋诗,以“微云 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使一座惊服。(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 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人玉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 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 ,是经过抗严寒、傲霜雪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 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了高昂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价值取向,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也还有以数词为诗眼的。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
郑谷改“数枝”为“一枝”,这个“一”字就是诗眼。因为“一枝”是最早开的梅花,意境更新,韵味更 浓。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 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 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 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朗读课文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 “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 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诗篇, 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 在这时,一种对祖国自然美的无限赞颂之情,不禁油然
而生。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
总之,在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也能很好地给学生 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辶加鹬左
@②原字辶加回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五:《最美唐诗》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六:《古诗鉴赏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2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3)(2分)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读书、立志、奋斗、奉献、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1)-(2)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1).浓郁的思乡之情,(2分)思念京洛友人之情。(3分)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2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分)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1).答案:首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谴,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点出心境4分)
(2).答案: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暮春”“客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颔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读过书,抚过琴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观点1分;概括出“思念家乡等”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不同意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5分)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6分)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 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 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
(2) “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2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2分)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诗歌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
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③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渊。③矰缴(zēng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这首诗表现了旅雁的哪些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5分)
(1)、旅雁特征:失群孤危、饥渴辛劳、孤宿寒汀、哀怨忧惧、无所依托、无力续飞。(2分)
这首咏物词运用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手法,(1分)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抒发诗人身世的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1分)同时也象征了在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2分)
(2)、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共5分。“南渡人多”1分,“天气状况”1分,“心理焦虑”1分,“走散后的情景”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分别是“覆”和“唯”。(2分) 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4分)
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 “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4分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篇七:《古诗鉴赏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2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3)(2分)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读书、立志、奋斗、奉献、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1)-(2)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1).浓郁的思乡之情,(2分)思念京洛友人之情。(3分)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2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分)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1).答案:首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谴,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点出心境4分)
(2).答案: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暮春”“客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颔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读过书,抚过琴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观点1分;概括出“思念家乡等”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不同意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5分)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6分)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 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 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
(2) “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2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2分)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诗歌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
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③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渊。③矰缴(zēng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这首诗表现了旅雁的哪些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5分)
(1)、旅雁特征:失群孤危、饥渴辛劳、孤宿寒汀、哀怨忧惧、无所依托、无力续飞。(2分)
这首咏物词运用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手法,(1分)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抒发诗人身世的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1分)同时也象征了在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2分)
(2)、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共5分。“南渡人多”1分,“天气状况”1分,“心理焦虑”1分,“走散后的情景”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分别是“覆”和“唯”。(2分) 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4分)
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 “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4分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形容人情冷暖的诗句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花溪诗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