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出版西泠印社现任社长长是谁?

您的当前位置: &&
&& 详细信息
8:53:11  点击率[953]  【
核心提示:曹胜利,男,冶金工业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作为一家连续九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国家级良好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在专业教材出版领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近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社在保持冶金专业出版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军计算机教材领域,并已形成强势阵容,尤其在高职方面,该社紧密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急速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地加大了高职教材开发力度,推出了一大批适合于计算机普及、应用教育的
曹胜利,男,冶金工业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作为一家连续九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国家级良好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在专业教材出版领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近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社在保持冶金专业出版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军计算机教材领域,并已形成强势阵容,尤其在高职方面,该社紧密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急速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地加大了高职教材开发力度,推出了一大批适合于计算机普及、应用教育的各个领域,特别适合于中职中专、高职高专、 应用型本科及研究人员使用的教材,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教师的好评。
冶金工业出版社为中央级科技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主要出版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采、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等领域的学术专著及技术专著;冶金及相关技术类词典、工具书、大中专教材、科普读物;以及机械、电子、建筑、计算机、安全环保等面向大科技的图书。
冶金工业出版社编辑力量雄厚,出版印刷技术先进,以竭诚为社会、读者服务为己任,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良好的信誉。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供应信息搜索:
相关文章:
[ 9:24:47]
[ 9:24:12]
[ 9:23:38]
[ 9:23:07]
[ 9:22:27]
北京宁波商会网 · 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榜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编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
发布日期: 13:59:58
作者:尚晓岚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入行时间:1984年
履职经历: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三联书店副总编辑,现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等职
编辑作品:《老照片》系列、《老漫画》系列、《耕堂劫后十种》、《汉字王国》、《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
主要著作:《难忘的书与插图》、《难忘的书与人》等
为什么要进入出版业,做图书编辑?
汪家明:当编辑最大的乐趣是和作者打交道,凡是能出书的作者都是人才,无论学问还是人品&起码在过去是这样。和他们打交道,成为朋友,并处理他们的精神产品,等于深度交流,受益匪浅,感情上也得到满足。很多编辑一辈子就是通过和作者打交道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工作与生活合为一体,我也是这样。
第二个乐趣是,我喜欢什么书,就可以出什么书。因为喜欢某个作者,我就给他出本书,或者是我喜欢某本书,那就做个新版本。
编辑生涯中对您而言最重要的书有哪些?
【编者注:《老照片》、《老漫画》的编辑出版过程,汪家明先生写过一篇《&二老&的事》(收入《难忘的书与人》),说是编辑生涯中&用心最多,寄托感情最深&的两种书。采访中他提到了另外两本书,与上文所说的&乐趣&有关。】
汪家明:我从读大学起就一直喜欢张洁的作品,后来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工作,有一次在瑞典大使馆参加活动,见到了张洁,这之前她不认识我。我说想给她出本书,她说没有新作品。我说我有个想法,《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此前是收到文集里的,我说第一我要出单行本,第二我认为书里可以加很多照片、图像&&后来书出了,成为卖得最好的版本,拍电影的时候剧组人手一册。
再比如《汉字王国》。瑞典文专家李之义当年在瑞典工作,看到这本书很喜欢,同时也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译了出来,然后问了很多出版社,没人肯出。最后推荐到我这儿,我说我喜欢。这本书到现在印了十几次了,卖得很好。后来版权到期,我把它从山东画报带到三联&这倒不是我的原因,是作者林西莉的要求,现在又让我拿到人美社,不久也会出新版(但我建议把&中学图书馆文库&的版本留在三联)。这本书一直跟着我,这也是乐趣所在,因为一本书,和作者、译者都成了好朋友。
编辑生涯中最令您遗憾的书有哪些?
【编者注:在《难忘的书与人》的自序中,汪家明先生说&令我深深遗憾的书,莫过于孙犁的《芸斋书简》&。这是他精心做的书,并专程送到天津,但孙犁对此&似乎十分冷漠&。书的销售也不理想。】
汪家明:我喜欢孙犁,他格调极高。我终于给他出了书,而且很多,像《耕堂劫后十种》、《芸斋书简》、《书衣文录》等等。我和孙犁见过两次,之前和他通过信,也是因为当编辑才能真正和他联系上。
见面时的遗憾也好,没说上几句话也好,我并不感到失望。毕竟我给他出书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把他的书彻底地读了个遍,受益匪浅,对我影响巨大,写东西前经常先拿出他的书读几篇。
对您做出版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汪家明:是范用(编者注:著名出版家,曾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已故)。我还不认识他,他就开始影响我了,最早是《读书》杂志,是他做的《傅雷家书》等等,后来山东画报出版社成立,当时我们就是瞄着三联做的,像《老照片》的版式、后记的写法都是模仿《读书》。我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做的很多书,都和范用有关,1997年开始,我经常去看他,从他那里拿走很多选题,像张光宇的《民间情歌》、麦绥莱勒的几本&木刻连环画故事&等等。
当然最主要的是范用的精神的影响。他有了不起的人格,非常纯粹。他对书籍有深入骨髓的热爱和了解,他品位很高,经历又广,和顶尖的出版家、文化人都有长久的交往,对三联的贡献巨大。我认为他是&文革&后中国出版的第一人,受到他影响的不仅是我。
还有刘杲,他是中国编辑学会创始人,在出版的宏观层面上对我影响很大,他很务实。比如他不赞成一味地都搞大集团,说要重视中小出版社,大集团抗风险,中小社机动灵活,已形成完整的、生动活泼的市场。还有他认为编辑功能是选择、加工、传播,缺一不可。这些看法我都很赞同。
您做书的偏好和出版社的需求之间有冲突吗?怎样处理?
汪家明:我认为要做自己喜欢、出版社又需要的选题,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而且做出版有个好处,你喜欢的,出版社一定是需要的&只要你做的是好东西,而且能够做好。
现在的编辑是很可怜的,有时候他想达到的效果实现不了,封面、开本、定价、纸张、发行,编辑说了都不算。可我一开始编书,就是总编辑,可以从选题管到书店,能实现自己所有的想法,这确实不是一般的编辑能得到的乐趣。有时候编辑做书可能会失败,让他失败一下,没关系,反正他自己承担。现在有的出版社把任务指标都下给编辑,可编辑说了又不算。
您认为做一个好编辑最重要的是什么?
汪家明:一个人要成为好编辑,甚至好出版家,需要一种本能&凡是潮流的东西,都本能地排斥。凡是别人做过的,先天就会觉得,做这样的东西没意思,挣再多的钱也不想做。没有这种本能,善于跟风,成不了好编辑。
我有这种本能。我不愿意和别人一样。比如丁午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我碰上了,很激动,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做好。这本书第一版印1万册,卖了9个月,加印5000册,不到一个月就没了。还有《老照片》系列,好读物可以创造读者,创造市场。读者的阅读习惯是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说有什么是先天的,先天他需要新鲜的、别致的东西。
出版界抢选题、抢成名作者的现象似乎比较严重,您愿意给新作者机会吗?
汪家明:这种现象多了,那是出版社的自杀行为。出版社有责任培育市场。书出来出去没新东西,后继的人不被重视,就发展不了,最后市场就没有资源了。
其实好作者多得很,但需要编辑有意识地培养。像李娟,就是《文汇报》有一位编辑力推。发现、培养新作者,尤其是名牌出版社、名牌报纸的责任,一般的出版社出了卖不动,也没办法。而名社推新人,是有可能的,要把有潜力的新人当做像莫言那样的重要作者来对待,认真地推广,要把经营作品延伸到经营作者。
一个谁都不知道的作者,你第一个发现、出版、推介他的作品,最终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文化名人,这是当编辑最大的成功。
您怎样看待当前出版社的业务发展?
汪家明:一个成熟的出版社,要形成编辑核心,而不是领导核心。也就是说,社内有几个编辑,是大家公认的最强的,他们的爱好、取向决定出版社的方向,他们做的书也往往是社里销售最稳定、卖得最好的。有了这个编辑核心就好办了,因为领导是经常换的。要是形成不了编辑核心,来一个领导就变一个样,出版社是很难发展的。
但是我所见到的形成编辑核心的出版社很少。似乎编辑们也是没头没脑、七零八落的,每个人都发展自己的,而且做得也不见得好。这时候做领导的就要建立一个编辑核心,但是这个过程会很慢,因为编辑核心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说我给你权力就成,权力形成不了编辑核心。
您怎样看待数字出版?
汪家明:我们人美社成立了数字中心,我们有《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碑刻全集》等等,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权威的中国美术作品的数据库。现在对于出版社来说,数字出版还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我们还是先做好数据库,没有好的内容,再数字化也没用。
纷纷开且落
采访汪家明先生,会有一种从容舒适之感,什么选题、市场、营销、数字化,这些让出版人普遍焦虑的问题,好像对他而言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他给人的感觉,有点像电影《编舟记》里那个渡过了岁月之河的主人公,淡定、平和,依照自己的心愿和喜好做书,数十年一晃而过。
《难忘的书与人》是他的新书,一本散文集。有的写阅读生活,有的是文学评论,有的记述作者或前辈,总之,皆是&书人书事&。尤其是&卷一&的文章,与出版生涯、编辑工作直接相关,读之既令人回望一个渐渐远去的出版传统,亦可为当前的出版从业者和读者们提供许多实实在在的心得&于是,这本书也就成为我们开设&编舟记&栏目的缘起。
采访慢慢变成了闲谈,后来汪家明先生给我看他手机里的一张照片,是一幅尚未完成的油画,他说可以叫&塞外的春天&,是他照着去新疆时拍的照片画的&小巷、土墙、玩耍的孩子、盛放的花树&&他说:&这个环境让我想起王维的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环境那么明亮,到处是反光,就连暗影里的墙都那么明亮,花开了,很美,却没有人注意&&&
&编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哪个做编辑的不想呢?&在《难忘的书与人》的开篇,汪家明先生这样写道。可是,如果一本美丽的书遭到了&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命运呢?
这可能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比生命还长的书,是编辑的梦想;寂寞开谢的书,是编辑的宿命。
责任编辑:袁思源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中国教育出版社社长是谁_百度知道
中国教育出版社社长是谁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教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明辉(大连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_百度百科
?大连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大连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刘明辉,湖南汨罗人,中共党员,博士学历,编审,现任大连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刘明辉,男,汉族,1964年出生于,曾经担任津桥商学院院长,会计学院,兼任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理事、财政部独立组成员。
1984年在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师从著名会计学家教授,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在著名会计学家教授指导下,获经济学(会计学)学位。
刘明辉的学术专长集中在两大领域:现代与分析;。在现代财务管理与分析领域,先后发表、出版了大量著述,着重研究了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问题。在独立审计领域,刘明辉教授是较早开始从事专门研究的青年学者之一。自1993年起,连续入选独立审计准则组,他参与起草的多项准则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他撰著的《》是国内该领域最新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他主编的《》是国内第一部独立审计教材。刘明辉还在《》、《》等国家、省部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和专业书籍近60本,累计个人著述已逾500万字。其中40余篇(本)获省部级以上。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已结题7项,均获好评。
2002年在担任津桥商学院院长期间,刘明辉教授所申请的课题《民营企业资本扩张与融资体制研究》获得批准立项,这是刘明辉教授2002年获得批准立项的第三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前两个项目分别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加入WTO与深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自1993年以来,刘明辉多次获得“市优秀青年教师”、“大连市”等光荣称号。1996年获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997年被确定为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
刘明辉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过《工业会计》、《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现代会计前沿专题》、《资产评估研究》、《审计理论研究》等10多门课程。1995年破格晋升,成为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全国最年轻的会计学教授之一。自1993年起,开始担任经济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任常务副社长,1995年任社长兼总编辑,担任这一职务直到2001年;曾经担任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院长。2004年下半年,调任至,担任社长职务。目前还担任全国统一考试教材《财务管理》的主编。刘明辉还兼任财政部专家组成员、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成员、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三友会计研究所副董事长、顾问等职。他还是《会计之友》等多家专业杂志的特约编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家庄日报社现任社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