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接亲的堵门游戏提鸡公是什么意思

您当前的位置: &
郴州民俗习惯
时间: 10:26:21
来源:市电子政务信息中心
& & & &古时。郴地偏僻,民性慓悍,民风淳朴。讲忠信,富正义;敢斗争,勇进取;尊儒学,尚礼仪;论排行,重乡情。男耕女织,生活俭约,不多商贾。然&信巫鬼、重淫祀&,立族法,施酷刑,娼、赌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移风易俗。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发展,人民素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及良好习俗,或传承,或赋新意。封建陋俗,多被废除。社会主义新风日益兴起。
第一节&&劳动习俗
一、农&&事
【耕稼】&&新中国成立前,境内人民事农务本,&地少平田,半恃山耕&。作物俗依土宜,稻田习种单季高杆水稻,旱土多种红薯、小麦、玉米、高梁、?子、荞麦,间作棉、麻、豆、烟、花生,田塍土边,种植蔬菜。种田讲究&三犁四耙&,作土力求深耕多耘。种收不违时令,谚云:&穷人不信富人哄,桐子打花正下种。&&处署不割禾,一夜丢一箩。&注意施肥、管理,俗谓:&长嘴的要吃,有根的要肥。&&管苗如绣花,一针不能差。&农事以男子为主,家务由妇女操劳。唯桂阳县西北乡则&妇女操作类男子&,&健妇把犁耙&。该县浩塘、丰嘉圩一带,更有&妇女生孩子,男人坐月子&(妇女生下小孩就下地劳动,男人在家带孩子)之俗。
【起春】&&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农历立春之日,农民将牛角和牛鞭披红挂彩,到田边祭祀田神。边揖边念:&今日起春,祈祷苍天,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念毕,犁田数圈而归,谓之起春。主妇备酒肴款待,俗称&宴上公&。起春后,开始农耕。
【莳田】&&新中国成立前,莳田&开秧田门&,须择日请长者扯第一手秧。下田后,先拔一束秧苗,拧出水,擦于手指各关节;传秧不用手直接交递,免得&秧风&。不少地方迷信,&开秧田门&时,人不朝太白星,以免插秧手脚奇痒。&宁插过夜黄秧,不莳隔夜冷浆&。莳田时,亲帮亲,邻帮邻,不要工钱互帮工。主人习以大块&米粉蒸肉&招待,以兆粮油丰收。宜章、桂东等县,莳田讲究五酒三饭搭糍粑(清早起来吃了酒、糖果、糍粑,然后下田扯秧,早中晚三餐必饮酒,半上午饮酒,吃点心);主餐兴十道菜,主菜五道,寓五谷丰登。但不宜吃蛋,以忌&浮禾&。
【晒龙王】&&新中国成立前,区内乡民将入旱不雨、庄稼失收视为鬼怪作孽所致。于是,每逢大旱,便烧香拜佛,祈求玉帝、龙王&显灵&,降伏鬼魅,普降甘露。若还不下雨,则聚众把龙王菩萨从龙王庙搬出来,置烈日下暴晒三天。再无雨,便择日请巫师作道场,乡民头戴柳条,抬龙王菩萨游乡过洞,直至见雨方罢。
【洗禾镰】&&旧时,秋收完毕,农家清洗禾镰、禾桶,以便收藏。是日晚餐,主家多作糍粑,备丰盛酒肴,祭祀谷神,款待割禾客。俗称洗禾镰、洗禾桶。
【冬田】&&秋收完毕,农家习于扶犁翻田,将泥巴耙烂整平,蓄水浸泡,谓&一年不冬,三年落空&。冬田,有&冬不耕,禾不青&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积极兴修水利,推广水稻良种和种经济作物,讲究科学种田,冬田改为种草籽、油菜。80年代起,桂阳、嘉禾等县实行大面积烤烟、稻谷轮作。&一季烤烟一季稻,钱粮双收农家笑&。
二、林&&&业
旧时,区内山林多为富家大族占有。山上习惯种杉、松、油茶、油桐,房前屋后喜栽桃、李、梨、竹。有封山育林之俗。每岁冬春之际,族中绅老集合,商议封山育林规约。富有的家族,用族中公费备办酒肴,于商议封山事宜后阖族成年男丁共吃&封山餐&。后龙山、水口山等风水林,封禁尤严。各村有专人,常在村巷道口,手敲铜锣,口宣禁令:&列位长辈,各教子侄;后龙水口,刀斧禁入;枯枝落叶,不准捡拾;若有违反,严惩不赦。&育林区周围,打有茅尾界(用茅草打结系于林区四周树枝上以作标记);山林分界处,或种蒲竹,或竖界石,或埋石灰、木炭,并绘图备查。违禁者,轻则没收伐木工具,处以罚款,重则荡其家产。砍伐木材时,&斫桩&(将树砍倒)后,业主必备酒肴招待工人,叫脱桩酒;&斫壳&(剥下树皮)完毕,再次设筵,叫脱皮酒;将木材运往河边、大路边集中,运完,设&齐仓酒&。新中国成立后,山林归国家、集体所有,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80年代,山林实行承包责任制。农家逐渐兴办果林,林业气象日新。
三、饲&&养
【养牛】&&牛是农家宝,区内农家多饲养耕牛。买牛以齿多少辨其长幼,视颈短长断其力之大小,观行走时后脚印是否套着前脚印辨其行走快慢。买牛交款,不付整数,尾数必是八或九,以示发达、长久。养牛有一牛一夫之俗,忌三家共养,谓利不分三。贫者,两家或四家共有,轮流放牧,游食草岗。栏内春夏垫青草,秋冬置稻草,一为喂牛,二为积肥。俗传农历四月八日是牛生日,立夏日用牛,牛易患痧症,故这两天禁止使牛。牛犊三岁,选择甲申日,或乙卯日,或立春日,请有经验的老农教犁。俗以吉日教牛,易教会,且日后犁田牛不后退。汝城县农家养牛,即使牛老病将死,也不宰杀。看他人杀牛,将手反背起来,表示自己未参与,可以免罪。50岁以上妇女以及小孩,忌吃牛肉。新中国成立后,养牛、惜牛之俗传承至今,但养牛中之迷信习俗已改。
【养猪】&&旧时,农家有言:富贵靠读书,穷人靠养猪。境内农户养猪,多为&零米凑趸钱&,习喂潲圈养。购买小猪,选毛粗、嘴短、口宽、颚齐者,忌养黑睾、白帽、痔脚、五爪猪。家养多为肉猪。&养母彘,售其子以资衣食&。养公猪,为人所不齿,乃鳏寡穷苦无依者所为。汝城等县,俗兴公猪配种一次,除付一定钱粮外,还给赶猪者吃一对圆蛋,以祛&晦气&。农家习用石灰水在畜圈门墙写上&姜太公在此&,或打上石灰手印,迷信能镇邪驱瘟。杀猪时,以小碗猪血泼在猪栏门上,祈&血财&兴旺。宰杀公猪,主人为屠夫披红挂彩,伪装真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多养猪。户养少则三五头,多则一二十头。80年代,出现户养数十头、几百头的养猪专业户。猪苗普遍选用良种,部分农家改喂生青饲料,或喂配方饲料。不再迷信&姜太公&,习用兽药防治猪病。
【养狗】&&旧时,区内农户好养狗,山庄人家尤甚。买狗种,一看须,笃信&一根龙、二根虎,三根四根是懒古&;二选狗舌花纹多;三要口唇开得深;四挑尾巴朝左倒。俗谓&尾倒左,一把锁&。忌白头,以为白头不吉利。家狗不得随便打骂,以免打狗欺主人嫌。
【养猫】&&民间有招猫之习。俗云:&鸡来穷,狗来富,猫来坐金铺。&
【养鸡】&&旧时,区内农村,除赤贫者外,家家兴养鸡。小鸡多自孵,农历正月孵的鸡,俗称头春鸡,最好养。忌农历五月孵鸡。谚云:&五月鸡崽冒脑髓&(不易成活)。贫户把母鸡看作油盐罐,靠母鸡下蛋卖钱买油盐。&家养鸡婆三只,不愁油盐开支&。养母鸡有&养单不养双&之俗。新中国成立后,农家养鸡之风不减。80年代,出现养鸡专业户,推广良种,改用电孵,提倡科学饲养,为农家新辟致富之路。
【养鸭】&&区内农家养鸭数量较少,唯少数近江靠河之农户大群饲养。种鸭以临武县产的&临武鸭&最好,体型大,躯干长,头颈细长灵活,觅食能力强,生长快,雏鸭饲养40天左右就可上市,肉质鲜美,产蛋率高,每只母鸭年产蛋180余个。
四、工&&商
【工艺】&&旧谚云:穷不读书,富不学艺。艺事为社会所轻,学艺者多贫家子弟。各行工艺,皆尊奉祖师。木工敬鲁班,铁匠尊李老君,银匠奉尉迟公,造纸拜蔡伦。拜师学艺,系两厢情愿。拜师时,学徒家设拜师酒,席前行拜师礼,献敬师红包(通常为三块三银币)。汝城、桂东等县,兴写师贴,规定学艺要求。学徒期三年,头年打杂(包括师父家中杂务),次年做粗工,第三年习艺。非得意门徒,不传&秘诀&。技艺绝招,传儿不传郎(女婿),传媳不传女。学徒期间,不取工钱。徒弟对师父,尊崇备至。出门做艺,师父前行,徒弟挑担后随,表示带徒出门。完工回家,徒弟挑担行前,师父步后,表示领师父回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徒期满,出师不离师,须随师见习一年,俗称帮师,可取工钱,但要将部分收入孝敬师父。脱师之日,徒弟必办报师酒,感谢师父教诲。桂阳县城关纸伞行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工,老板请工人会餐,叫&起牙&;以后每月十五日会餐一次,称&月牙&;十二月十五日大会餐,叫&圆牙&。&圆牙&时,谁被推坐上席,表明谁已被辞退。手艺工匠,各有行规暗语。走乡串户叫生意,铁匠吆喝&整锁&,补锅吆喝&补锅罗&,圆木工吆喝&整桶罗&。建房竖门,必须择定良辰吉日,且在天亮前把门竖好。木匠师父将斧、锯、墨斗、木马横摆门前,手举雄鸡,口念:&伏矣,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此时竖门,鲁班下凡,弟子敬奉,保我平安;恭贺房东,世代安康,年年岁岁,大吉大昌。&新居双扇大门,每扇门用木板取单数,两扇门合成双数。每扇门的木板,装置时要取一顺,以示万事顺利。汝城、桂阳等县造纸沤笋,湖面封盖时,叫封湖;纸湖启封,叫起槽。业主置酒宴请工人,叫&封湖酒&、&起槽酒&。纸造完后,办&了槽酒&,再宴请工人。纸工严禁大便用纸,以免亵渎祖师。新中国成立后,艺匠陋俗渐废,师徒关系日新。
【商贸】&&旧时,区内商人店铺,多敬财神(赵公元帅),每逢开张,过年过节,都要虔诚祭祀,祈求财神保佑,生意兴隆。民间贸易,多在乡村圩场进行,通常三日一圩(少数五日一圩)。人们到市场买卖,称赶闹子(赶圩)。买卖随行就市,价格面议。各行有经纪人,既参与洽淡议价,又亲自称秤刮斗。场上设摊点,置土灶,市酒肴,纷纷攘攘,逾午方散。商贾买卖忌讳有人踏踩或坐店铺门坎,禁忌玩弄算盘和反搁算盘,忌讳坐卧在柜铺上、桌柜上或躺睡在待客的条椅上,禁忌店伙计面朝天、背朝店门坐着,忌讳敲打帐桌,禁忌冲店门小便,扫地忌讳向门口方向扫,忌在店门口打呵欠、伸懒腰。俗以为这些行为会把财神挡在门外,不利生财。忌讳药店、棺材铺的从业人员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新中国成立后,商贸旧俗被摒弃。
第二节&&生活习俗
一、服&&饰
【衣着】&&晚清、民国时期,区内男女衣着,富户多用绫罗、绸缎、绢纱、棉、皮;普通人家,多穿家织土布,&洗濯破裂不厌&,多衣不蔽体。颜色重青、蓝。式样有大襟、对襟、马褂、马甲、长衫,衣袖长而宽大,用布钮扣。大襟以右边腋下为襟门。男女长裤为宽裤筒,无门襟,穿着不分前后,俗称&扎头裤&。农家男子汉,夏穿无领无袖短对襟衫,镶十三颗钮扣,称&十三太保&,亦叫背褡;冬穿短棉袄,腰扎布带,紧身御寒。妇女穿无领偏襟衣,襟边、袖口缀珠边,衣长及股膝。富户,男者穿长袍马褂,妇女穿褶裙或镶花边短襟衣。20年代起,服装式样增多,富家青壮年男子,兴穿中山装、西装,妇女穿旗袍、罗裙;农家男女,仍多穿家织布做的短衣便裤。青年学生穿学生装。新中国成立后,衣着变化较大,长袍马褂,自行消失。50年代,流行灰色,青年人多着列宁装、青年装,唯农村部分老年人仍习惯穿旧式服装。60年代,尚蓝、绿色,家织布逐渐淘汰。&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以着绿色军装为荣。穿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衣料兴劳动布、哔叽、咔叽、灯芯绒。70年代末,的确良逐渐取代棉布。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衣着款式求新,质量求好。通常衣料,多为丝、绸、毛、呢、混纺、绦纶、尼纶;服装款式有中山装、和平装、运动装、西装、夹克、皮衣、大衣、毛外套、羽绒衣、太空服、风雪衣、套裙、统裙、连衣裙、旗袍、喇叭裤、直筒裤、牛仔服、马裤、运动服、猎装等,品种繁多,色彩艳丽。
【鞋袜】&&清代,妇女缠足,穿布料尖嘴龙鞋,鞋面多绣花案。男子穿钩刀嘴形鞋、牛鼻子鞋,鞋面用青布。多由自家手工制作,殷实富户则请鞋匠专做。民国时期,妇女放脚,尖嘴龙鞋逐渐淘汰,普遍穿家做布鞋。农民劳动,多为赤脚,或穿草鞋。稍富者,穿苎麻草鞋、布凉鞋。寒雨天外出,穿木屐或牛皮钉鞋。小孩多穿猫头鞋、虎头鞋。此类鞋,在鞋头面上,用各色花布拼成猫、虎头形,红嘴、白鼻子、黑眼睛,用彩色丝线绣上猫、虎须眉,形态逼真。俗信儿童穿上这种鞋,能驱邪,保祥和。20年代,富家渐有穿胶底鞋、套鞋、皮鞋者。妇女缠裹脚布,男子穿家织白布袜。40年代起,渐被棉纱袜取代。新中国成立后,草鞋、木屐、钉鞋、木板拖鞋逐渐消失,自制布鞋日少,代之以机制胶底布鞋、解放鞋、皮鞋、运动鞋、保暖鞋、塑料凉鞋、塑料拖鞋。80年代起,兴穿波鞋、登山鞋、旅游鞋;农民下田喜穿长统雨靴。城乡流行穿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
【发饰】&&清代,男子蓄辫,长及腰股,垂于脑后或缠绕于头。未嫁女子喜扎单辫,并系红绳;青年妇女,挽髻插簪,俗称巴巴结;老年妇女则打螺蛳绺。民国9年(1920),政府下令剪辫。之后,学生、职员兴理平头、球头、三七分西式头。工农大众多剃光头。老翁习于脑后留半月形短发,俗称后山。男童喜于脑前或脑后留一小方块短发,前者称&鞑子&、&畚箕头&、&勾耙仔&、&口水毛&。城镇妇女兴剪短发。农村妇女仍结发髻,姑娘梳长辫。官绅小姐、太太,有不少烫发者。50年代,男子剃光头者渐少,多理小西式、平头、球头、青年式,也有留大西式者。妇女多剪短发,姑娘喜扎长双辫。&文化大革命&中男子发型多承50年代式样。女子扎辫被视为&复旧&,兴剪短发、运动头,或分边扎成羊角辫。80年代起,除中小学生外,妇女烫发盛行,由城及乡,发型千姿百态,有波浪式、彩花式、柔姿式、爆炸式、刘海式、马尾式、披肩发。少数男青年也蓄长发或烫发。
【首饰】&&晚清、民国时期,部分富户男女手戴金戒子,未婚者戴左手中指,已婚者戴左手无名指。贵妇兴戴金玉耳环、耳坠。普通妇女戴银质耳环、耳坠。贫妇,食不裹腹,只穿耳而无力购戴耳饰。老妪习于胸襟右边垂挂一串木、铜或银制针筒、牙签之类的东西。城乡儿童兴戴银质项链、锁、铃铛、富贵牌,上刻&长命富贵&、&阿弥陀佛&、&保佑平安&等字样和大肚罗汉、观章菩萨等图像,亦有个别男男童戴银刻&长命富贵&字样的耳坠于左耳,祈求易长成人。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城乡罕有戴首饰者。80年代以后,男女戴金银珠玉首饰之风渐兴,款式精美。
二、饮&&食
【主食】&&民国时期,区内以大米、红薯为主食,一般一日三餐。汝城县、永兴县江左一带和桂阳南半乡等地殷实富户,日习四餐。普通人家,一日&两稀一干&(两餐稀饭,一餐干饭),或&一稀两干&,往往是红薯半年粮、瓜菜半年粮,&饭不够,菜来凑&。贫穷人家,除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七月半&三餐饱饭外,终年日食红薯稀饭、包谷稀饭、糠麻糊,有&一年三餐饱&之说。安仁等地以红薯为主食,俗称&早上发冬水(薯粥),中午烧架香(蒸薯),晚上&三打三吹&(煨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充足,日食三餐,皆以大米为主食。农忙及请工匠,或四餐、五餐。红薯、包谷等杂粮,多作饲料。城镇居民、职工,早餐主食多为面食点心。
【菜肴】&&民国时期,城乡居民平日用菜以蔬菜为主,嗜辣味。淡季,多吃自腌的坛子菜。鸡、鸭、鱼、肉,一般人家,只有待客、过节、过年或农忙时才用。宴筵菜肴,各不相同。办红喜事或春节宴客,富者兴海参席、鱼翅席、鱿鱼席。一般人家兴墨鱼席。各种席面菜数不等,民间习以碗之大小多少而论,或&八大八小&,或&十大四小&,或&六大四小&,或九大碗。不论菜数多少,席上必有油炸方块肉,俗称团子肉(烹调方法与扣肉同,但块大,又称&东坡肉&,临、蓝、嘉及桂阳部分地区盛行)。办白喜事,郴县、永兴等县兴米粉肉,菜数稍简;富户亦兴海参席、鱿鱼席以示大方。贵客临门,多杀鸡以待,有&小鸡重大客&之说。席间,以鸡头重主客,鸡腿让小孩,鸡肝敬老人,胸肉敬亲家母,忌出鸡爪。宴客坐席有讲究,大方桌每桌8人,有上席、下席、陪席之分。尊者坐上席,次尊者坐下席(上席对面),一般客人和陪客者坐陪席。新中国成立后,喜庆宴客,50~70年代,菜肴较简。80年代起,菜肴讲究营养,原料讲究新鲜,&鸡要叫,鱼要跳,瓜菜尝新为最好&,烹调讲究色、香、味。筵席规格越来越高。
区内风味食品繁多,较普及与具特色者有:
酸芋秆炒子鸭&&将子鸭肉切成小块,用茶油爆炒,加入适量腌制的酸芋秆,佐以子姜、大蒜、辣椒等调料,起锅前加猪油(有的卤以鸭血)即成。其味香、辣、酸俱备。中秋节食者尤为普遍。
唆螺&&将沙螺或田螺置清水盆中,盆中加放一块铁器,浸养一两天,诱排腹中脏物,洗净,钳去其尾,和生姜、辣椒,用茶油爆炒,加水焖煮,佐以酱油、味精、香葱、紫苏炒拌即成。其味香辣,汤尤鲜美。
馅豆腐&&以猪肉为主,加适量冬笋剁成肉泥,佐以香葱或大蒜、豆豉、胡椒、味精等调料,拌匀为馅;在正方块油炸豆腐上开一小口,将馅填满其中,红烧或蒸熟即成。淋上鸡肉原汤,其味更醇,为家食和待客佳肴。
血灌肠&&杀猪时,在洗净的盆内放入适量食盐,接下猪血,迅速用手搅拌,勿使凝固,然后将血灌入洗净的猪大肠,煮熟切成3~4厘米长的小段。断面色泽红润,嫩滑可口。将猪血拌以适量米粉、香料,灌入猪小肠中煮熟即可吃,俗称粉肠。切成小段,加猪油红烧,佐以香料,其味更佳。临武、嘉禾、桂阳等县,农家自宰猪时,兴请邻里亲友吃血灌肠。
米饺&&俗称饺粑。用3份籼米与1份糯米磨成粉,取适量干粉煮成糊浆,拌干粉搓揉成坯,制成饺子皮,包肉馅煮熟即成。其质柔软,味鲜美。郴县、桂阳、永兴等地,每逢夏至、冬至和新谷登场,农家多有吃米饺之习。
套环&&取糯米浸透磨成粉,红糖熬成汁。将粉炒至能捏成团时,加入适量红糖汁、芝麻,趁熟揉至成条,再搓成小圆条,靠成形状不一的花环,用茶油炸至金黄即可。松脆香甜可口。郴州市、郴县、宜章、永兴、资兴等地尤喜制作,为春节、喜庆待客、馈赠佳点。
糍粑&&区内民间,每年冬至,兴做糍粑,品种多样,各具特色。桂阳、临武、嘉禾等县以捣糯米糍粑闻名。郴县、永兴等地兴做糯米印粑。桂东县的黄糍粑颇负盛名,系用介于籼糯之间的大禾米和槐米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草木灰之碱水制成。有捣糍、粉糍两种,以捣糍最佳。黄糍用冬水与碱浸泡存放缸内,再用黄泥柴灰封缸口,经年不坏。黄糍煎、炸、蒸、煮、炒皆宜,柔软细腻可口。
米豆腐&&将大米磨成浆,熬煮时加入适量生石灰水,煮好冷却,切成小方块,色泽嫩黄,细软,类似豆腐。食用时,在沸水中煮熟,加油、盐、葱、姜、辣椒粉、瘦肉、酱等佐料,味美可口。
油茶&&取冻米(霜期蒸熟晒干的糯米)、玉米、花生米及切成小块的糯糍粑、红薯干等为原料,用茶油炸脆,另用茶叶、生姜、盐加茶油爆炒,加水熬成油茶水,将炸好的拌料浸泡在盛油茶水的碗内即可食用,香脆爽口。临武、嘉禾等县习以油茶待客。
糖花&&先用大米或糯米爆成米花,有的还爆少许彩米花,然后将红薯糖汁和米花搅匀,装入木箱压紧,取出切片即成。米花中加适量芝麻,则更香。
水酒&&取糯米做成甜酒置酒缸中,按一斤糯米一斤泉水的比例,将泉水倒入酒缸,密封泡浸数日即成。富有人家,用烧酒代泉水倒入甜酒中,称倒缸酒,味更香醇。逢年过节,家家自酿。婚丧喜庆,多以待客。
三、居&&住
【村落】&&人们喜同族聚居,往往一村之中无杂姓。小村几户、十几户,大村数百户。较大的村落有祠堂。住房高度不能超过祠堂高度,前栋房屋高度不得超过后栋高度。村中巷道纵横交错。村后喜种竹、樟、松,有&屋后种竹,代代幸福&之说。
【建房】&&农村择地建房,要请&风水(阴阳)先生&看&龙势&,俗称&看风水&。重在屋前水的流向,前后左右山脉走向,多座北朝南。根据择定的时辰,请砌匠、木匠、阴阳先生举行奠基礼破土下脚。阴阳先生摆定罗盘,于大门处陈酒果,焚香纸,鸣鞭炮,杀雄鸡祭祀土地神。砌匠于屋场四角处各压放两块砖,并在大门坑脚处砌上几块砖,以示动工。砌匠、木匠向主人祝福道贺,称&打彩&(亦叫&挂匾&),主人赠以红包。下脚后,待基脚安稳再择日&升线&(基脚露出地面成墙)。&升线&之日竖大门。当天拂晓,先由阴阳先生摆正罗盘,杀鸡鸣炮,焚香祭神,再根据山脉走势,竖起大门架。红纸门联多为&起屋恰遇黄道日,竖门又逢紫微星&,横匾&吉星高照&。大门顶上点一盏油灯,昼夜不熄。主家照例给阴阳先生、砌匠封送红包。永兴等县乡村的大门多以杉、松为主材,樟、竹为副材,寓示子孙发达,万代昌盛。屋垛最后一块砖,按择定的时辰砌放,俗称封垛。安放栋梁木,称上梁。上梁时,砌匠、木匠立于屋檐上,杀雄难,称&祭檐&;取三页纸钱压于屋檐的最后一块砖下,称&镇风神&;木匠将文房四宝、筷子、厘秤、五谷、四通宝、银元各三个,用红布包好,放在栋梁上,以镇邪保平安,叫上红梁。封剁、上梁,砌匠、木匠要&对四句&,亦称&挂彩匾&。砌匠喊:&雄鸡落地、发子发贵&,木匠和以&金屋上梁,子孙兴旺&。赞歌不绝,鞭炮齐鸣。街邻童男女老幼围观,主人登房顶撒糖、抛饼谢众。主家给封垛、上梁的工匠师傅封大红包,给帮工者封小红包,以示发达。同时宴请族中长老、亲邻,喝上梁酒。主人兄妹、出阁之女,均挑谷,备猪肉、鸡、鱼、酒前往&助饭&,慰劳诸帮工、族友。房屋盖瓦完毕,主要厚宴工匠,称谢匠,也叫&喝出息酒&。桂东县乡村盖瓦竣工时,大门顶上屋檐处,要留出几片瓦的空位,叫&龙门8&,请砌匠择日补盖,叫&煞龙门&。
【住房格式】&&清代、民国时期,区内极贫者住祠堂、庙宇、茶亭。山村人家,多住土墙茅屋。普通人家,少数住小楼房,多数与人合建四墙三间,或六墙五间,或八墙七间的厅屋。嘉禾县莲荷乡石燕村有36户的堂屋。厅屋上方设神龛位,无楼,空阔,平时堆放杂物,喜庆时供摆宴设席。住房墙壁,不事装饰。富者,独建六墙五间或八墙七间,或四户堂屋加客厅,青砖碧瓦,飞檐翘角,栋宇高昂。有的外墙以青窖灰拌石灰浆粉刷,墙面上绘饰戏曲典故,山水风光。砖线处走南面线,即用石灰浆勾缝,使壁凸出,框格鲜明。室内刷石灰浆,门梁皆漆红漆。有的大门前侧置长方形大青石一块,上书&泰山石敢当&,俗称泰山石,迷信能除灾镇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再无人住祠堂、庙宇、茶亭。山村土墙茅屋亦渐废弃。60~70年代,部分人家新建砖木结构楼房。80年代起,城乡人民普遍兴建住房,一改建房迷信陋习,材料多用红砖、钢筋、水泥,设计日趋科学,讲究一厅数室,通风、明亮、美观。顶层兼作晒坪,实用、方便。但永兴县马田、油市一带,新房装饰,犹尚古风,屋外前、左、右三面墙壁,涂上淡蓝颜料,或画梅、兰、竹、菊、鹰、燕、鹤、鹊,或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大门两边书对联,上加横匾。
【乔迁】&&旧时,新屋落成后,主家请木匠师傅杀雄鸡,祭幽灵,俗称赶煞。是后,择日做灶乔迁,亦叫进伙。乔迁之日,从旧屋引火源至新屋生火。先烧一把杉针,杉针燃烧时火旺,且噼噼啪啪作响,寓示吉庆发达。亲朋邻里,三五成群,放鞭炮,献彩匾,前往庆贺,称暖火。亦有送碗筷、锅子、水桶、水壶、盐、米、油等物的,表示主人丁增粮盛。主人设宴款待。新中国成立后,赶煞陋俗已改,庆贺新居之风犹存。
四、行&&旅
晚清、民国时期,城乡百姓外出多步行,富者或骑马,或坐轿,或乘船。郴州至桂阳的公路和粤汉铁路通车后,官绅富商出入多乘车。出门须择黄道吉日。有&初一忌西行,初八南方忌,十五东行凶,月晦北不利&,&申不行,酉不离,七不往,八不归&之说。出家门时,禁讲不吉利之话,听到乌鸦等鸟怪叫,则认为出门不利。坐船远行,不能说&开船&,只准讲&行船&。在船上吃饭,先吃一碗饭才能喝汤。饭罢,调羹和碗口要朝阳,否则,认为是不祥之兆。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不断发展,出门禁忌逐渐消失。80年代起,人们多以自行车代步,不少人购置摩托车。出远门,多乘汽车、火车。
第三节&&婚丧喜庆习俗
一、婚&&姻
旧时,男女婚姻,重门当户对。本村同姓不通婚,姑表婚、舅表婚间有之。聚嫁习俗甚繁。
【提婚】&&多由男方托媒说亲。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女方用红纸写上闺女出生年月时(俗称&八字&),请媒人专程送给男方。男方接到女方庚书后,将双方&八字&置神龛上,三天内,若家中发生砸碗、失窃等不吉利之事,则视为双方无缘,便退回女方庚书。若家中诸事顺意,就请&八字先生&给双方推算八字,俗称&合八字&。凡能合上四字以上者,视为有缘,可以婚配,否则,不能婚配。
【订婚】&&合庚后,男方择日请媒人将庚书两封(用红纸,或红绿纸各一)、定庚礼若干,和男方鞋样,送往女方。女方于是日宴请双方至亲,俗称吃定庚饭。女方年庚填于两封庚书内,红庚书交男方保存,并回赠文房四宝、鞋袜等物,绿庚书由女方保存。至此,婚事正式确定。之后,双方不得反悔。若悔婚,定庚礼不得索回。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须给女方送礼。
【报日】&&男方请&八字先生&卜择吉日,确定婚聚月日,写于红纸上,称&报日书&。托媒将&报日书&送往女方,女方应允,则回送&允日书&。所择婚期,于女方不宜,则回&更日书&。婚期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过礼】&&报日之后,女方根据男方家境及女方至亲多少,向男方索礼。礼品包括礼金、礼物及五牲(猪肉、鸡、鸭、鱼、鹅)。礼金、礼物多于婚前半年择日送去。安仁、永兴等县有讨鹅茶的习俗。结婚前数月,女方向男方为叔伯、舅舅、姑母、姨母讨鹅相赠,称讨鹅茶。接受礼物的亲戚,要给女方送铺陈陪嫁。婚聚前日或当天,男方再次送五牲给女方,称过礼。猪肉少则百十斤,多则数百斤。其中必有猪头、猪脸、两个猪脚,以示&有头有脸&,&肢腿健全&。猪肉中不得有猪乳头,以免有辱新娘。草鱼数十斤,忌用鲤鱼,鲤鱼俗名大肚鱼,送此视对新娘不恭。鸡、鸭各一只,俗名离娘鸡。此外,还有拦门礼、弟妹礼、先生礼、火箱礼、谢厨礼、挂帐礼、离娘礼等,均以红包代之。
【迎亲】&&婚娶前日,男方置办酒席,宴请媒人。至亲好友也喝请媒酒。请媒之日要行暖轿礼。暖轿多于晚上举行,请族中一名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生活富裕的妇人,试坐花轿。轿夫抬起花轿,祝以贺词:&花轿入屋,主人添福;花轿对栋,中举拔贡。&试毕,将内置一盏油灯的谷斗放于花轿内过夜,俗称暖轿。之后,请儒生用红纸写好&轿门对&上联,贴于轿门之右。下联由女方合对。但男方必对好下联,当女方对不出时,以备急用。亦有不写&轿门对&,只有红纸写上&鸾凤和鸣&贴于轿门之上。迎亲之日清早,媒人领新郎(嘉禾等县新郎不去)、乐倌、脚夫等,一路吹吹打打,往女方迎接新娘。礼生把尺子、剪子、镜子、筷子和红布一条夹于米筛中,悬于大门顶,意为新娘压邪(七天后摘下)。侍娘夫妇(又称&接亲娘&)铺排洞房,礼生张灯结彩。迎亲途中,若两队迎亲队伍相遇,新娘互换裤带或剪刀,以剪断是非;或以手绢相赠,表示友好。过山、过桥,新娘赠轿夫红包,以示慰劳并请多加小心。中途,轿夫习于逗戏新娘,或剧烈颠摆花轿,或唱山歌逗耍新娘。花轿到了男家,由侍娘打开轿门,把新娘暖脚的火笼灰,于路旁倒成三堆,表示除旧布新,福、禄、寿三多。
【拜堂】&&结婚当天,厅堂里,红烛高照,侍娘夫妇搀扶新娘、新郎,立于神龛前,由司仪主持拜堂。先拜祖先,次拜天地,三拜父母,再夫妻对拜。之后,依次向来宾、族老参拜。受拜者赐以红包(嘉禾县等地于迎亲次日上午举行)。
【合卺】&&拜堂后,由司仪主持,于厅堂或洞房举行合卺礼。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立于案前,红绳系酒杯,挽手互饮,称交杯,又称合卺。郴县乡村,于洞房举行交杯礼,互饮桂花酒。侍娘向帐床撒&五子&(亦称&子孙豆&):瓜子、枣子、花生子、芝麻、桂元。边撒边念:&撒在东、妇娘陪老公;撒在南,老公亲妇娘;撒在西,一对好夫妻;撒在北,才郎淑女配成对。&看新娘的孩童,争先恐后上床抢&子孙豆&。嘉禾县俗,男子在外求学、工作或谋生,婚期未如期赶到家,迎亲事宜照常进行。合卺时以大雄鸡代新郎。新娘坐洞房床上,雄鸡脚系红绳,用鸡笼关罩床下,代郎成亲。
【闹洞房】&&城乡均有吵新娘、闹洞房之习。戏谑者以锅底黑灰油涂于纸或布上,待机给新郎、新娘&打花脸&,或用竹筒灌水注射在新郎、新娘的脸、身、床上。新郎、新娘只得倍加提防,即使满脸墨黑,亦不得生气。洞房忌孕妇、寡妇、再嫁妇人入内。
【回门】&&婚后三天(有的七天),新郎陪新娘走娘家,欲称回门。当天返回,以免空房。嘉禾、桂阳等县乡村,常于回门之日&戏郎&,姑娘们特意让新郎难堪,有的&摆假席&,把筷子用丝线固牢在桌上,桌上摆好泥巴做的&肉丸&,新郎上席吃饭时,却拿不动筷子。姑娘们见状,成群出来唱山歌打趣:&今年着实好年成,新郎筷子也生根;好像新郎和新娘,同床共枕心连心。&俟新郎拿稳筷子,就热切地劝新郎进食。新郎食不下喉,姑娘们又哄笑打趣:&新郎行事好慌忙,一口吃个泥巴丸;莫嫌泥巴难进口,没有泥巴哪有粮?&笑够后,把话题一转:&大姑姐,小姑娘,摸把新郎当外行;牛角不尖不过洞,文章学问肚里藏。&至此,主人撤去假席,换上真席,正式劝酒祝贺,唱歌陪酒:&好事成双再一杯,不怕脸上桃花色;还请新郎陪陪酒,既是半子又是客。&&粗茶淡饭酒不浓,难怪新郎脸不红;等到明年报喜酒,醉倒外婆和外公。&桂阳县一些乡村,婚后第三天,新娘由侍娘领着去井边挑三担水,俗称&看水&。第一、二担水,村中青年可以往桶里扔石头,逗戏新娘。这两担水分别倒于屋场和猪槽中,第三担水倒入水缸。之后,新娘正式成为家中一员,可随意进出家门。回门归来,街邻轮流宴请新娘,以示欢迎、友好。
【嫁妆】&&旧时,给女儿置办嫁妆,有双幅全堂、半堂、一个箱之分。全堂嫁妆,包括高柜、矮柜、凳椅、澡盆、木桶等,皆饰以红漆,此外还有金银首饰,衣物被帐。有些富豪人家嫁女,除全堂嫁妆外,还将土地、铺房、牛羊、犁耙、长工、婢女作为陪嫁之物。
【伴嫁、哭嫁】&&伴嫁、哭嫁为区内婚姻礼俗。清同治七年《桂阳州志》载:&州人于嫁女之先一日,招众女伴设酒果数席,饯于中庭,曰&坐花筵&。醮毕,女哭,众女伴齐歌以乱之,曰&唱娘娘&。&伴嫁、哭嫁,桂阳叫&坐花筵&,嘉禾称&坐歌堂&,郴县谓&坐花园&。伴娘唱的歌,嘉禾叫&伴嫁歌&,桂阳叫&唱娘娘&。哭嫁唱的歌,嘉禾叫&哭嫁歌&,汝城叫&哭喂喂&。名称虽不一,但内容大体一致。其歌词是出嫁闺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哭诉伴嫁姑娘、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更多的是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歌载舞,情感激越(参见《文化篇》)。
【开面】&&婚前一日,择一福德之妇为&开面娘&,于中堂给出嫁闺女修眉,用丝线绞去脸上汗毛,抹上水粉,改辫为髻,插上发簪。开面时,出嫁闺女须脚踏谷斗,斗内盛满谷子,点上油灯。主人送给&开面娘&数斤开面肉相谢(有的用红包代之)。
【发亲】&&发亲时,彩旗带路,挑夫担嫁奁先行,女方给挑夫红包以谢。不论寒暑,轿内必安放一个点燃木炭火的火笼。新娘穿戴一新,由叔伯或兄弟或侍娘背(或扶)入轿中。此时,吹唢呐,放鞭炮,云集村口,夹道相送。至亲好友,兄弟叔侄,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为新娘送嫁。
【寡妇再嫁】&&封建礼教,强调&三从四德&,寡妇不得再嫁。辛亥革命后,此俗虽有所改变,但再嫁仍倍受歧视,且多清规戒律。寡妇再嫁之日,不能从大门出行,以免败坏家族风水,多趁夜色从后门潜走,按事先所约,坐等于中途庙堂或凉亭之中,黎明前由男方接去。俗称&半路亲&。
【转昆】&&区内部分地方有的贫困户,若已婚兄弟中有的早亡,留下孤儿寡母,而兄弟中又有鳏居者,困于生计,经族老说合,将寡嫂转给鳏居兄弟为妻。
【指腹婚】&&又称&胎婚&。两家主妇同期怀孕,双方指腹相约,产后若是一男一女,即结为夫妻。此俗多流行于富豪官宦、至亲好友之间,以求门第相当,亲缘相延。
【童养婚】&&贫困人家,无力操办儿女婚事,经人说合,男方抚养寒门幼女,俟成年则与子成婚。童养媳多受凌虐,婚后和睦者少。
【对换婚】&&贫寒人家,女儿难于婚配,不得已父母作主,双方以女相换为媳。
【招养婚】&&又名入赘、招郎。寒门男子,就婚女家,改从女姓,享受女家财产继承权。招郎者多因家无儿,入赘者多受歧视。
【冲喜婚】&&男女订婚以后,若男方病危,便逼迫女方与之成婚,迷信以喜冲邪。男死,女不再嫁,称&守望门寡&。此陋习今已被革除。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废除纳妾、包办、买卖婚姻。办理婚事,手续简便,迷信色彩减少。50年代,经男女双方同意,到当地乡人民政府进行结婚登记,或&元旦&,或&五&一&,或&十&一&,新郎、新娘戴上大红花,秧歌队敲锣打鼓,欢送新娘步行到郎家。机关单位,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招待宾客,一般只用烟、茶、糖果。60年代,新的婚姻形式,广为群众接受,只少数人办理婚事,因袭旧俗。70年代,农村中,同村、同姓远房男女结婚者渐多。男女双方认识后,相互交往,登门看望对方父母兄长,同时了解家庭情况。一经双方家长认可,每逢节日喜庆,男方须备礼馈送女家。女方第一次到男家,男方父母兄弟必赠红包,送衣物。商定婚期后,给女方一定礼钱、礼肉。男女一同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构证明,各自准备娶嫁物品。女方视聘礼厚薄及自家财力,购置妆奁,除家具、被服外,时兴单车、手表、缝纫机。结婚之日,男方再次送给女方礼钱、礼肉,由新郎或介绍人到女家迎亲,远者乘车,近则步行。80年代,办理婚事,攀比之风渐盛,嫁妆讲高档,洗衣机、彩电、冰箱、录音机。农村嫁女,兴送手扶拖拉机。请客讲排场,有些人为大办婚事,负债累累。为此,中共各县市委、县市人民政府发出文件、布告,要求移风易俗,婚事新办。有的地方还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协助群众简办婚丧事宜。
二、生&&&&育
【送催胎饭】&&桂东、资兴等县市乡村,孕妇产前月余,娘家择日盛碗米饭,加可口菜肴,由孕妇母亲送给孕妇吃。送饭进门时左脚先入门,俗信男左女右,期望生个男孩。吃了催胎饭,预产期未见分娩,连续再送,直至生下小孩为止。永兴农村,孕妇产前,娘家择日,派人挑一担米粉和配料送至婆家,婆家将米粉煮熟,调配好香料,分送街邻,每家两碗,每碗一个荷包蛋。意向街邻报喜,俗名送&喜饯&。吃了&喜饯&的人家,新娘分娩后再回送鸡蛋、小孩用物,表示祝贺。
【报喜】&&孕妇分娩后,丈夫即携带事先备好的酒、红蛋、鸡到岳家报信,俗称报喜。初为人父,羞说婴儿性别,就采用生下男孩提雄难,称带路鸡,生下女孩提母鸡的方法报信。桂东乡村报喜提鸡相反。嘉禾习俗,生下男孩用红纸包住酒壶顶端,生下女孩则用红纸围住酒壶盖四周,露出尖顶。岳家得到喜讯,将喜酒请邻里亲友分饮,并把备制的婴儿衣物、亲友馈赠的礼品,连同带路鸡给女婿带回。报喜礼节、回赠礼品,头胎重于二胎,男孩重于女孩。
【洗三】&&婴儿生下三天,请外婆为之洗身,称洗三。从江中取一卵石,再剪少许猪毛、狗毛用布包好放于盆中,加适量艾叶水为婴儿沐浴,意为小孩长大后会心雄胆壮,易养成人。
【三朝酒】&&产后第三天办三朝酒,亲邻应邀出席,送礼恭贺。外婆的礼品最丰,有产妇食用的鸡蛋、干菜、鸡婆,婴儿用的摇篮、襁褓、口架、虎头鞋、兔子帽等。席间,由奶奶或伯母、婶母抱婴儿向外婆、来宾作揖,受拜者封红包相祝。
【取名】&&多于小孩出生后月满日举行(亦有出生后三日取名的)。先请八字先生给小孩推算五行、八卦是否齐全,若五行中缺水,就取一个有&水&的名字,如&水宝&,&水生&等,此为小名(亦叫&乳名&)。另取一学名,上族谱、进学校用学名,一般三个字,第一字为姓,第二字为族中排行,第三字为名。有的父母还给小孩取贱名、昵名,以表爱心。
【坐月子】&&产后月内,产妇在家休养身体,不外出,不做家务,不沾冷水,不吹冷风。坐月子期间,产妇要加强营养,多吃麻油冲蛋,艾叶煮蛋。有些地方,产后要将水冠鸡、雄鸡、母鸡各一只一起炖烂吃。忌吃鱼腥。唯桂阳西部少数地方产妇吃素不吃荤。
【满月酒】&&办满月酒,也叫&弄璋酒&,宴请亲友。婴儿满月或满周岁,摆上厘戥、算盘、书本等,让男婴孩摸摸,期望日后聪明智慧;另摆上一碗鸡肉、两个圆蛋,让婴孩看看,叫&看满碗&,以期长大后看见别人的东西不眼馋。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革除传统生育习俗中的陋习,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讲求优生优育。妇女从怀孕到分娩,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保健指导,生活照顾周到。儿童受到政府和家长的关心、教育。
三、寿&&&&庆
旧时,区内城乡把五十岁以后的寿庆称做寿,逢十晋一的生日,称为大生日,均办酒席庆贺。一年一度的生日,称小生日,不兴请客。永兴、安仁等县乡村有&七十不受礼&、&逢生不请客&的规矩。意为人过七十,已属古稀,不应再奢谈寿事,不应接受客人所赠衣物、五牲等礼。&逢生不请客&,是谓生日不下表帖,亲友自愿前来庆贺。郴人给人祝寿,讲究寿礼。殷实富户,有送木匾者,木匾制作精美,雕花油漆,题写金色大字,庄重、华丽。族中向寿星赠匾,称陪匾。凡匾皆悬挂于厅堂,男寿庆族匾挂第一位,女寿庆娘家来匾挂第一位。街坊邻里,或送蛋,或送猪肉,表示庆贺。其他亲友多送衣帽鞋袜、寿面、寿酒等物。女儿送的寿礼尤隆。年满七十者,方可举行拜寿仪式,拜寿之日,堂前寿烛高照,地铺红毯,客人齐集,寿星夫妇端坐堂上,儿孙侍立两旁,依次成双跪拜,亲朋按亲疏先后轮拜。乐队奏乐,鞭炮齐鸣。做寿、拜寿,必设寿筵。男寿星寿筵,本族至长者坐首席;女寿星寿筵,娘家亲宾至长者坐首席。宾客纠纷向寿星举杯祝福,乐师高奏&满堂福&曲,乐倌班子唱《子仪拜寿》,气氛热烈。
新中国成立后,拜寿礼仪废除,其他寿庆习俗犹存。近年,儿女经济宽裕者,为父母祝寿,除衣物外,多送高档电器,使老人欢度晚年。农村,儿女包放电影专场,以示庆贺。
四、丧&&&&葬
【送终】&&旧时,父母病危,游子必归,儿孙守护于病榻旁。断气前,须灌服少许汤食,俗名&带口粮&。断气后,由非亲属将尸体移至地上,用白布或黄纸掩盖死者脸容。尽快给至亲报丧。有的鸣炮三响,晓喻街邻。邻里闻之,则前往助办丧事。死者生前生活用品,须搬至村口焚烧。子女孙辈于死者前跪烧纸钱,边哭边呼:&走上路&(意为走上路者升天成仙,走下路者变猪变狗)。
【沐尸】&&规矩各地不一。桂东沐尸,在死者额上、脑勺、脚心处拭擦三下。安仁却是拭擦心口和四肢掌心。资兴则胸前抹三下,背部抹四下,沐尸后请理发师为死者修容。
【入殓】&&入殓前,装尸习上身逢单,一般3~7层衣,富有或屈死女性,多穿9~13层衣。男皆青色长衫,女多襟衣,以红绸为外衣。若死者上辈健在,里层须用白色布料,表示戴孝。裤袜,大多一层。头帽不用帽檐。鞋子做法尤讲究,用黑布剪十五块小圆片,鞋面糊七块,鞋底糊八块,另加一朵布莲花,取意&上七下八,脚踩莲花登仙果&。唯汝城,寿衣层数,兴男单女双。棺材一般为黑色,庄重悲沉。汝城、桂阳县有人将棺材漆成红色,认为人死后升入天堂,是件喜事。妆毕,请人抬尸入棺,虚加掩板,供人瞻仰。富有人家,棺内以贵重物品陪葬,死者口中、手里塞上金银钱币。一般以油、盐、米装坛中(俗称&口粮坛&)陪葬。棺内四周,置放儿女旧衣,以示永不相离。
【停柩】&&入殓后,厅堂搭设灵堂,停柩厅左,脚向大门。柩前设香案,孝子守灵柩前,早晚供奉祭祀。停柩时间长短,随选墓地、择葬日而定。停柩期间,阖家禁欢宴、娱乐,甚至不婚嫁,以示哀思。
【出殡】&&富有者,出殡前两天,请礼生举行&家祭&、&祭大舆&或&点主&(请当地最有声望的士绅执笔,用孝子手上的血或朱砂在&神主牌&上的&王&字上加点,成为&主&字)亲友邻里,携带奠仪,前往吊唁。出殡时,停柩村口,棺上或盖红毯,或罩棺木罩。鸣放鞭炮、土炮,吹奏哀乐举行奠祭仪式。起柩后,送葬队伍最前面由一人撒发钱纸,女儿哭泣送出村口即回,孝子披麻戴孝,腰系草绳,执杖(父丧拄蒲竹,母丧用桐木)护柩上坟。过桥或路险处,孝子面棺跪拜。运棺路线宜串村过坳,迷信一经绕道,亡魂迷路,不能顺路而返。力士横步而行,进一步退半步,故意摇晃摆动,表示对死者悼念、不舍之情。唯桂东抬棺,速度求快,呼号吆喝,急急前行。
【安葬】&&棺椁落土前,由礼生主持祭穴,鸣放鞭炮,杀雄鸡扔于墓穴中。永兴、资兴、桂阳等地,还兴在穴中烧一把麻杆,意为象芝麻开花一样,万代兴隆。勘舆先生以线在棺盖上定位撒米谷,然后&分金&。即将线分成若干段,连同米谷分发给孝子,并问:&要富要贵?&孝子们回答&富贵双全&。&分金&后,升棺落葬,撒石灰于棺木四周,填土封穴。孝子及亲属去孝服,穿上新衣,沿原路回家。次日,于厅中神堂,祭奠灵牌。
【祭三朝】&&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孙、女婿等上坟培土,于墓前摆酒祭奠,名为祭三朝。丧事至此结束。
【其他丧事】&&夭亡者,五岁以下,用木板钉成小棺材埋葬;婴儿以粪箕装着,远埋荒山僻野。十五岁以上青年用薄棺葬于荒山野岭。凶死者用白棺木葬于荒山。桂东县乡村,还在棺材中放置木炭,并以瓦片盖住死者眼睛,意在使亡魂不能回归故里。凡死于村外者,不能抬回正厅堂或祠堂,限于村外搭棚治丧。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旧立新,改革丧葬旧俗。机关单位职工去世,亲友向死者敬献花圈,寄托哀思。一般于第三天举行追悼会,多由单位领导人致悼词,慰问死者家属。60、70年代,城乡普遍采用开追悼会形式治丧。80年代以后,区内部分县市先后建立殡仪馆、火葬场。机关单位职工死后实行火葬,骨灰装于骨灰盒,或由家属保存,或遵遗嘱撒于大地,或葬于公共墓地。但在部分农村,旧的丧葬陋俗,又沉渣泛起。
第四节&&节令习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春节是城乡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农历正月初一凌晨,除赤贫者外,家家竞放鞭炮,俗称开财门。老幼穿戴一新,先给家中长辈拜年,相互祝福。早餐,吃除夕特备剩饭,意为&年年有余&;有的早餐饭菜全新。汝城县俗,为表虔诚祈福,是日家家吃素戒荤。餐后,向近亲伯叔长辈拜年,长辈赠以糯糍(称元宝)、红包。邻里相见,互道&恭喜发财,事事如意&。初二日,女婿带儿女向岳父母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走满堂&之说。街坊邻里,兴请吃&正月饭&。城乡舞龙灯、耍狮子、唱小调,喜庆新春。节日禁忌繁多:初一禁扫地,不倒垃圾,以示&肥水不外流&;忌讲不吉利的话;为避鼠啮,禁用剪刀。新中国成立后,春节陋习多被废弃,干部、群众,向军烈属拜年,放电影,表演文艺节目。60、70年低,强调过&革命化春节&。80年代以来,随着物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过春节,盛况空前。机关单位举行团拜活动。民间拜年之风更盛,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元宵节】&&旧时,有&三十的火(不能灭),十五的灯&之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城乡张鼓乐,迎花灯,妆扮故事,放花炮,出灯谜。是日,城乡人们以糯米粉为原料,糖、芝麻、花生为馅,制作圆宵,或以糯糍代之,阖家团聚吃圆宵。晚上,喜看花灯。永兴乡村,元宵有&送龙&之俗。入夜,草龙身上,遍插香火,沿&送龙&必经之途,用蚌垸点上油灯,置于水面,称照龙。家家户户燃香火,放鞭炮,水缸、木盆上点灯辞龙。送龙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边走边舞。小孩点起香火,燃放焰火(用松脂碾碎做成),沿途呐喊。黑夜里,火龙翩翩,焰火团团,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至河边,点燃草龙,连把烧掉。送龙者齐呼:&龙归大海,风调雨顺。&随即息锣停鼓,悄悄回村。舞龙、耍狮、唱花灯戏等活动,到此结束。郴县、桂阳、汝城等县乡村,元宵有&偷青&之俗。是夜,青年男女,三三两两,偷摘别人园中蔬菜,边摘边念:&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菜人聪明,偷了生菜招财灵。&园主即使发现,亦不叫骂。事后,各凑油盐佐料,煮吃取乐。过了元宵节,农夫修整农具,准备春耕,谚云:&过了正月十五六,耕的耕来读的读。&新中国成立后,吃圆宵之俗沿袭未改。县市文化单位多于这天举办灯谜活动或迎春灯展。
【二月大忌】&&旧时,区内农家称农历二月初一为&大忌日&,也叫鸟节。是日,男子不动锄犁,妇女禁用针线,忌入菜园。家家做糯米坨坨,用红线缀于竹技上,插在园角田边。边插边念:&鸟公鸟婆,请吃糯坨坨;坨坨粘着你的嘴,红线吊住你的脚;不要吃我园中菜,不唯啄我田里禾。&此俗在一些山区,今犹例行。
【春分】&&又叫社。旧时,春分日农夫休息。老农习于此日占验吉凶,有&春分有雨病人稀&&豆麦棉花处处飞&之说。安仁县人称春分日为社节,&赶分社&习俗至今不衰。是日,农民纷纷赶赴县城,购买农具、种子、药材,准备春耕。&赶分社&连续三五日,通宵达旦,人数多达七八万人。80年代以来,规模更大,邻县商业部门,积极组织商品交流,支援春耕生产,深受群众欢迎。
【清明节】&&旧时,区内乡村,族、房有清明会,会有会田。清明节前10天(有些地方前后5天)开始扫墓,祭奠繁忙。新葬者头三年必在清明前7天扫墓。以村(多同姓)、房头为单位,用&清明田&租,大吃&清明酒&。购置牲礼,先在祠堂内奠祭祖宗,再聚集族中15岁以上男丁到墓前挂扫,砍去坟边杂草,添上新泥,用小竹夹纸钱插坟顶。祭典隆重肃穆,礼生司仪、读祭文,族中长辈依次在坟前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典结束,将猪肉切块煮熟,按人分发,谓之分清明肉(也有分糯米糍粑的),一般只男丁有份。有些地方,奖励进学业,规定高小毕业男丁一人分双份,初中毕业分三份,高中毕业分四份,大学毕业分五份。之后,各户分别到已故长辈坟地扫墓。清明期间,宗族之间争占坟场山界之纠纷,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清明会、清明田、聚族祭祖等俗已废,一家一户,祭扫祖坟之习相沿至今。城镇学校组织学生于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请有关单位负责人讲革命斗争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家家包粽子,做桐叶糍粑,亲友互邀过节。门上喜插菖蒲、艾叶;烧苍术,洒雄黄水,饮雄黄酒;小孩额涂雄黄,胸系香包;用艾叶、灯草炙额、背;用艾叶、钩藤煮水洗澡等,意在避瘟除病。郴县、永兴、资兴、安仁等县沿河村庄,有赛龙舟之习。群众喜在这天上山采药,俗称此日百草皆为药。有些农家,用红纸写咒语贴墙上:&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我今把笔画,虫蚁归地府。&俗信可治蛇、蚁。农夫观天象,验丰耗,说是&端阳有雨是丰年&。新中国成立后,食俗习惯仍相沿袭。
【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日,俗称尝新节,也叫播官节。农家到田里选割一些已熟谷穗晒燥碾成米,搭老米煮饮,做糍粑,寓意&新搭老,吃不了。&备办酒菜,请回已嫁的大姐老妹一同聚餐。谓之&尝新&。尝新时,长辈坐上席,带头举筷,晚辈祝贺:&见新一百岁&。农家还习于此日翻晒衣被,观看天色,占卜丰耗。谚云:&六月六日阴,稻草贵如金;六月六日晴,大猪不吃粥。&此俗,在一些农村,至今相沿不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家家户户设供祭祖。殷实富户,请和尚、师公(道士),焚纸诵经,悼念先人。有的于十四日夜深,在村旁路口,焚化冥衣冥钱,衣包上写&故&&老大人收&,名为&送客&。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中元节逐步淡忘。但80年代后期,在少数地方,祭祖之风又渐兴起。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远行者多赶回家中过节。是日,城乡兴吃子姜炒子鸭(或酸芋荷炒子鸭)。晚上,吃月饼,赏明月,讲故事,叙家常。郴县、资兴等县部分乡村,中秋之夜,婚后未育妇女,喜到瓜地摸瓜,称&摸秋&,俗信摸得瓜果者,必生贵子。亲朋邻里,常于此夜给未育妇女&送瓜&(即送子之意)。新中国成立后,中秋习俗多数传承,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秋食品更丰富,赏月活动更多彩。
【重阳节】&&旧时,农历九月初九日,城市有登高之习。乡村则多于此日举行修路会,整治道路、渡口、凉亭;村中主事者遣人鸣锣告示,防止山火;征集义仓谷;修改乡规民约。新中国成立后,修路会等自行消失。1989年,湖南省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是日,机关团体举行各种敬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娱体育活动。
【冬至节】&&旧时,冬至节,城里人兴吃羊肉,有&冬至羊肉赛人参&之说。城乡多酿酒、干肉、捣糍粑。俗谓冬至酿酒,色美味醇,质久不变;冬至干肉,肉味特香,经久不腐。农民习于冬至观天气,卜丰耗。谚云:&冬至暗一日,农夫不费力。&宜章等县有冬至扫墓之习。桂阳、嘉禾等县有吃狗肉之习,说这天吃狗肉味美、壮阳,&吃了狗肉当棉被&。城乡冬至酿酒、干肉、捣糍粑至今相沿。
【过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也叫祭灶日。农家惯于是日置果品,焚香纸,点油灯,放鞭炮,虔诚祭祀,祈求灶王&上天呈善事,下地降吉祥。&在外谋生者,多于此日赶回家中团聚,共进晚餐。小年过后,男男女女忙做新衣,搞卫生,捣糯糍,磨豆腐,炸油货,办年货,杀年猪。至新好友,互送辞年礼。武师设狮坛,扎龙灯,敲锣打鼓,赶排节目,日夜操练。新中国成立后,祭灶王之习已废,过小年之俗犹兴。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则二十九日)为除夕,也叫过大年。家家户户贴门联,横批多多&开门大吉&、&迎春接福&等语。大门上喜贴&门神&。楼梯上兴贴&步步高升&。猪牛栏喜贴&六畜兴旺&。傍晚,放鞭炮,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团圆饭兴十二样菜,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财(菜)&。菜肴必有鱼,象征&年年有余(鱼)&。汝城、桂东等县须备一碗不切断的青菜,俗名&长命菜&,寓示长命百岁。入夜,户户门前,通宵点灯照岁,炉火更旺。家人围炉守岁,吃糖果,品名茶,谈理想。此时,长辈喜给小孩压岁钱。小孩安睡后,长者以几根稻草相折,在小孩嘴上轻抹几下,谓之&净口&,并道:&讲了脏话,无牵无挂&,&童妇之言,百无禁忌&。午夜,放鞭炮,关闭房门,俗谓&封财门&。唯穷人过年如过关,凄苦异常。新中国成立后,过年习俗相沿,门联、年画内容更新,物资更为丰富。中共各级组织,各级政府关心群众生活,救济城乡贫困户,节前走访离退休人员,慰问烈军属和驻军指战员,看望&五保户&,开展种种送温暖活动。
二、现代节日
民国时期,规定3月12日为植树节,发动民众种树。4月4日为儿童节,城镇举办过儿童讲演比赛和健康比赛。10月10日为&双十节&,开展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重要节日有:元旦节,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放假2天。节日期间,机关单位张灯结彩,或举办文艺会演,或开展体育竞赛,或举办报告会,或召开座谈会,以示庆祝。
第五节&&宗族乡里习俗
一、宗&&族
【族居】&&新中国成立前,区内群众为御自然灾害,防异姓欺侮,多同姓聚族而居。常方圆数里,皆同姓同宗。尤永兴马田、嘉禾广发等地,百户以上同姓村庄较多。村中族长,通常由族中辈分高、年纪大、威望高者担任。负责调解纠纷,实施奖罚条例,主持族祭,管理族产,抚恤孤寡,维护纲常等事务。
【宗祠】&&俗名祠堂。族人祭祀祖先,举行宗族各种重大集体活动的场所。常年有人住管,负责洒扫点灯,暮鼓晨钟。宗祠建造宏伟,一般为三进两井(天井)三厅(厅堂),两侧厢房各有专用,正厅上方立神龛,悬挂祖宗遗像,终日香火不断。新中国成立后,宗祠犹存,祭祀等习俗已废。
【立牌坊】&&旧时,女子夫死不再嫁,以守节而终者为节妇。卒后,族中为其显要者修建贞节牌坊,以示褒扬。凡士大夫,卒后,族人为之建立功德牌坊,以励后人。汝城县城关朱氏祠堂,保存有明代御赐的汉白玉功德牌坊。1919年&五四&运动后,立牌坊之俗逐渐消失。
【开祠堂门】&&新中国成立前,族中有违反族规、纲常伦理的,执事者择日鸣锣聚众于祠堂,按族规处置。轻则罚款、杖责,重者族谱除名,藉没家产,乃至剁手、沉塘。俗称&开祠堂门&。新中国成立后,此俗被禁。
【修谱】&&旧时记录家族源流、人口繁衍、族规、礼仪、堂名、排行等情况的文献叫族谱或家谱。同族人按辈排行,同代人共一字,在名中体现。郴州旧有修谱之习,每代人增修一次,由族中贤达且富有者主修,约请名人题词。谱成每房一套,专人收管。新中国成立后,修谱之俗已废。
【族规】&&旧时对族人进行处罚的条文残酷。凡乱伦通奸、强奸、偷盗、犯上者,有踩杠子、跪瓦渣、挖眼、断肢、沉塘等刑法,受罚者多为穷苦百姓。
【分伙】&&旧时,区内家庭以数代同堂为荣。大家庭多由至长者掌权。分家时,兄弟必请亲朋、族中长老在场做中人,订好赡养父母协议,合理分配家财,拈阄为准,择日起伙,各自为炊。
新中国成立后,立新型乡规民约。家庭日趋小型化,文明的家教、家风正在兴起。
二、乡&&里
【乡风】&&谚云:&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旧时,区内城乡重邻里、同乡关系,往往同乡分村界,同县分乡界,同州分县界。常在家不亲,出界为伴。今人们在外,仍重故乡情。
【帮工】&&邻里建房、办喜事,自觉义务帮工。即使昔日有隙,亦捐弃前嫌,乐于相助。
【贺喜】&&逢村邻新屋落成、结婚、生育、乔迁等喜事,邻舍街坊,备礼品,封红包,甚至举龙灯,敲锣打鼓,前往庆贺。
【认同年】&&俗称结老庚。同年生男子,双方友情深厚,经家长同意,认为&同年&。此后,每逢喜庆节日,互为祝贺;遇事尽力相助,亲如手足。女性亦有认同年姊妹者。
【结义】&&又名结拜兄弟。不同姓、不同年的男青年,彼此情笃,结拜成兄弟。多举行结拜仪式。结拜者跪地,饮雄鸡血酒,对天盟誓。誓词有&皇天在上,今我等结成兄弟,日后生死与共,祸福同享。谁有二心,天诛地灭&等语。之后,按出生年月,互称老大、老二、老三等。今在个别乡村,仍有人效行。
【请中人】&&民间一种公证方式。凡雇工、借贷、数目较大的买卖,多由当事人协商聘请当地有名望者作中人担保。圩场上有专门从事贸易的中人,通称&经纪&。中人或从中抽取酬金,或由当事人事成后酬谢。
【乡规民约】&&邻近几个村庄,为维护山林、水源、道路等共同利益而制定的公约,违者按约处罚。
【立字据】&&民间借贷钱物或许下诺言时,恐口无凭,立字交对方作为凭证。今流行。
【入门】&&去亲朋家做客,须敲门而入。先轻敲三下,若无反应,再敲三下,如此反复三次则已,否则为失礼。开门后,应先向主人打招呼,待主人应声后再入门,否则为不礼貌。
【敬烟】&&客至,主人双手递烟(旱烟杆、水烟壶或香烟)。即使客人不吸烟,献烟亦不可免,否则,视为失礼。今仍传承。
【敬茶】&&敬茶不可斟满,有&茶七酒八&之说。嘉禾、临武等县,以油茶待客,别具风味。
【敬酒】&&宴客,必先酒后饭。斟酒先客人后自己,以斟八成为宜。敬酒时,主人先饮为敬。嘉禾人敬酒有独俗:祝寿酒敬九杯,祝福长寿;生育酒敬八杯,祝八字好;毕业酒敬六杯,意为高升;建房酒敬四杯,祝事事如意。席间敬酒者右手执杯则从右边依次逐人干杯,左手端杯则从左边依次逐人干杯,杯中酒未饮尽,杯子不得放回桌上,否则给予加满。干杯后杯中不得剩酒,有&滴酒三杯&之罚规。
【送客】&&客人告辞时,主人送客至门外,再握手道别。客人年老,必送至路口,以示尊敬。
湖南省供销社索引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亲和接亲区别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