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少年宫阅读活动记录学阅读写作有帮助吗

&&&&&&&二月花文学社博客圈子,是展示我校师生原创作品的空间,请不要向圈子提交转载类作品!大家提交作品时,请务必在正文题目下面注明学校、班级和姓名!格式如“方下中学八年级七班& 李鑫茂”。
使用手机扫描加群
(山东莱芜)
二月花文学社 & 文章列表
【转载】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课题实施方案 (浏览次数:769)
【转载】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课题实施方案
本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处在知识急剧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的知识“爆炸”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果我们课堂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他们自主能力的培养.将是历史性的失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渐形成自主发现、自主创造、自主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以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同时又强调教师的引导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诸多学科中,语文教学面广量大,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它不仅要突出工具性要素。更要突出人文性要素。而这些必须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中才能完成.即通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产生学好语文的内驱力。产生情感的爆发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如下:
1、课前预习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把这一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呢?这个问题很多同仁都感到很困惑,但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如果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抓好这一环呢?那就是怎样让学生会预习,从而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预习是什么?
(1)、预习是一种铺垫。
显然,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因此,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这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预习是一种预测。
对于施教者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残缺的一部分,是二者之间的“过渡段”。因此,施教者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预习是一种自练。
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从初步的试解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预习的三个特点:①铺垫性;②预测性;③自练性。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不同类型的课文要有不同的预习要求,比如从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再到独立阅读课文,预习的要求要逐渐降低;因文而异,要有“单元意识”,对同单元课文的预习要求作总的安排,“量体裁衣”,“变换形式”;因文而异,还应明确作为“课文”组合进教材系列中的现阶段承担的训练重点,设计预习题时力求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一是指预习题不必强求一律,要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二是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引导,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2)、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阅读课题,揣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得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在新教材中,每课书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从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
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是朗读课文,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看”时深刻。
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这次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预习情况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大娘→小金花→大嫂→车站送别,虽然学生的表述的不够准确,但多数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的思路。
第五步:再读课文& 质疑难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3)、教给“圈、点、批、注、记”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记”就是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要做好自学笔记。笔记内容主要包括:生字(音序、音节、部首、除部首有几画、组词两个、至少写一个形近字并组词)、词语理解(至少找出5个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词语,查词典,写解词及课文中的意思)、课文思路(可以写课文顺序、概括自然段意思或设计思路图)、摘抄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做笔记,使眼、手、脑并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各项课前预习步骤,在开始时,首先一步一步领着学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可让学生自己自觉地独立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预习模式,学生如能长久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课后复习指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把不能巩固地掌握知识比作喝醉酒的马车夫,忘记了所装载的东西捆在车上,也不往后看看,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赶路,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家去的仅是一辆空车。中国“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更可谓妇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穗新苞米,便夹在腋下,同时扔掉了前一穗旧的。这样忙了很长时间,还只是有一穗苞米。老师家长都用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要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80岁时,还能一点不差的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字。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准,他回答说:“重复!重复!再重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要想记住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中,常听一些同学讲:“我的脑子笨,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其实,脑子再聪明,也不可能不遗忘。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次发现的遗忘规律表明:识记之后,遗忘很快就开始了,最初一段时间,不仅遗忘速度快,而且最多,以后便逐渐减缓下来。根据这一规律,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使记忆的痕迹或暂时神经联系在遗忘迅速发生之前得到强化,这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效方法。一般讲,学生学习的材料在两三天内遗忘得最多最快。外语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复习。如果晚上识记单词,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最好。
有的同学认为做作业不就等同于课后复习了吗?的确做作业实质上对知识是否已掌握起着检验作用,但是有的学科根本就没有留作业或者有的同学根本就不完成作业,即使有,内容也不可能涉及上课所讲的全部问题,这样凡是作业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就可能长期被忽略。如果没听懂,课下又没有通过复习去弄明白,久而久之,就会“负债累累”,而导致学习日益困难。
中学生对课后复习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他们在学习上的差距,往往就是在这个需要自觉性比较高的学习环节中拉开的。据一份调查统计,重点中学优秀生能及时复习的有77.2%,而一般中学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仅有25.3%,“有时候复习”的占57.5%,还有15.2%的学生“临考前才复习”,这项调查还指出:优秀学生普遍重视复习,一般中学生往往不注意复习,他们常常忽视这一无人检查的环节,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不看,就忙着做作业。这正是造成优秀生和后进生学习差距和分化的重要原因。
由上可知,真正会学习,就必须重视课后复习这一环节,放学后首先应当考虑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在做作业前首先认真地进行课后复习。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后复习呢?
良好的复习效果,不是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正确的组织安排和活动方式,为了搞好课后复习,要做好三件事:试图回忆、认真看书、整理笔记。
(一)、试图回忆
虽然同学们懂得了复习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复习才能事半功倍的问题,却并没有引起有些同学们的足够重视。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复习嘛,太简单了,一遍又一遍的读,一遍又一遍的记就是了。结果是“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忘掉。”所以只有科学的复习,才能有好的效果。而试图回忆,就是“过电影”,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下课后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哪些已经弄懂了?那些不懂?哪些不完全懂?哪些模糊不清了?
心理学家发现,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比,前者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智力活动过程。能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能强化记忆力,易于建立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恢复已有的神经联系。同时,试图回忆又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如果自己能独立的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那就证明自己的上课效果是好的,也就是在领会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基本上记住了,也能清楚的了解回忆中的错误和不能回忆的部分,从而集中力量掌握和纠正它。换言之,它使整个复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例如,学习《地理》可以面对地图神游某一地区;学完初一《历史》课的“贞观之治”这一节后,有的学生能顺利的回忆出“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李世民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能够纳谏;能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这就说明“贞观之治”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二)、认真看书
这是课后复习要做的第二件事,一般在尝试回忆后进行。
1.重视教科书的使用并注意有所侧重。
稍加注意,往往会发现,优等生的书往往被翻的较旧。我想这正是优秀生的聪明之处,因为教科书是根据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专家编写的,内容精练、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同时它又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抓住了教科书,也就抓住了基础和根本。而复习时的看书,是在预习、听课、回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看书时,还可以不时的加以对照,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的,老师是怎样处理教材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听课中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时间;对于没听明白的地方,以及在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的部分,印象模糊的部分,可多用时间。
总之,课本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课本是万万不能的。
可惜的是,有些同学不注重教科书的使用,甚至上课不带书,下课不看书,导致学完以后看上去像一本新书一样。由于不重视学习教科书,造成学习时抓不住要点,成绩落后于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2.要对书进行“精加工”,把厚书读薄。
看书时,可用彩笔把书上的重要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画标出,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便以后再看时,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
例如,学习《地理》“水资源的来源”一节,可以在空白处写上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过程:
海洋水→云→陆地上的云→陆地水→海洋
另外,在书上每出现一个新概念,就可以在教科书空白处的相应位置把概念的名称写出来,例如《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这样,教科书又成了一本字典,复习时查找起来很方便。
有 些学生,平时看书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上述“加工”,结果在复习考试时找不到重点,不知道该看哪部分好,只好从头看起,结果复习时间不够用。有的学生在考前为了查找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急得满头大汗,这是你若拿过他的书一看,还像一本新书一样洁净,也就难怪他无处可寻了。
3.复习时间充分,还可以看参考书。
有两种同学在使用教科书的同时,还比较需要相应的参考书。一是学习吃力的同学,教科书的内容有些深或讲解少,可以用参考书来过度一下;二是认为教科书内容过浅,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同学,可以通过用参考书促进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通过看参考书,有助于深入理解教科书的内容,拓宽知识面。要注意做到:
(1)要在阅读教科书并对新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课堂上尽量不要用)
(2)要围绕教科书的内容,去看参考书的有关部分;
(3)用参考书的重点应放在:教科书讲的比较简单,而参考书上讲的比较详细的地方;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而参考书上能够解答的地方;对同一个问题,参考书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的地方等。
整理翻阅笔记
一份好的课堂笔记,就是一份很有用的学习资料,特别是对将来的总复习,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通过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更加系统条理。所以看书后,还要认真整理课堂笔记。
怎样整理笔记呢?
打开笔记本,先把笔记分成两部分:
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在正页的右上角,用彩色笔写上这页笔记的题目,有利于复习时查找。例如英语笔记的右上角写上“Unit8”或“mainlyrevision”。
在正页的右侧,可以用铅笔画一竖道,竖道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听讲使自己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等。整理笔记时,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的疑点弄明白,再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笔记本左边一页所记的内容应当与正页的内容相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
副页上可以记以下内容:
(1).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的不太好或已经忘记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
(2).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和体会;
(3).听讲和看书时自己悟出来的重要体会;
(4).容易出现的问题错误或容易混淆的概念;
(5).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针对性强的精彩内容;
(6).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等。
课堂笔记整理好后,还要认真翻阅。做作业和阶段复习时,翻阅一下课堂笔记,可以很快回忆起学过的知识,对做作业和复习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记是为自己学习服务的,因此笔记本必须具备个人的特点,应当根据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掌握程度来决定笔记的详略,还可以使用一些符号,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以便节省时间。
德国哲学家荻慈根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课后复习,培养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坚持在课后尝试回忆,看课本,整理笔记。总之,学习应该是“勤”与“巧”的结合,只要你做好这两方面,你就会成为学习上的一匹黑马。
3、自主性阅读方法指导: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也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向这些家长求教,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我们把这些家长的成功经验概括为――
自主性: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作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一位小学生偶然同妈妈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妈妈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的成绩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妈妈的提醒,以后很主动地在各种机会中表现自己。
(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辘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九)、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家长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于是,家长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十)、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上述这些条件的创造,只是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止..
4、文言文自学方法指导:
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会碰到认读上的一些困难。教师应该认真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文言文中字的音、形、义,帮助他们解决认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只有重视做好这方面的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学生认读的水平,才能为他们发展诵读能力和释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在文言文阅读中,辨字音、辨字形、辨字义这三个方面实际上紧密相联。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我们分别从指导学生辨字音和辨字形这两个方面作一些举例说明,在辨字音、辨字形中必然也涉及辨字义的问题。
首先从辨字音方面来说。文言文中所用的大多数字,我们今天在诵读的时候一般可以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但是,有少数字或者现在不常见,或者在文言文中根据用法和意义的变化在读音上也有某些变化,因此读时必须注意。
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字,要认真查明字音,不能含糊放过,也不可主观臆测,否则就会误读。这些容易误读的字,很多都属于形声字。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很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分析了9353个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的作用,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变迁,在现在看来,许多形声字中声旁并不能准确地表示它们的读音。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形声字如果不去认真查明字音,简单地照它们的声旁读,往往会出差错。
例如,《劝学》中出现了一些对学生来说可能不常见的形声字:、槁、砺、、楫、跬、骐、驽、锲、镂、螯等。从字的读音跟声旁的关系来看,这些字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字的读音跟声旁的读音完全一样,如:(róu)、砺(lì)、骐(qí)、驽(nú)、螯(áo)。第二种情况是字的读音跟声旁的读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槁(gǎo)与高(gāo)、镂(lòu)和娄(lóu)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跬(kuǐ)和圭(guī)韵母相同而声母、声调不同;(qì)和支(zhī)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而楫(jí)的声旁(qì)虽然也是韵母相同而声母、声调不同,但“”在现代已不独立成字,它的读音中学生一般也不会知道。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简单化地只念半边字(按声旁的读音去念字),当然就会造成误读。
形声字的声旁在现在不能准确表示字音的现象,在音韵学上可以从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来作出解释。语文教师如果能学一点音韵学,对于深入理解文言文中许多语言文字现象是大有好处的。但音韵学的系统知识一般不宜去向中学生传授,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认、记忆某些字的正确读音,教师有时也可以适当告诉学生一点简单而有用的音韵学常识。例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形声字,读音都跟声旁的读法不同: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②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fú)鼓不鸣董少平。”(《董宣执法》)
③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陈情表》)
④彻其环(tiàn),至老不嫁,以养父母。(《赵威后问齐使》)
⑤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⑥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江水》)
例①②③中,“莩”、“”、“逋”三个字的声旁分别是“孚”(fú)、“包”(bāo)、“甫”(fǔ),而这三个形声字的字音分别是piǎo、fú、bū,声母f、b、f变为p、f、b。这实际上反映了一条重要的汉语音韵的规律:f是“轻唇音”,b、p是“重唇音”,现代普通话中以f为声母的字在上古时代声母实际上读如b或p,这就是音韵学家所说的“古无轻唇,读如重唇”。根据这条规律,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同样以“孚”为声旁的字,既有以f为声母的(浮、俘、蜉、郛),又有以p为声母的(莩、殍);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同样以“甫”为声旁的字,既有以f为声母的(如:辅),又有以b或p为声母的(如:逋、晡、圃、匍);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意义为鼓槌的“”(声旁是包)又常写作“桴”(声旁是孚),而读音都是fú。例④⑤⑥三句中加点的形声字也值得分析研究。例④中的“”声旁是“真”(zhēn),但字音为tiàn。以“真”为声旁的汉字中,声母有的是zh(如:镇、稹)、ch(如:嗔、),有的则是d(如:颠、滇)和t(如:填、阗、)。例⑤中的“阽”声旁是“占”(zhàn),从“占”得声的字,声母有的是zh(如:沾、站)、ch(如:觇)、sh(如:苫),也有的是d(如:玷、店、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况,这里不多说了。例⑥中的“湍”声旁是“”,“”有duān和zhuān两个读音,从“”得声的字,声母有的是d(如:端)和t(如:湍),有的则是zh(如:颛)、ch(如:喘)等。声旁“真、占、”在形声字中表音的情况,反映了现代普通话中以zh、ch、sh为声母的字在上古汉语中实际上把声母读如d、t,这也就是音韵学家所说的“古无舌上,读如舌头”。了解这条规律,对于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些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对于牢固地记住“、阽、湍”这一类字的读音,是很有帮助的。像这种并不复杂但确实有用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不妨适当地向学生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提示、说明。
阅读文言文还会遇到一些一字多音的字,要指导学生根据它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读准它们的字音。文言中的字,一般也就是一个单音词,有的字在表示不同词性或不同词义时,读音会产生变化,这就造成了一字多音的情况。具体地说,主要有三种不同情况。
一是破读问题。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在用作名词和用作动词(穿衣)时,分别读yī和yì;“食”在表示吃和给人吃这两种不同意义时,读音分别是shí和sì。古书的一些旧注中注明了某些字的破读音。旧时读书人在读古书时很注意字的破读,习惯于在需要破读的字右上角用朱笔画一个小圆圈,作为破读的标记。对于文言文中的破读音,我们今天可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词典也都注明这种读音,我们自然应当要求学生去学习、掌握,例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名词)读nàn;为了的“为”(介词)读wèi,作为的“为”(动词)和表示被动的“为”(介词)读wéi,等等。有一些破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加特别的区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了统一的读音,这类字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规范音去读,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文过饰非的“文”旧读wèn,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而我们今天可以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读为wén和yè。还有一些破读音,现代汉语中基本上不用了,但在文言中屡见,起到了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还是应该提示、说明的。例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池”句中的“数”,在现代这个字可以读shù(名词)或shǔ(动词)和shuò(副词),但在这句中则应该读cù,意思是密,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总的说来,指导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介绍一点关于破读的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对帮助学生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恰当地进行诵读,是大有益处的。
二是通假字问题。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某个字的现象,这就是所谓“通假字”。有的通假字读音没有什么变化,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畔”借用为“叛”,读音没有变化。有的通假字读音有某种变化:或者是声母变化,如《扁鹊见蔡桓公》“火齐之所及也”句中,“齐”借用为“剂”,不读qí而读jì;或者是韵母变化,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句中,“亡”借用为“无”,不读wáng而读wú;有的是声母、韵母都有变化,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句中,“生”借作“性”,读音不是shēng而是xìng。通假字读音上的变化,实际上也可以用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来作解释。
三是一些特殊词语中字的读音问题。例如:“浩浩汤汤”(《岳阳楼记》)中的“汤汤”(shāng
shāng),“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kè
hán),“超妹曹大家上书”(《班超告老归国》)中的“家”(gū),等等。这类字的读音,教师可以提示一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去熟悉和记住。
上面是从辨字音方面说的,接下来再从辨字形方面来说。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形声字中,声旁还在不同程度上起到表音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指导他们了解一点关于字形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辨明字形、掌握字义和字音,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要指导学生了解一点关于汉字造字法的知识。汉字的造字法,前人总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文言读本》已在《文言常识二?识文字》中作了介绍,不拟再作重复。这里,我们只想着重谈一下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一些常用部首,借以分析、掌握字义(特别是字的本义)的问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书中归纳出的540个部首,原来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形声字中都是表示意义类别的意符(即形旁)。后世的字典、辞书采用的部首,都是在《说文》部首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改进的。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关于汉字常用部首的一些知识,对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举例来说,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江水》一文时,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句话作了这样的提示:“清荣峻茂”四个字都是形声字,请同学们注意它们的形旁。学生发现了这四个字的形旁分别是“水、木、山、草(艹)”,就能较好地体会到“清荣峻茂”这四个字的表意功能相当于“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这四个主谓短语。在汉字中,可以归入这四个部首的字是大量的,实际上都可以根据部首去大体确认有关字的意义类别。又如,“页”字是一个象形字,也是一个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头也……凡页之属皆从页。”意思是凡与“页”(头)有关的字都从部首“页”。《醉翁亭记》“苍颜白发”的“颜”,从页,原意是额,这里可理解为面容。《董宣执法》“强项令出”的“项”,从页,意思是脖子的后部。《垓下之战》“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的“顾”,从页,意思是回头看(“顾”的其他义项以及虚化后表示轻微转折的用法,都是从“回头看”的意义引申开去的)。旧时书信上常见的“顿首”二字,这个“顿”也从页,《说文》的解释是“下首也”。还有其他从“页”的字,情况也跟上面列举的那些字一样,原来的意思都跟“页”(头)有一定的联系。记住了“页”这个部首表示的意义类别,对深入理解不少从“页”的字都会有帮助。再如,“彳”这个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小步也。”或说“彳”是“行”(本义是道路)的省文。从“彳”的字与道路、行走等意义有关。记住了这个意义类别,对“径”(不能行车的小路)、“循”(顺着走)、“徐”(慢走)、徇(巡行)等一系列字的本义也就比较容易体会了。
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一点关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常识。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古代已有的字叫古字、本字,后来产生的字叫今字、后起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一般有相承关系,大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偏旁(通常是增加形旁),或者是改变古字原来的偏旁;也有少数是另造一个新字的,今字和古字的联系较难看出(如:古字“亦”本义是腋下,后起的今字就是“腋”)。在古字上增加偏旁而新造今字的例子,如:《子鱼论战》中的“不禽二毛”,句中“禽”是用的古字,今字就是“擒”。《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句中“见”是用的古字,今字就是“现”。改变古字偏旁而新造今字的例子,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中表示喜悦意义的“说”后来写成“悦”。《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士吏被甲”,句中意思为披的“被”字后来写成“披”。
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实际上也就是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形体。在现代汉字中,异体字已经经过整理,许多异体字已不再使用。但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遇到一些异体字,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熟悉其中一些最常见的字。
繁简字是指有一部分汉字有繁体和简体两种写法。1956年以后,国务院公布推行了简化汉字,对一部分笔画繁多的汉字作了简化。文言文原来使用的是繁体字,《文言读本》中的课文已经采用了简体字,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繁体字与简体字大都是一个对一个的,一般不会造成误解;但也有的简体字实际上代表了文言文中两个不同的字,如果不注意区别就会造成误解。例如:简体字“征”代表了文言文中的“征”(意思是出征、赋税等)和“徵”(意思是徵召、徵求等)两个字。因此,《木兰诗》“从此替爷征”的“征”(出征),跟《班超告老归国》“帝感其言,乃征超还”的“征”(实际上是“徵”,徵召),应该看成两个不同的字,意义完全不同。
对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不必讲得过多、要求过高,可以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实例略加提示、点拨。学生略知一点这方面的常识,在诵读、复背、浏览中适当给以注意,对这类问题接触得多了,也就会逐步领悟。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用实词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文言文,固然要注意语法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更应该重视词汇方面的问题,因为语法结构是有限的,词汇却面广量大。学好常用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词汇的重点。正如王力先生指出的:“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把它像学外文生字那样地记住,大有好处。”(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范围还可以缩小一些,可以要求他们着重学好并记住几百个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里出现的大量实词不能不加分析地同等看待,应该从词语运用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大体说来,文言中的实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文言里是不可缺少的常用词,在现代书面语里出现频率也很高(有的是现代单音词,有的是现代复合词和成语中的语素)。这类实词应要求学生着重掌握,这既有利于他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可以促进他们增强对现代语文的理解、运用的能力。仅以《〈论语〉十则》出现的部分实词为例,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是富有活力的:
文言实词:诲、志、愿、憾、施、怀、择、弘、毅、吝、观、止、畏、闻、仰
现代复合词:教诲、志向、愿望、遗憾、施加、关怀、选择、弘扬、坚毅、吝啬、观看、停止、畏惧、闻名、敬仰
第二类是“半死不活”的,即在文言文里出现得较少、在现代书面语里偶尔才用到的。这类实词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课文作一般理解。例如,《文言读本》第一单元诵读课文中出现的“裘、篑、莩、砺、骥、驽、锲”等词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已经死了”的,即在文言文里出现得很少、在现代书面语里已经用不上的。这类实词作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当然要扫一下,但学生知道大概意思后就不必再作更高要求。例如,第一单元诵读课文中出现的“罟、、、跬”等词就属于这一类
通过以上的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探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及方式,形成系统、实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
方下中学二月花文学社地址:山东莱芜方下中学&&& 联系人:蔺青春&&&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宫阅读活动记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