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口译自由口译员职业前景如何

我作口译的经历和体会
我作口译的经历和体会
【图解英语系统分类,囊括所有生活常用词】
上海&&新民周刊&&的记者想请我谈一下我做口译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想谈的内容似乎大家都知道了,怕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又盛情难却,因此,我就借贵刊这块宝地给读者们谈一谈吧。正如美国ABC电视台主持人Peter&Jennings&每当报完政治、社会新闻,开始报道体育新闻时常说的一句话:如哪位不感兴趣,请不要注意以下内容。
口译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要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我国第一个培养职业译员的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这一计划每一期培训为期两年,同时学习交传和同传两种技能。每期10名正式学员,共培养了12期学员。学员毕业后经联合国考试录用后,直接进入联合国担任口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往不断增加的需要,政府各大部委也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译员,外语学院为满足这一需求,每期除了正式学员之外,还额外招收几名“代培生”。
我是在1985年作为一名代培生进入北外译训班学习的。代培生也要考正式生同样的翻译口译及笔译的试卷,不考文化政治课。由于我考试成绩不错,另外,上了一周的交传课后,可能老师认为我的交传基础还行,就让我直接上了二年级。现在看来,交传课不上还是有欠缺之处的。做学员时,第一年学习交替传译,第二年才学同声传译。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每天都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晚上不到宿舍统一熄灯时间,是不会上床就寝的。我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供职,因此,有很多机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同声传译。刚毕业时水平很低,但由于是为政府工作,有大量的锻炼机会,除了在国内做翻译外,还常为联合国机构做翻译,翻译水平是一点点提高的。这为日后从政府部门辞职“下海”,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译员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刚做自由职业翻译时,有很多难以对付的翻译题目。
口头翻译的种类
口头翻译基本上是分成两大类别,用行话来说,一是交替传译,二是同声传译,英文分别是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和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咬耳朵翻译”,即whispering,就是译员坐在听者旁边,小声地将讲话人的内容提纲挈领翻译出来。台湾人也讲“同步传译”,指的就是我们大陆人所说的同声传译。美国人常爱用translator指口译译员,用sequential&translation来指交替传译,实际上专业的叫法应为interpreter和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英文的interpretation不同于translation,前者有解释,诠释、表演之意,而后者一般指“转换”。可以认为,口译同笔译存在着较大差别。在中国,早年对interpreter也有叫“舌人”的,看来口译是要靠舌头来吃饭了。
所谓交替传译就是让讲话人说一段话后,停下来让译员做翻译,其特点是更容易翻译准确,语言更为精炼,译员也可将讲话人的意思吃得更透;此外,在某些外交场合,还可给讲话人更多的思考时间;其缺点主要是占的时间太多,理论上讲译员翻译占用的时间应该同讲话人的一样,或更少一点,但从我对一些较为出色的译员在时间占用上实际进行的统计来看,译员往往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有些时候占用的时间甚至会比讲话人超出一倍还多,这是因为译员要对讲话人的信息进行处理所至。译员不但要将讲话人的讲话内容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还要将其组织成完整的句子,并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交传时,如果总翻译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一个译员是可以从头做到尾的,但时间再长,是需要至少两名译员轮流上阵的。我有一次给世界银行一个粮食计划考察团担任口译,从早上8:30一直翻译到中午12:00点多,最后简直是连基本的话都快译不出来了,不是听不懂,而是没有气力讲话了,因为实在是太累了;还有一个同事说,她曾为中国入世谈判一口气做了9个小时的口译,事后称这实在不是人干的活。因此,为确保质量,译员数量安排上一定要合理。我常碰见一些会议组织者为节约费用,尽量减少译员的数量,最后只能是使会议交流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称职的译员,要完全掌握翻译时所用的两种语言,做同传时还要掌握更多种语言。最为理想的当然是译员使用的两门语言均为其母语,但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国还不多。我曾在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翻译学校听过一年的课,学校一位教师梯也尔是当时法国外交部的英法首席译员,专为密特朗总统担任翻译,他声称法国只有他一人是真正的双母语。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我想他的意思是,要作为一名真正称职的译员,不光是要掌握翻译时所涉及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及对相同事物、概念等的表述方式。我曾有幸几次听过他做翻译,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翻译出的东西十分严谨,毫无杂质。听他做翻译,有在听他在做演讲的感觉;他翻译所占用的时间也恰到好处。
一般人认为,翻译不就是他说什么,你说什么嘛,有什么难的?其实,要真正理解讲话人的意思也并不是件易事,两个人用自己的母语对话时,不也有误解的时候吗?另外,即使让你用母语重复前一个人的讲话内容,如果内容多了,你又能重复出多少呢?当然,还有更多其它因素,不在这里多说了。一名出色的译员,能让讲话人讲10几分钟,然后再完整地将其讲话内容翻译出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人家讲一句,你翻译一句,这就是翻译了,这就是交传了,而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
面临的挑战
我认为,做交替翻译的挑战之一就是做好笔记,也有不少人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我很佩服外交部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好,翻译得很完整。我想,这是与他们平时苦练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听懂各种口音,这也是与多练习分不开的,你不去听,或没有机会去听,到时候怎么会听得懂呢?同传时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去听各种口音的人讲话。一般人总是认为,讲到听懂各种人的口音时,主要是指外国人,本国人有什么听不懂的?但我不以为然。大家平时在听一个所谓“外地”人讲话时,能听懂其大意就行了,不必每句话,每个字词都听出来,可能也很难全听出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电视上除主持人的讲话不打字幕,其他人的讲话都要打字幕的原因吧;而做口译时却不同,译员要将每个词都听得很准确,听不清楚怎么能做好翻译呢?我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几年前?&国际先驱论坛报&&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大型会议,我为会议开幕式酒会作口译,台上几个人,台下上千人。几个老外都对付过去了,没出什么大错,轮到为上海本地一位领导发言时,我的脑子一下子好象全空了似的,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哪里是在讲普通话啊,完全是在讲“普通上海话”。我紧张得一下子就慌了神,再加上多支大瓦数灯光的照射,汗水一下子顺着额头流了下来。
当然,听外语国人讲话时,特别是非英语母语人讲英语时,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刚开始作口译时,觉得最难的就是听不懂非母语国家人讲的英语,特别是印度人和一些非洲兄弟们讲的英文。记得最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口译时,有一个叫Telejani的执行局委员,来自非洲的加纳,他在会场上十分活跃,每次给他翻译时总是不知所云,急出一身大汗。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听多了,做多了,情况就好一点了,但还是不免会出一些错误。做交传时,你如果在头一句没有听明白讲话人的某一个词的发音,在下一句中有可能会听清,但同传就不同了。有一次我给一位国家领导人做翻译,他讲话有浓重的江南口音,讲话声音又低,有个词就给听错了,但到他第二次用这个词时,我恍然大悟,根据上下文听对了这个词,及时做了更正。事后对此事做总结时想到,领导讲话有口音,不是你翻译一个人的问题,在场的其他人也有听不懂的,所以,千万不要紧张。紧张也是做口译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
同样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在事后做总结时,我的一个同事开玩笑说道,他声音低,只有你离得最近,只有你听得最清楚,翻译错了别人不也不知道吗?你有什么可紧张的?当然,紧张不是胆子大就可以克服的,关键还是心理素质要好。你的听众里时常会有懂外语的人,有些领导还会给你的译文做修改或补充,或中间给你提词等,译员一定要积极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要紧张,更不要有抵触。
当然,还有不少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最基本的意思的理解问题、词汇的运用问题等,口译做多了,会有一些临时性的解决办法,但要彻底解决,则要靠平时大量的积累。
总之,交传做好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多数非专业人士眼里,交传要比同传容易,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口译是我从事多年的职业,而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做了十几年的口译,总还是觉得交传做不好,从这里也可见一斑,当然,我没有经过交传专业的训练,这一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作好同声传译
所谓同传就是讲话的人一边讲,译员一边翻译,不用打断他。讲话人讲完了,译员也基本翻译完了,结束时间差不了几秒钟。同声传译对讲话人是有一定要求的,根据国际同声翻译协会(http://www.aiic.net)的建议,讲话人的讲话速度应保持在每分钟100到150字之间。以央视新闻的播音速度讲话,可以说没有人能翻译出来。另外,就译员来说,并不是哪位译员跟得原话较紧,哪位译员就译得好,一句话从哪里开口译几乎是说不清楚的,全要靠译员临场的感觉,译员开口早了,容易被套进去,开口晚了,又容易丢东西。我的一位同事张彪兵对此打了一个比喻,我认为十分贴切,张彪兵觉得做同传就像是在迷雾天开车,尤其在即兴演讲和自由提问阶段。有人在前面走,你要紧跟着,和他的前进路线保持一致,但他不会告诉你他要去哪里。不能跟得太远,太远的话他一拐弯,你就看不着他了。太近的话,一拐弯又撞上了。我想,我也可以借用这一比喻进一步发挥一下,你跟前面的车走时,他要拐弯时,一般情况下会事先打转弯灯的,作同传翻译时,译员也应对讲话人的语言信号十分注意,只有这样,才能不会get&lost,即“跟丢前面的车”。
如果说没有花一年的时间专门学习交传是一种遗憾的话,有幸的是,我接受了一年的正规同传训练。同传训练一开始很艰苦,也的确很难学习,因为,我们都只习惯于一边思考、一边讲话,没有人习惯于一边听别人讲话、一边思考,一边还要将别人的原话用另外一种语言复述出来。因此,一开始关键之处就是要学会一心二用,或叫“分神”,英文叫“split&of&attention”。这种习惯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养成,我开始学习同传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口里经常不由自主地用另一种语言重复别人的话,有时人看见了,觉得我好象有神经病。
在校时,每天做十来个小时的同传练习,听的全是联合国各种会议的发言录音,内容五花八门,讲话人口音各异,有些人的讲话真让我们一点也翻译不出来,只好请来教师给我们做demo,就是让他们为我们翻译一下那段我们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来的讲话。我的两位教师都是译训班第一期的学员,都在联合国有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十分出色的译员;周育强老师教我们英译中,他每次给我们做完demo后,我们就感觉自己没有希望了;周老师目前还在联合国维也纳担任P4级口译;另一位恩师叫方生平,教我们中译英,不幸的是方老师英年早逝,已于今年春节前离开了我们。他们当时教书时,也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全是根据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的路子给学员们提供指导。而对于学员来说,主要还是要做大量的练习,自己去深刻地领悟。一年下来,练习的时间要超过1000多个小时。这就好比培训飞行员一样,飞行小时到了,技能就上去了。
有人讲,同传是口译的最高境界,这话有点不确切,我始终认为,交传有交传的难处,同传有同传的难处,两门技艺有很大的差别。同传要求译员反映更加敏捷并具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译。据一位日本译员说,有人对译员作同传时的脑电图的进行过记录,发现左右脑是被桥接在了一起的。学会一心二用十分不容易,开始时的练习是对讲话人的内容用同一种语言做重复,如听着每天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节目,一边听,一边重复其原话,一开始会发现重复不了几句就有听不清楚的句子,会扔掉一些东西,不能连续重复五句以上,时间长了,就好一点了。这就是一心二用的开始,并无什么神秘之处。这一练习十分枯燥,但确是十分必要的。等中文重复得好了之后,再练习重复英文,正常的电视节目语速较快,很难重复下来,可以先从美国之音的特别英语节目(Special&English)着手做起。我认为,这一点是同传与交传最大的一个区别。当然,还有多技巧性的东西就不在此多谈了。
步入翻译界
毕业了,文凭拿到了,就一定能做好口译了吗?当然不是。培训的结束只意味着日后艰苦长征的开始。对于大多数去联合国工作的译员来说,他(她)们日常翻译所接触的内容重复性较大,因此,做多了就会熟能生巧,日子久了甚至会感到疲塌,再也没有任何挑战性了。每天三人一组进箱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译同样的程序性内容,以“谢谢主席先生”开始,又以期待着翻出“The&meeting’sadjourned”&(会议到此结束)的心情工作,谁能不烦呢?因此,有些人就主动离开了联合国,重新学习后进入了全新的领域,有了当了律师,有的成了投资银行家,做得都十分出色。对于留下的继续干的人来说,他(她)们的水平的确提高得很快。
我们这些代培生除外交部派出的有机会为联合国工作外,其他人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单位工作,并有机会前往各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做口译,因此,所遇到的情况其实与在联合国工作的同学差不多。有些人感到,日子长了,翻译的内容熟悉了,就再也没有挑战意味了。
可对于我来讲,我是如此热爱这一职业,每次翻译时,总是不遣余力地做好每一句话的翻译。可翻译这一行业,特别是同声传译,是不同于其它行业的,我和我有同事常称之为“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每次二十分钟下来有太多的遗憾之处。但我想,这话不见得人人都同意,如我最崇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P5级英、法、西语译员,Jesus&Gatanbourne先生看来就不会同意,因为我每次听他做翻译时,总是觉得他出的英文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完整、那么达意、声音那么动听、语气那么到位,似乎没有一点遗憾之处。我总是感到他的水平,对于我来说,永远是高不可攀的。当然,他从小就掌握西班牙文和英文,很快又学会了法文,先天条件肯定要比我们强得多的;但他的勤奋和智慧也是他人所不及的,听说他在20多岁时,已经攻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在美国拿下了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又在法国拿下了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有一次我对他的成就表示感叹时说,I&think&you&are&a&genius.&他回答说“IAM&a&genius”.&
(我想你是个天才,他说,我就是天才)。我听了这话,心想,我这辈子是达不到人家的水平了,人家是天才,而我只是凡夫俗子,再次感到frustrated&
(十分沮丧),前途无望。
到90年代初期,我开始为外单位及社会上举行的一些会议做同声传译,由于外面的会议内容较新,自己的知识匮乏,翻译时压力巨大,常常感到翻得差强人意。但我还是下决心要将这一职业做好,并于1994年率先作为一名国内的译员加入了国际同声翻译协会。目前中国已有10几位译员加入了该组织。改做自由职业译员后,接触的面一下子就广了,政治、经济、银行、保险、证券、投资、会计、法律、计算机、电信、电力、环保、化工,以及国际关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医学、等等,所涉及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内容上讲,做翻译的跳跃性很强,经常是头天做完电信,第二天又要译保险,要求对各行各业的词汇都有一定的掌握,内容都要了解一些。翻译要是杂家,要是Jack&
of&all&trades&(万金油);要know&a&bitof&everything,&not&everything&of&all&
things,即各行各业都知道一点,而对每一行业又不可能全面了解。另外,每个行业又分为各个方面,即使你做过这个行业的内容,下次做时,可能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还是会感到很生疏,翻译起来不顺利。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事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会议内容,争取事先拿到会议材料。说到会议材料,我想起了一个翻译索要材料的小故事,有一组译员准备为某个会议做同传,其中有一位译员李四在会议之前,多次向会议组织方要材料,而另一位译员张三却一次也没有要过。以至于组织会议的一位小姐说,你看人家张三水平多高,从来不催促我们给材料,而李四整天追着我们要材料,肯定水平不行。其实,这位李四才是真正职业译员,而张三则缺乏一点职业精神。
我曾做过一个有关骨癌的专题发言的翻译,发言只有20到30钟,而我这个医学门外汉则花了近一整天的时间为之做准备。讲话内容对我来说十分复杂,许多东西甚至连听也没听说过,真后悔接了这么一个活,怪不得我的同事卫生部的翻译自己不想去做呢。但没有办法,既然答应了客户,就得硬着头皮上啊。由于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翻译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从箱子走出来时,一位一直在旁边听我翻译的先生上前问我,“老师,您是哪个医院的?翻译得这么好。”我听了这话感到精神上受到了极大鼓舞,一天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报偿。
自由职业译员大有可为
联合国及欧盟雇用大批长期专职口译,此外,每年还需临时聘用众多的自由职业口译以满足其各类会议的需求。在欧美,除这部分国际机构内的专职译员外,其他译员基本是自由职业,政府机关的译员数量极少,而我国情况下相反,政府机关中有不少专职译员,但他们的工作又很杂,这样不利于译员走专业化道路。其实,作为自由职业有一点好处,如果你觉得会议内容太难,你可以不去做,但同时,你不去做难的会,你也永远没有提高的机会。自由职业译员的工作特点有些类似记者的工作,他们是什么内容都报,我们是什么内容都翻。只有本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才能做到样样内容都能做好。天长日久,你又会有在联合国专门机构做口译的感觉了,在市场里做自由职业翻译也同样会经历一种熟能生巧的过程,做的题目多了,还会有触类旁通的感觉。比如,计算机行业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做过许多这类的专门会议,开始时较难,但做多了,译起来就舒服多了,等到别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会议上讲到有关这一话题时,我会感到很轻松。
同声传译在我国作为一个正式职业可以说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一些先辈在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就开始做同传。多年来,我国译员的水平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联合国译训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比起国外的译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增加,对口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译员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想为年轻人的学习提供一点帮助,可我既不会作老师,又不愿意放弃自由职业,因此,我开设的一个网站(),通过互连网回答网友们提出的有关口译的问题,并得到了口译界一些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年轻人学习,并为我国口译事业的发展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英语导师教你学英语
&&&&这里集中了多位英语专家学习英语的切身体会之感言,朋友们可以从中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更可以此为参照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01、王佐良:通过文化学语言
02、许国璋:英语教育非英语教学
03、周珏良:翻译的步骤
04、熊德輗:Read&for&Pleasure
05、刘承沛:成败在此“数”举
06、陈&&琳:习得?学得?
07、丁往道:我的两点意见
08、胡文仲:学习英语无捷径
09、高厚堃:“枕中秘”
10、危东亚:学习“地道”英语
11、张中载:“输入”与“输出”
12、梅仁毅:如何“登堂入室”
13、胡壮麟:英语学习有规律吗?
14、吴&&冰:怎样“一箭双雕”
15、陶&&洁:学习是为了使用
16、何其莘:怎样达到用英文思维
17、秦秀白:We&Live&in&and&by&Language
18、黄源深:背单词有用吗
19、李赋宁:“读书必须过笔”
20、姚乃强:业精于勤
21、陆谷孙:Pressure&与&Pleasure
22、吴古华:“自说自话”练口语
23、陆国强:学以致用
24、薄&&冰: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者
25、杨立民:你为什么学英语
26、王逢鑫:英语词汇:记忆、理解、复用
27、赵一凡:英语——通往世界的旅行证
28、庄绎传:译海无涯
29、陆建德:学无止境
30、王守仁: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英语
31、吴一安:进入英语的自由王国
32、刘海平:兴趣需要转化为持续的行动
33、陈德彰:翻译与字典
34:桂诗春:开卷有益,动手有益
35、Jack&C.&Richards:&Helping&Remember&New&Words
36、秦亚青:阅读使我受益良多
37、钱&&青:读些简易读物
38、杨仁敬:学英语:乐趣与磨练
39、顾曰国:A&Whole&Person
40、许余龙:我的经历与体会
41、虞建华:Jump&and&Get&an&Apple
42、张载梁:多一本词典,多一位老师
43、何兆熊:学好英语无捷径
44、张维友:语言无法“速成”
45、熊学亮:我怎样练口语
46、郭棲庆:学习英语,感悟人生
1.王佐良()
浙江上虞县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7年留学英语牛津大学茂登学院,获B.Litt学位。1949年回国
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主任、副院
长等职务。在英语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著有《彭斯诗选》、《英国诗史》、《莎士比亚绪论》等,并主持编纂了《英国文学史》。
通过文化学语言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
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
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本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
面前布满了陷阱。&好的作品应该是使人耳目清明的,论述文学的文章也应照亮作品,而不是布
下更多的蜘蛛网。&最终决定一部作品语言的好坏,......不仅在于编著者对于某种表达形式的精
通与否,而且还在于他对论及对象的敏感性、他的想象力、他的求知欲和对新生事物探索的勇气、
他对人类事业的关注和他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2.许国璋()
浙江海宁人。193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47年赴英留学,
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949年回国并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
(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
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等职务。为语言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在外国文学、翻译以及鲁迅研究等学术领域也多有建树。&曾主编大学《英语》教材。
英语教育非英语教学
&&&&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字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
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
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教师
们)对前途要有信心,只是沉闷又能做什么呢?......国家总归在进步......我们总归生长在这块土地上,
也只有在这里我们能够有所作为。
3.周珏良()
安徽东至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1948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研究院。自1950年以来,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英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和翻译等领域建树颇丰。曾编著《英美文学欣赏》,并参与主编《英国文学史》等。
翻译的步骤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
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4)放几天甚至几
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
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
通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字,包括诗和散文
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诗》
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我们读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4.熊德輗(1927-)
江西南昌人。1937年随父母定居英国。1948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硕士学位。年在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历史。年在希腊联合国巴尔干委员会从事翻译工作。1950年底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后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主要著作有老舍小说《牛天赐传》英译本Heavensent(1951年英国Dent书局出版;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修订版);《汉英词典》修订版(任英语顾问)。
Read&for&Pleasure
&&&&学习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没有任何捷径可图,老想找捷径的人是永远学不好的,要想学好必须定下心来
打一场持久战。不要忙于“对口”(学专业英语)。如果基础没有打好,甚至英语还没有入门想学好专业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总喜欢把学习英语比作一场围攻战。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你指挥军队攻破一道又一道防线,直至拿下你头脑中的这个顽强堡垒——母语。学英语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人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都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下苦工夫。要从阅读中学到好的,地道的英语,我们不妨读细一点,甚至对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诵。但阅读不应该只限于写一些漂亮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是广泛的人文知识,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在五十年代初我提出要"read&for&information",因为当时材料少得可怜。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因此我提出要"read&for&pleasure",当你达到了这个境界,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再也不会为“如何学好英语”这个问题而苦恼。
5.刘承沛(1922-)
江西赣州人。1922年生于上海。1945年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已退休。
自1958年《英语学习》创刊以来一直是问答栏的主持人。
成败在此“数”举
&&&&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
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6.陈琳(1923-)
原籍江苏,生长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留外语系任教。1951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曾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北外海南分校校长。1956年受命编写我国第一套英语专业通用课本《大学英语》。曾参加《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翻译工作。1978年开始,从事远距离外语教学,担任电视广播英语课程主讲教授多年,并编著电视、广播、函授英语课本多套。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外国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习得?学得?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
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工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
&&&&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做精和泛的工作。说的罗嗦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
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工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含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安徽省无为县人,1924年生。194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1950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和俄国莫斯科外语大学任客座教授各一年。1991年离休。
参加编写的主要著作有:
《当代英文散文选读》
《英语文体学引论》
《英语写作手册》
《英语写作基础教程》
《英诗入门》
《中国神话及志怪小说——百篇》
《孔子新评》
《孔子语录一百则》
我的两点意见
&&&&关于学英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家已经谈得很多。在这里我还想补充两点意见,供学英语的朋友们考
&&&&一是要注重写的练习。强调听、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大量阅读,也是必要的。但对于
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写一篇短文,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而且“写”对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这对提高语言质量十分有益。
&&&&二是要关心中国文化。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对中国文化的
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分,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参与创办《英语学习》杂志。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外国文学》主编。
社会兼职包括: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中国高
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等。曾被聘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学及澳大利亚文学。专著包括《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文化》(与高一虹合著)、《与中国人交际》(与Neal
&Grove合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澳大利亚文学论集》。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1990年被悉尼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学习英语无捷径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多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浙江湖州人,1925年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50年代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及联合国译训部任教。1958年参加创办《英语学习》,后任第五任主编()。现已离休。
参加编写的主要著作:
《英译汉教材》
《欧洲文化入门》
《汉英词典》(1978)
《汉英成语词典》
《汉英词典》(修订版)
“枕中秘”
&&&&一般人查字典是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词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据多位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他把重得拿不动的大词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词典,怡然自得地读了一个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词典》和《袖珍牛津词典》,称之为“枕中秘”。他认为这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作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用。其实,随着词典编纂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s&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例如《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个),例证精当生动,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为浅近,“牛津”、“朗文”有双解本。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出生于成都。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英文系。
解放前做过翻译工作。1949年解放后即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任教。
先后教过本科学生、研究生以及教师进修班。
近二十多年来主要从事汉英词典的编纂工作。
曾担任《汉英词典》(1978年版)副主编、《汉英成语词典》(1982年)主编、《汉英词典》
修订版(1995年)主编。
学习“地道”英语
&&&&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吕淑湘先生说过,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这个提法相当尖锐,意识是告诫中国学生,要分清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把二者混同起来。林语堂先生也一再强调过英文的表现法,并饶有风趣地说,在英文里只有“花闻香”,没有“花香”。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学习的人在主观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够自觉注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结果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质量不高,或可说毛病不少。大家都说要学“地道”英语。所谓地道英语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来,地道英语并不是什么玄远的东西,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英语里就有,在许多课文里就有,在不少录音里就有,就等我们去发现,去学习。然而,要发现和学到地道英语,也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其中必然有许多难点或特点。这些难点或特点理应受到重视,但是说来奇怪,中国学生往往忽略过去,不予重视。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指导。正确指导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参考书籍。对广大自学英语的人来说,借助参考书籍尤其重要。参考书籍,如词典、语法书、用法书以及讲作文修辞的书,都会告诉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应当注意什么。我们如果把从参考书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听说读写实践去,常作英汉对比,日积月累,最终就不但能辨别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生于浙江宁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学习、从事研究工作。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至199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英语系讲授英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输入”与“输出”
&&&&学语言光听不说、光读不写,是学不好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戴着耳机听英语,埋头读英语书,
却不开口朗读、背诵名篇、名段,不开口练着说英语,也不动手做笔头练习,写英语文章。只有语言
的“输入”(通过听、读吸收语言),却无语言的“输出”(通过口头和笔头表达思想,应用学到的
语言),是学不好语言的。
&&&&学语言同学文化分不开。通过语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学语言要听读题材广泛的书籍和文章
(历史、文学、传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增长各种知识,并学到
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广东中山人,1935年出生于中山,后移居上海。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60年北外英语系研究生毕业。
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登堂入室”
&&&&要学好英语,就要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传达的各种文化信息感兴趣。当你读到或听到别人用简洁的
英语表达深奥的思想时,兴奋不已,立即记住,这就表明你已对语言产生了兴趣。没有这种兴趣,
难以在语言学习中登堂入室。
&&&&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语调。发音、语调、重音、停顿,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确。否
则,将影响听力及口语,从而使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
&&&&简易读物对打好基础极有用,要多读。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读四十本。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
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百到两千词汇写出几十本书
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
&&&&在基础阶段后期,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
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对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3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至1993年任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
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主要获奖著作有《语言学教程》、《系统功能语法概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
英语学习有规律吗?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
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象,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
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少查词典;对那些频频出现的某些新词,多查词典,了
解其意义和用法。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出生,江苏江阴人。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研究美国小说、美国亚裔文学及英语文体学。
从教40年来多次被评为校、部级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
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
获国家及北京市奖的主编或合编的著作有:《汉译英口译教程》、《杰克.伦敦研究》、《英语文体
学引论》、《英语写作手册》(修订本)、《美国文学名著精选》等。
怎样“一箭双雕”
&&&&学习外语和学习任何知识一样,是不能投机取巧的。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
你通过“听”来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常说的“英语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相关的方面,学习时要尽量平衡发展,如果
其中一项过差,会从总体上影响外语水平的提高。如今仅电视一个渠道就有许多“听”的节目,可
“读”的书更多。至于“说”和“写”完全可以自己练习。没有人对话,可以采取用英语思维的办
法跟自己说。“写”则可以通过记日记来提高,一天记一件事,可以写“听”到或“读”到过的,
这样就复习了从“听”和“读”中获取的语言知识。
&&&&学习外语“懂得了”不等于“掌握了”。如对中国人来说,理解she和he二字并不难,但用起来却
每每出错,因此要常练、多练、反复练。
&&&&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
解和其它困难。
&&&&学英语除了肯下工夫外,还要动脑筋总结英语的特点,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同”和“异”。看到了
“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不过,需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的还是“异”的部分。
&&&&要想学好英语,得不怕麻烦勤查外国人为初学者编写的单语词典,因为使用双解词典时,大多数人
长图方便只看中文,而英语解释不但更加准确,而且通过看英语解释还能复习常用词汇和表达法,
可谓“一箭双雕”。
浙江绍兴人。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出生于上海。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8年毕业。
现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习是为了使用
&&&&学习英语跟做任何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不下苦工夫是不行的。
&&&&学习英语首先要打好基础。从语音语调做起,多听录音多模仿,一定会有收益。学习语言有一个累积过程,在听、说、写、读四项技能中,阅读是关键。应该大量阅读简写本文学名著和其他简易读物,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诗歌或名篇背下来,那对以后写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好处。
&&&&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想方设法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最简便的办法是用英语复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和用英语写日记。这两种办法可以促使我们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寻找我们想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而长期坚持的结果会提高我们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获英美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
著作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与王佐良合著)、《英国戏剧史》等。
主编《新概念英语》(新版)、《英语听力教程》和《英国戏剧选读》等。
怎样达到用英文思维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的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要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11月生于天津。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英语系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曾任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外语学会副会长等职。
曾应邀赴美国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讲学后在耶鲁大学英语系从事研究工作。主要
著作有:《英语简史》、《英语文体学入门》、《英语通论》(主编)、《当代英语习语
大词典》(主编)、译著《英语的故事》等。
We&Live&in&and&by&Language
&&&&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好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就
学习英语而言,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学。We&live&in&and&by&language.
要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生活的范围有多大,你的英语学习天地就有多么宽广。诚然
,你周围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但你完全可以为自己创造虚拟的“英语世界”。常问问自
己:这层意思或这个事物用英语该怎样表达?在这种场合或情景下,“老外”会说些什
么话?带着这类问题去读书,去请教他人,就能“立竿见影”。有了这种意识,你便会
发现: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学英语,你一辈子都在学英语。
&&&&要读大量的英文小说。就英语学习而言,一部英文小说其实就是英语建构的一个“虚拟
世界”。那里有人,有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与调和。走进一部英文小说,你实际上就已经“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了,还愁
没有东西可学?经典作品要读,写得好的当代通俗小说也要读,因为后者的语言更新
鲜,更有时代感。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目前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
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等职。
学术专长为澳大利亚文学、英语教学和翻译。
主要著作有:
专著《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文学论》、《澳大利亚文化简论》、《当代澳大
利亚社会》;
编著《高校英语教材1——8册》、《英国散文选读》、《澳大利亚文学选读》;
译著《简.爱》、《隐身人》、《我的光辉生涯》、《惊醒》等。
背词典有用吗
&&&&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现今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短文章上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因而口笔语都缺少外国味。多读文学作品和外国报刊不失为一剂良药。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英美人都反对背词典,因为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背的同时不要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陕西人,1917年出生。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获美国耶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美国洛氏基金会人文科学研究员、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
议组成员、特约成员等。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起任北大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
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
主要著作有:
《英语史》、《李赋宁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蜜与蜡:西方文学阅读心得》、
《英国文学论述文集》等。
“读书必须过笔”
&&&&目前我国知识界的英语听、说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英文写作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
我在两年前曾读过美国一流杂志《纽约人》(The&New&Yorker)的印度专号,介绍印
度作家和印度各行各业的专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和文章的片段,包括诗歌、散文、评论以
及科技、医药、法律等方面的报导等。其中有些文章简直可与当代英、美优秀作家的英
文写作技能相比美,有的甚至超过。我一向佩服林语堂、韩素音等人的英文写作,但是
像他们这样的英文高手在我国人当中毕竟太少,而今日的印度却涌现出众多这样的人
才。我们在培养英文写作高水平新秀方面也要急起直追。
&&&&我建议:加强大学各专业课程的英文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和期刊(以及文学作品)
的阅读,并用英文做读书札记,写读书报告或内容提要的训练。读书必须落实到笔头。
这是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体会。湖南岳麓书院的一条校规就是:“读书必须过笔”。美
国某大学校长也曾说:“Every&course&we&teach&in&this&university&is&a&writing
&course.”(我校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写作课。)也都是这个意思。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7月参军,入军校学习英语。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
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重要译著有《红字》、《霍桑文集》、《福克纳》。
主持编译/编写过多部词典,如《蓝登韦氏英汉大学词典》、《综合汉英词典》、《商务
英汉学生词典》等。
&&&&我认为学好英语各人应根据客观条件,学习目的和本人情况,依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习,要借鉴,但不迷信,不盲从,提倡因人而异,各自为战。
&&&&我学习和从教英语四十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初学者主要打好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读、听、说、写、译的技能。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要领归结为: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死”指多模仿,多练习,后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强调多读多写,读和写都要精泛结合,不仅要读文学名著,也要读其它类的书,以及报纸杂志。要强迫自己写,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短文。我的口号是:眼快手勤,翻烂一本词典,磨出手指老茧。
&&&&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如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上的主攻方向。要扩大面,做到博学多闻、博览群书、博中有专。从写学士论文开始,就要选好题,日积月累,逐渐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这时也就可以说学有所成了。
&&&&回过头来,要与大家共勉的还是一句老话:业精于勤荒于嬉。愿大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有所成。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研究生班,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英汉词典》主要编写者之一;《英汉大词典》主编。
Pressure与Pleasure压力与兴趣
&&&英语学习需要有pressure与Pleasure的结合。今日的英语教学中,接踵而来的考试和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窒息了同学们活泼泼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应试技能一般较强,而交际技能相对薄弱,要反个个儿,教师要使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每堂课要在连续脑轰击(brainstorming)的同时,使学生开怀大笑几次。
&&&“输入”与“输出”:保持两者大致相当的比例,譬如说“输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最好保持一万字的写作“输出量”。写完最好找高手修改,且不断温习修改意见。
&&&&模仿与对比: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要减少母语干扰,对比最重要,譬如说对比比出英语的动词时态意识、与汉语迥异的数字意识等。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出生于上海。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及研究生毕业。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教授。
曾任清华大学外语系系主任、全国大学外语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理事长。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1993年曾两次获教委颁发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自说自话”练口语
&&&&有人说语言是工具,有人说语言是行为习惯。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两种说法包含着一个共性:
练和用。工具只有常用才能熟练,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行为只有多次重复才能成习惯。学习外
语无捷径,必须反复练习和运用才能成为一种熟练的技能和工具。
&&&&学习外语如同学用一种工具,都离不开方法。学习英语的方法或策略既可由老师指导、也可通过
学习者相互交流而获得,但尤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自身通过摸索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
略。比如记单词,为取得短期效应,突击背诵可能起些作用,但从长远说,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
量的根本途径。
&&&&如何提高口语是当前英语学习者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口语提高的关键在于“练”,天天练,时
时用。多练才能熟练,熟练才能生巧。先张口,不怕错,与人对练,“自说自话”。“自说自话
”是极有效提高口语的一种方法,是为自己营造不受时间、地点及空间制约的语言环境。不用担
心说错,先张口,后求正确;不会说的可记下事后向他人请教,或在阅读时,有意识注意英语是
如何表达的。大量阅读易上口、地道的英语阅读材料或书籍,是提高口语的根本途径之一。
23.陆国强&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3月生,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曾应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及英国朗文(亚洲)出版公司之邀作过系列学术讲座。1989年被滑铁卢大学电脑中心聘为高级研究员,利用电脑进行英汉语义结构对比研究。
除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之外,出版专著六部:《现代英语构词》、《现代英语表达与理解》、《现代
英语联想与搭配》、《现代英语词汇学》、《英语句型研究》、《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
&&&&The&Power&of&knowledge&consists&not&so&much&in&its&wide&spectrum&as&in&its&wide&
application.知识的力量与其说在于广博不如说在于广泛应用。这句话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诠
释。知识再渊博,若不学以致用,也产生不了力量。重在实践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在初
级阶段,听说是一对主要矛盾。首先要大量地接触纯正英语不断刺激听觉神经,然后进行口头复述
或利用听到的语言信息与他人交谈。莎士比亚专家林同济教授曾说过学英语的最好办法是:
“Converse&with&Bernard&Shaw&for&fifteen&minutes&before&you&go&to&bed.”从现代语
义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要培养一种语义能力(semantic&competence),即语言直觉
(linguistic&intuition)。到了高级阶段,读写是一对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写。当然先得进
行大量阅读,扩大知识面,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即创造地运用知识,这也是强化语义能力训练
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均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或者说具有识别和运用语义
结构的能力。语义结构是以语义为中心融合语法和语用的语言系统。每一种语言均有自己的语义结构
体系。掌握英语就是要善于实现英汉两种语义结构的相互转化,以克服逐字对应(word-for-word&
correspondence)、对号入座的倾向。例如:
这个故事发生在伦敦。
The&story&takes&place&in&London.
我们享受公费医疗。
We&enjoy&free&medical&care.
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深化改革。
To&deepen&reform&is&the&most&urgent&task.
以上三个例句均在语义结构上出了毛病,单从语法结构来看,似无可挑剔,但在语义上存在着不相容的
问题(如story与take&place,enjoy与medical&care,deepen与reform等在英语语义结构系统中
不相配),同时又违反了语用规律。在复旦工作的英美专家凭他们的直觉不约而同地判定上述句子为典
型的中式英语例证,应作如下的修正:
The&story&is&set&in&London.
We&are&entitled&to&free&medical&care.
To&deepen&our&commitment&to&reform&is&the&top&priority.
外国专家的这种判断能力就是一种语义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递归式反复实践
(recursive&manipulation)才能习得。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生。山西应县人。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即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迄今已50年。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6F年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任教。
长期从事英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对英汉翻译亦有较深的造诣。近年致力于英语咨询方面的工作。
主要论著有《英语语法手册》(主编)、《英语时态详解》、《英语名词的数》、《高级英语语法》
(主编)和《英语语法札记》等。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者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我将多看故事多看画,多听句子多唱歌。语法我不学,完全靠模仿。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我将把好的课文念得正确、流利、烂熟,睡梦中会说出来,作文中
会用出来。我还要读课外读物,并用简单的英语向我的同学复述故事的内容。我将学一点基本语法知
识,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但绝不去钻牛角尖。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自学青年,我将尽量结合英语实践(读、听、写、说)先把语法学好。就象
查词典一样,我将经常查阅语法书。等我把基本语法掌握后,我将展开大量的英语实践,在实践中通
过思考与总结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我将充分地利用好的词典、参考书,包括较高深的语法著作。
文丨窦文涛
我从小害羞,小学五年都是一口石家庄口音,特土的话。北方的孩子堆里,谁一说普通话,大家会觉得你很做作。小学毕业考到另外一个中学的第一天才开始说普通话,小学时我不但一口石家庄话,而且还结巴,有时我哥冷不丁地就给我一个耳光,他们说这能治我的口吃。
我是属于那种表达感情有障碍的人,可能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台上格外放得开,我有时候在上台之前,觉得心里挺没谱的,就会对我身边的人说:“夸夸我。”鲁豫等一些人就在我身边大喊:“你盖世无双,你是最好的,最棒的。”哎,真有用,于是我就觉得能够镇定,能够兴奋。你们去注意美国拳击比赛,比赛之前召开新闻发布会,那些拳王会对记者说:“我要把他像臭虫一样碾死。”他是没有修养吗?没礼貌吗?不是,这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技术,是让自己兴奋起来。
有一次我跟主持人讲课时说:“你们当中哪怕有人再内向,拙于言谈,肯定也会有那么一次跟人聊天的时候神采飞扬。所有的人都被你吸引,只要有一次就能证明你是有口才的,你不需要去培养这样的能力,你需要的是如何调动你的这种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把它发挥出来。”
人要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我在初中时,老师让我参加演讲比赛,写了演讲稿,也倒背如流了,我让家人说出任何一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我刷刷把下面的就给背出来了。上台的时候,底下黑压压的一片,我背了一段,就想第二段开头的字,背完了第二段,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全校师生就眼睁睁看我跑出校门。后来我回学校觉得旁边女生的笑声都是在笑我。
我们老师对我说:“虽然你没有演讲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读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第一名,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我这次答应得比上次痛快,好像觉得无所谓了,结果背下来真得了一个名次,从此之后我就有点变化了,反正已经丢脸了,还有什么所谓呢?卸下这个负担后,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能经常在这种场合露露脸。
中国人传统上都比较内向,大家一起听你说话的机会很难得,要珍惜每一次当众说话、当众表演的机会,就让自己积累挫折、积累出丑的经验,这样才能放下自我。这次出丑了吧,你们笑话我吧,我就“不要脸”了一分,下次又出丑了,我就“不要脸”两分,等我全“不要脸”了,我就进入自由王国,无我的状态。
所谓的“自我”就是脸面、自尊心、虚荣心诸如此类的东西构成的,当这些东西全被摧毁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就获得一切了。你今天在10个人面前出了一个很小的丑,明天这就能帮你在10万人面前挣回一个很大的面子。
你看我的形象,驼背直不起腰来,所以跟女主持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显得我矮,导演就拿了一个电话号码本垫在我的屁股底下,可女主持人不高兴了,人家本来就长得高,凭什么我要垫一个呢?去趟厕所回来发现,嘿,她也垫了一个,垫就垫吧,导演后来觉得怎么你垫了还比人家矮呢,再给垫一下,到最后我发现自己都跟站着差不多了,因为已经垫了好几个了。
我要越想这些事,我就越完蛋,越想你的手该放在哪儿,你越不知道该往哪儿放。其实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忘记自我的时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口译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