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毕业班学月滚动综合测试卷2语文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资源为会员上传,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通知本站,本站第一时间处理;本站资源未经书面许可严禁采集、复制、摘编进行再次发布!江西省南昌三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跟随曹操东征西战,官位日渐显赫,且在官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甚至在曹丕曹植争宠恶斗中,仍然能做到左支右绌,滴水不漏。
B.选秀男歌星因涉嫌吸毒被捕的消息得到了官方确认,圈内好友和歌迷们无不对该歌星这种别出机杼的行为表示震惊。
C.马克斯用飞机运西红柿的举措在外人看来完全是疯子行为,但他自己坚称:&与其不温不火地等死,不如为顾客的美味作最后一搏。&
D.江西是文风昌盛的礼仪之地,从保存至今的端木遗风中,我们可以追寻清明节在江西地区的发展轨迹,更能探求到已逐渐被淡忘的这一节日的本来含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B.国家教委近日发文重申,幼儿园不得收取书本费和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校费、教育成本补偿费等费用,也不得开办所谓的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
C.今天,《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通讯,全面介绍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并分析了新区建立统一行政架构、构建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将带来的积极影响。
D.作家喜欢把相反的力量、个性加诸一人身上,让他面目不清、身份游移,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
②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
③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④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⑤这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⑥值得注意的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A.①⑤④③②⑥&&B.⑥④②①③⑤&&C.②①④⑥③⑤&&D.②⑥④③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25个。(5分)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颅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颅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③&&&&&&&&&;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17.下面是&金话筒&播音主持人大赛的会徽。请从三个角度解读会徽寓意。(6分)注:会徽的背景是蓝色,主体部分是金色。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1:唐柳宗元的《蝜蝂传》这样写道:&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其去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材料2:有一只乌龟嫌背上的龟甲太重,于是它就把龟甲给蹭掉了,后来它被一只鹰轻易啄死叼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透露个人信息。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754套总数:5323929套专访:2999部会员:189765位
当前位置:
&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15届高三2月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15届高三2月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41次
资料类型:月考/阶段
文档大小:1.39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 - 模拟试题 - 高中学科
&您的位置: >
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
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
责任编辑: &&&
日期: 10:37:17
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谒见(y&)&&&&&抚恤(x&)&&&&造福桑梓(xīn)&&&&&审时度势(du&)
&&&B.修葺(q&)&&&&&拂晓(f&)&&&&瞠目结舌(chēn)&&&潸然泪下(shān)
&&&C.契机(qi&)&&&&莅临(l&)&&&&矫枉过正(jiǎo)&&&&一曝十寒(p&)
&&&D.混淆(xi&o)&&&喟叹(ku&)&&&拐弯抹角(m&)&&&&&&数见不鲜(shu&)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大代表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使义务教育涵盖学前阶段,保证每一位儿童都能平等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B.一些编剧在改编名著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理解原著的精髓,胡编乱造了许多情节,这样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原有的思想性。
&&&C.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但也有许多不忍卒读的作品,内容低俗,文字粗劣。
&&&D.国内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今天这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去甚远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过去10年间,我国汽车产量以平均23.5%的幅度每年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变得更加实惠。
&&&B.广东是人口流入大省,目前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所以异地高考方案在实施初期难以做到一步到位。
&&&C.许多制度本意是好的,但如果缺乏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尽管这个制度有多么好的初衷,都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腐败问题。
&&&D.&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以布局精细著称,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为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取&余荫&作为园名。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统美学理论所争论的问题之一,是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问题虽是从绘画方面提出的,其他艺术何尝不存在神与形的矛盾。&&&&&&&&&&&&&&&&&&。艺术中的鬼虽是想象的产物,但虚构的依据仍然是人。&&&&&&&&&&&&&&。&&&&&&&&&&&&。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①神鬼虽是一种依靠想象和幻想而虚构出来的形象,但它的根据仍然离不开对人和鸟兽的具体特征的观察、体验、改造与综合
&&②而神与形的矛盾,在创作上往往形成了再现与表现的矛盾
&&③这一争论在今天看来不仅仍然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④它和&照着葫芦画瓢&的再现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别
&&⑤不论是描画印象中的人还是描画想象中的人或鬼,审美感受的深浅对于创作构思的得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A.③②⑤①④&&B.③⑤④②①&&C.⑤①③②④&&D.⑤②③①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朱琦(清)
&&&&孰难辨?曰:名难辨。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天下有乡曲之行①,有大人之行。乡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与否,其实也。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今也不然,曰:吾为天下长计,则天下之衅必集于我;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谨厚、廉静、退让,此三者,可以安坐无患,而其名又至美。夫无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故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当其峨冠b裙,从容步趋于庙廊之间,上之人不疑,而非议不加,其深沉不可测也。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而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至此举无可用。于是始思向之为人主畏惮而谋远识者,不可得矣。
&&&&且谨厚、廉静、退让,三者非果无用也,亦各以时耳。古有负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未尝不斤斤于此。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其究乡原②也。甚矣,其耻也。
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世之贪者、矫者、肆者,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为不贪、不矫、不肆而讫无用,其名是,其实非也,故曰难辨也。
&&&&乡曲无讥矣,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是故君子慎其名,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大人而为乡曲之行者辱。
(选文有删改)
【注】①乡曲之行: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乡曲,乡里。②乡原(yu&n):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原,通&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经:治理&&&&&&&B.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惮:害怕
&&&C.古有负盖世之功&&&&&&&&&&负:凭仗&&&&&&&D.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患:疾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之以其行&&&
&&&&&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
&&&B.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
&&&C.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
&&&D.当其峨冠b裙
&&&&&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B.乡曲、大人,其名也
&&&C.其究乡原也&&&&&&&&&&&&&&&&&&&&&&&&D.甚矣,其耻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谨厚、廉静、退让虽然都是非常美好的名声,但它们都是作者所说的&乡曲之行&,而不是&大人之行&,所以没什么人去追求。
&&&B.有&大人之行&的人,能够安定天下,有刚毅的气节;他们深谋远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
&&&C.作者批评那些以&谨厚、廉静、退让&自居的公卿,平时一副道貌岸然、城府很深的模样,但遇到祸害就假装着急,无计可施。
&&&D.那些看起来&不贪、不矫、不肆&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贪者、矫者、肆者往往有可用之才,这是&名&难辨的原因。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
&&②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1)首句的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3分)
(2)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氓之蚩蚩,&&&&&&&&&&&&&&&&。匪来贸丝,&&&&&&&&&&&&&&&&。(《诗经&氓》)
(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陶潜《归园田居》)
(3)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
(4)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13. 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14.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15.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浮生半日闲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班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16. 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17. 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18. 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南屏小村,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澳门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里。当时,容闳的哥哥进了私塾走&正途&,家里实在没钱再供容闳,只好送7岁的他去学杂费全免的澳门洋学堂。容闳上的是教会学校,1840年,容闳还因鸦片战争爆发一度辍学。
&&&&18岁那年,教会学校的布朗校长因身体原因要回美国,临行前他在班上说,想带走几名学生赴美深造,如果有愿意的就站起来。当时是1846年,美国立国仅仅70年,如此年轻的异邦,远在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哪敢未经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后,容闳站了起来。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闳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其画像至今悬挂在耶鲁校园中。近代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 &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1855年,容闳学成回国。在香港,容闳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但不久容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此次相见,曾国藩断言:&以汝目光威棱,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容闳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学生计划,现在终于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于是,他向曾国藩陈述他的计划,果然获得首肯。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复后,任命容闳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年间,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现在看来简直是做梦也难得的美事,但当时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蛮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容闳就从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
&&&&幼童一到美国就如鱼得水,以惊人的速度克服语言障碍,成为各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容闳采用了前卫的管理方式,让幼童两人一组分散居住在志愿报名的当地家庭,使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国社会。
&&&&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导致孩子们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脱了长袍马褂穿西装,胆子大的还剪了辫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异教&,见了清廷留学生长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朝中保守派听说幼童在美被容闳纵容得&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纷纷主张撤回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现在撤回功亏一篑。几尽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亲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总理衙门;容闳的一位牧师朋友谒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修书给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本心并不想断送留学项目,但保守派的强势意见使他左右为难。恰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1881年6月,奕列举留学生四大罪状,上奏光绪撤回学生。当年8月,近百名&幼童&洒泪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获得耶鲁学位,其余皆半途而废。&&&
&&&&这些留学生回国初期因&奇装异服&、&不识礼仪&,饱受排挤和谴责,被随意发配到与所学专业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所幸他们在外收获真才实学,且互相照应提携,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还有多名加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容闳送出去的学生,归来后无论才干、见识、人品,都堪称一世俊杰。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点概述容闳在官派幼童留洋项目中做了哪些努力。(4分)
20.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这样写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5分)
21.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右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6分)
&(1)躯体亚健康:&&&&&&&&&&&&&&&&&&&
&&&&&&& &&&&&&&&&&&&&&&&&&&&&&&&&&&&&
(2)心理亚健康:&&&&&&&&&&&&&&&&&&&&
&&&&&& &&&&&&&&&&&&&&&&&&&&&&&&&&&&&
(3)社会适应亚健康:&&&&&&&&&&&&&&&&&
&&&&&&& &&&&&&&&&&&&&&&&&&&&&&&&&&&&&&
23.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使收发室能正常运作。(6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
&&&各位同学:
&&&&&&&&&&&&&&&&&&&&&&&&&&&&&&&&&&&&&&&&&&&&&&&&&&&&&&&&&&&&&&&&&&&&&&&&&&&
&&&&&&&&&&&&&&&&&&&&&&&&&&&&&&&&&&&&&&&&&&&&&&&&&&&&&&&&&&&&&&&&&&&&&&&&&&&
&&&&&&&&&谢谢配合。
&&&&&&&&&&&&&&&&&&&&&&&&&&&&&&&&&&&&&&&&&&&&&&&&&&&&&&&&&&&&&&&学校办公室
&&&&&&&&&&&&&&&&&&&&&&&&&&&&&&&&&&&&&&&&&&&&&&&&&&&&&&&&&&&&&日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
古诗文阅读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4分。每错漏三处扣1分。&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可断可不断。]
【补充细则】
错3-5处扣1分;错6-8处扣2分;错9-11处扣3分;错12处及以上扣4分。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①身:&自己&、&自身&可以给分;&身处&、&身体&、&安身&不能给分。
② 计:&考虑&、&计较&、&思考&、&理会&可以给分;&算计&、&计划&、&计议&、&谋划&、&计算&不能给分。
③指摘:&指责&、&非议&、&责备&、&责问&可以给分;&评价&、&指点&不能给分。
【评分示例】
①自身(1分)的安乐,没有空闲去计较,(1分)对世人的指责,(1分)也没有逃避的意思。
②对于自己(1分)的方便安全,他们没有空闲去计较,(1分)对于世人的指责、非议,(1分)他们没有逃避。
&&2分示例:
①自身(1分)的利益安危,没有空闲去计较,(1分)世人的任用升迁,不敢逃避。
②身处在这里就觉得安然,没有时间去计较,(1分)世人的指责,(1分)我不敢逃避。
①安身立命,没有闲暇计划(休息),世间的指责、贬低,(1分)不敢逃避。
②身居这个职位就安分,不会去算计;当遇到世人的指责,(1分)不会去逃避。
①安身立命,没有闲暇计划(休息),世间的指摘,不敢逃避。
②身居便安的高位的人,数不胜数,世人的任用升迁,不敢逃脱。
②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②那些身居高位的读书人,竟然不如乡里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3分。&曾&1分,&乡曲之不若&1分,大意1 分。]
【补充细则】
①曾:&竟然&、&连&&都&、&连&&也&可以给分;&曾经&、&却&、&甚至&不给分。
②不若:&不如&、&比不上&;&不像&&&、&差不多&、&看不起&、&把乡曲替代成&乡曲之行&&不给分。
【评分示例】
①而那些身处高位要职的人,(1分)竟然(1分)连目光短浅的人都不如,(1分)这是为什么呢?
②但是位居高位的人,(1分)竟(1分)比不上乡里人,(1分)什么(原因)呢?
&2分示例:
①然而那些身居高位的人,(1分)曾经连乡里人都不如,(1分)这是为什么呢?
②然而那些身居高位的士人,(1分)居然(1分)也有见闻少,目光浅的行为,为什么呢?
&1分示例:
①&然而那些官位很高的士人,(1分)没有尝试和乡曲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②&但在高等职位任职的人,(1分)曾经不像见闻少、目光短浅的人,为什么呢?
①然而士居高位的人,憎恨看不起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为什么?
②然而当着高官处在很高的位置,跟乡里的人差不多,又怎样呢?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1)首句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
[3分。两处1分,四处2分,五处3分。]
【补充细则】
①两处1分,三处、四处2分,五处3分。
②答案如摘抄原诗,表述为&踏青、风和、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可得分。
③&梅子初长&,可以表述为&梅子(或青梅)细小&&青梅刚刚长成&,但表述为&青梅花苞细小&,不得分。
④&柳条抽叶&,要侧重描述叶子的形状,可以表述为&柳叶细长&。但表述为&柳树细长&&柳条细长&不得分;表述为&柳条翠绿&,侧重颜色的描述,也不得分。
【评分示例】
①从&踏青&&风和&&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些春意盎然的意象体现出来。(答出6处)
②主人公踏青,有风吹过和马叫声,青梅长得像豆子一样小,柳树叶子如眉,白天很长,蝴蝶飞来飞去。(答出5处)
&&2分示例:
①万物生机勃勃,柳叶细长,青梅长出来了,日照时间变长,蝴蝶有更多时间飞舞。(答出4处)
②上阕&风和&体现了春风和煦,&青梅如豆&指青梅刚刚长出来,蝴蝶飞舞。(答出3处)
&1分示例:
①从&风和&春风暖和,&青梅如豆&花苞像豆子一样,&柳眉&柳树像眉毛一样轻柔,蝴蝶飞看出。(答出2处)
②从&青梅&、&柳&、&蝴蝶&意象体现,同时&风和&、&日长&的天气现象也点明&春半&的特点。(答出2处)
&&0分示例:
上阕通过描写青梅、柳、蝴蝶等意象来体现出时已&春半&。
(2)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4分。句意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句意2分,分析&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各1分。&秋千慵困解罗衣&写到&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即可得分;&画堂双燕栖&写到&画堂上有一双燕子栖息&,即可得分。
②情感2分,&孤独、寂寞&1分,&思念&或&对爱情的渴望&、&渴望爱人回来&1分,&思念&可以是&思念丈夫&&思念友人&&思念心上人&&思念远方的人&,可得分,&思念妻子&&思念家乡&不得分。
【评分示例】
①下阕写:作者再无心情欣赏这春日美景,解衣欲睡(1分),却看见画堂中一双燕子在栖息(1分),以&双燕&的团圆之乐反衬作者的思念之哀,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1分),以及独自一人的孤寂与悲凉(1分)。
②花上的露水一重叠一重,低矮的小草也长出来了,闺中思妇也只能垂下帘幕无心赏景,带着困意(1分),望着画堂上双宿双栖的燕子(1分),思念着远方的故人。诗人借此抒发了孤独之情(1分)和思念之苦(1分)。
①露水多得使花朵变重,在草地低处形成像烟雾一样,窗边的帘幕也没拉起,坐在秋千上的那个人感到无聊,便解衣欲睡(1分),厅堂屋檐下有一双燕子在休息(1分)。末句蕴含了主人公思念离人的情感。(1分)
②以乐景写哀情,春半踏青的大好时节,画堂的梁上成双的燕子双宿双栖(1分),是乐景。然而诗中妇人却单身一人(1分),思念着夫君,等他归来,写尽忧伤思归的哀情(1分)。
&&2分示例:
①下阕写花露繁重,草烟低沉,几户人家的幕帘也已垂下,人们赏春也已疲倦,便解衣入睡(1分),而雨中两只燕子也在休息(1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春天的喜爱,对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向往。
②画堂有一对燕子在栖息,正与上句春日慵困照应,而词人也用自己与双燕作对比,(1分)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形单影只的现状,抒发词人心中孤独之感。
&&&1分示例:
①&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烘托一种忧郁的心情。主人公通过&秋千&&画堂双燕&又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所以末句表达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1分),以及与之一起生活的希望。
②&花露&很重,&烟&很低,就好像思妇对情郎的思绪一样浓厚。放下帘幕,解衣时看见画堂上有双燕栖息(1分),就想到与丈夫相处的日子。
&&0分示例:
①&画堂双栖燕&与作者因困乏解衣而睡形成映照,在融融春日,人与燕子都恬然睡去,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自在无虑和淡淡的愉悦之情。
②下阕通过因花露、草烟和人家的帘幕等意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归家的渴望,渴望能与家人共栖在同一屋檐下,此乃为&画堂双栖燕&。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抱布贸丝&&&&&&来即我谋
(2)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3)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得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4.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研究方法的影响,用&欧洲制造&的方法去研究全球史。
②价值标准的影响,用西方一元的物质进步论(价值标准)去认识人类历史。
[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答题区域在第4自然段。
第一个要点2分。&研究方法、手段、认识方法的影响&1分;具体说明1分,意思接近即可,如可以表述成&欧洲制造&、&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核心概念&等。
第二个要点2分。&价值标准的影响&1分;具体说明1分,可以表述成&西方一元的物质进步论&、&使全球史充斥着西方的物质主义&等。
如果摘抄了第2段的开头句&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也可给1分。但如果上面两个要点表述不完整的话,答了这句话也不能给到4分。
【评分示例】
①全球观很大程度上以对西方中心论为批判为起点。②基于欧洲独特经验的方法论,使世界史的研究难以突破。(2分)③西方的物质主义这种价值标准从根本影响世界史的研究。(2分)
示例一:①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②历史研究的许多核心基于欧洲特定经验,使方法论有所局限。(2分)③使全球充斥物质主义的发展观。(1分)(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个要点1分。虽然答到第2段的开头句,但不能给到4分。)
示例二:①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1分)②用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作为价值标准去研究全球史。(2分)(第二个要点2分,遗漏第一个要点。答到了第2段的开头句,还可得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①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1分)②凭借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分)(第一个要点1分,遗漏第二个要点。答到了第2段的开头句,还可得1分。)
示例二:西方中心论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西方中心论由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1分)使全球充斥物质主义,(1分)不触及历史的根本。(第一个要点1分,第一个要点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①使中西史学家难以摆脱方法论的局限。(1分)②使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第一个要点答到1分;第二个要点虽然有&价值标准&这个关键词,但实际答的并不是西方中心论在价值标准方面的影响,不能给分。)
示例二:①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1分)②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只答到第2段的开头句,得1分。)
&&&&0分示例:
①使西方学者对世界史提出质疑。②使学者不能突破&西方中心&,立足于客观。③很难在短时间产生令人满意的世界观。(答非所问,实际回答的是&结果&)
15.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根本原因是史学家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作者认为应该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
[4分。原因2分,看法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答题区域在第7和第8自然段。
&根本原因&2分。只要答到&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或&价值标准不相同&即可。如果只是摘抄&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能给1分。
&作者看法&2分。要答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三个要点;如果只答到其中的一至两个要点,得1分。
【评分示例】
根本原因是学者没有统一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都有自己本民族、本国家的一套价值判断。(2分)作者认为应该在现有全球史话语体系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并且把现代文明下的困境考虑进去,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2分)
示例一:①对价值标准的统一未能达到共识。(2分)②作者认为修正补充现有话语体系基础,考虑现代文明的困境。(1分)(&根本原因&2分;&作者看法&答到其中两个要点,得1分。)
示例二:根本原因是:问题本质是价值观标准。各个地区、民族、国家的价值标准不同,难以产生令人满意、客观的世界史。(2分)作者认为:要解开困局,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修正补充,以接近共识。(&根本原因&2分;&作者看法&遗漏了&话语体系&这个要点,得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根本原因是学者在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上各执一词,很难达成统一。(2分)作者的看法是当前应该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要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根本原因&2分;&作者看法&不得分。)
示例二:根本原因是&西方中心&的方法论。作者认为:①应当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统一价值标准;②不断修正和补充现有的话语体系直至接近共识。(2分)(&根本原因&不得分;&作者看法&得2分。)
&&&&1分示例:
&&&&&根本原因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1分)作者的看法是我国史学家面对困局时各执一词,与西方不能达成统一,实行的力量小。(&根本原因&1分;&作者看法&不得分。)
&&&&0分示例:
对于世界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问题,力求客观的人无法突破西方中心论。(答非所问)
文学类文本阅读
16.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
[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2分)。②在慢节奏的生活中(1分)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1分)。
第一点应强调生活状态的悠闲,如照抄原文第一段的&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可得2分。第二点中&慢节奏的生活&表述为&悠闲的生活&&闲适的生活&也可,但应具体强调享受的是情感。如答到&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生活中人情的美好或享受亲情的美好&可得2分;若答&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得1分。若只答具体的做法,如&长工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或&玩弄外公收藏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和母亲八宝箱中的针线盒&等不得分。
【评分示例】
①漫无目的,让时间溜走,让心情闲适无牵挂(2分);②体验生活的乐趣,不用赶时间,不用管忙闲,快乐工作,快乐生活;③体验亲情,空闲时候,翻一下旧物,回忆旧事,重新领略长辈的爱意与家人的关心(2分)。
①闲适,可以随着心情去干这干那,一无挂碍(2分);②欢乐,人们可以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彼此嬉戏玩弄,就像作者儿童时一样,整个山村充满欢乐。③感觉到父母的爱,摸摸父母留下东西,体验父母对自己的关心,puttering在这有幸福与爱的情趣(1分)。
&2分示例:
情趣有这些:①像陶渊明一样顺应自然,享受田园之乐;②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2分);③作者小时候在家乡时,时间很富裕,工人们没有与时间赛过跑,他们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在工作里是按自己的时间而不是钟指针所指的时间;④外公、母亲的八宝箱有很多玩物。
&1分示例:
①把不舍得的东西丢在一个盒子里,有时拿出来摆弄一下;②把对儿孙的爱的物品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儿孙日后打开来摸一摸,重新领略长辈的爱(1分)。
&0分示例:(略)
17.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八宝箱中的各种物件,能够勾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详尽地列举这些物件,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怀念,更细腻地展现真挚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5分。内容3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八宝箱中装着一些看似无用但却蕴含着情感价值(有意义)的小物件,(1分)②它们能够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或它们能让人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或这些东西蕴含着亲人的情感);(1分)能够体现出puttering(闲适生活或慢节奏生活)的乐趣(或能够体现出这种闲适生活的美好、意义)(1分)③告诫那些劳碌的现代人要学会放缓生活的脚步,享受闲适的生活的乐趣。(或突出要有浮生半日闲的主旨)(1分);④使情感的表达更真挚更细腻(或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丰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分)(意思相同均可)
说明:第三点若笼统答&突出主旨&不得分。
【评分示例】
这些都是一些普通人家的小物件,(1分)但是这些物件都有来历,有着人们的回忆,(1分)也体现了悠然闲适的情趣,(1分)作者将它们详尽地列举,让人们从这些零零碎碎之中,感受到了puttering的乐趣,情感表达真挚、细腻,(1分)从而体现了文章鼓励现代人追求悠然而快乐的生活的主旨。(1分)
①物件的多,丰富,突出了puttering情趣的浓厚,(1分)突出现代人要有浮生半日闲的主旨(1分),它们体现了长辈对儿孙的关爱,(1分)是我童年的回忆所在。(1分)它们使我感动,我印象深刻,从而突出了人性的温暖、乐趣之大。
外公和母亲八宝箱里的物件,都是些传统的小物品,(1分)而作者详尽地将其列出,体现了作者对小时候人们闲适安逸生活的怀念,(1分)与突出全文主旨,同时也与现今生活作对比,希望当今人能放下急速的脚步,(1分)把时间花在闲荡上。
&2分示例:
这是因为①照应上文&至于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 ②写出来外公、母亲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那时的爱;也让长大了的子孙,领略一下长辈的爱。(1分)③写出箱里的东西耐人翻弄,体现出puttering的情趣(1分)。
&1分示例:
①详尽地列举,通过物件,可以看出外公与母亲的爱好、乐趣;②得知物件的由来,表现出外公和母亲对亲人、对儿孙的爱;(1分)③表现当中的大爱。
&0分示例:(略)
18.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
②&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③&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让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到生活本真。
[6分。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第1点中,&放慢生活节奏&或&不要过于忙碌&、&不要一味赶时间&1分,&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2分(如果只答&享受人生&或&享受生活&等,缺少了&闲适&这一关键词,只给1分);第2点中,&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或&享受闲荡的乐趣&1分,&感受亲情,珍惜亲情&或&感受长辈的关爱,把爱传递给子孙&2分(如果只答&人与人之间的爱&,缺少具体的&亲人&,只给1分)。第3点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分,&生活本真&2分。
另,答案如果从现代人各种忙碌的状态、身上存在的不足的角度切入,只要能够转换成合理有效的回答亦可。
【评分示例】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种种的忙碌和疲惫,如果能懂得&puttering&的精髓,在平日的生活与工作中体认闲适的情操(2分),放慢节奏来感受乐趣(1分),将会过得更加精彩。同时,亲人间的关爱(2分)也蕴含在种种&puttering&的小细节中(1分),在闲暇里收藏小小的物品,埋藏深深的爱,能让人生少点惋惜,多点幸福。
&偷得半日闲&,可以让人们心情得以放松(1分),使人们体会到闲适生活的乐趣(2分),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挤时间而挤时间,活得更加快乐。除此,还可以摸摸旧的物品,重新回忆一下过去的事情,领略一下长辈的爱(1分),也可以把自己的好东西收藏起来,供日后与儿女分享(1分),增加了与亲人共享天伦的机会,不会让自己到了生命终结时才后悔不已。
因为①忙碌的现代人总是以&忙&为借口,错过了许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美景带来愉悦心情的机会;②现代人工作时与时间赛跑(1分),不懂得在工作中&闲适&,也不会在&闲适&中体会到快乐(1分),缺失了劳逸结合的作息;③现代人不再把旧日充满亲情与回忆的东西保存来重温美好过往(1分),内心缺乏爱(1分),充满浮躁,没有认清人生存在世上是为了&生活&的价值,一味赶时间。
①当代人忙碌,活着只为抢时间,把时间抢下来后却不曾好好地过,(1分)这一生活方式不可取。②人来到世间,为的并非赶时间,而是享受生活,品味生活。(1分)③&偷得浮生半日闲&正是体现了生活的意义,偶尔学学闲荡,或搞个所谓puttering,(1分)更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更有助于文明的发展。
&&2分示例:
如今工作压力大,人生来便要与时间赛跑,人们逐渐失去了一份关心后代的爱,(1分)已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奋斗,活着是为什么。所以作者建议要&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慢自己的脚步,(1分)欣赏沿途的风景,重拾人生的快乐,不要成为时间的仆人,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创造。
&1分示例:
①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应该寻找途径去放松自己,才能高效地继续工作。②现代人忙于工作,机械般地过生活,以致于失去生活的乐趣,而人生在世,应该追求这种生活上的乐趣才有意义。(1分)③&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为了打破如今&社会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现象。④人的一生中真正去追求的不是名和利,而是追求生活的美满,家庭的幸福,让爱代代延伸,温暖代代。
&0分示例:(略)
实用类文本阅读
19.联系全文,分点概述容闳在官派幼童留洋项目中做了哪些努力。(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向曾国藩陈述计划,获得位高权重者的支持。②挨家挨户动员自己老家和周边村县的幼童出洋留学。③当项目出现危机时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
[4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概括的内容要能体现出容闳为此项目作出的努力;文中&采取前卫管理方式,使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国社会&对&努力&体现不足,不作得分点。
要点齐全,但没有分点概述,扣一分;表述欠完整或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评分示例】
①向曾国藩陈述自己计划,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计划得到批复。②为选派幼童,从自己老家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③采用前卫的方式管理幼童,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美国社会。④为第一批幼童的顺利毕业,不被提前撤回,他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并得到朋友相助。(答对三点,得4分)
①首先他找到曾国藩,提出了自己送童留洋构想。(没点出这样做的目的)②无人愿意送子留洋之时,他挨家挨户进行动员。③为使孩童更快融入美国社会,采用前卫管理送幼童进入美国家庭。④在政府主张撤回学生之时,他奔走于美国各界希望使幼童结业。(答对两点)
&&2分示例:
①早年立志得到曾国藩的认可。(体现不出&努力&)②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表述欠完整,给1分)③采用前卫的管理方式管理留学生。④将要被撤回时,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基本答对2点,其中1点表述欠完整,给2分)
①向曾国藩陈述计划,争取到留洋项目(&争取留洋项目&表述不够准确)。②亲自动员幼童报名。③采用前卫管理方式,让幼童更快融入美国社会。④采用费用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的方法。(基本答对2点,其中1点回答不够准确,给2分)
&&1分示例:
①提出他想官派幼童留洋的想法。②找到了愿意留洋的幼童。③为了不使计划失败,他到处寻找资助。④使用前卫的管理方式,想方设法使幼童融入美国。(大体上答对1点,给1分)
①创建了官派幼童留洋项目。②从事了幼童选派与监督事务。③说服、召集留洋幼童。④让孩子分散到美国家庭中感受温暖。⑤放纵幼童做出&不逆不道&之举。6.努力恳求让幼童留在美国完成学业。(答对1点,给1分)
0分示例:(略)
20.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这样写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容闳作为中国留学事业先驱具有的胆识和做出的巨大努力。②通过充分肯定幼童留洋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容闳开创此事业所产生的社会贡献。
[5分。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能答出&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表现出传记的真实性特点(1分)&,能答出&表现出传主的品德(胆识、执着、不懈努力等)&(2分),答出&肯定幼童留洋的意义或价值,容闳为此做出的贡献或影响&(2分)。
【评分示例】
作者详细记述事件始末,真实的(1分)再现容闳对中国幼童留学生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显示其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眼界(2分)。更通过留学生后来的发展,证实容闳开创幼童留学生事业所产生的深远有益的影响。(2分)
(1)间接表现传主早年的出国生涯对传主思想性格的影响。通过写传主对留学生项目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表现出传主坚韧不放弃的美好品德(2分),以及传主对改变中国现状的宏大志向。
通过写留学生回国后的成就,突出传主独到的眼光及其计划的正确性;(2分)
(2)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更具有真实性(1分),更形象全面地表现出传主的为人。真实地反映出为此项目鞠躬尽瘁,体现他的认真负责品质,表现了他的胆识。(2分)写出了传主在中国转型的巨大贡献(1分),写出他推行此项目的艰难,同时描写出他的坚持品质。
(1)①真实可靠(1分)详细地记述容闳为幼童留洋项目出力,表现出容闳一心为国,不畏艰苦的心志(1分)。②写项目进行之艰难,突出表现了传主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1分)③更有力地表现出传主的努力成果。
(2)①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过程的艰辛,凸显出容闳为促成此事做出的巨大贡献(1分)。②详细记述项目的巨大成果,凸显传主的行为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1分)。③突出传主长远的见识(1分)。
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是为了突出传主的精神,为此计划做出的贡献(1分)。表现出传主的大胆创新精神(1分),不怕苦不怕累及爱国精神,突出传主的品格,让人们学习。
(1)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清晰明了地写出了当时洋务运动的支持,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草根,更促成清廷派出中国留学生,为清朝及而后中国发展提供了众多的人才,从而表现出传主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1分),值得我们赞赏纪念。
(2)项目是容闳一生的主要成就,项目的始末与他密不可分,在项目开始时凭借个人能力成功获得曾国藩的支持,表现他的才能出众,挑选人时亲力亲为,表现他的认真负责,项目被撤销时奔走求助,表现他的影响力与负责(1分)。
表现传主对项目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当时遇到重重内外压力,表现容闳培养幼童的决心。虽然幼童未完成学业,但他们在中国转型期为国贡献,侧面反映出容闳成功了。
21.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容闳尽管出身贫寒,但胸怀报国之志,为促成官派留学计划而尽心尽力。
②敢为天下先方能成就不凡。容闳年纪轻轻就敢于远涉大洋彼岸,异邦求学,成为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③要获得发展就必须目光远大,放眼世界。容闳以及后来的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等一批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都堪称一世俊杰,而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闭关自守只会落后挨打。
④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如果仅以一己、一时、一国的成见看待外面的世界,往往误人误国。正因为清朝保守派的强势干涉和阻挠,幼童留洋项目最终半途而废。
[6分。一点3分,两点6分。如有其它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细则】
每点中观点1分,分析2分。分析过程中结合观点1分,结合文本1分。
因为题干表述中有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这个前提,所以他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应与&睁眼看世界&&草根&&第一人&这三个方面有关,没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得出的观点,如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挑战自己、认真负责、懂方法、尽心尽责等均不得分。如果学生观点表述错误,但是分析能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且表述充分,最多得1分。
【评分示例】
①要有胆识,眼界开阔。(1分)容闳作为一个十几岁的乡村农民孩子,(1分)能够在未经父母同意下跟随校长去美国,是他胆识过人的表现。(1分)②出身草根,心怀祖国。(1分)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后出国留学,学成回国立志促成官派留学生计划(1分),拜见曾国藩到后来一直为项目奔走出力,是为强国做贡献(1分)。
①要敢于探索新的世界(1分),容闳在当时无人去美国的情况下,敢于留美,(1分)最终得以看到中国以外的新世界,学到了新知识(1分)。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容闳一个中国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也能以优异成绩毕业。③出身贫寒却知报效祖国(1分),他出国留学促成留学计划,虽然经历许多困阻,但他没有放弃,而因他这个计划,才得以为中国输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分析未能结合&草根&,1分。)
①做一个敢于尝试的人。(1分)他是第一个远涉美国留学,然后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学生,(1分)他敢于去看精彩的世界,才有他的精彩人生;(1分)
②有远大的目标,才让他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分)
对于未知的美国,他敢于做&开荒牛&,(1分)勇敢且无惧,并且成为第一个中国毕业生,(1分)这提醒我们,要勇于向未知进发,(1分)并坚持下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并且,我们要无惧他人的批评,坚持下来,才能铸就辉煌。
&&2分示例:
思想先进,要勇于接受新事物,(1分)他坚信自己的正确,与洋务派高层接触,抵抗保守势力,不安于现状,与校长去新兴的美国留学深造。(1分)他看得清人,坚守理想,离开了太平天国。
&1分示例:
容闳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到了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毕业生(1分),这告诉我们,通过努力,最终能有成就。(分析能体现&草根&&第一人&,但没能从这里得出相应的启示。)
&0分示例:
他做事懂方法,总能在危难之际相处自己的方法来,取得成功。
22.右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6分)
(1)躯体亚健康:&&&&&&&&&&&&&&&&&&&&
&&&&&&&&&&&&&&&&&&&&&&&&&&&&&
(2)心理亚健康:&&&&&&&&&&&&&&&&&&&&
&&&&&&&&&&&&&&&&&&&&&&&&&&&&
(3)社会适应亚健康:&&&&&&&&&&&&&&&&&
&&&&&&&&&&&&&&&&&&&&&&&&&&&&&
【参考答案】
(1)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2)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
(3)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
【评分标准】
6分。写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按&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三个部分分别评分,每点2分。
答案必须清晰表达&发生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l&&&&&&&&&躯体亚健康:清晰表述年龄的特征&&(30-60)增长、越大;
清晰表述发生率特征&&高、上升、增高。
答出&发生率&呈&上升&,得1分;没有概括&年龄&与&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只是描述各年龄段的发生率情况,不得分;只答出&年龄&的特点,没有&发生率&的表述,不得分。
l&&&&&&&&&心理亚健康:清晰表述年龄的特征&&(30-60)增长、越大;
清晰表述发生率特征&&低、下降、降低。
答出&发生率&呈&下降&,得1分;没有概括&年龄&与&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只是描述各年龄段的发生率情况,不得分;只答出&年龄&的特点,没有&发生率&的表述,不得分。
l&&&&&&&&&社会适应亚健康:
年龄的特征可以分别表述:31-50岁之间、31-40和41-50岁、小于30岁、51-60岁。表述合理即可;
发生率表述必须与年龄相匹配:&31-50岁之间&、&31-40和41-50岁&对应高;
&小于30岁&、&51-60岁&对应较低。
2. 答案内容应对应题号,答案位置错不能得分;表达不合理,扣1分。
3. 错别字,错在关键处,扣1分。
【评分示例】
(1)躯体亚健康: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亚健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②60岁以下的人,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③发生率与年龄成正相关。
①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②年龄大,就高了。③发生率与年龄成正相关。
①上升。②升高。
(2)心理亚健康:
①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②年龄越大,发生率逐渐走低。③发生率与年龄成负相关。
①年龄增加,反而低了。②发生率下低。
①低的。②走下坡路。
(3)社会适应亚健康:
①30岁以下和51到60岁之间的人的发生率比31到50岁之间的人低。
②31-50岁的人发生率较高。其他年龄段的发生率较低。
①30岁后升高,到50岁后下降。
②社会适应亚健康在30-50岁发生率较高,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发生率较低。③随年龄增长,社会适应亚健康发生率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保持平稳。
①各年龄段发生率情况不一(基本一致)。
②在壮年、中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
23.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使收发室能正常运作。(6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
各位同学:
&&&&&&&&&&&&&&&&&&&&&&&&&&&&&&&&&&&&&&&&&&&&&&&&&&&&&&&&&&&&&&&&&&&&&&&
&&&&&&&&&&&&&&&&&&&&&&&&&&&&&&&&&&&&&&&&&&&&&&&&&&&&&&&&&&&&&&&&&&&&&&&
谢谢配合。
学校办公室
【参考答案】
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师生信件的收发。同学们的网购物品邮寄到校,已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学生网购邮寄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
【评分标准】
6分。职能1分,现状1分,时间1分,要求1分,得体1分,语言1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内容上按&职能&&现状&&时间&&要求&四点评分,每点1分。
l&&&&&&&&&职能:准确阐明学校收发室的职能,表达合理即可。
如:负责收发文件、师生信件、工作文件、交流信件&&
l&&&&&&&&&现状:准确表述目前收发室的情况,突出&收发室的正常运作&受到了影响。
如:无法正常处理各种信件、网购物品堆积如山、无法处理过多的邮件&&
l&&&&&&&&&时间:明确写出倡议起效的时间&&5月1日或&五&一&后,时间表述不合理,如&五&一&期间不得分。
l&&&&&&&&&要求:准确表述具体做法,必须强调是&对学生的物品&,表达合理即可。
如:不负责处理学生的邮购物品、学生的邮件请自行处理&&
2.语言表达,2分。符合书面语言的要求,语言得体。必须至少踩中一个得分点才能给语言表达的分。
3.错别字,错在关键处,扣1分。
【评分示例】
学校的收发室用于存放老师的信件、文件的。而现在因同学们的各类快递造成收发室工作不便,希望同学们配合学校收发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按规定从&五&一&开始把包裹寄回家中,望同学们多多配合。
学校收发室物品堆积了同学们的快递货物,致使收发室不能正常运转。老师信件无法处理。希望各位同学从5月1日开始,把自己的网购物品寄回家,以保证学校收发室的正常工作。
(无&职能&,扣1分。)
由于大量邮递包裹寄到了学校,收发室堆积了许多货物,致使老师的信件与文件难以寻找,收发室的工作量增大。为了令收发室正常运作,从5月1日开始,请同学们不要把私货寄到学校。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
(无职能,扣1分;&私货&表达不得体,扣1分)
你们好!因为各同学的快递到了收发室却无人认领,导致收发室无法正常接收老师们的信件及文件。所以校方决定以后学生的快递不能寄到学校收发室,希望各同学于近日内尽快把快递领回家。
(无&职能&&时间&各扣1分,语言不得体扣1分)
①&五&一&放假后,凡是网购的私人物品一律寄回家,不得寄往学校,以免干扰学校正常信件收发工作,违者将严肃处理。
(无&职能&,&要求&表述不准确,时间表述不合理,语言不得体,各扣1分)
②从五月一号开始,学校收发室不再接受学生的东西。请同学们注意。
(无&职能&&要求&&现状&,各扣1分;语言扣1分)
&五&一&开始把你们的东西全部拿走。
(无 &职能&&现状&&要求&,各扣1分;语言不符合书面语要求,不得体扣2分)
校领导对收发室不满了,希望各位同学能在五一期间能将自己的收件收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无 &职能&&现状&&要求&,各扣1分;时间&五一期间&表述不合理,扣1分,没有踩中一个得分点,不得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国有句谚语:
作者:王柳萍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梅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运维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