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青县第二中学:郭沫若先生是如何为青县第二中学中学提写校名的?

>> 文化周刊
郭沫若:神游宝鸡的国学大师
发布日期:日
  解读铭文的才子  “郭沫若对宝鸡的研究,比宝鸡人还要深刻。”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授彭曦解释,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方面造诣很高,尤其在甲骨文、西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  郭沫若与宝鸡青铜器的缘分很深。彭曦介绍,在改革开放以前,各地的青铜器一经发现,会先送往北京。当时,郭沫若是学界公认的文化大家,毛主席喜欢和文化人交朋友,所以十分赏识郭沫若的才学。他曾说过,各地出土了带文字的青铜器,应该先让郭老进行研究。  宝鸡是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地,这里的青铜器自然就与郭沫若有了多次的“见面”和“深谈”。  宝鸡有一个真实的青铜故事与郭沫若有关。彭曦回忆,上个世纪 50年代,在宝鸡眉县李家村,有一位农民老伯准备给牛羊圈垫干土,取土过程中突然挖出了一堆“铜罐罐”,老伯立即请当地的文化人来辨认。大伙商量后,觉得这些“铜罐罐”可能就是青铜器,遂决定把这些“铜罐罐”送往北京。那位老伯的儿子把挖出来的这些“铜罐罐”装在麻袋里,一路送到了北京。一时间,关于宝鸡眉县李家村青铜器的研究探讨在北京火热展开。  在这批文物中,一个L驹尊上面刻有铭文,而铭文的解读成了一大难题。
郭沫若观察完实物,经过严密考证之后,对铭文“王初执驹”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执驹”是一种礼制。执驹之礼其实就是马的“成人礼”,在马繁育时节举行盛大仪式,祈愿马群壮大,马匹健壮。周人重视马匹,执驹礼也格外隆重,连周王都要参加。铭文中“王初执驹”的意思就是:新的周王继位不久,参加了盛大的执驹之礼。这一解读,被学界广泛认同。  除过L驹尊,郭沫若对宝鸡出土的毛公鼎、散氏盘等国宝级青铜器都有研究,深入分析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祭祀制度和宗法制度。彭曦说,研究青铜器,离不开古文字,所以郭沫若的文章是我市许多文史工作者必读的。读郭沫若的文章会感受到,郭沫若对宝鸡这方热土充满了赞叹和好奇。  为宝鸡石鼓著文章  “郭沫若曾数次神游宝鸡,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官波舟说,郭沫若格外关注宝鸡石鼓,对石鼓文有开拓性研究。  在官波舟收藏的《郭沫若全集》一书中,可以看到郭沫若写《石鼓文研究》的始末。文稿再印时,郭老曾写下这样的话:“一九三二年秋,我在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看到一套拓本的照片,共四十二张,并无题跋,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后劲本的照片……我见到这套照片,曾写成石鼓文研究一文,一九三三年秋在日本印行。我又把照片寄回国内……”1932年秋,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偶然看到了石鼓文“后劲本”的照片,根据这组照片,写成了《石鼓文研究》。此后几年,郭沫若也一直在收集石鼓文的资料,后见到了明代安国石鼓文北宋拓本的照片,结合新资料,他对旧作进行了修改,提出了新的见解。  官波舟谈到,郭沫若为后人研究石鼓文提供了拓本资料,并对石鼓文文字进行解读,可谓是石鼓文研究大家。  郭沫若对于宝鸡文物石鼓的安危也时刻记挂在心,石鼓在宝鸡经历了三次埋藏三次出土的传奇故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抗战期间,为避免珍贵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故宫大批文物南迁,石鼓就在其中,故宫护宝人跋山涉水保护石鼓,郭沫若针对这一情形,写了一首诗:“……一鼓费一卡车载,纩裹网维箱底在。初移宝鸡后峨眉,暴寇无由攘过海……”这首诗歌曾发表于《郭沫若学刊》。文中,郭沫若夸赞护宝人是“扶持神物走天下”,“神物”便指宝鸡石鼓。  如今,宝鸡石鼓安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宝鸡也修建起了石鼓阁以宣传石鼓文化,全国研究石鼓文的学者仍在辛勤钻研。  为《宝鸡日报》题写报头  除过学术研究,郭沫若的书法也是一绝。  彭曦认为,郭沫若的书法飘逸遒劲,有大气美,耐看。在我市,有三幅郭沫若的亲笔题字,分别是“宝鸡报”“宝鸡画册”“宝鸡县虢镇中学”。如今,读者翻阅《宝鸡日报》时,可看到郭沫若题写的报头,郭沫若既然没有来过宝鸡,那这些题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宝鸡日报社编辑苗烈香介绍,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前夕,我市编印了大型摄影集《宝鸡画册》,为了扩大画册影响力,宝鸡日报社摄影记者任文薄、我市宣传部门张文两位同志受组织委托,前往北京请郭沫若先生为画册题名。  到北京后,郭沫若听到宝鸡同志的请求,当即答应为《宝鸡画册》题名。任文薄和张文得到答复后,十分高兴,两人商议,《宝鸡报》正在筹备阶段,何不让郭沫若先生也为《宝鸡报》题个报头?这一想法由秘书转达给郭沫若后,郭沫若也爽快应允,分别题写了“宝鸡画册”“宝鸡报”,送给了宝鸡的两位同志。郭沫若说,宝鸡地方很不错,有历史,也是工业生产的大后方。  宝鸡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李长记回忆,《宝鸡画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仅有数本遗存。“宝鸡报”题字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1961年,郭沫若题写的“宝鸡报”开始出现在报纸上,直至 1963年停刊。1984年,中共宝鸡市委决定恢复《宝鸡报》,再次沿用了郭沫若的题字。1988年,《宝鸡报》更名为《宝鸡日报》,遂从郭沫若诗词中找到了“日”字补上,与原有的亲笔题字组成了今天读者看到的“宝鸡日报”四个字。  虢镇中学存墨宝  虢镇中学的校名也是郭沫若题写的。近日,虢镇中学校办主任冯小林向记者展示了虢镇中学收藏的郭沫若题写的校名,一幅长 27厘米、宽 12厘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简化字书写了“宝鸡县虢镇中学”七个字。  这幅字最早的收藏者是虢镇中学的王志哲老师, 1965年,虢镇中学几位老师商量着,由王志哲老师写信,请知识分子的代表郭沫若先生为虢镇中学题写校名。王志哲便恭谨地写了一页短信,寄往了中国科学院,希望郭沫若题写“宝鸡县虢镇中学”七个简化字。1966年春节后不久,就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来信,内装有郭沫若亲笔题字,一时间,虢镇中学师生争相传阅。后来,宝鸡中学工作人员也从王志哲处拍到了郭沫若的笔迹,选择了“宝鸡中学”四字作为校牌。  王志哲离世前,将这段故事写成文稿,连同郭沫若的手迹原稿一同捐献给了母校。  至今,郭沫若离世已 36载,他对宝鸡青铜器、石鼓文的研究,是无数文史学者研究宝鸡文化的经典范本,他留在宝鸡的书法笔墨,也为宝鸡增添了几分文雅气息。  当前位置: &
青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证明样本
青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49年,因办学成绩突出,郭沫若先生于1961年为该校题写了校名, 1998年8月学校迁入新址,2002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示范性高中&和&德育示范校&。学校坐落于县城西侧,地理位置优越,距京沪高速公路出口仅500米。距104国道和京沪铁路2公里,北距天津市中心62公里,南距沧州市30公里,交通便利。现有在校生3600人,教职工257人,其中专任教师187人。
青县第一中学现任校长 孙果明&
分享到:点击次数:&&: 10:49:43&&【】&&【】
上一条:&&下一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县第一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