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示意图的异同

三圈环流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4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所在位置:>>浏览作业
作业:气压带风带
作业标题:气压带风带
作业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本节的重点应该是在第三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前面两个部分内容是为第三节做铺垫,气候的分布及其成因是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洋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变下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重通过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引导探究学习,以实现难点突破。活动中首先以北半球为例,在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形成单圈环流。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很好地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是在热力的基础上,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但是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或者用动画演示,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培养其绘示意图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这种移动完全可以用动画的形成进行呈现,不用过多的进行讲解和分析。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教学思路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三步:第一步,通过36页活动题从理论上说明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会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被破坏,变成块状分布,形成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第二步通过37页图2.13和图2.14让学生了解一下实际情况下的气压分布图,同时补充一下图上几个重要的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并画出示意图;第三步运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及前面学到的风向判断的知识来解释东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一部分里还要注意对比分析一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征、风向、成因的异同点。总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教师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是个挑战,对于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也是个挑战。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教材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该补充全球气候分布及其特点的知识,这一点的实现主要通过课本39页的图2.16来进行的。可以不按照39页的活动题的顺序来。比如说,先说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并说明气候的命名原则——“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然后给出每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让学生说明其特点,在图2.16上找出其分布地区,其成因除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外,可简单地进行解释。接下来最好能引导学生画出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以帮助记忆气候的分布特点和成因。在新课内容推进完后,建议设计一些习题,给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读出气候特点,并说明是哪一种气候类型。相对而言,这一个课时的内容就要比前两个课时的多了,而且由于要求学生在已经理解并记忆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因而难度也较大,特别是十种典型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其规律,因而是本节的难点,&&&&总体来说,第二章第二节的难点较多,如: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季风气候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作业分数:
评语: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
推荐状态:
黄冬梅 自荐理由:值得推荐的作业郑秀芳 审核通过理由: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继续努力成绩不错
作业题目:必修一课堂教学研讨——气压带风带
作业要求:(任选一篇)
1、结合视频课程中的课例片段,谈谈您对必修一模块补充内容处理的看法或做法。
2、结合视频课程中的课例片段,谈谈您对必修一模块学生自学活动安排的看法。
作者姓名:黄冬梅
所属班级:阿坝州高2地理1班
所属地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
创建时间:当前位置:
>>>下列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各环..
下列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各环流的位置是常年不变的C.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D.大气环流又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本题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故单圈环流实际不存在,A错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故全球性大气环流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B错误。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C正确。三圈环流包括低纬、中纬和高纬环流,D错误。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各环..”主要考查你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A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B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C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逆温产生的过程图示:
特别提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各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94548252122204722724023360087095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72.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英语 高数 初中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谈高中地理教材四个版本之三圈环流
下载积分:940
内容提示:浅谈高中地理教材四个版本之三圈环流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1:15:0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谈高中地理教材四个版本之三圈环流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圈环流flash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