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应能力准备体系包括哪些

逍遥工作室
当前位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上传: 吴剑飞 &&&&更新时间: 21:18:17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征求意见稿)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自行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以下简称&测评体系&),以便为本地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全员测评服务。
本指南是以《实施意见》和《能力标准》为依据,对能力测评体系的方案设计、工具开发、过程实施、机制运行和结果应用等给出具体建议的指导性文件,以帮助各地设计、实施适合本地的测评体系。
一、&测评体系的设计原则
1.&落实全员参训、全员参评的要求
能力测评是教师自主选学、修得学分及获取认证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各地的测评体系应能督促和保障本地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参加能力测评和全员培训,实现选课有依据,培训有质量,课堂有应用。
2.&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定位
能力测评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与应用,为此,在测评体系的设计上,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情境性、过程性,避免简单量化;二要将培训前的能力自评与培训后的实践应用作为测评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师按需选学、强化应用;三要强调诚实测评,增强中小学教师客观展现自己真实状况的意愿,并通过有效管理增加各个环节测评的客观性。
3.&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测评体系
各地设计测评体系时,既要紧紧围绕《能力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特别是已有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认证情况),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同表现形式选择恰当的测评方式,开发测评工具,科学解读评价数据,有效利用测评结果,形成由行政机构、培训机构、学校及个人共同承担评价责任的测评体系。
4.&将培训评价作为重要测评依据
&工程&的《培训课程标准》中对大部分课程提出了&绩效评估&的设计要求,即在大部分课程中,中小学教师需通过提交与自身信息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作业(如信息化教案、上课用课件、技术支持的作品、课堂实录等)来完成培训。为提升能力测评的可行性,各地应加强对培训评价质量的监控,确保培训结业证书的含金量,从而将培训评价作为重要的测评依据。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测评实效
能力测评是一项全员参与、关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其测评结果又是各地及时调整&工程&实施方向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有效结合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才能提升能力测评的实效性。各地应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嵌入学分管理或培训管理平台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性收集、处理测评数据,为教师的课程学习提供依据、为工程实施和质量保障提供即时支持。
二、&测评方式的组合
依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现方式和评价目的不同,能力测评应有机组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根据《实施意见》,诊断性评价表现为教师在培训前(后)开展的能力自评。在教师参与培训之前,由各地组织教师进行自评,分析学习需求,为选学提供行动依据;在参与培训或实践之后,教师也可以参加自评,并可将前后自评结果用于对比关联。在在线自查工具的支持下,不但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校、各地也可以及时汇聚、了解本校或本地区的整体状况。
2.&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具体可由&培训评价&与&实践评价&两部分组成。
培训评价,是指各培训机构依据《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师参与培训的作业及相关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和考核。各培训机构应自行开发评价工具,高质量地开展培训评价。
实践评价,是指各地或各校依据《能力标准》,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所开展的评价和考核。各地或各校应自行选择、改编或开发实践评价工具,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分析或随堂听课等方式开展他评、互评和自评,把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给出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的相关证明。
3.&终结性评价
为提升能力测评的质量,各地应设计一定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测评、绩效任务评价、标准化测试等。
第三方测评,是指利用教育系统认可的高品质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公开课等方式,将第三方(如比赛主办方、教研部门等)的认可证明作为能力评价指标的方法。这种方法较容易从教师现有的职称晋升规则中获得规则依据,但覆盖人群有限。
绩效任务评价,是指为教师指明若干具体任务(如开设一堂信息化教学课、开发一个教学课件、设计一个评价方案、制作一个微课程等)供选择,将教师所选定任务的完成质量作为终结性评价依据。与上文所提到的培训评价不同,此处绩效任务评价的评价方不是培训机构,而是教育行政机构。这种评价方法的选用和落实需要对管理渠道进行很好地梳理。
标准化测试,是指依据《能力标准》,以标准化测试题的方式(往往表现为&机考&)系统、科学、规范地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测。这种方法的自动化程度高,但对题目的质量要求高。
终结性测评的方法多样,鼓励各地根据本指南的建议进行选择、组合和创新。
三、&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支持
不同的测评方式需要相应的测评工具支持。下表对于测评工具的功能、开发主体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以下简称&工程办&)的支持方法做了简要描述。
诊断性评价
培训前(后)的自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
自查、选课、诊断能力发展情况
各省教育行政部门
工程办组织专家开发自评工具初稿
过程性评价
与培训课程相关的作业评价工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工具、标准化测试题等
用于具体课程的结业考核与质量监测
工程办提供部分评价工具(见附件1),供各地、各校选择和改造。鼓励各地、各校分享和补充。
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各类绩效评价工具,如信息化教案评价工具、课堂观察工具等。
用于课堂观察、听课、评课、作品评价等。
各中小学校
终结性评价
第三方测评
不同的评价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评价工具。
绩效任务评价
标准化测试
鼓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工程办&组织开发的测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修订或创新。对于新生成的测评工具,鼓励各开发主体上传到&工程办&网站,以方便在更广范围内分享与使用。
四、&测评机制的建议
测评机制由各省根据以下建议自主设计。
1.&区分&达到要求&与&能力达标&
所谓&达到要求&,是指中小学教师达到了工程的实施要求,也就是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主题完成了50学时的课程学习,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每位教师只要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某些维度、某个方面有所提升就达到了预期效果;而&能力达标&则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教师的能力已经覆盖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多个维度(建议包含&技术素养&、&技术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四个维度)。每位教师均要达到工程的实施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每位教师都能够获得能力达标的认证。
2.&正确理解&能力标准&中的两个方面
&能力标准&是以教师工作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从&i.应用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和&ii.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来描述能力构成的。虽然一般情况下,具有ii方面能力的教师往往已经具备了i方面的能力。但将两者简单地理解为层次关系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观点是:同时具备i与ii方面能力的教师,其能力水平高于单独拥有i或ii能力的教师;而只拥有i或ii单方面能力的教师之间,其能力水平并没有高低之分。
3.&科学便捷地获得相关能力证据
&能力测评&需要收集关于中小学教师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证据&。各地应利用已有的管理体系提高&证据&获得的科学性与便捷性,并对&证据&提供方的&证据&表现形式有所规约。建议的&证据&获得方式如下表所示:
证据表现形式
诊断性评价
培训前(后)的自评
自评工具所嵌入的平台
过程性评价
培训机构提供的结业证书
结业证书形式需遵循附件2所示的相关要求
学校提供的实践证明
实践证明形式需遵循附件3所示的相关要求
终结性评价
第三方测评
绩效任务评价
标准化测试
根据所选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确定证据来源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在线的、数字化的方式(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档案袋)来收集证据,提高测评的便捷性。
五、&测评体系的建立
各地应缜密设计、多方合作,形成由行政机构、培训机构、学校及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测评体系。各测评主体的职责建议如下:
1.制定能力测评方案。
2.组织开发能力自评工具。
2.制定课程评审及培训评价方案。
3.制定能力培训的学分获得和等级认证方法。
4.制定将能力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办法。
5.制定将能力水平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的办法。
6.制定校本研修和教学实践的评价方案。
课程开发与培训机构
1.开发符合《培训课程标准》的培训课程,设计对应课程考核方案。
2.监控培训质量,确保培训结业证书的价值。
3.根据学员学习成果给出客观成绩。
4.根据&结业证书要求&(见附件2)给出培训结业证书。
1.组织教师参加自评、选课。
2.利用本校教师自评数据、培训考核成果和课堂观察结果等,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开展课堂实践,并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证明要求&(见附件3)为教师出具客观证明。
3.将教师培训成果和实践应用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
1.客观自评。
2.积极参加培训和校本研修。
3.积极开展实践。
六、&测评结果的应用
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的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附件1:测评工具样例
注:具体的测评工具将于&工程办&网站上公布,并陆续增加。
l&信息化教案评价量规(针对能力项:i-c6、i-c7)
l&教学课件评价量规(针对能力项:i-c4、i-c8、i-c9)
l&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工具(针对能力项:i-c12、i-c13、i-c14)
l&探究性信息化教案的评价量规(针对能力项:ii-c6、ii-c7)
l&在线助学能力评价量规(针对能力项:ii-c14、ii-c15)
l&过程性评价能力评价量规(针对能力项:ii-c14)
附件2:结业证书要求与示范
各培训机构为中小学教师开具的结业证书形式不拘,但必须包括以下要素:课程名称、作业要求、本课程所覆盖的能力项(参照《能力标准》),成绩,学时数。如下示例:
培训结业证书
 王小明&&老师于& 5.3&&&期间参加了我校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相关课程的学习,特此证明。
所学课程名称
所覆盖的能力标准项
ppt课件制作
利用ppt完成下学期上课要用的一份课件
i-c3、i-c4
技术支持的数学情境创设
一份情境创设实施方案以及技术实现
i-c6、i-c8
******学校
附件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证明要求及示范
各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为教师开具的实践证明形式不拘,但必须包括以下要素:实践形式(如开课、听课、评课、制作产品等)、实践内容,举证材料,并附有相关的举证附件(如教案、视频片段或相关图片,学生作品,教学反思,课堂观察记录等)。如下示例: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证明
兹有我校教师 王小明&&,任教于数学&学科,已开展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特此证明。
开设公开课
利用几何画板认识线与面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及上课视频
其他教师利用微视频开展教学
听评课记录
河北省**市**县一中
并附:公开课教案、公开课上课视频、听评课记录。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 104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年度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NU13A05054)、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教育信息化促进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Z92105)、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构建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平台”(项目编号:XTCX)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文章编号:(04—07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开启了中小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为了了解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为能力提升培训的实施(来源:淘豆网[/p-.html])提供依据。该文以湖北、河南、安徽和广西四个省市中35个市区的414名中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从标准的角度对其信息化应用能力现状开展较为全面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达标情况优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根据测评结果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提出建议,也为我国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力标准;达标情况;培训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1]。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管理局(UNESCO-APEID)发布的“教师发展:技术与教学融合”文件中提出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的路线图[2],将教育信息化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Emergency)、应用(Application)、融合(Infusion)与革新(Transformation)[3]。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提出2(来源:淘豆网[/p-.html])015年达到应用整合[4],我国教育信息化目前尚处于“应用”阶段,正向“融合”阶段迈进,未来十年要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5]。教师作为推进信息化应用的直接手段,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着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新媒体联盟组织发布的“2014地平线报告(基教版):教师角色转变正当时”提到“重塑教师角色”是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近期趋势[6]。TPACK理论也提出将“技术知识(TK)”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必备的专业之一[7]。因此,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纷纷出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框架。2011年,UNESCO发布了第二版《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从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造这三个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对理解教育中的ICT、课程与评估、教学法、ICT、组织与管理和教师专业学习六个模块的教师能力进行了描述[8]。欧洲组织(eTQF)、加纳、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在《框架》基(来源:淘豆网[/p-.html])础上相继推出了国家级或各校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9][10],结合UNESCO《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框架应用指南》实现将《框架》本土化,并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力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1]。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描述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12]。但近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深入影响,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从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成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105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明确了此次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来源:淘豆网[/p-.html])[13]。笔者作为编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的参与者之一,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内容体系,编制信度、效度较好的调查工具,对湖北、河南、安徽和广西四个省份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并在UNESCO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框架应用现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一套适用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用可视化的数据较为清晰地展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为今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依据,为实现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1.问卷设计(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2013年11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启动,随着能力提升工程的启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组织领域专家、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成立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来源:淘豆网[/p-.html])术应用能力课程标准体系制定》专家小组。经过对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结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专家小组分别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构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并于2014年5月正式颁布[14]。《能力标准》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和“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25个具体指标进行展开的。作为整个能力标准体系的基石,《能力标准》为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导向,也为“截止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任务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开端。(2)问卷设计过程通过对《能力标准》内容的详细解读,从两个方面“应用信息(来源:淘豆网[/p-.html])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六个维度“理解与态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以及“基本情况”形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二版的主要内容及《能力标准》的具体指标编写调查问卷的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法,选项分别为“非常不赞同”“不赞同”“基本赞同”“赞同”“非常赞同”,依次计分为1、2、3、4、5。分数越高表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越强。2.施测方式与数据分析工具在问卷调研过程中,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方式对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进行小范围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水平。同时也利用调研数据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然后扩大调研范围,通过网络在线方式对河南、安徽、广西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能力调研。本研究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8.0,Amo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3.问卷质量特性分析本文采用数(来源:淘豆网[/p-.html])据分析软件对问卷的质量特性进行分析,包括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1)项目分析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量表中的每一个题目进行质量分析,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所采用的项目分析法是项目区分度分析,又称为项目的鉴别力,指项目得分对被试者心理特质水平的区分能力或鉴别能力。a.量表中的反向题目重新计分本问卷含有反向题目,因此在对问卷题目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前,需要对问卷中的反向题目重新计分。正向题目的题项通常以5、4、3、2、1的方式计分,而反向题目是以1、2、3、4、5的方式计分。利用软件SPSS18.0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将题项的计分方式变为一致,反向题目转变为正向题目。b.项目区分度区分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求出量表中每个题目的CR值(Critical Ratio),将CR值未达到显著水平的题目删除或修改[15]。具体方法是分别求出每个被试量表所得总分, 接着取上下 27%为高低分组, 各题106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来源:淘豆网[/p-.html])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项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来检测高低二组被试者在每个题目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如果试题的如果试题的 CR 值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此题目具有鉴别力,反之, 则表示此题目不具有鉴别力,考虑删除或修改该题项, 使问卷的质量得以提高[16]。基于此原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该问卷的题目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依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有7个题目的双尾概率值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此题目不具有鉴别力,应删去此部分指标。(2)信度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18.0计算问卷整体的Alpha信度系数和各维度的Alpha信度系数检验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地,若Alpha系数大于0.9,则认为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如果Alpha系数大于0.8,小于0.9,则认为内在信度是可接受的[17]。结果表明,总问卷题目及各维度题目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如表1所示。表1 问卷效度分析结果Alpha系数结论整个问卷 0.970&g(来源:淘豆网[/p-.html])t;0.9 信度好教师应用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能力 0.951&0.9 信度好教师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能力 0.947&0.9 信度好(3)效度分析效度是对测量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估计,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即测量是否准确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18]。效度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内容效度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和构想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构想效度分析效度,主要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不同假设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我们编制的问卷提出理论假设,利用AMOS17.0构建问卷结构方程模型。从右表2中可以看出,a.所有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值介于0.65至0.94之间,大于评价标准值0.60[19],说明该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具有较好的信度;b.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都比较显著(t 值大于1.96,P值小于0.01),说明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20]; c.潜变量的抽取方差值(平均方差抽取量值)介于0.50 至0.501 之间,高于或等于评价标准值0.50(来源:淘豆网[/p-.html])[21],说明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因此,本研究的测量工具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都较好,说明此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表2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潜变量显变量因子载荷 t值(&1.96)组合信度(&0.6)平均方差抽取量(&0.5)优化课堂教学能力我能够搜索并获取适用于教学的素材和备课材料(V2.5)0.496 4.983***……***0.946 0.501我能够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V3.1)0.592 5.712***……***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技术操作时,我会合理安排其他学生的活动(V4.4)0.404 4.126***……***我能利用评价工具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材料(数字化作品等)(V5.3)0.739 7.843***……***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我的工作效率V(Y)6.1 0.556 5.402***……***转变学习方式能力我加入学生的网络交流群(如QQ群,百度贴吧,微信群等) , 并经常与他们交流(Y2.7)0.654 0.921 0.500……***经常遇到个别学生访问相关教学平台和工具,不能很好地打开学习资源(Y3.6)0.422 4.370***……***我会向学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多种渠道(Y4.3)0.750 7.198***……***我能根据学习目标独立改编或开发评价量规(Y5.2)0.574 5.725***……***教师I C T 应用能力改进课堂教学能力0.952 0.666 0.500转变学习方式能力0.896注:1.表中“Y2.7、改进课堂教学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能力”等量表题目为固定参数,不需检验其显著性。2.显著性中,***表示P&0.01。(二)研究对象1.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为了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试行初期对华中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初步的了解,选取湖北、河南、安徽、广西四个省份的35个市区107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作为调研地区。本次调研正式开始于日,截至日,受调研的教师来自于不同地理位置学校的教学点、小学、初中和高中。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表3 调研对象统计表学校性质样本数(人)百分比(%)学校地理位置样本数(人)百分比(%)教学点 14 3.4 城市 75 18.1小学 205 49.5 县(区) 87 21.0初中 149 36.0 乡镇 146 35.3高中 46 11.1 农村 106 25.6合计 414 100 合计 414 100 2.受调研教师基本情况经过初步统计分析,在受调研的414名教师中49.5%是女性,50.5%是男性;平均年龄为38周岁,最小年龄为23周岁;平均教龄为17年,最高教龄为41年。94.2%的教师表示会使用计算机,已有77.5%的教师参加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在受调研教师中,38.7%的教师教授数学,26.2%的教师教授语文,7.3%、7%的教师分别教授英语、音体美,教授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师比例低于5%《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数字资源环境、简易多媒体环境、电子白板环境、网络环境、移动学习环境)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不同要求。因此在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中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简易多媒体环境和电子白板环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信息化课堂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也得到了教师的青睐,而移动学习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推行与发展。二、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中将依据《能力标准》对受调研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达标情况进行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进行小范围应用时采用“按照题目达标要求,标记能力达标程度”的统计方法[22]。通过分析此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的分析达标情况方法步骤如下:(1)统计各维度的题目个数,并用表格表示。例如在问卷中考核“理念与态度”能力的题目共有5个,因此将此能力模块划分为五块。利用表格工具画出一个“一列5行”的表格(如图2所示)。图2 “理念与态度”能力划分矩阵(2)计算各题目的均值,统计达标题目的个数。计算各题目的均值,对于正向题目找出均值数大于3的指标并统计指标个数;对于有些反向题目,(如含有“我不知道、我不确定、我没有”等否定字眼,或者有反面意思的指标如“在我自己的电脑上,我经常会因寻找某个文档而浪费时间”),应统计均值数小于3的指标个数。(3)标记已达标的题目个数。利用表格格式“边框与底纹”将表格中达标指标的个数填充颜色。如图3所示,“理念与态度”能力5个题目中有2个题目达到要求,认为该教师在“理念与态度”能力上的达标情况较不理想。图3 “理念与态度”能力达标情况三、研究结果(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达标情况比较分析依据上两节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能力达标情况的分析,得到受调研教师在这两个方面各个能力的达标率,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达标情况如表4所示。表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达标情况理念与态度达标比例(%)技术素养达标比例(%)计划与准备达标比例(%)组织与管理达标比例(%)评估与诊断达标比例(%)学习与发展达标比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100 87.5% 100% 85.7% 85.7% 100%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能力100 80% 66.7% 87.5% 85.7% 100%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评估与诊断能力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这两个方面的达标率是相同的。说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无论是优化课堂教学,还是转变学习方式所应用的能力水平是均衡的,都得到了均衡的发展。(2)技术数字资源环境简易多媒体环境电子白板环境网络环境移动学习环境其他10.9%29.1%27.1%17.9%4.3%10.9%图1 教师使用课堂教学环境情况108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素养能力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达标率高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达标率。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技术素养高,但是对于应用技术素养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与发展。(3)计划与准备在优化课堂教学与转变学习方式上能力水平相差较大。数据表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准备能力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更高水平的计划与准备能力在转变学习方式中的应用并不全面,达标率远远低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准备能力。(4)组织与管理应用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水平高于优化课堂教学。根据达标率可以得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强于优化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还需加强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整体达标情况从“理念与态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和“学习与发展”六个方面评价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首先通过基本统计方法将这六个方面的题目进行分析,然后依据数据分析方法分析这六个方面的达标情况。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图4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达标情况由图4可知,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达标情况可以看出:(1)教师对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与态度能力达标率为100%。通过两个反向题目和三个正向题目考核教师的“理解与态度”能力,分析得到两个反向题目的均值都小于3,三个正向题目的均值均大于3。依据本研究设定的达标要求,考核教师“理解与态度”能力的题目均已达标,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政策、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理念与态度持有积极意向。(2)教师技术素养能力的达标率较高。通过计算各个题目的均值发现在五个正向题目和三个反向题目中有四个正向题目和两个反向题目达到达标要求,达标率为87.5%,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基本的信息化设备、信息化手段、数字化资源等信息化内容的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3)教师计划与准备能力的达标情况良好。从9个题目考核教师计划于准备能力的达标情况,经求得均值可得其中7个题目达到达标要求,达标率为100%,说明教师通过信息化方式改进教学方式、解决教学难题、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有较高的能力水平。(4)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水平较高。在考核教师组织与管理能力的7个题目中有6个题目的均值大于3,达标率为85.7%,说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课堂行为、管理教学资源、处理技术故障等方面的能力较强。(5)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评估与诊断的能力较强。与教师组织与管理能力相同,在考核的7个题目中有6个题目达到达标要求,达标率为87.5%,说明教师采用信息化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能力水平较高。(6)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达标率为100%。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规划、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要求。通过8个题目考察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得到8个题目均达到达标要求,达标率为100%,说明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创建网络个人空间、组建网络教师工作坊、参与网络社区等方式提升信息化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能力整体达标情况“理念与态度”“学习与发展”能力作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公共能力部分在上一节中已经详细描述了这两个能力的达标情况。因此,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能力主要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诊断四个方面说明达标情况,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图5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能力达标情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达标情况发现以下结论:(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技术素养能力较高。通过10个题目考察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技术素养能力,其中8个题目的均值达到达标要求,达标率为80%,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的技术素养具有较高的水平。(2)教师计划与准备能力的达标率较低。教师计划与准备能力的考核题目中有四个题目达到达标要求,达标率为66.7%,说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计划与准备能力还处于发理念与态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109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展阶段,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3)教师组织与管理能力的达标情况良好。如图5所示,在此能力中的8个题目中有7个题目达到了达标要求,达标率为87.5%,由此说明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更深入地对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进行组织与管理,进而达到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4)教师评估与诊断能力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教师评估与诊断能力中有6个题目达到了达标要求,达标率为85.7%,说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求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互评、诊断自我学习效果的能力水平较高,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四、对各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的建议本研究通过严谨的调查研究,从标准的视角对中部四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得出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导向性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这四个省的调研结果,结合《能力标准》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本研究对各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的建议:(一)开展教师培训前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不仅取决于教师关于信息技术能力的先前知识,也取决于培训体系的制定,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同时也为后期培训体系的修订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开展培训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我测评是十分有必要的。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自行组织开发自评工具,依据《能力标准》的“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技术素养”和“计划和准备”等六个维度设置自评题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在线测试平台完成培训前自我测评。通过分析培训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自评结果可以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能够更精确地掌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同时也为后续培训课程的制定、设置认证结果的条件等培训内容提供依据[23]。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培训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我测评,通过分析比较培训前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距,进而考核开展培训的绩效。(二)侧重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的制定,加强薄弱能力的提高结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课程,加强薄弱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最优化的培训结果。首先,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的能力整体达标情况略差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整体达标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培训体系的制定方面应加强该方面的培训广度和力度。其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在同一方面下各能力的达标情况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比如,教师的理解与态度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的达标率已经达到了100%,因此可以适当地减少该能力下的培训内容。另外,不同省市可针对本地的能力达标的情况调节培训内容与课程等,达标率较低的能力可以安排较多的培训内容和课程等,达标率较高的能力可以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加强薄弱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同省市教师的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同时缩小不同省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距。(三)设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评价体系依据提升工程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评价的建议,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结果,拟定从四个方面来设计综合定性和定量相辅相成的评价体系:(1)通过培训前自我测评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结合培训后自我测评结果为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依据;(2)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规定的课时要求和学习过程评价结果获得相应的认证结果;(3)通过考察教师网络研修情况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评价教师培训后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情况;(4)教师参加教育机构或学校组织的信息化相关活动(如课件制作大赛等)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也可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项内容,但仅作为参考项,教师可自主申请。参考文献:[1] World Bank.ICT in 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Information 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in Indiaand South Asia[R].Washington, DC: infoDev/World Bank,2010.[2] S.Majumdar.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 [Working Draft][R].Bangkok:UNESCO,2005.[3] 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14.[4]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DB/OL]./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133322.html,.[5] 朱莎,张屹,杨浩,吴邸.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34-45.[6] 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Estrada, V., Freeman, A.,and Ludgate, H. The 2014 Horizon Report (K-12 Edition). Austin[M].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7] Angeli,C.,Valanides,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Computer & Education,):154-168.[8] UNESCO 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version2.0[DB/OL].http://iite. Unesco. org/ pics/ publications/en/fies/3214694.pdf,.[9] eTQF.eTQF Teacher petency Framework[DB/OL]. http://etqfproject./,.[10] petency Framework Teachers Ghana _1stIteration[DB/OL]. http://meis-ghana./file/view/petency+Framework+Teachers+Ghana+_1st+Iteration.pdf,.[11][22] Vittorio Midoro, Guidelines on adaptation of the UNESCO 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R].Pairs: UNESCO Institute for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2013.[12]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44.[13] 教师[2013]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14] 教师厅〔2014〕3号文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Z].[15]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6] 杨承根,杨琴.SPSS项目分析在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107-109.[17] 吴明隆.《SPSS 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 王迎,彭华茂,黄荣怀.远程学习者学习动机测量工具的编制与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 ):74-78.[19][21]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0] Thong,J., Yap,C. and Raman,K.. Top Management Support,External Experti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SmallBusiness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48-267.[23] 张屹,刘美娟,周平红,马静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7.作者简介:张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zhangyi@nu.)。马静思: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标准、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研究(@)。周平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相关的评价及标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范福兰: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fanfulan@nu.)。白清玉: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The Status and Training Advices of Teacher’s petenc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s in Central China AreaZhang Yi, Ma Jingsi, Zhou Pinghong, Fan Fulan,Bai Qingyu(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Abstract: The petency has e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socie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2014 June, the Ministryof Education promulgated the “standards of teacher’s petenc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rial)”,opened a new roundof upgrading trai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t provides a basis tounderst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implement the upgrading training of abi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414 teachers ing from the 35 urban area of Hubei, Henan,Anhui and Guangxi fou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arry prehensive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tency from the standard ang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ndards of apply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bil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re precedent than theability of transforming lear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 i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bilitytrain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underinformation environment.Keywords: Teacher’ Primary and S Questionnaires ATraining收稿日期:日责任编辑:李馨赵云建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pdf
文档介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 104I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5.1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6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年度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NU13A05054)、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教育信息化促进湖北省...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