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获奖到底是做出了什么贡献

人民日报:屠呦呦一人获奖公平吗?俺的针灸要火!
编者按: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曾在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时,在国内引发热议。当时的获奖理由与此次诺贝尔奖的获奖理由相同:“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当时,人民日报“柏木钉”曾发过三篇关于屠呦呦获奖的系列评论。如今旧作重发,或许还有意义。
& & 【评论一】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 & 2011年发表于人民日报 作者:柏木钉
& & ■
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评论二】屠呦呦获奖:一人获奖不公平吗
& & 2011年发表于人民日报 作者:柏木钉
& & ■
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险。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
前不久,拉斯克基金会把2011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这一迟到的国际认可在国内引发的,除了自豪、兴奋,还有不绝于耳的争议,和值得倾听的反思。
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应该不仅仅是一座奖杯。透过这面多棱镜,探讨分析其折射出来的现象与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无裨益。
“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自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以来,类似的言论就不绝于耳。
& & 我们不妨对青蒿素研究的历史稍作梳理——
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1969年1月,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该小组最后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首次公开报告的全部内容,引起参会人员的极大兴奋。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启示、鼓舞下,云南药物所的罗泽渊与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分别提取到含量更高的青蒿素。在此后的临床应用、结构测定和新药研发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难看出,长达10多年的青蒿素研究的确是协作攻关的集体结晶。故此,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一再表示:“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以“第一”论英雄,也是其他国际科学奖项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在历届诺贝尔科学奖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提出“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比他晚一两个月发明更有效的测定方法的德国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和弗伦茨·希伦坎普只好望洋兴叹;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首次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两位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另一位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盖洛则名落孙山;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光纤通信的发明者高锟,而不是后来突破光纤工艺、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康宁公司与日本仙台大学的学者……
以“第一”论英雄,并不是推崇“个人主义”、否定其他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第一发现者在科学研究中独一无二的贡献。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人开启了希望的大门,为后来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试想,在青蒿素研究中如果不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之后的结构测定和药物改良就无从谈起,“东方神药”不知何时才能诞生。
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险。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如果在科技奖励中采取“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不仅不公,而且有害:这样做不仅消解了第一发现者或发明人的价值,也会打击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阻碍重大原创成果的产生。
【评论三】屠呦呦:三流条件何以创造一流成果
& & 2011年发表于人民日报 作者:柏木钉
& & ■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发现。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前不久在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荣誉组长周光召坦言: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由于急于求成、过于浮躁,虽然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连年递增,跟踪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就是缺乏能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比如,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不惜造假。难怪许多科研人员呼吁:尽快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给科研腾出一片净土,鼓励年轻人安安心心地做科学!
在期待体制尽快改善、环境及早净化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自励自省,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毕竟,现在的科研条件比当年好了许多;而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尚需时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屠呦呦获奖到底是做出了什么贡献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近日,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关于青蒿素到底是属于中医的研发成果还是属于西医,大家对此争论不休,屠呦呦这个名字也一时间满布各种媒体杂志微博头条。咱们先来看一看青蒿素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怎么提取出来的。
  青蒿素是干嘛用的?
  青蒿,其性苦寒,入肝、胆经。能清热凉血,解暑除蒸。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疟疾,骨蒸劳热。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青蒿素不是从青蒿里面提取的?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
  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即便黄花蒿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是怎么提取出来的?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
  结语:青蒿素是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的启示提取出来的,这本是的作者葛洪是东晋名医,按理来讲这应该是中医的发现,但是也有人说《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
  新闻来源:/news/zyzs/236.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点击排行榜据诺贝尔官网消息,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揭晓。一半共同授予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与日本科学家Satoshi ?mura,表彰他们发现了对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另一半授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Youyou Tu),表彰她发现对抗疟疾的新疗法。此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William C. Campbell与Satoshi ?mura两人共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在获悉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钮文异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分享了以上文字。寄生虫防治领域做出革命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一直困扰人类几千年,并构成了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图1:William C. Campbell发现ōmura的其中一个链霉菌培养样本对杀死寄生虫很有效,而且该样本中的活性化合物阿维菌素也得到纯化。之后,阿维菌素被修改成伊维菌素,而伊维菌素对动物和人体内的许多寄生虫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中就包括导致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寄生虫。William C. CampbellWilliam C. Campbell 1930出生于爱尔兰,1952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1990年在默克公司研究所进行治疗剂研究,1984年—1990年为高级研究员和实验室主管来进行分析研究。Campbell目前是美国杜尔大学的名誉研究员。William C. Campbell一直致力于寄生虫研究,其获得了Satoshi ?mura的链霉菌培养基,并且放大了这种链霉菌的效力。Campbell表示,一种来自链霉菌培养基中的特殊组分可以有效抵御家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感染。研究人员将这种生物活性制剂进行了提纯,并且命名为阿维菌素,对其进行一定的化学修饰就可以变成一种名为伊维菌素(Ivermectin)的高效化合物。Satoshi ?muraSatoshi ōmura 1935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196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并在1970年获得日本东京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5年—1971年在日本北里研究所作为研究员进行研究。1975年—2007年为日本北里大学教授,2007年至今,Satoshi ōmura日本北里大学名誉教授。Satoshi ?mura主要致力于分离天然产物,他对一种生活在土壤中名为链霉菌属进行了重点研究,这种链霉菌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制剂(包括195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Selman Waksman发现的链霉素),Satoshi ?mura利用大规模空的培养和特性分析,从土壤样本中成功分离除了一种新型的链霉菌,并且在实验室实现了这种链霉菌的成功培养。屠呦呦图2:屠呦呦查阅古代的草药书籍,研发出针对疟疾的新疗法。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中国,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65年—1978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助理教授,1979年—1984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教授并于1985年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00年起,屠呦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教授。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今年6月,屠呦呦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o阿尔波特奖。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药物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获奖并不那么意外 看电视才知获奖提及诺贝尔奖,不管是预测还是正式颁布,我们总是期望能够在名单中看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此次屠呦呦获生理学或医学奖,刷屏的报道中不再是那个让人心里有点“小疙瘩”的“华人科学家”一词,而是让人骄傲的“中国科学家”头衔。屠老太太以85岁高龄实现了整个民族的梦想。据浙江在线报道,昨晚8点18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近3小时后,记者第四次拨打了屠呦呦家的电话。前三次都是忙音和转接的提示音,好在这一次,对面接通了。“你好,请问是屠呦呦教授吗?”“是的,你是哪位?”“我是钱江晚报记者张苗,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我们浙江的媒体很关注您这次得诺奖,作为老乡想简单采访下您。”“哦呵呵呵,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打来电话了。”“这里真的是屠呦呦教授家吗?您真的是屠教授吗?”  “是的,我是屠呦呦。”“那我简单问问,尽量不耽误您休息,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奖的?”“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  “这次能够得奖,感觉有意外吗?”“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争议声:不够淡泊名利?看饶毅如何点评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奖引发的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文革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对于这些争议声,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人民日报:屠呦呦一人获奖不公平吗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以“第一”论英雄,也是其他国际科学奖项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在历届诺贝尔科学奖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提出“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比他晚一两个月发明更有效的测定方法的德国化学家米夏埃尔o卡拉斯和弗伦茨o希伦坎普只好望洋兴叹;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首次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两位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另一位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盖洛则名落孙山;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光纤通信的发明者高锟,而不是后来突破光纤工艺、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康宁公司与日本仙台大学的学者……以“第一”论英雄,并不是推崇“个人主义”、否定其他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第一发现者在科学研究中独一无二的贡献。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人开启了希望的大门,为后来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试想,在青蒿素研究中如果不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之后的结构测定和药物改良就无从谈起,“东方神药”不知何时才能诞生。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险。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如果在科技奖励中采取“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不仅不公,而且有害:这样做不仅消解了第一发现者或发明人的价值,也会打击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阻碍重大原创成果的产生。编辑圈点返璞归真,无论蜚语再多,屠呦呦的科学贡献都无法泯灭。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目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发了106次,其中有38次只有一位获奖者;12位女性获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为发现胰岛素的Frederick G. Banting,获奖时32岁,1932年诺奖得主;最年长的则是获奖时87岁的 Peyton Rous。诺贝尔博物馆研究图书馆高级馆长加尔斯特让德教授在接收央视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对中国获科学诺贝尔奖的展望,他说:“中国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几十年,科学在中国持续发展,但是要获得诺贝尔奖,常常需要花费几个几十年。”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科学网、知识分子公众号、腾讯国际、赛先生公众号、浙江在线、生物谷、中国新闻周刊、人民日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日,基因治疗公司Spark Therapeutics在揭晓了对一种致盲性罕见遗传病的基因治根据美敦力上月发布的2014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其当季总营收为73.04亿美元,归属于心脏血管业务集团第四财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减肥的基本处方是:少吃,多运动。然而近年来,市场上已经出现多种新药物来对抗肥胖。8月18日据诺贝尔奖官网报道,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学院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7日11时45分女性避孕药已经面世半个多世纪了,但男性避孕药却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日前,科学家们用两种FDA批准药物靶标一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的最新一期9月刊上,以年度特刊的形式聚焦了光遗传学为了适应二胎政策放开,分娩量增加,更好的服务于产科基层医务人员,降低围生期孕产妇死亡率、规避临床风险、提升东北地区围产水平,研讨并制定产科热点问题诊治流程,实现分级诊疗,于-8日召开第一届东北产科论坛。日前,GEN Market & Tech Analysis报告重点解析了单细胞分析(SCA)以及RNA-Se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高福科技即国力。在科技创新中,国家各学科领域的一批顶尖实验室发挥着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SHG)年度会议上,一场关于“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可能改变【培训地点】 广西妇幼保健院【培训时间】-【大会主席】贺林院士【培训班测序供应商竞相降价,亏本出售基因测序服务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亏钱提供基因日前,汤森路透公布了2015高引用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包括不久前,笔者根据MIT Technology Review网站的报道编译过一篇题为《945天!从猪到狒狒,器在现代生活中,医疗产品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医疗产品本身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医疗产为人父母,经常为孩子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落后而担忧,尤其当遇到传统医学无法检测的“罕见病”病因时,父母倍感焦急每天大约有数十亿人食用大米,但它比其他任何食物更容易使人受砷毒性的危害。淹水环境是造成水稻吸收砷、造成稻米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产科主任刘俊涛教授NIPT已成为行业内非常热门的话题,不过近两年来,NIPT在国内9月11日-13日举办的2015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C2015),由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再度携手新华社《财国庆期间,央视《共同关注》与《新闻联播》两档栏目分别于10月2日、10月3日对备受瞩目的施一公院士以及他的实验室进行了特别报道。他说:“我们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因为每个人都已丰衣足食了。我们更应该去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以及对国家贡献的大小。”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日,由Consortium of China Healthcare举办,Lychee Gro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作者:饶毅1 黎润红2 张大庆2中国 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 1生命科学学院 2医学部据Forbes报道,Medical Group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15年的报昨日,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1第一部分 医学科普书籍1、《药物发现——从病床到华尔街》如果要为这个清单上的书目做个推荐指数的话,这本书无疑Richard J. Roberts(右)4月2日,发表在PLOS杂志上的一篇题为《Ten Simple R日,《福布斯》公布了“The World's 100 Most Powerful Wome萧伯纳这个时代,多数的我们再也不用饥肠辘辘,但富足的生活让很多人变成得“圆润”,随之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很多研日前,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GE医疗中国联合举办、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协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在尽管A股指数呈“飞流直下三千尺”式的大幅下跌,甚至各地爆出有股民跳楼事宜。但是,大多数百姓仍然坚信“留得青山近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联系了全球社区的50名研究人员、伦理学家和商业领袖对CRISPR改造人类生殖细胞会引发的问题发表评论。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选出了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很多人都知道Francis S. Collins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纵观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没有哪一个技术像纳米孔测序那样慢热,但也没有哪一个技术像纳米孔测序这么接近普罗大众。51年来,新生婴儿可通过血液检测来筛查先天性疾病,常规的新生儿筛查基本可以消除死亡或者不可逆转脑损伤的风险。biodiscover关注前沿生物技术,探索成功商业模式热门文章最新文章biodiscover关注前沿生物技术,探索成功商业模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呦呦获奖感言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