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散赶快的近义词是什么么

恍然自失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
沪江在线词典网为您精选恍然自失的意思及读音、恍然自失是什么意思、反义词、近义词等信息,由eve13年4月5日添加。
读音:huǎng rán zì shī
注音:ㄏㄨㄤˇ ㄖㄢˊ ㄗˋ ㄕ
基本解释:
自失: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的迷惘惜恋的的心情。
英文释义:
相关汉字:
相关词语:
,1. 犹忽然。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恍然而止,忽然而休。”2. 猛然领悟貌。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天下之从事於举业者,乃恍然悔悟嚮者之非,而思改其所为。” 鲁迅 《彷徨·肥皂》:“‘哦!今天十六?’ 四铭 恍然的说。”3. 模糊不清;茫然。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达 既昇之,意识恍然,不復见家人屋及所乘轝。” 宋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往事不回如过雨,醉梦恍然忘恶语。” 明 邵璨 《香囊记·赶散》:“心酸痛,念我姑,神魂茫然失举措。”4. 仿佛。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 明 归有光 《詹仰之墓志铭》:“予与之谈 秀甫 之为人,恍然如生,相与为泪下。” 明 方孝孺 《书<黄鹤楼卷>后》:“展卷而卧閲之,恍然如乘扁舟出入 洞庭 彭蠡 之上。”
,自失: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的迷惘惜恋的的心情。
,突然醒悟过来了疑惑了一些时&我忽然恍然大悟
,1. 因感空虚、不足而内心若有所失。《列子·仲尼》:“ 子贡 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 贾谊 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 赴势公子 勃然自失,肃尔改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 太宗 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 魏徵 对曰:‘臣愚不能尽知,唯 霍王元轨 ,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2. 自己失去时机。 明 刘基 《谕瓯栝父老文》:“惟父老审图之,无自失。”3. 失身。《易·比》:“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程颐 传:“二虽中正,质柔体顺,故有贞吉自失之戒,戒之自守,以待上之求。”4. 自己逃逸。失,通“ 逸 ”。《庄子·应帝王》:“明日又与之见 壶子 ,立未定,自失而走。”
,见“ 爽然若失 ”。
,见“ 茫然自失 ”。
,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恍惚如同相隔了一辈子。喻事物变化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月下重遇,恍如隔世,故人相对久无语
,好象是在梦里一样。
2015恍然自失是什么意思、读音信息由沪江在线词典网提供。
教职成司函【号&|【词语】 白桦
【全拼】: 【báihuà】
【释义】: 落叶乔木,树皮白色,剥离呈纸状,叶子卵形。我国东北有出产。木材致密,可制木器。
1、棒球场外围伐过的树林,多年以来又长出了参差不齐的白杨、白桦和满身斑点的桤木,挡住了视野。
我真想冲下山去,杀进营帐,哪怕只是把那班明果狗赶散也好,我看到他们埋伏在那片白桦林的边上哩。
碳酸饮料,含有白桦树树皮的提取物。
没有您要找的相关词语!恍然的意思及读音
沪江在线词典网为您精选恍然的意思及读音、恍然是什么意思、反义词、近义词等信息,由尛柒于日添加。
读音:huǎng rán
注音:ㄏㄨㄤˇ ㄖㄢˊ
基本解释:
1. 犹忽然。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恍然而止,忽然而休。”2. 猛然领悟貌。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天下之从事於举业者,乃恍然悔悟嚮者之非,而思改其所为。” 鲁迅 《彷徨·肥皂》:“‘哦!今天十六?’ 四铭 恍然的说。”3. 模糊不清;茫然。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达 既昇之,意识恍然,不復见家人屋及所乘轝。” 宋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往事不回如过雨,醉梦恍然忘恶语。” 明 邵璨 《香囊记·赶散》:“心酸痛,念我姑,神魂茫然失举措。”4. 仿佛。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 明 归有光 《詹仰之墓志铭》:“予与之谈 秀甫 之为人,恍然如生,相与为泪下。” 明 方孝孺 《书<黄鹤楼卷>后》:“展卷而卧閲之,恍然如乘扁舟出入 洞庭 彭蠡 之上。”
英文释义:
相关汉字:
相关词语:
,1. 犹忽然。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恍然而止,忽然而休。”2. 猛然领悟貌。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天下之从事於举业者,乃恍然悔悟嚮者之非,而思改其所为。” 鲁迅 《彷徨·肥皂》:“‘哦!今天十六?’ 四铭 恍然的说。”3. 模糊不清;茫然。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达 既昇之,意识恍然,不復见家人屋及所乘轝。” 宋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往事不回如过雨,醉梦恍然忘恶语。” 明 邵璨 《香囊记·赶散》:“心酸痛,念我姑,神魂茫然失举措。”4. 仿佛。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 明 归有光 《詹仰之墓志铭》:“予与之谈 秀甫 之为人,恍然如生,相与为泪下。” 明 方孝孺 《书<黄鹤楼卷>后》:“展卷而卧閲之,恍然如乘扁舟出入 洞庭 彭蠡 之上。”
,自失: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的迷惘惜恋的的心情。
,突然醒悟过来了疑惑了一些时&我忽然恍然大悟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证名。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由于七情内伤、外邪内干、发汗过多而损伤心气,以致精神不定
,摇晃不定。《红楼梦》第九六回:“只见 黛玉 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
,好像做梦一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牀上,慨然曰:‘我去时儿纔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
,犹迷惘。 唐 柳宗元 《梦归赋》:“魂恍惘若有亡兮,涕汪浪以陨軾。”
,摇动不定。《红楼梦》第八七回:“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禪牀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当此时也,天地泣昏,魂灵恍荡,曾不知人间何世,生死何端也。”
,犹仿佛。《西游记》第二八回:“三四紫巍巍的髭髯,恍疑是那荔枝排芽。”《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孩抱何缘亲见帝?恍疑鬼使与神差。”《瓯北诗话》卷十引 清 查慎行 《渡洞庭湖》诗:“恍疑天四合,长见日当中。”
短语造句:
恍然明白她笑话的含义.
2015恍然是什么意思、读音信息由沪江在线词典网提供。
教职成司函【号&|来自苏州阊门 明朝洪武赶散那些事儿_苏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7,736贴子:
来自苏州阊门 明朝洪武赶散那些事儿收藏
这里有一处江南风格的枯枝牡丹园;有一棵600多年的皂荚树;这里还有一批有破指甲的人。一树、一花和一个奇特的现象,看上去彼此没有关联,但是坐下来听听其中的门道,就会发现,与之相关的人们都与同一个地方——苏州阊门发生关系。这些说着盐城话,吃惯盐城面食的苏北人,追根寻祖竟然都是地地道道的江南人。6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自苏州阊门出发,一路向北,来到了盐城。如果不是家谱、族谱的代代相传,不是祖辈、父辈的口口相授,他们连自己都很难相信,自己的老家是在吴侬软语的苏州,以及小桥流水的江南。
600年前,“洪武赶散”使他们的先祖离乡背井;600年后,他们扎根苏北的同时,心里也想着江南。
苏北是他们的家,江南有他们的根。
盐城有个“苏州园林”
盐城正南30公里外,有一个叫便仓的小镇。这几天牡丹花陆续开了,从各地赶来的游客,纷纷赶到便仓的枯枝牡丹园观看盛开的牡丹。
与盐城,乃至苏北其他园林的江淮风格不同的是,枯枝牡丹园无论是平面格局、建筑形体抑或是尺度空间、建筑色彩,都显现出典型的“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苏州元素。
清代小说《镜花缘》记述道:“如今世上所传枯枝牡丹,淮南便仓最多。 ”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历来荟萃于洛阳,为何便仓小镇却也生产牡丹?
“枯枝牡丹园所在的位置,历史上是卞氏家族的宗祠遗址所在地。”4月6日,枯枝牡丹园主任刘兆宏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之所以具有浓郁的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与北宋末年的陕西参政知事卞济之以及元末明初时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有很大的关系。枯枝牡丹园与苏州这座城市有割舍不开的渊源。
“卞济之是枯枝牡丹灵根的主人。”刘兆宏说,卞济之曾任陕西参知政事。宋朝灭亡后,他将此花从国府园中移红白二本植于姑苏枫桥镇,后为避乱退隐东溟(今便仓),其花也随主人迁移于此。至元末,卞济之的嫡孙元亨于张士诚兵败后解甲隐退,将原植株二本分成十二株,从此奇花名噪乡里。
“卞济之将牡丹花从西安移植到苏州,后又被移到了便仓,才有了如今的枯枝牡丹。”刘兆宏说。
《盐城县志》和《卞氏家谱》对此事都有记载:“卞氏始祖取红白两色牡丹之意,是植花明志。取红者,以示报国赤诚忠红;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廉洁。”原来,卞氏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带回红白两色牡丹是为了警示自己和后人,永远精忠报国和清廉为官。
卞氏的这两株枯枝牡丹后来被卞济之嫡孙卞元亨继承。元末明初时,卞氏家族传到两淮盐运使卞仕震时,几乎要绝后的卞仕震年过半百才生了一个男孩子起名卞元亨。卞元亨聪明过人,能诗善文、诗词音律样样精通,吹拉弹唱都是行家里手。而且,卞元亨长得虎背熊腰、高鼻阔口、膂力过人,曾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只猛虎。刘兆宏说,卞元亨就是《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施耐庵是兴化白驹(今大丰白驹人),与卞元亨是表兄弟。张士诚起义时,施耐庵参与谋划。后因张士诚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拂袖离去。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后还旧故里,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卞元亨则被作为梁山好汉行者武松的原型写进了这部不朽之作。
枯枝牡丹园的前主任,今年74岁的徐一红老人介绍说,现在在盐城,地名中有墩、灶、仓等字眼的地方,居民基本上都是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移过来的。“枯枝牡丹园,原来就是卞氏家族的宗祠。”
在便仓镇,今年72岁的陈如珍老人告诉记者,根据祖上口口相传的说法,便仓人大多都是因“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移民过来的。“在便仓,除了这个牡丹园是为活证据外,其他的都是口口相传的‘口头档案’。有些人家原来有家谱,但因为‘破四旧’,被毁坏殆尽。”
600年皂荚树下的“守候”
闲暇的时候,今年82岁的村民张玉清都会到村头的一棵皂荚树下去看看。“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这里会感觉到很踏实。”
张玉清家住盐城亭湖区青墩办事处龙碾村,这村庄距离盐城市区大概20多公里。“600多年了,在龙碾村,除了张姓,人口较多的姓氏,基本上都是从苏州阊门迁移过来的。从小就听说,老祖宗是因为‘洪武赶散’才迁来的,这棵皂荚树,则是当年的始迁祖从苏州带来栽下的。”
让张玉清一直牵挂的这棵皂荚树,位于龙碾村村头的一片麦田中。绿油油的麦田中,在一个铁护栏围起来的大概10余平方米的区域内,一棵根系发达,枝桠繁多的皂荚树非常醒目。“张姓祖先从苏州移栽过来的就是这棵树。”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棵皂荚树高达10米,树干最粗壮的地方,最少需要3名成年男子才能合抱。张玉清的房子就在皂荚树的边上,他家是张氏家族的长房,世世代代都是这棵树的主人。
“皂荚树的用途很多,以前乡下没有肥皂,就从树上摘皂荚,捣烂后泡水洗衣服。此外,皂荚还能用来熬盐,而且还有中药的功效,能给耕牛治疗腹泻。”张玉清说。
龙碾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曾在青墩一带活动,战士们对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十分好奇,曾经有人用步枪对着树干射击,现在里面还嵌着弹头呢。刚解放的时候,这棵树比现在还要高。但后来因为农村搞“大集体”时,有人就把树干的上半部分锯了当柴火烧掉了。所以,这棵树就矮了一半。
尽管82岁了,但张玉清老人身体还非常硬朗。在老人的家中,一份《盐城晚报》关于皂荚树和苏州阊门关系的报道,被老人装在镜框内,悬挂在了堂屋中央的墙壁上。老人说,这棵树就是他们张氏一代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张玉清介绍,他读过私塾。解放前,曾在上海蹬三轮车拉客谋生。其间他曾在苏州呆过一年,就在苏州曹胡徐巷32号的纽扣社做纽扣。后又在上海蹬三轮车。1955年的时候,从上海返回盐城,在老家的生产队担任会计。1958年到1961年期间,曾在南京钢铁厂做建筑工人。
在张玉清家的墙壁上,一面已经剥落的锦旗和一面流动红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1958年的时候,南京钢铁厂招工,我就去了。”落款时间1959年的这面锦旗上写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后面写有:南京钢铁4个字。此外,1960年奖励张玉清的一面流动红旗上写有“七建工程队张坤良小组,竞赛流动旗 上游”的字样。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字迹已经看不清楚了。但是关于上面的文字,老人一字一顿说得很清楚。张玉清说,1961年从南京钢铁厂返回盐城后,他改名为张玉清,一直种田谋生。“之所以将锦旗和流动红旗一直保存到现在,那是因为这些荣誉对我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荣誉,张玉清最为看重的,就是张氏祖先从苏州移栽过来的那棵皂荚树。阳光和煦,徘徊在皂荚树下,老人神态安详。
老人与树,这个温暖的画面,在过去的几十载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2004年,这棵皂荚树被盐城市绿化部门列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更多地由张玉清承担着。
“这棵600多年的皂荚树,就是我们的根。当年先祖将皂荚树从苏州移栽过来,就是希望能够扎根盐城,开枝散叶。”张玉清和苏州,除了这棵皂荚树,在60多年前,也曾有过一次交错。但在苏州纽扣社一年多的经历,留给老人的记忆并不深刻。“除了几个地名,如今剩下的只有‘谢谢’、‘再会’等几句简单的苏州话。”
时光过去了600多年,经历了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战乱的洗礼。皂荚树在默默地关注着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张氏子孙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棵皂荚树,如今成了某种精神的寄托,甚至是文化图腾。
听说有一大批盐城人这几天正在苏州阊门寻根,身处农村的张玉清闻听这个消息后,眼睛一亮。“我3个儿子,2个女儿,都在盐城。600多年了,我们生生息息都在这里。如果有机会,在有生之年,真希望能够去看看——那个梦中的精神家园。
有破指甲的人 祖上都来自苏州?
家谱、族谱是反映一个家庭的家庭文献,自然是研究人口源流最有价值的资料之一。对盐城地方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的王荫,曾撰文《明代“洪武赶散”初探》,讲述王氏家族移民史。
王荫说,他的老祖宗就是苏州人。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时,就把自己祖先掩石公一家人赶到江北老盐城县北边离海滩不远的荒滩上插柴草为标、圈地开荒、种植庄稼、捕鱼烧盐。祖先就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子孙。当时住地叫长北滩,周围有二三十里方圆直属南边建阳长建里(南宋丞相陆秀夫故里)管辖。“从老祖宗掩石公头一代算起,到我春字辈已是十七世了。”
盐城阜宁县沟墩镇86岁的老人蔡宗旭收藏的《蔡氏宗谱》上也记载着他的老祖宗原住在苏州阊门,在洪武二年三月十八日被赶散到江北阜宁县沟墩安家落户,插草为标,以烧盐捕鱼、种庄稼为生,已世代相传到“宗”字辈了。
在盐城采访期间,记者试图从更多的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那些移民和苏州之间的某种关联。但因为600多年的岁月涤荡,很难找到更多的佐证。不过,记者查阅《盐城县志》发现,在洪武年间,因战乱盐城围荒灶废,确实有一次从苏松等府迁入盐城1万多人。
便仓镇老人陈如珍老人告诉记者,只要有破指甲的,祖上都是苏州阊门上。“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双脚小指长着大小两个指甲,就好像是谁剪破的一样。”说话的间隙,老人还给记者展示了她的破指甲。年龄大点的人都有。解放后这个现象才消失的。而关于破指甲是苏州人凭证的说法,建湖县《芦沟社志》也有记载。
让精神有一个寄托的地方
浏览盐城建湖的当地论坛,快报记者发现,因为清明祭祖,引发的有关“洪武赶散”的话题讨论非常热烈。有网友提到,在建湖县,有一个名叫沙家庄的地方,祖辈就是因“洪武赶散”迁居而来。
记者赶赴当地发现,原来这个被称为沙家庄的村庄,早在10多年前就改名了,现在名为九龙口镇九龙口村。
“沙家庄,没有一家是姓沙,李姓贺姓潘姓居多。有家谱的人家,不论姓啥,都是从洪武年时开始记录的。”村里有老人告诉记者,我们都知道这个村庄里的人,都是在几百年前“洪武赶散”来的。
九龙口村村民李洋(化名)10年前就写过一个有关九龙口地域特色的古装电视剧本。曾收集多家的家谱资料考究沙家庄的地名来历。李洋说,在当年的苏州阊门那里,的确有一个沙姓人家,被迫迁徙到淮扬府的这个地域,后来定居到了这里。两三百年下来,这里形成一个人丁兴旺、富庶的沙家。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因黄河和淮河水患,村庄数次遭灭顶之灾,沙家人死的死,逃难的逃难,再经几百年的变换,早就没有沙姓人了。
李洋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到苏州,在时间方便的时候到阊门一带的社区里找当地老人聊天,看那里的文史资料。“现在‘阊门寻根纪念地’已经开放,有一个精神寄托安放的地方真好!”
淮安人做梦都叫“上苏州”
所谓故乡,只不过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在今天很多人眼中,“漂泊”一词除了艰辛、困苦的含义外,还带有些许浪漫与沧桑的寓意。但对于很多淮安人来说,他们苏州阊门祖先的“漂泊”却没有丝毫的浪漫,他们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赶散”或“赶杀”过来的。他们离开故乡苏州或者江南时,心里满是不舍、悲伤。这些江南人在远离江南的芦苇荡边、荒草中艰难地开垦,艰难地繁衍生息,一代一代……
“我家的祖先是被洪武赶散过来的!”
流均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东南,距离淮安区50公里左右,这里属于里下河地区射阳湖畔,到处水网密布,一幅典型的鱼米之乡风貌。有文章说,这里居住着大量“洪武赶散”那次大移民的移民后裔。而快报记者在大街上随便一问也真的就找到了一位。4月6日中午,在流均镇中心大街镇政府对面,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玻璃工艺品店里忙活,打了一声招呼,老人说他知道洪武赶散,他的祖先就是从苏州阊门迁过来的。
老人名叫李根举,今年60岁,老家是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镇九龙口村,那里距离流均镇只有十几里路,他们十几年前就到流均镇开店做生意了。
李根举告诉快报记者,他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就提起过他们祖上是从苏州迁过来的。后来他看到了李氏家谱,上面记载得更多一些。“我们姓李的祖上是从苏州阊门迁到建湖县的沙家庄(现在改名叫九龙口)!老人跟我们讲,那叫‘洪武赶杀’,你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有人拿着刀逼着你来,不来就砍头,谁敢不来呀!”李根举激动地说。
李根举说,他的祖先是跟表兄弟潘某一起被赶散到沙家庄的,见那里水草丰美、地域宽广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后来相继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现在沙家庄包括附近的村庄里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姓,都是姓李和姓潘的,仅沙家庄就有4000多人。
老家谱埋在祖坟边才保存下来
其实在流均镇,提到洪武赶散的后人,大家认为更多的还是纪氏。在流均镇文化站站长郭桂宏的帮助下,记者在流均镇前哨村纪墩组找到了今年已经83岁的纪效幸老人。
纪效幸老人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退休前一直在流均镇二中教语文,由于知识广博、为人和善,在当地纪氏家族中备受尊崇。 1990年退休以后,纪效幸一直在家闲着没事。1991年春夏之际,纪氏的几位长辈找到纪效幸,请他执笔整理纪氏家谱。纪效幸的一位曾祖辈名叫纪万裾的老人说,他们家有一套1911年修的《纪氏宗谱》,上面记录很多,可以依据这套书来修订整理新的家谱。纪万裾拿出了这套《纪氏宗谱》,这套家谱共计7本,纸张已经泛黄发脆,有明显的水渍的痕迹。纪万裾告诉大家,这套家谱在他家已经保存很长时间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他怕家谱被红卫兵烧掉,便把家谱包在塑料纸中,放进一个坛子里,坛口封好,然后把坛子埋在了祖坟的旁边。改革开放以后,他才又把坛子挖出来发霉了,在院子里晒了几天才晒干。
纪氏随“洪武赶散”来到苏北
抱着这套来之不易的老家谱,纪效幸在家门口的水杉林中仔仔细细地读了一个多月,“看了这套老家谱,我才知道,我们都是洪武赶散的后人!”
纪效幸告诉记者,老家谱上有一篇创谱序言,序言提到了洪武赶散的历史。序言中说,洪武初年,朱元璋登基之后认为苏州等城市人口太多,人们聚在一起容易闹事,所以就把很多苏州人赶散到人烟稀少的里下河地区开垦荒地。
当年50多岁的纪光裕带着三个儿子纪国开、纪国华、纪国经从苏州来到盐城县。稍作安顿之后,三个儿子要分开搬到三个地方去,纪光裕没有硬性指派而是采用抓阄的方式。结果,大儿子纪国开搬到了兴化,三儿子纪国经搬到了射阳,二儿子纪国华则搬到了流均沟(现在的流均镇)。所以,纪效幸说,纪光裕是纪氏洪武赶散后的始祖,纪国华则是流均镇纪氏的一世祖。
纪氏在流均沟一代代繁衍,到了九世的时候,土地已经不够了。从那以后,纪氏开始沿着涧河逐渐迁徙,向上迁到车桥、小闸、朱桥、楚州等地,顺着涧河向下游则迁到前哨、二桥、中桥、头桥、涧口等地。而今天,纪氏南边迁到了扬州的宝应,北边迁到了淮安的涟水。
1991年开始,1996年完成,纪效幸用将近6年时间,详细调查了流均沟纪氏也就是纪国华后代的分布情况,共统计到1万多人。
金湖有宗谱可考的姓氏,多从苏州迁徙而来
记者来到淮安市金湖县,金湖县党史办的李顺华告诉记者,对于明初时期把苏州当地老百姓往北赶的这一迁民行动,金湖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叫“洪武赶散”,一叫“插草为标”。前者意即朱洪武将一些地方的人强令迁徙疏散,疏散至本地的大多是苏州阊门人。后者意即此地一片荒野,田地没有主人,来此地的人只要用草秆标示一下,就界定下属于你的田地范围。
关于这一点,在县民的家谱中多有提及。《李氏宗谱》有记载:“吾李氏陇西堂,始祖乃陇西成纪人,同唐王朝李世民一支家族也,始祖籍今甘肃省六磐山(陇山)以西黄河上游以东的一带地区,后一支入籍苏州阊门外落户建立家园。延至大明王朝洪武赶散时,我始祖兴十公受命,带领一支四子疏散到宝邑(宝应县)湖西时安(村庄名)地方安家落户……”《吴氏家乘》也有记载:“原籍吴郡阊门人氏于明初由苏徙邮(高邮)至湖西黄林东村卜筑家居名吴家庄……”《杨氏家谱》中记载:“尚思人贵自立而尤不可忘本,我杨氏系关西自有明之初我始祖右三公自泗迁邮卜宅於珠湖(高邮湖)之西滨……”
记者翻阅了《金湖县志》,关于金湖境内姓氏的来源共有五种情形,其一即为:“明初时,相当一部分姓氏从苏州等地迁徙境内。元末境内地广人稀,明洪武年间(年)朱元璋诏令:苏、杭等郡无田之民‘往耕临濠’。”而有宗谱可考的姓氏,多从苏州等地迁徙而来:王氏(三槐堂)、欣氏(古欢堂)、高氏(世余堂)、崔氏(博陵堂)、万氏(槐里堂)、吴氏(殖学堂)、杨氏(四知堂)等。
在交谈中,快报记者得知,几个金湖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的祖上都是从苏州赶散过来的。他们笑称:“金湖这里的人,祖上大都是从苏州被赶过来的,没有几个不是的。可以这样说,现在的金湖人大多数都是苏州后裔。”
荀氏五兄弟 均被“赶散”到淮安府
荀德麟是淮安市志编委会副主任、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在历史文化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一见到记者,荀德麟就表示,他也是洪武赶散的后人。荀德麟说,家谱记载,他的先祖荀彦兄弟五人当时都是苏州府的学生,洪武初年兄弟五人全都被赶散到淮安府。他的先祖荀彦就在涟水县的高家沟(现在的高沟镇)住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
“现在不仅涟水,还有盐城的荀姓基本上都是荀彦的后人!”“我们小时候,老人经常告诉我们,我们的先祖是苏州阊门。我大哥以前当兵,有一次驻扎在苏州的一处大房子里,后来他看到大房子上挂着一块荀氏宗祠的匾额,我大哥当时非常激动以为找到了先祖出生地,但由于战事紧张,大哥没来得及细问就随部队转移了!”
荀德麟告诉记者,他先祖荀彦定居的高家沟其实也是以一个洪武赶散人命名的,这个人叫高天崇,也是从苏州阊门赶散过来的,后来定居在一条流向硕项湖的大沟边,时间长了,他定居的地方就被人称为高家沟了。
金湖方言杂着些许吴语
荀德麟是苏州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对苏州与苏北都很了解。
荀德麟对记者说,淮北地区主要是旱作区,而苏州当时是稻作区,生产方式不同也就带来生活方式的不同。洪武赶散以后,要想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必须要有所改变。而经过600多年的交汇融合,洪武赶散过来的苏州阊门人早已成为了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他们的生活习俗、穿衣打扮已经完全打上了这片土地的烙印。
荀德麟认为,洪武赶散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语言上,在金湖和流均一代的方言中还是能看到一点吴语的影子。如金湖方言中in和ing,en和eng不分,入声字较多,甚至还保留了少量古音浊声母,如“董”字。在饮食习惯上,过去金湖人和苏州一样也是偏甜的。
金湖县党史办的李顺华还特别提到两个词“上苏州”和“解手”。“当年很多人被迫离开富饶的苏州城后,十分怀念以前的美好日子。不少从苏州被赶出来的人千方百计地想偷跑回去,有人讨饭回苏州,也有人乔装打扮偷跑回去。可是更多的人迫于政策,只好留在此地繁衍生息。现实里回不去,老百姓就只好在梦中与故土、亲人相会,久而久之,我们这儿的人就把睡觉称作‘上苏州’了。”李顺华告诉记者, “解手”也就是上厕所的意思,“当年,被赶出苏州城的百姓四处逃散。为了防止人偷跑回去,官兵就用绳子将这些被赶出来的人一个一个地捆住手,十个二十个人成一组。队伍中有一个人需要大小便,都要大喊‘我要解手’。久而久之,我们这儿的人就用‘解手’来代替上厕所。”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赶紧的近义词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