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为什么要复兴汉服运动的初心

2.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汉服复兴运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2.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汉服复兴运动)
以​汉​服​复​兴​运​动​为​背​景​导​入​并​贯​穿​整​个​课​件​。​很​迎​合​学​生​的​兴​趣​。
大小:10.6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汉服同袍网,是专业的汉服,汉文化交流平台,汇集有关于汉服视频,汉服音乐,汉服歌曲,汉服资讯,汉服商家,汉服地图等等,吸引了众多的汉服同袍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来。加入汉服同袍,你将收获更多知己好友,弘扬汉服文化。
7天自动登录
共有24个视频
共有14张图片
共有28首歌曲
墨明棋妙-二十二桥枫别雨
塞壬(Parthenope)
共有8张帖子
共有56条资讯
汉服同袍微信如何看待汉服复兴运动?
按投票排序
爱穿什么穿什么,不要用这个来教育别人就行。
~感谢邀请。(对不起最近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现在才来回答我去面壁ORZ这里是背景。我就不复制了。(其实这种长长的东西我自己也不太乐意看……&_&接下来是几条最近能想起来的消息。方文山打算九月份在西塘开展汉服文化周。这是他的照片……(我真的不是在黑他……QAQQ他的微博他的微博宋楚瑜给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的题字。另外五四刚过(都一个多月了还刚过= =!),稍微搜一下“汉服集体成人礼”能搜到很多城市都有举办。接下来是名词解释……什么是……汉服复兴运动……(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诶?不过我怎么没觉得有什么运动……)其实准确地来看,是一些对传统服饰、民俗、礼仪等等有比较深了解的人,以汉服为主要依托形式宣传传统文化,期望引起大家对它的了解和重视。(你看,我说的是“宣传”而不是“教育”对吧?现状。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确实很多很多的人,尤其是女性,又尤其是年轻女性,仅仅是因为汉服看上去很漂亮才积极地“投身到汉服复兴事业”里面来。不想了解这件衣服背后的礼仪文化,只是因为它好看才买了一大堆除了拍照之外基本不穿出来的人,有的。啊啊,不得不承认的是,每次都要教他们怎么行礼怎么保持仪态“这是汉服不是穿越”真是……烦死了(皱眉)。但是。知道上衣下裳,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的人,也是有的。饱读史书,以宣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也许这听上去有点让人难相信)。看法。该怎么说呢,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想要复兴的从来就不是这件衣服,而是这件衣服承载着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确有“形式化”的质疑。可不要忘记了,最初满清的剃发易服,想要改掉的就是这些表面的东西。为什么汉服会消失,真是只是优胜劣汰么。据我所知好像不是这样。正是因为有很多不知道的人,所以才有宣传的意义。没有人要教育别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穿着的衣服。目的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们的传统审美,我们的礼仪是什么样的。在否定之前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一下看看,要否定的到底是所谓的“糟粕”,还是“沧海遗珠”呢。或许有些人的确不在意拱手礼到底应该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弱冠及笄到底是几岁,结发合卺意味着什么。嗯,有些人不在意,但有些人确实在意。这就是意义。~
因为喜欢古风和中国传统文化而开始关注汉服。正好有一个同班同学也是汉服爱好者,于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而我很幸运,周围的朋友都可以很快地接受我的爱好。后来,在这个同学的引导下去了汉服吧,那个号称是汉服运动阵地的地方。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似乎有点不对。从汉服吧说起。
汉服吧的第一任吧主是溪山琴况,他在我还不知道汉服是什么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在汉服吧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基本上吧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据吧里的一些老人说,现在汉服吧里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乱,远不如溪山琴况吧主的时代了。
据说以前汉服吧之始是一群真心热爱中国传统的人在网络上这一个小圈子里研究断了几百年、如今已被淡忘的东西。他们从头开始,研究典籍、壁画,研究型制,研究汉服的未来。
而我今天在吧里面看帖子的时候。看到有个人说他同学说喜欢旗袍,而他骂过去“你还是不是汉族人”。下面有回帖,类似于“就这么喜欢做奴才”、“扫三百年胡尘”的话不绝于耳。才突然觉得,汉服运动不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很多参加汉服运动,活跃于此的人,莫名得带上了一种高贵感。似乎一个汉族人,只能说我喜欢汉服,而不能去喜欢其他衣裳,尤其是旗袍。这么一种赤裸裸对历史的憎恶和民族歧视。如果任此发展,那到最后岂不是在整个中国唯汉独尊?那么其他民族呢?的确,日本的和服复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但是日本的民族状况远没有我国复杂。仅此一点,复兴汉服便是比复兴和服更多了很多困难。三月份,微博上由某个汉服同袍发起了一个话题“中国领导人穿汉服参加APEC”,看到这个话题,真是不禁摇头。领导人并不止以一个汉族人的身份参加国际性会议,怎能穿着汉民族的服饰为正装?
而我又发现,吧里太多人过度追求型制,只要在吧里有人晒出的图片是他们口中的“古装”、“影楼装”、“新人坑”…必是会遭到一众人抨击。私以为,总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一些刚刚接触汉服的人,太过刻薄。而且汉服在普及了之后,形制必定是会进行变革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如今可以不用注意形制,在走都还没有学会之前就想跑,未免太过心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汉服完全普及之前,走进更多人视线之前,尽可能保证原来的面貌。
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跑到大街上去做没头没脑的宣传,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被一个老大爷问到四书五经是哪四哪五都不知道。被老大爷鄙视个彻底。我想,在汉服运动初期,首先要做的不是高喊口号,穿着在路人眼里的“戏服”去给别人宣传你自己都不太弄得清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明白到底汉服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仅恢复汉族传统服饰?是重振国学的地位?还是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可以捡起些古人的智慧和品德?汉服本身就只是一种意象,它背后承载着的是秦的勇武,汉的大气,晋的不桀,唐的开放,宋的儒雅…中华传统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而如今,这些反倒在汉服运动中被忽视。更多的人不过是为了显得高端大气、显得与众不同才去追求汉服。无知之众一边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而高兴,一边说“汉服运动、汉服复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老吧主在天之灵也会高兴···”之类的话。
我说,谈汉服,不谈复兴。因为于我看来“复兴”实在太过遥远,汉服运动在现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并非在短短十几年之内恢复至尊地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被众多同袍批判的“穿汉服只是拍照发微博、求赞美”在某种程度上对汉服的传播有一定的益处。至少可以有更多的人看见汉服,可以知道这是什么,而不是张口就说“你怎么穿和服/韩服啊?”
在未来,若要推动汉服成为日常穿着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作为节日中的礼服和传统服装倒是更为实际。不过即使只是这样,汉服也很难有一个定制。汉服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衍生出多种形制——曲裾、襦裙、袄裙、圆领袍、道士袍···汉服运动中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恢复的到底应该是哪朝哪代的服装。因此在运动需要坚持“自由”、“平等”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性的逼迫。
汉服运动需要做的是参加汉服运动的的人明确这个运动的最终目的和深意,然后努力。再次,需要对绝大多数不知道不理解汉服的人耐下心来好好解释,而不是用一种斥责的语气去责怪他人的“孤陋寡闻”。因为在中国,汉服经历过满清的“削发易服”和文革的“破四旧”以后,可以理解或支持的人还是少数。汉服运动本身是值得的。毕竟,中国人丢了这么久的东西,还有人愿意捡起来,未尝不是件好事。
最后,送上一句我最喜欢的话“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运动是一种意识,到人们能认清汉服韩服和服的区别,汉服上街他人不觉为异,这便可以了。
无论是否穿上汉服,有识之士都在追求华夏文明的复兴,只是道路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反倒是不知自己是奴仆的人,忘记文明传承的人,满口污秽之言的人实为可恶。
上图:汉服MM我对华夏文明的探讨:我对华夏文明的探讨:欢迎讨论。汉服复兴运动,本质上不是要复兴汉服,而是复兴汉族,这是中国自1976年以来思想混乱的一个结果之一,即地方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而大汉族主义也相应地兴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曾经的毛氏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破灭后,中国人在思想上无法统一、没有共识的结果,我们现在看到的似乎汉服和大汉族主义的声音比较大,实际上,1980年代,还有非常流行的否定汉族和汉服的逆向民族主义,典型的代表就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和CCTV播出的否定一切汉族传统文化的《河殇》,该种思潮结果之一,就是地方民族主义的兴起,至今依然余波袅袅,为祸不小,而大汉族主义也相应地产生了皇汉与之冲突,矛盾也在冲突中加深,比如近三十年来的疆藏问题,具体论述见我在这个问题中的答案。这两种方向是中国人面对传统的两个极端态度,皇汉和远古邪恶,就是一个水平的人们走向了这两个极端,只不过一个厚古薄今,一个厚西薄东,思路是一样的,就是对现实极度不满后,对非现实有幻想而产生了一种“幻象”,认为古代、远方是天堂状态。爱走极端的一般是年轻人,所以双方的年纪见识和水平都相近,都是各自阵营中比较低端的存在,比如远古邪恶的就干过这样的事情:皇汉的可笑言论也屡见不鲜。在这两个极端中间,还有无数的思潮在浪涌,而依照目前TG的思想状况来看,这种浪涌不会很快平息下来,反而会愈演愈烈,这种混乱、冲突和碰撞的状态,还将长期的存在着,因为生产力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个根本矛盾还将长期存在,而阶级矛盾将会以城乡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地域矛盾等形式表现出来。不过,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纷扰的时代,最终的成就也越惊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个国家是很有希望的,这是我和
看法的一个不同。
【转】原帖2000年之后,一股名为“汉服运动”的潮流正悄然兴起。何为“汉服”?“汉服运动”缘起何处,又将走向何方?本文将根据《传统的发明》一书的思路,从“被发明的传统”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初步的解答。根据“汉服复兴者”对其的定义,“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复兴的所谓“汉服”真的与历史人物所着“汉服”一致吗?“汉服”真的是“中国汉服的传统服饰”吗?接下来本文将做进一步的探讨。要讲“汉服复兴”,首先就不得不讲汉服的消亡,因为如果没有汉服当初的消亡,也就无所谓如今的复兴。日,清廷向全国发布“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自此,汉人易汉服,着满服,汉服断绝近三百年。然而,汉服的复兴并非仅是当代的事情,早在清末,一方面列强的入侵使汉人认清了满清的腐朽没落,另一方面西方民族、民丵》主思想的东来使汉人民族意识复兴,有识之士在掀起民族革丵》命的浪潮的同时,也在酝酿汉服的复兴。章太炎甲寅年(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的家书(给妻子的遗书)中称“......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元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十年矣”。可知其于1904年即于日本改和服、标“汉”字,可谓复兴汉服的先驱。民国成立后,有夏震武束发深衣,有钱玄同着玄端赴教育部任,有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民间也有很多民众,着汉服迎接革丵》命队伍。在政》府方面,民国三年,政府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年,台》湾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丵华民国祭孔冠服。然而,这些努力始终没有走出文人、政客的小圈子,未向社会全面推广,也未为群众所接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破四旧、立四新”等潮流的影响下,汉服的第一次复兴逐渐沉寂。进入新千年之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趋同的忧虑、对日韩传承汉文化的反思激发了一部分汉族人的危机意识,汉服迎来了她的第二次复兴。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日,王乐天成为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截至日,百度汉服吧已有会员“汉服同袍”32739人,主题数109381个,帖子数2511222篇。从以上的事例来看,“汉服运动”可谓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现代所“复兴”的“汉服”与历史上真正的“汉服”又是什么关系呢?通过“汉服”与文物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当代汉服有些对文物进行了忠实的复原,但很大一部分属于臆造。究其原因,首先,由于材质的原因,服装往往难以保存几百甚至上千年,汉服的制作缺乏相关文物作为参考,只能凭借人佣、壁画等进行推测,因此会有一定的失真甚至扭曲;其次,“汉服”涉及时间跨度长,资料繁多,现时间汉服复兴往往依靠民间个人的力量,因此很难掌握全面的资料,考证难度较大;其三,汉服制造相关工艺已失传,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可以叠成豆腐块大小,唐朝人穿五六件衣服仍可看到胸口的痣,以今天的工艺很难做到这一点;其四,受日韩服装影响,由于一部分人认为日韩服装都是从历史上的汉服演化而成,因此现在制作汉服时往往以日韩服装为参考,但须知,日韩服装已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形成自己的特点,与汉服有很大不同,以日韩服装推测汉服势必会出现很大偏差;其五,受古装电视剧的影响,近年来古装电视剧往往不注重服饰考据,使用的影视服装大部分出于臆造,而汉服制作参考此类古装电视剧,往往就与历史上真正的汉服相去甚远;其六,某些人爱美心态作怪,受西方审美观影响,以丰臀翘乳、身材凹凸有致为美,而认为不凸显身材的传统服装丑陋,要求对其进行“改良”,做出来的服装也与历史上的汉服有很大差距;最后,某些汉服商家推波助澜,一方面不愿花大力气考据,另一方面迎合顾客的爱美心理,因此也不能做出真正的汉服,甚至与历史上的汉服毫无关系,被真正热心于复兴汉族传统服装的人们斥之为“X服”。其中最后两点是现今所作的“汉服”与历史上的汉服相去甚远的最重要的原因。由于“汉服复兴者”们称“汉服”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因此,即使现在所作的衣服复原度很高,如果历史上的此款汉服不是世代相传的,依旧不能说是对传统的复兴。根据“汉服复兴者”的分类,历朝历代代表服饰如下:春秋战国:直裾;汉:曲裾;魏晋南北朝:杂裾、交领襦裙;唐:齐胸襦裙;宋:褙子;明:袄裙。且不说这种分类正确与否,现在的做法是把以上所有衣服全部复原,而其中有很多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被自然淘汰的(例如曲裾),绝谈不上世代相传,对它们的复兴又怎谈得上是对传统的复兴?另一方面,这些服装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出现的?如果不是汉族自己的发明,而是受异族的影响甚至是异族的产物,也不能称其为传统。这一点《传统的发明·第二章 传统的发明:苏格兰高地的传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苏格兰裙原本为英格兰人根据苏格兰斗篷改良而成,几十年间迅速在苏格兰高地风行,在英格兰镇丵压苏格兰起义后,苏格兰裙被作为苏格兰的象征而禁止,而几十年后,当英格兰的禁令变得不那么严酷、苏格兰的民族意识重新觉醒时,苏格兰裙被当作苏格兰的传统服饰复兴。这与当代的汉服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其相似!因此,在对各种汉服的历史进行彻底的研究之前进行盲目的复兴,即使复原度很高,仍很难称得上是对“传统”(指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的复兴。综上所述,当代的汉服也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发明”过程与汉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最后,作为一个汉服复兴者,尽管当代汉服还存在诸多缺点,我仍希望当代汉服能“斥伪返本,扫荡烟埃”,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传统的复兴”
说不上复兴。所谓复兴,表面的繁盛之下,应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文化,新精神诞生。脱胎于斯而长于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今这种现象只不过是年轻人追求美的多元化的其中一种罢了。还停留于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并未真正演化为文化意识。
道之不复,其器焉存?
我觉得很多人觉得好看所以才去穿这个,就够了。不谈那些大的一整套复兴传统的什么的,如果有人觉得好看,那说明这个东西在现代就有存在的理由。另外一个,我觉得也是对于祖先的一种追思吧,挺好。
我一直不理解为何“穿汉服”或者是“汉服复兴运动” 会等于“文化传承”。汉服只是古代的、传统的、生活必需品用具,像瓷器、明式家具、玉器那样,家里放着瓷器、厅里摆着明式家具,腕上套着玉镯,是因为自己是“文化传播者”,想要复兴传统文化?显然不是。穿汉服原因不过两个。一好看,二我是中国人,这些是民族特有的生活品,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又不是穿和服,我穿自己家的东西,本不是理所应当吗?有什么好值得拿来谈的。 如果只是喜欢穿汉服,或因为此而结成团体,不过只是大家有此方面的审美偏好罢了,凭何用文化或复兴来谬赞自己,给自己戴顶高帽呢?若是如此,大家在街边大啖臭豆腐的时候也大可标榜自己是为了中国传统而大做贡献了。 汉服能否扩大,问题的中心是在中国人的审美,不是愿不愿意、传不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好看了,价钱合理了,大家自然会买,会穿,会推荐,会扩大。现在也很欢喜地看到改良的传统服饰在设计、市场上势头强劲。 毕竟传统元素真是漂亮,善用了也是件好事。汉服重点不在剪裁,不在纹样,不在设计,最多算是一个流行符号,重要的是传承汉服的内蕴,是古中国的“礼”、“和”。 这也绝不是一个人用一套衣服、一件器物足以担当下来的。 文化传承者是很高尚的,任重道远,劳苦功高,别污了这个词。 我心里真正的汉服群体,汉服不是外在所看到的,锦缎刺绣的华服,是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忠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一切“中国文明”穿在身上,做为一个完整的、真正的华夏人,用这些去感染他人。传播出去的才不是“你看我们的衣服可好看了”或是“看!我的发簪”。汉服复兴,最重要是文化复兴,复兴衣服,简直笑话。
怎么穿都应该是个人的自由,理应尊重。不应该给穿衣行为附加上多余的意义,文化的复兴也不是靠民众在穿着打扮或者是其他日常行为上复古就可以实现的。
我一位朋友是本地汉服社团的核心分子,一双巧手做得漂亮的汉服(她学生时代的零花钱就是这样来的),本身也是一个古典气十足的女孩子。曾经跟她混过一段时间汉服圈,不得不承认这个圈子里的人有很大部分只是冲着穿起来漂亮这个目的去的,其他的完全不懂。经常会有装逼犯出没,以男生居多,常常是拿一把自己看来很牛逼别人看来很傻逼的宝剑大刀折扇箫什么的摆摆造型,好点的可能会弹弹古琴什么的,会点乐器会相对比较受女生欢迎。女生则往往喜欢找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拍拍外景,然后挂在qq空间,评论里永远都是"哇,好美""这套新衣服好漂亮"之类的内容。见过这个圈子的头,大概是汉服协会会长什么的,一个猥琐但又古典书卷气的中老年大叔,我不止一次亲眼看见他揩这些涉世未深的女孩子们的油,摸脸搂腰拖手什么的家常便饭。曾经一度还想潜我朋友未得逞,酒后乱性计什么的,对,是潜,不是揩油那么简单了,而这位大叔明显是有家室的。因为这位道貌岸然的会长我对这个组织的印象分直接打了对折,我不知道这位会长是不是真心想振兴汉服,他揩油应该是真心的。参加过一次他们在省博物馆举行的成人礼,当时在媒体上还是出了点风头的。个人觉得这个圈子奇葩率蛮高的,于是我等自动退散鸟。目前来看,再怎么折腾永远都只会是极少部分人的兴趣,汉服复兴运动,这个真心说大了
穿什么衣服是个人自由,汉服党也不必搬出不穿汉服就不是炎黄子孙的大帽子来盖。其他人也不必对爱穿汉服的人冷嘲热讽,说是cosplay之类的。
汉服一直是庄重、礼仪制度的代表,这与社会的现状不符,这是汉服内涵与现实的冲突。如果一个社会连礼这个字都不能保证 穿着汉服的意义又何在汉服的意义不存在 何来所谓复兴 在下不懂礼更深层次的涵义了 就当是粗人说画吧答案纯粹靠感觉写的 大学学的是服装所以多少想说说 也没准正因为是大学学的服装会错得更深
了解汉服也有四五年了,还是有点资格回答这个问题那时的汉服吧,虽然也不复溪山琴况时的盛景,但一进去,感觉也还是不错的,首页上大家聊聊各种形制,也有聊各种汉文化的,什么唐剑,古代的首饰、发型,古琴古曲,偶尔有个不懂的新人闯进来,下面也会有人很有耐心的给刚刚了解汉服的人讲讲,现在想想还有小怀念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帖子,里面有张汉服同袍和苗族同胞的照片,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吧,那个苗族寨子的寨主说,如果你们要复兴汉服,我们苗族第一个赞同,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看了这个帖子,我就觉得,汉族应当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汉服应当是一个求同存异的事后来,这个圈子人越来越多,还是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的汉服吧不知道成什么样了,很久很久没去了,好像最后一次去逛,那时候昆明的砍人案刚刚发生,只见首页上一片对新疆人对其他民族的骂声,那一刻我是真的失望了然后就和很多人一样,渐渐的远离这个圈子现在我依然喜欢传统的文化,最近喜欢上了书法,决心练出一手好字。有时候从网上看见关于汉服的东西,还会点个赞什么的说不上讨厌,也还算喜欢,只是再也没有那种热血的感觉了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可是现在许多浮于衣冠表面的人,在各种网站上窜下跳,叫嚣着各种奇葩的言论。我原以为这种人只是少数,后来发现这种奇葩似乎一夜间越来越多我理解的“同袍”之意,是从正衣冠始,包容,谦虚,好学,达于博远之人我理解的“汉服复兴”之意,是希望有一天,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时,不会有人觉得这是和服韩服,不会有人觉得奇怪,在传统节日里,会有人穿着汉服以示庆祝就是这样。
五一那天我一个汉服爱好兼推广的朋友在微信的朋友圈发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羊性的文化,而日本选择了狼性的文化。祭天法祖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么。我们做活动是为了恢复民族的体质还是找回民族精神。我躺在床上很冲动的回复噗。这不是选择,由资源地产环境自然决定的。祭祖这个东西中国因为人多系统化了而已,其实落后的地方都有的。汉文化复兴更大的是创造一个市场,满足文化需求,实际上只不过批了层皮而已,参考文艺复兴吧。假如背后的利益团体不想搞了,让现在的爱好者来推动,不行的。【没有任何修改,五一那天说的。那个时候我刚开始研究事物斗争,进行事物分析不久。】我现在还是这么说,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市场开拓,这是为了制造一个新的消费点。真正喜欢的人,是不会故意作秀的,不会恶心到别人的,是懂得尊重环境的。我真心的希望,汉服复兴能更加稳健一点的进步而不是这么仓促的狂欢。
当我们谈起汉服运动时,我们在谈什么?一、汉服的定义及实践
汉服的定义是什么?
汉服党在宣传上,一般使用类似的定义:汉服是指被汉人穿着、并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衣服。操作层面来说就是把里面所有的达官贵人的衣服,弄成一个体系,认为这个体系是一以贯之的,是汉民族特有的,到清因为剃发易服而断裂。这个体系的衣服拥有右衽、系带、中缝、接袖等特点。
1.2 本质主义的理论
理论而言,汉服党的理论往往是本质主义的,形制之争其实是对华夏汉族之文化的纯粹性、原生态和本真性的追求。大部分同袍们认为,汉服和汉民族文化属性之间有着一种本质的关联性,相信华夏-汉族的复兴必须以汉服作为先导。同袍们不仅相信汉服和汉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永恒的联系,甚至也相信,汉服这个范畴有着永恒的价值。虽然汉服所指称的“汉民族传统服饰”被认为是超越了王朝、地域及汉文化内部众多方言集团和不同“民系”而共享并稳定存续的服饰文化体系(一般而言、它并不是只指某一类具体的款式或形制),但其面临的困难部分地来自于在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上,华夏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境界线并不总是泾渭分明。汉和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采借、同化、异化等现象及过程,更是非常频繁和复杂。因此,定义虽然颇为单纯,但汉服运动在追溯汉服历史时,却很难回避其暧昧性、混血性以及汉民族服饰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当我们用汉服的定义去观察历史时,就会发现许多汉人曾经穿过、用过,甚至正在穿用的衣服不属于汉服。反复论证其起源的久远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也就意味着汉服这一文化体系的本质可以超越、脱离所有具体的王朝时代或社会历史状况而存续。* 本质主义:是指相信事物皆有某种固定不变的核心、本质,它是自立、客观的,实在、内在地制约着事物性质的立场、观点或理念。1.3 建构主义的实践
有趣的是,当汉服党离开网络讨论,进入社会实践之时,诶或商家在制作汉服之时,却充满了建构主义的变通性。究其原因,一是汉服本身的形制严重脱离时代,如果不进行改变,完全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有些人认为这种改变后的衣服不能称为汉服,而必须说是汉元素)二是汉服运动是在和现实社会的对话、博弈和抗争中,在不被理解、甚或被误解、曲解的大环境中。尽一切可能进行推广、沟通,以取得进展。*建构主义:认为事物所内涵或承载的意义并没有不变的本质,不仅形式,就连意义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或社会背景中被各种力量的当事人所选择、认定、分类、附会、粘贴甚或拼凑而成的。意义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被附丽、追加或阐释的。1.4 O2O模式
汉服圈经过这十年来的发展,基本建立了线上推广-线下活动-线上po照片的循环机制。而online的本质主义和offline的建构主义,往往会引起同袍之间的摩擦。很多汉服圈的老人都因为各种喷子而退圈。另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许多ID带有各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使得汉服圈的气氛变得不友好,或是在圈中再建圈,党同伐异,许多人虽然身穿汉服,却不愿意以同袍自称。二、汉服的场景2.1 民俗服装和民族服装
民族服装,是指在多民族的族际社会中,能够被作为民族识别或归属、认同之标识或符号的服装。比如蒙古袍、旗装等。但是在中国,民族服装往往特指少数民族服式。在一些重大场合,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少民出生的代表身着民族服装,以表达自己非汉族的身份。而中国土地太大,各地的汉族服装往往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大家熟悉的惠安女装,比如贵州屯堡人的大襟长袍(这些衣服并没有被加入到汉服体系中,汉服的主要还是采用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衣服)。对研究者而言,这类衣服它主要是在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中, 发挥物理( 驱寒等)、审美、象征表现等社会属性方面的功能,甚至用于区分年龄、职业以及不同人生状态( 婚否等) 的标示等等,这便是所谓的民俗服装。总结一下,民族服装主要用于在族际交往场景中发挥民族标识的作用,而在非族际的场景里,民族服装等同于民俗服装。惠安女:凤阳汉装:2.2 寻找民族的文化识别
虽然随着中国迈入工业时代,大部分生活习俗已经西化,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开始自发的寻找民族认同的标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标记、强化自己中华民族身份的标识,来满足个体身份归属感的需求。人们开始从古老文化中寻求身份认同和文化的传承感,并尽力将其和现代生活结合。近年来除了汉服运动之外,还有古风音乐运动等。故而,为寻找民族文化的标识,解决汉民族在族际交往中民族服饰缺失的问题,汉服运动有其必然性、正当性和必要性,以及汉服运动在很多人努力下成功的可能性。有趣的是,汉服的提法最初并不是来自国内的网友们,而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最先关注汉服的是新加坡的媒体而不是国内媒体。究其原因,是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民族标识的需求更加迫切,海外华人需要一种标识来表明自己中华民族的身份。这里的汉服,表达的并不是“非少民”的概念,而是一种“非西方”的国际概念。*当一种落后文明与先进文明相遭遇的时候,落后文明或者因被先进文明同化而趋于湮灭,或者由于外来先进文明的强大吸引力,在自身内部萌生逐渐增强的离异趋同,加快了新的”子体文明“的诞生速度。*古风音乐运动和汉服运动都力图解决人民群众对民族标识的需求,但古风运动所要表达的是“非西方”的概念,且乐于和互联网结合,所以目前商业化较为成功。而汉服在海外华人使用中多代表“非西方”的概念,而在中国,则代表“非少民”。另外,汉服不如唐装来的方便、有现代感。2.3 无法清晰区分的汉和中华中国古代,汉人这一称呼至少要到汉代扩张时,才会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文化居民的称呼。而作为中原地区居民自己的称呼,至少要到两晋时期。而汉字,汉服,汉文等见于历史典籍时,主要指的是中原文化集团所使用的服饰,文字。历史上而言,中华民族,或或者说华夏,一般都是以文化认同,而不是以血统,宗教认同。古代的汉人/华夏比现在中国政府划定的汉族要广。当汉服党用历史上的各种文字来论证汉服的久远时,就会出现问题。“盖辽制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 ——《辽史》“本朝景德,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军失守,俘虏人民于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内有瓦舍仓廪,人多汉服。”——《武经总要前集》显然,这里的汉服并不是汉服党用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出来的汉民族所定义的“汉民族的传统服式。”中写到民族融合的问题:……我们坐的是椅子,北方人睡的是炕,椅子原称胡床,也是从匈奴方面传进来的,炕则是辽金人带进来的。我们骑的是马,不消说得,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始有单人匹马,以前都是用马拉车的……现在人家死了人,就向纸扎铺里定做许多纸制的房屋和用具,在空地上焚化给死者收用,然而我们知道从唐朝以前都是用实在的东西或泥制的东西埋葬在坟墓里,纸制明器乃是辽国的风俗传播进来的……中国古代的女子装饰容貌只有涂一种膏,至于涂脂抹粉也是学的匈奴女子的风尚,所以匈奴人在失败之后会唱着“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歌。像这一类的事情不知有多少,细细考究起来可以写成一部书。我们敢断定地说:汉人的生活方式所取于非汉人的一定比较汉人原有的多得多。*到了唐朝,突厥、吐蕃、回纥相继崛起,波斯、天竺人迁入,粟特、沙陀人处处皆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胡、汉混融的文化共同体。胡人未必会有外来异族的感觉,而汉族也未必就有绝对的优越感……所谓“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唐之后此时的衣服也不秦汉的再是上衣下裳,而是融入了胡服,波斯等多种服装元素。而唐的圆领袍吸收了大量的胡服元素,断不是独属于汉人(以汉朝论)的服饰。//* 汉服本身的形制有在强调华夷之别。但是现代,2015年,没有华(中原汉文化)夷(周边民族)的区别。所有民族都在飞快的现代化。如果按孔老夫子的华夷概念来套。恐怕,所谓的夷指的是西方。从这点上来说,清末的思想家们所建构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好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式。这句话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古时候的汉人和现在汉族的意义是相同的。另一个是汉服这个建构的定义能代表中国古代汉中原的服装发展和审美。然而目前看来这两点都有待商榷。2.4 唐装和中华民族
2001年APEC会议,中国政府推出了唐装。这里的唐并不是指唐朝,而是类似唐人街,指的是中华民族。唐装使用了立领,对襟,盘扣等元素,面料使用繁花织锦缎,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款盛世华服。不过创作者们设计唐装时,计划中与之配套的是西裤或西式女裙,也就是说唐装只是一件中式风格的上衣。事实上,两届APEC,政府推出的衣服的思路都差不多,中国的面料,立领,窄袖,和西裤搭配等。虽然许多同袍认为唐装太过满式,不能做中国的象征。但是在推出唐装之后的几年里,唐装以其方便,华贵,具有现代感和中国特色等特点,在全国乃至海外华人圈中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许多海外华人聚会时彰显民族身份、表达“非西方”的概念的首选。另外在中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年轻人孝敬老人时多半会送唐装这样的衣服,而不是所谓的汉服。在大部分人看来,汉服是古装,且不如唐装贵气,方便。*汉服爱好者为了证明汉服的必要性经常使用两个例子,一个是“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我们有什么?”另一个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式,我们为什么没有?”这里的两个“我们”很有意思,一个我们是指代中国人,而另一个是指代汉族。但应对这两种族际交往场景的民族标识缺失问题都可以用汉服来解决。持这种观点的人大约就在不自觉中认同了汉族=中国。*中华民族由近代战争塑造成形,表达的是非西方的概念。在提出之时,便把所有受中原文化群(汉文化)辐射的民族全部纳入中华民族的范围之内,同时,中华民族还包括了所有海外华人(海外华人主要是汉族,但也有少数民族)。就未来而言,民族融合,生活现代化是未来中国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仅汉族的古老儒家秩序被工业时代碾碎,其他少民的文字,语言,习俗也在飞快的消失。预计几代人之后,以汉字为语言,保留地方民俗的中华民族会完全形成。有趣的是,汉服党把整个古代服装系统划入自己的体系内,以这个体系表达“非少民”乃至“非西方”的意义,然后反对旗袍,反对唐装作为国服,因为其满族元素过多。或者认为和服,韩服是抄汉服的,但是又认为和服,韩服是日本和韩国的代表服装。私以为,中国古代服装这个体系非常庞大,本来可以抽出来表达非少民和非西方的概念。这样子全部来表达非少民的概念,真是可惜。不过我想,现今中国追求的是唐朝时代的包容天下、文化认同、不拘一格的气度,而不是如宋明那般在华夷之辨上大下功夫,毕竟“非西方”才是我们该去寻找的共同文化标识。三、汉服圈的混乱3.1 仍未统一的远期目标
对于汉服未来要达到什么样的复兴,同袍们并没有达成共同。简略区分一下,我们可以分为:a. 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这里说的民族服装是和我国现在政府说的少数民族服装平等的地位。这里汉服党们的目标是要穿汉服上街不会被误解为和服就满足了。汉服做为一种衣服选择即可。b. 汉即华夏,汉服能代表中华,代表中国人,成为国服。明亡之后无华夏,而汉人/中华民族因清的充满了奴性。而汉服复兴正是要: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逼迫我们这个已经变得不长进、不争气、猥琐、无能、阴暗的民族,记起祖先的阳光心态和伟大抱负,只有如此,汉民族才能真正承担起捍卫中国、团结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P.S. 汉服圈撕逼的内容太多,比如要不要黑清朝,要不要黑现在、汉族和那神秘的Y染色体有没有关系等等等等。3.2 汉服圈成为cos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诸位去汉服商家吧或者汉服吧逛一逛。就会发现以下几种帖子:a,秀衣服 (现在汉服吧还好,前一段时间,汉服吧的精品贴全部是秀衣,新人报道。我翻了好几页才看到考据型的……简直……)b.出租衣服 c.转手二手衣服,(比如清辉阁之类质量好,价格高的商家)声明只穿过几次,降价包邮之类。奇葩的是,卖衣服卖多少钱也能撕逼……来,我们看看cos圈,卖道具,卖发套,卖衣服,发场照,真爱粉和脑残粉撕逼大战,以及对制作工艺研究的精华帖……不觉得很像么?3.3 形制之争形制之争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纯粹性的追求,但同时形制也是这个运动的基础之一。汉服圈中有一种人叫形制党。他们判断一件汉服好不好的主要标准就是右衽、系带、中缝、接袖等特点,甚至极端些的,会纠结能不能单独穿褙子的问题上。我相信大部分退圈的人,对 不合形制 四个字都深有感悟。对于一个宣传反馈基本靠网络的亚文化圈,为什么这么不友善呢?比如以下帖子:复兴复兴,复,旨在翔实的考据;兴,重在适应现代生活。光兴不复,则如无本之木。光复不兴,无异于画地为牢。即便不想做唐装那样标明“非西方”概念的衣服,只做“非少民”的国内族际交流标志,不方便的话,还是很难进行商业推广的。也许有人会说,我汉服就是要正宗,不商业化又能如何?答:商业化才是一个东西被市场——大多数人群接受的标志。现在汉服发展了十年。我且不说那些政治、历史层面的bug,单说普通人群,他们认识了解汉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类似于一部手机配上了一本长达500页的说明书,很多人根本没兴趣看,这样死抠形制等于推开了一部分有兴趣穿又想穿的舒服的人。如果汉服永远只是小众的、艰涩的、复杂的,那么又谈何复兴?你看古风圈,一面自黑,一面被古文圈吊打,人家照样在不断前进,拥抱网络,拥抱这个时代啊。更何况很多形制和定义无法得到学术圈的认同,比如右衽作为汉服的铁律,汉服党很喜欢说,只有死人才这么穿。但是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人民并不在乎衽的左右。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在形制的建构上无法和古代接轨,那如何保证汉服和民族文化的本质联系?所以,要想复兴汉服,不应该只追求原生态,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学习和掌握汉服的文化元素,并对汉服元素加以改造,推陈出新,去粗留精,将汉服中的文化内涵尽数发挥和弘扬出来,将汉服中的那种厚重历史感同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私以为现代的衣服生产技艺先进,完全可以抛弃汉服所谓不使用扣子之类的规矩,在保证衣服大体形制(比如右衽,宽袍大袖)的前提下,让衣服更加便于穿着和看起来更加挺拔。*大家都觉得和服保存的好,可是和服也在不断改变,比如现代利用各种古代没有的工具(高弹性的伊达带,硬树脂的带板,打结器等等)甚至直接是打好的定型结,穿着简单快速适应现代节奏。实际上去看一下几十年代的黑白老照片的和服,和现代和服穿着效果有很大区别,一百年前其实没这种效果,现在有这些条件讲究更加整齐。*汉服的形制体系既然是今人建构的符号,那么一定能有另一种符号取代它,只要有足够的历史性和普适性。比如……汉元素,中国风,古风,或者单独把其中一个朝代抽出来,比如秦衣、宋袍等。3.4皇汉
汉服把整个中原王朝的士大夫阶层衣服拉到一起称为汉民族传统服式。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中华即汉?这就不免和皇汉搅合在一起。皇汉起源多种多样,有的是读书少,有的是对现在民族政策的不满,有的是认为中国一切问题都是汉民族缺乏民族意识,有的人是认为一切近代史的锅都要丢给清背。为了振兴中国,必须要唤起汉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刚好同袍们多半认为汉服能唤回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而且对清剃发易服非常愤怒,双方一拍即合。我并不是说他们有实质上的合谋,而是在历观上,双方看起来有很多共同之处。当然,汉服圈中有些人也意识到了和极端民族主义捆绑会对汉服运动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过目前从网络上来看,皇汉基本绑架了汉服运动……诚然,皇汉的立场有很多种,和汉服圈诸人一样,各种各样的立场都有。但一些立场和对历史的解读是不会被国家和社会认同的。比如这样:--------------------------------------------结束语----------------------------------------------ok,这篇文章就大约书写了汉服运动产生的原因、运动的特质、矛盾和一些极端的情绪。目前汉服圈基本就是一个圈,没有看到很好的突破。如果将来有新的内容,我会继续更新的。如此长文,感谢阅读。
爱穿什么是自由。假如明确是因为要复兴文化所以穿所谓汉服,那我觉得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极度不自信,以及对本国文化理解的肤浅。不光是穿汉服,还有小孩去学“弟子规”,拜孔子这种现象。古时修的欧洲人也不穿T恤牛仔裤。现在欧美国家的人不会觉得有什么文化危机到要非改穿以前的服装生活不可。 当然,让普通民众理解中国文化的核是什么,真正的困境在哪里,如何解决,有点不现实。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让他们找到一个途径去发泄一下这种文化上的不安全感也无甚不可。
大部分运动者甚至还没弄明白啥是历史,就急急忙忙的号召复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复兴汉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