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宿舍规章制度中是否有不允许小孩进入这一项?

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高教所&&&发布时间:&&&作者:高教所&&&点击量:&&
广西医科大学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1996年6月,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学校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2008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11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护理学专业试认证。
学校现拥有30个院(系),涵盖医、理、工、文、管、法六大学科门类,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1个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胜任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各类专门人才。
80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要,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医学教育资源,造就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初步形成了区域性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发展格局,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第一部分&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教学基本数据
(一)专业情况
学校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七年制、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英语、生物医学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技术共16个本科专业。
(二)在校生人数
截至2014年11月,有全日制在校生16238人,其中本科生7813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48.11%,硕士生2983人,博士生257人,留学生811人。学生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40个国家。
(三)师资队伍情况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有教职工7178名,其中正高职称687名,副高职称964名。专任教师1259人,其中,正高职称343人,副高职称412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60%;博士382人,硕士61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9%。此外,聘任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683人。拥有二级教授5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全国优秀(模范)教师13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入选院士候选人1人,广西“八桂学者”4人,广西“特聘专家”4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1人,广西终身教授2人。
二、本科教学条件建设
(一)校舍状况
学校占地面积71304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3.91平方米/生(>59合格、达优);校舍建筑面积541446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33098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36平方米(>16合格、达优);学生宿舍(公寓)面积144251平方米,生均宿舍(公寓)面积8.89平方米;体育馆面积7936平方米。
(二)教学公共设施
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45830.17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769.69元,2014年新增3100.82万元,增幅达7.26%;教学用计算机总台数5116台。
(三)图书资料
电子图书21000GB,中外文纸本期刊现刊1497种,学术类电子数据库26个,生均图书(纸质)82册/生(含非学校产权数据),生均电子图书833.78M/生。
(四)教学经费
从经费投入和使用上,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956.7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149.95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383.80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195.97元。
第二部分&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16个本科专业。我校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本科专业及布局结构调整,生物技术专业2014年开始停招。
开展新办专业调研与评估。加强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改善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科学调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初,组织开展了新办专业调研和评估,并下拨建设经费。
&推进医学专业认证整改工作。2013 年12月,学校主动提交《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报告》,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充分肯定我校整改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通过整改,专家建议改进之处从原来20处减少到4处。同时,积极开展药学、口腔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获得提升。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适应新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我校继续推进“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和“卓越医学教育培养计划”的项目实施,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获得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课程建设
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分析现有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依据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和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以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按照“加强整合、注重实践、积极创新、力求突破、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一)优化重组课程体系
1. 职业素养、心理、态度、行为、安全和伦理教育核心课程群
开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教育等必修课,增设公共关系学、当代青年心理学、领导科学与艺术、人际交往心理学、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等作为选修课。
2. 医学知识与技能核心课程群
启动基础医学课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科学、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融合,推进多学科医学知识的整合,加大临床技能培训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临床典型病案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医学相关能力核心课程群。
沟通技巧--开设医学心理学、医疗纠纷、沟通学、医学英语等课程;医学科研设计能力--开设医学科研设计、循证医学等课程,开设各种科研讲座、开展“大学生未来学术之星”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群体保健预防、社区保健意识和能力--开设预防医学、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康复医学等课程;信息管理能力--开设医学文献检索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医药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医学科研数据管理课程;批判性思维能力--开设创造性思维方法、医学辨证学、医学逻辑学课程。
4.增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为适应社会对培养高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特引进超星尔雅高职高专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已开设课程包括、儒学与生活、、文化地理、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6门课程,供学生在线选修学习,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二)整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整合就业指导和形势与政策的实践课程,将内容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把呆板的课堂教育转化为生动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 突出医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改革过去单一的课内实践形式,构建了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4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增加实践学时比例,提升学生临床技能,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三早”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基础教学阶段设置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科研,给予一定的学分,有老师指导,有经费支持,保障“三早”教育的进行。
(三)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进一步丰富现有的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自治区级视频公开课和29门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核心课程的视频公开课建设,推进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医学影像智能教学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优秀课件展示平台、手术室数字化教学系统、24小时医学频道。推进建设双语课程,扶持建设整合课程,规范建设一般课程,创建及形成课程特色,建设或引进特色选修课程。
三、教材建设
修订《广西医科大学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的规定》、《广西医科大学教材选用管理规定》、《广西医科大学教材选用质量评价办法》,推进教材建设工作。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各级各类教材,推荐《疼痛诊疗学》和《毒理学基础》申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继续资助教师参编教材,对符合学校资助规定的教师给予资助。开展校级立项教材结题评审检查工作,结题35项。继续加强教材质量监控,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对本科必修课程的教材进行评价,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并将评价意见反馈给相关二级单位和有关教研室,帮助和指导教师选择教材。
四、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特点:一是适应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二是广泛益方参与制定;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适应社会变化,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顺应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对卫生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修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教改班、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病理检验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广泛利益方参与课程计划制订
围绕我校的办学宗旨与目标,教务处组织制订课程计划。
首先,教务处下达制订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和修订意见,各二级学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教研室主任、教师、管理人员的意见,形成课程计划初稿并上报教务处。
其次,由教务处组织,通过座谈会、专题研讨会、发放调查问卷、信函等多种方式,征求教育专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用人单位等利益方对课程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将收集的消息汇总后组织相关学院和部门进行论证,课程计划调整后,报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
最后,将课程计划印发给师生员工及用人单位,并放到教务管理系统,供师生查询使用,广泛宣传,做到课程计划周知。
(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依托临床技能中心,加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运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等训练。
五、教育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领导认识统一,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在时间、精力、资金、人力上加大教学投入,把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列为学校重大项目进行推进。人力资源配置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倾斜,严格控制行政人员招聘。开展“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理顺不同层次的教育关系,突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二)教学方法改革
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明确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PBL教学模式、三明治、整合课程、全英教学等先进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临床典型病案教学,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医学网络化教学平台。推进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学生科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建立学生导师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合,构建职业素养、态度、行为和伦理教育核心课程群,医学知识与技能核心课程群,医学相关能力核心课程群;强化医学生医德培养,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以临床实践带动课程学习、理论提高和素质培养,集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为一体的卓越医师培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导师制,首届聘任39名教师作为级导师制。
(三)完善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模式
将临床技能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均安排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实现“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完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加强医德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实验中心建设,培养学生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的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运用医事法律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不断完善从基础到临床,从人文精神培养到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模式。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采取OSCE考试,考查学生临床能力。
六、实践教学
按照“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了一批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其中,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7个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实验教学
完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另外,计划投入100~200万元资金建设医学模拟仿真实验室,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增加动手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二)临床见习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以“床边式”教学为主,以病例为基础,研究式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教学查房、临床专题讲座、临床操作示教、病例讨论、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等,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思维。
(三) 临床技能模拟教学
添置和更新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设备,陪强教师,培训标准化病人(SP),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举行2014年广西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提高质量”,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四)实习教学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细化实习环节要求,修订技能操作训练手册、临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项目。实习生进入医院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总评成绩。坚持实行“中期检查及考核、出科考试、毕业综合考试”相结合,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修订《广西医科大学实习医师管理手册》,严格要求实习生,细化各项临床考核指标,完善实习生临床工作、实习纪律和实习质量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需求,修订药学、临床药学、医学英语、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信息管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生物医学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的实习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实习质量监督涵盖整个实习阶段。
(五)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制定《广西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工作方案》,完成9所非直属附院评审工作,通过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全面推进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制定《全科医学实践基地遴选标准》,进一步加强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3类基地的建设,到2020年拟建成二甲医院基地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地35个,乡镇卫生院基地15个。
七、毕业论文
  &药学、临床药学、医学英语、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信息管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生物医学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等制度,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答辩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93篇,占总论文数的20%。
八、创新创业教育
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星培计划”,依托“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成长.就业”论坛平台,以《医大就业在线》杂志为宣传阵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2014年,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增20 项,61项, 90项;未来学术之星项目新增100项。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评 “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2014年,学校在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基础》、选修课《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创业类活动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了含生物医药、美容保健、电子技术和生活服务三大园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经过教育厅专家组的审核,基地获“2014年广西高校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在校两名大学生也成立了首个在校注册公司。此外,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活动平台,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课外活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2014届毕业生中有5人自主创业。
第三部分&本科生源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一、2014年新生招生情况
2014年我校实际录取4340人,其中本科实际录取&2123人;高职专科实际录取1100人;中职2+3直升计划实际录取1044人;本科预科生73人属明年计划。
我校本科提前批录取平均分为531分,超出广西本科二批理工类资格线124分,比去年高出15分。贫困专项计划批次录取平均分563分,超出广西本科一批次资格线43分,比去年低5分。本科一批次录取平均分587分,超出广西本科一批理工类资格线67分,比去年高11分。本科二批次理工类专业录取平均分503分,超出广西二批理工类资格线96分,比去年高16分;文史类专业录取平均分518分,超出广西二批文史类资格线55分,与去年持平。
二、毕业生质量
截止2014年8月28日,本科生就业率为94.23%,本科毕业生共有260人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占毕业生人数的25.39%。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被全国知名院校录取,学生的质量得到接收高校的普遍好评。
2014年,我校委托第三方针对2013届毕业生开展“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价” 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5%,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1%)高4个百分点;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6%)高5个百分点。
三、本科学生就业情况
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工作目标。截止8月28日,本科就业率为94.23%,升研率为25.39%。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上看,我校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84.29%,在珠三角地区、云南、湖南等邻近省市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5.71%;从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更加集中在广西就业,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上看,75.92%在医疗卫生单位,16.75%在企业;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来看,市级就业率为83.64%,县级就业率为16.36%。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医院、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一线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第四部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激励机制建设,制定出台《广西医科大学教学奖励条例》
为进一步夯实建设高水平广西医科大学的基础,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的地位,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激励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2014年,学校制定了《广西医科大学教学奖励条例》,奖励范围包括:教学研究立项奖;教学质量工程奖(含教学成果奖、专业建设奖、课程建设奖、教学团队奖、教学名师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奖、教材建设项目奖等);“叶馥荪”教师奖;课堂教学质量奖;教学类比赛奖(含指导学生参赛、多媒体课件比赛奖、教师授课比赛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奖;教学管理先进奖及优秀教师奖等奖项,极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工作热情。
(二)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课堂-课程-专业-学院”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核心,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我校一直以来重视评价体系建设,2014年,构建了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评价、专业评价、二级学院评价”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出台《关于开展广西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通知》桂医大([2014] 37号)文件,学校根据工作安排,组织和实施各项评价工作,对在评价、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有关院(部)须制定限期整改计划,学校通过随访和检查等形式对学院(部)的整改情况做再评价,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三级管理,建立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建立实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通知》要求,我校加强二级学院及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管理,2013年底制定了《广西医科大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桂医大教评【2013】11号)。每年年底,二级学院的负责人通过书面汇报及会议汇报的形式,将本学院一年来本科教学工作概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等8个方面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建立,各二级学院认真检查年度教学质量现状,总结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果,为各二级学搭建经验交流的平台,相互学习促进提高,确保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四)围绕我校“三风“建设,开展促进“教风、学风、校风”的系列工作
一是修订《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桂医大【2014】40号)。针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的课程调课、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我校对《广西医科大学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影响教学工作的各种行为进行进一步严格要求,严格控制影响教学各因素,进一步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行为,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
二是组织校领导及督导专家进行巡考。学年下学期,我校组织校领导及督导专家一起对考务管理、监考员职能、学生考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巡视检查,学校领导分别带队巡视考试工作8人次,督导专家巡考76人次,通过专项巡考强化全校师生对考试工作的重视,促进我校优良考风的形成,让考试真正成为检验学生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手段。
三是开展巡视检查教学楼工作。为深入一线了解学校教学秩序、教风、学风情况,2014年,学校不定期组织督导专家及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对主要教学楼管进行巡视,了解教学设备运转、学生到课、教师到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保障教学质量。
(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一是修订《广西医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章程》(桂医大【2014】38号)。2014年7月,学校整合育人督导、全英督导等督导组织,筹建我校第七届教学督导组,并对《广西医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章程》进行了修订,新的章程规定教学督导组在学校党委及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督导、检查、培训与服务的组织机构,新章程明确了校级层面及相关职能部门专项督导工作的分工,使得督导工作职责更加全面清晰,督导工作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修订《广西医科大学教学质量网络测评工作暂行规定》(桂医大教评〔2013〕10号)。新修订的文件进一步明晰了二级学院及教研室职责,在测评工作管理方面, 规定对未能按要求开展网络测评工作的二级学院及教研室按教学差错与事故进行处理,并确定将网络测评结果与“广西医科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挂钩,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适应教学发展,做到有章可循、措施到位、奖惩分明。
(六)创新工作方法,开展整改措施检查及重点项目调查
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是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及整改措施的落实,为了完善反馈机制,督促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2014年,学校先后组织校督导组专家对人文管理学院等学院及后勤处的教学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仍存在的问题再度反馈进行要求整改,保证良好教学环境,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同时,针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发现的教学突出问题,学校进行专项调查,2014年,我校对社会工作、社会医疗保险等新专业的 “不同课程授课内容重复问题”进行调研,从学生、督导两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并整理分析,并召开相关二级学院的座谈会,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教研室,并要求二级学院进行整改。
(七)加强重点环节教学质量监控,强化全英教学质量及教改质量跟踪
一是加强全英教学质量监控,学校以建设全英教学团队为契机,确定各全英教学团队第一、二梯队的教师队伍,加强第二梯队教师的指导;学校组织督导专家参加全英公开课,相关专家进行现场点评,通过全英公开课,让教师相互评价,学习优点,找到差距不足,自觉主动的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校英语授课师资整体水平。
二是开展教改班教学质量监控,针对教改试点班教学改革内容,对教改试点班的整合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发放整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和信息反馈,为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提供依据。同时,根据我校PBL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其他学校PBL教学评价经验,今年,学校研究制定了PBL教学评价表,通过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达到引导PBL教学实践,保障我校PBL教学质量的目的。
(八)常规工作不放松,继续做好其他日常质控工作
一是教学检查工作。今年,学校落实各项检查制度,开学第一天学校领导及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分组到各个教学楼(馆)等进行教学检查,共听课50余人次,反馈20多条教学意见,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环境;学期末校领导及督导专家对考务、监考员职责、考风等方面进行巡视检查,通过专项巡考强化全校师生对考试工作的重视,促进我校优良考风的形成;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根据《广西医科大学听课制度》要求深入课堂,对教师授课态度、学风、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检查性听课,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二是教学督导工作。今年,我校教学督导组继续从督教、督学、督管三方面,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查指导,保障教学质量。2013年9月-2014年8月,学校教学督导组的17 位专家共听课1596节,评价授课教师324人,其中初级职称教师50人,中级职称教师13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1人,高级职称教师48人。仅2 位教师授课课评为中等。从课评结果看,我校教师授课水平已经趋于平稳,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水平达到为优良以上。
三是学生评教、评学、评管工作。(1)学生信息员评教、评管。根据《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信息员工作章程》,学生信息员积极参与评教、评学、评管活动。2013年9月-2014年1月,学生信息员网上录入教师评价信息10700余条;2014年2月-2014年9月,学生信息员网上录入教师评价信息8800余条,反映教师上课教风、学风情况,并为我校教学发展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畅通。(2)学生网上评教。全校学生通过教学质量实时监控平台,对授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2013年9月-2014年1月,学生网上评教教师授课优良率:99.65%,中等率:0.34%。2014年2月-2014年9月,学生网上评教教师授课优良率:95.24%,中等率:4.76%,我校教师授课质量得到学生肯定。
第五部分&特色与发展
  &广西医科大学作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之一,从2010年开始每年承担100名五年制本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任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首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现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需要,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从国情、省情、校情出发,培养到农村基层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的指导思想,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制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一)凝练人才培养要求
设计《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服务技能培养、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和分析广西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临床医疗服务技能、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和其它能力需求,通过对广西10个地市共224名基层医师问卷调查分析,凝练出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 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将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培养要求分解为具体的能力要素。职业素养培养要求包括价值取向、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要素;知识技能培养要求包含医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医学操作技能等能力要素;管理能力培养要求对应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事件应急处理等能力要素。培养要求和各能力要素分别形成各级模块,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
(三)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以“早实践、多实践和反复实践”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和应用导向,围绕每个能力要素模块的教学目标,针对性设置模块内课程,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采用“3.5+1.5”培养模式,即3.5年的理论课程和1.5年毕业实习。理论课程为3.5年,有效整合医学理论课程,着重强调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辅以交流沟通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全面、完备和连续的全科医学知识体系构架。实习时间为1.5年,增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环节,提供更符合基层卫生服务岗位需求的实践环境。
二、教学改革
全科医师岗位核心能力,以基层全科医师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多实践、反复实践”为主线,在严格遵守医学教育规律上,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
1. 整合课程与教学内容
压缩理论课时,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避免课程分割过细,内容重复或脱节,实现知识前后贯通。精简医学理论课程课时,讲重点和难点,把理论要点讲精讲透,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自学,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设全科医学相关理论课程。如,《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
2.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改革
实行“全程技能培养连贯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在基础教学阶段设置早期接触临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从原来72学时,提高到156学时,从原来集中在第8个学期培训,转变为第1~7个学期分散培训。改革传统的三级甲等医院轮转毕业实习方式,增设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实习环节,形成三级甲等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点毕业实习方式。
(二)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全科医学相关理论课程,还采用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专题讲座:邀请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的一线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通过实践案例,介绍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区预防接种、社区杀毒和灭菌、社区预防性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相关内容。做中学(learn by doing):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建立健康档案、妇幼保健服务、健康教育讲座、慢病管理等;学生自己设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题活动,并在社区实践中进行实施,最后自己做出评价。在学生亲自实践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双师制:在实践课程中,安排一位广西医科大学教师和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师,这样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两者的教学优势,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质量。
(三)考核方法改革
实行课程教学环节考核和阶段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单门课程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期考)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成绩的构成包括:期中考试(段考)、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试、课堂表现等,占课程成绩的30%~50%。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基础课综合考试”、“专业课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 基地遴选
制定《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养、培训基地标准》,对各级基地(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的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和评估,选定4所三级医院、5所二级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科医学教学培养培训基地,并与基地签订共建协议,初步建立了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要依托,县级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临床培养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全科医学实践培训网络。
(二) 基地建设
前期调查显示:三级医院拥有较好的医疗、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但临床专业分科细,科室设置和服务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全科医学的特色;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全科医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意识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基地建设。
1.校市共建全科基地
学校与广西玉林、钦州市签订校市共建协议,两个城市的所有卫生机构均可作为教学资源使用,学校与级签约城市共享医疗和教学资源。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双方的优势发挥和资源开发利用,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2.完善科室设置
教学医院增设全科医学科,承担全科医学临床医疗和教学任务。乡镇卫生院开设全科医疗诊室、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科室,在继续加强日常全科医疗的同时,加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4.加强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基地管理人员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健全全科医生培养管理制度,健全全科医学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5.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加大对被选为全科医学培养的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资金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提供更好的条件。
6.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全科医学实践课特点,实施“双师制”,将医学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制定《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师资分类和入选标准》,根据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师资培训方案细则,分批分次对全科医学各级各类基地师资进行标准化培训。现已举办2期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培训学员40余人;通过与瑞典V?sterbotten州初级卫生保健管理中心合作,出国培训骨干师资5名、基地师资100多名。
目前,学校初步构建了全科医学骨干师资和基地师资两个层次的全科医学师资体系。全科医学骨干师资由学校本部和直属附属医院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师、临床教师、公共卫生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培训基地师资和开展全科医学科学与研究。基地师资由经过遴选培训后的各级各类基地教师组成,其职责是完成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带教任务。
四、开展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利用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广西)基地,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经验分享,小组讨论,录像观摩,自我演练,现场录像、回放、点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医患沟通技能培训。自2009年,基地共开展28期培训,包含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内的 3000多名学生接受了培训,并参加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为98% 。
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强化“热爱基础、扎根基础、服务基层”价值观的塑造和职业素质培养,稳抓专业思想教育与隐性岗位胜任力、显性岗位胜任力培养和中性岗位胜任力培养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思想教育模式。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坚定下基层服务的比例从42%上升到87%。
根据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构建两个层面的改革效果评价体系:一是根据培养目标,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三个维度进行改革效果评价;二是从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质量进行改革效果评价。目前,第一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刚进入毕业实习阶段,临床操作技能水平考核和毕业生质量调查尚未开展,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效果初步评价。培养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全科医疗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毕业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六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具有育人与教化、增强高校吸引力、扩大高校影响力、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2014年学校启动以“校风、教风、学风”为着力点的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下一步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紧密结合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现状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文化需求,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厚德励志博学弘医”校训为核心,以“三风”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广大师生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校园风尚优良、学术氛围浓厚、管理规范科学、校园环境优美、审美情趣高雅、文化生活丰富、富有创新活力的大学文化,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学建设
临床教学是培训高质量医学生的关键环节,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使其胜任临床教学任务,是培养高质量医学生的重要保证。在2014年完成所有非直属附院评审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优化附属医院教学资源,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将从教学计划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资源共享、教学基本设施、组织结构设置、人事管理等全方位加强附属医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凝练特色学科
广西是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疾病的高发区。学校以建校80年为契机,围绕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凝炼学科主攻方向,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打造人才小高地高峰,着力建设地中海防治、鼻咽癌防治、肝癌防治3个研究中心。以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进“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发展。
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MOOCs),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学校将积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大学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线学习、混合学习、颠倒教室、翻转课堂等之类教学方法。
附件1:案例1:2014年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报告
   & 案例2:2014年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报告
相关附件:相关附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医科大学的宿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