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捉好捉蛐蛐的方法

夜里点灯抓蟋蟀 赶早卖个好价钱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夜里点灯抓蟋蟀 赶早卖个好价钱
  每逢赶场日,成都市黄田坝鸟市大门两侧总会出现几个大背篓。背篓里,密密麻麻爬着“灶鸡子”(即蟋蟀)。背篓后,几个晒得黝黑的人或蹲或站,甚至席地而坐。遇到买主,他们会将上百只活蹦乱跳的“灶鸡子”丢入顾客自带的、用铁丝编成的笼子里,手法准确而娴熟……
  背篓里数千只蟋蟀从何而来?他们又是如何捕捉的?他们卖蟋蟀做什么?一只蟋蟀又能卖到多少钱?
  他们是一群专门捕捉蟋蟀售卖的人,成都商报记者深入调查,为您呈现他们背后的故事。
  亦称“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民间又俗称“灶鸡子”。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雄性善鸣,好斗。在我国,已经确定的蟋蟀超过30种。在民间,又按功能不同将所有蟋蟀分为两种,一种被选出用于角斗,而另一种则用于喂鸟。
  鸟市发现
  竹篓背后 一群卖蟋蟀的人
  每周三和每周日是黄田坝鸟市的赶场日。
  昨天又是周三,清晨的黄田坝鸟市显得格外热闹。除了品种繁多的鸟儿,还有各式鸟笼、水缸、食槽……玩家们穿梭其间,但在离开鸟市前,他们都会在大门两侧停留片刻。在这里,几个竹编背篓一字排开,每个竹篓后都守着一个人,他们不像其他卖家那样吆喝,只在背篓旁找一块平地或蹲或站或席地而坐。
  “我家的画眉爱吃这个,拣一百只,嫩点儿的,不要长翅膀的……”有买主递上一个精致的铁丝笼,只见卖家掀开竹篓上的塑料布,里面景象让人咋舌―――一层麦秆垫底,麦秆间、竹篓壁上,密密麻麻地爬着一层黑压压的昆虫,仔细一看,都是活蹦乱跳的蟋蟀。
  接过铁丝笼,只见卖家拿出一个半截塑料瓶,用左手捂住瓶口,拇指和食指微微张开留出一条小缝,右手则麻利地捉了蟋蟀,迅速从小缝塞入瓶中。待装够一百只,才打开铁丝笼,将瓶里的蟋蟀一股脑儿灌入笼里。
  一百只蟋蟀,“行价”10元到12元不等,却已够一只画眉吃上好几天,“顿顿吃肉哪得行?”卖家彭师傅说,他这一个背篓里装了四五千只蟋蟀,是一家人花了三四个晚上从田间地头一只只捉来的,“城里人养的鸟,就爱吃这个!”
  平均一晚捉上千只蟋蟀?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寻踪乡野
  捉蟋蟀者日少 她还在坚持
  根据在黄田坝鸟市上得到的信息,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卖蟋蟀的村民主要来自青白江、彭州等地的几个乡镇。其中,又以青白江龙王镇的牟池、天平堰等几个村子最多。
  8月29日下午5时许,成都商报记者驱车来到青白江,穿过蜿蜒的乡间小路,绕过田地堰塘,一路向沿路村民打听,虽然曾有不少村民干过捕蟋蟀这行,但如今,干这一行的却越来越少。“太累了,又不挣钱,好多人都没捉了,可能就几家还在坚持……”村民们说,从六七月开始,天气一热,“灶鸡子”渐渐多了起来。一到傍晚,便在地里“吱吱”地叫个不停。农闲时,为了赚份“外快”补贴家用,村里几家人便相约到地里捉蟋蟀卖钱。可进入8月底,逐渐到了农忙时间,捉蟋蟀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根据村民的提示,成都商报记者在青白江龙王镇天平堰村找到了一位姓曾的师傅。“累得遭不住!”曾师傅说,最近进入农忙时间,自己和老伴都不捉蟋蟀了,“要不你去12队看看冯英呢,可能只有她还在捉了!”
  傍晚7时许,天色渐黑,成都商报记者在一座瓦房前见到了冯英大姐。刚吃了晚饭,冯大姐似乎并没有去捉蟋蟀的“迹象”。“不着急,天还没黑,等天黑了才下地!”冯大姐说,到了晚上,“灶鸡子”活动更加频繁,捉了三年蟋蟀,经验告诉她天一黑蟋蟀就会“变笨”,电筒一照,它们的行动就更加迟缓。而在大片农田中,“灶鸡子”尤爱玉米地,“你一会儿看嘛,玉米秆上和叶子上,爬满了……”
  夜捉蟋蟀
  除了头灯背篓 全靠眼疾手快
  当晚8时许,天色尽黑。从冯大姐家出来,天空一片黢黑。“走嘛,下地了!”冯大姐接过丈夫陈师傅递来的背篓,麻利地戴上头灯,领着记者出发了。跟着冯大姐踩进玉米地,眼前只有她头灯发出的微弱亮光。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瘦小的冯大姐轻巧地闪躲腾挪寻找着蟋蟀,而记者却忙着在玉米地中辨别方向,早就顾不上蟋蟀了。
  无奈之下,冯大姐只好带记者穿过玉米地,来到一片开阔地。“这之前是片花生地……”说着,她取下背篓,蹲下身子,头灯发出的亮光在她面前画出一个白色光斑,借着这片光亮,冯大姐凝神细看,只见地上有些已干枯的枝干,其间不时有“目标”蹿出。出手!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冯大姐立即用手将其捂住,再顺手扔进背篓,“这个力不好掌握,弄不好很容易把它按死……”
  除了头灯和背篓,冯大姐再无其他工具,一切只凭眼疾手快。只见冯大姐一直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挪步靠近“目标”。一伸手,便有一只蟋蟀“落网”。整个过程看来,倒不像是“捉”蟋蟀,更像是“捡”蟋蟀。
  农闲营生
  “不要本钱,出点苦力赚点钱”
  虽然徒手捉蟋蟀的功夫已如此娴熟,但冯大姐坦言,一晚上(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1点过)下来,最高纪录也不过捉了六七百只。但这一晚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常在玉米地里穿梭,最令人恼火的是蚊子。一头钻进玉米地,蚊子就“嗡嗡”地马上跟过来,等从玉米地出来时,人早已浑身是包。
  蟋蟀总在最闷热的几个月里较为活跃。经过一天的暴晒,到了夜晚,地里的湿气慢慢蒸腾上来,更是闷热。整晚蹲在地上,头晕、眼花、腿酸,浑身被汗水湿透。“真是蒸桑拿!”冯大姐说。起初,村里还有十几人一同前往捉蟋蟀,而现在坚持捉蟋蟀的人已不多。尽管如此辛苦,冯大姐和丈夫仍把这个营生坚持了下来,“本就是农闲,外面‘活路’也少。干这个不要本钱,出点苦力赚点钱就是了……”
  由于路途太远,更多的时候,冯大姐并不去鸟市卖,而是选择等买主来收蟋蟀。“三十元一斤,一斤大概四五百只。”冯大姐说,赚得最多的时候,她和丈夫两人加起来一晚能赚七八十元。但是,最近,对于捉蟋蟀,冯大姐却有些提不起劲,“快到9月了,‘灶鸡子’开始长翅膀了,买主不喜欢,要喊跌价……”
  起早赶场
  “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两三百元”
  为了能让蟋蟀卖个好价钱,每逢周三和周日赶场,从青白江到黄田坝鸟市,龙王镇牟池村的几户村民都背着大背篓早早出发,穿过乡间小路,再换乘公交车,争取早点来到鸟市。
  这一路究竟要经历多少艰辛?昨日上午,在黄田坝鸟市,卖了十余年蟋蟀的彭师傅不愿多谈,从送仙桥附近的青羊区鸟市搬到黄田坝鸟市,路程又增加了许多,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反正7点40到站下车……”这是他赶到鸟市的时间,在此之前,他要背上大背篓,沿着村里的小路走到坐公交车的地方,其间需经辗转换乘,一路来到黄田坝,“出门的时候,天都没亮。”从清晨守到中午,彭师傅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百元。有时候,逛市场的玩家们还会在他的背篓里随手抓一两只,他也并不介意,“都是常客了”。
  一笔乐观的账
  可以换购生活品
  还能帮孩子交学费
  对于冯大姐和彭师傅捉蟋蟀的收入,可以大致算笔账。如果都按一斤500只计算,冯大姐一斤蟋蟀卖30元。她与丈夫捉一晚上,平均能赚60元。若按一个月30天计算,即使每天都下地捉蟋蟀,起早贪黑最多能挣2100元。而彭师傅卖10元至12元一百只,赶场一次平均能挣200多元。每周赶场两次,按一个月8次计算,彭师傅一月最多能挣1600余元。但这只是一种比较乐观的计算。
  不过,无论多少,对于辛苦捕捉蟋蟀的村民来说,都是一笔难得的“外快”。彭师傅说,这钱可以换购一些生活必需品。另一位卖蟋蟀的大姐则说:“还能帮孩子交交学费……”
  一场无奈的竞争
  野生蟋蟀不够鲜嫩
  越来越多人买家养蟋蟀
  昨日上午,在4家卖野生蟋蟀的摊点旁,还有多家售卖人工繁殖蟋蟀的摊点。 从外观来看,人工繁殖的蟋蟀颜色较浅,体型平均,但相对较小。成都商报记者从一位蟋蟀养殖户了解到,人工喂养蟋蟀也有很多讲究,要分别找到雌、雄种蟋蟀;要买产卵箱,创造适宜环境;要严格控制温度……但不论如何,终究是“批量生产”,“不像他们一只只逮那么费力……”
  在黄天坝鸟市,虽然遭到家养蟋蟀的竞争,但彭师傅仍有不少老买主。一进鸟市大门,陈大爷便递给彭师傅一只笼子,“装两百只,走的时候来拿……”等从鸟市出来时,陈大爷提起笼子大致一看,也不细数便交了钱,“买了那么长时间了,相信他!” 据陈大爷介绍,野生蟋蟀是画眉鸟的最爱,“一天要吃好几只,营养好啊!”不过,与家养的相比,野生蟋蟀个头较大,不够“鲜嫩”。加之腿部有刺,容易让鸟儿受伤。在喂养野生蟋蟀时,往往得先去掉腿部,而家养的却不用这么麻烦,越来越多养鸟的玩家开始选择买家养的。不过,记者在现场注意到,选择买野生蟋蟀和“家养”蟋蟀的人的数量,其实差不多。
  对此,彭师傅感受颇深,“之前在这儿摆摊卖野生蟋蟀的还有十几个人,家养蟋蟀越来越多以后,捉蟋蟀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成都商报记者 杨艺 夏厦
  摄影记者 陶轲
  报料人:刘先生 线索费:120元
  斗蛐者说
  买回百余只山东蛐蛐儿
  成都虫友相约设擂开斗
  近日,成都艳阳高照,但闷热的天气阻挡不了虫友的热情。今年中秋后,一场斗蛐蛐儿大战将在成都七位虫友间展开。为此,他们已提前从山东购回百余只精壮蛐蛐儿,像宝贝一样地伺候着,只待中秋后那场“擂台大战”……
  比起黄田坝鸟市10元钱100只的价格,王磊的蛐蛐儿算得上是“天价”了,平均20元一只。他随手揭开一个罐子,里面的蛐蛐儿正趴在水盂边一动不动,这平均20元钱一只的山东蛐蛐儿,王磊和朋友们一共买了一百多只。然而,他说,“我们耍得很便宜”,现在3000多元一只的蛐蛐儿都不能算很好的,有的极品蛐蛐儿一只就上万。这批蛐蛐儿,王磊留下了30只左右,每只都放在蛐蛐罐里单独饲养。他小心拿起一个罐子放在桌上,青灰色的罐身看起来朴实无华。揭开一看,才发现养蛐蛐儿其实非常讲究,罐子里有一个小盒子,盒盖上有精美的雕花,它的旁边是一个半月形的小瓷器盘子,盛满了水。另一边还有一个拇指盖大小的瓷器盘子,上面放着食物。一切都是那么小巧和精致。王磊说,小盒子叫蛉房,可以给蛐蛐儿提供躲避的场所。盛水的叫水盂,里面装的是矿泉水。放食物的叫饭盆,用来装专门的饲料。
  王磊说,斗蛐蛐也很有讲究,比赛前对蛐蛐儿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脾气越毛的蛐蛐儿越适合派上场“打斗”。王磊拿出一根葭草说,这是专门用来撩逗蛐蛐儿发性打斗的。一般来说,用葭草轻轻一抹蛐蛐儿,如果它一直躲,不张嘴,那么它就不适合上场打斗。相反,如果它反过头追着葭草咬,说明正处于爆发边缘。而且,在出斗之前,喂少量的发性食物,也能帮助蛐蛐儿增强斗性。目前,王磊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照顾蛐蛐儿。他说,今年准备斗上8轮,酣畅淋漓地大“打”一场。
  成都商报记者 魏晖 摄影记者 王天志
电话:010-听声辨位 捉到好蛐蛐-北京青年-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
下载客户端
独家抢先看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请选择登录方式
的人吗?急!!在线等!!!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可以养只乌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回答有用,请点“好评”,谢谢^_^!)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蛐蛐扑捉好办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