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的夫人教授对于心肌桥的新发现,“葛氏现象”到底是什么?

葛均波-用心救“心”的好医生葛均波-用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葛均波-用心救“心”的好医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日照市档案局(馆) 主办&&&&&&&&
&& 历史版本
最新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09-19 16:00
内容长度:8871 图片数:0目录数:3
修改原因:修正错误
&& 1962年生于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候选人。1984年青岛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派西德,1993年获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其导师Erbel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年4月回国。现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葛均波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意大利超声协会,希腊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南斯拉夫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葛均波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近来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最近,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目前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真诚可信赖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格  即便是他细声慢语到了喃喃自语的地步,显示出他儒雅甚至有些腼腆的一面,葛均波也绝对有着符合北方汉子的外表。日,在位于上海市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号楼的办公室里,眸子里的葛均波就是一片沉静的大海。   当你用心去感受葛均波的心灵时,从他真诚的眼光里,动情时发红的眼圈里,倾泻出的那种率真和柔情,时而让人惊讶。的确,他是个情感富有的人。他曾因冠脉介入手术救了一老者的命,病人老伴“扑通”跪在他面前的情景令他泪下。旁观的一位医生为之动容:“做医生做得像你这样,夫复何求!”这天,他的手机刚刚收到一个自称“永不忘记您的人”的短信,向他表述感激之情。其父是一例左主干完全闭塞的病人,在其他医院行冠脉介入手术没有成功,前一天,葛均波很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病人的手术。“即使没有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完成这样一例手术我同样觉得非常幸福。”   “一个很好的心血管医生,我尽量做到,对任何人都真诚,对任何事都公正。在国外我所见的即使是一个大街上的清洁工,对自己的工作都充满激情。这让我感动,这正是我所信奉的,在其位,谋其职,用激情对待工作。”葛均波说。   院长王玉琦教授称赞葛均波一身正气,“我最欣赏的是他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精神。”在他所见过的同年资医生中是出类拔萃、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他是中青年医生的榜样。葛均波的导师陈灏珠院士称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在日本工作了13年,被葛均波“挖来”的心血管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邹云增教授只用“仁义”、“目光远大”这两个词,评价这位有知遇之恩的同乡。和许多人都公认的一样,邹教授说,没有多少医生像葛均波那样把临床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回国仅一年的邹云增不但已成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还成为继葛均波后,中山医院第二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说到葛均波,心研所副所长、心外科主任赵强教授由衷赞佩:均波为人很正直,富于团结精神和个人魅力,学术和管理能力都是一流的。心脏移植等不少心外科项目是在均波毫无保留的帮助下上的,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有一年,葛均波遇上了一例非常严重的三支病变病人。他和赵强协商制定出了一个“杂交”治疗计划,即先由赵强做一个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取乳内动脉进行冠脉搭桥,而其他的血管一周后由葛均波做介入放置支架。内外科手术都非常成功,被媒体誉为“救心双雄”。这种心脏内外科合作的方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发现‘半月现象’完全是偶然的”  葛均波是个天资聪颖的人。1997年,在德国读博士后的葛均波在心肌肌桥的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被学术界称作“半月现象(half-moonphenomenon)”,并从此改变了对一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时年他仅 35岁。现在,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已作为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三年后,他提出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桥患者的缺血症状,而硝酸甘油则加重缺血。这些都已被写入我国七年制《内科学》教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冠脉介入技术上最具挑战性的病变,葛均波在这方面的技术已得到国际承认。他是国际CTO俱乐部全球31名专家中唯一的中国人。1999年,葛均波举家返国,担起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的重任,时年37岁。   稍纵即逝的猎物只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一流“猎手”。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虽然是德国法定的休息日,但是就像许多勤奋的中国留学生一样,他还是像平时一样来到他所在的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忽然间,他“看见”了一例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的半月形暗区。其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出于科学工作的严谨,他找出了原来所有的资料重新进行分析,结果真的每一例心肌桥患者的图像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半月现象”发现后,赞誉纷沓而至。葛均波的文章被N EnglJMed、Circulation和EurHeartJ等著名杂志引用。2005年6月的EurHeartJ发表了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美国梅奥医院Rihal等撰写的一篇关于心肌桥的综述,里面大段大段地引用了葛均波的文章和图片,总共四张图片中有两张是葛均波的。欧洲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Sanchez教授等发表评论说:“葛均波等首次发现‘半月现象’,对心肌桥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葛均波等是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这是一个多么辉煌的时刻!日,对葛均波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的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会议上,第一次通过卫星向远在美国华盛顿的主会场直播了中国上海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的三个手术病例——室间隔缺损(这也是TCT第一次直播室间隔缺损介入手术)、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左主干CTO手术,都获得了圆满成功。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大陆的手术转播至美国 TCT会议现场。三个病例中尤以CTO病变最为引人注目。当葛均波介绍该例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时,主会场的所有观众都对此极具挑战性的手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其中也不乏怀疑的目光,因为CTO病变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在手术过程中,葛均波曾试图使用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段,但多次尝试均无法确认钢丝是否在血管真腔内,遂采用“对吻导引钢丝技术”,经右冠远端供应前降支的侧枝血管,把一根导引钢丝经侧枝血管置入间隔支,然后逆行操作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段,该引导钢丝遂作一定向标记,经左指引导管顺行放入另一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处至前降支远端。当时主持会议的美国加州Scrips医院介入心脏科主任Teirstein教授连声感叹:“Amazing!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做法!” &&&&&&& 大医精诚&&&&& 这是一个葛均波曾为其做过支架置入手术的81岁老太太。问完病史,葛均波说听听心脏。老人忙不迭地脱衣服,他连忙制止:“不用,天冷,敞开衣服就可以听了。”听完心脏,他蹲下来,用手按着老人的脚踝查看老人水肿情况。然后又不厌其烦地向老人讲解着什么。这一切都做得那么自然,似乎已重复过千遍万遍。老人也曾是医生,等葛医生的门诊已两个月。“我只相信葛医生。”老人动情地操着上海话说了好多,但这句话好懂。一次,一位老红军一定要葛主任做介入手术,可恰好葛均波腰椎间盘突出犯了,躺着不能动,他不听大家劝阻,坚持叫人抬着他到导管室,在屏幕下指导手术。这样的事有过多次,有时遇到紧要关头,他便硬撑起来,亲自动手操作。冯护士长激动地说:“我在中山医院工作二十多年了,没有见过这样的医生!”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说,病人多了,有时我都烦了,可他总是那样耐心,看病人会用很长时间,尽量为病人解决问题。人们说,有解决不了的医患纠纷,只要葛均波去了,总能化解。葛均波认为发生医患纠纷主要还是我们没有和病人沟通好。张峰硕士说,别看葛主任脾气急、办事快,和我们交代什么简单明了,但对病人非常耐心,一讲好几十分钟,有时连病人都惊叹,这是谁,这么耐心呀!他做手术的耐心也让人佩服,有的情况下,我们觉得应该放弃,换别的方法,他仍坚持再试试。他说如果试过去了,病人就不用再到外科做手术了。他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冯护士长的手里,有一个“红包登记本”,里面记的是推不掉而上交医院的红包数额、患者姓名、日期等。大略数来有数百笔,金额数十万,还不算已推掉的。这是葛均波来了以后形成的制度。现在科里做介入手术的医生都会自觉把红包交上来。为了病人,他勇于开拓,敢于担风险,在上海地区建立了首个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数百例急性心梗病人;他不但在国内率先开展冠脉高频旋磨术,还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待人,把病人当自己的家人。”葛均波说。
版本创建者
浏览次数: 229
编辑次数: 3 次按标题搜索
按作者搜索
2007OCC: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手术演示——前降支完全闭塞病变作者:黄榕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传时间: 18:08:20
&&&&& 6月2日上午,在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的介入论坛手术演示中,葛均波教授成功地对1例前降支完全闭塞病变实施了支架植入手术。该患者为71岁男性,因胸闷3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否认2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1周前造影显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开口处完全闭塞,闭塞远端可见丰富的桥血管形成,回旋支中段狭窄80%,右冠近中段狭窄80%,右冠提供侧枝循环供应前降支中远段。一周前对回旋支中段和右冠近中段病变进行了PCI手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 此次,葛教授针对病变特点,与在场的专家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前降支前向桥血管丰富,表明血管闭塞时间较长,前向导丝通过过程中极有可能进入假腔,而右冠提供侧枝循环至前降支中远段,且侧枝血管比较粗,通过侧枝血管逆行导丝可能有较高的成功可能,然而,对于这个患者,葛教授还是希望能够首先试行前向开通。他首先在微导管支撑下,试图以Runthrough导丝通过闭塞处,因导丝无法进入真腔,遂改用Crosswire NT导丝置于前降支远端,对近段闭塞处球囊扩张后,发现前降支中段长心肌桥。为了明确病变与心肌桥的关系,行IVUS示前降支远段管壁光滑,未见明显狭窄,心肌桥段可见明显的“半月征”,收缩期血管压迫70%左右,而舒张期血管管腔直径亦明显小于参考血管管腔直径,心肌桥近段血管内可见斑块沉积,闭塞处斑块为钙化或者混合性斑块,斑块负荷80%。&&&&& 对于该病变的处理意见,葛教授与现场专家讨论后认为,首先病变位于心肌桥近段,已有研究已经发现心肌桥段血管发育异常,其管壁非常薄,支架植入过程中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心肌桥近段由于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因素,极容易导致斑块形成,该患者的病变特点就很好的证实了上述结果。此外,该患者病变远端跨第二对角支开口,支架植入应尽量避免对其血流造成严重影响。据此,葛教授在透视指引下先后在心肌桥近段植入两枚Cypher支架,支架内高压后扩张后,再次IVUS示支架远端正好平心肌桥近端,支架完全覆盖病变,造影示前向血流TIMI 3级,未见残余狭窄。&&&&& 葛教授及在座专家共同认为这一病例具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尤其对于CTO患者,选择什么样的介入策略和技术进行治疗,合并心肌桥病变的处理以及IVUS在此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均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div style="color:#FF医学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葛均波,男,于1962年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获医学学位;1984年-1987年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1990年原研究生院,心内科研究生;1990年由原上海医科大学派往西德美因兹大学进修学习,并于1993年获得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及中国驻联邦使馆批准,葛均波博士继续留在德国深造。于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5年起任中国旅德医学会主席。现为复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担任上海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发展委员会首席专家。
葛均波葛均波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超声协会,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葛均波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近来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最近,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目前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医药导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当代医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临床医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01:4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分享从医经历 期望同行从自身做起
&&&一定要坚持做一名好医生
&& &如何重塑医患信任关系,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分享了他的从医经历,他期望医生同行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他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心脏内科专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他的名字和众多“全国首例”、“上海第一”联系在一起。  他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他是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  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虽然荣誉等身,但是葛均波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在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好医生。  做一个好医生  多年前的一个深夜,山东五莲县城医院,一个刚上初中的少年被匆匆送进来,他的左臂在骑自行车时摔断了。一看是骨折,两位年轻的医生马上凭经验为他接上断骨,绑上石膏。  一个月后,少年拆掉了石膏,但是手臂仍动不了。家人找来很多偏方都不管用,在四处打听后找到了一个能治跌打的瞎眼老头,只见老人将孩子的前臂一拉,再轻轻一推,那手臂就神奇地恢复了。孩子当时对老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他是个好医生,暗下决心:“自己将来也学一手做个医生,做个好医生。”  这段故事常常被葛均波提起,做一个好医生的梦想就是那个时候在他心中生了根。  在那之后,便是10多年的寒窗苦读,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到了知名大学,1988年起,葛均波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漂洋过海深造。在德国留学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自此,他在学术上成果不断,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820次。  在德国求学期间,因为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使得心肌桥的诊断率大大提高,欧洲著名心血管专家把葛均波称作“应用血管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如今已经公认为心肌桥诊断标准的“半月现象”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葛氏现象”。  1999年,在德国工作了9年的葛均波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投身国内医疗事业,在挽救了无数病人生命的同时,葛均波创造了多项上海乃至国内“第一”,其中包括实施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国内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并成功进行了上海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  然而在葛均波的眼里,再多的荣誉抵不过病人说一句好。“好医生不是在SCI论文上留下名字,而是在病人的心目中留一个‘好’字。”  拯救生命义不容辞  葛均波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讲,“我们治的每一个病人都是将生命相托,医生的良心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2010年,葛均波接诊了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10岁男孩,左冠状动脉主干堵塞导致的左心肌缺血,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8%,同时伴有肝大腹水,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进行手术。手术的难度不小,存在一定的风险。葛均波的学生曾劝他,“不做这台手术,您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心内科医生,何必去冒这个风险呢?”葛均波严厉地训斥了学生一番,“这台手术我们不做,国内还有谁做,这不是为了名声,而是医生对于一条鲜活的生命不可推卸的责任。”  葛均波决定为男孩进行微创介入手术,手术在“六一”前夕进行,电视台还对这次手术进行了电视直播。“当时为了这台手术,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都考虑了,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手术进行时还是出现了意外。”原来,这个10岁的先心病男孩,由于身体发育缓慢,心脏血管很细,准备的导管都不适用,手术无法继续,彼时,孩子从局麻状态下苏醒,因感到不适而哭闹起来,为了防止孩子乱动导致血管内膜破损,葛均波安排麻醉师给他打了一针镇静剂。  这时,意外发生了,注射镇静剂后,孩子心跳突然停止了。幸运的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抢救,孩子终于恢复心跳,但是手术却宣告失败。葛均波沉重地向孩子父母解释手术失败时,孩子的母亲情绪骤然崩溃,哭着说:“孩子的罪就这么白受了么。”母亲的这番哭诉让葛均波眼泪夺眶而出,他安慰孩子父母的同时也暗暗决定再为孩子努力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葛均波从日本的同行那里收到了好消息,对方愿意免费提供特制导管,孩子最终得以进行二次手术。  尽管,葛均波的脑海里无数次闪过“如果孩子当时没有抢救过来怎么办”的念头,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做这台手术,因为他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在葛均波的眼里,一个好医生应该做的,他都会去做。  患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作为好医生我们首先要救死扶伤,拥有出色的业务水平。但真正的好医生还要去考虑病人需要什么。”还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葛均波作为医学生报的通讯员就曾经公开发表过一份倡议书,倡议在医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患者”的讨论,倡议书还呼吁广大医学生课余时间多到医院去和病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病情,也了解他们的痛苦,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行医中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  葛均波说,医生和患者之间绝不是利益交易的关系,否则医学技术虽然进步了,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会越来越疏远。因此,直到现在,接诊的每一位病人,他都会尽力做到耐心倾听、细心检查、真诚沟通。  葛均波曾在给一位7旬老人看诊时,提出让老人解开衣服让他听听心脏的声音,老人当时很惊讶,说自己已经看过7个医生,这是头一次接受听诊,其他医生还没等他说完话就开始埋头开化验单。老人反映的看病“常态”,促使葛均波在心内科里立下一个规矩——患者在讲述病情时,医生决不能看都不看患者一眼,就开出一堆化验单。葛均波认为,不看着病人就是不尊重病人,冷冰冰地问两句,不可能获得详细的病史,而有时看似细微的信息恰恰能对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埋头开单的医生也是出于无奈。一个三甲医院普通门诊的医生一天要看150多个病人,上班时不敢喝水、不能上厕所,即使这样,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只有三四分钟。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的现实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葛均波的选择是哪怕少看几个病人,也要保证为每一个病人服务的质量。葛均波常说,医生要做生命的工程师,也要做患者的心灵按摩师。从医30多年,葛均波从来没有和患者红过脸,他奉行着“把每一个病人当亲人对待,用真诚的沟通获取患者和家属的信任”的理念,接受过他治疗的很多患者都成了他的朋友。  以心治心,  重塑医患信任关系  比治疗病人心脏病更难的是治好病人的“心病”,这是葛均波常常跟学生说的。然而,面对重症心脏病人能妙手回春,患者的“心病”也几乎能一一化解的葛均波,看到如今医患关系的裂痕,以及在医生和患者中蔓延开来的“痛感”,他却焦急而不知所措。  无论早年在国内医院实习还是后来在国外工作时,葛均波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倒回十几年前的中国,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犹如亲人一般,矛盾根本无从谈起。在国外,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病没治好,患者让医生以命来偿的极端事件。这些“闻所未闻”在当下的中国切切实实地发生着。  医院里,保安层层保卫,医生配备了钢盔、电棒“以防万一”,病人面对医生,也是层层设防。看病要同时找好几个医生问诊,对比印证医生的诊断;检查、用药都要追根究底,或者自己提出吃什么药、打什么针。  在不久前,作为职称评定的评委,葛均波见到了这样一位“好医生”——从来没有任何病人投诉过,但是在面试中,这位医生却是连最基本的临床问题都回答不上。为何?原来这所谓的“好医生”只是对病人有求必应,病人要求吃药就开药,要求打针就打针,医生的职业技能自然也就“荒废”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医患关系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葛均波坚信,重塑患者的信任,医生确实可以从点滴入手的。  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请他做介入手术。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不建议做手术。葛均波详细地给出了理由,但是患者仍然不理解,为什么葛医生就是不愿意做这个手术。在最后,葛均波用一句话说动了患者:“假如您是我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  “假如我是患者”,这是坚持做一名好医生的葛均波最朴素的行医准则,在他看来,这或许也是重塑医患信任关系,以医者心抵达患者心的一条小径。  葛均波说,医生和患者之间绝不是利益交易的关系,否则医学技术虽然进步了,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会越来越疏远。因此,直到现在,接诊的每一位病人,他都会尽力做到耐心倾听、细心检查、真诚沟通。
编辑:韩柳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葛均波的夫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