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学习八个带头八个自觉学习呢?

怎样充分借助互联网自学?
对不起啊,各位,首次提问经验不足,麻烦各位了。。
我想自学生物学
按投票排序
写在前面有很多朋友写私信和E-mail问我:“我应该怎么读书?读不进去怎么办?读了记不住怎么办?记住了用不上又怎么办?”关于类似的问题,我每天可以收到十几封信件。但是碍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真的很难每封信都单独回复。所以借着这个问题,我将一次性回复给所有人。不敬之处,还请见谅。我会把自己所有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方法,系统地梳理出来,然后一字不落地分享给大家。这些方法不是我原创的,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然后经过实践,再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整合与修改,最后成型。我不能保证适合每一个人,甚至不能保证其方法的合理性。我唯一能够保证的就是——有效。最后,这个方法只适合那些对学习和阅读有强烈欲望,并且有一定自控能力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督促才能主动去学习的人,完全可以跳过本文不看。正文首先,一个人自学,很难。这个难,不是难在学习途径和学习工具,而是难在没有考试,没有人来检验你的成绩。考试虽然是一个万恶的东西,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考试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告诉你此刻应该学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一晚上就可以背下整本书?因为有考试。只要有考试,就一定有重点;没有考试,也就没有重点;因为没有重点,所以全是重点。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问“我想学习XX学,请问有什么建议”、“自学XX学,应该怎么开始”之类问题的原因。他们寻求的所谓建议,实际上就是希望有过相同学习经历的人,能够给他们画出一个重点,否则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始。其次,自学是一个非常枯燥而且漫长的过程。你花三个月去钻研一个领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提高。但是你花三个月去钻研一个领域,肯定会遇到自己难以突破的瓶颈。许多人走到这个程度就放弃了,因为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动摇自己——这是我真正的兴趣吗?我的天赋是不是不在这儿?不然为什么我学得这么困难?要不然尝试一下别的领域?说不定会有新发现——于是,他们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然后再次重复以上过程……学习遇到瓶颈,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一个奔跑的人,迟早会撞到阻挡自己前进的墙壁。如果遇到墙壁就转弯,遇到墙壁就转弯,那你跑一辈子也跑不出这间房子。所以,无论你面向何处,你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翻越自己面前这堵墙,千万不要转弯。墙内和墙外就是两个世界,业余和专业就是一墙之隔。所以,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制定计划,设立目标计划是长期的,目标是短期的。无论学习什么,你都要先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计划之下,再由多个短期目标组成。也许你的计划制定了三年,但是却只执行了六个月,可是如果你不制定计划,那你也许就只能坚持三天。一个人如果没有具体目标,其实很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干扰而放弃。绝大多数人的半途而废,起因都是自身的迷茫与浮躁。因为他们空有热情与想法,但是缺少计划与蓝图(具体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长期计划】以一个三年的学习计划为例。你希望自己三年后在该领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你这三年内要阅读该领域的哪些书籍?你这三年内要掌握(指不必查阅)该领域的哪些知识?你在三年后将把这些知识用在何处?有没有衡量自己学习质量的标准?诸如此类。要把计划列成一个详细的清单,而且要注明时间和完成期限。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学习,相互监督就最好了。三年后,这个学习计划到底能不能完成,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方向,告诉你,此时此刻你还有多少事情没做,让你一刻也别闲着。而这个学习计划的核心,也就是它的关键之处,在于你全力以赴地执行了多少?是不是真的学了?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真的会了?如果是,那这三年的时光,你赚了!【短期目标】1、细化制把一个三年的学习计划,按照某种规律(逻辑、类型、阶段等等)分成三份,安排到每一年,然后再把每年的学习内容细化,安排到每一个月。因为一个月有三十天,所以可以把一个月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十天,第二个十天,第三个十天,十天就是一个周期。确定这个周期学习什么,下个周期学习什么,以此类推。最后再画一张每日工作表,自己每天晚上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看自己每天能用多少时间来学习?如果是两个小时,那么这些时间能够学习多少内容?比如读几页书?写几千字?整理几张笔记?收集哪些资料?这需要视个人情况和能力而定。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做太繁重的任务,当然也不能太轻松。太繁重的任务,容易出现抵触心理。太轻松的任务,又很难出现效果。所以,最好是那种踮着脚尖才能够到的程度。2、奖惩制短期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清晰明确的奖惩机制。而所谓的奖励和惩罚,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限制。我相信,每个人在一天当中,都会出现某些频率很高的生活习惯。比如,聊QQ,打手机,看美剧,刷微博,上知乎。这些生活习惯,如果不做就会带来一点麻烦或者不适,但又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最适合用来当作奖励或者惩罚。具体方法是,先规定自己每天刷微博或者上知乎的时间总量,比如是五个小时。然后计划自己每天至少阅读二十页书,一旦无法完成,则以一页等于三十分钟的算法,减去当日或次日刷微博、上知乎的时间。或者给自己增加一个每天运动的项目,比如每天慢跑三十分钟,少读一页则增加十分钟。如果超额完成当天的任务,就可以减去一定的运动时间,或者增加自己的娱乐时间。奖惩制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公司听领导的,在老家听父母的,在自己家听老婆的。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学点自己喜欢的,为什么又把自己画进如此累人的条条框框里?”没错。细化制和奖惩制的建立,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约束,甚至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但是这种轻度的压力,正是一个人自学所需要的。兴趣和决心只能带来一时的学习热情,习惯和计划才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懒惰心理与拖延心理,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就像此刻,可能有一千个人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但是保存起来准备实践的可能不到一百人,而这一百人真正能落实到行动上的,顶多几人而已。绝大多数就是存起来,从此遗忘在电脑硬盘里。二、记录分析,定期调整【记录】任何学习计划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刚刚开始学习的人,对新的学习领域不了解,往往低估眼前的学习内容,却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学习记录表,每天记录和观察自学过程中的一切变化。比如,你一天读二十页书,连续三天轻松完成。那是不是就能证明,你实际上还学有余力?是不是可以从二十页增加到二十五页?再比如,你一开始每天学习两小时,后来发现可以增加每天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那么同样是碎片时间,在公交车上读书和排队等候时读书,同样的时间内,哪一个环境下的学习质量更高?记录的重点,一定要放在时间和内容上,目的就是观察自己在相同的时间下,如何能够学习更多的内容,并且更好的理解。学习记录表可以自己绘制,也可以用《番茄工作法》的记录表为基础,作几个数据上的改良。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吧。【分析】学习计划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要么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之前的记录表进行分析。如果学习效果有所提高,那么是哪方面的学习内容带来的提高?如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那么说明这个学习计划的内容有所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从记录表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你不能从每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上发现问题,说明你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该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而且缺乏基本的问题分析能力,那么我就可以认为你没有达到一个人自学的最低门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问题。总之,这一阶段就是要做一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工作,让时间的价值最大化。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自身的水平也会有所变化,兴趣和方向也会逐渐清晰。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三、收获总结,定向输出【总结】读过一本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要利用所有学到的知识,写出一篇总结式的文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线批改、寻章摘句的刻板方式上。笔记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写,千万不要套用别人的笔记格式,那完全是本末倒置。笔记的价值并不在于内容,你就算记得内容清晰、数据翔实,复习起来也不会比翻一遍原文来得更快。如果仅仅是记知识点的话,在书上画线就够了。写笔记,目的是把书中的知识和个人的理解,两者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笔记写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写笔记的过程。这同样是碎片知识内化为整体知识的过程。将写好的笔记标注时间,然后存档。未来复习一本书时,随时往上面增加新的内容。【输出】把你这一阶段学到的东西拿出来展示给大家,一定要找到适合的平台。可以在知乎写回答,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也可以去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论坛写写文章,和有相同爱好的人打打笔仗。写作就是一个思维整理与归纳的过秤,尤其是当你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这一点就会变得尤为明显。你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忆自己学到的知识,并且利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你还要思考文章的结构,怎么才能循序渐进地把一个复杂的道理讲得明白,讲得令人心服口服,讲得让人无懈可击。如果有某些细节自己不知道、不清楚,为了避免文中出现疏漏,你就会去查阅资料或者翻阅书籍,这就完成了一个巩固与复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你还会发现自己有哪些短板,还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自学时,在孤立状态下难以发现的。我读《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时发现,科学的进步来源于质疑和修正。那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碰撞和需求。人们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他人进行思想和观点上的交锋,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所以,将知识输出的过程,就是与他人进行思想交锋的过程。我读书最多,效果最好的时候,是自己16岁时,跟六位同样热爱日本文学的网友,一起建立了一个“竹林(取竹林七贤之意,羞愧得很)读书会”。我们约定每周阅读同一本书。到了星期天,七个人每人写一篇书评,在群里轮流谈感想。因为害怕自己说得不好,所以每次看书都恨不得把一本书生吞活剥,把书里的内容嚼得血肉横飞,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其他人面前说出点儿别人没发现的东西。虽然那时候像个傻帽,看书看得十分做作。但如今我所读过的日本文学里,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当初硬着头皮读下的,而且每一本书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四、自我经营,时间盈利我不得不说几句很残忍的话:其实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自学的人,都很难超越科班出身的人。也许会有,但是少之又少。那是不是说明自学就没有价值呢?当然不是!自学的价值极其巨大,甚至可以说,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而是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什么、做什么。所以人们常说,你的人生取决于晚饭后的两小时。但是这个价值,并不一定是安身立命的本事,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缓慢而彻底的蜕变。有时候,自学带来的价值,往往难以通过正面表现出来,但是却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而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就是决定一个人性格与命运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自学的本质就是管理自己,经营自己,掌控自己,驾驭自己,最后得到时间上的盈利——时间价值最大化。什么叫“经营自己”?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的名字就是知乎的一个专栏,发稿频率是一周一篇,关注者就是专栏的发行量,赞同数和感谢数就是读者的反响,评论就是读者的来信,那么作为专栏的作者,你该如何维护这个专栏的品牌?又该如何保证写出高质量的内容?在大局已定(各领域的大牛)的知乎江湖,默默无闻的你如何才能闯出一片天地?你读了那么多书,此刻它们能帮你解决几个问题?如果一个都解决不了,它们能否成为你创作的素材?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自己的短板是什么?“经营自己”就是别把自己当作一个有主观意识的人,而是看作一个工具。主观意识往往会带来许多干扰。在主观意识之下,你考虑更多的是“我想做什么”,如果是一个工具,你考虑更多的则是“我该做什么”。如果一个人不能管理自己,又如何管理别人?如果一个人不能赚取时间,又如何赚取财富?说到底,人,终究是要学会使用自己,而不是放纵自己。后记我再说两件事儿:一、我从来不认为自学的困难是无人指导,更不是没有学习的途径。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空前的低,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通过无数种方式来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一切东西。任何困难都是一面等待我们翻越的围墙。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开辟未知领域的决心和毅力。二、无论学什么,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天写计划,今天就执行,别等别拖别准备。如果向人请教,不要问类似“XXX应该怎么学”这样大而无当的问题。问题一定要具体到某一个细节。你可以问“秦国统一六国具备哪些基本优势(虽然这还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你千万不要问“秦汉史应该怎么学”。不是说这个问题有多么深奥,而是因为它太过基础,太过宽泛,反倒没有一个答案。再举一个例子,你如果问“计算机应该怎么学”?我保证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因为太过宽泛了,你只能问“如何使用Photoshop的蒙板和滤罩”?问题越小,得到的答案含金量越高。嗯哼,开始学习吧!打个广告:豆瓣个人主页:新浪微博:
补充个benchmark - 把知识点整理成:内容不熟悉没关系,换成自己喜欢学的东东就成了。内容不熟悉没关系,换成自己喜欢学的东东就成了。其实,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在手下面信息全都有,但是你会碰到信息爆炸的问题:大量的数据,包括知乎,果壳,专业文献,coursera,英文,尤其是在初学一个领域/课程到大约一半时。容易一下子学得过多。这时候,你要把事情按重要程度排序,做一条划一条。例如利用时间规划的神器:figure1 —— how to make your powerful planner figure1 —— how to make your powerful planner You could not only make your own to-do list but also break them into sub-tasks that is much more doable and organized. 以下是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个家伙是有多懒,才对这些触手可及的好知识视而不见——如果想学英文的话,这个挺带劲儿的——以及阅读利器——如果英文好并且好奇国外的大学讲森麽,并且这上面的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并附有挺活跃的论坛。最激励人心的是你学完了还给发个小证书。然后上面不时会有网友做了中文字幕,挺方便的。——其中生物的内容挺多的,神马分子啊,细胞啊,演化啊统统都有:例如:袋鼠国墨尔本大学的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html神级互动教程——另外,把这上面的东西刷一遍你的SQL就提前毕业了——如果英文好但是上面的不够形象——————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麻省理工双料毕业生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网易版——如果想学网页编程?CSS3?HTML5?Python?JavaScript?想做网站?—— or ——如果你英文好并且TM就喜欢自虐,来试试真刀真枪的麻省理工的讲义吧——什么?上面的不够挑战性?好吧,you deserve this——, and this ——,这个需要通过各大学图书馆的渠道或者自己注册会员账号,对中国学生会员有大优惠。Wha'ts more,论文检索中的倚天宝剑——遗传学文献——很多是免费的可以直接下载——计算机论文综述——and this——不够再提问,学习相关的直接邀请就行了。额,刚看到题主补充了是学生物。好吧,这个理论确实可以靠网络自学。虽然我是外行,不过还是知道这是个实验学科,您还是得好好规划下要么朋友那里蹭个实验室,不能光靠计算机靠网络,毕竟这玩意儿一个细胞没有。
第一步Wiki查询领域概况第二步Coursera或Khan或Codeacademy上课;第三步豆瓣搜索书单,取得参考书目,或者自己策划出要读的书单第四步Amazon检索书籍,接下来随便你去买去借去抢...每一本书认真读完读透,你的基础就OK了。接下来就关注领域的活动,加入领域的小组,找机会直接联系领域大牛求指点,同时不断读书不断写作以保持进阶。说到底,互联网资源虽多,但了解如何自学更加重要。否则信息过载造成你无法专注无法集中,那种浮躁的心态对你学习的伤害更大。
开题语:不把信息当做知识,不把收藏当做学习,不把阅读当做思考,不把存储当做掌握,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 摘自: 知乎用户 warfalcon 的回答:
---------------------------目录:一. 学习的几个阶段 1.1 兴趣培养阶段1.2 资料收集阶段1.3 入门阶段1.4 深入理解阶段1.5 体系化阶段---------------------------一. 学习的几个阶段:【1.1 兴趣培养阶段】概述(什么是兴趣)假设我没用兴趣值(-10 - 10 )来衡量兴趣. 我们每个人初次接触一件事物的时候兴趣值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第一次就兴趣值爆满(10)有的提不起半点兴趣(-10)。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非得说个为什么我个人觉得可能跟下面因素有关:前一次接触该事物的体验 第一次体验就很糟糕,第二次自然就排斥,兴趣值由负转正对大多数没有调节兴趣意识的人来说是在是太难了。 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院对其他院系学生开了VB课。随便问几个同学觉得编程咋样大家都不敢回想学VB的痛苦经历。第一次接触该事物时是否能避免误入歧途 这句话有点绕,为什么不直接说第一次接触该事物时是否能进入正轨(入门)。因为我想强调一件事,误入歧途的概率远大于进入正途。好老师还是少数的,第一次碰到好老师道出这么学科的精华与乐趣是你的幸运。 (不过还好我们有MOOC,全世界的优秀课程随便挑)。个人生长环境(家人的影响, 朋友的影响) 例如像linux这种很小就坐在爷爷腿上玩计算机的家伙,后来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做出linux系统来是意料之中的事.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 如果你是理性思维,学IT就很顺利,如果你是感性思维学IT就必须经历一段思维方式转换期,很多人都死在转换的路上。关于兴趣的几点理解:兴趣是动态变化的 今天有兴趣不一定明天还有兴趣。形成良好的成就感反馈循环才是王道。兴趣培养是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它贯穿我们学习的整个过程.方法论成就感互补式学习: 待补充...兴趣培养: 刷大牛博客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待补充...案例:#兴趣可以培养我觉得这些多少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的:假如你对一件事物没有兴趣并且处于陌生状态的时候,你是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并且领悟它的。
那么我的理解是,假如你必须长时间静下心来学习某样事物,那么最好先从培养兴趣开始。就拿钢琴举例,假如你看到密密麻麻的琴谱就醉。那不如多看看和钢琴有关的电影,多去听几场音乐会。先自我熏陶,等你真的喜欢上钢琴了,再开始学习。又比如你要学量子力学,那就先看看科幻电影或科幻小说,顺便读读霍金啥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当然,人都是有惰性的。兴趣可能会消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静下心来学习。
经常写字的同学应该能感觉到,有状态和没状态写出来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我以前写小说的时候,总是很难进入状态。或者说大多数时候是没状态的,一个下午下来,也就憋个1K字。但是偶然的时刻,我能一口气写出5K字。言而总之,那就是一种“想写”的状态。
那种状态与文字质量无关,与篇幅无关,与点击量和催更人数无关。是你已经进入了你正在写的故事,这个时候,相对论开始生效,时间变得很快。就像是早年坐在网吧里玩传奇一样。
但是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我们的学习时间宝贵,不能听天由命。所以,我后来开始尝试,在每次写小说之前先看半个小时的小说。通过其他小说先进入“小说”的状态。然后荡开一笔,就比较顺畅。
同理,我以前不想练琴的时候就会看看马克西姆的MV。心想妈的真帅,我也要和他一样帅。然后就屁颠屁颠去练琴了...
我将这个过程称为“刺激”。嗯,这是一个动词。通过相对更容易接受的同类型事物来刺激你,激发出你想要做某件事情的动力。
不想健身了,就去看看身材好的人的照片;不想练字了,就去看看名家作品;不想跳舞了,就去看看舞蹈视频;不想写代码了,就去下个好玩的APP;不想学法语了,就去看看法语电影等等。
当然,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很重要。音乐,咖啡,运动都可以提升你的学习状态。不过终归还是因人而异。毕竟学习方法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想必没有正确答案。以上是经验之谈。
最后,实在不行,试试自我催眠吧...学霸就是你,你就是学霸!你就是学霸...是学霸...学霸...霸...
-- 摘自知乎用户 源靖 的回答 :
#反馈很重要:人做事情,都需要有个反馈,反馈的周期越久,感觉上就越困难。
先做个实验,找个空旷地,走直线,二十步,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问题。现在闭上眼睛,再走一遍,看看还是直线吗?为什么变难了?(实验时请注意安全,尽量两个人配合)
因为没有反馈。
再来个实验,磕瓜子,题主能磕一个小时无压力。我们换个规则,现在你只能磕,不能吃,瓜子仁留下来。磕一个小时,才把瓜子仁一次吃完。是不是有点无趣了?同样的时间,瓜子仁也没少吃,为什么感觉变了?
因为反馈的周期拉长了。
很多大事情,都是由一个个小事务重复或迭代而成,每个小事务中,包含了反馈和校正。反馈的周期越短,越为容易上手。磕瓜子容易,因为在两秒内就能得到反馈。而学习难,因为学习的反馈周期长。
一个典型的学习周期是这样:学习,思考,应用,校正。这个周期越短,学习就越轻松。合理的安排学习计划,缩短学习周期,同样的东西,可以学得更高效,轻松。
毅力重要,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
毅力决定了我们可以忍受多长的反馈周期,但没有决定我们可以学什么,不可以学什么。我曾以为自己背不了GRE单词,但在应用了合适的方法后,把1,2个月的学习周期缩短在1,2天内,5个月左右就把单词刷到了2万多。毅力可能是天生的,但方法是灵活的。
不仅学习如此,很多事情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思路。
健身,就对着镜子举哑铃。
减肥,就每天早上称体重。
考试,就要刷题加改错。
学编程,就一边翻书,一边打开IDE。
买衣服,就要穿到身上照镜子。
刻意的提高毅力,是一个事倍功半的事,不如思考如何缩短反馈周期,降低学习难度,既提高了成绩,又增加了自信。
-- 摘自知乎用户 mu peng 的回答 为什么嗑瓜子可以嗑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看书学习却不可以?
【1.2 资料收集阶段:】简单列举一些本人较常用的方法 可能更针对IT领域.综合类: google wikipedia quora stackoverflow
nan.so 知乎 (搜索 话题精华 收藏夹 领域牛人)豆瓣小组 - 百度贴吧(精华帖) 垂直网站(如 收集很多haskell的相关资源) 文章类: 领域牛人博客 视频类:MOOC youku书籍类:领域经典图书(牛人推荐的)豆瓣读书(相关豆列 相关推荐 排行榜 )练手项目:书中示例书中习题开源项目博客教程【1.3 入门阶段:】入门的几种方式及一般特征:文章(系列博客教程): 优点: 牛人亲笔,抓核心知识,讲解透彻有案例 缺点:不够系统化(最好看一本经典书籍系统化一下)视频 (MOOC等): 优点: 名师指点(全球高校优质资源) 有作业有计划 系统化 缺点: 对有些理解能力很强的人或者已经学过一些相关内容的同学,视频太慢了,看书更高效点入门书籍: 典型的Head First 系列经典大部头: 能力强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学习者 经典书籍是入门之后做了几个小项目之后的进攻对象)个人认为无论哪种方式,入门的最终结果都是要达到知识面覆盖,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阶段效率低往往较低,应根据个人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应加速完成原始积累。重要强调: 入门和其他过程不是严格界定的,各个阶段之间有交叉,不管怎样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经历 初步理解 深入理解 纳入个人知识体系 的过程。 吸收能力强的人学习特定的知识点时三个过程可能是瞬间完成。方法论技术的学习一般都是先应用层再底层(由表及里) 先学会怎么使用它,再回头造轮子案例#个人觉得比较正确的web和硬件学习路线对比web学习路线:
- 基本语法
- 用框架做一个大中小型网站
- 造各种常用模块(具体实现)
- 写一个框架
硬件学习:
- 基本工具 (c语言 图形化编程软件 等)
- 用 andino 或 树莓派 各种玩
- 学习单片机 亲自实现各种模块
- 自己设计一个类andino平台
【1.4 深入理解阶段】加速理解:- 类比: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建立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
- 可视化: 构建图像 (图像才是人脑处理最高效的信息)
- 课后练习: 最好答案在手,获得即时的反馈;避免题海战术。
- 做小项目 实践性强的学科必须敲代码才能有深入理解
- 费曼技巧 想象自己给一个10岁孩子讲解一个知识点,必须通俗,必须简化
- 温故而知新
方法论:带着问题去学习 (思考 验证 查资料)为什么会有这个知识点(回归历史的瞬间)?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产生原因)?你能想到那些解决方案?书上的解决方案是否可以改进?案例#什么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搜索能力 + 分析能力 + 归纳总结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来提升。
- 分析 在首次接触到某种知识的时候,分析能力占主导作用,分析即将一个新问题正确地分解为几个自身能力可以解决的子问题。
- 搜索 在分解为子问题后,搜索能力占主导作用,即能够迅速在各种资料源中查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 总结 首次解决问题之后,归纳总结能力将会起作用,即将问题的模型,解题的思路在个人的知识库中保存,如果再次遇到类似问题,就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快速入手。
-- 摘自 [你见过学习能力超强的人吗,他们是如何强大的?](/question/)
#如何阅读技术书籍?要么手边要有草稿纸,读一会,推一会性质或者做一会习题,阅读比较硬核的经典书需要这么干。当然当场搞清楚以后草稿纸就撕掉了,当场没搞清楚,攒了几个问题就去搜,搜不到就去骚扰老师;
要么先配好环境,读一会,敲一会代码;大多数代码也都是用完即弃,偶尔做出一两个有意思、值得继续深入推敲的小程序时,把代码连同配环境的说明扔git里,来日再玩;
要么就是随便乱翻书了,主要目的是增加在知乎的谈资,顺便也扩充了眼界,一般每乱翻个把月的书都会展开新的脑洞,然后脑洞进入上一阶段(写小程序验证),行不通就忘了,行得通再进入上一阶段,找资料系统学习。
总之除了有几个private repo记录一些脑洞程序以外,没有任何笔记。看过的书,学懂了,自然不用笔记,当场没搞懂,脑中也会留了index,跟其他数目庞大的未细看的书搁一块,等来日再看。
--摘自: 知乎用户 邵成 的回答:
#知识体系化的强大威力?很多学术界牛人吹牛逼的时候常常说,自己大学的时候上课从来不带笔,不记笔记,走进教室,随便听听老师讲的什么,自动转化吸收。这里的秘诀在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运用你的大脑,而不是运用其他工具”。 比如,听课的时候,你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还是主动的听到这个信息就开始产生大量联想、归类、对比、应用,事实上思维的过程十分迅猛,1秒钟之内几乎可以完成上述的事情。思考一下这个过程,当老师讲完一堂课后,你并不是“记下了一堆笔记考前复习”,而是潇洒地走出教室,脑子里已经是把这一堂课触类旁通的装进了你自己完善的知识系统。——大多数人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很简单,你的知识在书本和笔记上,学霸的知识全都在脑子里。
正因为如此,神一样的学霸很少做无用功。但这不代表神一样的学霸不努力,诸如备考、刷题、背单词之类的事情,仍然要老老实实做。而回到题眼的“效率”,不是建个excel表格做个时间管理就有效率了。效率是,你所投到学习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有切切实实的最大效果。你今天学一个小时,还是4个小时,不重要,真正学进去了1个小时,还是2个小时,这,才重要。
-- 摘自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的回答 :
#丰富的学习资料形成互补?要做到循序渐进,只凭看完所有视频是不够的,课程要求的教科书要买或下载,课程要求的讲义要从讲师指定的网址下载。网易公开课上,有些公开课播放界面有一个下载所有资料按钮。
同步的公开课,讲师都会给出讨论地址,或在Piazza,或在某某论坛,总之你的讲师会在Lecture里或课程的General Info里给出地址。
有老师讲课,有教材,有作业做,有同学讨论,只要身体良好,脖子不痛腰不酸,便能坐在电脑前,如同坐在课堂。
-- 摘自 /question/
知乎用户 張開宇 的回答
【1.5 系统化阶段】输出:写博客教程教别人 (书写是更好的思考,帮助他人成就自己)利用所学做开源项目 (先学先用,乘热打铁)方法论待补充...案例#扎实的基本功?(遍历策略)这哥们数学功底一般,作业和考试成绩都垫底,一度被我们所鄙视。但是丫的三维建模能力超强,分分钟可以把一个数学流体模型用matlab给三维演示出来。
我也曾经问过这哥们matlab为啥这么牛逼,他告诉他把matlab的manual看了两遍。。。整个manual看了两遍。。。
摘自: /question/
相关参考:
个人目前正在这条路中,希望个人经验能有所帮助:1.coursera为主,网易公开课和MIT open course 为辅2.linked in 上加入一些相关group,了解些国际视角3.狂加一堆领域相关的QQ群,这些百分之90会退掉 or 屏蔽掉,但是剩下的那些,接地气,偶尔扫一眼不错4.学编程的话,就是codeacademy 和 w3cschool 了,stackoverflow先别去碰5.手机端下个拓词,之所以选这个不是扇贝,因为断线情况下表现比同类好6.下VOA,走路的时候听7.电子书就新浪爱问+kindle,爱问是个宝,用过都知道以下是可能遇到的困难:1.翻墙,coursera,MIT opencourse需要翻墙,我用的chrome+goagent,如果这个搞不定,那我只能认为你不具备自学的基本能力2.英语,如果自觉英文水平太烂,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截止去年的今天为止,本人超过7年没主动背过一个英语单词,水平不及自己高二时。当时在看了VOA原文后,依旧有一大半听不懂。然而英语的在线课程,是我所见过的各类英语视频中最为浅显的之一,外加还有英语字幕,比原版电影简单10倍有余。嗯,之二是美国总统演讲。
同意刘喆的看法,互联网只是一种资料来源,和平时自学没什么两样。关键是你是如何搜寻和处理这些资料的来源的?我认为有两点,只要善用Google和知乎就行了。一定要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谷歌我不就不多说了,查看Google就是最大的资源帖啊。下面还是先说说知乎好了。就举个例子,回答你这个问题吧,“怎么才能充分借助互联网自学?”第一步 在知乎寻找一下是否有相同的问题,或者说类似于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善用关键词非常重要啊。你说你想学生物学,那生物学也是一个新领域。搜寻“新领域”可以参考你说的问题也是一个学习方法,看看学习方法这个话题。有个警告在于:一开始一下子不要打开很多页面,要专一,尽可能地去消化,否则你学不到什么。第二步 在互联网当中学习就是要通过搜寻的资料学习,搜寻“寻找资料”第三步 过滤资料,搜索“过滤” 第四步 “认真看资料”总之你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知乎上可到解决,因为知乎上的大牛还是很多的。实在不行就提问呗,前提是你确定,你的题目没有类似的题目在知乎出现过。我在感触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一般大牛都会充分利用网络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争取往大牛方向进步。最后赠送个资源帖2. 普通生物学作者 : 陈阅增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评语 : 桔子(细胞生物学)推荐:我就是高中看《普通生物学》才突然对生物感兴趣。以至于报考时候脑子里除了生物其它什么也不知道。比后来编的所谓什么“面向21世纪教材”强多了;生物学入门的好书;come_god说:记得高三参加全国生物学竞赛时看的第一本书。《普通生物学》高教出版社就是里面推荐的。
分享几个学习方法,我感觉很妙,可惜我做不到。1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叫给别人听。通过讲解,可以系统的整理知识,发现没掌握的部分。这是一种更高的学习层次,是业余向专业的过渡。2和人辩论。据说是古希腊的学习方法。知识通过多次使用,更加发现本质,也避免自我封闭。3提炼。把一本书提炼成一份论文,再提炼成一篇文章,最后提炼成一份演讲报告。其实一本书核心的内容不到百分之三十,其他都是举例子和论证过程。4头脑轰炸。把书朗读一遍,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听到滚瓜烂熟,建议先提炼。总想先理解再背诵,效率是极低的。很多道理要用了之后才能快速理解。以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共勉。我也是知乎新人。
就是能想到、并且真的利用互联网提出诸如“怎样充分借助互联网自学?”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需要学习的门类,是艺术或绘画。可以给予以下建议:
首先,明确自己的兴趣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制约并指导了此人的目标和方向,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然后,确定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继续向这方面不断进修,方式方法很多,有人通过参加机构组织、或校园学习,也有很多人利用INTERNET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上网寻找学习机会和方式,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扩大了选择范围,提高了自身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利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毫无疑问,INTERNET[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巨大的。国外早已流行“网络支持式学习”[learning by internet support],即点对点、一对一式教学,就像家庭教育一样有效,并且有相关的平台和组织提供。 而国内虽然起步较慢,但也在不断的向这个大趋势发展,这是可喜的。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正应验了一句话“有时候,选择往往比努力更关键”!
首先,确定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深度要求例如经济学你的目的是成为经济学的大师,还是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学常识的普通人,不同的深度,决定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以及投入的不同时间比例。这个事情的学科已经恒河沙数了,有限的人生寿命了,想全部学完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是最大化建立自己独有的知识框架。学习材料论坛(和大牛交流)
论坛的优点是咨询比较新,缺点知识不够系统化,讲座
一般这个时间1,2小时,让你不错的管中窥豹一下公开课
公开课的好处是较为系统,Yale的financial market 一共26节课书籍
书籍是最系统的学习方式,需要投入的时间也是比较多学习方法如果你目的成为行业大拿,请放弃简单模式,以做学术的态度去学习,一份苦工的下上去,去啃一本本大部头书籍,一本书刷上几遍,做该做的题目,理解和思考,这个硬功夫逃不了。一个现代文化人,从莫言,王安忆、阎连科、毕飞宇、迟子建……,这些人的作品都必须都大致看过,才能谈其好坏。如果仅仅是兴趣爱好层面,你可以随着心情,看看轻松些读物,一个领域看个4-5本了解一下。算是通史教育,同样一个open course,到底有多少种学习模式备选1.直接听听课(有点像外人,听书的感觉)2.听课和自己看书,做题结合(这个时候的效果就好于第一种)3.把一节课,一口气反复听上三遍(这个时候对东西的吸收程度就高于听一遍)4.几天每天花上10个小时听这门课(对这门课的总体框架全部聊熟于心)同样一门课,如何用尽量少的时间,去达到高的效果简单说几个自己的经验1.大块时间原则 一口气长时间2.多遍原则 最起码三遍以上3.和做题想结合,让自己头脑发挥最大的主动性4.碎片时间去回忆和反思学习内容书籍》公开课》讲座》论坛文章在论坛花时间,也无法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讲座也是一个道理。公开课一定要融进去才能达到一个起码的境界,书籍是获取信息最系统的途径.缺点里面不少信息有延迟,需要根据当下情况,进行微调。当然真正高的境界是,在书籍,课程给予基本的知识后,去实践接触该领域的人,去看该领域的事情,才能跟上当下的潮流,知道发生的变动,而不是痴迷于书本本身。
你如果想学,互联网其实不是最好的途径。哪怕去高校里去蹭课,去跟老师面对面交流,和同学去沟通,才是最好的学习。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平的,但是他容易让你在里面找不到自己。
断网,买书,开始看书
互联网只是一种资料来源(虽然在线教育貌似有所变革),和平时自学没什么两样:先有个动力,是兴趣还是问题还是实际应用有个大纲,如果完全不了解这块,先找本书按着书的思路走,看网上对这些书的打分,一般差不了多少看书,抽象的部分到网上找图找视频找解说有问题,看看有没有相关的论坛,找些大神聊聊够胆量,找个这方面的教授,给他发邮件从Google到Wiki到BBS,这个时代不是信息太少,而是太多。学什么东西都一样,看你有没有动力,有没有方向,有没有行动,有没有积累,有没有思考。补充一下:对我而言,互联网是个大图书馆,没网就没有现在硬盘上几个G的PDF(在此感谢所有扫图并分享的网友,虽然对作者来说侵权了,嗯,特别好的书我还是会淘钱的……),也没有Evernote上700+的剪藏,也不能在知乎看那么多的“亲历者”说。印象中生医之类的专业书都忒贵,能弄到PDF版不已经省了不少钱么?再来些视频,呵呵。“充分”不敢说,不过已经知足了。
英语是必须的 没有英语啥都别谈跳进iTunesU就不得了Youtube上其实有很多知识频道 类似WIRED这样的科技媒体保持关注 开拓视野 了解最新的科技资讯
利用互联网,不要被互联网利用。保持自己的主动性。(因为我自己常常会看知乎看上瘾)
我觉得,一定得有一个方向,不然东一榔头西一镢头的,什么都学不到。确定好方向后,仔细找一找,可利用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
善用搜索引擎。
我很是赞同程浩的答案,当时扪心自问一下,我做不到。而从答案当中充分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满是新致勃勃的潮我们目标出发的时候,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被一道你以为过去不去的墙给挡住了,而就如程浩答案里面说的,专业与业余就是一道墙之隔,墙内墙外是不一样的风景。而从这句话反观我自己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短中长目标基本上也都全军覆没了。确实以为自己读了看了一些理论的东西就以为自己就是个行家了。例如我在很早之前就说要坚持学习英语了,可是由于自我怀疑的这么一种心理状况让我觉得这个目标却是很遥遥无期啊,于是就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说:“自己现在的环境还不是最佳的,等之后大家都说英语了,那么很快也就学会了这样学习效率会更高、、、、、后面自然而然懒惰战胜了一切。现在回想起来,若是当初在坚持下去,现在应该英语阅读各方面的应该不是问题了。很多时候我们游不过海的对岸是因为我们看不清距离彼岸还有多远,很多时候你都是无法很清晰的去判断得了的。英语更是如此,它是一个量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一年或者是两年、、、对于英语单词、句子的日积月累。慢慢的有一天当你看BBC新闻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大概能看懂能听懂的,而什么时候有了这能力呢,可能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当时那一刻你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也只有那时候你才能意识到坚持的力量。最后总结——认定了一个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尽量的细分把长期目标细分为短期目标,一是让自己能隐隐约约的看到目标,以不至于让自己很快就失去兴趣了)——最后就是坚持了(要相信你这是在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这货是我小时候的第一份正式课外读物,还是老爹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在某个大图书馆买的(具体哪一个记不清了,当时才7岁)。相信也是很多人小时候最迷恋的图书之一。那时候资源贫乏,读物缺失,家里也不富裕,拿到手里真舍不得放下来,里面的图片和画简直就是来自外来世界,也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唯一的途径。小学到初中这四本书真是不知道被翻了多少遍了,这应该也算是很多人开始自学的起点。想想那时我们自学的热情吧,肯定都还记得,小胳膊连一套书可能都搬不动,但却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学习。这货是我小时候的第一份正式课外读物,还是老爹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在某个大图书馆买的(具体哪一个记不清了,当时才7岁)。相信也是很多人小时候最迷恋的图书之一。那时候资源贫乏,读物缺失,家里也不富裕,拿到手里真舍不得放下来,里面的图片和画简直就是来自外来世界,也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唯一的途径。小学到初中这四本书真是不知道被翻了多少遍了,这应该也算是很多人开始自学的起点。想想那时我们自学的热情吧,肯定都还记得,小胳膊连一套书可能都搬不动,但却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学习。一样的道理,把互联网的学习看成这四本书,分成上面的四本、八类,捡一本你最喜欢的,翻到你最喜欢的那一章节,用最初的那份渴望知识的心态学习。Go ahead
1.视频教程2.书籍(PDF)3.专业网站4.搜索引擎、论坛、qq群看见没,最重要的两个办法,其实不通过互联网也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八个带头八个自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