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乱的社会中最希望自己是什么角色id是什么并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一个人,一座城市——李碧华文学论.pdf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二尘厶: 座撼直
奎差垡尘迸监
生国塑当盘盘堂
垒涟釜暨瀣齄生蛊塞堂
导师姓名王塞塞
垂茎量职称数量
』已业 职称蓝搜
蛊墨直职称越控
崖盎里取称掘宣
二00五年四月
李碧华是香港文学版图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随笔等
多个文学领域,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然而,她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贴上“言情作家”或者
“畅销书作者”的单向度标签,不被纳入学术视野。在对李碧华小说文本进行重新认识
和解读后,李碧华在香港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终于渐渐显露出来。她的小说文本兼具畅
销性和严肃性,雅俗标签的任何单向度张贴都不够确切,她走中间路线,试图在雅与俗
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李碧华的小说对于香港文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她的创作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
但是,她也以自己创作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香港“文化沙漠”说作出有力的反驳。同时,
她的作品也打着深深的“香港烙印”,这使她的小说世界具有更浓郁更深厚的香港风情。
她是香港的女儿,她与香港这个城市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她的小说文本,是后殖民后
现代时期香港市民社会的最佳“镜像”。
本文试图找出解读李碧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以及她的作品对香港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转载]我们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是什么?古人讲:“惟人万物之灵。”(《书经·秦誓》)简而言之,就是你、我、他。具体说,就是对面的你、同桌的我和让人牵挂的他(她)。
按照现代人类学的解释: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具有语言思维、并且按照生存需求和自我意志对自然进行改造的高级哺乳动物。由此可见,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祖先在创造“人”这个字时,就把“人”造成了一个正在弯腰伸手进行劳动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字逐渐由刻在钟鼎、石鼓、甲骨及竹木上的大篆、小篆演化为写在竹简上的汉隶,最后定型为现在通用的简化正体字,尽管汉字在五千多年的进化中,很多字已经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渐被湮没,也有的字几经变迁与原字的形体和字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人”却始终在笔画、结构和字义上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所不同的是当今书写的“人”已经由过去的低头弯腰变成了现在的顶天立地,这个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劳动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变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不断进步。可以说,如果没有劳动的这个本质特性的强力推动,人类这个特殊的物种群体,就不可能通过对各种老石头、新石头的经年敲打,历经铜铁炉的反复锤炼,以自己的力量挣开物种进化等诸多自然属性的束缚,实现最伟大的人猿揖别;更不可能经过三次大的社会分工,逐步建立起人类所特有的自我属性,即:通过劳动进行创造、运用思维进行思考、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发展文化进行交流、建立道德进行规范、制定法律进行约束等任何哺乳动物所不可能具备的社会属性。
面对人类这个历经沧桑、不断挑战自我的伟大物种群体,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直是人类自身发展中始终谈不完、也难以谈得好的永恒话题。人类社会自有文字记载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制造并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石器时代开始,已先后使用过了旧、新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等不同的生产器具。伴着这些劳动工具的不断变化,人类社会形态也逐渐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转换的社会层级变化。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处在不同阶级位置的人,对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和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以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不懈内修,不断加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为能力,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
伟人毛泽东在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历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英雄史观对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标准,先后用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如椽之笔和磅礴雄文,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为亿万中国人民树立起一个个感天动地、彪炳千秋的英雄形象。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甘愿当一颗革命螺丝钉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等等,都是来自于人民之中的平民英雄,并且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学习的做人楷模。对于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做人准则和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毛主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同时他还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对做人标准的新解,从根本上颠覆了几千年来形成的英雄创造历史的旧观念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的陈腐做人理念,使人生的意义有了更高的社会价值,做人的标准有了更宽泛、更进步的内容。对此,被誉为“保尔”的前苏联著名作家尼古拉·奥斯托洛夫斯基在他的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对做人的标准和人生的目的曾做过极其精彩的描述,他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由此所见,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使命都有不同的标准。作为一个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必须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遵循“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自己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处事原则,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切以“学习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做人准则。
通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目标、新的历史责任,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胡锦涛总书记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出发,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要求每个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总书记的这个要求不仅是对几千年中华美德传承的一个弘扬,也对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提出了具体的做人标准。综上所述,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对如何做人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但是坚定做人信念,明确做人目标,加强自我修养,通过立志、立身、立德、立行、立言、立人等一系列人生拼搏,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是古今中外一切先贤哲人对如何做人的共同要求。
如何实现做人的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根据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应当做好四个方面的人:
一、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是立身之本,空谈做人,不言立志,就无以成大业,更不会做到真正的做人。因此,做人需立志,志当存高远。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有三句电视广告词说得非常形象。一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二是“爱多VCD,我们一直在努力”;三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此可见,能否心存高远,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胸怀远大的抱负。有无远大抱负,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立志取向,对他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民饱受的深重灾难,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十三岁那年,毛主席和弟弟毛泽民及另一个亲戚的孩子给祖父拜年,长辈问他们长大后想干什么,亲戚家的孩子说:“要做有钱人。”毛泽民说:“要做不受欺负的人。”毛主席说:“我要做掀天揭地的人。”正是“掀天揭地”的远大抱负,使他在少年时代便只身去长沙求学,临行前专门抄了一首诗送给父亲已表示自己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求学期间,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献身于改造中国的伟大事业。同一群志趣相投的有志青年,组成《新民学会》,畅游于橘子洲头,击水于湘江之畔,昂首指点江山,挥臂激扬文字,面对万马齐喑的旧中国,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可以说,正是立下了这种为国为民的崇高志向,才使他始终以只争朝夕的大无畏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并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结束了百年屈辱史,以崭新的身姿屹立在世界东方。从青年毛泽东身上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要无愧于做人的准则,无撼于所处的年代,最需要的就是要有这样一种抱负。
(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在二十多岁时曾学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立志的事情,其中有几句给大家读一下:“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者众,意坚者寡。予实鄙前而敬后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立志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能否使自己立下长志并伴随终生,却不是哪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立志的人是很多的,而坚持下去的人却鲜见凤麟,尤其是那些意志坚定者更是人们学习仿效的楷模。周恩来同志虽然出身在一个旧官僚家庭,但是在幼年求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东渡日本,西赴欧洲,苦苦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地寻找引导中国摆脱灾难的正确道路。在他的光辉一生中,有多少次机会能使他享尽荣华富贵,有多少次危难使他处在人生的最危急关头,有多少次变故使他能够走向权利的顶峰,但是为了党的利益,为了中华崛起,他始终不离不弃地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坚持着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从而以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概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行,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书写了自己的伟大人生。
(三)矢志不渝的磨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人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然而“精磨细琢璞成玉,千锤百炼铁变钢,经得一番风霜苦,自有梅花放清香。”大家可能不知作者是谁?其实就是我。这首诗写于三十多年前,无论从内容和韵律、平仄上看都显得十分直白、粗糙,然而正是这首难称为诗的诗,一直激励着我的成长与进步。这说明:一个人只要立下了远大志向,就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和各种困难的考验,如果立下志向又不敢到实践中经受磨砺和锻炼,任何志向立得再好也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无论是谁能否立下崇高的志向,实现远大的抱负,不仅要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更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英雄本色,无论条件多恶劣、情况多复杂、环境多困难都要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当年毛主席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作为人生律条,并利用雨、雪、风、日天气进行雨浴、雪浴、风浴、日浴,正是这种严格的磨砺,使他以强健的体魄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的宏伟大业。当然在很多时候许多人的志向与现实始终差着很大的差距,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直遭遇红灯、黄灯,即使穷其一生也踏不上理想运行的快车道,但是决不能由此怀疑自己的选择,放弃自己的志向,丧失自己的信心。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父的蒲松龄,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七十多岁时还是一个未入贡的秀才,考场一再失意并没有摧毁他做人的志向,他不仅写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刻在镇纸铜尺上激励自己的做人志向,而且写出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宝贵财富。由此可见,志向是人人可以立的,抱负也可以是人人有的,但是机遇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命运也不会毫无理由地眷顾所有的人,只有那些孜孜追求、不断磨砺的人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记得1976年我曾满怀豪情地写过四句自砺的话:“别人可行我亦行,不善挑战敢应战,能为则为全力为,搏击人生何惧难。”现在已过去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不管我干得怎么样,也不管别人对我评价如何,但就自己来说,始终感到在这四句话的砥砺下,自己确实在学习知识、胜任工作、承担任务、履行职能、经历人生等方面有了不少的收获。所以一个人能不能敢于接受磨砺、善于接受磨砺,是决定他能否走向成功的根本要诀。
二、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俗话说:“知识源学问,天才出勤奋,积学如储宝,胜似攒黄金。”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多寡则决定了他在社会层级中所处的位置和对社会作贡献的大小。随着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普及,各种知识传输和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何使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不落后于知识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生存于世的重要保证。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时代的召唤,一个人能否真正学到知识,胜任本职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快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切实以平静的心态,激励自己发奋学习,尽快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在浩若繁星、瀚若大海的知识宝库里,如何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存年限和生活空间里能够更多地学到知识、更好的历练人生呢?这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下好两个方面的功夫:
首先,要下苦功夫向书本学习。不仅要在入学期间刻苦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努力增强自己的文化功底,而且从业后,仍要注意围绕从事的主业,采取辐射式的学习方法,不断学习和涉猎与之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力求使自己能够更多地掌握知识,满足工作的需要。
其次,要俯下身子向实践学习。这是一个人学习并掌握更多知识的有效手段和最佳捷径。毛主席在青年时期曾经豪情万丈地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句豪言不仅深刻反映了毛主席的辩证时空观,也充分展示了毛主席对学习知识和对人生历练的一种豪迈和感悟。向实践学习,是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学风。如何向实践学习?很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学习由别人总结出来的各种经验教训。同时,还要在学习别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和历炼。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当亲口尝一尝。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创出新的知识。譬如,马克思、恩格斯先后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创造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毛主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邓小平针对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从实践出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立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核心,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综上所述,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决策的制定,根本在于首创者们既注重了对他人实践的学习,又重视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尤其是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他们这种谦虚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每个人都应当很好地学习借鉴,并以此推动自身学习的不断提高。
学习知识既要注意把握好“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两个基本途径,更要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有多种方法,但是有四种方法概括了其中的全部内涵和意境。
(一)日积月累。这是学习知识中的一个必然存在又不可缺少的量变形式。“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积沙成塔” 、“积腋成裘”
,这四个以“积”字打头的成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向人们说明了由量变到质变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天地万物,小至原子,阔到宇宙,无一不是通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在人的世界里,伴随着人们度过漫长人生历程的物质有千千万万,但是最宝贵的东西却是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是知识为人们驱走了无知、愚昧和黑暗,给人们带来了文明、进步和光明。可以说,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和历史,就没有世界的繁荣和进步。既然知识对人们如此珍贵、如此重要、如此不可缺少,那末怎样才能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并且在知识这个搏大无比的海洋里遨游、荡舟、实现远航呢?其实道理很浅显,办法也很简单,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做到日积月累、学贵有恒,这既是学习的基本起始,更是博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能否做到日积月累、并从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根本诀窍就是必须耐得住寂莫,真正从点滴做起,从无字处开始,始终如一地以虔诚无欲的心态来对待你的学业,以永无满足的心理来对待你的学习,以人皆我师的境界来对待你所学的东西,以日积一升、月积一斗的恒心来不断厚实你所掌握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够成为知识的主人,才有资格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往来,奔向理想的彼岸。
(二)循序渐进。这是学习知识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递进程序。古语讲:“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虽然讲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组体规律和形式,实际上知识的结体顺序也是这样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台级式构体。迷恋于对知识的占有,执著于对知识的追求,既是人类及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物种的独有特点。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志献身于知识的人,那一个不想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信徒盈门、名垂竹帛,成为一位创一家之言、为一代宗师、行教化、立学说的大学者、大贤人呢?然而事实却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无情的定律:只有学而知之,却无生而知之;只有学而有成,却无生即相通;只有勤习之、常思之则日有所得,却无惰学之、随弃之则时有所创。由此可见,在知识这个可包容万物、可赋于力量、可传输文明、可造就英才的圣洁殿堂里,只有那些倾心相许、忘却荣辱、默默无闻、孜孜追求的人,才有可能驻足于殿堂之中,得到知识女神的垂爱,获得真正的成功。而那些只把知识当作交换名利的资本或者晋身仕途敲门砖的人,如果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图虚名,走捷径,企望不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名满天下的话,那么即便一时靠耍弄小聪明,卖弄小技巧,知道了一些所谓深奥、高雅、先锋的冷僻术语和偏怪名词,由于没有坚实的基础和诚实的态度,他学到的那点东西,最终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到头来也只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被知识女神无情地抛弃。所以,人们要想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成为有知识的人,就必须知道:在知识的旷原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老老实实地从第一级台阶起步,矢志不渝、不畏艰险地沿着知识的崎岖小路不断攀登,才有可能到达知识高峰的光辉顶点。
(三)举一反三。这是创新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知识和灵感在发生几何碰撞并产生新质时必须具备的科学载体。无数事实证明,知识的特点在于——它既是对世界万物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概括、总结和揭示,又是沿着时间的轨迹和空间的射线对事物自在和外在的范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所进行的发散性扩展。无论是横亘人类千百年的传统学说,还是当今盛为流行的边缘科学及辐射理论,无一不充分说明了知识这种自在的强大生命力、存活力和不可阻止的浸透性、扩展性。因此,人们要真正学懂、学透、学深一门知识,就必须了解知识的自身特性,既要按照时间运行的轨迹,通过递进式的学习方法,由表及里、富有创意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真正像多米诺效应一样,使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学深、学精、学到底;又要按照空间构体的射线形式,通过发散式的思维方法,由此及彼、浮想联翩的扩展所学知识的外延,力求像热核裂变中的链式反应一样,使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扩张、厚积、膨胀,并尽快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硕大的矩型知识体。可以设想,如果人们真正掌握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触类旁通。这是提高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毋须纵论,知识的特点还在于它所具有的相通性、互启性和兼容性。无论什么学科,学习知识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即: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把所学的东西学熟、记牢、掌握实,切忌把书读死、读俗、读得太累。俗话说:书画同源,其实知识也是相互连接和贯通的。譬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和数学、化学、物理学......你能说它们之间谁是唯我独具,天下独尊,而不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依靠、共存共生的?其实说白了,自然科学(包括数、理、化等学科)是研究宇宙万物等一切物质存在及运动形式的科学,而社会科学则是研究宇宙万物中最伟大的物质——人的存在及相互关系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连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学A必然涉猎到B,而知B必然会了解C,这就是知识的妙处所在。既然知识之间有这么强的联系,所以学习知识就应提倡把书读活,读出心得,读出创意。怎样才能把书读活呢?说起来很抽象,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像“于无字处读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等无一不是把书读活的经验总结。人们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而要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就要注意把书读活;而要把书读活,则应在真正掌握主科知识的基础上,以此为主,兼学别样,并且广览博取、不拘一格地吸收、学习、借鉴一切在人类文明中产生出来的知识成果,善于学会利用一切形式和渠道来借用别科知识厚实本科知识的外延,深化本科知识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本科知识的专家和多科知识的杂家,从而在知识的浩瀚大海里驰骋纵横,运行自如,实现自由的远航。
以上四种形式,虽然不能包容学习的全部方法,但是基本概括了学习的一般程序和规律。无论是谁,如果真正按照这些方法去学习知识,他就一定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三、做一个敬岗爱业的人。这是对一个人的做人能否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甭说做事恐怕连人也难以做得好。有一首诗曾对岗位的期盼、工作的渴望、人生的追求做过真情的描写。诗中写道:
无垠的天空,是雄鹰的乐园;
浩渺的大海,是锦鳞的故乡;
洁白的产房,是人生的开始;
动变的世界,是天下豪杰
—恣肆挥洒的永恒战场。
我渴望像雄鹰那样,振翅扶摇;
我渴望像锦鳞那样,遨游汪洋;
我渴望像弱婴那样,重新开始人生的起步;
我渴望像无数英雄豪杰那样
—痛快淋漓地把自己的才华张扬!
这是我在五十岁生日时即兴写得一首题为《人生自问》散体诗,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但我认为至少从中包涵并传递了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事业;二是岗位;三是工作;四是追求。这四个方面恰恰就是如何做到敬岗爱业的主体形式和基本内容。不知是哪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是在工作着。这句话不知道你们的感受是什么,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的人来说,却深深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沉重含义,确实显得更为珍贵。不可否认,我们这一代人是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成长,并且是用两只稚嫩的小手紧紧抓着共和国的衣襟而长大的。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既感受到了党的无比温暖,也经受了共和国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波折。三年自然灾害,使我们在身体发育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就遇到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当我们走进知识殿堂,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时,十年“文革”又使我们成为最关心国家大事而又最无力去为好国家大事的一个畸形群体;当我们渴望结束梦魇纷乱的校园生活,踏上新的人生征途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又使我们这些缺乏文化知识的人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苦磨练,那时如果谁家的孩子到工厂上班,而且还是在“大国营”倒三班,就成了叫街坊邻居都羡慕死的大事了;当我们长大成人,懂得了男女情爱,渴望构筑一个温馨的家庭港湾,来慰及失落的心灵时,晚婚晚育的社会责任,又让我们这一代人用强力抑制人性本然的巨大代价,偿还着上辈人无度生产、造成人口膨胀的历史巨债;更让人感到可叹的是,当我们跨过而立、迈进不惑的时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又不可回避地把学历、文凭和全日制教育这些我们曾经多次在梦中想、心中求,至今仍难割难舍的少时理想,化作一个巨大门槛,横挡在了我们希冀奋斗发展的面前,纵然我们付出再大的努力,也难以挣开历史和现实织就的无形大网,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默默地当着社会前进的铺路石。记得十多年前,同学聚会,虽无获得大成就者,大家欢聚一堂,追忆过去,共话未来,也是意气风发,其乐融融。而今看来,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又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最后一点财富,那就是工作的权利。现在甭说组织同学聚会了,即便是组织起来,大家想着各自的不同境遇或下岗后的苦涩经历,也只能是举杯相碰,默默无语,酒不醉人,人已自醉。假如有哪个同学已撒手西去,那末这个聚会就成了一个无言的悼念活动。工作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大寄托,但是面对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人因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作的要求,只能无奈地退出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在对自己以及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和遭际做了这些思考后,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经历最复杂、处遇最特殊、付出最沉重、追求最执著、收益最微薄、心境最坦然的一代人了。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可能就是要我们历尽磨难,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无私付出承接前人留下的重担,为后人的腾飞发展荡平各种阻隔和羁绊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科学完善,鼓励人才脱颖而出,让每个人才人得其所、才得其用的人事政策更加具体可行。今天各位不管家世出身、不讲社会关系,一律通过平等竞争,考试进入局机关工作,这充分说明了你们是人生某个重要阶段的成功者,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你们今天的成功,不能说是你们永远的成功,也不能代表今后在局机关工作的成功。因为任何一个新的岗位、新的工作,都是对每个人的全新挑战。因此,进入局机关工作后,爱岗敬业就是大家做好工作的基本选择。具体应把握好以下六点:
(一)立足本职。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依据和条件,只有立足本职,才能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由此向前伸延,人生目标由此向外拓展,人生价值由此得到充分体现。综观古今中外,不论是谁,如果想取得成功,都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首要环节来对待。如果一个人对安排的岗位认为是大材小用,对布置的工作挑肥拣瘦,心不在焉,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甚至见异思迁,这山看得那山高,好高骛远、不重视本职工作、不愿从小事做起,那末什么样的工作也不可能干好。能不能立足本职,很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做小事,乐于为小事。对此,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说:每个人做事都有不为和不能两种情况,“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由此可见,在本职工作之中,无论工作大小,都存在一个为与不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光想做大事,不愿做小事,什么事情也难以做成。局机关工作职责尽管不同,都是局机关整体工作一个组成部分,离开那个部门局机关这部机器都无法正常运转。因此不论是谁被安排做什么工作,无论承担的任务是大是小,都应当全心全意地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虚心求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对前人实践的总结和发展,任何事业都是在自我发展中的不断扬弃和提高,任何工作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处事规则和运行规律,无论是谁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开始一项全新的工作,都必须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行到内行的学习实践过程。局机关作为全省的司令部,其基本职能就是对各直属机关及其各项工作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与基层相比,省局管理的范围更加宽泛、职责更加宏观、责任更加重大,因此能否尽快适应省局的工作要求,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走捷径,要虚心向老同志求教,虚心向内行学习,虚心向一切熟悉工作业务的同志学习,不论是谁,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能使自己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工作主动权,最终实现自己的快步提高。
(三)勤于思考。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要做成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把握好“勤”和“思”这两个基本点。决策、指导、协调是省局的三个重要职能,也是领导和管理的基本形式。作为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能不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有效地指导好监狱工作的运行、积极主动地协调工作上下内外的关系,关键取决于你对这些工作思考的深不深、细不细、全部全,你提的建议能不能被领导所采纳、为基层所接受。如果思考不周、思虑不慎,就会对工作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作为一名称职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实践。毛主席说过:“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就说明了一切理论的形成都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理论的正确与否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个人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走向成熟,同样一个人由监狱考入省局工作更要注重实践对自己的锻炼。所不同地是这个实践比前一个实践的层次更高、要求更严、内容更趋抽象、范围更加拓延。如何在众多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需要实践;如何在诸多不可能的因素中完成事物的运作也需要实践;如何针对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实现监狱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更需要实践,总之,注重实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都是每个人在日常工作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必修课。
(五)学会沟通。按照系统论的原理分析,机关是一个具有多级构体、复杂层级、并实行直线管理的系统工程。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保证省局与基层、基层与基层、基层与部门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正常沟通与协调。因此,作为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尽快学会并保持与主管领导的工作沟通、与下级单位的工作沟通、与平行部门的工作沟通以及与周边同志在思想上、心灵上、情感上和工作上的沟通,无论何时都是你适应机关工作、做好机关工作的重要保证。
(六)从一做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起点,无论作什么文章都要从第一个字写起,无论开展什么工作都必须从第一个环节进行。因为不从起点开始,不从基础做起,什么事情也不会做成。对此,荀子在《劝学篇》中告诉人们必须牢记这样一个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一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你的才能有多大,都要从最初开始。做事情既要坚持从开始做起,还要学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来做。因为蚯蚓
“虽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关键能够专心致志地从点滴做起;螃蟹虽然有两个坚利的螯钳和八条锋利的肢爪,却始终不能做成一个自己的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境浮躁,用心不专,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能否做到敬岗爱业,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必须从一做起,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做才能获得成功。
四、做一个崇德尚法的人。所谓崇德尚法,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把法律和道德作为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始终把自己置于道德和法律的严格约束之中。从道德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来看,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以自为性为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统治阶级制定、以强制性为主的行为规范,两者虽然调整的对象各不相同,都是确保人们如何做人的基本保证。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能不能做到崇德尚法,始终是衡量我们是否成为一个合格工作人员的基本标准。如何才能做到崇德尚法?从广义上讲,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自己履行的职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就我们自身而言,还应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时刻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具体要做到以下六点:
(一)坦诚待人。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其基本要求就是让我们做人一定要胸怀坦荡,待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古人常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名言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机关工作人员,无论是做人或做事都要始终做到襟怀坦白,待人以诚,敢于在阳光下做人,不管对谁都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把话讲在当面,把意见提到当面,决不能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的自由主义,更不能心存沟壑,背后嘁喳,影响工作的开展,危害同志间的团结。
(二)先人后己。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一个监狱人民警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先人后己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大到国家小到他人,都是需要我们进行取舍的范围和选择。对国家而言,就要像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对人而言则就应该以他人为重,时刻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三)善于合作。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规范。就省局来说各个部门的工作也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才能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合效应。但是如何加强沟通与合作,很重要的取决于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和通变能力,而能否具备这种能力关键在于你的情商指数和对情商的培养。现代管理学认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指数一共有四个:一是智商,这是先天形成的,主要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二是情商,这是后天培养的,主要反映了一个人的处事交际能力。三是意商,是一个人意志力大小的集中体现;四是德商,主要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完美的人格个性。但是在这“四商”中,只有情商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亲和力、能否容易实现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不能实现工作中的高质量合作,必须要注意把自己的情商培养好。
(四)恪守公德。能否做到恪守社会公德,是我们把握怎样做人、胜任本职工作、无愧于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德涉及到做人规范的各个方面,既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既有对人的,也有对己的;既有工作的,也有生活的,如何遵守和践行好这些社会公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切实用党中央在全社会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言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恪守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倡行者。
(五)慎独自律。局机关既有法律的正义、刑罚的威严和正气的张扬,也有改造与反改造、腐蚀与反腐蚀的激烈较量。近几年我们个别人先后因渎职、受贿受到法律惩办,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为什么一个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国家公务人员被拉进犯罪的泥坑,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做到慎独自律是他们成为罪犯的根本原因。记得当年宋朝有个宰相叫杨慎,有一天一个人想升官,给他行贿,杨慎坚辞不收。那人便说没有人知道,对此杨慎却说谁说没有人知道,不是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吗。古人杨慎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尚能慎独自律,难道一个新时代的国家公务人员就不能做到慎独自律吗!也可能有的人对此不屑一顾,甚至抱着侥幸心理。其实这个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对此古人说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也曾告诫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慎独自律始终都是确保我们做人安全的一道最后防线。
(六)达观谦和。实践证明,做人不可以不认真,但不能太计较。一个人能不能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决定其人生成败、工作成败的重要条件,而达观谦和、澹泊明志则是构成这种健康身心素质的基本要素。如何才能培养达观的胸怀和谦和的气质?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谈》中曾说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不论命运遭际,无论荣辱得失,只要能够坦然相对,不为名利所惑、世俗所困,才能具有豁达的胸怀,保持弥坚的心态。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流转,任谁也不可能再用那种闲适的心态去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但是在对名利的追求上,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却应该保持一种达观谦和的心境。孔子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一个人历经从学、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的种种历练后,对人生应该有一定的感悟,并应当逐步产生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心定力。然而有些事情突然摆在面前时,为什么有的人还会缺乏理性把握甚至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呢?关键是没有在思想上建立起达观谦和、宠辱不惊的自循环系统,没有在内心形成澹泊明志的淡定力量去应付充满多变的外部世界。对此,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能不能在内心建立这种淡定的力量,对于做好今后的机关工作、实现自身的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让我们用孟子的一段名言做本章的结语,以求大家通过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是什么角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