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学会翻跟斗的机灵猴容易么?需要什么要求么

您的位置:>
学生玩翻跟斗亲亲摔伤颈椎 不要用生命秀恩爱 日 07:50  来源:中国日报网 
条评语 设置字体:【
】 摘要:最近流行的一种接吻新玩法,你知道吗?近日,微博上兴起“翻跟头亲亲”模仿热潮,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做这个动作的动态图,各种版本,一时间,全民“翻跟斗”。
最近流行的一种接吻新玩法,你知道吗?近日,微博上兴起“翻跟头亲亲”模仿热潮,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做这个动作的动态图,各种版本,一时间,全民“翻跟斗”。但因体力不强、方法不当、搞恶作剧而导致受伤的也有很多。专家提醒,该动作难度较高,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身体伤害甚至瘫痪,请不要轻易尝试。
“翻跟斗”动作要两人配合“翻跟斗亲亲”最早是在国外网络上走红,国内最早是在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这个动作要两人配合,两人面对面站立,被翻的一方将头埋在对方的大腿中间,然后一人将另外一人翻转过来面对面。
引来全民“翻跟斗”
最早是情侣间做这个动作,结束动作是接吻。很多情侣做该动作都成功了,接着,许多男同学、女同学之间也开始玩这个游戏,大家纷纷把动态图发上微博。这股热潮接着吹进许多家庭,很多家庭成员也模仿“翻跟斗亲亲”,如老公带着老婆翻,妈妈带着孩子翻,甚至有人带着宠物猫翻。还有民警都跟着翻,微博认证为南京市公安局建邺分局民警的网友,前日发了一张两位警察玩“翻跟斗亲亲”的动态图,动作很利落,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被转了3200多次。一时间,全民“翻跟斗”。
模仿游戏有风险 有人栽倒伤颈椎
悲催版网友“康康的第二个字读作爷”和网友“咪咕只是一条鱼”就发微博称自己翻跟斗没成功,栽到地上磕出了大包,还告诫大家“不作死就不会死”。更为严重的是,人人网上一位中学生刘太宁因为动作没做到位,误伤颈椎,都进医院了,还戴着医用护颈套在治疗。情侣版年轻情侣是“翻跟斗亲亲”的主力,他们的动作以接吻收尾。在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后,家庭夫妇也加入这个游戏中。朋友版两个男生或两个女生玩这个游戏,也有很多人玩,但女生一起玩,失败率很高,因为女生力气小。恶搞版还有人和宠物猫宠物狗玩,甚至将布偶公仔拿来翻。专业版有的是专业的京剧演员或体操运动员,他们把这个动作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如先侧空翻两周再做“翻跟斗亲亲”。
健身教练:难度接近体操水平,请勿模仿
健身教练林某建议,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难度挺高,被翻的人上半身需要在空中做180度旋转,下半身要做360度旋转,体操运动员和杂技演员可以轻松完成,但对普通人来说,协调得不好,可能造成严重伤害。这个动作需要极强的臂力、腕力、腰腹及背部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否则极有可能伤及颈椎、腰椎和头部,手部动作没有衔接上,翻的人会被踹得鼻青脸肿,被翻的人可能撞至昏迷。
体育舞蹈老师:此动作不雅,难度系数高
福州资深体育舞蹈教师万百城认为,这个动作难度系数较高,体育舞蹈运动员会用到类似的动作,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动作不雅观,也没有锻炼的必要,“我们平时的舞蹈教学中,是很少教这么高难度的动作的。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万一伤到头部和颈椎,有可能造成瘫痪。”
骨科医生:把握不好,手很容易滑脱
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脊柱专科主治医生刘伯龄介绍,该动作如果非专业人士做,把握不好,手很容易滑脱,翻跟斗的人不慎头直接撞地,容易造成肌肉损伤和颈椎骨折等,建议非专业人士不要模仿!
要玩就得有软海绵垫子
@微博校园:翻跟斗亲亲有风险!玩的时候要有软海绵等垫子,千万别把小伙伴玩坏了。
@华农微博协会微博机构认证:最近流行的一种接吻新玩法。情侣、基友、闺蜜,各种版本!难度系数真的好高!
@山西大同大学微博工作室:那种高难度动作我们看一看就好了,其实就和普通的亲亲感觉是一样的嘛。
@锦城青年微博机构认证:不要用生命秀恩爱喔!
滨州传媒网微信平台
手机微信--发现--扫一扫
滨州传媒网新浪微博
手机微博--扫一扫--关注
04/18 09:27
04/17 07:46
04/15 15:39
04/08 11:13
04/01 07:59
04/24 08:54
04/24 08:27
04/23 09:19
04/23 09:03
04/23 08:38
02/21 15:40
01/24 15:09
01/10 16:38
12/30 08:44
12/13 10:02
05/24 19:34
05/15 16:00
03/20 19:30
03/08 11:03
04/18 14:37
04/17 15:57
04/17 09:52
04/16 10:47
04/15 08:50
新闻排行榜
鲁ICP备号 滨州网警
滨州传媒集团主办 版权所有
山东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
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58号 邮编:256603家长学校(六):我为家长们所做的教育讲座全文--欧阳敬孝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家长学校(六):我为家长们所做的教育讲座全文
各位博友,下面的内容是我所做的一个教育讲座的内容。欢迎阅读、讨论,宝贵意见请电邮至:&或
几段摘录: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 ------ 教育家的信念
我庆幸不用参加高考了,我庆幸不是因为我害怕高考,而是高考不能完整地评价我。
&&&&&&&&&&&& ------ 复旦附中学生汤嘉玫在得知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后的感言
在中国工作两年,我曾经做过上百次的演讲,有数万学生参与。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就象一块块海绵,渴望把知识的海洋吸尽。但是,让我最痛心的是中国教育的不足,导致这些学生无法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中国的学生无比聪明,但是有些学生以为他们知道很多,但他们吸取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更有些学生完全的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该学习什么。
&&&&&&&&&&&& ------ 摘自前微软副总裁李开<SPAN lang=EN-US style="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给李岚清副总理的一封信
许多人问我出国留学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长了见识,就象在小地方呆久了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很大:我渐渐学会了真正的谦虚态度,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所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个世界太小的一部分,在我的脑力以外还有太大的空间。从这点来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太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干着坐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 ------ 摘自一海外留学生写给师弟的信
当今的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严酷的爱,要鼓励他们出去摔打一下,别象养热带鱼一样养孩子。
&&&&&&&&&&&& ------ 摘自留美作家薛涌发表在《新京报》的文章
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的财富能够为自己最关心的人 --- 子女们,带来最美好的生活体验。但在富裕环境下培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生长在富裕家庭确实有其独特的复杂性:继承巨富会对子女有什么影响?子女可能永远不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怎么可以向他们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即使是给他们多少零用钱,也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
&&&&&&&&&&&& ------ 摘自花旗集团私人银行宣传广告&
&& 大家好!欢迎参加OPS国际会海外成长教育讲座,我是欧阳老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先给大家出道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请问,8前面的那个数是几?”
&& (大家七嘴八舌,众所纷纭、、、、、、)
&& 老师的标准答案是:7。有个孩子答的是9,当然被判错了。孩子不得其解,晚上回家后就问他那在海外留学并获博士学位,现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博士妈妈。妈妈的回答也是9。于是,孩子大叫“妈妈,你错了。”
&& 妈妈很困惑:“1、2、3、4、5、6、7、8、9,8前面的数不应该是9吗?为什么会是错的?” 孩子说:“我们老师说8前面的数应该是7,8后面的数才应该是9。”
&& 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大家理解的“前后顺序”是不一样的。妈妈毕竟受过高等教育,明白“8前面的那个数是几”的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7和9。可是,学校老师却武断且粗暴地只给孩子们一个答案,还把它说成“标准答案”,把另外一个也是正确的却判为“错误的”,全然不顾孩子们困惑的眼神、、、、、、
&&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一滴水见太阳,上面的例子其实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可能都遇到过,都可能有那位妈妈的感受,即:用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去规范、限制本来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如此,又谈何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病了?这样的教育制度可否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又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
&& 那么,什么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龙”与“凤”?从教育学和人才学的角度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滞后性,即我们是用当前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去培养若干年后才走上工作岗位,才走入社会的人。这个若干年,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可能是3、4年,对中学生可能就是7年、8年。时间越长,这种滞后性就越突出。
&& 教育的这种天然的滞后性,导致我们在培养人才,在规划孩子将来的方向和前途时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可预知性和不可预知性:对不可预知的方面,我们毋须苛求,对可预知的领域,我们务必竭力培养。
&& 教育的不可预知性,指的是若干年后的所谓“好专业、有用的知识与技术”是不可预知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学校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若干年以后仍然管用;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会和掌握所有的知识、技术。对教育的不可预知性,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否则就要吃亏。
&& 比如,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学,最时髦和最受欢迎的专业就是“国际贸易”,因为不仅不愁分不到好单位,而且毕业后收入高、待遇好,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权还没下放,还牢牢控制在某个级别、某些部门手上,“皇帝女儿不愁嫁”。于是,许多父母鼓励、要求自己的孩子报外贸、学外贸。没想到,若干年后,尤其是1991年邓小平南巡后,国家进行了外贸体制改革,包括下放外贸进出口权等,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一落千丈,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当初兴高采烈地以高分考进了该专业,没想到毕业后连对口工作都难找,更不用说高收入好待遇了。
& 所以,所谓有用的知识、技术、好专业都是善变的,具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当我们教育孩子时,着力的应该是教育的可预知方面,即那些“不变的根基”。毕竟,学校不是“职业培训场”,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及不同工作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鱼”与“渔”的关系,即“送再多的鱼给人家,也不如教会他打渔的方法。”
& 那么,什么是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渔”?专家们都认为,不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你把它称为“知识经济社会”也好,还是称之为“全球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风险社会”、“中国和平崛起的社会”也罢,以下几个方面,即(1)诚信、正直的品质;(2)乐观、自信的个性;(3)想象和创造能力;(4)再学习与自我增值能力;(5)表达和沟通能力,包括熟练使用中、英文进行书面和口语的表达和沟通;(6)团队合作精神;(7)国际视野,是构成二十一世纪“龙”与“凤”的基本因素。
&& 惟有上述七点得到了改善和发展,孩子们才夯实了“不变的根基”,才能够去应对“万变的世界”,才会避免可能出现的所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 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也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他刚进哥伦比亚大学时喜欢政治学,想成为一名律师;之后又换到数学专业,但他在选修了许多数学高级课程之后,还是想不明白他能用数学为社会做些什么。此时,他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又换到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最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 他在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从“可能是美国某个小镇上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变成“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世界一流企业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时表示,非常感激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的前两年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的传统:从经济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历史,到哲学、心理学、艺术、音乐、文学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平衡,学会独立思考,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应和再学习能力。如此,也就给他们打下了“不变的根基”,使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李开复也才能在政治学、法律、数学、计算机这样迥异的专业领域内“跳来跳去”,终于找到了令他本人“心花怒放、精神振奋、充满快乐和成就感”的领域。
&& 那么,上述七点“不变的根基”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是否可以培养出来呢?我们的回答是“难度较大”。为什么呢?
&&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评价一种教育体制可以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来说,学术界公认的是东方教育,包括中国的教育,功利色彩较浓,家长们送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谋取功名”。古人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今的家长常常教育孩子的话也是“不读书哪有出息呢”?
&& 那么,什么叫“出息”?东方社会评价“出息”的标准比较单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那么,谁给“官”做?朝廷或政府。但官位毕竟有限,这就要有一个标准去进行淘汰和选拔,古代依靠的就是“科举”,明朝以来的科举取士更演变为形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八股取士”。
&& 回到当代中国,科举变成了高考。因为大学是国家办的,高考也是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工人身份变成干部身份的主要途径。所以,大学学位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个标准来解决有限的学位如何分配的问题。于是,就设计了一个选拔和淘汰机制 ---- 高考。高考被称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育变成了为考试服务。因此,教的方法就变成了“满堂灌”,变成了“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的方法就是翻来覆去地操练和死记硬背,甚至要夜夜背诵“标准答案”到晚上十几点钟,星期六和星期天也没有休息。
&& 其实,中国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不管是教育界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认识到了,也都纷纷要求改革。这些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中小学,高等教育更是不惶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北大教授贺卫方罢招研究生都是对这些问题的活生生的控诉,民间早已把我们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冠名为“留美预备学校”了。
&& 那么多人选择离开,用“脚”来投票,说明这个教育体制一定出了大问题。然而,对于一个急速发展千头万绪的大国来说,要一下子把这么多问题都解决,谈何容易。就拿“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来说,虽然它有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如不同省市之间存在的不公平,考试次数一年就一次等,但放在中国整体的背景和环境下,它又是不合理、不公平中相对较合理和公平的。你敢想象“取消高考,让中国的大学自主招生”后的局面吗?
&& 那么,西方国家的教育又有哪些特征?与中国有哪些不同呢?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英语系国家。原因一是时间有限,二是英语系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前有英国引领世界进入工业文明,后有美国引领人类进入高科技和服务时代,三是这些英语系国家的教育体制,从理念、运行,到实施,虽然有一些差异,但都源于一个祖宗,“万变不离其宗”。
&& 我们还是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讨论。从教育理念和目的来说,他们认为“只有残疾的教育,没有残疾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千姿百态,有着不同的兴趣点。因此,教育就要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着眼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和自尊。一句话,他们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他们都成“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出息”。
&& 那么,西方怎么判断“出息”和“人才”的呢?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日趋多元,社会的行业也越来越多,“行行出状元”,判断人才和出息的标准也日渐宽泛和多元:“才”可以是热爱教学工作的老师,也可以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可以是热心为公司和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商人、企业家,也可以是沉湎于创新,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科学家、、、、、、总之,是真正喜欢自己工作的从业者。
&& 也因此,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也一定多元、丰富,覆盖面宽。体育、艺术、音乐、表演、制作、设计、商业和活动类课程的比例比中国大许多。同时,课程体系也较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与组合课程,以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自己。
&& 教学方法,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填鸭和操练,而是多种多样,包括讲授、演练、实验、操作、动手、实地考察、小组活动、自主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分析数据、公共演示/演讲、写小论文、评估他人成果等。
& 评估学生的方式方法也同样遵循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的原则,校内作业、平时测验、实验论文、公开试成绩、课外活动表现、体育与艺术特长、社区公益活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等,都是评估。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就怎么考。考试是为教育服务,是为了检验不足。学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不变的根基”,即“打渔的方法”,而不是什么“具体的鱼”。
&&&& 也因此,就不存在“一试定终生”的考试。比如,入读美国大学的SAT考试,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1)考试的次数不限,一年可以考7次;(2)SAT成绩并非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其他还有平时成绩、校方的推荐信、社区服务/义工的服务证明、体育或其他方面的证明文件等;(3)SAT本身也有I和II之分:如果你想读较好的大学,就不仅要有SAT I(英语、数学两科,每科满分800)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有SAT II(从物理、化学到西班牙语、日语、中文、美国历史、生物等不一而足)的考试成绩,越高分越好,考的科目越多也越好。
&& 所以,对于什么是人才,什么叫“出息”,要有多样化的标准。举个例子,在NBA打球,的姚明应该是顶尖篮球人才了吧,他两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现在又被评为全国劳模。而练体操的李小双,也应该是顶尖人才了吧,1992年他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自由体操决赛上,以高难度的动作“踺子后手翻接团身后空翻三周”落地,纹丝不动,由此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 让我们把他们俩换个位置,让2.26的姚明去练体操,1.61的李小双练篮球。2.26的姚明连跳都跳不起来,更不用说在空中翻跟斗了,而1.61的李小双要是打篮球的话,普通人都可以盖他的帽了。如果用翻跟斗来作为评判体育人才的标准,那姚明就不是人才了;如果用扣篮、盖帽这个标准,那李小双又变成白痴了。所以,人才的标准要多元化,也一定是多元化的。
&&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姚明和李小双既不练篮球,也不练体操,而都练乒乓球,他们能成才吗?不敢说李小双,但姚明打乒乓球绝对还是个中学生水平,因为他移动慢!所以,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去评估、判断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是非常危险也是错误的。毕竟,人是千姿百态、特点各异的。
&& 因此,中国许多家长都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送孩子出国读书,因为他们担心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用单调唯一的标准去规限孩子,孩子学不会“打渔的方法”,掌握不了应付万变世界的“不变的根基”。出国读书一来可以解除国内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用一个模式培养和要求千千万万孩子的紧箍咒;二来使孩子们在相对多元、灵活弹性,能照顾到孩子兴趣爱好的教育体制下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三来希望孩子真正做到“学贯中西、内外兼修”,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四来给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们一个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正如留美作家薛涌所说,当今的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严酷的爱,要鼓励他们出去摔打一下,不要像养热带鱼一样养孩子。俗话也说,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最磨练心志的,永远不会是蜜糖。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打下不变的根基,应对万变的世界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十章第四节(完)
第四节 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必然带来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入。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变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解释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的人,教育即教师活动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传授知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对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那应该强调什么?其实,只要有教育,知识传授(从教师的角度)或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就必然是主要的活动内容。但是,知识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和目的。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习的经验和兴趣,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教育的目标。
由于教育目标的变化,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观念变化。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发生这样一些变化:
?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
? 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认识上,从唯一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变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 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从混同于一个从事运动技术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见案例一)。
? 在教学方法上,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
? 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
?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从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
案例一: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表现
我经常到学生中去,平时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校外,我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而不是摆出一副教师的架子。有时去参加他们的班会,有时去听听他们上其他课(一般是公开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多接近学生。有一位在我心目中体育较差的学生,不肯动,体育成绩又不好,我讨厌他,后来我听了他们班的一节外语课后,发现他外语是拔尖的,回答问题很流畅,能用外语对话,一下子使我对他产生了好感,改变了看法。由于情感的变化,竟使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由冷淡、讨厌到热情帮助,产生了帮助指导他,使他体育也能进步的责任感。由于我的态度改变以及做些思想工作,这位同学对体育的态度也逐渐改变,开始进步了,这时,我进一步意识到理解学生的重要性(李华丰,1998年)。
评析:最初,这位老师站在学科中心的立场上,所以对这位体育差生感到讨厌。当他发现这位同学在其他课程学习中成绩优异时,对这位同学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认识的变化带来了情感态度的变化,这位同学的体育学习也随之有了进步。这里,“理解学生”和关注重点的变化,拉近了这位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成为一切变化的起点。
2. 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将是更加注重情景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科中心的、竞技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正如卢梭所批评的:“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强加给他们。”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体育感受,而旧的体育课程模式却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学科中心的体育观)和竞技化的方式强加给学生,造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本来喜欢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部份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也不喜欢体育活动了。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以往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见案例二)。
案例二:沙袋挂起之后
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我发现了一件头疼的事:学校的公物连续几天受到人为的破坏,先是在走廊雪白的墙壁上发现铅笔和小刀的划痕,第二天发现校园内有的名言牌被敲碎,第三天,花园中的石桌被掀翻……。
为了摸清情况,我连续放弃了一个星期的午休以及晚自习下课铃声一响,我就开始巡逻。几天以后的一天晚自习后,我正走在花园旁边的小路上,听到校园角落的自行车棚里传来一阵“哧──哧”的声音,我悄悄地走过去一看,一个黑影正在一辆辆自行车上拔气门芯,我上前一步抓住了他──竟是学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初三某班副班长,实在让我吃了一惊。
我带他来到办公审,他承认了他所做的一切。
“我愿意接受学校给我的一切处分,不过我有一个请求:让我参加完中考。”
我答应了他,并且也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
“不为什么,心里烦,有一种强烈的破坏欲。”
“破坏之后能获得一种快感?” 我企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
“我也说不清,毕竟是违纪的事,心理紧张害怕,不过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心里会觉得好过一些。”
我心里开始有数了:“你认为这种心态是个别现象吗?”
“我想不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是寄宿制学生的通病,到了毕业班,情况就更严重了。”
我肯定了这位同学坦率、合作的态度,告诉他安心迎接中考。这件事等中考结束再处理,并答应为他保密,他满怀感激地走了。
如果眼前的学生是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往往可能容易盲目地把他的行为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而忽略深究他这种行为的内在原因。事情发生在这个“品学兼优” 的学生身上,就不得不让我们做一些反省,考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我连续召开几次学生和老师座谈会,同时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家访,得到的结论印证了那位学生的观点。
在此之前,我一直得意于我们学校严格规范的学生管理,上课自不必说,下课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右行、礼让、慢步、轻声,以至于所有到我校参观考察的人都对学生行为规范赞不绝口,学校也被市教委命名为“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这件事却使我重新思考严格的行为规范与学生个性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如何统一的问题。我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于是我们从心理疏导开始切入。
此后不久的一次电视校会上,我向学生报告了一个消息;操场一角挂起了一排沙袋,喜欢拳击的学生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一试身手。
沙袋挂起之后,出现了两种现象:是每天晚上络绎不绝跟沙袋较量的学生特别多,二是从此破坏公物的现象消失了,违纪率也降到了建校以来的最低。(傅道春,2001年)
评析:这不是一个体育课教学的案例,但却是一个利用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范例。只要老师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多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素养,体育课就能够成为教育人、人全面发展的最好场所。
课程改革以后,体育课教学的重点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改变为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正如斯宾塞指出的:“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见案例三)
案例三:在“体验”中学习
我在教小学六年级“原地投掷手榴弹和障碍跑”教学中,根据项目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军营中四个班进行军训操练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当了一回小军人。
一开始的准备部分,在一曲激情豪迈、节奏感强的军歌《当兵的人》中进行队列、游戏、徒手操三项内容的准备活动。目的使学生首先在乐曲声中去感受军人的那种豪情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而以斗志昂扬的情结状态进入军训操练(投掷手榴弹和障碍跑教学)。
军训过程(基本部分)分成人数相等的男、女生各两个班进行攻城(原地投掷手榴弹)和送“弹药”上前线(障碍跑)两个内容的操练,要求在操练过程中发扬军人特有的勇敢、果断、团结协作、严肃认真、吃苦耐劳的作风,同时在操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最远的距离攻入对方城区,以最快的速度送“弹药”上前线。
(1)攻城练习(原地投掷手榴弹练习)分两步进行。
①在两个班之间设置一道铁丝网上拉一根适当高度的长绳),看双方有多少个人能越过铁丝网攻人对方城区(这一练习的目的是规范投掷的出手角度)。②投掷手榴弹后,在草地上迅速蹲下,单肩后滚翻再卧倒(练习中结合复习用肩后滚翻)。
(2)送“弹药”上前线(障碍跑练习)。
方法:四个班分成八个小班成四路纵队在划分的区域内相向站立,第一个听信号后,手拿“弹药” 向前跑8米,钻过山洞(栏架)后,向前跑8米,连续跨过水沟(相隔 1、5米距离放置的五个手榴弹)后,向 跑 8米,将“弹药”交给对方站立的战友,依次往返进行,看哪一个班先完成任务。
最后(结束部分)住一曲欢快、喜悦的《打靶归来》歌曲中圆满结束军训任务(教学内容)。(傅道春,2001年)
评析:教师在单调枯燥的投弹和障碍跑练习中,引入了战斗情节,增添了体育课的紧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乐学乐练,而且通过模拟军训,让学生当了体验了军人的生活,以军人的军纪军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意志品质进行熏陶。这样的情景设计是成功的。
情景教学能不能用于高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呢?一般说来,小学生喜欢模仿和游戏,情景教学比较适合于用到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年级体育课就一定不能用。只要设计合理,应用得当,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见案例四)。
案例四:课内锦标赛
在一次高二年级的体育课上,当我宣布本课学习内容是“跳箱”时,下面有几个同学立即议论开了:“又是体操课,真没劲。”听到同学的议论,我没有训斥学生,而是稍作停顿,胸有成竹、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学生,同学们反而安静下来了。这时我对同学们说:“这几天,世界体操锦标赛在我国天津举行,我国运动员发扬顽强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夺得一个个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们学习?”
“是!”同学们齐声回答。“好,这节课我们也来一次课内体操锦标赛好不好?”听后同学们又议论开了:有的说“好”,有的说“真刺激”,有的说“老师快说说怎么一个赛法”…从同学们的议论中我看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时我转人正题,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比赛的项目是跳箱。本次比赛设最佳团队奖、最佳运动员奖。最快进步奖、最佳教练奖。下面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请同学们跟老师做准备活动,接着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跳背练习。通过观察和课前掌握的情况,我初步了解了学生现有的技能状况,将同学们分成四组,并从中选出4位技术好、组织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各组教练员。
(2)赛前练习阶段出‘同学们,比赛前各队都要进行赛前训练,下面先遣队就开始练习 。”说完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卡片发给各组,上面写有多种练习手段、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教学注意事项等,供各组参考。各组拿到卡片后,立即进行了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献计献策,教练员综合大家的意见,并很快确定训练方案,立即投人练习。大家练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互相学习,互相保护,互相帮助。教练员既“教”又“练”,一会儿给大家做示范,一会儿给大家保护,并经常提醒大家注意动作要领,乍一看还真像一个“小老师”。在练习过程中我到各组给他们作示范,讲运用要领,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发现也有个别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不敢跳。我把这几个同学集中起来,井对他们说:“下面我来重点辅导你们好不好?”“好!”同学们齐声回答。从同学们回答中我看到了希望。我从增强信心人手,采用“小步子”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每练一个动作都有成功的体验,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增强了,效果提高了。有个身体较胖的学生动作完成得虽不是很好,但能跳过去,我请他出来做示范,这位同学吃惊地望着我,似乎在问;“我能行吗?’我微笑着朝他点点头,他的脸上立刻出现了笑容,并较好地完成了动作。
(3)比赛阶段。经过认真的练习,同学们进步都非常快。最后我把四组集中起来进行比赛,当场评分。各组竞争相当激烈,并且都较好地完成了动作。而那位较胖同学也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动作,同学们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把最快进步奖授予这位同学,他所在的这个小组同时还获得团体奖,他们高兴得跳了起来,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课后有个学生在作业中这样写道,这节课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我能行”所带来的成功。还有一个学生说:“过去上体育课,总是教师叫我做一个动作我就跟着做一个动作,不用动脑子。这节课教师让我们自己去尝试,去组织,去发现。由于有了自己的感受,学起来不仅有趣,练起来也轻松。”另一位担任教练员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过去由于我身体素质好,学什么动作一学就会,上课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这节课里我不仅学会了跳箱,还学会了怎样保护和帮助其他同学;不仅锻炼了能力,也体验到了做教师的辛苦。”(傅道春,2001年)
评析:教师在这节高二的体育课中不但成功地运用了模拟比赛的情景教学法,而且还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体育课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强化了体育的教育功能,把体育课的作用延伸到课外和心理、认知领域。这正是体育课程改革所希望看到的新局面。
3. 体育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与知识结构的调整
“当教师仅是个‘知识传授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当教师是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傅道春,2001年)单就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言,教师肯定不如一个专业的教练员,甚至任何一个稍有体育特长的普通人,都可能能够替代体育教师的工作。但是,如果谈到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只有合格体育教师才能胜任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独特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职业也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
体育教师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的专门化过程。它要求现有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扩充。他不但应该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必须提高其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素养。
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伦理;建立在理论、经验或规范基础上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性评价;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基本条件,所以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其他几项因素。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伦理
对任何教师说来,他首先是一个教师,其次才是一个专任的教师。作为教师,他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然后才是专任课程的学习(见案例五、案例六)。
案例五:承认个体差异
王甘曾在一家国际幼儿园工作过,那时候她就开始探讨不同的幼教观念和方法在中外孩子身上显现出来的差异性,以及幼教对人一生的影响。留学生涯给王甘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做人类学的课题研究时,她发现,中国人与外国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和自信信心的不同,外国人在这两点上有很强的优势。而探究形成的原因时,她发现这与从小的个性化培养有关。比如中国的教育不太注重个性的培养,从幼儿园起就喜欢树立榜样:“XXX小朋友如何如何,大家要向他学习”。XXX小朋友因此个性得以张扬,自信心得以加强。但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他的信心是在打击一批孩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除非是“尖儿”,否则,从小就只能是给别人当陪衬,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人怎么可能有很强的自信心呢?而外国人的教育关键在于他们从小就肯承认人有差异性,非常尊重孩子,决不会因为自己有条件或梦想,就不管萝卜青瓜一律逼着去学钢琴,从而抹杀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眼里,喜欢泥巴虫子和喜欢绘画、音乐是一样的,日后都可以成材(王晓丹,2001年)。
评析:这是一个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幼儿教师的体会。她的体会中揭露了我国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常常不太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因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某门或某几门功课上是学习尖子,但他们却常常表现出许多人格或心理方面的缺陷。《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提到的枪杀导师和同学的中国留学生,就是这种学生的典型事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有家庭,但教育也难辞其咎。
案例六:尊重学生
我任教的班里曾经有一位身体比较胖的女生,她文化学习成绩很突出,多次参加市的化学和数学竞赛并获奖,但是她身体素质差,长得又胖,特别怕跑的项目,怕跑的姿势不好而被其它同学取笑,担心跑的成绩不及格。我对这样的学生通常采用带强制性命令的方式,用考试测验压他们。我常讲;“这个项目要测验的;不认真练习,体育就不及格,不能毕业、不能……”。这样,虽然暂时能有效地强迫他们勉强被动地练,却不能持久。由于我有过多次效果并不好的经历,所以我尝试改变对她的态度和教育教学方式,我不歧视她,也没有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她,而她在上课时尽量躲开我的视线,说明她有顾虑,对我存有戒备心理。因此,我尽量用和善的目光去鼓励她练习,主动耐心地帮助她,课余还找机会与她交谈,并且通过班主任和她家长取得了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终于,她对体育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逐步克服了“怕动”的心理,家长也主动配合,清晨带领女儿练跑。由于她有了学习锻炼的自觉性,体育成绩也有一些进步,我又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并且帮她进一步树立成功的信心。这样,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和家长的督促配合,她最后达到了体育及格分,通过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李华丰,1998年)
评析:我们常常见到的是这位教师原来的处理办法,那样做的弊端不仅是不能持久,而且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产生反感,甚至可能让学生丧失自尊和自信。这位教师从实践中体会到这种作法的消极影响,转而采取了平等温和的教育手段,从解决这个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争取家庭支持入手,终于帮助这个学生战胜了困难,不仅体育成绩有了进步,而且让她体会到了成功和信心。
(2)教育的专业性评价
前文已经专题讨论过评价问题,这里我们先看看一次国外的体育评课活动,再来讨论一些相关问题(见案例七)。
案例七:一次观念全新的评课活动
前不久,我去德国进修,期间参加了一堂体育课的评价活动,真令我感慨万千。
那天,一堂四年级的体育课在室内操场进行,执教的是艾默特女士。她身材修长,穿着一件健美服。优美的曲线加上鲜艳的服饰,在我这个东方人的眼里,总觉得酷得过分。10分钟的热身操后她开始了本堂课的主题教学:教学一个德国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这个舞蹈共有四个动作:向左移三步;向右移三步;右手脱帽、弯腰行礼;将礼帽扔向空中并捡回。20分钟的教学真是“惨不忍睹”:四年级的学生左右不分,有的左手执帽,有的右手摘帽;有的先移左脚,有的先动右脚;伴着音乐有的弯腰,有的挺身。于是胳膊碰胳膊,屁股撞头.混乱不堪。只有一个动作是一致的,那就是将手中的帽子扔向空中,再满操场地奔跑着捡回来。那些金发碧眼的脸满是汗水和喜悦,我猜他们一定是其乐无穷。
在喝咖啡的休息时间里,我梳理着自己的思路:隔着国情和民风,我不敢直抒其言,但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成功之处又有哪些呢?
评课活动开始了,评课教师凯根先向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艾默特已有15年教龄,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听到这里,我简直怀疑自己的眼睛,如此健美的体形,怎可能是一位母亲?而后凯根直奔主题,提了三个问题;
? 你认为上体育课有必要穿得如此专业化吗?
? 你认为这堂体育课完了教学目标吗?
? 你认为这堂课有何不足?
艾默特沉思了片刻,即答;“我觉得自己穿健美服上体育课很有必要。因为,我给学生带来了美感。常有女学生对我说‘艾默特小姐,我真希望以后像你这样苗条’!也有许多男生夸我说‘你的身材真棒’!因此,我想,专业服饰在这个班上有利于我的教学。”凯根微笑着点头。
“这是一堂体育课,不是舞蹈课。”艾默特继续说着,“舞蹈动作的标准和整齐,不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舞蹈只是我的教学手段。我利用学生渴望学会舞蹈的心理,让他们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你们都看到了,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并超过了这堂课的运动量目标。所以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没有什么遗憾和不足。”
这种西方式的自信,我听得目瞪口呆。可是从教学目标和手段。教师仪表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上细细品味,她的答辩却自有道理。督导们开始讨论了,每一位发言的督导都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给艾默特以解释的机会。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弊端显现无疑。那就是整堂课上学生对这个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形象感知。随后凯根先生在总结这次活动时指出:有必要课后让学生看录像或光碟,以弥补学生对这个舞蹈的缺乏整体认知。艾默特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当凯根先生将目光转向我这个惟一来自东方的女教师时,我真是一言难尽。我想说,如此诠释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如此演绎教师服饰与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令我茅塞顿开。我更想说,这种平等、开放、问答式的评课方式,是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思维的基底。不过说出口的则是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这种评课方式,它既能使执教教师自由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又乐意改进教学中的失误。我将把它介绍给中国的教师。”
归途中我想:敢于尝试这种评课方式的教研人员,不仅要教学原理娴熟于心,听课反馈清晰迅捷,还要有良好的谈话口才。在中国,谁会是第一人呢?(董蓓菲,2001年)。
评析:这是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案例。作者介绍了她在评课前后的思想变化:一开始,她对这堂课的教学法并不认同,因而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成功之处又有哪些呢?”但在参加完全过程后,她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如此诠释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如此演绎教师服饰与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令我茅塞顿开。”同时,这种评课方式更让她耳目一新。
这个案例是评价教师的教学的,但其基本精神和原则也适用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的专业性评价能力,首先是认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手段关系的能力。董蓓菲老师最初的疑问表明,她当时还是以国内学科中心的课程评价思想去看待这堂课的,所以认为这堂课乏善可陈。但当她理解了德国同行对目标与手段的认识以后,她对这堂课的看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教育的专业性评价能力,也包括掌握和运用评价方法的能力。这也是董蓓菲老师感触最深的一点。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的评课场面是:评课人员手拿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看完课后在一张有许多项目的表格上打勾、记分,然后加权计算,给出一个总分。表面上看来面面俱到、科学合理。但评课结束后,无论参评者还是被评者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对教师的改进教学有多少作用呢?
(3)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教育也是生动的、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因此,有没有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个学习化社会中,没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迟早会成为一个“功能性文盲”。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将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案例八)。
案例八:体育课的“语文”上法
有一次听一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山里的孩子》,这课文很美,老师讲得很生动,学生聚精会神,从眼神中看出孩子有股冲动、渴望──那就是当一次山里的孩子。当时,我脑海里有个闪念,如果将《山里的孩子》引入体育课,让城里的孩子到山里去体验一下山里的孩子的生活,那学生一定高兴。于是,我以浙江省编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8课《山里的孩子》为串线,创设情景让城里的孩子乘着火车来到山里,模仿爬山、过溪桥、采蘑菇、小猫抓尾巴、侧手翻、送开水、集体舞等具有生活情趣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课内无法体验到的生命欢乐。
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你们生活在城市里,想不想知道山里的孩子怎样生活?老师的家乡在安徽黄山,黄山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今天我开火车带你们去,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出好!”于是学生们就在音乐声中进行了队列训练。“立正,四列纵队成八列横队齐步走,向右转”。八路纵队成了八列火车。老师是火车头,后面同学将右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左手成车轮,“咋哼,咋哗”出发了。步调一致,团结协和,火车跑得又快又安全。过厂一会儿,我又说:“黄山到了,山清水秀多美啊!我们在山冈L,在树林里,在小溪旁,在草丛中慢跑,模仿农民担柴,欢迎客人进山,大雁飞行等动作,边听小鸟欢叫,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的风景。”同学们做完一系列模仿动作之后,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山里的孩子喜欢玩什么吗?”同学们争着回答:“爬树、登山、采蘑菇、拾松果…”我又说:“老师知道他们喜欢玩老鹰抓小鸡,采蘑菇、踩影子、小猫抓尾巴等游戏,想玩吗?好,分四组做游戏,听哨声快速集合。”按兴趣分组,按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我一组一组地教他们动作要领,大家玩得很开心。
游戏做完后,我又说:“山里的孩子不仅会做游戏,还会玩许多花样,做许多动作、如翻跟斗、抽陀螺、滚铁环……。今天想不想学一学山里的孩子翻跟斗?”接着我边做示范动作边讲解,然后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练习侧倒、手撑、脚蹬摆动作,先体会手撑再体会双脚离地,最后绷分腿倒立成直立。练完动作后,再组织评分,紧接着我又组织大家做了个“山里的孩子过山河、过树林为客人送茶”的游戏。
做完游戏后,我又组织大家评选出优胜小组,在欢快的集体舞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傅道春,2001年)。
评析:这堂课创造性地将语文知识与体育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兴趣,融智育、美育、德育、心育、体育于一体,大大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打破学科界限的结果,是创造了新的教学情景,看到了另一番新天地。学生学得新鲜,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4. 新体育课程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经过近20年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各方面问题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旧的教育观念和师道尊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还有另外一个其他学科并不甚显著的问题,就是命令式的口吻造成了师生双方立场上的隔阂。在其他学科中,教师并不需要完全或者是部分地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学生讲话,因为,各自有学科术语的特点,体育学科惯用的就是命令式语言,如我们所采用的队列操练、队形变换的口令,我们所运用的动作概念提示语言、我们所发出的行动口令以及我们在指挥学生做各种徒手操、器械操时的节拍式的口令,这一切都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语气强硬,语言短促精炼,语调高昂,发出后又具有无可更改性,所有这一切,可以上溯至古代的军事操练和传统的武术传习,下考到上世纪初兵操式的体育教学雏形。这让我们习惯了一个事实:体育教学似乎非如此不可。
因此,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无论学生有任何想法,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其实也将教师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
近20年的教育改革对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门学科在教学改革中,都在研究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而体育教学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比较落后。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是否有可能改变上述状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改变兵操式的教学形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鉴于中国的国情,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与扭转这种局面是办不到的。这一方面是习惯势力、思维定势的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抓组织纪律性的,排队、做操、立正、稍息是体育教学的灵魂,没有它们算是什么体育课?而并不是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在养成健康体魄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两方面来看,虽然不能说是本末倒置,至少也是抓小放大、因小失大了。这种做法,并不排斥适当的操练(但也不需要每节课都进行操练),只是提倡更新教学形式,一切应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如果在达成某一个学习目标时,需要一定的队形变换,适时地运用,其效果就与无的放矢地操练效果完全不同,所以,关键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教育观念。
(2)调整教学语言
调整教学语言是改变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体育课堂教学语言处处带有命令式的口吻,固然也由于体育教学特点的需要,如果断地做出决策、迅速地判断胜负、及时地提示危险情况的出现等,必须使用短促、强烈的语音、语调外,教师只要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氛围内,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就能发自内心地使用关切、体谅的语声、语气,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方面也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经验可循,如我们平时做操所使用的口令完全是命令式的语言,短促、有力而响亮,有时甚至辅之以口哨,用高分贝的刺激来产生强烈的效果。而国外的各种做操,领操人恰恰是把自己置于人群中,用亲切、自然、通俗的口语来提示做操的要领和要求,配合以富有节奏感且动听的乐曲,让每一个参加做操的人都倍感舒适。相比之下,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在以往的经验教训中,也曾有人试图以“文明礼貌用语十个字”来辅助自己命令式语言,如把“立正”、“稍息”口令改喊成“请立正”、“请稍息”,这种形而上学的改法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并没有从根本上来认识语言与师生关系的本质。
(3)摆正位置,调整关系
除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教学技巧上做出改进外,其最重要的一面,还是转变教育观念,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同时调整相互的关系。
①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组成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其中,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即事先拟定的,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两个活的因素之间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实施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完成既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如果教与学的目标一致,双方就能形成合力,反之,则互受牵制,形成分力。如果我们明确这一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师生之间必然会采取形成合力的做法,因此,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未来体育教学的目标设定对教师和学生是一致的,所以必然会促使师生形成这样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②形成相互促进关系
过去我们也提出教学相长这样一个概念,但似乎这种教学相长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前提的,是通过一些有效果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的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概念。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观需求(正常的、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和教学条件可能允许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这些未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同时又由于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者为师”。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亲情关系。
③师生平等关系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既然师与生同是四个基本要素中的一个,双方的目标又是一致的,必然会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以往那种我发命令你执行,“令出必行”、“军令如山倒”的气氛,可能会被一种和谐、自然、默契配合的氛围所替代,以往那种教师高高置于学生之上的观念可能也会被教师始终置身于学生之中不分彼此地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所替代。未来的体育教学,教师再也不需要站在学生的对面发号施令,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到之处,可能会像球星那样,前簇后拥,更加倍受学生的欢迎,而师生之间必将形成那种友好的平等关系,为达成教与学的共同目标驰骋操场,情系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跟斗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