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加葵去掉草字头中间竖线的“幽”是什么字?葛原しげる的しげる就是这个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什么日语不能完全取代汉字,而韩语却能完全取代汉字.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共2651个阅读者,1条回复 |
发表时间: 07:57
论东亚诸国的文字改革及文字拼音化 &&
zyesheng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49-1.html
  前言:
  在探讨该问题前,首先必须明确“东亚”制哪些地方。众所周知,东亚指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它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主流文字是汉字,故东亚文化圈又称“中国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还有东南亚的越南和新加坡。而处在东亚的蒙古受中国文化影响不大,虽其文字改革也有讨论价值,但它与中国文化和汉字关系不大,故暂不讨论。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国家,虽亦有文字改革,但其距东亚较远,故也暂不列入讨论范围。所以我所说的“东亚”指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
  文字改革:进退维谷
  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在殷商时就已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不断向外传播,汉字也不断发展传播,先后传到朝鲜、等国。这些国家原本没有文字,就用汉字来记录本国之事。
  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要记录其他语言比较困难。从语系上说,汉语属汉藏语系,而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的语系未定。从语法上说,汉语属于孤立语,又名词根语,依靠词序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如:
  我读这本书。(现在)
  我读过这本书。(完成)
  我在读这本书。(进行)
  你读过这本书吗?(疑问)
  难道你没读这本书吗?(反问)
  这里,“过”“在”“吗”“难道”都是虚词,它们的存在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越南语同汉语同为孤立语,所不同的是越南语的定语要放在所修释的中心词之后。
  日本语和朝鲜语属于黏着语,他们的语法意义主要由粘着在词根后的词缀来表示。如:
  教室では学生たちが日本Zを勉します (学生们在教室学习日语。)
  这里“教室”后有两个黏着成分,“で”表示“在里面”格助词“は”示主题;“学生”后也有两个黏着成分,“たち” 表示复数,“が”表示主语;“日本Z”后的格助词“を”
  表示宾语。又如:
  ?? ??(食堂)?? ?? ???? (我在餐厅吃饭。)
  这里“?”后的补助词“?”表示主题;“??”粘于“??(食堂)”之后,表示“在……”;格助词“?”在“?”后,表示目的。
  在黏着语中,黏着成分不同,句子表示的意思也不同。以日语为例:
  雨が降ら
  雨が降らない
  雨が降らないだろう
  其中,第一句表示“下雨”;第二句中,“ない”表示否定,故该句为“不会下雨”;第三句中,“だろ”表示估量,故该句为“不会下雨吧”。
  在句法顺序中,日本语和朝鲜语也与汉语不同。如:
  这是笔。
句法顺序为“主―谓―宾”;
  私は江醮ē偿圣螭扦
(我叫江户川柯南)
句法顺序为“主―宾―谓”;
  ?? ???(大W生) ??? (他是大学生)
句法顺序为“主―宾―谓”。
  从这方面看来,日本、朝鲜、越南必须进行文字改革。但事情远没如此简单。
  由于与中国频繁的交往,上述三门语言中有许多汉语词有了许多汉语词,且都超过60%;第二,由于长期使用汉字,上述几国许多古代书籍都由汉字写成,不会汉字就完全看不懂这些书;还有,由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许多中国传统观念以根植朝、日、越人民心中,而汉字正是这些观念的重要载体,离开汉字,这些观念无从说起。
  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字改革陷入进退维谷之中。
  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改革,主要是日本、朝鲜、越南
  汉字对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人们也随之发现,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非常麻烦,原因上节已说明。各国便针对自己语言的特点,结合汉字进行改革。
  朝鲜:从“吏读”到“训民正音”
  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已经引入汉字,作为自己的官方文字。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中国唐朝关系更加密切,中国问化大量传入朝鲜,汉字也与新罗人生活更加密切。7世纪末,
  新罗大儒薛聪(约生活于7世纪末8世纪初)整理出系统的“吏读”文字,用汉字标注国音,使汉字与朝鲜语关系更加密切。
  “吏读式”和另一种叫“书记式”的标注形式都采用汉字,但它们的行文是以朝鲜语法为准,特别是“吏读”还要用汉字标注朝鲜语言中的粘着成分,如:
  徒役年限内良中老疾是去等如前论之为乎事
  ――1395《大明律直解》
  (中文:若在徒役年限内老疾,亦如之)
  其中“是“为”“事”为训读。“良中”表示时间的位格,“去等” 表示假定的谓语连接形,“乎”是谓词限形词,都是“吐”(用汉字标记的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
  “吏读”的出现是汉字朝鲜本土化的重要一步。直到19世纪末,才被国汉混用文字取代。
  到了朝鲜时代,15世纪初,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和集贤殿的学者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一同创制了《训民正音》(????),于1443年公之于世。它由17个子音和11个母音组成。序为:“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能相通。故愚民有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朝鲜人的教育水平。后来称此文字为“??”(韩字),即“伟大的文字”。
  但韩字在当时并不为人重视。以两班为首的士大夫耻于使用,只有贱民与妇女使用,成为谚文。燕山君(1494年-1506年在位)时更曾一度废除。直到19世纪末,
  谚文才与汉字共同使用。经过不断的增减修改,到今天,韩字已有四十个字母。
  日本:假名(⒚)与国字
  大约在弥生时代,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后来,日本又经百济传入大量汉字。从飞鸟时代(593-645年)开始,经过白凤时代(645-710年)、天平时代(710-794),直至平安时代(794-1192),正值中国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日本曾19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日本人留学中国,学习中国先进技术和文化,文字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最早日本的书籍全由汉字写成,如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中的第一条“以和为贵”。如用现代日语读,则需加返点,送假名读成“和をもって尊しとなす……”,可见,语言与文字极不统一。还有,许多日语的本土词(和语词)不能用文字表示。于是产生了万叶假名。
  万叶假名因日本《万叶集》出名。它用汉字标注国音,这样许多和语词记录了下来,如“ふじ”写成“富士”,“いず”
  写成“伊豆”。这种方法在近现代仍被使用,如“くらぶ”(S部)等。
  但是,光靠汉字标注国音远远不够,还需创建自己的文字。这样逐渐产生现在一般所说的假名(⒚)。假名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据说分别由吉备真备(693―775)和空海(774~835)所制。片假名为汉字楷体的偏旁,平假名为汉字草体的简化。在古代,片假名主要在僧人之间使用,平假名主要在妇女之间使用,而当时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字仍为汉字,到1946年以前,社会上仍通行四五千个汉字,假名只是居于从属地位。
  除了假名,日本人还根据汉字造字法闯制出新字,这种新字称为“国字”或“和字”,它们多半用于汉字没有表始的东西,如各种鱼类[L(たら)、T(なまず)等]。这种字基本为训读,如:
  d(おもかげ):由“人”和“弟”二字组成。意为“面貌”“影像”;
  Pく(はたらく):由“人”和“印 二字组成。意为“劳动”(“P”是惟一一个有音读的国字,音读为“どう”)
  不仅如此,日本人还根据汉字,创制了一些日式汉字词,如“革命”“社会”“经济”等。这些词虽说原产中国,但其现代意义均为日本人赋予。还有些词就较难理解了。如日本一谚语“油断一秒,怪我一生”,如没学过日语,根本就不会知道“油断(ゆだん)”为“疏忽”,“怪我(けが)”为“受伤”之意,此句也就无从理解。
  另外,在琉球,上层人士一般用汉字和假名记事,下层民众中流行一种叫“斯丘码”的象形文字,也有人靠结绳记事。
  越南:汉喃字与汉越词
  公元前后,汉字传入越南。当时越南是中国的的领土,汉字自然得到传播。939年越南独立后,仍积极引进中国文化,继续使用汉字。但汉语毕竟同越南语是两种不同语言。于是在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或借用汉字,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字喃”,使越南语得到标识。
  “字喃”,又可叫喃字,借用汉字构字法,如“二” 在越南语中读“hai”,写成“ ”;“三”读“ba”,写成“ ”;“手”读“tay”,与“西”音近,写成“ ”。也可直接借用汉字,如“一”读“rnot”,写成“没”;“有”读“co”,写成“固”。所以越南语“你好”用喃字写成“[口千]嘲”。 越南著名作家阮攸()的《金云翘传》便用字喃写成。
  但字喃也有缺点。第一,其写法未固定,文字极不统一;第二,政府并不推广字喃,在越南历史上,只有在胡一元执政并篡夺的陈朝时期和西山朝阮光平执政时期,政府才在公文书信中使用喃字,其余时期全部使用汉字,而文化较低的人未必有机会学习字喃,故字喃使用层面不广;还有一点,字喃多以形声造字,故学习字喃必须先学通汉字。对比日本、朝鲜,假名(⒚)和韩字(??)的创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一些汉字,而字喃则必须以汉字为依托。所以到了近代,字喃最先被新创的罗马字取代。
  汉字词传入越南后,越南人在吸收时搞错了某些词的意思,或改变了某些词的意思。这样有些词虽然听起来像汉字词,但意思已于汉语完全不同。如“困难”在越南语中是“坏蛋”的意思。因为有些汉字词发生变化,古越南的汉字词称为“汉越词”。
  近现代,拼音化的斗争
  西方的坚船利炮逐渐叩开了东方诸国关闭已久的国门。随着西方的侵略,西方文化也进入东亚各国,其文字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东亚各国的文字。
  早在开国前,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就与日本打交道,日本也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此时在日本流行学习西方文化的“兰学”,积极介绍西方科技。那些兰学家根据日语与西班牙、葡萄牙二语的某些相似性(一个此种元音与辅音之比基本为1:1),采用罗马字(Romaji,ロ`マ字)标注日语读音。如“荆à工氦蔽Suzuki”,“山田(やまだ)”为“Yamada”。在中国明清之际,也掀起一股“西学东渐”之潮。一些有识之士,如徐光启等,积极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他们用拉丁字母处理了汉字注音中非常困难的切分音,使汉字注音更加方便。
  开国(为了行文方便,这里统一用日本的“开国”来说东亚各国的类似情况)后,西方文化更进一步传入东亚各国,不同文化的斗争也日益明显,在文字方面也一样。
  日本:“废止汉字”到“限用汉字”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针对汉字的弊病,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口头语与书面语一致的呼声。“废止汉字论”“专用假名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有很深的背景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发展教育,但汉字难读、难记。日本人读汉字读法众多,非常复杂,有训读,有音读,训读又分本字训和熟字训,音读又分吴音、汉音和唐宋音等。如“人”,日语训读为“ひと”,吴音为“にん”,汉音为“じん”,另外,“一人”读作“ひとり”,“二人”读作“ふたり”;“春”可读为“はる”,也可读为“しゅん”;“g”可读做“あいだ”或“ま”,但“人g”应读作“にんげん”(吴音)或“じんかん”(汉音);同样为“行”,说“修行”时读作“ぎょう”,说“旅行” 时读作“こう”,说“行灯” 时读作“あん”;“上”可读做“うえ”“あがる”“あげる“のぼる”“かみ”;“下”可读做“した”“しも”“もと”“さがる”“さげる”“くだる”“くだせる”“おりる”等。
  还有许多汉字发一个音。如“国を治める”“身を修める”“税金を{める”“刀を鞘にГ幛搿敝校嵯叩牟糠侄级痢挨丹幛搿薄M敖鹌筏颏丹幛搿保鼻锕槎苑绞保卟糠质恰凹{める”;当钱物归自己时,划线部分是“Г幛搿薄
  第三,汉字数量庞大,而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汉字大约只有个,其余的罕用汉字非常难以记住。日本大正、昭和时期一位词作者名叫“葛原しげる”,其中“しげる”若用汉字写为草字头加去掉中间竖线的“幽”,这种字决无他例。
  第四,汉字形似字多,容易搞混。如“盍钡摹睢焙汀耙P”的“P”,乍一看很难分清。
  第五,汉字笔划多。如“稀保ê蠹蚧伞败俊保雌鹗址彼觯膊焕诮萄А
  第六,汉字字体繁多。在日本,“”有“”(用于最值得尊敬的人物)“”(用于地位其次的人物)“”(用于普通人)。
  随着现代印刷业的发展,汉字的弱点越发明显。印刷工人需要在摆满活字的一侧墙边边走边看稿子,寻找需要的汉字(文x);之后还需把汉字按正确顺序排列好(植字);之后,还要把使用过的活字再放回原来的位置。这种工序非常麻烦。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07:57
  甲午战争后,中国惨败。中国的衰落也使一些日本人产生了弃用汉字,“脱亚入欧”的想法。
  但废止汉字论最终在日本碰壁。日本仍然使用汉字。在二战结束前日本曾使用个字。即使二战期间日中为敌国,日本也未禁用汉字和汉语词。
  只是在二战后,1946年,文部省公布了1850个“当用汉字”,1981年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以1945个汉字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且规定了汉字的读音(只可音读、只可训读、音训均可)。汉字受到限制。
  为何日本会继续使用汉字,原因如下:
  第一,汉字为表意文字,而假名为音节字母。表意文字可清楚地表达该词意思。如在拖拉机上装硫酸,上写“危”给人感觉肯定比“あぶない”或罗马字“abunai”强烈。对英美人来说,许多人并不知道“graminivorous”是什么意思,但日本人肯定知道“草食性”的意思。
  第二,汉字的表意性使日语避免了许多同音词带来的麻烦。如上面所说,“金品をおさめる”,如果“おさめる”不用汉字,是很难区分究竟是“{める”还是“Г幛搿薄 同音词的存在使日语必须使用汉字加以区分。
  第三,日本人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种崇敬之情,汉语词一直被认为比和语词品味更高,汉字自然比假名品味更高。如“今日(こんにち)”比“今日(きょう)”,“昨日(さくじつ)”比“昨日(きのう)”品味更高。甚至在正式场合尽量使用汉字。如一段招聘广告为:
  事战U理多少 高卒年32迄?固给15万N,o年1p与年2隔土休 s持细面
  这段话,只要是对日本汉字有些了解的,都能全部读懂。
  除了限用汉字,文部省还公布了一些略体字和简化字,即“新字体”。如“w”→“体”,“薄肮薄K怯行┯胫泄蛱遄忠谎械牟灰谎H纭八”→“芸”,中国简化为“艺”。这样,日本基本克服了汉字难懂、难记的弱点。
  韩国、朝鲜:“国汉并用”与“韩文专用”
  《江华条约》签订后,列强对朝鲜侵略加深,朝鲜国内也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于1898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时,韩国国内的民主人士大力宣扬新思想,新闻业也迅速兴起发展。为了启发民智,宣扬平等思想,他们采取国汉并用文字政策,让韩文(??)与汉字混用印刷。这样吏读在事实上被废除,原来只有贱民与妇女使用的谚文被广泛使用。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日本吞并朝鲜,成立朝鲜总督府。总督府压制朝鲜语与韩文,甚至将其列入“外国语”。“三?一”运动后,总督府实行“文化政治”,允许朝鲜语与韩文存在。进入30年代,随日本日益法西斯化,日本对朝鲜的压榨也越来越深。总督府实行“内鲜一体”(内:日本;鲜:朝鲜),完全禁止使用朝鲜语与韩文,将日语定为通用语言。
  二战结束后,朝鲜人民从日本的锁链中挣脱出来,社会上掀起了废除日语的呼声,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废除汉字,专用韩文。随冷战加剧,朝鲜分裂为韩国、朝鲜,文字改革却仍在继续。
  韩国的文字政策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日,国会制定了《韩文专用法》,规定“大韩民国的公务文件一律使用韩文,但在一般必要的时期可并用汉字”。此时,学校中教授1000个常用汉字,但社会上却大量使用汉字。韩国政府与韩国媒体的观点常背道而驰。李承晚(年在任)多次强调韩文专用,而新闻媒体则以“不应有无视传统和习惯的法律案”反驳。到了60年代,汉字教育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1970年朴正熙(年在任)强制实行“全部韩文化”,矛盾才有所缓和。
  过了几年,韩国又开始恢复汉字教育,到了1975年,汉字教育恢复,汉字以括号内标注的形式标于难懂词语之后。到了1999年,金大中政府决定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汉字和汉字标记。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但争议仍在继续。
  专用者认为:
学习韩字容易,学习汉字困难;
现在国内基本使用韩字;
北韩及世界其他国家韩族(朝鲜族)也用纯韩文;
韩国是文盲率最少的国家之一,这应归功于韩文的简单易学。
  混用者认为:
汉字是韩国语的一部分,特别是学术语,如用韩文表达意思不准确。韩语中有70%的汉字词,且同音异义词相当多,如用韩文则表达不清;
古代、近代史籍皆用汉字记载,汉字承载着韩国传统文化;
汉字有利于大脑发育,适合计算机语言;
为确保韩国国力不衰,在汉文化圈中有一席之地,也需汉字;
韩汉混用可各自取长补短。
  必须说明:这一时期的汉文专用者并不是主张完全废除汉字,而是认为目前使用的汉
  字已足够。
  虽然韩文专用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其缺点也不得不提出。第一,韩语中汉字词很多,如离开汉字、汉字词,正确理解韩国语无从谈起,还会造成词义混乱。如词语“??”既指“故事”,又指“古事”“古史”“古寺”,还有“审查”的意思;词语“??”既指“固守”,也指“鼓手”。如全用韩文写,则需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该词意义,十分麻烦。第二,词语的意思概念传达不准确,构词力也大大萎缩,许多原本可派生的词只有造新词或音译;第三,汉字认识的缺乏使韩国人对古典文化修养欠缺,与传统隔离,使韩国完全脱离东亚文化圈,陷入孤立。
  在朝鲜,由于是中央集权的政体,文字改革较顺利。金日成()在1945年第一次指示北朝鲜共X产X党全部刊物停用汉字,后又指示慢慢停用,到1949年,朝鲜完全停用汉字。
  但在朝鲜战争后,金日成看到短期内南朝鲜不可能并入,而当时南朝鲜仍混用汉字,故在朝鲜社会科学院指示“后代需要看懂有汉字的南方出版物及历史文献,所以需要教他们一些汉字”,故朝鲜在1954年设立汉字课至今。但朝鲜的汉字教育是作为外语教育的一部分,不纳入朝鲜语言文字体系。
  越南:拉丁字母的使用
  现代越南文字产生于二三百年前,最初由法国传教士根据拉丁字母所创。中法战争后,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只在名义上继续保留阮朝政权。法国殖民者强制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在拉丁字母,不实用的喃字被排挤,但汉字仍保留着。
  法国殖民者为何要强制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原因如下:
  一、汉喃字是越南与中国文化的纽带,废除汉喃字,也就切断了越南与中国的关系,使越南成为亲法的国家;
  二、拉丁字母是法国使用的文字,让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可以使越南成为一个法语国家。
  但法国殖民者只对越南文字的变化起催化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越南进步人士对拉丁字母的推动。
  20世纪初,越南进步人士成立“东京义塾”,向越南民众宣传先进知识。东京义塾成员认为启发民智必须通过拉丁字母,用拉丁字母教育民众,让大众有知识,以对抗法国殖民统治。
  二战之后,越南掀起了独立运动,直至1955年北越独立。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政府宣布废除汉字,使用拉丁字母。前南越当局也在法美压力下废除汉字。
  越南废除汉字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当时越南文盲率为90%,而用汉字得先会说汉语和认汉字,这样学汉字对广大劳动人民没实际意义,且在急需巩固社会主义的越南来说很难办到;还有,越南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使用汉字的文化政策根本无法实行:越南的国情决定越南的文字改革必须迅速。
  现代越南文字是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又根据语言需要创制了一些补充字母,它简单易学。它的使用使越南的文盲率迅速降低。但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越南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埋没,由于认识汉字的人越来越少。越南历史书只有靠少数翻译过的史料支撑,而大量史料则用汉字写成。越南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汉字,许多人家中都有“团结”等汉字书法,越南人结婚时也会在门前贴“帧弊帧V性轿幕懿豢煞郑执侥嫌锼淙灰籽В炊栽侥衔幕斐勺璋G以侥嫌镏胁煌鹤值钠匆艟J且谎摹H纭Thuong”有“受伤”之意,也有“疼爱”“商业”之意;“Tu”指“儿子”的“子”,也指“君子”的“子”,还指“死”。这样,一理解错,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中国:拼音化到简体字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列强侵略加深,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9世纪末便有人提出中国文字拼音化,即废除汉字,采用拼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钱玄同()提出了文字改革,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支持,甚至鲁迅先生也指责汉字为封建文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论调是可以理解的。后来,CCP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曾实行过拼音文字政策,但未能成功。
  汉字拼音化最终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有:
  一、《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字的制定基本解决了汉字难读难记的缺点,而这是汉字拼音化存在的基础;
  二、随王选院士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解决,汉字也跟上信息时代步伐;
  三、过去中国为弱国,随中国重新开始富强,人们对中国文化恢复信心;
  四、过去认为汉字为落后文字,而拼音文字为先进文字,但后来中国知识界普遍确立了“语言文字没有阶级性”的观点,汉字也就不存在什么先进与落后了。
  但为何会出现汉字拼音化这种论调?这与汉字难读难记有很大关系。古代用直音和反切来标注字音,这需要在认识一定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初学者根本无法施行,汉字急需一种新的注音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人们制定了“注音字母”(后称注音符号),它对给汉字注音和推广“国语”起了很好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又拟订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过反复审核和修改,于1958年2月批准推行,这样现代汉字注音体系正式形成。在台湾省,仍使用注音符号。
  汉字除了难度,还难记,这点在说日本时已谈过。针对此问题,新中国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将大批复杂汉字简化,使其易学易记,这样使文盲率得到降低,书写速度提高,也相应提高了办公效率。
  除了中国大陆,新加坡也使用简化汉字。台湾本打算使用简化字,但当蒋介石听说大陆使用简化字后,在“汉贼不两立”的思想下,停止了简化汉字的工作。到了八九十年代,虽公布了一批简化字,但在台湾省,基本上仍用正体字(繁体字)。
  中国的文字改革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些问题:
  一、随简化字地普及,人们对正体字的认识越来越少,不利于阅读古籍和与港澳台交流;
  二、汉语拼音的出现解决了汉字的读音难题,但也出现了过分依赖拼音的现象。
  拼音化及其利弊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这些改革全部围绕着一个主题:拼音化。那么何谓拼音化?
  顾名思义,拼音化是指表意文字逐渐向表音文字过渡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都是表意文字。最早出现的表音文字为腓尼基的字母表,其出现时间晚于表意文字。
  随时代发展,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出现了同音词,这时他们便使用同一种符号标记,如古埃及用“燕子”表示“大”,因为“燕子”与“大”同音。这种标记法出现后,虽然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字仍为表意文字,但已向表音迈出一步。
  后来,随西亚、北非与欧洲交流增多,外来词也相应增多。此时这些表意文字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古埃及,希腊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后期有一著名女王克利奥帕特拉(即埃及艳后),在书写其名时,史官写下一些符号,然后用一个圈圈住。经后人研究,圈内文字虽仍为古埃及文字,但却是表示“克利奥帕特拉”的音。故圈内文字为拼音文字。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仍主要为表意文字。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没落,其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终止。
  古腓尼基早期也使用表意文字,且其文字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字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到后期,其文字逐渐演变为表音文字,并传播开来,影响了古印度、古波斯、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以至整个欧洲。
  和这些文明不同,中国自甲骨文诞生以来,文字形态几经变化,但仍为表意文字。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最初时,汉语词为单音节词,如“目”“口”“手”“足”等,后虽有了些外来词为多音节,如“琵琶”“葡萄”“菩萨”等,但在古汉语中占少数。汉字适应这种单音节的特点,即一字一词。现代汉语虽多为多音节词,但除外来词外,大多多音节词可分解为与之相关的单音节语素。
  还有,中国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且彼此差异很大,如北京话与广州话就差异明显。且各方言内部各次方言,次方言内部个土语间也有差别,如福州话与厦门话同为闽方言,但彼此间不能沟通。在东欧,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波兰语乃至南斯拉夫诸语言间可以相互通话,汉语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于了它们,而汉字成为维系汉语统一的桥梁。如在语言尚未统一的情况下贸然实行拼音化,则会造成汉语分裂。在古印度(仅说属印欧语系的部分),在雅利安人征服后,梵语成为最高等的语言。但随时代发展,不断从梵语中产生俗语,且各地区间的俗语不同。而由于印度文字是拼音文字,加剧了这种差异,最终导致现在印度语言众多,甚至一市一种语言。在古罗马,拉丁语为官方语言。今天的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均由其发展出来。但他们已经成为不同的语言。究其原因,是当时高卢、西班牙、意大利虽均用拉丁语,但属不同方言,各地区在使用时又考虑了本地区的语言习惯,加进了一些土语,然后用拉丁字母拼写各自的方言。随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区语言发展更是分道扬镳。导致现在语言众多。
  第三,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使用汉字,汉字承载着中国的过去。中国古代的各种书籍皆由汉字写成,有了它,我们才了解了孔孟之道,了解了二十四史,了解了诸子百家,了解了李杜三苏,了解了四大名著。拼音文字承载过去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很难读懂七八百年前甚至更早的作品,因为拼音文字随时代变化很大。如四世纪和八世纪的拉丁语差异就很大,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才能发现《君士坦丁赠礼》为教会伪造;美国人、英国人如不专门学习古英语,无法理解莎士比亚以前的文献,而中国人只要上完中学便能理解文言文。汉字的稳定性使其可穿越时代的界限,让今人理解古人的意思。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顿起《黍离》之悲。如贸然实行拼音化,就会使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割断。再过几世,恐怕汉字和中国文化只有靠商博良再世才能重见天日了。
  现在,韩国、越南已看到废除汉字后的弊端。《朝鲜日报》发表社论说韩国人不认识汉字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越南也在计划用两代人时间恢复汉字教育。汉字在那些国家重新恢复生命力。在中国,最新的教材大纲上也出现了认识繁体字和先学一部分字再学拼音的条文,这样,便可消除上文中提出的问题。
  究竟汉字会不会走向拼音化的道路,这很难说。但必须看到,现在如将汉字实行拼音化改革,必然会遗患无穷。汉字将在现在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充满生命力。语言文字的变化随其自身的变化而变化,不应有人为的干涉。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荛去掉草字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