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情一百年的感受怎么写写一段台词应该怎么写

@ScarletChaos
我满嘴跑火车,你可别信我
突然很好奇,POI的片头,Finch的那段“You are being watched...”如果是由根妹念出来,会是什么台词呢?大家写一段吧!写其他人的也可以,比如特工,Shaw,豆豆,老师……=w=?&&
根妹儿版你写的那个就够带感啦!特工的话。。曾经有一个人开发了一个系统,一个机器,每分每秒的注视着我们每个人。我知道是因为那是我已故的挚友建造的。机器为提防恐怖袭击而制造,与此相关的号码被提交给政府。而所有非相关项号码将交到我的手里。不论你是加害者或者被害者,抑或兼而有之。我会找到你的。——————【直到我也死了】
赞赏此回答剧本应该怎么写(剧本不是小说)
剧本的格式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 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看个例子就明白了。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
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
标明摄象机的关系
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
二 剧本写作入门
要想写好剧本,就必须懂得剧本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搞明白电影的规律!
简单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会分类将写作剧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详加论述,并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剧本基本理论 :态度、主题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一个青楼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个淫秽、色情的态度去写,故事自然集中于男女之间欢爱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个同情、尊重的态度去写,故事便会集中于描写青楼女子被迫卖身,身不由己的可怜、无奈...
在下笔写故事之前,你必须要问自己: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电影午夜牛郎),男女之间的爱情(铁达尼号),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击战),还是一个控诉战争的故事(杀戮战)等。这就是主题。
主题必须十分明确、贯彻、毫不怀疑。你不能写一套战争片段,一时就怀疑战争,一时就歌颂战争。主题有如一支指南针,它会引导你创作故事,和贯穿故事中的枝节。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写作中偏离主道。试举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个杀弟、杀父夺位,强奸弟弟妻子的禽兽。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亚视播出的电视剧)作者笔下的雍正,却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作者的主题是要写一个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会见到雍正彻夜不眠批奏章、视察农民、减税、推行德政等场面,并没有杀弟、杀父等场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剧本是要让观众看完后,清楚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创造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如电影《怒火风暴》故事中,主角刚刚经历完痛苦的劳狱生涯,当他出狱时,他一心想见回自己的妻子,重过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
他想追求的事)。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认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纪录而歧视他(Antogonist,阻止他达到目的的力量)。
不能分解的关系
当角色和角色之间存在冲突,而且有一个不能分开的结把他们拉在一起,好戏便来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个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亲则是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因为环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须搬进家里和妈妈一起住。试想两个完全冲突的人:媳妇和妈妈被一个不能分解的关系拉在一起时,会是怎样。
创造表面张力 (create dramatic tension)
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例如故事中的主角闯进了敌人的基地,有支枪在黑暗处伸出来瞄准着他(观众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敌人就快要开枪了,观众也为主角担心。
让你的观众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
主角的母亲病了,他全身家只有一百元,于是他便去睹场碰碰运气。很好运地,主角不停地赢钱,已有几千元,有足够的医药费了。但他竟然贪胜不知输,继续赌下去,结果输了一局又一局(观众已知他已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最后连手上的一百元也输了,竟然还去问大耳窿借钱(他用错误的方法企图达到目的)。
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着时间的限制,或计时炸弹,能够给观众一股紧张的情绪,并且这股紧张情绪能维持一段长时间。
还有十二个小时,陨石便会撞击地球,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会死亡。(电影--陨石撞地球)
这辆巴士必须维持在时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则车上的炸弹便会爆炸。(电影--生死时速)
方法四:转折点
使用转折点能制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观众的预期心理,加强情节张力,从而持续观众对故事的兴趣。转折点最常出现于故事的前段和后段。剧本前段的转折点一般用于开启故事和陈列出主角即将面临的各项选择。至于后段的转折点则指向主角解决危机,收拢故事。
例如著名电影《生于七月四日》主角在故事开始面临第一个转折点:是否要参加越战。主角最后选择参战,走上战场。但好景不常,在战争中主角被打破了双脚,要终生坐轮椅。原本爱国主战的他经历了多件事件后,改变了他的想法。导致故事结局出现了很出人意表的转折点,他由主战派变成反战派,从而带出反战的主题。
第 四 节 其它技巧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会知道什么叫做伏笔吧!埋下伏线可以吸引观众追看剧情。例如在电影《心计》中,主角汤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签名和行为的能力(伏线),到故事发展到他杀了有钱人迪奇后,观众凭借伏线已经估到主角会假冒迪奇。
所谓关键匙,就是最能象征整个故事的对象。例如在电影”Apartment”中,那条门匙就是关键匙
又如著名电影《辛特拉的名单》中,那张犹太人的名单也是关键匙
有两个画面,梅花间竹地播出,这就是蒙太奇。例如在电影教父中,画面一边播出教会里正在举行的神圣仪式,如神父替孩子洗礼,向天主祈祷等。但另一边画面却转接地播出教会中邪恶的一面,例如教会中的领袖为求夺权,去反对他的人的住所,不停地大开杀戒。
蒙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没有关系的画面,当他们剪接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另一种意义,简单来说,如第一画面中有一只手正在投球,而另一画面是另外一只手接到一个球,然而球不见得是同一个,但当两个画面前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把球投给另外一个人,注意/若中间再加入另外的画面,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剧本三大忌
写剧本变写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写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有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里有这样的句子:
“今天会考放榜,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小明别过父母后,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老师派发成绩单,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担心,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试想,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写在剧本里,你叫演员看了怎样用动作去表达。
如果要用剧本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只有写成如下:
在课室里面,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老师手上拿着一叠成绩通知书,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叫道:陈大雄!
大雄立刻走出去领取成绩单。小明在课室的一角,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看出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不知该说些什么。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
小明说:“会、、、会的。
“陈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小明呆了一会,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剧情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好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只适合于读而不适合于看的便不是好剧本。所以,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只顾说话。如果剧情需要,可让他站起来,或拿着电话走几步,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口,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间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那能把每一个角色记得这么清楚。
其实,写剧本有一句格言:愈简单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们所看过的好电影中,它们的剧情是不是都很简单。例如电影《铁达尼号》只是讲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当中男女主角产生了爱情。其它电影也一样,简单到报纸短评用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讲出故事大纲。
但是,简单永远是最困难的:
你的电影剧本的主题是什么?
它讲述的是什么?
记住一个电影剧本就象名词──指的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去干他(她)的事情。这个人就是主人公,而干他(她)的事情就是动作。当我们谈论电影剧本的主题时,我们实际谈的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
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每个电影剧本都把动作和人物加以戏剧化了。你必须清楚你的影片讲的是谁,以及他(她)遇到了什么事情。
这是写作的基本观念。
如果你想写三个家伙抢劫蔡斯&曼哈顿银行的话,你就应该把它戏剧化地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你的焦点应集中在人物(三个家伙)和动作(抢劫蔡斯&曼哈顿银行)上。
每个电影剧本都有个主题。以《邦妮与克莱德》为例,它讲的是大萧条时期,克莱德&巴巴罗匪帮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抢劫根行以及他们终于落网的故事。动作和人物,这是使你的一般化想法成为特殊的戏剧化前提的要素。而这就是作电影剧本的起点。
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在《邦妮与克莱德》之中,开端把邦妮与克莱德相遇,以及他们结成匪帮戏剧化了。中段叙述他们抢劫几家银行,警察在追捕他们。在结尾处,他们被社会势力所制服并且被打死。这里有建置,有对抗,有结局。
当你能够通过动作和人物,用寥寥数语说明主题时,你就开始扩展到形式和结构的要素了。也许刚开始时,你要用好几页纸去叙述故事,而不能一下子抓住基本要点,你也不会把一个复杂的故事压缩为简单的一、两句话。别着急!只要坚持做下去,你渐渐就能明确而清晰地说明自己故事的思想。
这是你的责任。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故事说的是什么,试问,那还有谁知道?是读者还是观众?如果连你也不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什么,那怎么能期望别人知道呢?
剧作家在决定如何把故事戏剧化时,常常要进行选择和履行责任。选择和责任──这两个词在本书中会反复出现。每个创造性的决定都来自选择而不是强求来的。你的主人公走出一家银行,这是一个故事;如果他跑出一家银行,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有些人已有一些想法,他们准备将其写进电影剧本之中。 也有一些人没有。你怎样去寻找一个主题呢?
报纸或电视新闻所提供的一个主意,或者你朋友或亲戚遇到的一些事件,都可能成为一部影片的主题。象《三伏天下午》在拍成影片之前,不过是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当你寻找一个主题时,那个主题也在找你。你也许会在某地、某时──没准儿正是你最不注意时,一下子发现了它。你也许会着手搞这个主题,或许不搞,完全听君自便!《唐人街》就是从那一个时代的旧报纸上找到的一件洛杉矶争水丑闻发展而成的。《洗发》是由一位著名的好莱坞发型设计师所遇到的几个事件发展而成的。
《出租汽车司机》写的是在纽约城内驾驶出租汽车的那种孤独感的故事。而《邦妮与克莱德》、《卖花生的卡西迪与跳太阳舞的小伙子》和《总统班底》都是由真人真事发展而成的。你的主题会找到你的,只要你设法去发现它。
这简单极了!请相信自己。从寻找一个动作和一个人物开始做起!
当你能够通过动作和人物简明地表达你的想法时,当你能够用名词来表示它──我的故事是这个人,在这个地方,在干他(她)的这件“事情”时,你已经在开始你的电影剧本写作的准备工作了。
下一步是扩展你的主题。赋予剧本中的动作以血肉,把焦点集中在剧中人物身上,这样就扩展了故事线和突出了细节。要想方设法去收集素材。这对你是非常有益的。有些人对进行调查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产生疑惑。依我之见,调查研究工作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的写作必须要有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则意味着收集情报。请记住:写作的最难之处在于作者要知道写什么。
通过调查研究──无论是从文字材料如:书籍、杂志或报纸等,还是进行个人采访,你都能获得情报。你收集的这些情报则使得你能从选择和责任的角度去处理它们。你可以从你收集的材料中,选择一部分使用,或全部使用,或干脆不用,完全听君自便。但是这要取决于你的故事。不用它们,是因为你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者它们始终与你和你的故事相违。
有不少人在头脑中只有个模糊不清、尚未充分形成的想法时,就开始动笔了。结果往往写了大约30页左右,就写不下去了。不知道下面该写什么,或者往哪里发展,于是便生起气来,不知所措,甚至感到灰心丧气,最后干脆放弃,宣告失败。
如果必须或有可能进行个人采访的话,你会意外地发现:大多数人是十分乐意尽力来帮助你的,而且他们时常会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去帮助你找到准确的情报。个人采访还有其它好处:它们会比任何书籍、报纸和杂志提供更直接和更自然的视角。对你来讲,个人采访是仅次于你个人亲自体验的第二件好事。请记住:你知道的越多,你所能传达的也就越多。而且当你做出创作决定时,请你一定站在选择和责任的高度上去处理。
最近我有机会写这样一个与克雷格&布利德洛弗有关的故事。他曾是地面最高速度的世界记录创造者和保持者。他也是第一个在陆地上先后每小时行驶四百英里、五百英里和六百英里的人。克雷格曾经发明了一辆火箭汽车,他以每小时四百英里的高速跑了四分之一英里的路程。这个火箭系统正是载人登月的那个火箭系统。
我要写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人驾驶火箭船打破了世界水面速度纪录。但是火箭船实际上并不存在,至少迄今尚未存在。于是我就需要为我这个题材做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工作。诸如:水面最高速度是多少?怎样才能打破这个纪录?
靠火箭船能打破这个纪录吗?如何正规测定船的时速呢?在水面上一只船能超过每小时四百英里这样的高速吗等等。从一系列谈话中,我了解了火箭系统、水中最高速度、以及如何设计和建造一只赛艇等。而且从这些谈话中产生了一个动作和一个人物,以及如何把事实与虚构融合成一条戏剧性的故事线的方法。
这条规则值得再重复一遍:你知道的越多,你所能传达的也越多。
调查研究工作是电影剧本写作的具体要素。一旦你选择了一个主题,并能以一、两句话扼要地表达出来时,你就可以开始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了。决定一下你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丰富对你主题的知识。《出租车司机》的作者保尔&施雷德,曾想写一部事情发生在火车上的影片。于是他乘火车从洛杉矶到纽约。当他从火车上走下来时,他意识到他没有找到什么故事。他根本没发现一件故事。
没关系,另选一个主题好了。施雷德接着写出了《困惑》 。而科林&希金斯──
《哈罗德与摩德》的剧作者,却写出了一件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银带》。理查德&布鲁克斯在写《咬子弹》这个剧本之前,曾整整用了八个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在这期间他没有在稿纸上写下一个字。他写《专家们》和《冷血》时也是如此,尽管后者是根据杜鲁门&卡波特的一本很有研究的著作改编的。
《午夜牛郎》的作者沃尔都&萨尔特为简&方达写了名为《归家》的电影剧本。他的调查研究包括与二十六名以上的在越南战争中受伤而下肢瘫痪的老兵进行的谈话,全部谈话录音长达二百小时。
假如你想写一个自行车运动员的故事,你就要考虑他是个什么样的运动员?是短程速度运动员呢还是长距离赛运动员?在什么地方举行自行车赛?你想把你的故事安排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城市?有没有其它不同形式的比赛或循环赛?都有什么样的协会和俱乐部?每年要举行多少次比赛?国际性比赛情况如何?这样的比赛与你故事有关吗?人物是谁?他们都骑什么型的自行车?怎样才能成为自行车运动员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你着手写以前认真回答。
调查研究会给你一些想法,使你对人物、情境和故事发生地点有所认识。它还可以给你一定程度的信心,从而使你始终能高于你的主题,让你站在选择的高度而不是强求或无知的地位上去处理这一主题。
请先从主题开始。当你想到主题时,要想到动作和人物。如果我们画个图表的话,那它就是这样的:
┏━━━━━━━━━┓
动 作 人 物
┏━━━┓ ┏━━━━━┓
有形的 情绪的 明确其需求 动作即是人物
表中列出了两种动作:有形的动作和情绪的动作。有形的动作,如《三伏天下午》中的抢劫银行;《子弹》或《法国关系》中的汽车追逐;《滚球》中的赛跑、竞赛或球赛等等。
情绪的动作则是另一些影片的戏剧中心。如《爱情的故事》《艾丽斯不再住在这儿了》和安东尼奥尼的关于一个分崩离析的婚姻的杰作《蚀》等。大多数影片兼有这两种动作。
《唐人街》就创造了有形动作与情绪动作间的微妙的平衡关系:当杰克&尼科尔森揭露争水丑闻时,他的动作是与他对费伊&邓纳维的感情相互联系的。
在《出租汽车司机》中,保尔&施雷德想把孤独感加以戏剧化。所以他选择一名出租汽车司机作为他的银幕形象。
出租汽车就象大海中的一条小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走了一程又一程。在他的电影剧本中,小汽车作为戏剧性的隐喻,它毫无感情的牵挂,毫无根据、毫无任何联系地在城市之中巡驶,是一个故苦伶仃的存在物。
动笔时,先问一下自己要写的是什么故事。是一部户外的惊险动作的影片,还是一部描写复杂关系的情感的影片?
当你一旦决定想要写哪一种动作之后,就可以进而考虑剧中人物了。
首先,要明确你的人物的需求。你的主人公想要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是什么驱使他走向故事的结局的呢?在《唐人街》中,杰克&尼科尔森的需求是要弄清楚究竟是谁在摆布他,以及为什么。在《秃鹰的三天》中,罗伯特&雷德福的需求是要知道是谁想杀死他,以及为什么。你必须明确你的人物的需求:他想要什么?
在《三伏天下午》这部影片中阿尔&帕齐诺抢劫银行是为了有一笔钱为他的男性恋人做改变性别的手术。
这就是他的需求。如果你的人物想要发明一套方法在拉斯&加斯城的赌桌上取胜的活,那么他需要赢多少钱才能弄清楚他的这套方法是否有效呢?你剧中人物的需求,向你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目标、一个目的和一个结尾。而你的人物是如何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则成为你的故事的动作。
一切戏剧都是冲突。如果你已经清楚自己人物的需求,那就可以设置达到这一需求而要克服的种种障碍。他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就成了你的故事本身。冲突、斗争、克服障碍这就是一切戏剧的基本成分。喜剧,亦是如此。
剧作家的责任,就是创造足够的冲突去使你的观众或读者发生兴趣。故事始终要不断向前发展,直至它的解决。
上述就是你对主题应该了解的一切。如果你已经清楚了自己电影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你就可以为你的人物规定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一需求设置种种障碍。
三个家伙抢劫蔡斯&曼哈顿银行的戏剧性需求,是直接与他们抢劫银行的动作相联系的。对这需求的障碍造成了冲突──如:银行里各种各样的警报系统、保险库、门锁、以及他们为逃跑要克服的安全措施等等。(没有一个家伙去抢银行而希望自己被抓住的!)人物要计划该如何下手,这意味着在他们实现抢劫之前,需要广泛地观察和研究,准备一个精密的行动计划等。象《邦妮与克莱德》那样随便闯入银行强行抢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午夜牛郎》中乔恩&沃伊特到纽约是想找女人吊膀子。这就是他的需求,也就是他的梦想!他自己觉得他将会得到很多钱,同时满足很多女人。
他面对的障碍是什么呢?他被达斯汀&霍夫曼耍弄了,钱也花光了,既无亲友又无工作,而纽约的女人则根本无视他的存在。一切都是梦!他的需求和纽约城的冷酷现实直接发生了抵触。这就是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需求,就没有人物。没有人物也就没有动作。作家司考特&费兹格拉德在其作品《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个将军》中写道:
“动作即是人物!”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言谈,表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着手探索主题时,你会发现你剧本中的一切事情都是互为关联的。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纳入的,或仅因为它机智可爱而被纳入的。莎土比亚有句名言:“即便一只麻雀的死,亦有特殊的天意。”而宇宙的自然法则是: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一法则也适用于你的故事。这就是你电影剧本的主题。
要了解你的主题!
为你要写的电影剧本选择一个主题。然后通过动作和人物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现将本书中提到的主要几部电影作品简介如下:
《唐人街》编剧:罗伯特&汤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1974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出品,曾获1974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剧本奖。
影片以三十年代洛杉矶争水事件为背景,揭露上层阶级唯利是图和荒淫无耻的本性。
《教父》编剧:马里奥&普佐、佛兰西斯&科波拉,导演:弗兰西斯&科波拉。1972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出品,曾获1972年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中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奖。影片描写了美国纽约的黑手党组织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出租汽车司机》编剧:保罗&施雷德,导演:马丁&斯考西兹。1976年拍摄,获1976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影片通过一个年轻出租汽车司机的遭遇,反映了美国下层社会人们的痛苦与动荡不安的生活,但同时又宣扬了暴力行为。
《邦妮与克莱德》编剧:罗伯特&班顿,大卫;纽曼,导演:阿瑟;佩恩。1967年出品。曾获得1968年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中最佳编剧与最佳女演员两项奖。影片是根据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一对夫妻组成匪帮铤而走险抢劫银行,被警察追捕亡命天涯,最后终于惨死的故事。这个故事已数度拍成影片。
《艾丽斯不再住在这儿了》编剧:大卫&萨斯坎德,导演:马丁&斯考西兹。曾获1974年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女主角奖,并获1975年英国电影电视艺术院的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影片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丧夫后的艰难生活和爱情挫折。
《秃鹰的三天》
编剧:小劳伦佐&杉波儿、大卫&雷菲尔,导演:西&波拉克,1977年拍摄。影片表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内部勾心斗角的故事。
《总统班底》编剧:威廉&戈尔德班,制片兼导演:罗伯侍&雷德福。1976年拍摄。这是一部以“水门事件”为背景,揭露美国总统竞选中种种丑闻的影片。
《第三类接触》,编剧:斯蒂汶&斯佩尔伯格,制片兼导演:乔治&卢卡斯。这是一部以飞碟为题材的高成本的科学幻想片。
周传基说如何写剧本
  电影剧作怎么教?
  这个问题我已经谈过多次. 头一条, 没有拿过摄影机的人, 没有上过剪辑台的人是没有资格教的.
  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学校有一条经验. 一个学生, 你让他看过取景器,上过剪辑台, 再让他写剧本,
他决不会写成跟他初入学时写的那个那样.
  他们的第二条经验就是,学生只写到段落, 不写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 因为他们还没有资格, 或者说能力写一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且写出来就要自己去拍. 那时摄影教师就会告诉他,你那样写, 我没法拍. 演员会告诉他,你那样写我没有法演.
  平时的训练跟我网上的训练一样,每天写个一百字的事件。只能写一百字,只能写动作。
  动作就是人物,动作就是冲突, 动作就是情节。
  美国教写电影剧本时不唬人. 他们比较实在. 不玩那没有用的虚的东西.
  美国的教科书首先告诉你, "一个人走出银行, 和一个人跑出银行, 是两个不同的故事."
  多清楚明了. 人家教的目的是要教会你怎样写一个可用的剧本, 他们不是在向学生显示自己多么有学问,是个诗人, 是名艺术家,
"这是一只手, 一只充满爱心的手, 一只具有奉献精神的手" 结果还就是一只手.现在的学生也不是傻叉.
  从商业电影的生意经出发,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电影的本体为依据,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也就是说,它从来不是用文学性来讲故事的。它是靠使用电影本体来发财的。再说得具体一些,它是靠调动人的视听幻觉来吸引观众的。因此,它的电影剧本(好莱坞从来没有“文学剧本”一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术语的小问题,
那是自己骗自己的问题, 文学电影剧本? 自欺不欺人)所强调的就是,如:(好莱坞人语)
    “一个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画面”一词有欠准确,英文是IMAGE,
亦即“视觉形象”,我在这里还是采用多年来的中国的习惯用法)
    “……要给剧本以视觉的幅度。”
   “应该把戏中所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
   “场景是你用活动影像来讲故事的地方。”
   “……从视觉上把故事安排得更紧凑。”
   “要写一个富于视觉动力的段落。”
   “主人公走出一家银行,是一个故事,如果跑出银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一向花四十分钟读一个剧本,我是在脑海里‘看’,而不是从文学风格或内容的角度去读它。”“电影是一视觉媒介。你必须设计从视觉上去揭示人物的矛盾冲突。”“电影是一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每一个人物都应从视觉上显示出一种个性。”
(多聪明的人, 他懂电影. 不象我们这里的一些傻子似的,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深怕有人看懂了. 来个什么电影文学剧本.
"他,是一个不寻常失....." "他, 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老天爷啊, 怎么拍啊?!?!?!)
    “一个房间的布置必须在房间主人出现在其中以前,就让观众了解到他的性格。”
    “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言谈,表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画面都在讲一个故事,种种画面和影像揭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
    “肉体上的跛━━从视觉上━━衬托出精神上的特点。”
    “任何场面都处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中”……而“电影的空间是由光和声来塑造的”
    以上都是好莱坞人说的话。大陆中国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说法,就会说,这是视觉轰炸,我们不搞这个。这些扬言不搞视觉轰炸的人大概就是九十年代管电影电视的人提出?电影的可视性?时所考虑的对象。问题就在这里:观众喜欢这个,你拦得住吗?这正是好莱坞电影儿的窍门。好莱坞是生意经,没有票房价值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干的。不会使用视听语言的人,他们是不会要的。只懂文学的人是不可能在好莱坞谋生的。
  最开始的训练是让学生写镜头, 银幕上没有的不准写. 我看这一条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教剧作的老师应该首先学会的.
否则没法教学生.
  写镜头所选的镜头必须是有视听效果的.学生必须想办法用文字把那视听效果写出来.
  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视听效果的镜头.讨论通过后, 他自己去把它拍出来.
  读解和分析大量精彩的三分钟的段落.也就是把整个动作铺开,然后再压缩成三分钟。研究他人是怎样取舍的。
  至于剧本的故事结构,地心学者可以讲那骗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
  至于谈到冲突,那是视听的。学生得学会设置视听的障碍。人物得通过视听动作来克服障碍。在娱乐片中,这些所谓的矛盾冲突是十分简单和幼稚的。用不着去找深刻的。有事实为证。好莱坞的电影人人爱看,连高级人物还蠢到要从中受教益呢。够了。到现成的影片中去找。把好莱坞的每部影片为主人公所设置的障碍和解决障碍的方法写下来,就行了。但必须是用镜头讲出来的,而不是用文字讲出来的。
  让学生学会设置有效的情境。谁演都有效的情境。集体一起设置也行, 不是设置一两个就行了, 至少要设计到十个以上.
从中选出一两条来自己拍,自己剪。无成本的制作.
  最后写几个中等的剧本,不准写台词。如果全班同学都看明白了,然后才能把台词加上。大家可以想想看,
这样的剧本拍出来能不能看.
  而且加上的台词必须完全符合那个人物,换个人说就不对了。这才叫人物的台词。
  凡是可以用动作来代替的对话, 一律不要。
  这个剧本通过后,再由学生自己拍出来。
  记住, 剧本只是未来影片的一个蓝图, 或备忘录. 它不是成品. 也没有必要成为成品.
  娱乐性故事片的剧本是怎样的
  根据我多年的调查与研究,如何训练电影是个世界范围的电影教育难题。1982年访问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学校时,在和该校全体教员的座谈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训练编剧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哄堂大笑。因为他们也正要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没有找到答案。当他们反问我时,我的回答也是:尚未找到答案。总之,在电影的教学中,始终令我苦恼的就是编剧的训练问题。目前的那种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是根本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使用目前这种训练方法的教员还会要求学生在写剧本时,“文字要美”,那就证明这是外行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因为不论剧本的文字美或不美,拍出来都是一样的。何况文字的描写无论如何也不会像镜头画面上的影像那样具体而准确。
  近年来,我个人曾经办了一所电影学校,并起名为“影视实验学校”,其目的就是试图在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实验。在我办的几个短期剪辑训练班上,实际上编辑机操作的课时越来越多,直到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课时是对半的。实践证明,实践的学习效果最大。和伎的教学比较,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所有在课堂上给学生的观念,通过剪辑上的实际操作,学生立即就清楚了,而且牢固。这样的实践还考验出老师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实际可行。
  但是我认为,在高等学府里,实践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观念,而不是培养熟练工。几乎全世界的电影学校或大学设的电影电视课程的教学都明确一点:即大学的作用并非“培训”专家或专业作家,而是要“教育”出全面的学生--这一区别就决定了汽车驾驶训练班和大学或学院的不同办学方针。此外,我们,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都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艺术家是无法培养的,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任何教育机构只能给予学生那门专业的基础训练,使他具备成为一名艺术家所需要的最基础的条件,即基本观念与基本功。这些正是我这本编剧教材所始终要强调的事情。
  至于电视剧的剧作问题,除了播出时间的严格限制和经费的局限所赞成的特殊条件外,它的基本和故事电影的剧作是无二致,没有质的差别。至于所谓的电视连续剧的剧作法,无非是“拙劣的故事电影的写法”,所以提及即可,似乎没有必要另章详述。
  电影剧本中的视听形象
  如果连布景设计都要考虑它与的关系,那么电影剧本就更需要考虑视听形象问题。首先必须指出我国电影电视创伤中的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
  国内许多电影电视创作者及理论家十分推崇好莱坞电影儿,而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电影电视理论:“电影综合艺术论”却和好莱坞电影儿的创作方法恰恰是相违的。好莱坞电影儿的创伤根本不是以“电影综合艺术论”为基础的,它根本没有“文学剧本”,它们对剧本的要求就是“用视觉形象来讲故事”、“因为电影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所以电影电视剧作家的任务首先就是选择一种视听形象”、“电影剧本应当写出在视觉上是真实情境中的真实的人物”、“电影的人物性格应该视觉化”,那么中国的电影电视创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好莱坞电影儿的呢?“电影综合艺术论者”是否知道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儿会那么吸引他们,使他们感兴趣,使他们认为那是艺术?“电影综合艺术论者”学习或参考好莱坞电影儿的什么呢?“电影综合艺术论者”推崇好莱坞电影儿,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十分令人不解的事情。或者是否可以这么说,“电影综合艺术论者”被反“电影综合艺术论者”所征服了呢?但又是否真正被征服了呢?我国的电影电视理论界有这样一种人,当问题涉及到“电影综合艺术论”的时候,他们可以置电影电视的时间、空间于不顾,一味地象小孩儿吵架时那样说,“就是有!就是有!就是有!”。当问题涉及到那个根本不依靠“电影综合艺术论”的好莱坞电影儿是不是艺术的时候,又是那同一批人,甚至在同一个小时之内,一味地象小孩儿吵架时那样说,“就是艺术!就是艺术!就是艺术!”这是一种屡见不鲜的、近乎强盗逻辑的方法。仅上述一件事实就足以证明,我国目前对编剧的训练方法是行不通的。
  就全世界范围来说,如何训练电影电视编剧确实是个大一难题。我们不妨看一下世界的电影电视学校是怎样训练电影电视编剧的。
  根据我的了解,各电影电视学校的大多数教员都认为::电影电视剧本写出来是供制作电影电视的,并且是按照这个要求来加以评论的,而不是供阅读的。正如中文小说是供懂得中文的人阅读的。舞台剧本是供具有舞台剧思维能力的人阅读的,剧本里仅有对白和情境说明。不懂舞台剧的人读起来十分乏味。此外对于电影电视的作家兼设计师来说,电影电视的制作的潜力和知识是重要的。正如纽约大学的福洛格教授所说的,“写作和设计一部影片是制作的富于动态的、逐渐成形的过程,而不是“历史/评论/美学领域的哲理反省”。
  美国电影理论家V.索布恰克认为:“和舞台剧本的文本不一样,观者是可以把一出戏的演出和阅读那个剧本分离开来的……而且他一生可以看到一个剧本的许多不同演出,而一部影片的写下来的创意却不是那么容易和影片本身分开的。舞台剧本在它搬上舞台以前就有一个文本,一个事先写下来的“先文本”(pre-text),可以读的先文本,那怕这个剧本从未演出过。舞台剧的演出是“读”那个事先存在的文本,而一部影片本身就是一个文本。在影片制作以前存在于纸上的东西只是某些暗示,只是未来可能成形的影片的骨架。……在影片存在以前只有一个写下来的创意,是建筑影片的脚手架,当结构可能独立起来的时候,脚手架就可以拆掉了。
  另外需要单独提出来讨论的就是小说的改编问题。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的做法在全世界已经汜滥成灾。对于大多数制片人来说,改编问题首先是一个牟利问题。在着手改编作品时,必须事先摸清原作作者的名气和作品的声誉是否有商业价值。至于小说或舞台剧本有哪些适合电影的特点,则是无足轻重的,原书的名气和作者的声誉才是投资的大诱饵。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电影综合艺术论者”对此却装聋作哑,因为他们愚昧无知到把小说改编当成是他们论证“电影电视文学性”的主要论据之一。他们不仅据此证明电影电视具有文学性,而且还发明一个新电影名词:“电影文学剧本”。有人论争说,这是从苏联电影传过来的。关于这一点,我后面再加以论证苏联的电影文学剧本和中国的电影文学剧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象意大利电影的后期配音和中国的后期配音是两个在概念上完全相反的东西。中国的电影综合艺术论者认为,电影就是“用电影手段来实现的文学”(那些表面上反对这种观点,但是依然认为电影具有文学性,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一根救命稻草,如果电影与文学无关,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改行。电影不可能是“用电影手段来实现的文学”,电影的空间是立体的,小说的空间是线性的,电影的时间有时值,文学的时间没有时值。也就是说,电影和文学的时空表现完全不同,完全没有关系。
  有人说,小说的篇幅浩瀚,确实如此吗?为什么不多动脑筋想一想?我认为说小说篇幅浩瀚的人并不懂小说,那些同意这种说法,或没有加以反驳的人,也是没有弄懂小说的本体。小说使用的媒介是那看不见听不见的抽象概括和带随意性的文字符号系统,而这符号系统传达信息的特点是:空间成点,时间成线的线性进行。另外它有是看不见听不见的,所以不得不采用修饰语和隐喻的手法。由此它不得不需要“浩瀚”的“篇幅”。在小说里“今天那个姑娘穿了一件红外衣”,在银幕上“姑娘”就解决一切问题了,观众一看就知道是“那个”,并且看见她穿的“那件红外衣”不仅如此,观众还看见了多云天气和她所处的环境,或许是校园的一角。巴尔扎克和狄更司可以在他们的小说里,连篇累牍地先为我们介绍动作发生的环境,包括季节的变化和天气条件。而在银幕上,一个画格就全纪录了,要能看清楚,四格(
六分之一秒)
,电影显然不需要在动作之外或动作之前对环境和那些自然现象详加描绘,一个最多不超过一分钟的镜头连人物动作在内就全都交待清楚了。环境和动作是同时出现在银幕上。所以电影创作者必须,而且必须径直进入叙事,同时展现事件和背景。这就是立体空间的特点。当然,电影首先是纪录机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这种纪录机器,正如,赶大车的也可以在汽车前面套上他的那两只骡子,拉着走。
  还有,所谓“第一人称”的小说在电影里必然要遇到极大的变化:小说读者是从主人公的目光或视点去观察和想象,与主人公直接认同;电影创作者则必须把这位主人公表现在银幕上,让观众目睹(
其人,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和主人公的视点认同。为了硬套小说的文字叙述特点,有人动辄就说这是“主观镜头”,那是“主观镜头”,那也无济于事,观众根本没有主观的感觉。更何况观众很难弄清楚那个镜头纯属某个主人公的视点的,因为观众始终不在那个机位上(我们曾经讨论过做梦的特点)
。此外,在电影镜头里是可以无限地变换视点的:
  也就是丛这个人物的机位还到那个人物的机位。我同意法国新浪潮的创作者的观点:只有当银幕上的人物直接看着镜头的时候,观众才感到自己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当你这个观众感到银幕上的人物在看着你一个人,你也在看着那个人物的时候,才有主观的感觉。从感知经验来说,这种说法是合理的,是符合电影本性的。其实这个问题无需从理论上来论证,只需问观众有没有主观的感觉就解决问题了。
  电影镜头没有人称,所以电影的叙事是脱离开人物,外在于人物的,它采用的是另一类透视点,另一套坐标系,另一个维度。所以,内心独白出现在银幕上时,总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如果能够为人接受,那大概是当摄影机推到离独白者极近的地方,
剧本又为内心的展露了正确的背景(如主人公正在祈祷或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信……等等)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感觉。观众的主观只能依靠视听效应,可是中国的电影综合艺术论又否定了库里肖夫效应,说它是荒唐的,说它是一种人工戏剧效果。真是够荒唐的。否定了这个电影的基本心理效应,那怎能造成内心独白的感觉呢?
  连电影的本性都拒绝承认,怎么会正确地认识电影。为了在中国的电影“语境”顺利有效地创作电影电视剧本,首先需要扫清道路,首先需要澄清某些问题。这里首先要讨论改编文学作品的问题。俄罗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回答剧作家奥勃连斯基请求作家允许他改编上演他的小说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的话:
  “艺术有某种秘密,由于它,史诗的形式永远不可能适应于戏剧的形式。我甚至相信,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都有与它们相适应的诗的思想,因而一种思想永远不可能在其它与它不相适应的形式中表现出来。
  “如果您能将小说进一步加以改造和变动,只保存它的某一段插曲改作戏剧,或者取原著的思想而完全改变情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可以看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谈的正是媒体的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都有与它们相适应的诗的思想,因而一种思想永远不可能在其它与它不相适应的形式中表现出来。”
  多么透彻!尤其是他提到了“思想”( IDEA) 的高度。这是我们的电影电视理论家和创作者至今还没有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美国电影理论家布鲁克斯认为:
  “小说和电影叙述故事的手段迥然不同。除非把书放在摄影机前,一页一页地拍下来,否则,任何风格的小说在改编时都必须改头换面。确实如此,一部好小说的标志就是不经改动就成不了一部好影片。把一部小说一场一场地拍成影片,这部影片成不了一部好电影。同样地,如果把一部好电影原原本本地变成文字,也成不了一部好小说。
  “事实上,确有可能把一部小说的题材、故事和情节改编成一部完美的……电影剧本(所谓完美,即形式与内容互相适合)……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因为这两种作品的题材或故事虽然相同,它们的内容还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不同的内容才适合于因改编而变更了的形式。”
  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人都过布鲁克斯的这本书的中译本,可就是没有人接受这个观点。法国高等电影学校教授艾蒂安。菲兹利埃在讲座“电影与文学”里说:
  “这时遇到的大约是与我们的论题相反的现象:不是文学对电影的影响,而是电影对文学的重大影响。……因此还是要考虑,……当代小说能否通过属和弦为电影提供有价值的作品。我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以为,电影恐怕只有在探索创作的其它方面,或者采用与小说处理手段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事物时,才能成功。我以为,当代小说作为小说也许是出色的,但是它们正如朱亦的抒情诗或季洛杜的戏剧一样不易直接转为电影。……当雷乃求助于玛格丽特.
杜拉和罗布-格里叶时,他向他们索取的是专为电影撰写的电影剧本。……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一般应当向文学索取别的东西,而不仅把它看作是可以直接拿来改编的作品……”
  注意这句话:“采用与小说处理手段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事物时”。可我们的综合论者一听说小说家杜拉为电影撰写电影剧本时,认为找到了救命稻草了,所以会出现那样的尴尬场面:中国的电影专家向罗布-格里叶提问:“你写小说,也写电影剧本,你在进行不同的创作时是怎样思考的?”罗布-格里叶的回答极其简单:“写小说时用小说来思考,写电影剧本时,用电影来思考。”这个回答可难为中国的电影综合论者了。“写电影剧本时,用电影来思考,那岂不是还是用文学来思考吗?”没有共同语言是很难交流的。
  现在全世界存在着大量改编小说的电影,在三十年代好莱坞在中国的代办们甚至发明了所谓“文艺片”的新名词,而某些中国电影“专家”至今误认为好莱坞确有这类影片。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具备了“文学性”,这种改编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改编作品的质量是不会超过原著的。苏联电影艺术杂志有一条很好的规矩,亦即,只发表首创的电影剧本,从不发表根据其它艺术形式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剧本。用改编作品来证明“文学性”确实是美学上的无知,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忽视这样大量存在的事实,即一部水平不高的小说能改编成一部好影片。贝拉.
巴拉兹就指出了这一点:
  “难道我们不知道有许多有名的(并非指经典)影片是根据的小说改编的,如法国著名导演奥菲尔斯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为《巫山云》);好莱坞电影儿名导演福特拍的《告密者》;好莱坞导演休斯顿拍的《马尔它之鹰》(该片成为侦探类型片的典型);好莱坞导演霍克斯拍的《长眠》;福特拍的《最后的乌拉》;霍克斯拍的《广阔的天空》;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拍摄的《莫舍特》。至今比较平庸的小说还是源源不断地改编出重要的影片,如阿基的《非洲女王》、《毕业生》、《最后一场电影》、《教父》、《再会,哥伦布》、《午夜牛郎》等等,人人都可以开出这样一张名单来。当然,畅销书几乎无例外地都上了银幕,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生意十足的劣等品。所以对这类小说进行提高并不难。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小说所选的材料本来就不适合于文学的表现,而更适合于电影视听的表现。”
  (小说改编的汜滥成灾甚至赞成这样可笑的误导,我国电影界竟有人坚决相信《飘》的原著是经典文学作品。对于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无知难道还要讨论吗?)据估计,1980
年仅仅是三个美国商业电视网为新的黄金时间的系列片的五百个剧本和75
个预演插曲就化了一亿美元。而其中实际上只有25个左右投产了。优秀的电视作家写一个小时的预定剧本就能得到三万到四万美元,并且为将来的节目得到一笔版税。一名作家声称,“在电视发展的彩票中唯一保证能中彩的人就是剧作作家。”而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96
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可能突破一万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现象。当电视剧本的创作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时,电影与电视也就完全溶合了。不过这里所谈到的是正常情况,也就是指独创的电视剧本,无论是单本剧还是连续剧。根据小说改编的那些作者不在此列。还有一个问题看来已经是十分明显的,亦即从世界范围来说,各国较大的大学和教育机构对作家和导演的教育已经专业化了,并且还认识到这样一个整体观念,即学生作家也应当导演电影和电视产品。而导演也应当有写作的经验。“作家兼导演”或“导演兼制片人”被看作是实现一部真正具有表现力的电影或电视作品的理想的、天才的结合。从制片角度来说,目前,尤其是在电视创作中,作家的地位逐步升级的影响意味着,银幕作家必须了解导演艺术,以及电影/电视创作中其他的许多方面;正如导演必须更多地知道那叫做“银幕剧本”的作品的概念和结构。不过这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而言,而一般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去发现他们的才能究竟有多少。
  因为综合艺术论是绕道苏联传过来的,所以这里举两个苏联电影剧本的片段,(
这两部影片在大陆既找得到剧本,也找得到录像带。《两个人的车站》是电视台经常播放的节目。大家可以把原剧本与影片对照来研究。再看我们大陆中国的电影是怎样写的。
  《一个人的遭遇》
  安德烈把脱下的破烂衣服扔在板铺上,说:“他们要我们采四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坟上只要一方石子也足够了。”
  “嘘!……”有人警告他。
  沉默。板铺上躺着和坐着人们──人的影子,骨头架子。
  夜晚。整个营棚都睡着了。
  营棚门嘎吱吱地响起来,接着又砰地关上了。
  走廊的水泥地上传来打了铁掌的皮靴声。大家都醒来了。有人踢开通走廊的矮门。
  手电的刺眼的光。高个子的党卫军军官弯下腰走进来。
  “第三百三十一号!跟我来。司令官米勒先生叫你去。”
  手电光在板铺上的人们脸上扫过。光芒钉住安德烈的脸。安德烈站起来。他勉强移动两腿,向门口走去。板铺上的人们都抬起身来。
  “到米勒那儿去吗?……别了,老兄……”
  安德烈抱住一个人,跟他告别,又几个人握手。他走到院子里。
  集中营的上空一片繁星。
  索科洛夫的声音:“我想,’你的苦可吃到头啦,
  安德烈. 索科洛夫,照营里的叫法是第三百三十一号……’”
  他和高个了军官走近警卫队长的办公室。他们走进门去。
  警卫队长办公室里,窗台上放着鲜花,干干净净。墙上挂着希特勒的照片。全营的长官坐在桌子旁,共五人。他们坐着,狂饮着白酒,吃着咸肉。桌上放着一大瓶白酒、面包、咸肉、渍苹果、各种打开的罐头食物。
  安德烈在房间中央站住了。高个子军官在桌旁坐下来。
  安德烈瞧着食物。他的眼睛越来越模糊了。随后眼前的雾消散了。安德烈好容易才使眼光离开桌子。德国人带着会心的冷笑,交换着眼色。
  索科洛夫的声音:“我饿得像只狼,早已跟人的生活绝了缘,。可现在面前却摆着那么多好东西……”
  米勒喝得醉醺醺的,坐在桌子旁边,直对着安德烈的面。他玩弄着手枪,把它从这只手抛到那只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瞧着安德烈。
  安德烈双手贴住裤缝,碰响磨坏的靴跟,大声报告说:“司令官先生,战俘安德烈. 索科洛夫奉命来到。”
  米勒的脸上现出不怀好意的微笑。他很感兴趣地仔细瞧着安德烈。
  “怎么样,俄国佬,你说采四方太多吗?”
  “是的,司令官先生,太多。”
  “你说做坟只要一方就够了吗?”
  “不错,司令官先生,足够了,甚至还多呐。”
  米勒站起来,说。
  “元首的英勇军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因此我也特别抬举你:为了你说这些话,现在亲自来枪毙你。这儿不方便,咱们到院子里去。”
  “听便。”安德烈回答说。
  米勒站着,考虑着什么。接着他把手枪扔在桌子上,倒了一大杯白酒,拿起一片面包,再加上一小块咸肉,一起交给安德烈。
  “临死以前干一杯吧,俄国佬……”
  安德烈从他的手里接过玻璃杯和夹肉包。
  “为了德国军队的胜利。”米勒结束说。
  安德烈站着,一只手拿着一杯白酒,一只手拿着夹肉面包。他把杯子搁在桌子上,放下点心。
  “谢谢您,可是我不会喝酒。”
  米勒对他瞧瞧,笑了。又回头望望自已人。
  “你不愿为我们的胜利干杯吗?那你就为自已的死亡干杯吧。”
  “为自已的死亡和摆脱痛苦,我愿意干杯。”
  安德烈拿起玻璃杯,咕嘟咕嘟两口就喝了下去。那几个德国人钦佩地瞧着他。
  一胖军官用肥胖的手鼓起掌来。
  安德烈用手掌把嘴擦得干干净净。
  “谢谢您。我准备好了,司令官先生,走吧,您打死我得了。”
  米勒仔细对他瞧瞧。 “你临死以前吃些东西吧。”
  “只喝一杯酒我是不吃东西的。”安德烈回答。
  米勒跟同伴们交换着眼色。
  “他说什么呀?”(德语)那个鼓掌的胖军官问。
  米勒向他低下头去,说着些什么。大家哈哈大笑。
  胖军官又倒满一大杯酒。米勒把杯子递给安德烈。安德烈喝酒,又把空杯子放在桌上。
  桌子和那几个德国人都罩上了迷雾。一切都向旁边和上面浮动。随后又什么都清清楚楚了。
  米勒高高地扬起两条白眉毛问:
  “你怎么不吃啊,俄国佬?不用客气!”
  “对不起,司令官先生,我喝两杯也不习惯吃东西。”
  米勒鼓起腮帮,嗤的响了一声,接着哈哈大笑。他一边笑,一边叽哩咕噜地对其他几个德国人说:
  “这是……一个……大胆的……家伙……”(德语)
  大家都笑着,推开椅子,向安德烈转过头去。甚至看得出,他们的眼光充满好奇的表情,变得温和些了。
  米勒倒第三杯酒。
  安德烈咕嘟咕嘟几口又把酒喝干了。他拿起面包片,取下上面的咸肉,咬了一小口面包,把剩下的放在桌上。胖军官惊奇得张开嘴巴,两手撑住桌子边缘,欠起身来。那高个子不动声色地坐在沙发椅上,伸开手脚。
  米勒很严肃地对安德烈瞧瞧。他整整胸前的两个铁十字章,从桌子后面出来。
  “听好,索科洛夫,你是一个真正的俄国兵。我也是一个军人,我尊敬值得尊敬的敌人。我一枪毙你了。再说,今天我们英勇的军队已经开到伏尔加河畔,完全占领了斯大林格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因此这特别宽大,送你一条命。回到你的住区里去吧。这是因为你的胆量而赏给你的。”他从桌子上拿起一个不太大的面包和一块咸肉,交给安德烈。安德烈惊慌失措。他使劲挟住面包,左手拿着咸肉,没有说一句话,就来个向后转,向门口走去。他走近门口,放慢脚步,使人觉得他是在等待背后打来的枪弹。米勒站在桌子旁边,目送着安德烈,一只手机械地抛弄着手枪。从他脸部的表情看不出他是不是准备开枪。安德烈走到门槛边上,不由得停了一刹那,甚至于稍微转过头去。然后他大踏步沿着走廊走去。他走到院子里。集中营的上空依旧是一片繁星。
  索科洛夫的声音:“这一次死神又在我的身旁滑过去了,只让我感到身上一阵冰凉……”
  安德烈在院子里走着。他身子摇摇晃晃,越来越难保持平衡了。他把面包和咸肉紧紧地抱在胸前。安德烈从一个哨兵的旁边走过。那哨兵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第四营房的门口。安德烈跨过门槛,就昏倒在地上。安德烈躺在地上,周围站着好多个俘虏。有几个向他弯下身去。有人在划火柴。
  “索科洛夫!……你还活着吗?”
  “他根本没有被打伤……”
  “基督复活了……”
  有人兴奋而羡慕地拖长声音叫道:
  “朋友们,他喝得烂醉了。”
  有人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从下面照亮了一个茨冈模样的阴郁的脸。有人问:
  “这是什么意思啊?……他不会把我们出卖吧?”
  拿火柴的人愤怒地向他转过脸去。
  “你这是在说谁啊!难道你不知道索科洛夫吗?”
  他们把安德烈抬到板铺上,让他睡好。
  黎明。睡在安德烈旁边的人推醒他。
  “安德烈……安德烈……朋友们在等着你呐。该起来了……”
  睡着的安德烈的脸。他躺在从前跟伊林娜一起住过的小房间的床上。伊林娜一只手轻轻地抚摩着他的头。
  “该起来了,安德留沙。该起来了……”她说。“喝一点儿醒醒酒吧,只是别再喝了,我的好人儿……”
  安德烈起来,走到桌子前面。他回头向摇篮望望,摇篮里躺着小小的阿拿多里。婴孩不知在向什么西微笑,接着笑出声来,挥动两只小手,嘴里吹着泡泡。桌子上放着一杯伏特加,一条酸黄瓜。
  米勒从墙壁里出来,走到桌子旁边,拿起玻璃杯,递给安德烈。
  “你是一个真正的俄国兵……”
  安德烈躺在板铺上,睁开眼睛。睡在旁边的那个人向他弯下身去,一只手摩摩他的头发。
  “是时侯了。我们等着你呐。快要赶我们到采石场去了。”
  安德烈坐起来,两只手掌捂在脸上,接着挺直身体。
  “讲吧,是怎么一回事?”那个划火柴的人说。
  安德烈擦擦前额。
  “以后再讲吧。既然碰到这样的机会,得先把东西吃了。”
  “咱们怎样分配这些东西呢?”睡在旁边的那个人声音哆嗦地问。
  “大家平分。”安德烈回答。
  《两个人的车站》 中译本第5 页
  普拉东. 谢尔盖耶维奇也来到餐厅,找了个座儿,掀开锃亮的锅盖,睢一眼叫人
  恶心的红菜汤,再看看肉饼,嫌恶得直皱眉头。这样的饭菜他碰都不想碰。可是
  周围的人却狼吞虎咽地吃着。
  “姑娘!”普拉东叫道。“可以过来一下吗?”
  答话的是女服务员薇拉,她的一双眼睛毫无顾忌地瞪得大大的,但是那张俊秀的脸上已留下了饱尝世态炎凉的痕迹。
  “不行!”俊气的女服务员蛮横地回答。
  “您是这里的服务员吗?这桌子归不归您管?姑娘!……请您给我要个清淡点儿的菜!”
  “您有溃疡病还是怎么的?”薇拉笑了,一面对另一顾客说:“一卢布二十戈比,钱正好!……谢谢”
  “对了,”普拉东点点头,“一瞅你们的菜,我就得溃疡病了!”
  “等我去给您要能吃的菜……”薇拉边忙着边说,“这是找的钱,谢谢……等菜做得了,您的火车也开走了!再说,溃疡病人也不该上餐厅吃饭,得了溃疡病就该在家呆着!……”
  说到这儿,薇拉倏地向门口奔去:
  “喂,这位客人!您忘记付钱了!"
  “钱搁在桌上了!”那人不客气地说。“老实说给我们吃这种东西,不该我们掏钱,该你们赔我们钱!”
  薇拉飞快跑向那位客人吃饭的桌子──桌上没有钱。
  “钱哪儿去了?”薇拉大声问道。“谁拿钱了?”
  当然,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同情她。
  “姑娘,你们老做过路旅客的生意,该先收钱才对!”一位顾客建议。
  广播喇叭传来一阵含混不清的声音。
  就餐的人往外涌去。
  普拉东也跟着往外跑。可是,薇拉板起面孔挡住他的去路。
  “掏钱!”
  “我什么也没有吃!”
  “我可看透你们了。一个说付了钱,可根本不见钱的影儿,另一个说没吃!……
  拿一卢布二十戈比来!”
  “您好好看看!”普拉东恼怒地说。“这样的东西我会吃吗?”
  “我只要回头一看,您就溜到阿拉木图去了!”
  “我不去阿拉木图,我去格里鲍耶陀夫市!我没吃,就不掏钱!”
  这下可把薇拉气坏了:
  “不付钱就别想走!我那一丁点儿工资,还不够替你们这群人垫帐的呢……”
  普拉东不等她说完就打断了她:“你们这些吃餐馆饭的,替大家伙儿垫钱也垫得
  起!”
  这话说得太过分了。
  “你们这号人,掏一个卢布二十戈比就倾家荡产了?!巴维尔. 瓦西里耶维奇!”
  薇拉果断地对把门的说。“叫尼古拉沙来!”
  把门的很老练,从口袋里掏出哨子尖声吹了起来。
  “哪怕你们把全城民警都开来,我也不付钱!”普拉东矜持地挺直腰板。“我没吃!这可是原则问题!”
  一个年轻的民警中尉来到门口。
  “尼古拉沙,”薇拉开口道,“瞧这个花花公子,”她把头向普拉东那边指了指,
  “要清淡点儿的,我告诉他来不及做,他就把份饭吃了……”
  “我没吃!”普拉东气冲冲地插了一句。
  “我们查一查!”中尉说。
  “你们怎么查?”普拉东发火了。“查大便?”
  “……他还不肯付钱!”薇拉总算把话讲完了。
  “那么,我们作个笔录,”民警公事公办地说。“您不肯付钱……”
  “可是没等您写完列车就该开走了!”
  “我写得快,”尼古拉沙中尉笑了,“我常干这事儿。您坐的是哪趟车?”
  “他的车已经开走了!”薇拉幸灾乐祸地说。“小气鬼,活该!”
  “怎么,走了?”普拉东大叫一声,推开民警就冲出门去。
  “逮住他!”薇拉声嘶力竭大叫起来。
  “现在他跑不了啦!”民警懒洋洋地向薇拉摆了摆手。
  普拉东跑上月台,垂头丧气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节车厢已经快从视野里消失了。普拉东骂了一句“真见鬼”,便向一个戴红制帽的车站值勤走去。
  “您瞧,我误了车。问题不在于一卢布二十戈比,而是太不公道。她说‘付钱’,
  可我没吃你们的饭!”
  “不错!”车站值勤点了点头。“您是没有吃我的饭!”
  普拉东可没心思开玩笑:
  “什么时侯有去格里鲍耶陀夫的车?”
  “出门就得多加小心,乘客同志!”车站值勤没有放过这个训人的机会。教训人总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的火车既准时,又舒服。去格里鲍了耶陀夫的列车二十点四十六分开。”
  “那么车票怎么办?车票在那趟车的列车员的手里。”
  “怎么样?”普拉东背后响起民警的声音。“您到底是付一卢布二十戈比呢,还是让我作个笔录?”
  薇拉从民警背后探出头来,她还系着那条带花边的围裙。
  “真不害臊,看着倒蛮象个读书人,亏你有脸来讹一个可怜的女服务员!”
  普拉东一把抓住车站值勤的袖子说:“那我到底臬才能离开这儿?连你们这儿是什么地方我都不知道。”
  “开车前十五分钟来找我,我带您去见列车长,他会处理的。”
  “他要是不付钱,我们就自已处理他!”薇拉威胁着说。
  车站值勤烦了,从普拉东手中挣脱袖子,扭头就走。
  “还是付钱吧,”中尉好心好意对普拉东。“作了笔录事儿就更难办啦!”
  觉察到民警善意的目光,普拉东明白过来,他只好牺牲原则会这份饭钱了。他把钱递给薇拉,连瞧都不瞧她一眼。
  “为了那顿没吃的饭,给您三个卢布,不用找了!”
  薇拉收下一张三卢布的钞票,在围裙兜里翻零钱找给他:
  “用不着,把找的钱拿去!”
  “给您的小费!”普拉东傲慢地说。
  “也许我不收小费呢!”
  “也许你们餐厅还不讹顾客的钱呢!”
  “中尉同志!你可是亲眼看见的,我把他的臭钱找给他了!”薇拉伸出手把钱递给普拉东。
  普拉东故意把手往背后一背。
  于是薇拉弯下腰,把一张一卢布的钞票和一些零钱整整齐齐放在柏油路上,做作地扭着屁股沿月台走了。民警对普拉东已失去兴趣,便去巡视开往郊区的电气列车。那儿的乘客正在上车,个个争先恐后地往里挤。
  “真浑!”普拉东望着薇拉的背影怒气冲冲地骂道。
  一个看热闹的人老盯着普拉东。普拉东犹豫了一下,还是捡起了搁在地上的钱。
  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写作问题
    我所耽心的好莱坞电影儿入侵我国电影市场(不久的将来就轮到电视市场)终于成为事实。我国商业发行放映网系统为了自己的生存,最终只能引进好莱坞电影儿来解决问题了。理由也很简单,倒不是他们不想维护自己的民族电影事业,而是观众喜欢看好莱坞电影儿,或者把话说白了,是我们的观众现在不喜欢看国产片。
要知道,好莱坞电影儿始终虎视耽耽地盯着中国这个号称拥有上百亿观众人次的
电影市场。我可以把大革文化命运动结束之后,好莱坞电影儿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动向的来胧去脉,说得一清二楚(此处从略),因为我早就在观察它了。反对把好莱坞电影儿主动地引进我国市场,这是对的。但是还存在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儿终于闯了进来?有没有我们自身的问题呢?我看不仅有,而且很严重。那就是,我们抵御不住好莱坞电影儿。有人把这个问题归之于,好莱坞有钱,可以拍大制作的钜片。但是,为什么在1949年前的上海,上海的首轮影院都掌握在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手里的时候,我们的国产片依然享有相当大的一批观众呢?中国观众喜欢看中国影片,这是规律。但是当国产片不好看的时候,观众也就自然转向外国影片了。耐人寻味的是,七、八年前,我国电视台把当年好莱坞电影儿用来和电视相抗衡并以失败告终的那一批影片(主要是早已经不在美国电影院放映的西奈马斯科甫宽银幕影片)来和我们电影院的国产影片抗衡,(好莱坞在花钱培养它的潜在的中国观众,)而今我国的电影院又用十大钜片来把电视台已经为好莱坞电影儿培养好味口的观众再争取回到电影院来,(当然,我们的电影杂志的功劳也不小,也出了不少力气,理应得个什么金像奖之类的东西。)真是莫大的讽剌。抵制不是办法,需要的是竞争。争观众。要竞争,就得有争观众的手段。
    可我们的影片没有竞争力,毛病出在那里呢?从二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故事电影学了几十年的好莱坞电影儿,甚至在八十年代还有人说,否定好莱坞乃中国电影理论之一大错误,在九十年代还有人说,反好莱坞是极左思潮,可就是没有人学会它的生意经。头脑清醒点儿!好莱坞电影儿是生意经,不是艺术。而它的生意经是靠电影的本体发财的。电影要好看,那只能依靠电影的本性。不同意的话,可以去问一下心理学家。他们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感觉、知觉、认识、记忆等,其中包括视觉和听觉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电影电视的视听语言既可以用来表达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和感情,也可以用来表达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和感情。我们硬是不肯利用它。好莱坞的确是财力雄厚,但是如果花大钱用综合论来拍,恐怕是赔得更多。不好看!
    从生意经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电影电视综合艺术理论是赔钱的理论。为什么那部好莱坞电影儿《巴顿》可以用视听语言来进行帝国主义的思想宣传,而我们却不会呢?甚至没有看出《巴顿》的反动性,还在中央电视台播了若干遍!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看出来。
    我国的 “ 电影综合艺术理论 ” 给我国的电影创作实践带来的第一个危害就是 “电影文学剧本”
这个非骡非马的概念,这是一个根本无法拍成真正的视听作品的 “貌似文学的的作品” 。 文学是“看不见听不见的”
,电影电视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好像是一个有视听能力的人在向没有视听能力的人求教。而电影文学剧本这一概念带来的副产品就是,翻译的外国电影剧本也一概都染上了文学性,进而具体化为“可读性”。于是原来旨在供具体拍摄影片用的外国电影剧本的中译本就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如在一部西部片的电影剧本
(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 ,那个没有文化的牛仔居然能说出“ 整装待发 ” 这样文绉绉的词来。如果对照一下原文剧本,那个牛仔非旦没有说
“ 整装待发 ”
,而且那句话连英语语法都不通,还带南方口音(由拼音体现出来的)。大量这类外国剧本中译本使我们的电影电视创作者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外国的(包括好莱坞的)电影剧本也是讲究
“文学性”
的。说老实话,我国电影界的外文翻译根本不懂电影本体。他们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外国的电影剧本是那样写的:怎么连一点文学性都没有?这类中译本对于专业电影电视创作者来说是毫无参考价值的,而对于初学电影的电影学生,对于学编剧的电影学生,尤其有毒害。这类中译本只不过是给一般读者解解闷的。我认为,掌握外语的年轻的电影电视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做一些外国剧本的翻译工作,还那些剧本以原来的面目。
    另外,中国电影电视界的人士们对好莱坞的电影儿有着一种莫明其妙的、不正常的兴趣。好莱坞的娱乐片被一些人捧为艺术作品,那个垃圾金象奖也被捧上了天。那些所谓
“ 研究外国电影的专家们 ” 动辄这个金象奖,那个金象奖的,吹得比好莱坞自己的宣传机构还要起劲。好象只要嘴上挂着 “ 金象奖 ”
,脸上也就有了光似的,也就算是个艺术家了。无知的人也太多了一些。就其实,大概是有些创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和好莱坞电影儿相比,发现差距很大,那么,既然自己的那种所谓
“ 作品 ” 尚且可以称作艺术品,毛泽东也说我们的作品是艺术,自己尚且可以大言不馋地说,“ 我,作为一个艺术家…… ”
那么,那些处处高他一筹的好莱坞电影儿也理所当然是艺术作品了。我确信,他们打心眼儿里认为好莱坞电影儿是艺术。这是一个水平问题。
    既然如此,那我们总该从好莱坞那里学到一点东西吧。但是,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至少,好的东西没有学到手。就目前电视播出的那些有关介绍好莱坞电影儿的节目的内容是那么的幼稚,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在一些有线电视台的节目中,好莱坞电影儿竟成了精品,富有教益的精品,而且是外加了
“ 文学性 ” 的精品,那就是在整个节目的过程中,总有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像日本默片时代的站在银幕前的那个 “ 辩士 ”
那样在说画面,在看图识字。
    一句话,从“电影综合艺术论”来研究好莱坞电影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比如,我曾遇到一位年轻的电影理论工作者,他反问过我,“
你说好莱坞电影儿是用画面来讲故事的。可是我看好莱坞电影里的对话也不少。”
这是从综合论的角度来看问题。就象一个庸医也可以说,体温37.1
也是发烧一样。他没有考虑,如果这场戏由他来写,那么对话的分量会不会这么少。又如前几年,有人居然用那位在好莱坞无容身之地的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来证明好莱坞电影儿不都是坏的一样。这是知识思想方法问题。
    从商业电影的生意经出发,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电影的本体为依据,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也就是说,它从来不是用文学性来讲故事的。它是靠使用电影本体来发财的。再说得具体一些,它是靠调动人的视听幻觉来吸引观众的。因此,它的电影剧本(好莱坞从来没有“文学剧本”一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术语的小问题)所强调的就是,如:(好莱坞人语)
    “一个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画面”一词有欠准确,英文是IMAGE,
亦即“视觉形象”,我在这里还是采用多年来的中国的习惯用法)
    “……要给剧本以视觉的幅度。”
  “应该把戏中所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
  “场景是你用活动影像来讲故事的地方。”
  “……从视觉上把故事安排得更紧凑。”
  “要写一个富于视觉动力的段落。”
  “主人公走出一家银行,是一个故事,如果跑出银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一向花四十分钟读一个剧本,我是在脑海里‘看’,而不是从文学风格或内容的角度去读它。”“电影是一视觉媒介。你必须设计从视觉上去揭示人物的矛盾冲突。”“电影是一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每一个人物都应从视觉上显示出一种个性。”
    “一个房间的布置必须在房间主人出现在其中以前,就让观众了解到他的性格。”
    “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言谈,表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画面都在讲一个故事,种种画面和影像揭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
    “肉体上的跛━━从视觉上━━衬托出精神上的特点。”
    “任何场面都处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中”……而“电影的空间是由光和声来塑造的”
    以上都是好莱坞人说的话。大陆中国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说法,就会说,这是视觉轰炸,我们不搞这个。这些扬言不搞视觉轰炸的人大概就是九十年代管电影电视的人提出?电影的可视性?时所考虑的对象。问题就在这里:观众喜欢这个,你拦得住吗?这正是好莱坞电影儿的窍门。好莱坞是生意经,没有票房价值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干的。不会使用视听语言的人,他们是不会要的。只懂文学的人是不可能在好莱坞谋生的。
    好莱坞的窍门还不仅限于此。他们十分明确电影的纪录本性首先给制作带来的是什么。好莱坞有一条经验:“越是虚构的作品,细节越要准确”。电影的纪录机器带来了逼真性,带来了纪录影像的具体性和精确性。因此他们的制作成本中几乎有一半以上是化在美工上的。有人强调说,我们没有钱,所以细节没法准确,但是一旦有了钱,可以搞大成本制作的时候,不是一样没有注意细节的准确性吗?如果连沙滩上的一块石头都可以用画上一块石头的景片插在沙里来代替,观众会愿意看吗?二战的日本零式飞机可以和二战以后苏制的安-2飞机进行空战,蒋介石可以乘安-2,1942年以前可以出现吉普车,那么,韭菜岂不也可以代替麦苗了吗?
    在好莱坞电影儿的每一个段落中都有长、宽、的运动来加强镜头的立体幻觉。在好莱坞的电影剧本中的分场都是动-静-动-静-动-静……因为对话比较拖,观众很容易感到冗长,不耐烦,所以要及时转动作场面。动作场面紧张,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时间长了,观众容易感到疲劳,因此要及时转对话场面,让观众能得到休息。
    好莱坞的电影儿的制作者明白,光波和声波的连续性可以分散观众对结构的注意,也就是说,光波和声波的连续性相对削弱影片的结构。而在一个运动着的瞬息媒介中,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那个运动着的光波和声波的连续性。所以好莱坞的电影儿的结构是相对松散的,而强调光波和声波的连续性。一场从情节上来说可有可无的追逐场面可以长达十几分钟,而且在一部电影儿里,决不仅限于一场打斗或追逐。
    一味强调‘文学性’的人却热衷于好莱坞,真是天下一大奇谈。满拧。有人一方面主张综合艺术论,一方面又说,“
反好莱坞乃中国电影理论之一大错误也 ”
。事实是,如果要赞成好莱坞,那就得反综合艺术论,因为两者是格格不入的。赞成综合艺术论的人,根本不可能接受好莱坞的创作方法。他可以像普通观众那样,看着好莱坞电影儿
“ 真好看 ” , “ 真棒! ” 但是他永远弄不清楚,那是怎样拍出来的。
    我在这里用一部好莱坞电影儿的剧本和根据它拍出来的影片作为一个实例来说明,好莱坞的电影剧本是怎样创作的。
    我是反好莱坞的。但是请弄清楚,我反的是什么。
  第一,我反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亦即它那表现形式的全封闭的观念,
  第二,我认为,好莱坞电影儿是娱乐片,
  第三,我反对有人把好莱坞电影儿捧为艺术作品。至少我还不敢丢这个脸。
    但是我认为,作为娱乐片,那么,数好莱坞电影儿世界第一。可以说,至今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企业能够拍出超过好莱坞水平的娱乐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感受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