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聋儿网心理与行为问题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登录其他聋人网站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点击以上小图标,可将本文分享到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豆瓣网、腾讯朋友、QQ好友和空间等处!
“问题聋儿”的心理指导与行为纠正
作者:佚名 日期:日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nbsp&录入:毛毛虫 &nbsp &
&问题聋儿&指的是生理、心理缺陷及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在品行上存在严重缺点,性格发展上有偏畸的聋儿。其外显特征主要表现为打斗、攻击、说谎、偷窃、惧怕、自残、易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聋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在聋儿少年时期,这些轻度的心理行为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完全可能造成聋儿社交无能、社会能力下降、反社会倾向、人格、行为障碍等,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或家长应从那里着手做起呢?
一、潜心观察研究,掌握聋儿缺陷心理及行为特征
针对&问题聋儿&的客观存在及其预期发展的不良后果,有关心理专家曾特别指出:教师或家长给予孩子的心理行为指导和矫正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应创造一个适应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实际上,大多数家长或非专业教师往往未予重视,其原因:一是不懂聋儿缺陷心理及聋儿问题形成的根源;二是不注重指导方法的研究;三是没有创造一个适应聋儿心理行为发展的环境。聋儿后天之所以有如此问题,一方面与母亲在妊娠时接触有毒物或放射线,或有妊娠并发症、合并各种感染有关;一方面与聋儿出生后大量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而导致聋有关。这样,出生前或出生后而导致的聋儿极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但这并不是造成聋儿日后问题的主要根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教师对聋儿的专制、体罚或变相体罚、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虐待、放纵及社会对聋儿的歧视、不公平待遇等因素。找到了聋儿问题形成的根源,就能有所针对地去顺应其心理发展的理想空间,以阻断其不良心理、行为的发展途径。比如在认识到聋儿模仿能力强,且容易接受暗示这些特点后,教师或家长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认识到聋儿天性好胜心强,酷爱成功的心理,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聋儿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其可能化解聋儿因能力低、知识水平差等易造成失败的因素,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聋儿在付出劳动之后,能收获一份成功,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了,也应多给予他们以亲切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逐步培养自信心。同样,在聋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后,也能对其表示一份信任,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正不良行为。老师及家长的这份信任和信心鼓励将对问题聋儿的问题矫正,促进其今后的身心及个性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掌握教育尺度,对&问题聋儿&提出合适的改正要求
&问题聋儿&一般是指心理发育上有不良倾向和表现以及在品行上存在严重缺点的儿童,这些聋儿常被列入&差生&的行列。事实上,这类儿童在学习方面可能并不差。对其&转差&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正上,与学习补差有着质的区别。一般来说,教师或父母切不可对聋儿教育督促过甚,期望值过高。因为聋儿长大后所表现的傲慢、孤僻、嫉妒等不正常心理,与幼年受其父母及教师的过分督促有关。过高过苛的要求、过甚的督促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心理上产生压抑感,也容易发生一些过激行为,如逆反等。事实告诉我们,对问题聋儿实施心理指导、行为矫正、剔除其身上的&积垢&,无捷径可走,更不要指望在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聋儿心理、行为障碍的程度,制定合适的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现代教育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计划能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更能适应聋儿的接受特点,有利于聋儿解决&问题&,重新列入健康发展行列。反之,不仅劳而无功,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促使其形成傲慢、孤僻、嫉妒等新一轮不正常心理。
三、实施爱心教育,避免消极的惩罚和长期的心理刑罚
一些聋儿之所以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聋儿&。除了与自身的残疾等因素有关外,还往往与某些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聋儿缺乏爱心有关,如我校八年级一姓周的女同学在刚刚入学时,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尊敬师长,她品学兼优,深受同学和老师们喜爱,但从三年级开始,该生性格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异常忧闷和抑郁,进入青年期后,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和孤傲。与父母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经常与父母发生口角,父母在万分悲哀的同时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通过深入了解,发现问题就出在悲痛欲绝的父母身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容不得孩子出现丁点差错,当孩子偶然做错了一件事后,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讨厌她,给予其长期的心理刑罚。通过对其父母的家教指导,使其父母认识到了自己做法的错误,并通过对该生的心理疏导,目前,该生与其父母僵化的关系开始有了缓和,避免了该生想要&远走高飞&的不良后果。确实,有的&问题聋儿&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教育者(包括家长)对聋儿缺乏爱心,自身也容易冲动,就好比火上浇油。
四、利用交替作用,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缺陷心理专家证明:行为问题既可由不良的交替作用而形成,也可有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如果聋儿的欲望得不到正当的途径来满足,无论怎样压抑,它也可以变个形态再出现。消极制止的另一种结果是&阳奉阴违&。如我班有几名乒乓爱好者,由于学校条件差,只有一张乒乓球台,平时只供教师专用,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聋儿就想方设法进乒乓室打乒乓,违反了学校纪律,受到老师的正面教育后,表示愿意改正,但时隔不久又死灰复燃,情节比前几次更恶劣,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拿到钥匙开门,就索性把门踢坏。根据交替规律,这些同学的行为问题有不良的交替作用形成,那么,也可用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聋生的行为进行否定性批评的同时,肯定了这几位同学&爱好体育&的积极一面,干脆又添置了两张新球桌,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开放,并时常组织乒乓赛,满足了这些乒乓爱好者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在有效阻止了坏的行为发生的同时,规范了聋生的行为。&问题聋儿&毛病多,容易遭人嫌弃,如果我们在实施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时,能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充分利用再交替作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使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自然就会振奋他们的情绪,变得乐于接受教育。
五、倾听聋儿心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
&言,心声也&,即便是谎言,也往往能从侧面意识到孩子的心境。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只要给予孩子慈母般的关爱,抱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一切的孩子&的思想而工作,就完全能取得孩子信任、热爱和一份天真无邪的亲情,孩子也就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向你倾诉,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关爱,得到一份满足,此时,应认真地倾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努力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消除其心中的烦恼,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其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会遇到孩子易哭、易怒、不听话、忧郁、懦弱时,教师可以考虑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或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到田间劳动。总之,是让孩子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赞成&莘莘学子&游戏于山水之间。他认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收获一份好的心情,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性情,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总之,一切&问题聋儿&都是心理不健康的结果,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潜伏期中,总会表现出一些现象,如果在初期就予以注意,就能做到防微杜渐。比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时医治聋儿的疾病、及时对聋儿开展语训、改变父母或师长对待&问题聋儿&的态度,就可以使这些聋儿获得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个性的新的有利因素,促进聋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8页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2期l总第78期)chi鹏∞JoumalofspecialEduc“on(M仰心bl
No.12。2006(SerialNo.78)
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
赵俊峰¨张杰1黄卫红2
(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475004;2.河南省开封市聋哑学校,河南,475001)
摘要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中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
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聋儿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探讨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对于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聋
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和其他心理状态的发展等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聋儿心理理
论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主要原因是语言交流障碍、早期家庭环境不良、学校教育不
够重视等。对聋儿心理理论的培养应从注重早期诊断和语言训练、促进家庭中有效的
语言交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扩大聋儿人际交往等方面人手。
关键词聋儿心理理论培养
分类号G762
1引言社会群体,由于听力障碍使得他们不能进行正常语
言交流,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交往。这种生活
Pre眦ck和woodm圩在1978年在对黑猩猩进行和交往方式严重影响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从而阻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提出“心理理论”一词。心理碍他们的日常交流以及社会能力的良好发展。2006理论是儿童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研究一直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Happe等人…认为,所谓“心理理论”(neoryof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人总数的34.28%,其中6岁以下的聋童约80万,14此对相应行为做出的因果性预测和解释。当前理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儿。论界已经广泛地认可推断他人心理状态表征的能听力缺失严重影响着聋儿的心理发展,进而影响和力并且据此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基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本的能力。刘明等人心1的研究表明幼儿心理理论理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正常儿童,对弱势群体尤其是的发展水平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能力有一定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刚刚起步。本文的相关。JaIletWildeAstington等人旧1的研究发现儿将综述前人研究的结论,分析聋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会对他们的日常交流产生影响究的现状,挖掘影响聋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社会和心并能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从理论上看,如果儿童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学校和家长提出建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比较高,就能够较好地理解他设性的教育建议。
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感知他人的信念,2
更好地与同伴产生一些诸如合作、竞争、亲社会等国内外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社会行为,这些对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国外最早对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始于1995年,利,进而影响他们的事业及终生的发展。短短十几年时间,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从
聋儿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多角度对之进行了探讨。大部分研究使用的材料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是经典的错误信念范式,这种范式对研究心理理论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聋儿作为特殊的具有较高的效度。在发展心理学中,心理理论的研*赵俊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习心理。E—mail:j铀a063@h0嘶ail.c∞。
万 方数据
第1页/共8页
寻找更多 ""关注聋儿心理与行为问题
关注聋儿心理与行为问题
聋儿的言语、心理、智力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影响聋儿健康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听觉障碍无疑是造成孩子异常心理问题扩大化的最主要因素,还有继之而来的语言交流障碍。
聋儿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需要障碍: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聋儿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一些聋儿有较明显的固执创造性的表现,可与情感交流缺乏有关。
情绪发展障碍:由于听力损失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对语言的理解有着正常人想像不到的困难。大多数聋儿的语言发育相当迟缓,然而聋儿的想像力却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敏锐。在对语言的理解上,聋儿往往借助唇读来捕捉语言信息。视觉补偿在聋儿的认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所以他们常常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和沉默。聋儿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他们常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们明显地不够敏感,甚至有一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被周围环境所理解,甚至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就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
有冲动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缺乏关隘的家庭中成长的聋儿,其冲动性行为表现得更明显,这可能是聋儿的孤独心理造成的。
学习障碍:聋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他们在学习上有正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除了听力语言方面的障碍外,还有明显的注意力缺乏表现。由于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此容易疲劳,常常会有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和反应迟钝的现象,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社交障碍:听力语言障碍会妨碍社会交往,聋儿往往难于结交同龄的正常儿童,愿意留在家里自寻乐趣或选择其他聋儿交往。这样会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缺少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所以作为聋儿的家长,必须善于观察,用他们易于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家长也应该充分理解聋儿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应认识到聋孩子也同正常少年儿童有着一样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聋儿家长应注意造就一个关怀、理解孩子的环境,不要轻易对孩子的性格、行为下定义,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应当多鼓励他们同正常儿童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在家中避免溺爱和无原则的迁就,更不要忽视对聋儿的关怀和爱护。家庭成员要有意同聋儿多做一些语言交流同聋儿做游戏,进行一些必要的户外活动。只有作为家长的您能充分了解聋儿的心理与行为,才能引导聋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安全检查中...
请打开游览器的javascript,然后刷新游览器
浏览器安全检查中… .
还剩 5 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聋儿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