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成熟以抽天缨到成熟用多少天

玉米的一生(详解各生长关键时期)
我的图书馆
玉米的一生(详解各生长关键时期)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叫做玉米的一生。它经过若干个生育阶段和生育时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一)生育阶段:在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态特征、生育特点和生理特性,可分为3个不同的生育阶段,每个阶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与时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1.苗期阶段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该阶段又分播种到拔节期两个时期。a.播种--三叶期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埋入土中,当外界的温度在8度以上,水分含量 60%左右和通气条件较适宜时,一般经过 4 - 6天即可出苗。等到长到三叶期,种子贮藏的营养耗尽,称为“离乳期”,这是玉米苗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所以浇足底墒水对玉米产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种子的大小和播种深度与幼苗的健壮也有很大关系,种子个大,贮藏营养就多,幼苗就比较健壮;而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到出苗的快慢,出苗早的幼苗一般比出苗晚的要健壮,据试验,播深每增加2.5厘米,出苗期平均延迟一天,因此幼苗就弱。b.三叶期--拔节三叶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玉米从自养生活转向异养生活。从三叶期到拔节,由于植株根系和叶片不发达,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有限,幼苗生长缓慢,主要是进行根、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玉米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2.穗期阶段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这一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墩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3.花粒期阶段玉米从抽雄至成熟这一段时间,称为花粒期。玉米抽雄、散粉时,所有叶片均已展开,植株已经定长。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就是基本停止营养体的增长,而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的阶段,出现了玉米一生的第三个转折点。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叶片不损伤、不早衰,争取粒多、粒重,达到丰产。(二)生育期和生育时期1.生育期玉米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一般早熟品种、播种晚的和温度高的情况下,生育期短,反之则长。2.生育时期在玉米一生中,由于自身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论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内部生理特性,均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称为生育时期,各生育时期及鉴别标准如下。(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50px的日期。(2)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2-75px。(3)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茎节总长度达2-75px,叶龄指数30左右。(4)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46左右。(5)大喇叭口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雄穗进入四分体期,叶龄指数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20px左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6)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125px。(7)开花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8)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50px左右。(9)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10)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11)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以划破。(12)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一般大田或试验田,以全田 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标志。需肥规律玉米苗期对磷肥特别敏感,拔节前后对钾肥敏感,抽雄前对氮肥敏感。从吸收强度分析,玉米氮磷吸收的最大强度时期,出现在小喇叭口至抽雄期;钾吸收的最大时期,出现在大喇叭口至抽雄期。如何确定施肥量?平均亩产500千克时,每生产100千克籽粒按需氮2.9千克、磷1.2千克、钾2.4千克,计算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的施用量(尿素含有效氮46%,过磷酸钙含有效磷16%,氯化钾含有效钾50%) (假设土壤含氮量14)。氮肥(尿素)需用量(千克/亩)=(500/100×2.9-14×50%(土壤利用率))/(46%×40%)=40.76(千克/亩)折碳铵114.13(千克/亩)。按此方法每亩应施过磷酸钙50.12 千克。施肥量(千克/亩)=(计划产量需要的某种元素– 土壤对某元素的供应量)/ (施用肥料所含的某元素量* 肥料利用率)玉米突尖和空杆的原因1、雄穗对雌穗的抑制作用由于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而雌穗分化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晚,生长势弱。当外界条件不合适时,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形成秃尖或空秆。2、开花期间遇到高温或低温造成不能正常的授粉。在开花期间,温度高于38度时或低于18度时雌雄不能正常开花授粉、受精,形成秃尖或空秆。3、抽穗期间遇到伏旱天气在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水最多的时候,遇到伏旱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和花丝延后。在这种情况下花粉生命力弱,致使花丝容易枯萎,造成受精不良,形成秃尖或空秆。4、营养不良雌、雄穗在分化期营养不良,光合面积小,有机物质积累少,使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秆;而玉米旺长阶段,如果养分过多,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导致生殖生长减弱,使向雌穗分配的营养减少,也会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秆。在缺硼、锌等元素时会造成花而不实造成空秆或秃尖。5、连续的 阴雨天气在开花期间,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不足,花粉吸水膨胀破裂而死亡或粘结成团,造成不能受粉形成秃尖或空秆。6、栽培密度过大由于密度大,田间通风条件差。在开花期间受粉不良或因为密度大植株营养不良造成影响雌、雄蕊分化,形成秃尖或空秆。
馆藏&1495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玉米,这个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又名苞谷、棒子或六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种粮食,与水稻或小麦相比,它排在它们的后面。可是如今,在多数人追求精而细的摩登时代里,它甚至于显得有些相对地粗鄙与低微了。
  然而我们无法忘记,正是这个极普通平常的作物,在十五世纪被哥伦布首先发现于古巴后,便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十六世纪的时候,它便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地得到了栽培。从此,无论在富饶的沃土里,抑或是贫瘠的土地上,它生根了,开花、结穗了,用自己的生命顽强、执着地存在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你看,在那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或者是阡陌纵横的长江流域,又或者是高低起伏的山区丘陵,皆有玉米的身影。它们植株高大,茎强壮而挺直,叶宽大而碧绿。在无垠的田野上,它们一排排,一列列地立着,仿佛是身着绿军装,头戴红缨盔的战士们,在那里站岗放哨,个个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夏日来临,在那生长的季节里,在狂风暴雨之夜,它们就显现出非凡的灵性了:叶片尽情地挥舞着,整个玉米的植株在激情与喜悦中不停地颤栗。雨水流过玉米雄健的花茎,注进微吐缨络的美丽雌蕊里,然后顺着叶根一直流到深入大地的根系之中。雨霁天晴,晨曦微露,它们由于在暴雨夜的天地交融,幸福的泪珠还挂在玉米的叶片和红缨络上,是那么地晶莹剔透,是那么地激荡充沛。
  你再看,在无边的旷野上,不论是站在砂壤、壤土上,还是站在粘土上的玉米,经阳光雨露沐浴后,它们开始抽穗,灌浆,最后长成了金灿灿的,抑或是黑坳坳的,或是白亮亮的谷子,开始供养着人们。&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D锓砂尊兀跻跸哪具起&。诗人描述的蒸藜炊黍,自当别有风味,而待玉米全部成熟收获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幅丰收图景:农家小院里,草屋土楼上,皆挂有那一根根雄壮的棒子,显出其生命力何等的旺盛;星光下,晨曦里,人们忙碌着使玉米脱粒,那声音彼此起伏,仿佛是开了一个以钢琴为主旋律的演唱会,其欢快的场面,又是何等的热烈。
  是呵,性灵的玉米,不仅供给了人们的营养,而且在丰收的季节里,与人们一同分享着喜悦。可是,玉米也有着自己的性格。那就是执着与坚忍。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与土壤中,汲取着天地的精气,吸收着土壤的养分,坚定不移地发芽,执拗地展示着结穗的天性;其次是它的刚强与韧性。记得一位作家对玉米的这一性格,如此描写道:&一把玉米的种子抓在手里,发出沙沙的响声,常常让人联想到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碰撞,也常常让人想起玉米种子被动物咀嚼,在钢磨中破碎以及在铁锅中搅拌时发出的脆响。那种咯嘣咯嘣碎裂的声音,会震得人心直颤动。&是的,正是玉米的这些性格,使得它在几百年里,在世界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着,延续着,真诚地把一生献给了人类。
  可惜,要求人们不多的玉米,现在却越来越少的人在关注它们,甚至让玉米远离大地,来到城市的某个角落,或做成煮玉米,烤玉米,或制成蒸熟的糯玉米,对玉米的黯然神伤全然不知,玉米的香味也被强行抛洒于路边道口;或者,让还没有成熟的玉米,来到时尚的快餐店、大餐馆,做成了上品的小甜玉米笋,供人偿新品嫩,再或是,让玉米们来到娱乐城、电影院,把它们打扮成香喷喷的爆玉米花,装在漂亮的纸杯里向来客兜售,供人消遣。此时,人们对玉米的境遇,不是愤然而是已欣然接受,或麻木不仁,或干脆漠然置之。这是人们对玉米的轻视,其实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贱踏。
  然而,玉米终究是玉米,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不管人们对它作何种评价,也不管人们把它抛向哪里,它总能坚强地生存着,奉献着。我要高声赞美玉米!一切正义与善良的人们,必将同我一样,相信这样的预言:玉米是普通的、卑微的,但它们必将是最终的&麦田的守望者&;玉米是灵性的、坚定的,它们必将是最受到人们的称赞者;玉米是执着的、韧性的,它们亦必将是人们最值得的关注者!  
                         (散文编辑:月然)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共有个评论
发表新评论
本版责任编辑
杭州灏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众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欢迎访问.常年法律顾问:李庆兵律师
本站文章都为散文在线原创文章,除了作者本人或是
散文在线同意可以转载外,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载.如有私自转载和盗取文章者,散文在线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将我们的网站散文在线告诉你的好友,我们会无限感激!管理QQ:
散文在线签约群:
散文在线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1|玉米缨-(常见病预防与治疗)搜索热词:
玉米作物名称
&玉米品种有:先玉335、郑单958、KWS2564、KX3564、KWS3376.先玉335 (一)先玉335 (二)KX3564&KWS3376
玉米品种特点
品种介绍1、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KWS2564、KX3564、KWS3376。品种简介:先玉335,其品种来源:母本为PH6WC,来源为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自育;父本为PH4CV,来源为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自育,于2006年国审,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06026。并于2009年获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长势较强,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清秀,叶片上举,株高290厘米左右,穗位高103厘米左右,全株叶片数20片左右。花粉粉红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9厘米,穗行数15.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半硬质,千粒重350克左右。品质:其籽粒均匀,杂质少,商品性好,籽粒容重776克/升,粗蛋白10.91%,粗脂肪4.01%,粗淀粉72.55%,赖氨酸0.33%。抗性:抗玉米瘤黑粉病、灰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高抗茎腐病,中抗黑粉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主要特点:适应性广、熟期适宜、产量高、稳产性好,稳产性好于郑单958;容重高、含水量低、籽粒亮泽,营养品质与国内品种相仿,商品品质好;籽粒灌浆期长,苞叶薄且长度适宜,蜡熟期自然展开,后期利于籽粒快速脱水,收获时含水量低于国产品种;主要缺点是:生育中期因风雨天气易发生根倒,但倒后折断率低,后期可向上曲挺,有一定幅度的减产。产量表现:平均亩产950公斤,与SC704相比,增产在10%以上。田间表现丰产性好,稳产性突出,适应性好。生育期:130天左右,种植密度:株/亩。适应性:适应性广,熟期适宜,≥10℃有效积温在2900℃以上的地区种植。2、郑单958品种简介:郑单958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堵纯信教授选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郑单958品种保护授权号为CNA,品种来源:1996年用郑58×昌7-2(选)组合育成。特征特性:苗期发育较缓慢,幼苗第一子叶呈椭圆形,叶鞘为紫色,叶片浅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0cm左右,穗位120cm左右。雄穗分枝紧凑,11个左右,花药黄色, 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形,密度较小时有双穗现象,穗轴白色且细,穗长17cm左右,穗粗5cm左右,穗行数14-16行,千粒重320g左右,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87.8%左右。品质:粗蛋白质含量9.33%,赖氨酸0.25%,脂肪3.98%,淀粉73.02%。郑单958是一个耐密植品种,但不能过密;产量表现:大田生产,一般亩产900kg左右,高产可达1000kg。属中晚熟杂交种,生育期在125天左右。适宜密度株/亩。主要特点:株型清秀紧凑,叶片较薄,根系发达,株高穗位适中,授粉后灌浆快,落黄好,籽粒成熟早,因而适应范围广,耐密植,产量高而稳定,受多雨寡照影响小;穗子中型、均匀、轴细,粒深,出籽率高,不秃尖,空秆少,高产、稳产性好,商品性极好。抗性:郑单958该品种抗倒性强;具有较强抗倒能力,综合抗性好,高抗矮花叶病毒、瘤黑粉病,抗大小斑病。结实性好,耐干旱,耐高温。适宜地区:适应性广,≥10℃有效积温2900℃以上的地区种植。3、KWS2564品种简介:KWS2564由德国KWS种子股份有限公司选育成功,于2005年新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品种来源:以KW4M029为母本,KW7M031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原代号KWS2564。特征特性:属中晚熟玉米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紧凑,耐密植;株高300厘米左右,穗位高130厘米左右,成株叶片数19-20片。茎基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5厘米左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0粒左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轴细粒长、出籽率高;千粒重346克。品质:含粗蛋白9.94%,粗脂肪3.61%,粗淀粉74.1%,赖氨酸0.295%。生育期136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晚3-4天。平均倒伏(折)率0.5%左右。抗性:经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高抗红叶病,中抗茎腐病,感丝黑穗病,高感矮花叶病。产量表现:平均亩产951.9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0.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968.9 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1%,最高亩产可达1300公斤以上,是目前高产潜力最大的玉米品种之一。种植密度株/亩。适宜区域:≥10℃有效积温3000℃以上的地区种植。4、KX3564品种简介:玉米杂交种新品种KX3564由德国KWS公司KW4M029×KW7M14杂交选育而成,于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审玉2006年41号)。于2004年和2005年参加新疆自治区春播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新审玉2006年41号。2007年申请新品种保护,申请号:。
& & &品种来源:以KW4M029为母本,KW7M11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特征特性:幼苗叶片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第一叶椭圆形。植株:半紧凑型,株高280 cm左右,穗位110cm左右,总叶片数19-20片。雄穗:一级分枝8-14个,护颖绿色,花药黄色。雌穗:花丝品红色。果穗:柱型,红轴,果穗金黄色,穗轴细,穗长19.4cm,穗粗5.2cm,秃尖0.4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42.1粒,穗粒数662粒,单穗粒重229.4 g,出籽率84.5%。籽粒:马齿型,黄色,千粒重342 g。品质:2008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容重738g/L,粗蛋白8.84%,粗脂肪3.44%,粗淀粉73.64%,赖氨酸0.26%。抗性:抗倒伏,持绿性好,活杆成熟,经中国农科院2009年田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感丝黑穗病,另应注意玉米螟的防治。突出特点:持绿性好,活杆成熟,穗轴红色,秃尖较小,出籽率较高,脱水快。适宜于大面积精量播种和机械化收获。不足之处是遇到干旱时表现的效果不明显。产量表现: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产891.76公斤,比郑单958增产5.86%。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903.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78%,居第1位。在北疆大面积生产示范中,平均单产930公斤/亩,最高单产达1100公斤/亩。亩保苗6000株左右。适宜地区:≥10℃有效积温2900℃以上地区种植。5、KWS3376品种简介:KWS3376玉米中的标准粮饲兼用型品种,中熟品种。德国KWS公司选育的,已在新疆审定。来源:母本为KW9F576,父本为KW6F513。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活杆成熟。特征特性:株高300-32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株高约270厘米,穗位约100厘米,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左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行粒数36行左右,籽粒排列整齐,品质好,籽粒黄色,偏马齿形,穗轴粉色,千粒重360克左右,出籽率高。品质:品质好,经新疆农业科学院测试分析中心检验,蛋白质11.05%,粗淀粉67.91%,脂肪3.6%,容重804克/升。成熟后脱水快、适合大面积机械收获。抗性:抗病能力强,耐高温,抗倒伏,高抗丝黑穗病和黑粉病,耐旱性好。产量表现:在新疆伊犁地区高密度种植亩产在950公斤以上。播种密度:本品种耐密性较好,生产中应适当加大密度,亩保苗6500株左右。适应地区:≥10℃有效积温2300℃的地区,生育期为110天左右,新疆半山区、半冷凉区、春播及南疆地区复播。
玉米生理学特性
1.1 玉米的生长习性玉米(Zea Mays L.)属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根系为须根系,除有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地下节根(从地下节根长出的称为地下节根),一般4-7层不等;支持根(从地表以上茎节长出的节根)一般2-3层左右,入土角度较陡,伸入土中后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抗倒伏功能,另一方面也具有吸收水分、养分和合成氨基酸等功效。玉米根系的主体是地下部分的节根,一般生长在30-50厘米的土层内,部分可深扎入地表以下下2米左右。按根发生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又可分为三种:(1) 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上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统称初生根,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 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吸收营养的最重要器官。(3) 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营养物质吸收、合成、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株高度在1-4.5米不等,因品种、土壤、气候及栽培条件有所不同。一般有15-22等不同数量的节,节与节之间称为节间,每节生有一叶片,节间的长度自下而上长度在增加,但直径逐渐减小,其中地下4-6节节间距短,一般情况下,结穗部位的节间距最长,其次是结穗处的上、下两节间较长。茎横截面一般呈圆或椭圆形,髓部充实而疏松,生长期内富含水分和营养物质,成熟后髓部变干收缩。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玉米除上部4-6节外,其余叶腋中都可形成腋芽。全株一般有叶片15-22片,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厚而坚硬,紧包茎秆,与叶身连接处为叶舌。叶片主脉白色较宽部称为中肋,叶缘呈波浪状;叶舌膜质,着生在鞘与叶片交接处。叶片窄而大边缘呈波浪状,有绒毛,叶在茎的两侧互生,叶片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或微呈耳形,叶片顶端渐尖,表面暗绿色,背面浅,较正面光滑,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的叶面积最大,随着玉米的不断生长,下部叶片回逐渐老化,,如果还礼不当或气候的影响,下部叶片老化的速度加快,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异位花序。雄花生于植株的顶端,俗称天花,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因遗传和栽培环境而略有不同,主要以遗传为主。雄穗的主轴和分枝上成对排列的雄小穗,且有颖片包住两朵雄小花,每朵雄花有内稃、外稃和3个雄蕊构成, 花成熟,内、外颖均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把花药送出即为散粉。花药多为黄色,也有的为紫、粉红色等,每个花药内约有2000个左右的花粉粒;雌穗:生于植株中部的叶腋内,雌花序是由茎杆与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节间缩短(果穗柄)由多片叶状总苞片所包裹,红色或白色穗轴且粗大,着生许多纵行排列的雌小穗。每个雌小蕊有2朵小花,1朵结实。结实雌花有内稃、外稃、2片鳞被和1个雌蕊组成。花柱和柱头细长,合称“花丝”,有黄色、浅红或紫红色,花丝密生有茸毛,便于接受花粉。雌穗上的雌小穗成对排列,每个雌小穗只结1个子粒,所以果穗上的子粒行数都成双。一般雄穗开花比雌花吐丝早3-5天。子粒为颖果,外形近圆形或扁平形。子粒由果皮、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少数有紫、红、黑或呈花斑等颜色,栽培的品种多以黄色和白色为主;一般果皮占种子6-8%;胚乳可贮藏营养物质,胚乳占种子的80-85%,胚乳有角质和粉质之分;胚较大,在子粒一侧,有胚一侧常表现出一定的凹陷,胚约占籽粒重的10-15%。千粒重一般约200-350g不等,出籽率(占果穗总重量)一般在80%左右。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内部胚乳结构等,把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硬粒型、马齿型、齿型、蜡质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爆裂型、有稃型。(1)硬粒型:也称燧石型。籽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近胚部分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由、红、紫等色。籽粒品质好,是中国长期以来栽培较多的类型,主要作食粮用。(2)马齿形:又叫马牙型。籽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故名。籽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黄、白色,少数呈紫或红色、食用品质较差。它是世界上及中国栽培最多的一种类型,适宜制造淀粉和酒精或作饲料。(3)半马齿型:也叫中间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籽粒顶端凹陷较马齿型浅,有的不凹陷仅呈白色斑点状。顶部的粉质胚乳较马齿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质较马齿型好,在中国栽培较多。(4)粉质型:又名软质型。胚乳全部为粉质,籽粒乳白色,无光泽。只能作为制取淀粉的原料,在中国很少栽培。(5)甜质型:亦称甜玉米。胚乳多为角质,含糖分多,含淀粉较低,因成熟时水分蒸发使籽粒表面皱缩,呈半透明状。多做蔬菜用,中国种植还不多。(6)甜粉型:籽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中国很少栽培。(7)蜡质型:又名糯质型。籽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且蜡状,胚乳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食性似糯米,粘柔适口。中国只有零星栽培。(8)爆裂型:籽粒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质地坚硬透明,种皮多为白色或红色。尤其适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中国有零星栽培。(9)有稃型:籽粒被较长的稃壳包裹,子粒坚硬,难脱粒,是一种原始类型,无栽培价值。1.2 玉米的生物学特性1、温度玉米属于喜温的短日照作物,全生育期内要求的温度较高。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在8-10℃之间,当温度低于8℃发芽速度缓慢,在16-21℃时发芽旺盛,速度快;一般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当温度超过40℃时将停止发芽,并对种子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苗期,短时间内可承受零下2-3℃的低温,在两叶一心时,零下3℃是低温的临界温度,否则幼苗就会出现冻伤现象,严重时出现苗死亡。拔节期日均气温要求15-27℃,在18℃以上较合适;从抽雄到开花日均26-27℃;灌浆和成熟在20-24℃较好,低于16℃或高于25℃,对淀粉酶的活动产生影响,如子粒灌浆不良或出现败育的现象。2、光照玉米是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在12小时内,成熟提早。长日照则开花延迟,甚至不能结穗。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开花结实。玉米为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光的饱和点高,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叶·小时。3、水分玉米的植株高大、叶面积较大,因而蒸腾作用强,生长期间内最适的降水量为600mm左右。干旱或水涝都将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降水过多,光照时间减少,同时降低有效积温,部分病害加重,增加倒伏的概率、杂草生长旺盛而与玉米产生竞争。玉米虽然需水较多,其蒸腾系数较大麦、燕麦、紫花首清、三叶草相比都低,一般在240-370mm。由于玉米有强大的根系和自我调节功能,尽可能从土壤中吸收所需的水分,当遇到高温、空气干燥时,叶片自动向上卷曲,以减少蒸腾作用,促使植株内的水分平衡,若不是严重缺水,一般不会造成植株干枯致死,但会对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玉米生育期间的土壤水分状况是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试,苗期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出苗到拔节期为60%左右,拔节至抽雄期为70%-80%,抽雄至吐丝期为80%-85%,受精至乳熟期为75%-80%,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70%-75%,蜡熟至成熟期为60%左右。从生育期的需水量来看,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持水量50%-55%时,就需要灌溉。尤其在夏季,田间蒸发量大,玉米耗水量大,应及时测定田间持水量并进行补充水分,一般在连续10天左右没有充足的降水的情况下,就要灌水补墒,否则就会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在灌浆期,影响玉米干物质的形成,导致减产。4、土壤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即可,以有机质丰富的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冲积土和厚层草甸土为最好,pH为5-8范围内均可种植玉米,其中以6.5-7.0最为适宜。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较少的有Fe、Mn、Zn、Cu、Ba等。玉米从抽雄前10天到抽雄后25-30天是玉米干物质积累最快、需肥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吸收量占总需肥量 70-75%的氮、60%-70%的磷、65%的钾。1.3 玉米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任何作物在土壤中生长,对土壤的质地、结构、养分、水分等都具有一定的要求,玉米作为一种需水、肥量较大的作物,虽然适应性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虽然不很严格,也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1)首先是土壤质地、结构玉米在壤土、砂壤、粘土上均可生长。由于玉米根系发达,需要良好的通气条件,这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质地黏重的土壤上生长,其结构紧密,通气不良,易板结,玉米苗期生长缓慢。而砂质土壤,质地疏松,通气良好,早春地温上升快,出苗率高,幼苗生长迅速,但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有效养分容易流失导致营养供应不足,影响中后期生长。因此,土壤空气中含氧量10%-15%最适宜玉米根系生长,如果含氧量低于6%,就会影响根系正常的呼吸和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对于高产玉米要求土层深厚、疏松透气、结构良好,土层的厚度要在1米以上,活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团粒结构应占30%-40%,总空隙度为55%左右,毛管孔隙度为35%-40%,土壤容重为1-1.2克/厘米3。(2)其次土壤有机质与矿质丰富。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要在1.5%-2%,含氮0.08%,速效磷含量60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80毫克/千克,对于土壤微量元素硼含量大于0.6毫克/千克;钼、锌、锰、铁、铜等含量分别大于0.15毫克/千克、0.6毫克/千克、5毫克/千克、2.5毫克/千克、0.2毫克/千克。(3)再次是土壤的PH值适宜玉米生长的土壤pH值为5-8,其中以6.5-7.0最合适。玉米耐盐碱能力差,特别是氯离子会对玉米产生较大的危害。 (4)最后是土壤中水分状况要适宜耕层深度要在20厘米以上,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排灌条件较好的中、上等肥力的地块,以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冲积土和厚层草甸土等为最好,且在同一地块最好不要连作超过2年,否则这样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导致减产。1.4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物候期物候期是指玉米出苗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根据玉米的生长特性,人们生产上可以根据物候期的标准,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苗期:从第一片绿叶从胚芽鞘中抽出计算,玉米苗高至2厘米、全田达到60%-70%以上时即为出苗期,气温低于8-10℃可造成烂种,土壤含水量低于11%或高于20%对出苗均不利。在苗期要进行及时查苗,发现缺苗应立即补苗,确保苗全;若补苗过晚,易形成弱苗,从而结实不良,甚至不结穗;苗期最适宜温度为18-20℃,根系适宜生长的土壤温度为5cm地温20-24℃;最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2%-14%。苗期在短时间内含水量低于11%有利于蹲苗。 & & & & && &&拔节期:植株基部比较坚硬,能摸到基节凸起,基部节间已开始伸长2厘米左右,全田达到60%以上时为拔节期。植株拔节,最适宜温度24-26℃,土壤含水量17%以上。拔节后降水量在30mm以上,平均气温25-27℃,是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当气温在24℃以下时生长速度放缓,此时土壤含水量低于15%易造成雌穗部分不孕而形成空杆。在拔节期至拔节后10天左右的时间内进行追肥,可以促进茎生长和幼穗分化作用。& & &抽穗开花期:雄穗顶部从顶叶中抽出约3-5厘米即为抽雄,雌穗花丝吐出苞叶即为吐丝。一般抽雄比吐丝早到2-5天不等。此时月平均气温应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65%-90%为宜,大雨过后天晴,并伴有1-2级的微风、田间持水量80%左右为最好,有利于开花授粉。当温度高于3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土壤含水量低于15%,易造成雌穗不能正常抽出或花丝干枯的现象,而花粉会很快丧失活性;而≤24℃不利于抽雄,阴、雨或气温低于18℃不利于散粉,对授粉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持续几天的阴雨,容易出现“突尖”,“满天星”现象,玉米穗缺粒现象严重。& & &灌浆期:灌浆阶段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是22-24℃,是玉米籽粒快速增重期,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干物质积累速度愈快,千粒重愈高。反之,灌浆速度减慢,经历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千粒重降低。此时最适宜灌浆的日照时数为7-10小时,温度在16℃时停止灌浆,影响淀粉的合成、运输和积累;当气温高于25-30℃,呼吸消耗增加,也不利于物质的积累,而且加速了功能叶片的老化,易导致子粒灌浆不足。成熟期:果穗苞叶变黄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有的品种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表示玉米已经成熟。全田达到80%以上植株达到成熟标准即为成熟期,如果达到此期就可以收获。
玉米播种前处理技术
一、种子处理(一)种子选择的原则标准及技巧优良的品种和种子是丰收的基础,品种选择是玉米生产的第一步;品种间在生育期、产量水平、抗性上以及适应区域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个地区表现优良的品种,在其他地区却不一定,生产上因品种选择不当或劣质种子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如何选择适合需要的优良品种和种子是玉米生产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一般认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选择品种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明确当地自然条件是否适于玉米生长,如土质?地力?积温?降水?光照?无霜期、海拔高度等,选择在本地区能够正常成熟的品种,在秋季第一次重霜来临之前,粒用玉米必须达到生理成熟或出现黑色层,否则籽粒含水量较高、容重较低、造成品质下降。一般情况,在不影响上下两茬作物丰产丰收的前提下,选用生育期适宜的杂交种,一般以当地无霜期时长的90%选用品种较为稳妥,如当地无霜期100天,选生育期90天的品种。随着气候变化,一些年份秋霜来的较晚,连续两三年晚霜,人们容易放松警惕性,种植一些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而造成较大损失,这一点在一些冷凉地区容易发生。2、根据玉米需肥量以及土壤肥力选择品种
&不同品种对肥水条件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有些杂交种茎叶茂盛,喜水喜肥,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产量高,但在瘠薄地上生长不良,表现减产;有些品种对肥水要求不高,耐瘠薄性好,抗逆性强。因此根据各地土壤、需水肥情况选用品种,是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如果土壤肥沃、灌水方便,在选择品种时应尽可能选择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土壤肥力低、灌水条件差则会引起玉米生长发育延迟,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注意选择抗旱、耐瘠品种,如果在土壤粘性大、易板结的粘土或轻度盐碱土中,应选择芽鞘硬、出苗快、耐盐碱品种。3、选择在当地至少进行了3年以上试验示范的品种。在当地经过3年或更长时间的试验示范以后,通过田间表现基本可以确定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经过玉米育种的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的品种,其表现较好且稳定,这样产量会有一定的保障,种植风险相对较小。4、要选购通过审定的品种,最好选择高信誉度的正规大型售种企业的良种,选购玉米品种一定要到可信度较高的正规商家或育种科研单位的销售部门购买。购买种子还应详细应掌握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有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对《种子法》相应条款的了解,购种者应从不同角度考察经营者合法性,是否具有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种子标识、标签是否合法,防止上当受骗。(2)种子选购的同时向经销职员说明种子特性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是否满足当地种植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检阅所购种子外包装袋上标识是否齐全?详尽?有效,符合国家种子标准,同时索要发票或信誉卡及品种特性说明单(书)。(3)在场所固定、信誉较好的经销商处购种,防“种托”的欺诈行为,不要过分追求种子价位低。(4)货比三家,多方咨询。充分了解所购品种种性。选择成熟度好,色泽好,整齐一致、畸形粒少、大小均匀且价位适中的种子购买。(5)购买种子时,对购买同批次种子进行抽样并封存,注意保存种子及封样袋种子,为今后维权提供依据。(6)选选粒大饱满、生活力强的新玉米种子。确定品种后,选购时必须选用纯度高、粒大、饱满的籽粒作种子。大粒种子胚较大,胚乳贮藏养分多,其幼苗生长速度比秕粒种子快,有利于培育壮苗,同时大小一致的种子出苗后,田间整齐度好,尤其对于制种来讲,有利于去雄。秕粒贮藏养分少,抗逆力低,发芽所需时间长;在田间生长中也处于劣势,容易形成弱株空株,影响玉米的整齐度,不利于田间管理。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当年生产的新玉米种,胚呈凹形而有光泽,生活力强、发芽势强、发芽率高,出苗速度快、苗壮。陈玉米种发芽势弱、发芽率低,出苗速度慢、苗弱。所以在春玉米生产中,要选生活力强,籽粒大小均匀的新玉米种子,尽可能避免使用陈旧种子。5、选择生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的品种。生育期相近的品种产量潜力可能相差较大,品种的生产潜力不能仅从穗子的大小、穗行数、行粒数、粒深、双穗率和叶子竖立(紧凑)与平展等特殊性状来判断,品种的生产潜力体现在产量水平上,是一个综合指标,要根据品比试验的产量结果来选择品种。6、选择高抗倒伏的品种选择抗倒伏的品种非常重要,尤其是多风地区,倒伏虽然与环境及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但品种的遗传差别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倒伏一般有生育期间的倒伏和成熟后的倒伏。生育期间的倒伏危害较大,严重的可导致绝产;而生育后期或生理成熟后的倒伏虽然对产量的影响较小,但会造成品质下降、籽粒腐烂、鼠类损失加重、机械收获难度加大,收获成本增加。7、选择抗病或耐病品种不同地区主要病害的种类和发病程度不同,如玉米丝黑穗病是东北春玉米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黄淮玉米区则危害较轻。品种的抗病性除参考品种的特性介绍、当地种子公司或农技推广部门的品比试验外,还应适当参考当地其他农户的种植经验,了解品种在当地的表现及适应情况。8、多品种搭配种植多品种搭配种植可减少病虫危害和抵御干旱、低温等不利环境条件,一般2-3个品种间搭配,其生育期相近,一般相差在一周之内最好,一方面可减少中早熟品种因干旱等因素引起的花期不遇、授粉不良而导致的减产,可延长授粉期;同时又能使品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可减小秋早霜的危害。另外品种的搭配种植,可增加玉米的遗传多样性,减轻因品种抗性丧失带来的损失。9、选择实用品种目前多数农户对新品种比较感兴趣,这也体现了农民对高科技生产和新产品的渴望,但需指出的是新品种不一定适合需求,要考虑与生产管理水平、土壤肥力状况等相匹配。另外在目前的管理情况下,一些新品种没有在当地经过试验,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还不太清楚,种植风险相对较大。因此选择品种要从实用出发,切不要盲目求新。10、选择高质量的种子。种子质量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其影响有时会超过品种间产量的差异。因此生产上不仅要选择好的品种,还要选择高质量的种子。在现阶段,我国衡量种子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品种纯度、种子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四项。国家对玉米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4项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一级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二级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6%,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我国对玉米杂交种子的检测监督采用了“限定质量下限”的方法,即达不到规定的二级指标,原则上是不允许作为种子进行销售的。但随着生产播种实行精量播种技术,应再提高对种子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发芽率,如果发芽率不高,在减少播量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缺苗。目前各地都加大了对种子纯度的监管力度,市场上销售的合格种子已经过清选。因此,新购入的种子质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一般不需要进行二次清选。为满足对机械精量播种的要求,对于已购入质量较差的种子仍需进行简单人工筛选,剔除杂物?瘪粒?小粒?胚根损坏粒等。11、因特殊需求而选择专用品种如果种植加工产业?饲料业专用的品种,如高赖氨酸玉米等,除注意以上原则外,应预先了解市场情况,根据市场需求与销路确定详细种植的专用玉米种类,一般最好先拿到订单,再按订单要求进行选种、生产,如高淀粉品种、高油品种和优质蛋白玉米品种、糯玉米、甜玉米等,可以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二)种子播前处理在生产上能否出苗,达到苗齐、苗壮、苗匀,一方面看种子外界环境,更主要的取决于种子本身的活力和发芽力;另一方面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危害使得种子出苗不正常,病苗、弱苗多,甚至不能出苗。为减轻地下害虫及种子带菌的影响,提高种子的出苗率,达到苗全、齐、壮的目的,在播种前须采取晒种、催芽、药剂处理等措施。种子处理是农作物播种前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也是为全苗?齐苗?壮苗?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对种子处理一般包括包衣?拌种?闷种?浸种?磁化等方法。目前,生产上主要还是采用包衣的方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效果较好;药剂闷种已不再推广应用。对于播前土壤墒情不太好的情况,为加速种子发芽,可采用播前浸种方法处理种子。1、晒种 玉米在播种前,通过晒种、浸种和拌种,可以增加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并可减轻病虫危害,以达到苗齐、苗全、苗壮的目的。因此,可以选择晴朗的天气,连续晒种1-2天,应注意晚上防止受潮。这不仅可提高种皮的透气性,提高发芽率,出苗率可提高10%以上。同时日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杀死种皮表面的病菌,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
2、浸种催芽播期土壤墒情较差而难以保证种子发芽时,有必要采用催芽播种,一般播种前2-3天将种子置于冷水中浸泡12-24小时;45℃的温水浸泡6-8小时;500倍磷酸二氢钾液浸泡8-12小时,并在25-30℃条件下催芽。注意催芽期间每隔2-3小时翻动一次,以保证种子受热平均。经24小时,当种子拧嘴露白时摊开阴干后播种即可,切记浸过的种子勿晒、勿堆放、勿装塑料袋;阴干后用药剂拌种,如用40%乐果乳油拌种可防治各类地下害虫;用种子量0.05%的硫酸铜粉末拌种可防治黑粉病和丝黑穗病。注意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发芽率。饱满硬粒型种子时间可长些,秕粒、马齿型种子时间应短。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在旱地播种需要浸种,以防土壤干旱影响出苗,浸过的种子要及时播种。对于催芽后的玉米种子,不宜进行包衣。3、药剂拌种对易感丝黑穗病的品种,可用0.4%粉锈宁拌种,拌种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纵;也可用杀虫剂50%辛硫磷50毫升兑水3公斤拌种20公斤堆闷4小时后播种,或种衣剂拌种、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对于地下害虫及玉米病害混发区,要大力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配药剂拌种。在拌种时,要遵循先拌杀虫剂,晾干后再拌杀菌剂的原则。专用种衣剂包衣可选用正规厂家的专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既防病又治虫。注意对于丝黑穗病发生的地块,如果选择含戊唑醇的种衣剂,同时正确使用含烯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其播种深度不应超过3㎝,否则会产生药害。在丛生苗较多的地块,选用含有克百威、含量在7%以上的种衣剂效果较好。4、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采用人工或机械用种衣剂包衣种子,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苗期病害、提供肥源、防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同时还可附加保水剂?增强抗旱能力、防止种子带菌,促进幼苗生长发育。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成膜剂等加工制成。可按一定的药、种比(一般在2%左右)对种子进行处理,种衣剂在种子表面3-5秒即可固化成一层药膜,等于给种子穿了“防弹背心”。种子包衣取代常规的种子药剂处理,对机械播种没有影响,药膜牢固,药粉不易脱落,药效持久,能预防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目前种衣剂类型很多,应根据当地详细情况选择种衣剂。目前销售的玉米种子,包衣一般在售种或有关企业采用包衣机械来完成,少量种子包衣,可按种衣剂说明书要求人工来完成。种衣剂的种类所含成分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微量元素、助剂、填料、着色剂、成膜剂等,为药、肥复合型。按其预防对象不同,分为病虫兼防型和防病型两类,这两类方法因地制宜。病虫兼防型主要有35%克多福悬浮种衣剂,克百威(呋喃丹,用于杀虫)、多菌灵等。防病型主要有穗迪安(烯唑醇)超微粉种衣剂、卫福悬浮种衣剂等。目前,不同厂家生产的玉米种衣剂所含成分配比各不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种衣剂选择及使用注意事项:(1)根据用药目的、农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选准种衣剂品种。玉米种植户,要根据往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具体的选择不同成分的种衣剂。(2)要“三看”,一看农药有没有“三证”,即: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执行的质量标准,有此三证的产品才属合法的产品;二看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是否清楚,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及时与厂商联系;三看国家的抽检报告,在农业部委托下,法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部门每年都对任意一种种衣剂进行市场抽检,无论合格与否都出具最终检验报告,而只有抽检合格的产品才能投入使用。目前大多数的种子,种子企业已经对其进行了包衣处理,包衣机包衣均匀,质量好,效率高。对于少量的可以采用人工包衣,具体方法是将药加入盛种子的容器内后均匀搅拌、便于药和种子充分混合,或用小型的搅拌机进行,效果更好。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使用,切勿随意加量,避免对种子发芽产生影响。操作过程中穿防护衣、戴胶皮手套、口罩等;完成后对用过的工具要进行妥善处理,同时打扫现场,收拾干净散落地上拌过药的种子,严防畜禽误食中毒,最后要用肥皂水洗净手、脸,确保安全。
玉米播种技术
一、播种条件适时早播可延长生长时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避免秋霜冷害,对玉米增产十分重要。玉米种子发芽温度最低6-7℃,最适20-30℃。在春玉米地区,土壤表层5-10厘米的地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播种时耕层土壤湿度要求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一般10-12℃时播种18-20天出苗;15-18℃时播种8-10天出苗;20℃时播种5-6天就可以出苗。根据不同播种期试验,播种时间以4月25日-5月5日为最佳,这期间播种,玉米出苗快、抗性好、产量性状优,当然还应根据当地、当年的天气、土壤状况具体情况分析,有的年份还会提前到4月15日左右不等。种子在6-7℃才开始发芽,由于北方早春气温不稳定,播种过早,种子发芽慢,在遇到低温时,易造成种子霉烂。即使能够出苗,幼苗生长较慢,长势较弱,对今后的生长发育不利。播种过晚,由于当地的无霜期相对较稳定,无形中缩短了玉米的生育期,会造成玉米贪青晚熟及产量的降低,播种越晚产量降低的越明显。播种深度要适宜,播种过深,出苗时间较长,遇恶劣天气如短时冻害或较长时间低温,种子自身免疫能力降低,抗病菌、病毒能力弱,易受侵染出现烂根、黄芽现象。播种过浅,在土壤墒情好、温度正常时,出苗较快,但一旦遇到干旱、伤情不良时,造成出苗困难,田间缺苗现象严重。二、播种标准1、播种方法:目前生产上大量采用的是精量播种,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种子,降低种子成本,同时也省略了田间定苗的环节,即使定苗也对田间的双株进行定苗,减少了人工成本,间苗时还可减少对根造成植伤,节省养分消耗。2、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墒情确定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在4-6厘米,把握墒好易浅,墒差易深的原则。 &3、合理密植,确定播量玉米播种量的计算方法为:用种量(公斤)=播种密度×每穴粒数×粒重×面积。亩密度=666.7平方米÷株距÷行距。推广玉米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一般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采用株形紧凑的杂交种时,种植密度可稍大;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采用株形疏散的杂交种时,则宜适当稀植。合理密植还要考虑品种特性。另外,在土壤肥力高、灌溉条件良好的地种植密度宜大。在易旱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密度宜稀。4、播后镇压播完覆土后,要进行适当的镇压,干旱年份时要重压,保证土壤墒情,对于土壤水分过多,则适当镇压即可。5、适施种肥适量施种肥,尤其是肥力不足的地块,可以给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苗期的生长,增强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种肥包括少理的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种肥使用要控制用量,将种和肥进行隔离,以免烧苗。一般亩施10-15kg磷酸二铵。三、播种注意事项在玉米播种时,除了播种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春季降雨少,风多,土壤跑墒严重,播种深度要合适,播种太深时遇低温、土壤板结时不易出苗,过浅若遇干旱、墒情差导致种子吸水不足,不能萌发出苗,一般播深4-6cm为宜。把握好墒好易浅,墒差易深的原则。2、正确使用种肥应根据地力特点选好施肥品种,掌握好施肥量和肥料的特点,如尿素等尿基型化肥不宜作种肥,容易烧苗,可增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由于玉米在苗期需肥量较少,种肥施用量不宜过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一般施二铵10-15kg/ 亩即可,为避免导致烧苗,播种时要将种子与肥料隔离开播入土壤中,距离控制在8cm左右,最少也要有5cm。3、播种时要检查播种质量及下种量。除了播种深度是否一致外,另外就是检查是否播到干土层中、是否有断垄现象以及播种量、下籽是否均匀。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播种机操作者沟通,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同时注意播种机行走的速度,也会影响到播种的质量,要确保行驶速度均匀。4、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土壤太虚,一是跑墒严重,二是可引起弱苗,镇压要适中,不能太重,否则对出苗不利。5、要注意对播种机操作者的选择。播种机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玉米的播种质量,一般来说新式播种机技术含量高,播种质量较好,同时要选择具有播种经验丰富、负责任的好操作手进行播种。
玉米肥料科学配比
玉米生长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较少的元素有Fe、Mn、Zn、Cu等。对于大量元素来说,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要吸收氮素2.1-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7千克,氧化钾1.5-3.0千克。玉米对这些养分需求的数量和比例,也因土壤和气候条件、栽培、品种、产量水平而有所差异。对不同的生育阶段,营养的需求数量及比例也不同,从三叶期到拔节期,此阶段虽吸收营养物质不多,但随着幼苗的生长所消耗养分是逐渐增加,只有满足一定的肥力才能获得壮苗。在果穗形成阶段即拔节到抽雄期,是消耗养分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吸收的氮占整个消耗量的1/3,磷占1/2,钾占2/3。此时若营养充足,则为玉米丰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表现为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抽雄到开花期所消耗的营养并不多;从灌浆开始后,是籽实产量形成期,对需肥量又迅速增加,这时期吸收的氮占整个生育期的1/2,磷占1/3。N、P、K三要素的比例为2.6:1:2。总体来讲,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量少,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肥量明显增多,开花授粉以后,吸收数量有所下降。玉米生长需氮、钾较多,需磷较少;当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低于10ppm时,施磷有显著增产效果;缺锌时生长受到抑制,施锌后即可恢复。因此,杂施肥过程中,重施农家肥、有机肥,配合磷肥和少量氮素化肥作底肥有利于增产。对春玉米生长时间长,一般宜轻施拔节肥,重施穗肥。夏玉米生长发育较快,宜适当重施拔节肥,轻施穗肥。
玉米水肥管理技术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说明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中,后期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工作,现就介绍一下玉米水肥管理的主要技术:1、苗期玉米苗期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春玉米为40-45天,夏玉米一般为20-25天。该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培育壮苗,为高产打基础。具体的技术措施有:查苗、补苗、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蹲苗促壮、追肥和防治虫害。补苗、定苗。补种的种子应事先进行浸种催芽,促其早出苗。间苗、定苗工作一般在3-5叶期进行,此时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幼苗期植株过分拥挤,根系交错,定苗容易伤根,还会出现争水、争肥的现象。因此,间苗、定苗工作宜早不宜晚。对于一些矮苗、弱苗、丝黑穗浸染苗,应彻底剔除。苗期一般中耕2-3次,深度以3-5厘米为宜,避免压苗。中耕时苗旁宜浅,行中间宜深,起到培土的作用,可促进根的生长。中耕会切断部分毛细根,但有利于新根生长,实现蹲苗的作用。对土壤封闭除草效果不好时,可以选择使用苗后除草剂,进行茎叶喷雾防除,除草剂以烟嘧磺隆为主,常用剂型为4%悬浮剂,使用方法为:每亩用4%悬浮剂l00毫升,在玉米3-5叶期、杂草2-3叶期兑水进行茎叶喷雾;也可用4%悬浮剂50毫升加40%莠去津悬浮剂80毫升在杂草2-3叶期对水喷雾,此时一定注意田间杂草情况、苗的大小、严格按照除草剂的标签及说明书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使用,避免造成药害。蹲苗从苗期开始到拔节前结束,蹲苗的目的就是促进壮苗。应掌握好“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干不蹲湿”的原则。通过深中耕,保持土壤上干下湿,通透性好,促进根系发育和根系下扎,达到蹲苗促壮的目的,也有利于中后期深层吸水抗旱、保苗、抗倒伏。对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要适当控制浇水,防止苗旺长,促其生长健壮,根系下扎,缩短节间,增强抗倒伏能力,增强根系活力和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结合适当的追肥,磷肥在玉米5叶前施入效果最好,磷、钾肥和有机肥应在定苗前后结合中耕尽早施入,再施底肥:农家肥公斤/亩,玉米专用复合肥20公斤,硫酸钾2公斤。在玉米6叶至7叶期施拨节肥。即亩施尿素15-20公斤,并培土;在施用有机底肥的基础上,追肥应本着早熟品种追肥量前重后轻,中熟品种施肥量前后期各占一半,而晚熟品种则前轻后重的原则。2、穗期(拔节至吐丝)拔节期玉米吐丝穗期为雌雄穗的分化、抽穗、开花、吐丝的生育时期,此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齐头并进,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墩实,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量急剧增加;此期气温高,叶面蒸腾作用强烈,生理代谢活动旺盛,耗水量加大,约占总耗水量的38%,从植株外部形态上看,大喇叭口期——营养生长为主,以后以生殖生长为主,开花期是决定有效穗数、受精花数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水分不足会引起小花大量退化和花粉粒发育不健全,从而降低穗粒数。抽雄开花遇到干旱,导致授粉不良,结实率下降,干旱严重时造成雄穗或雌穗不能正常抽出,俗称“卡脖旱”;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开花期对水分需求迫切,对增产尤为重要,此时需要及时进行灌溉;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的需求非常敏感,必须灌好攻苞水。此时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肥量最大,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施用量为总用氮量的50-60%,尿素每亩20公斤,钾肥每亩10公斤,施用时最好采用开沟或穴施的方法,可结合浇水或趁降雨前追施并结合中耕培土,以提高肥效。此阶段玉米处于旺盛生长阶段,管理上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施肥灌水应及时掌握天气状况,尤其是大风暴雨天气,若在大风大雨前灌水,容易导致玉米倒伏。在喇叭口期,喷施玉米健壮素,使植株健壮并矮化,降低植株高度25-40cm,一方面节省一定的养分,另一方面减少倒伏,对提高产量有一定的作用。3、花粒期(吐丝至灌浆)开花期玉米灌浆此阶段主要为生殖生长阶段,包括开花、散粉、吐丝、受精及籽粒形成等过程。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叶片不受损伤、防止早衰,争取粒多、籽粒饱满达到丰产。水分条件对籽粒大小、籽粒败育数量及饱满程度都有影响。此期同化面积较大,耗水强度较高,此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32%左右,在该阶段应保证土壤水分相对充足,为营养物质向籽粒聚集,实现高产创造有利条件;灌浆至成熟,此阶段耗水较少,而光合作用还比较旺盛,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0%-30%。生育后期适当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有益于防止早衰、减缓叶片老化的速度、延长灌浆持续期,同时也可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其中在抽穗扬花时,加强灌水,结合施速效性氮肥,可促进开花授粉,促进玉米灌浆和籽粒饱满,提高结实率、千粒重,此时需肥量仅占总量的10-20%左右,一般亩施尿素6-8公斤即可,要早施、穴施、适量施。另外,在玉米抽雄开花后,进行一次根外追肥,每亩用0.4-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50-200斤喷施茎叶,对提高粒重效果明显。在做好水肥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好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空杆率,合理地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措施,保证雌穗授粉完全,减少因授粉不良造成的秃尖和缺粒。 4、成熟收获玉米收获从玉米生理学的角度,籽粒生理成熟的2个标志分别是籽粒基部剥离层组织变黑,黑层出现;和子粒乳线消失,乳线越靠近穗轴其成熟度越高,直至乳线消失后才完全成熟。在部分地区,为抢农时或其它因素形成早收习惯,在果穗苞叶刚发黄就进行收获,此时玉米并没有完全成熟,处于蜡熟期,当完全成熟时,果穗的苞叶变白且松散,籽粒乳线消失,子粒含水量已经降到30%以下,此时粒重达到最大,产量最高,此时为玉米的最佳收获时期。目前,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玉米逐步推行机械化收获,有些地区已采用机收果穗,也有机收籽粒,这对玉米的收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在玉米成熟时,用机械来完成对玉米的茎秆切割、摘穗、剥皮、脱粒、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的作业技术。国外一般在玉米完熟后2周或更晚直接机械脱粒收获,收获时子粒含水量常下降15%-18%。在新疆,大多数采用机收籽粒,为进一步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减少籽粒凉晒、烘干成本,按照玉米成熟标准,适时晚收。根据目前的状况,玉米脱粒联合收获时,提出玉米籽粒含水率≤25%,倒伏倒折率5%,籽粒损失率≤2%、籽粒破碎率 4%。玉米果穗收获时果穗损失率≤3%、苞叶剥净率≥ 85%、果穗含杂率≤3%,无论收粒还是收穗,茎杆切碎长度&10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这有利于秸秆还田。从玉米整个生育期来看,对水肥的管理是一项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的工作。在水的管理上,根据玉米需水特性、土壤含水及降水状况而定。由于玉米植株比较高大,生育期多处于高温季节,产生干物质较多,玉米一生的耗水总量,春玉米为m3/hm2,夏玉米m3/hm2。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受产量水平、品种特性、栽培条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各个生育阶段历时长短、植株生长量,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消耗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呈现“前期少,中期及中后期多,后期偏少”的规律。一般应浇好4次关键水:①拔节水,在玉米拔节后,植株生长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需水量增加。根据墒情浇小水;②大喇叭口水:这时进入需水的临界期,此时因干旱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雌雄花期不育,形成“卡脖旱”;③抽穗开花水:玉米抽雄开花期前后,此时叶面积大,温度较高,植株蒸腾、田间蒸发旺盛,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量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应保证充足水分。浇水一定要及时、灌足,一旦发现叶片萎蔫才灌水,就会对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④灌浆水:籽粒灌浆期间仍需要较多的水分。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田间持水量的70%-75%,低于70%就要灌水,保持表土疏松,下部湿润,保证有充足的水分,遇涝注意排水。对于施肥总体上以有机肥为基础,配合磷、钾、微肥混合作为底肥,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适时施磷肥、钾肥、微肥;春玉米追肥应前轻后重,夏玉米则应前重后轻。追肥时期、追肥量应根据玉米吸肥规律、产量水平、地力基础来确定,轻施提苗肥、早施攻杆肥、重施攻穗肥,补施粒肥;追施次数上坚决杜绝“一炮轰”的做法;在追肥种类上避免只追氮肥的现象,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仅重施氮肥,而且要配合磷钾肥和微肥,分次追施。追肥深度一般在10cm左右,苗期追肥要距玉米植株8-10厘米,种肥和粒肥距植株15-20cm。这样才不会伤苗而且能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玉米常见病虫害
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圆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疯顶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茎腐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虫害:玉米蛀茎夜蛾、玉米蚜、玉米螟、玉米铁甲、玉米旋心虫。下面将分别介绍新疆地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一、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形态特征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座囊菌纲,格孢菌亚纲,格孢菌目(腔菌目),格孢菌科,毛球腔菌属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Drechsleraturcica(Pass.)Subram.&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u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性态Setosphaeriaturcica (Luttr.) Leonard&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turcicaLuttr.、Keissleriellaturcica(Luttr.)V.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缍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um)。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f.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f.sp.sorghi。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中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发病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防治技术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区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跨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这一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年降水量600-1500mm,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古全国85%以上,称为中国的玉米带。玉米后期病害防治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第一,作为粮食作物,玉米生产价值有限,如果采用药剂防治大斑病,由于投入产出比低,将极大提高生产成本,难获高的经济效益。第二,大斑病发生流行于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此时,田间植株高大,种植密度高,很难针对病害进行人工喷药作业。第三,大斑病为气传病害且病程周期短(10-14d),田间为多循环侵染,1-2次的喷药很难获得良好防效。第四,玉米资源中存在可利用的抗大斑病材料,并且田间实践也证明了抗病育种对于控制大斑病的流行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这些玉米生产的特点,导致在大斑病常发区一般不提倡药剂防治,选择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就成为最基本的大斑病控制措施。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应采取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台。世界上其他研究者也指出,对于具有潜在暴发性的玉米叶斑病,应该采用以品种抗性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方法加以控制。(一)选用抗(耐)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和利用抗大斑病品种,是实现大斑病有效控制的基础。在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已将东北春玉米区、西南春玉米区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水平确定为一票否决病害,即国家审定的在这两个区域中可以推广的品种,其对大斑病不得为高感类型。这个标准在一些省级审定中也被采纳。目前,经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中,多数具有中抗以上的抗大斑病水平。种植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引发大斑病流行的风险比较小。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好抗性的国家审定品种有: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辽单565、吉单261、迪卡3号、辽单129等,黑龙江审定品种龙单38、绥玉7号、龙育3号等,吉林审定品种吉农大201、海禾14、通单36、吉东7号等,内蒙古审定品种金山15、大民338、利民33等;在东北南部和华北北部地区,国家审定的品种伟科702、金山27、良玉188、金山27、丹玉86、沈玉21、利民3号、屯玉42、美豫5号等,辽宁审定品种先玉698、丹玉603、隆迪2008、海禾69等,河北审定品种郁青218、张玉1337、承玉13、长城799等,山西审定品种潞玉13、屯玉42、忻玉109等;在西南地区,抗大斑病品种有国家审定品种渝单11、川单23、帮豪玉108、源育16等,四川审定品种川单416、海禾2号等, 云南审定品种云优78、珍禾5号等,贵州审定品种毕单14、益玉5号等。在缺少较好抗性品种的地方, 可以种植丰产性好、抗性中等的品种。抗大斑病品种选育的基础是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自1986年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国家项目组织下的玉米种质资源抗大斑病鉴定工作,包括混合小种的抗性鉴定以及分小种的抗性鉴定,迄今巳鉴定各类玉米资源(自交系、农家种、群体、引进材料等)10000余份。同时,许多育种或植保研究单位也进行了玉米资源和新品种的抗病性筛选工作,这为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经过鉴定, 自交系沈5003、沈118、吉412、吉419、吉465、K22、掖107、中106、CA339、丹9046等对大斑病抗性较好。国外也非常重视玉米资源抗大斑病的鉴定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玉米大斑病常发的国家,玉米育种材料的抗大斑病性能以及从种质资源中挖掘抗大斑病材料已构成育种的重要基础。由于在玉米种质资源中存在不同的抗大斑病基因,包括小种专化抗性基因和非小种专化抗性基因,因此,合理利用不同的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合,将能够确保田间大斑病的控制效果。小种专化的抗性主要为显性或隐性单基因控制,包括Ht1、Ht2、Ht3、HtN、HtM、HtP、Ht4和rt非小种专化的抗性则为多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调控,在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而关于QTL与抗大斑病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知的一些QTL与减缓病害发展和减少叶片病斑面积有关,减缓病害发展速度对于降低大斑病的田间流行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抗病育种中,显性单基因抗性易被利用,但随着病菌小种的复杂化,也需要采用聚合抗病基因的方法丰富抗病遗传背景,而对于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抗病性,不会因新小种产生而迅速&丧失&抗性,同时对光温条件不敏感,抗性强而稳定,同样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抗大斑病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作用。Htl基因的抗性受环境条件影响小,Ht2基因则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HtN基因抗性受环境影响最明显,在春季表现为无病斑抗性,而在秋季其病斑反应型与感病基因的反应型很难区别,抗病作用显著下降。Htl、 Ht2、Ht3和HtN这4个显性单基因相互独立遗传,但这些抗性基因具有累加效应,将和基因同时结合在一个品种时, 抗病性有所提高。玉米抗大斑病鉴定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T 1248.1-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鉴定技术规范》。(二)农业防治1.科学种植减轻病害玉米大斑病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当玉米从营养生长转至生殖生长后,叶片组织中糖分等营养物质开始向籽粒中转移,叶片抗病性逐渐降低,因而开始受到病菌的侵染。因此,适期早播可以缩短玉米生长后期处于病害高发阶段的时间,减轻病害。此外,在种植形式上,可通过宽窄行种植等方式,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的条件。玉米与矮杆作物间作方式也能够有效调节田间小气候,为植株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减轻病害的发生。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合理的栽培措施是保证玉米健康生长的基础。大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但前期的栽培措施对减轻病害有重要的作用。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施用都能够保证玉米生长中有足够的营养,避免后期因植株过早脱肥而引起叶片早衰,导致病害大发生。过量追施氮肥也不利植株的正常生长,增加病菌侵染和定殖的机会。印度的研究表明,施用家畜粪肥较其他各种氮素化肥都有较明显减少单叶上病斑数量和病斑严重程度的作用。大斑病菌能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方式在病株残体上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玉米发病的初侵染源。因此,在玉米收获以后,要及时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减少越冬的病原菌。合理密植,保证植株的健康和抗病性。任何品种都有其适宜的种植密度,如果密度过高,植株的生长将受到抑制,表现为茎秆细弱,抗性也随之降低。3.利用田间作物多样性/品种遗传多样性减轻病害利用田间作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通过玉米与花生的多样性种植,既控制了花生褐斑病,也可减轻玉米大斑病,能够大幅度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样,采用玉米与辣椒间作,利用辣椒与玉米株高差异,形成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又可相互阻断彼此病害的传播途径,减轻了各种叶斑病,同时玉米的遮阴作用,降低了夏季辣椒的日灼病,玉米自身由于种植密度的降低和受光条件改善,增强了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单株产量也得到提高。(三)化学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大,田间作业比较困难。因此,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大斑病在玉米生产上较难实施,但在特殊情况下(抗病品种大面积丧失抗性)以及在发病初期仍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在病害常发区,建议在大喇叭口后期,田间尚可以操作时,连续喷药1-2次,每次间隔7-10d。防治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25%丙环唑乳油75-150g/hm2、25%嘧菌酯悬浮剂300mL/hm2、25%吡唑醚菌酯乳油75-110g/hm2、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g/hm2以及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用量了参照农药使用说明书。国外也报道了一些药剂对大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戊唑醇、亚胺唑、嗪氨灵、咪鲜胺等。二、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为害症状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湿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病理病原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称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有: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adoet Miyake、Drechslera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 Subram.& Jain。有性态物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Drechsler称异旋孢腔菌,异名: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276-443(um),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大小124.6-183.3×22.9-28.5(um)。每个子囊内有4个或3个或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327.3×6.3-8.8(um),萌发时1.子囊壳及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病叶孢子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抱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具隔膜3-18个,一般6-8个,大小80-156×5-10(um)。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弯向一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一般6-8个,大小14-129×5-17(um),脐点明显。该菌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小种无这种专化性。发病条件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发病特点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从外地引种时,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强的小种而造成损失。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5/7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防治技术(一)选用抗(耐)病品种对于玉米小斑病,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利用抗病品种。实践表明,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能够有效抵御病害的流行。玉米小斑病作为我国夏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新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是育种家培育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和夏玉米主产省份的品种区域试验中都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小斑病的抗性鉴定,夏玉米种植区域中的国家区试品种若对小斑病高感,将不予审定通过。正是在育种和品种审定过程中对小斑病抗性的关注,保证了在夏玉米区审定和推广的品种基本上对小斑病表现为一定水平的抗病性,避免了生产风险。在国家审定的品种中,对小斑病具有较好抗性的有:农大108、郑单958、豫玉22、鲁单981、苏玉36、华农18、浚研18、京单68、京单58、蠡玉6号、沈单16、农大3138、登海11、鲁单50、东单60、丹玉39、新铁单10号、浚单20、济单7号、濮单3号、中单9409、农大84、迪卡1、冀玉10号、京科23、京科25、冀玉9号、掖单13、中单2号等。经过接种鉴定,也在各类玉米种质资源中挖掘出许多对小斑病抗性较好的自交系,如冀432、冀35、承191、 2094、黄野四、Mol7、 53、掖478、P138、黄212等,而X178、沈137、郑58、黄早四、掖107、丹340、沈5003、昌7-2、齐319等骨干自交系也具有中抗小斑病的能力。玉米小斑病的抗病特点是以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为主,迄今仅报道了 1个隐性抗小斑病基因rhm,被定位在玉米第六染色体短臂。进一步研究表明,rhm基因又可分为针对不同细胞质抗性的rhm1和,而rhm2,而rhm1基因表达与已知的病程相关蛋白(PR蛋白)差异有关。巳获得了与rhm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agrP144,连锁距离为0. 5cM, AFLP标记p7m36,该标记距离rhm基因为1.OcM。 2012年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基因rhm 1位于InDel标记IDP961-503和SSR标记A之间的8. 56kb区间。通过序列分析证明,一个赖氨酸和组氨酸转运子LHT1是抗病基因rhm1的候选基因。对由多基因控制的玉米小斑病抗性研究渐多,不同研究者定位了不同数量的抗小斑病位点。鉴定了9个与小斑病抗性相关的QTL位点,分别被确定在1.05-1.06、1.08-1.09、2.04、2.09、3.02、3.04-3.05、8.05-8.06、 9.03-9.04、10.05染色体区段。其中,一些位点与抗大斑病或灰斑病的位点相同。玉米抗小斑病鉴定可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T 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规范》。(二)农业防治1、科学种植减轻病害 调整播期减轻病害的作用在于错开植株发育中对小斑病的敏感时期与病菌产孢高峰时期,减少病菌的侵染。采用与矮杆作物间套种的方式,可以提高玉米植株间的通风透光率,从而降低玉米田、环境中的湿度,减少病菌的侵染。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栽培措施对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和高密度种植,提倡氮、磷、钾配合施用,提高植株抗病性。(2)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减少病菌再侵染的有效群体。(3)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茎叶;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使病菌失去存活的条件,控制翌年初侵染菌源。(三)化学防治在病害常发区,可以在玉米的大喇叭口后期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如25%丙环唑乳油75-150g/hm2、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300mL/hm2、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控制病菌的初侵染,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三、玉米丝黑穗病分布与危害玉米丝黑穗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876年,意大利首次报道此病害。1919年,该病害在我国东北地区首次被发现,但为害并不严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大量种植感病品种,中国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据统计,全国15 个省份年平均发病率为6%左右。1975年,辽宁、吉林、陕西等省的个别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60%-70%。90年代后期,山西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日趋严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一般地块发病率在10% 左右,严重地块达50%以上。1994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四川、广西春玉米区因丝黑穗病发生造成减产达30万t左右。1996-1998年,松辽平原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62%。2000年,甘肃凉州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达1540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一般田块发病率8.4%,严重田块发病率达20%-30%,局部地块达50%以上,成为该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2001年,山西长治地区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地块发病率达50%。2002年,东北玉米产区丝黑穗病大面积发生,发病总面积近166.7万hm2,其中吉林发病面积140万hm2,严重发生面积达54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0%,发病率为7%-40%,严重地块发病率80%以上,产量损失约1.3亿黑龙江发病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0%,双城、阿城、宾县等玉米主产区有50多个品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田间平均发病率15%,个别地块高达80%。2003年,辽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7万hm2,本溪因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减产约1000余万kg。2005年,甘肃凉州玉米制种田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制种田平均发病率18.3%, 严重地块达65%。2001-2003年长治因丝黑穗病玉米累计减产1.9亿kg。忻府、原平、定襄三区县发病面积5万-6万hm2,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0%,发病率5%-20%,严重者达50%-80%。2007年,山西长治县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0.82万hm2,发病率在10%以上的面积约66.7hm2,损失玉米达50万kg。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一) 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二) 玉米丝黑穗病的成株期症状玉米成株期病穗上的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黑穗和变态畸形穗。1 黑穗 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2 变态畸形穗 是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形态特征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为害玉米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为害轻的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无花粉,重则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外面包有白膜,形状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结团的黑粉,不易飞散。小花全部变成黑粉,少数尚残存颖壳,有的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长4-5厘米。病果穗较短,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向一侧开裂,内部除穗轴外,全部分变成黑粉,初期外有灰白膜,后期白膜,后期白膜破裂,露出结块的黑粉,干燥时黑粉散落,仅留丝状残存物。受害较轻的雌穗,可保持灌浆前的粒形,但籽粒压破后仍为黑粉,也有少数仅中、上部被破坏,基部籽粒呈3-5厘米长的芽状物或畸形成成丛生的小叶物,内含少量黑粉。此外,早期病株多表现为全身症状,植株发育不良,表现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色暗绿,稍窄小伸展不匀,生有黄白色条班;茎弯曲,基部稍粗,分蘖增多,重则甚至早死。多数病株,前期不表现症状,植株较正常株矮1/3-2/5,果穗以上部分显著细弱。有的病株前期没有异常表现,但抽穗迟。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5-30℃,适温约为25℃,低于17℃或高32.5℃不能萌发;缺氧时不易萌发。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冬孢子萌发最适pH 4.0-6.0,中性或偏酸性环境利于冬孢子萌发,但偏碱性环境抑制萌发。丝黑粉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丝黑粉菌不能侵染高粱;侵染高粱的丝黑粉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很低,这是两个不同的专化型。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 此菌厚垣孢子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紫褐色 ,表面有刺。孢子群中混有不孕细胞。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隔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可芽殖产生次生担孢子。厚垣孢子萌发适温是27-31摄氏度,低于17摄氏度,或高于32.5摄示度不能萌发。厚垣孢子从孢子堆中散落后,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秋、冬,春长时间的感温的过程,使其后熟,方可萌发。传播途径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尤其是收获期)。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生侵染(有报道认为侵染终期为7-8叶期)。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发病条件(一)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二) 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据报道,如果以病株率来反映菌量,那么土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约增长10倍。(三) 使用未腐熟的厩肥。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沟施带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1.1%。(四) 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五) 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土壤温度在15-30℃范围内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的湿度条件下发病率最高。另外,海拔越高、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防治方法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采取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适期播种、精耕细作、清除病株、药剂拌种、轮作倒茬等综合防治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从病害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基础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遗传属细胞核遗传。玉米杂交种后代的抗性多介于双亲之间,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属数量遗传,受显性核基因、隐性基因或受非等位基因互作控制,表现为多种遗传方式,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在低发病条件下,抗病性为显性遗传,高发病条件下主要为基因加性作用。在品种选育中,应尽可能选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坚决不使用高感材料。当使用性状优良的感病自交系作为基础材料时,必须配高抗材料与之组合, 严格执行品种审定标准,杜绝高感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进入田间生产。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在丝黑穗病常发区,应首先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大力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丰产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东北早熟区春玉米抗病品种有:承玉20、吉农大302、兴垦3号、吉单415、登海3312、三北9、铁单20、吉农大115、吉东16、雷奥1号、吉农578、雷奥150、龙作1号、丹玉606等,东北华北春玉米抗病品种有:鲁单9002、丹玉86、先玉420、32D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成熟季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