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事件问题

评论: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根源何在_新浪新闻
&&&&&&正文
评论: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根源何在
  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日新月异,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想象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甲醇制酒事件、福尔马林浸泡海产品问题、阜阳奶粉问题、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问题、食用明胶问题等等,层出不穷。到现在连缓释药物的胶囊也查出有毒。从儿童奶粉到食用油,整个社会无法保证任何一种食品药品是安全的;从小作坊到国有大企业,整个社会也不能保证任何一个企业不去制造有问题的食品药品。而对消费者来说,从最初看到这些新闻的“触目惊心”到今天变成了“基本麻木”,中国人似乎不得不习惯于这种“相互投毒”的生活。
  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之所以蔓延到今天这样,形成在全行业、全领域广泛存在、难以收拾的局面,首先是因为问题本身的特性――中国的食品安全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所谓结构性问题,即其形成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合谋、问题本身也受到制度性鼓励。这样的问题不能指望通过一个事件的刺激,针对某一个环节就可以解决。
  首先,从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源头来看,我们必须要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企业会生产和使用有毒食品药品?即使是那些经正规注册的、甚至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企业也是如此?这实际上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的问题。在中国,象能源、重工、化工、通讯等产业一般都是高利润行业,这些行业存在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以保证国有垄断企业的利益。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能够留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入的领域并不多。而过多的企业进入有限的领域,也导致这些领域达到过度竞争的状态。对食品医药等行业来说,由于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低,企业多呈现小、散、低的结构性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就只能在歪门邪道上想办法。在因过度竞争而导致的“比坏”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假冒伪劣来降低成本就成为常态,而那些关注食品安全的企业反而会失去竞争力甚至被劣质企业淘汰出局。
  不仅市场过度竞争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食品药品企业还面临着国家税收等巨大压力。各种各样的税费,包括正常但比其他国家更重的税收、路桥费、工商管理费等仅在中国才大规模存在的额外费用等,也将食品经济链条的利润压缩到最低。在某种食品药品最终能够被消费者使用之前,从原料运输、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产生了极大的附加成本,使得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税收负担极重,无法做大做强。在食品药品市场生产供应链日趋复杂,市场开放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这些环节的负担最终都会以正常(涨价)或者违法(制造价低但有毒的产品)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都着重于在农场、工厂的源头监控,而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可能发生在各个环节。
  其次,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保持对市场的介入,中国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不断增强,但管治能力却在下降。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在立法层面成就显著,《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一系列国家标准也大部分跟国际接轨。但这些越来越细致的法律却并没有改善国内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现状。根子出在执行环节。内地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很多,权责过于分散:卫生部起综合协调作用并进行风险评估;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检总局负责进出口以及监管生产加工环节;药监局管药品;流通的食品主要是工商局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没有出问题时交叉管理,增加企业成本;二是在出了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谁都不管,即有人捞钱、无人负责。而两者都造成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安全难以保证。十几年前朱F基访问美国期间,重点视察的一个单位就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个机构在享有食品药品监管上的超级权力,在美国存在了100年以上。朱总理回国后成立了一个类似的食品药品安全统一监管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无法发挥作用而被迫撤并。
  在顶层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基层执法环节的问题更加严重。已经出台的法律和国家标准一般都得不到严格的执行。执法第一线的基层人员不但缺乏严格执法的动力,甚至在监管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双向代理”的潜规则。即基层执法人员不但代理国家法律,而且也代理不良商家的利益。国家法律成为基层官员向不良商家索取利益的依据,而对这些利益的回报就是放松或根本不执行国家法律。这些利益索取对商家当然是额外的负担,但商家会把这多出来的负担通过假冒伪劣商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在这种“双向代理”的过程中,基层官员实际上成了整个劣质食品产业链中间的一环,分享其中的利益。自然不可能采取消灭劣质食品这种自杀式行为。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食品药品行业,在南方某些城市如北海南宁的传销行业、珠三角的色情行业总是禁而不绝,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基层管理人员有利益掺杂其中有很大关系。在这些“双向代理”盛行的领域里,政府宗旨和目标并未被基层官员所执行,由此形成了治理失效。而更加恶劣的情况是:在“双向代理”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单独加强某个领域的行政管制,实际上是加强了这个领域内的官员向商家勒索的能力,形成了反治理的效果。即财政投入越多,行政管制越强力,治理就越失败。
  最后,从消费者和社会监督的层面来看,由于中国特有的政策法律环境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公民政治的需要,以至于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受到限制、民间监管组织难以行动、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不发达、公众对食品药品企业的诉讼遭遇司法瓶颈等等,使得食品药品行业缺乏来自社会监督的压力,丧失了最后、最直接的一道防线,由此导致安全问题愈演愈烈。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食品药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也是一个行政监管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政治法律体制问题。在此种结构性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如果缺乏全局性的制度改革,只是盲目加大执行力量是没有用的。而如何通过经济、行政、社会、法律的渠道改变这种不良的制度结构,则需要直接受害者――作为消费者的公众对这个问题更深入更持久的参与,并且必须要将这种参与扩大到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环节中去,如要求经济公平、打击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启动责令停产、追究刑责、索求惩罚性巨额赔偿举措;追求司法独立、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司法诉讼、推动法治进步;开展公民运动、建设民间组织、推动政治改革等等。只有全面的参与、全局的改革才能指望问题的全面解决。这当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对于一个结构性问题来说,没有捷径可走。
  唐昊,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富布莱特学者,专栏作家5308年最震撼的十大药品问题事件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308年最震撼的十大药品问题事件
葛兰素史克问题药在华不退市在美已致38人死;糖尿病名药“文迪雅”不良反应上升,厂家坚称该药依;时报讯(记者何雪峰)全球制药巨头之一的葛兰素史克;美国已有38例死亡报告;“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发生心脏病猝死的不良反应案例;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葛兰素史克一直被不良反应事件困;心脏病人最好不用该药;“文迪雅是一种常用药;据媒体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关注到此
葛兰素史克问题药在华不退市 在美已致38人死糖尿病名药“文迪雅”不良反应上升,厂家坚称该药依然安全时报讯(记者 何雪峰) 全球制药巨头之一的葛兰素史克生产的糖尿病药物“文迪雅”因不良反应上升而面临退市风险,日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显示,该药可能引发心脏病猝死。但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共事务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文迪雅”的使用依然是安全的,因此在中国销售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美国已有38例死亡报告“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发生心脏病猝死的不良反应案例。”昨日,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共事务部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三强调。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葛兰素史克一直被不良反应事件困扰,首先是今年5月,英国医学报告研究称,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罗格列酮具有潜在的安全性问题,这项对罗格列酮治疗的Ⅱ型糖尿病15500名患者的调查发现,及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风险增高。随后,FDA收到了357例文迪雅引发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38例为死亡报告,这些不良反应轻为起水泡,重至心脏病猝死。心脏病人最好不用该药“文迪雅是一种常用药。”广医二院内分泌科主任李万根向记者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不良反应主要是水肿,尚未发现引发心脏病猝死的案例。”李万根认为,规避“文迪雅”不良反应风险,主要是看医生对病人的选择,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病人最好不要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罗格列酮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水肿(局部或全身)、皮疹、 低血糖、头晕头痛等,尚未发现与此次研究相近的不良事件报告。据媒体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关注到此事件,并正在密切关注FDA和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的调查结果和该药品在我国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将及时做出综合性评价。 葛兰素史克问题药在华不退市 在美已致38人死
诺华公司的畅销药“泽马可”(Zelnorm)由于被怀疑可导致使用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停售。而该药在美停售10多天后,中国却依然在销售这款问题药。一位业内专家就此指出,中国的市场反应如此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中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太不完善所致。
昨日,诺华中国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泽马可”在中国的安全情况正在相关部门的评估中,一旦有结果,诺华会马上在公司的中国网站上公示。美国不良反应严重日对诺华公司来说并不愉快,在这一天,诺华公司按照FDA的命令,暂停其治疗肠道疾病的畅销药“泽马可”在美国市场销售。而伴随这一停售行为,诺华公司不得不调低了其2007年的销售预期。据了解,今年2至3月间,诺华公司向FDA提交了29份“泽马可”的短期(1-3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告。报告中分析了“泽马可”对多种肠胃疾病的疗效,而其中有13人出现危及生命的心血管副作用。基于这些实验数据,FDA认为“泽马可”的潜在风险已经大于其所带来的益处。“我们相信,这一决定体现了FDA承诺的要在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即使是已经核准的药品。而且在我们确认药物潜在的危险超过其带来的益处时,我们会果断地采取停售行动。”FDA药物研究评估中心副总监道格拉斯博?索克莫顿博士说,“新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药物对使用者存在潜在威胁,因此停售决定势在必行”。目前,诺华公司正在配合FDA对“泽马可”的风险和益处进行重新评估。诺华公司和FDA将向医生和患者沟通相关信息,在美国服用“泽马可”的患者已被告知就相关情况咨询他们的医生。不良反应病例可能被漏报“泽马可”于2003年在中国上市,在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有售,有数十万的患者曾使用过这款药物。在美国停售以后,诺华中国公司一直宣称,目前在中国没有接到过类似的心血管疾病不良反应报告。然而,这一说法并不能完全证明“泽马可”的清白。“由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药品上市后的大人群评价体系,因此很难保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所以“泽马可”在中国的不良反应报告也不排除漏报的可能。”昨日,上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采用自发报告系统,就是当药企、医院以及患者怀疑某种药品出现了不良反应时,自行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这种方式有两种弊端,首先报告的往往是个例,而多少人使用了这种药品才出现不良反应就不得而知了,这样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很难确定。另外,出现漏报的几率也很大,”杜文民不无担忧地说,“在美国、英国等拥有大人群的不良反应评价体系已经有几十年了,我国的不良反应检测系统虽然正在完善,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而曾参与“泽马可”在中国注册临床试验的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北京市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科林三仁教授表示:“国内目前尚未有心血管不良事件报道。美国最新的“泽马可”安全性报告值得我们关注,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我们会建议高龄及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慎用该药,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报告和监控。”院方:6名使用博雅问题药患者本不致死发生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起离奇死亡事件,让这家拥有68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赶赴江西南昌进行现场调查。6名死者生前住在不同科室昨天下午1时,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民德路1号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现来这里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几个挂号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住院部连走廊上也摆满了病床。记者询问了好几名病人,他们似乎都对前几天连续发生的6起可疑事件一无所知。记者了解到,6名死者之前分别住在血液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三个不同科室。但面对记者,这三个科室的医生对此事态度非常 “默契”,一律三缄其口。尤其是血液科一位医生,记者只提到“博雅”二字,话还没说完,他便急忙回答:“这个事情我不清楚!你去问宣协办。”该院多年使用博雅产蛋白下午2点,医院行政人员开始上班,记者来到门诊部七楼的宣协办,看到该办主任余凤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关于江西博雅问题蛋白被疑致6人死亡的网络消息。“我们也是今天早上才知道这件事的。”余凤说,昨天都是他们主动联系媒体,本报是找上门采访的第一家媒体。据余凤介绍,5月28日,该院一位血液病患者突然心跳走停死亡。当时,无论家属还是医生,都感到特别意外,因为该患者虽然是重病,但绝不可能有生命危险。医院对死者进行了死亡分析,开始怀疑可能是药有问题。经过进一步调查,医院惊奇地发现,就在事发前几天,还有5名病人也是突然离奇死亡,更巧的是,这6名病人都用过江西博雅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据介绍,江西博雅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已在该院使用多年,此前从未出过事。医院怀疑,可能是新批次有问题。医院迅速将情况上报江西省药监局。媒体说明会突然取消“该批次()一共进了500批,目前为止只用了24批。”余凤透露,6名患者都不是用了一次药就死亡的,而是已连续用了好几天,用量有多有少,但发病却很快,尤其是第6名病人,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心跳就立即停止。有关这6名死者的个人信息及家属信息,余凤表示暂不便公布,只说死者家属情绪很激动。记者昨日来到江西省药监局,法规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的进展情况不清楚,而负责此事件对外宣传的黄主任也随后在电话中不愿多谈。记者了解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本定于昨日下午就此事召开媒体说明会,但截至记者昨晚8时截稿,该会仍未预期召开。“会议可能会取消,因为一直还没接到卫生厅的指示。”该院宣协办工作人员马莉告诉记者。据介绍,该批次药品已被药监部门带走,药监、公安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究竟是药物问题还是医院问题,目前无法最后认定,调查结果何时出炉目前也无法得知。背景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是血液制品的一类,俗称人丙种球蛋白,是从上千份血浆中提取的一种生物制剂。严重感染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以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能力。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的生产过程,是把健康人的血浆通过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或经批准的其他分离法提取纯化,以及病毒灭活处理等程序后制成。为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我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规定。双鹤药业:停产“问题药” 实地采访遭围攻北京双鹤药业是北京乃至全国医药行业的领头羊,但日前却传出其旗下的昆山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因涉嫌生产“问题药”被当地药监部门查封的消息。记者专程前往昆山对该事件进行采访,在昆山双鹤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遭到该厂员工的“围攻”。历经围攻后的记者终于得以采访到昆山双鹤总经理曲阳,但对于有关“问题药”清朗的问题,曲阳坚持要等药监部门的结果出来后才能回答。昆山市药监局孙秋生局长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昆山双鹤所有与“问题药”清朗有关的药品已经被全部查封,现在昆山市药监部门正在进行调查,但“调查碰到很多困难”。孙秋生局长说:“现在还不能确定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但肯定有问题,很快就会有结果。”此外,昨天刚刚从昆山返回北京的北京双鹤药业的大股东北京医药集团宣传部长解立新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承认:“对照药品法,昆山双鹤确实有问题。”据了解,11月7日下午6时,位于江苏省的昆山双鹤药业因为涉嫌将原来北京双鹤药业出产的“清朗”感冒药片重新包装,更改生产日期后上市,被苏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场查封。解立新解释说,昆山双鹤前身是昆山制药厂,1998年通过重组后成为北京双鹤的控股子公司,过去一直为北京双鹤生产“清朗”药片。为了支持子公司昆山双鹤发展,北京双鹤在今年3月份授权其以昆山双鹤的名义生产销售“清朗”药片,并将原来已经生产出来的部分“清朗”药片更换成为昆山双鹤的包装,但决不允许昆山双鹤更改原生产日期。另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清朗”还在正常销售,但代码为600062的双鹤药业股票昨天上午突然停牌。据悉,自北京双鹤药业1998年接手以来,昆山双鹤效益就一直不好,昆山双鹤的总经理曲阳表示,该公司今年将预亏1000多万元。链接:双鹤药业(600062)发布公告11月9日,昆山双鹤紧急召开董事会会议,并作出决定: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对“清朗”感冒药生产情况的调查;纠正“清朗”感冒药产品交接、生产中违反药品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停止“清朗”感冒药的生产、销售,封存产成品;在整改后,重新向药监部门提出生产、销售“清朗”感冒药的申请,经药监部门批准后,再进行生产和销售。江苏省苏州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具的有关情况说明中指出,此次查封并不涉及昆山双鹤其他药品的正常生产经营。目前,公司及昆山双鹤除“清朗”感冒药以外的其他药品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此事件对公司经营业绩不会产生影响。 患者因注射齐二药假药身亡南方新闻网讯 (记者严艳 通讯员徐平鸽)昨日,记者从中山三院获悉,当天上午10时多,一名因使用假药“亮菌甲素”病危的陈姓患者最终不治身亡。据了解,陈姓死者今年60岁,潮州人。3月29日因肝炎入院。据其家属介绍,4月17日,有医生说陈某已快痊愈,“五一”前后就可出院。没想到4月20日起,陈某开始使用“亮菌甲素注射液”后,便出现没胃口、发烧、呕吐、少尿的症状。医生为其退烧,但4月27日陈某停尿了。三四天后,陈某开始有尿,但神志不清醒,一直靠呼吸机维持。据该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介绍,由于病人肺部感染,无法像任某那样接受器官移植,只能进行维持治疗。昨天上午,陈某最终因心、肾、肝等全身脏器衰竭而死。此外,另一名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陈姓患者,目前仍处于病危状况,很不乐观。高志良介绍,另外两名病情稍轻的患者目前病情稳定,肾脏方面的损伤已经基本消失,主要仍在治疗肝脏疾病,要等肝病治愈后方能出院。接受肝肾联合移植的病人任贞朝目前情况良好,已转入普通病房,但目前仍不能下地。 安徽药监局掩盖事实 安徽当地的一家门户网站上,从8月5日开始就挂出了一名网友很尖锐的批评:卫生部门7月29日就已经到阜阳调查此事,事故可能早就出现,作为药品的监管部门,安徽省药监局和卫生厅等部门肯定早就知道了此事,为什么没有向公众及时通报?说明这些部门根本就没有真正做到政务公开,遇到危机就遮遮掩掩。
但来自上述两个被批评部门的“申诉”却是,从去年年初开始,安徽省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泗县疫苗事件的信息披露十分及时,也在全国引发了轩然大波,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乙型脑炎的信息披露被认为扰乱了社会正常心态,影响了社会安定,是“乱披露”,因为以往这一季节也是此类病症的高发期,只不过以往没有披露而已。泗县疫苗事件更是一场闹剧,当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愤怒声讨疫苗的生产和销售部门的时候,最终众多权威专家的鉴定结果却定性为群体性心理事件,疫苗本身没有问题。由于群体恐慌,泗县当地很多没有任何毛病的孩子都一窝蜂挤到卫生部门免费体检、看病,造成了当地医疗卫生部门不堪重负。正是有了这两个前车之鉴,安徽省相关部门在此次信息披露中稍显迟缓,在8月1日媒体曝光后才“被动出面”。对此,一位业内专家说,患者的生命是无价的,但致命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很多东西依照人们现有的知识和认识可能还无法弄清,如果一旦最终的检验结果证明并非药品的责任,药厂的损失又如何挽回?面对突如其来的“欣弗”事件,民众一边在等待着事件早日真相大白,一边也在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加理性地应对和处理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突发性事件。 山东:暂停销售和使用问题药“欣弗”山东省蓬莱市4名患者使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又称“欣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按照卫生部要求,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立即暂停销售和使用“欣弗”。8月2日,山东省烟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7月29日至30日,烟台所辖蓬莱市4名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胸闷、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不良反应,其中1名患者还出现休克症状。经全力抢救,4名患者现已脱离危险。目前,山东省已要求全省范围内暂停销售和使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检验,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 检验师揭出佰易问题药 患者知情情绪激动1月29日,北京市卫生局通报,全市使用过佰易问题药的患者已达到382人,引起市民关注。昨天,记者走访了在全国率先发现佰易药品存在问题的朝阳医院。今年1月初,该医院一名检验师在临床标本的检测中,发现一段时期内的丙肝抗体阳性率上升。医院调查发现,这些丙肝抗体从阴性转为阳性的患者存在一个共性―――都曾输注过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同一批号的人免疫球蛋白。同时,在这批药品中,医院也检测出丙肝抗体呈阳性。接到上报后,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紧急介入调查。轰动全国的广东佰易药品事件由此揭开。
检验师检测中发现异常1月4日至8日,朝阳医院临床送检的标本中丙肝抗体阳性率由平时的2%左右增至4%―5%。对于朝阳医院检验科肝炎病毒室的主管检验师朱佐民来说,这是一个很异常的数据。朱佐民回忆说,元旦前一段时间,他就发现临床送检的标本中丙肝抗体阳性率上升到3%左右,比正常的2%要高;1月4日上班后,阳性率继续上升,达到4%―5%。一直到1月8日,连续两周出现这种情况,并涉及到大部分科室。“觉得跟平日的检测异常,上报到了科里。”朱佐民说,1月9日,他按检验科实行的“每日生物安全和检验质量零报告制度”的程序,上报到检验科主任。检验科主任会同各相关科室进行调查。在同一时期,药剂科王主任发现,有两名手术患者,手术前还是丙肝抗体呈阴性,手术后丙肝抗体却转为了阳性,他们立刻通知了手术科室。相关患者曾输相同药品发现异常后,医院最先怀疑的是输血问题,但在输血科对近期使用过的不同血型的100人份血进行检测后,并没有发现问题。随后,院方又怀疑是手术器材的问题,经手术室对近期使用的手术器材进行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药剂科王主任说,最后调查发现,此类病例的患者治疗当中存在着一个共性,即全部都使用过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克/支)的人免疫球蛋白。医院立即对该药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药品中的丙肝抗体为阳性。朝阳医院在情况汇报中说:“按相关制品的有关规定进行原液和对原液进行1:5、1:10及1:100稀释后再次进行丙肝抗体的检测和复检,结果均为阳性。”确认该结果后,药剂科立刻向朝阳医院主管副院长侯生才汇报。 完达山问题药液召回3600瓶 其余90%已用黑龙江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称,已召回的刺五加注射液,不足疑似问题产品总量的10%,其余产品已被使用。据该公司副书记冯殿国介绍,国家公布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的批号为、,两批产品总量为近48000瓶。在接到药品不良反应通知后,企业已在全国召回两批次疑似问题产品3600瓶,共计36万毫升,包括已销售未使用的产品,不足疑似问题产品总量的10%,其余产品已被使用。冯殿国说,黑龙江完达山药业的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全国。9日晚,云南省“红河刺五加注射液事件”专家组组长、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孙跃民在新闻通报会上称,经初步调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0?5”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可能是药品质量不合格所导致的。孙跃民说,刺五加注射液是单独制剂,不需要配置其他药品。经调查,事发时,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也没有把该药品与其他药品混用。6例患者同在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注射了刚更换批号的药品,随后发生不良反应,且他们的神经、循环、消化、泌尿、全身肌肉等系统都受到了一定损伤。“我们在州第四人民医院检查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这两个批号的刺五加注射液时,发现这批药从颜色上看深浅不一,有的看上去有些混浊,有的有橡皮鼓包,初步断定其属于不合格产品。”孙跃民说,“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需确切的检验结果出来后才能最终断定。” 达美输液针出现质量问题 药监部门要求停用长江日报消息(记者王兴华 通讯员罗志)上海达美医用塑料厂生产的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出现质量问题。昨日,市药监局要求,暂停使用该医疗器械。据介绍,国家药监总局近日接到报告,上海达美医用塑料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准)字8号,批号),在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使用时发生质量问题,为患病幼儿输液过程中出现头皮针接头处断在血管中的情况。经试验发现,该产品均容易发生折断现象。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308年最震撼的十大药品问题事件等内容。 
 2008 年恐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令人2008 年震撼中国人的十大事件 每到年末,各种媒体都在回顾评价过去一年的事件,笔者也来凑凑热闹,从一个 普通老百姓角度评价一下...  高考考场外最具震撼的十大场景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考考场外最具震撼的十大场景 2011 年高考 6 月 7 日正式拉开大幕,全国共计约 933 万考生赶考。交通管制...  2005震撼营销事件十大幕后英雄档案_销售/营销_经管营销...2004 年,王石去大洋洲最高峰的时候,请人跟华硕...2008年十大营销事件排行... 8页 免费 2005震撼营销...  年食品安全事件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2001年...降低 22 种 400 多个剂型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 ...2006 年十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一、福寿螺致病 6 ...  2004年-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9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 是一种平喘药,添加...2009 年一、多美滋婴儿奶粉问题 起因:浙江多省 63 ...  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在 PPA 事件中,有些厂商在撤出含 PPA 药品的同时...万载县政府有关部门干部的漠然,更让人震惊。记者在...  震撼语言:中国对外交往最牛的十大流行语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震撼语言:中国对外交往最牛的十大流行语 震撼语言: 中国对外交往最牛的十大流行语(图) 中国女军事专家...  关键词:2008最具品种◆ 1/2 相关文档推荐 化学药十大最具成长力品种 3页 1...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  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我们没有理 由把药品撤下来。 ”但“PPA 事件”...万载县政府有关部门干部的漠然,更让人震惊。记者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