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告诉我写出一句记忆在头脑中,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上的一句名言跪求解甲归田

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
&&&&& 90后文艺小美女的红色旅游&&&& 凤凰旅游正文地址:& &&&&&&&& 我去班上做这个关于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调查的时候,大多数同学便是一脸茫然,有的人甚至手心冒汗,咬着指甲,紧张得如同课堂上被历史老师当众点名回答问题似的,好个半天,才吞吞吐吐从牙缝中挤出一句话:“I don’t know.”&&& 2011苦夏那几天高温假,我去了近在咫尺却仍然陌生的地方——重庆沙坪坝红卫兵墓园。据说它是全国仅存、保护最完好的文革墓群了,我在那儿了解到一段在历史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文化大革命。&&& 它是一段严肃的回忆,更是现代历史教育的空白。当在紧锁墓群的铁门边转悠一阵之后,我遗憾着没机会踏进这块地方,内心颇不是滋味,不自觉地问起自己:“班上同学也来过这儿吗?”& &&& 因为去年对班上做过一次关于90后同学金钱观的小调查,让我对一些同龄人的过早成熟甚为惊讶。某些在我印象里一直是家中乖宝宝、学校好学生的孩子回答语出惊人,雷倒众生。于是乎,一个小小的问号变成了大大的惊叹号。与此前相似的是,这次关于文革的小调查,让我再次找寻到90后中学生的睿智光芒。&&& 文革时期,红卫兵的死,你如何看?在班级内做调查,结果众说纷纭。一位一贯优秀的女同学这么解释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有人一脸淡定地回答:“死得其所。”还有人嘻嘻哈哈:“一群不要命的疯子!因为错误的领导,花儿还没开就谢了!”&&& 在我的调查中,我不断对大家反复提问,红卫兵死得值or不值哦?四十多年前,那些和我年龄相近的中学生,因为社会紊乱、政局动荡,凭着自己易躁、热情的性格,被无可避免地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最终走上不归路,在现今来看,这种自以为爱国的行为,被后知后觉的人们称为激进。大伙儿一谈起他们,便摇头叹气,为这群英年早逝的少男少女惋惜不止。尽管当年的行为够荒唐可恶的,但他们至死也不肯悔悟,糊里糊涂将自己年轻的性命葬送掉了。那些墓碑上风化残留的口号令人敬畏,为了这个,他们情愿被埋在深土里,与杂草蚯蚓为伴,决不肯违背自己错误的信仰。&&& 这难道不是大为可悲的吗?&&& 2011酷夏,我去参观了红卫兵墓园。&&&&& 有不少网友早就提醒过我,要我上这儿来看看。&&&&& 红卫兵墓园在重庆沙坪公园内,据说这是全国仅存、保护最完好的文革墓群了。&&& &&&& 网上说,墓园里有100多座墓碑,掩埋着400多位在文革武斗中不幸阵亡的男女红卫兵。听说很早以前,曾有人这样不耐烦地建议道:“把墓地炸掉吧!根本不需要保留什么文革遗迹与文革记忆。”但是后来呢,有个名叫廖博康的重庆市委书记亲自来墓园走了一遭,他当时啥话也没说,回去以后批示了&“三不原则”,即不拆除、不宣传、不开放。可以说,这处大树环绕的珍贵历史文物非常幸运,就这样被长久地保存下来了。&&&&& 后来又经历了房地产大开发时代的冲击。1993年曾有某港商的一个建设项目,把墓园划入了拆除范围,但幸运的是,那桩生意最后不了了之。日,红卫兵墓被重庆市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还有铁将军把守着大门呀!乍一看门庭寥落,似乎还带有恐怖电影《寂静岭》的压抑色彩呢?&&&&& 墓碑上的口号真的很震撼人心呀!~&&&&& 嘘!请尊重逝者,保持安静。&&& 我只看看,我不说话!&&& 历史课本有一个大章节是讲十年文革的,但这些内容不用考试,老师拉得特别快,仔细算算,讲解不过十分钟。学完之后,大多数同学对这段历史仍然不明就里,弄清前因后果的人没几个。&&&&& 他们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据守墓人讲,里面共埋葬着400多名红卫兵烈士,平均年龄20多岁。放在今天,正是一个个寒窗苦读十年书,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呀!&&&& 去拍照的路上,出租车驾驶员听说我要去沙坪公园红卫兵墓,觉得挺好奇的。他大约五十来岁,我这一句话,让他不禁咂了咂嘴巴,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这文化大革命全国武斗的第一枪,就是在重庆打响的。就在那个工业校的地方。我那时不过是个小娃儿,哪能完完全全懂得这些事。只知道我一位邻居就是那学校的学生。唉,这几十年,他也一直躺在这墓园里面,变成了文物啦!实际上,他是那家人从小收养的流浪儿,被打死的时候连20岁都没到呢!他这一走了之,养母可就伤心,不久就患病死了。”&&&&& 还有个想来参观墓地的老伯伯和我们一样,也被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阻隔在外面。他就干脆站在门外跟我们闲聊起来。他抱着胳膊,亲口告诉我,他也是当年的中学生红卫兵呢。记得武斗刚开始时,还没有枪炮这些高级杀人武器,找准目标,搬起地上的石块砖头直接扔来扔去才是王道!后来慢慢发展到使用自制的长矛大刀。双方可都没有金庸小说中神奇厉害的点穴功夫,打起仗来,只能进行一刀一枪的肉搏战,手段残忍到令人看了头皮发麻,恶心加反胃。有一次他们攻占一个造帆布的工厂,地点在南岸弹子石。战斗非常激烈,打得两败俱伤,死了好些人。后来战役胜利结束,老伯伯亲眼看见,从敌方大楼里押出来很多男女俘虏,看模样也才十六七岁,一个个都成了血人。其中有个相貌清秀,看起来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的女生,梳着小辫儿,穿着绿军装,连小腹的肠子都流出来了。她脸色煞白,痛苦地弯下腰,用一只被血染得看不清五指的手捧着自己的肠子,另一只手高高地举起,做出投降的姿势。听说没多久,她因为流血过多凄苦地死在了冷冰冰的医院里……&&&&& 那位老伯伯还说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他们拿着长矛大刀攻进了重庆邮电大学,在财务室抽屉内发现好多钱,全都是拾元一捆一捆的(那时最大钞票面额只有拾元)。大家见了好一阵惊奇,或许是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大一笔数量的钱吧!但谁也没起贪财之念,反倒把木门用铁钉重新封闭起来,还郑重其事贴上封条,然后就离开了。这样的事儿,除了雷锋,当今社会可没人能做到啦!o(≧v≦)o~~ &&&&& 后来武斗逐渐升级了,杀人的武器越来越高科技,连兵工厂里生产的枪炮、坦克、军舰全都派上了用场。老伯伯他们一股脑儿冲进部队营房去抢枪,那些年轻的士兵们吓了一跳,但也无可奈何,不是有命令三番五次不准军队参加文革吗?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红卫兵开始了暴力行动,那情景如入无人之境。士兵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把枪支一排排横放在弹药箱顶部,自己一屁股坐上去,像个要糖吃的小孩子那样赖在上面,可怜巴巴地用双手抱着头嘤嘤地哭泣。这对于正在兴头上的红卫兵可没起到丝毫感化作用,最后这些不速之客还是把所有枪支弹药全都搬走了。 &&&&& 刚领到枪的时候,大家只会看,不会用。后来不知就从哪儿派来了一位军事教官。他30来岁,是退伍军人。老伯伯说他们当时有个任务,要前往一个名叫建设厂的地方去支援打仗,河边的趸船热闹得很,舱内集合了上百号人。大家都眼睁睁瞧着那教官,模仿着他的动作要领,拉开枪栓,举枪瞄准。这样简单学习了几分钟,就马上开赴战场。&&&老伯伯第一次上战场,年纪小,内心格外兴奋。大家守在一个大楼的办公室里,躲在用砂石填满的麻布口袋堆成的工事后面。看见子弹尖厉地呼啸着,从窗口不断射进来,弹头在旁边木楼板上滚来滚去,就像闪亮的甲壳虫一样,他们才不知道害怕呢,还觉得挺好玩儿。但令人恐惧的是,不久有一个人突然中弹了,那人轻轻叫唤了一声:“哎哟!”就一动不动了。那人是老伯伯的同班同学,平时关系很好,结果这一枪,让两人从此生死相隔。老伯伯当时傻傻地趴在一旁,眼睁睁望着自己的好友,直到对方完全咽了气,还弄不清状况,不知道他已经死了。后来老伯伯哭得好伤心,方才明白过来,打仗真不是一件闹着玩儿的事。 &&&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和价值观。谁知道呢?当年那些为信仰而献出生命的红卫兵,或许在离去的一瞬间,自己能体会得到灵魂升华的快乐! &&&& 至少,和现代某些为了贪财而不顾一切,最终同样走上不归路的卑污者比较起来,他们流出的血是纯净而透明的吧!& &&&& 教师节前夕,我去班上同学那儿所做了个文革小调查。&&&& 文化大革命在我们90后心中一般都很淡漠,它就像个传说那样遥远。要不是有好几个人在网上留言,建议我去沙坪公园红卫兵墓看看,我还从来没想过要对它做一些了解。我一共找了六位班上的女生来回答问题。大家的年龄都在十八岁左右,因为没征得她们同意,所以不好提供她们的真实姓名。我事先设计了七个主要的问题,里面提问的那个人就是我。 &&&& 女生①& 问:某某同学你好。&&& 答:(很可爱地笑)给我点准备。&&& 问:给你10秒钟心理准备。&&& 答:嗯。&&& 问:想提几个问题,是关于文革红卫兵的。我用普通话提问,你用重庆话回答就行了。&&& 答:我也可以用普通话回答,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 问:好。第一个,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答:(笑)这次怎么采访这个问题呀?文化大革命,我全家人只有我外公觉得这段历史最讨厌、最可怕。我奶奶爷爷都无所谓,因为我爷爷那时在当兵,很幸运的躲过了这一劫,没什么亲身感受。我外公就不一样,他是教授,被学生批判得很惨,还坐过监牢。但是外公现在对我却是非常淡定的说,这些都已经过去了,那些反叛的思想就不要再有。不过我倒是觉得那个时候领导不怎么样,我是一点都不能理解,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看过一部反映文革的电影,那个时代的人真的是很变态,很变态!那时学生批判自己的老师,儿女批判自己的父母,完全是乱了秩序,伦理道德也乱了,真不能理解!问: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 答:感兴趣。我现在就是没有心情和时间去看书,。进了大学以后,我肯定要抽很多时间去专门读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问:我们历史书上关于十年文革的内容谈得很少,上课时老师简直几分钟就跳过去了。&&& 答:我觉得那是每一个中国教书的老师都忌讳的,我对此已经淡定了。反正我不去看那些课本,这本书以后都会扔掉的(她指了指面前的历史课本)。&&& 问:好的。第二点,听说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掉了,结果就引起了冲突。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打死了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 答:(她一边思考一边回答,语气之间变得很犹豫)我觉得可怜必有可恨之处吧!谁让他们要去干那事儿呢?红卫兵在我心目中就是那些专门去批判自己老师和家长、什么都不懂的学生,他们死了算可怜,但是要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这是必然的吧!反正……唉,可怜吧!还是可怜吧!但我还是觉得无所谓,自己错了总得要承担后果吧!&&& 问:如果那时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上街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要是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 答:要是我处在那个时代,我可能也会成为红卫兵当中的一员,因为我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不觉得我会突然变得很高尚,站出来反对,因为当我了解得稍微深刻一点的时候,就发现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避免的。那我可能会随大流,这令我对自己非常失望,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什么高尚的人。 &&& 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呢?&&& 答:赞成。&&& 问:(惊奇)赞成!为什么?&&& 答:(笑)其实也不是赞不赞成的问题。我的意思是,用枪炮来做那个事儿我可以理解,因为人都激动到那个地步了,他都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过细微想来的话,肯定是不赞成的,因为这毕竟只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不关军事的事。你一群小老百姓,没必要为了这些东西,搞得自己这么可怜。你知道吗?特别是动用枪支这件事儿,更是很反胃,很恶心。&&& 问: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了,整天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肯定是不赞成,对吧?&&& 答:(笑)你问的是废话嘛,当然不赞成了。中国古代,包括西方国家,就连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他们也知道什么叫尊师。你一个中国的学生,更应该具有自己国家古老的传统和品德吧?就算你的老师稍微有一点错误的思想,你也不应该这样对他,至少应该给他一点起码的尊敬。再说老师他能有什么错呀?我总觉得中国的老师是越老越有师德,即使他们有点错误也不应该这么去对待他。&&& 问: OK!这个问题就到这里。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 &&& 答:我对这些不是很了解,为什么还会发生第二次文革呢?我觉得现在的领导人没这么变态吧?他们都希望国家更好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没有深入了解,但我觉得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好吧。&&& 问:假如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 答:明知道这是不好的,那干嘛还会傻不拉叽去做这种事呢?这不是白痴吗?&&& 问:你不参加的原因就是那些红卫兵的行为是白痴,他们做的事很让人费解,自讨苦吃吗?&&& 答:虽然当时被批判的有些东西并没有错,他们也没什么个人目的,但至少是盲从。为什么只有那种青少年当红卫兵的人最多,因为他们盲目、随大流,从小没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没多少思想。像我们现在这样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和这样血的教训的人,应该说不会这么做。&&& 问:你对他们有什么评价吗?答:(思索片刻)这个,我刚刚说可怜毕竟有可恨之处吧。他们是挺可怜的!比如说,他们一辈子嘛,都没有真正找到真理是什么东西,就这么单纯的、无意义的,白白把自己的生命搞没了。青少年确实是很容易盲从,我一定要吸取教训,要有自己的思想。我觉得他们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的青春绽放过,一生没什么作为,非常可怜。我最讨厌这样的人了!他不进步,他的思想就停步在那个地方。他们做了这么多荒唐事,也不觉得很奇怪,也不知道去看一些中国古代的书,只知道盲从。当然那时有些东西还是值得去把它发扬。&&&女生②问:现在是某某同学的精彩发言时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真实。答:嗯。我很真实。问:好。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答:毛老头子领导错误,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他让许多人读不成书,血的教训。(笑)问: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答:不感兴趣,关于文化一类的我都不感兴趣。问:你只对BL小说感兴趣吗?答:差不多,还有帅哥美女这些(很多人听了这话一起笑)。问:好。第二点,听说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头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掉了,结果就引发了冲突。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答:自作孽,不可活!问:(惊奇)为什么呢?答:因为他们自己要去相信那些话,搞个人崇拜。真的是!问:你知道沙坪公园里有红卫兵墓吗?答:晓得。问:谁告诉你的?答:初中老师。问:去看过没有?答:没有,别人的墓去看什么呀?问:如果那时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上街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就像刚才有同学说过的那样,这毕竟只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不关军事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要是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答:我什么都不做,我不关心这些事,我不参与(说完吃吃地笑)。问:就躲在家里吗?答:我可以在家里上网,耍!我不关心这个事。问:那个时候没有上网的。答:(似乎很惊奇)没有上网的?问:六十年代怎么会有上网的。答:你不是说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吗?问:我那是假设。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不能上网,你不参与,会干些什么呢?答:哦,我什么都不会干。我可以在家里看BL小说……(又笑个不停)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呢?答:不赞成,因为要死人。我怕子弹把我打死了。问:(笑)你不愧是个“傲娇受”。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了。整天就是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儿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答:(用开玩笑的口气)赞成,绝对赞成,应该把校长和老师全部拉出去批斗,因为他们对我们施加的压力实在太多太多,一天到晚背这个背那个,我们有苦说不出。我多么希望看到校长和老师狠狠挨批斗的场面!(她讲话很快,讲完之后自己忍不住笑,旁边有女生也在附和地大笑。有人对她大声说:你好激动呀!)问:OK!第五点,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答:不会不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都没得文化!(旁边有女生插嘴:乱说,有文化的人还是挺多的。)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有些时候会,有些时候不会?问:哪些时候会去参加呢?答:比如说武斗时有我看不惯的人,我就会去参加。对那些看不惯的人,我就抓起桌子板凳使劲朝他们乱扔……问:(忍不住提醒她)哦,你落伍了,那时候都用枪和炮了。答:那我也用枪打,一枪一个。(旁边有女生说:用枪打,一枪就打死了,那一点都不痛,应该像那个吕后,把耳朵挖了,鼻子割了,然后扔在厕所里……说完她们又一起大笑。)问:如果你去参加的话,你会用特别残忍的手段去折磨那些反对派吗?答:会的。(说完又忍不住笑。)我是现代人,无法穿越。如果可以的话,你找个能穿越的机器帮我回到古代吧,OK!我回答完毕啦!问:你对他们的评价究竟如何?答:我刚开始已经回答过了。问:再说一遍,对文化大革命和红卫兵的评价。答:我要是像他们那样喜欢个人崇拜,我也许会赞成他们的做法,可惜我不喜欢。他们虽然有信仰,但这个信仰是错误的嘛!他们不该在那个时代去崇拜毛老头子,而应该在以前。&&& &问:OK!&&&&&女生③问:某某同学,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知道文化大革命吗?答:知道。问:恐怕现在90后对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史实并不是十分清楚吧。答:对的。问:那我就开始了。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答:不感兴趣。问:不感兴趣。你对它的看法呢?用两三句话描述就行了。答:我想一下,很无聊的一个事情。问:为什么?细细的谈一下。答:我觉得文化大革命是很无聊的一个事情,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吧,这意义并没有好大。问:对你来说,是不是太遥远了?因为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听说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了,结果就引起了冲突。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和我们一样,还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全都是打死的,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答:是的。问:能不能具体谈一下感想,因为那里死了很多人。你去看过红卫兵墓吗?答:没有。问:你听说过吗?答:听说过。问:听谁说的?答:我爸爸说的。问:没有感觉?答:没有。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上街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因为在电脑里互相不能见面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答:(想一想说)打!问:(惊奇)打!为什么呢?答:不为什么。(忍不住直笑)问:是因为你处在那个时代,也是个青少年,你要去随波逐流,跟着那些人一块儿武斗吗?答:应该是。问:没太多自己的思想,所以就去充当保皇派或造反派,随便参加一派?答:到时候稍微思考一下,看看参加哪边对自己更有利。问:也就是说,肯定会参加红卫兵的?答:那倒不一定,也有可能什么都不做。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答:看是什么问题。问:继续说一下。答:如果他用暴力,你肯定也要使用暴力还回去。问:为什么呢?答:这没有为什么?问:(笑)那意思就是说,你是个暴力主义者?答:占一半吧。问:你有暴力因子。答:你有意见吗?答:(这时她电话响了)你可以暂停一下吗?问:OK!哦,没有暂停的。答:(拿起手机)喂,你回来呀,快点上来嘛,我们一起来回答问题,很好玩儿的,快点!问:好的,我们继续。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整天都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一排排站着,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答:不赞成。问:不赞成?谈一谈你的看法,为什么不赞成?答:因为这完全是在逼迫别人承认错误嘛!有的老师为形势所迫,只好随便乱说,而不是真正说实话。问:那你认为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处于那个时代,你会去把老师或校长抓起来吗?答:肯定不会。问: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呢?答:有可能要发生吧。问:Why?答:因为现在网上的语言暴力很严重。问:请继续。答:那些所谓的大学生嘛,经常做一些傻乎乎的事情,也是很脑残的事情,日本发生了地震,就去幸灾乐祸乱骂,我认为根本没这种必要。这也看得出那些人平时的素质。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不会。问:为什么?答:他不打我,我不打他,如果他打我的话,我必打他。问:你对他们这种行为如何评价?答:如果你不用现在的价值观,而用原来的价值观去评判的话,有可能认为他是对的。历史很不好说,因为已经过去了,不好去判断对与错,过去的就过去吧。问:你的意思到底是……你究竟如何评价那些死去的红卫兵战士们?答:(突然捂住嘴笑个不停,那表情特别可爱)辛苦了!&&&&&&& 问:辛苦了?我晕!&&&女生④问:等一下,我补充一下前面提过的问题,刚才没开录音。答:没开录音啊?问:对不起,我忘啦!(笑。)&& 答:白说了半天。(无奈地笑。)问:要是那时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答:那个时代呀,我是红卫兵吗?那也没办法呀!问: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呢?答:当个普通人不去参战吗?那力量肯定很薄弱呀!问:他们打打杀杀,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答:我也不是很了解那段历史嘛,不过处在那个时候,怎么说呢,也可能跟其他人差不多吧!问:跟他们一道参加保皇派,或者是造反派?答:因为不参加可能力量比较小,所以就只能这样嘛。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答:(旁边有女生飞快地抢着插嘴:赞成!)赞成哪?我觉得不是很赞成。问: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整天都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都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同意这种做法吗?答:不同意。问:为什么?答:这样把老师和校长都抓起来,反思之后,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嘛!而且我觉得也很傻,因为游行完了之后还是得赶回学校。问: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答:现在应该不可能吧。问:为什么?答:因为现在人的观念不一样嘛!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也不一样。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啊,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呀!(略微思索一下)我想参加。问:你想参加?答:对呀!问:为什么呢?班上有一个同学也想去参加,因为她是暴力主义者,另一个是不想。你呢?答:我想参加,可是又怕被打死。问:如果不想参加的原因是怕被打死。想参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答:第一是好玩吧。问:第二点呢?答:是可以参与进去呀!重在参与嘛!问:你对他们有何评价?答:很勇敢。(我听了这话,转过头去对前一个女生问道:你刚才是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的?我忘了!那女生说道:辛苦啦!大伙儿听了顿时笑成一锅粥。)问:OK!我们历史课本有一个大章节是讲十年文革的,但这些内容不用考试,老师拉得特别快。学完之后,大多数同学对这段历史仍然不明就里,弄清前因后果的人没几个。你了解这段历史吗?答:不是很了解。问:你知道沙坪坝那个红卫兵墓吗?答:听我爸爸说过,但没去过。&&&女生⑤问:第一个问题,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答: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觉得就是不好吧。问: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答:听我爸爸妈妈说过,还可以。问:其实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头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掉了,结果就引发了冲突。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全都是打死的,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答:对。问:还有什么感想吗?答: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上街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答:我用发传单的方式去做,不赞成打打杀杀的。问: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整天都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都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答:不赞成。问:为什么?答:我听我爸爸说过,他很小的时候,看见他们那个村子里,正在批判一个已经很老的老太婆。她很可怜,脖子上挂着一个很大的牌子。她每天还要背诵毛泽东语录一类的东西。其实她并没犯什么错,而是因为她的丈夫有一点知识文化,被打成了反革命,后来还被抓去枪毙了,她也被牵连了。问: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答:不多余。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不会,我会珍惜生命。我很怕死。问:你对他们有何评价?答:我觉得有正面也有反面嘛!我刚才说了生命是可贵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去对待它。但是红卫兵当时那个做法确实很不好,因为他们经常去做一些很让人不能理解和忍受的一些事情,经常去打压百姓之类的事情,所以说他们虽然不该死,但他们的做法也挺让人……费解。问:Thank you!&&&& 女生⑥问: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答:(对这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问:不了解就说不了解。答:(很抱歉地笑笑)嗯,那段时间好像人民生活得都很苦,影响了中国文化……前进,就是这些。问: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答:感兴趣,很感兴趣!问: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答:我对那段时期人们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因为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感受不到的。问:其实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的,两派之间只是在街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了,结果就引起了冲突。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很多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和我们一样,还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全都是打死的,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知道这个红卫兵墓吗?答:(摇头)。&&& 问:不知道,从来没听说过?答:没有。问: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答:对。我觉得风华正茂的时候,花儿还没开就谢了!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答:我会保持中立。问:保持中立!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答:不赞成。我觉得,要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武力来解决。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尽量用和平的方式比较好。问:当时的情况就已经是万不得已啦!答:那就没有办法了!我觉得书写任何一段历史,都需要一些人来付出代价吧。问:OK!这句总结得比较好!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整天都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一排排站着,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答:我觉得赞成,如果老师是错误的,还不是可以批判他。问:那你认为处于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吗?答:对呀!问:难道你认为当时那些老师真的有什么错吗?答:(犹豫不决地笑)我不知道。问:你的意思是,你站到红卫兵一边吗?答:对。问:(笑)你不是保持中立吗?怎么又站到红卫兵一边去了?答:(赶紧说)没有没有,你把我搞昏了!如果老师有错误,是可以批评的,如果学生有错误,也是可以批评的。问:乖孩子!答:反正我是站到正义的那一边。问: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呢?答:我不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问:你同意的理由就是一切皆有可能吗?答:对。问:好的。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会去参加。问:为什么?热血青年吗?答:我想积极投身进去。问:(这时教室里很嘈杂)你刚才说的什么?你回答了吗?答:我是说我想积极投身进去。问:为什么呢?答:因为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事情要看到它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历史都已经过去了。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你觉得这件事是错的,另一个人就会觉得是对的。问:好的。你对他们有何评价,那些死去的红卫兵们?答:我很敬佩他们。 &&&答:现代人总爱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价那些已经逝去多年的人,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及自己现在聪明。但如果让热爱金钱的他们穿越到过去那个时代,说不定就是人人批斗的对象。&&&&&&&&&90后女生寻访文革与65岁老人书写文革&&&&&&&&&&&&&&日09:20王晶 邵聪 &[导读]苇子对南都记者说,(文革)既然都过去了,老人家年轻时做了什么愚蠢的事情,都会给下一辈提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年轻人重蹈覆辙。杨霞丹,1946年生。2009年,杨霞丹开始个人史写作。图为1965年,杨霞丹(前左一)高中毕业。苇子,1993年生。开设博客“90后的天空”,撰写历史学习文章,在同学间进行“文革”常识访问。图为寻访重庆红卫兵墓后,苇子在大门前留影。&重庆红卫兵墓园里墓碑。&发现你身边的历史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杨霞丹,个人史写作者 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何三畏 (),媒体人 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 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 今年1月起,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杂志发起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意在使青少年明白,历史并非抽象简单的人名与事件,而是与己相关,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延续。 几乎同时,更多的历史亲历者,开始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65岁的杨霞丹写出20多万字回忆录。帝王将相之外,个人终于张口诉说历史。 一个社会的集体回忆,深刻影响着它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而历史与历史教育,扮演着历史传承的中介的角色。 苇子发问,为什么不能忘掉,好让生活不那么沉重? 杨霞丹回答,因为那段经历刻骨铭心。&90后苇子 “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 今年9月,苇子刚度过18岁生日,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对未来,她的打算是报考动画专业,要是有可能的话“成为中国的宫崎骏”。她喜欢历史,爱读《三国演义》,还常常在网上发帖记录历史学习心得———比如连着写了11篇的《90后MM讲西安事变的故事》、《照本宣科说历史:汪精卫夫妇悲催的一生》等。在这些文章里,都不乏她抢眼又青春的照片。这个名为“90后的天空”的博客吸引了大批粉丝。 如果没有高二时的一次经历,苇子不会对“文革”历史产生兴趣。“历史课本上有十来页,老师却讲了10分钟就带过去,还告诉我们考试不会考,”苇子说,“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 历史老师对“文革”的避言反而使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为什么不讲?”她说,“不能因为不考就把它忽略掉。书上已经写的东西,我们有权利知道。”除此以外,历史课本本身也不能让她感到满意,“上面都是冷冰冰的人名和事件。” 在网友建议下,她决定去看看红卫兵墓。“我就是有种叛逆心理,不让我知道,我就偏要知道,”苇子这么解释道。 重庆红卫兵墓位于沙坪坝公园西南角,是中国仅存的一座基本完好的红卫兵墓群。据红卫兵墓园研究者、重庆出版社编辑陈晓文统计,这里埋葬着年重庆武斗时期至少400名红卫兵(见《重庆红卫兵墓地素描》,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8月号)。死者大部分为20-30岁的年轻人。墓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坐西朝东,据说是为了寄托墓主“永远心向红太阳”之意。 沙坪坝公园是重庆市民锻炼、健身的去处,平日里总有人在唱歌,一幅欢乐景象。苇子之前从没听说过其中还有公墓。但她发现,“只要有心,其实公墓并不难找”。只要在偌大的公园里找到一条小路,向上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扇紧锁的铁门。铁门后,众多高大的墓碑森然耸立。苇子觉得这些墓碑“比我要高出两三倍”。 在后来的博文里,她形容墓园“门庭寥落,似乎还带有恐怖电影《寂静岭》的压抑色彩”。 红卫兵墓平时并不开放,只有在忌日时才允许死者家属去祭拜。“还有一个想来参观墓地的老伯伯和我们一样,也被铁门阻隔在外面。”苇子记述道,“他就干脆站在门外和我们闲聊了起来。” 老人是当年的红卫兵,碰巧是苇子爷爷的朋友。老人隔壁家的侄子即死于武斗。“死的时候和我们一样大”。苇子说,看着公墓里的墓群,她心生恐惧:“他们抱着一种去玩的心态,没想到真的能把人杀死,眼看着生命消失。” “教科书上的讲述都不是这样百姓的事。记录的都是江青、四人帮,简单概括了一下历史人物,根本没有细节。我也不清楚这些东西,所以才有兴趣去研究。”苇子说。 从红卫兵墓回去后,苇子访问了七名同学。这个调查苇子用了十来天时间来完成。 “‘文化大革命’在我们90后心中一般都很淡漠,就像传说那么遥远,”苇子记录道,“如果不是好几个人留言让我去红卫兵墓看一看,我还从来没想过要对它做一些了解。” 她设计了七个问题,用来访问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以及如果生在当年会如何做。结果令她震惊。 “我觉得那是每一个中国教书的老师都很忌讳的,我对此已经淡定了。反正我不去看那些东西,这本书以后都会扔掉的(指了指面前的历史课本)。”一名女生这样回答。 “(对那段历史)不感兴趣,关于文化一类的我都不感兴趣。”另一个女孩子说。 苇子很吃惊,问道:“要是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 答案不一而足。有人说“随波逐流,因为一个人很孤立也做不了什么”;有人说同样会参加,因为“如果不加入一派,就会被另一派打击”;有人选择什么也不做,但“如果有人欺负我,我就一定要打他”;还有人选择“什么都不做,我又不关心这些事情”。 苇子追问“你要躲在家里吗?” 对方回答“我可以在家里上网。” 苇子没想到同学们对“文革”这样淡漠,也没想到访谈结果会是“大部分都会参加”。也有令人松一口气的地方———大部分同学都否认了个人崇拜。受访的同学中没有一人去过红卫兵墓园。 但就连苇子自己,在探访红卫兵墓后也只能得出“破坏性大、范围广、时间长”这样的模糊印象。而对红卫兵,苇子认为“他们虽然可怜,但为自己的信仰而死,至少算那个时代的英雄”。说到自己会不会参加“文革”时,苇子明显犹豫了:“很难说,人毕竟无法在真空里生活。” “老师根本不去讲,同学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其他的历史都讲得一清二楚,唯独这件事却让人觉得遮遮掩掩?”苇子对南都记者说,“既然都过去了,老人家年轻时做了什么愚蠢的事情,都会给下一辈提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年轻人重蹈覆辙。”&40后杨霞丹 “因为那种饥饿感,饥饿恐惧感刻骨铭心!” 65岁的杨霞丹说,她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写完了《青春记忆之红与黑》。这部书稿有20万字,她在电脑上一字一句敲打出来。 退休前,杨霞丹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员会的宣传部长,历任第一至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委员,也是四川省音乐家学会会员。在今年7月写完这本回忆录之前,她最为人知的作品是大量儿歌,还有一篇名为《:一个中学生刻骨铭心的饥饿恐惧》的文章。 2009年,媒体人何三畏在家乡四川的“武胜家园”网号召网友集体开始历史写作。他在《看历史》杂志(原名《先锋国家历史》)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万一挑一———为什么现在就开始回忆》的文章,阐述为何鼓励身边的人们写自己的历史。 “中国人普遍有一种心理的吊诡:重视整体而不重视个人。中国只有‘大历史’,帝王将相史,没有个人命运史。它没有关于个体生命的记录,甚至连历代人口增减、战争和瘟疫的后果,也语焉不详。” “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他写道。 发帖后没多久,何三畏给杨霞丹发来短信:“杨奶奶,您还是写点什么吧。”受何三畏邀请,杨霞丹“磕磕绊绊上架了(四川方言)”。《饥饿》一文详细记述了还是初中生的杨霞丹的亲身经历。写作时,65岁的“羊奶奶”(杨霞丹笔名)数度痛哭流涕。完成后,由何推荐发表在《看历史》2010年的第三期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里,她记述了脸上长疤的炊事员:他的饭勺子会“认人”,给熟识的人就“钻到稀饭底层去捞干的”,而给杨霞丹这样不起眼的小女孩,掌管饭勺子的人就在稀饭面上“榨清汤汤”。杨霞丹“敢怨不敢言,心里赌咒发誓:你那脸上的疤疤还要长大!” 路过的老农民看到“小麦亩产万斤实验田”,小声嘀咕:“(亩产)一万斤,连麦杆杆一起过秤嗦?” 在她的笔下,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其中夹杂的苦难之中的亲情。过年时,杨霞丹的母亲凭票买了一斤肉。她拿着“巴掌大的一小块肉”又喜又愁,煮熟了才一小碗,几个小孩子争抢得不可开交。“我妈妈就想了个办法,”杨霞丹记述道,“用大针穿上粗麻线,把切成薄片的麻雀肉串成串,肥瘦搭配,每串四五片,再拌点米粉,蒸熟了一人一串,”“她简直是个天才的发明家。” 到了1960年暑假,饥饿已经更加严重。麻雀早已在“除四害”运动中消灭殆尽。以至于几个孩子分吃一只麻雀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杨霞丹记得,麻雀的胸脯肉只有半颗干胡豆大,至于是一口吞下,还是撕成了细丝慢慢品味根本不记得,“反正是香得连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以后几十年也没再吃到那样的美味”。 日,何三畏发起的《现在就开始回忆》写作活动获得“国家记忆2010”致敬典礼及历史论坛所颁发的“年度公民写史”奖。有评论说,杨霞丹的《饥饿》一文之所以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是因为它牵动了国人的“饿神经”。 颁奖时,主持人问杨霞丹:“几十年过去了,你为什么要写中学生的饥饿?” 杨霞丹激动得嗓门都颤抖了,她大声回答说:“因为那种饥饿感,饥饿恐惧感刻骨铭心!” 后来,杨霞丹又陆续发表了《看了四次“敲砂罐”》(注:四川土话,即枪毙)等文章。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当时杨霞丹作为一个孩子的直观感受,也记录了观看公开死刑的过程。 这篇文章是少见的“文革”期间死刑的公开见证。刑场上人山人海,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枪响了!”她当即晕倒。而当她路过刑场时,血腥味和臭味熏得她的婆婆阿姨直往地上吐口水。一个穿黑衣服黑裤子的人像死猪一样侧趴着,后脑勺被打得稀烂。回家的路上,一个老汉可惜自己跑得慢,被别人捡走了捆死人的绳索;另一个则接口:“哪个喊你不跑快点嘛?‘敲砂罐’的棕索索拿去牵猪儿,猪儿格外肯吃,要长得肥冬冬的哟!” 在遇到何三畏前,杨霞丹从未想过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因为“回忆实在太痛苦了”。刚动笔时,她多次痛哭到无法执笔。直到习惯于回忆和写作后,才慢慢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忆录的文字量一再增加,从每篇几千字慢慢增加到一万多字。“毕竟这些东西都是不断冒出来的,是个不断修改和增加的过程”。而就算已经完稿,杨霞丹在阅读时也仍然忍不住多次痛哭。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提笔写自己的历史?”杨霞丹说,“我的看法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写,能写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另一种是不堪回首,想起来就要痛哭流涕。我的一位朋友被打成强奸犯,没有脸面对后人。还能怎么写?”更何况,“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所以也不愿意写。” 身边不乏有朋友出于好心,劝杨霞丹不要再写:“现在生活好一点,比什么都强;哭天哭地地写下来,成一大堆废纸,有什么意思?” 但由于《饥饿》一文的鼓励,杨霞丹坚定了写作的意志。因为直到今天,饥饿的后遗症仍然“深深烙在心坎上,融进血液里”,曾为“黑五类”子女的经历,也无法磨灭。即便天天可以鸡鸭鱼肉,也不舍得倒掉一残汤剩水,“一颗米掉在桌子上,马上就要捡起来放进嘴巴”。 “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她说。 两代人 “历史就在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延续。“虽然去了红卫兵公墓,也在同学间做了调查,苇子说她其实仍然理解不了那个时代。 看完杨霞丹《饥饿》一文,她说:“看了老奶奶的文字,突然也感到肚子有点饿。小球藻是什么东西?”(注:“文革”时期一种人造“食品”,一种球形藻类。由于缺少化肥需用人尿培养。“文革”期间作为代食品在全国推广。) 对饥饿,苇子没什么感觉:“军训的时候饿过五天,那时每天只吃一小碗饭。可没什么感觉嘛,而且这样能减肥。” 杨霞丹的自述中,专门辟出了一章讲述作为“黑五类”子女的遭遇。苇子说,她也见过人与人之间互相孤立的情况。只是那是在小学时,而且“过不了几天,大家就又重归于好”。 “苇子的问题都很可爱,”杨奶奶笑着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没经历过就不能体会到,但没经历过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例证是,在回忆和写作时,杨霞丹自创了一个新词语:饥饿后遗症,大致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饥饿感+饥饿恐慌感+饥饿幻觉恐惧症”等等。杨霞丹给这种后遗症定义为“患者即使生理性饥饿感消除,但心灵仍笼罩在饥饿阴影中,由此发生的心理性的饥饿恐慌、恐怖、幻觉,短时期内难以痊愈”。 正像杰克·伦敦在小说《热爱生命》中写下的极地淘金者,当他在冰面上爬行时,获得了水手们的拯救。水手们常常暗暗检查他的床铺。那上面摆着一排排的硬面包,褥子也给硬面包塞得满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硬面包。然而他的神志非常清醒。他是在防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 但对杨奶奶的回答,苇子仍然不能理解。她觉得最重要的是,“老奶奶过得好辛苦啊,如果忘掉不就能活得轻松点了吗?” 对此,苇子坦承自己“不懂历史”。 杨霞丹也承认,自己仍然不能明白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历史,但忘记则是不可能的,因为“青春年代刻骨铭心的经历,想忘也忘不了。随着时光流逝反而日益清晰”。她的三儿媳妇今年二十多岁,同样不能理解她的写作努力:“写那些有什么用,谁还记得那些事?” 为了增强两代人间的沟通,也为了让青少年有更广阔的历史眼光,除了征集杨霞丹这样的民间作者外,从今年1月开始筹备,主编的《看历史》杂志用10个月的时间刚刚完成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中学生写历史征文大赛。为了让学生们更亲近历史,征文要求写身边亲人的故事。 “我是学师范的,毕业之后当老师,”唐建光说,“说实话,离开教育行业,一部分是有感于现在的语文、政治、历史等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教育。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我们这些老师所做的事,就是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然后让他背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但我们认为,起码这对学生不是一个最好的引导。”《看历史》的征文活动集合了中国最著名的一些学者做评委,比如赵亚夫、秦晖等。唐建光发现,在他们跑遍全国20多个省的讲座中,“这些学生的思维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十六七岁的小孩要更开阔、更深入”。在最惊人的例子里,一位祖上是北洋军阀的父亲这样回应她的追问:“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好,而且,女孩子对历史太敏感不是什么好事。”女儿回击说:“你们有责任告诉我。”另一个孩子雷宗兴则在调查后,推翻了“大历史”加给祖上郭葆琳的“汉奸”定论。并证明他原来是中国近代化先驱的历史。(见《》11月24日《谢谢孩子:挽救历史真相的“九零后”》一文) 在历史学者给一名中学生所写的《我的祖父》的回信中,他写道:“祖父说,他一辈子没有整过人,没有害过人———在我看来,这是全篇最重要的一句。记住,你记述的,正是一个整人害人的年代。不从这底线堕落下去,谈何容易!不要放过这句话———最后,建议你多用个性化的语言,少用,或不用当今报纸上的套话,让祖父原汁原味的故事变形。形容词也要少用。让活生生的历史材料说话。” 苇子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这激发了她对自己家庭历史的好奇心。虽然对杨霞丹的故事没有太多感触,但看过《挽救历史的90后》中同龄人的故事,苇子也对身边亲人开始感兴趣。 这是《看历史》中学生征文中一个普通的例子。唐建光说:“这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历史教科书不是教育的全部。” 而这个回答,恰巧是苇子的疑问。 有网友在苇子一篇记录张学良的博客文章里留言说:“历史课本写什么你就相信什么呀?别只看人教版几本教材,多看看其他书吧。”苇子反问:“我们90后每天都在频繁地接触教科书,不信教材和专家的话,又该信谁的呢?” “历史是丰富的、与自己相关的事实,”唐建光说,“通过对往事的叙事,对真实的历史的进行反思。这些会让他们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去思考一些东西,显然比课本中讲述的更有现场感。并且它会转化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教训。让他们(90后)通过对一些长辈的访问,知道历史就在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延续。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下成长,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应对冲击。我看到很多写作,可能还有一点幼稚,但思考的维度已经超出我们所设想的一个高二学生所能有的思想维度了。”与此同时,苇子的调查又有了新的发现:自己的外曾祖父汪海铨是朱德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战友,后来做了军阀杨森的副官长。 “他的命运很悲惨。”苇子说。除了继续从书本和网络学习历史,她也正在打算继续搜集资料,写下这个身边的故事。 (注:文中“苇子”原网名为“重庆苇子”) &声音 :把你的经历写下来 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南都:近年来兴起一股民间写史潮流,尤其以草根性质的口述历史、个人史开始崭露头角。这种民间历史写作与中国传统的历史写作有何区别? 雷颐:我从1998年起就开始反复强调“日常生活”的历史最重要。从前我们的历史都是注重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而真正日常生活里老百姓的历史反倒不重视,记录也不详尽。原本鲜活的“历史”逐渐就变成很空洞的政治史、军事史。 早些年研究胡适时我就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胡适碰到什么人都劝人家“你把你的经历写下来”?我记得,胡适好像专门为一个卖烧饼的老头还写过个传,他也是无意中认识,接着就访谈并写成文字。 人年轻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叙事。后来随着阅历增长,等到90年代,我慢慢理解到个人记述的历史的重要意义。胡适在《上海小志序》中写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两句话真是中国史学的大仇敌。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很少人能够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但在我们史学家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注:穿着舞鞋),这种事实在史学家眼里则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 民间写史,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 南都:但是在青少年接受的历史教育中、在考试中,仍然以大历史为主体。 雷颐: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上一辈的历史不大关心,对于“文革”的记忆很多年轻人也都不清楚,问题还是出在历史教育上。我在《拒绝遗忘》一文中就提到,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有意地屏蔽忘记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 南都:这样会有什么后果? 雷颐:近年不时读到一些有关“知青”的回忆或叙事,其中不少总使我心头不禁微微一震:这是一桩并非只与极少数人有关,而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历史事件。而在这千百万“当事人”现在还都“正当年”的时候,这幅历史图景竟如此迅速地“模糊化”了。民间写史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维度,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 “日常”历史有赖于自己动手写作 南都:目前有哪些方面的历史文本亟待由民间进行补充? 雷颐:我曾经提出,在中国,农民没有历史。历史学最基本的学术要求是“无徵不立”。所谓“徵”,主要是历史文献,没有文献,便没有依据。任何事件、人物、生活方式只有形成文献,才能进入“历史”。换句话说,农民必须自己写下来,记入文本,历史才有可能会记载。 而关于农民的历史往往是由他人书写的。比如,现在城乡二元化管理、农民工问题,要上溯至上世纪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但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从国家的视角,就几句话,只说1953年“统购统销”,为我国“工业化”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这当然没错,但实行这一政策后,给农民、城里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却没有记录。实际上,它所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包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 南都:不仅农民,就连小城镇、市民,也就是广义上的老百姓,同样是没有历史的。 雷颐:这种平民的“日常”的历史有赖于自己动手写作。我希望每个人,只要有条件都要记日记或者写回忆。在个人写作和回忆面前,所有人和人都是平等的,一个村间老叟与一个帝王之间没有高低。 雷颐,男,学者,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曾当兵,复员后转为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序&&&&家国天下总关情&&&&&&&&&&&&&&&&&&&&&&&&&&&&&&&&&&&&&&袁腾飞&&&&&&& &&&&&&&& 作为《看历史》杂志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看历史》是中国第一本历史新闻类杂志,其坚持和倡导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令其获得众多学者和读者的认可。近年来,民间写史开始悄然升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图书及影像作品。为推动公民写史的持续健康发展,《看历史》杂志创设了“公民写史基金”,以“公民写史计划”的方式,资助全国各地自发的历史写作。其中包括推动全国中学生历史探究活动及写作的“中学生写史计划”。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场盛会,又是“中学生写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比赛,旨在为全国中学生及中学历史教师搭建历史探究活动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 本届比赛参赛学生超过万人,集体参赛学校超过500所,数十位历史教研员、上千名中学历史教师参与活动组织及指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现在的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处境十分尴尬,一直处在被边缘的“副科”地位,不受重视。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枯燥无趣,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造成的整个社会重理工轻人文的风气影响,也有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自身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过于强调政治性、现实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教的意味太浓,讲述的内容离中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用这样的内容教育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教育者希望达到的效果。&&&&&&& 我曾经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这么一件事: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是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文革”这段历史在课本上有十来页,她的老师却讲了10分钟就带了过去,还告诉她考试不会考。苇子很奇怪:“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历史老师对“文革”的避言反而使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为什么不讲?”她说,“不能因为不考就把它忽略掉。书上已经写到的东西,我们有权利知道。”除此以外,历史课本本身也不能让她感到满意:“上面都是冷冰冰的人名和事件。”在网友的建议下,她去看了红卫兵墓。&&&&&&& 个人史写作者杨霞丹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媒体人何三畏说:“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学者雷颐更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上一辈的历史不大关心,对于‘文革’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也都不清楚,问题还是出在历史教育上。我在《拒绝遗忘》一文中就提到,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有意地屏蔽让你忘记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民间写史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维度,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作为“公民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赛的主办方希望唤醒一代青年主动关注历史,寻求历史真相,明确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进而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历史责任。通过分享先辈的历史经验达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化进程。&&&&&&& 本届大赛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的中学生写史比赛。参赛学生的文笔可能稍显稚嫩,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途径的掌握也还稍嫌不足。但他们在访问长辈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的心灵沟通。孩子们在先辈们悲欢离合的故事里,不仅获得了对家族、社区、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历史的认识,还增进了与长辈的感情,意识到自身对家人、对社区、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责任。长辈们则在孩子们的追问中,被孩子们的真诚与温情打动,主动参与历史记忆的重建过程,并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生在文章中对他们所写的这段历史有深深的思考和感悟。山东师大附中的雷宗兴同学在他的《被找回的家族记忆》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由此可见,“文革”不但给这个家族带来灾难,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家族带来了灾难,这就是国家的浩劫,这就是国家不可磨灭的伤痛。这必须是当代人不可以遗忘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在日后的运转中,远离狂热,走向正轨,这样才能对国人有警示作用,让我们用理性的分析去辩证地看待国家政策,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 作为一个多年学历史、讲历史的历史教师,我向这些可爱的中学生们致敬!这场大赛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范围,成为一场家庭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教育活动。&&&&&&& 2012年,第二届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将跨出国门,届时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中学生和东南亚、北美等地的华裔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本项赛事。届时,这项赛事将成为影响整个华人社会的重大公益赛事。&&&&&&& 让我们翘首以待!&&&&&&& 是为序。民间写史,距真相更近 &&&&&&& &——读《课本上不说的历史》&&&&&&& 中国青年报:&&&&&&&& 《半月谈》:&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书不是食品,哪怕搁得再久,即使封面破了页面发黄,只要内容还在,都不算变质。我的邮箱:
我的新浪微博:/u/
我的微信号:weizi-917
或是查找公众号:重庆苇子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跪求一个网站你们懂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