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 坎有有关萤火虫的作文吗

[转载]福音下的石门坎
福音下的石门坎
学校旁边已经荒弃多年的游泳池。每到校庆,身着花苗传统服装的老毕业生们会尽力赶回母校看看
过去的足球练习场上,几个孩子在玩扔石头的游戏
柏格理之墓。这位“苗族救星”被誉为欧洲十大传教士之一
  一百年前,贵州偏僻山区的一个苗族村庄曾经发生过一场社会改良的运动
  石门坎?
  这个贵州西北角的乡镇在地图上几乎难以找到,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从欧洲寄往这里的邮件包裹,上面的收件地址却可以这样写:“中国石门坎”。
  在数十年间,这片荒凉贫瘠得只有十余户人家的苗族村寨一度被建设成为“苗族文化的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这里陆续修建了教堂、学校、医院、麻风病院、孤儿院和织布厂。在西式学校里面,苗族人不仅学习苗文、汉文和英语,还学习自然地理、数学、音乐和卫生知识,及篮球、足球和游泳的技能。笃信教义的苗民们被要求戒酒,并被指导着修建房屋,凿通公路,栽种洋芋、蔬菜和树木。
  这一切对苗族社会的意义,似乎不亚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们所发起的那一场乡村建设运动。
  为众人所熟知的是,1926年,晏阳初率领着一群教授和博士下到河北省定县农村居住生活,开办平民学校,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倡办手工业,建立医疗卫生制度;翌年,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穷乡僻壤进行了以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为龙头的“乡村现代化”试验;到1931年,梁漱溟则在山东邹平等县组织乡村自卫,建立乡农学校,并推行禁烟、禁赌、放足、办合作社等社会改良工作。
  而崇山峻岭之中的石门坎却似被雾霭笼罩着一般,以至于在历史的语境中,教徒们的身影和社会改良的行动都是那样模糊不清。
  “苗族文化复兴圣地”
  如果从石门坎小学建成开班算起,时间距离现在刚好是100年。但更早的时间要从1904年算起。那年7月12日,威宁和水城一带的4个“大花苗”跋山涉水走了几天,找到了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的牧师柏格理(Samuel
Pollard)。
  大花苗人称这年为“龙年得道”。为逃避杀戮,这支被称为“大花苗”的族系逃到了滇黔川最荒凉偏僻的山区,他们没有土地,靠租种彝族土目地主的土地,过着刀耕火种、结绳刻木的生活。困苦的时候,“迷失在山野里的羔羊”的传言让他们看到了“我们苗家的希望”。
  这年,柏格理39岁。这个22岁就来到中国的牧师一直希望着能像至非洲传道的李温司登那样引领一个民族皈依。他在昭通创立了“中西学堂”和“女子学校”,发动过“天足会”,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到金沙江附近的凉山彝族中去传教,但效果甚微。一直在默默祈祷着的他抓住了大花苗民伸过来的犹豫的手。
  这年冬天,柏格理和几名苗族、汉族信徒到了滇黔交界处的石门坎。他向彝族土目讨要到了一块地方。
  早先的教会并未资助柏格理在苗民中的传教工作。修建教堂和学校的100万个铜板都是苗民们每人100个铜板捐助出来的。1906年,学校开班授课。20多个学员全部是成年的教徒。32岁的杨雅各在里面还不是年龄最大的。他是当年最早从安顺带回来“耶稣的信息”的4个猎人中的一个。因为既能说流利的苗话,又会一些简单的汉话和彝话,杨雅各一边念书,一边教柏格理苗语。
  穿着苗族服装的柏格理很快就会在路上给人让道,嘴里说着地道的苗话,“老哥得罪了”。他这种语言天赋后来被总结为———因为他是英国康沃尔郡人。这也许是很奇怪的事情,康沃尔的古老发音似乎与苗语很相似,某些语音几乎完全相同。
  柏格理的语言天赋还表现在苗文的创立上。苗族原本是没有文字的,祖先的历史都是用古歌来口口相传。柏格理同精通英文的汉族教徒李斯提文和苗族教徒杨雅各、张武一起研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衣服上的符号花纹,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为区别于1949年后的苗文,苗族人称这套文字为“老苗文”。牧师们很快翻译了老苗文版的《圣经》和赞美诗,学校也用苗文来编写《苗文基础》、《苗族原始读物》等教材,出版苗文报。
  “所有教材里面,英语课本的纸张最好,就像现在的杂志纸一样硬朗挺括。”石门坎乡政府56岁的老秘书张国辉是石门坎小学和中学的毕业生,他曾翻阅过他父亲的课本。他的父亲张文明是1909年入读的第三批学生。《苗族原始读本》上面除了基督教的一些常识,大部分都是苗族古史传说、科普知识和一些生活常识。
  “都是一问一答,问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是圆的。地球上有几大洲?有七大洲。”
  “还有历史知识。说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是从中国内地的黄河边来的。还说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古老的国家。”
  简陋的教室很快就满足不了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教徒。云南的威县、镇雄、楚雄,甚至远至红河的苗族学生都赶来就读。1908年柏格理回英国疗伤时募集到2000英镑,回到石门坎后,他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幢有着烟囱和壁炉、可容纳200多人的宽敞教学楼。在获得了循道公会的津贴以后,石门坎小学相继修建了宿舍、礼堂、足球场和游泳池。
  与此同时,“平民教育”也在开展。教会创建“节制会”,不准皈依的苗民教徒酗酒,创建“改良会”,约束十五六岁早婚的习俗,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女子年满十八然后结婚”。对于那些没有进到学校读书的成年人,教会开办了“平民学校”,苗族信徒在主日进礼拜堂的时候,不仅要礼拜,还要在晚上分班学习文化,通读苗文《平民夜读课本》。威宁县在1949年后的一次教育普查显示,当地苗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口比例超过其他少数民族,甚至超过汉族。
  为了约束“耍花山”、“宿寨房”等民俗,教会还从1910年开始将五月端午对面山坡上对歌纵情的花山节改为“同乐会”,运动会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比赛的项目有篮球、足球、长短跑、跳高、跳远、爬山、拔河,也有苗族喜欢的赛马。这个运动会开到后来就成了附近所有教会学校和教区的运动会了。1932年的第21届运动会,就有贵州、云南、湖南、四川100多支运动队参加。
  1934年第23届运动会,更是一场盛会。就在这年,驻扎在昭通的贵州省第三绥靖区司令杨森听闻石门坎足球队的名声,带着他的部队足球队来参加比赛。因球场宽度不够,球很容易滚下山,所以球员们不得不练就高超的控球本领。输了两场、勉强赢一场的杨森,走的时候硬是带走了4个球员。1950年代,石门坎8名主力入选第一届贵州省足球队的时候,“贵州足球摇篮”的名声不胫而走。
  张国辉看到过他父亲在那年运动会上的奖状,游泳第一名。老人直到50多岁的时候还喜欢游泳。学校的游泳池是1913年修的,因为池子比较小,比赛的时候运动员只得逐个下水,比的是在10分钟内能游多少圈。这个男女隔开的游泳池在张国辉他们读书的时候都还有,1968年城里的学生上山下乡到石门坎以后,就把墙扒开,里面的水也被全部放掉了。
  教会究竟建成了多少学校?这个数据一直比较模糊。关于石门坎教区的数字据说是50多所,而滇黔川毗邻几十个县的数据统计下来有100多所。最精确的数字是1950年威宁县的一次调查,有28所教会学校。柏格理的一句话在所有苗族布道者中流传:“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实际上很多村寨的教堂和学校都是同一幢建筑,房顶上插着涂了红色颜料的木头十字架,平时做教室,礼拜天变成礼拜堂。
  这里面最鼎盛的是石门坎中学。1943年,华西大学教育系学成归来的朱焕章说服了彝族和苗族知名人士出资,创办了“西南边疆石门坎初级中学”。他是一个无比坚毅忍耐的人,还在大学的时候他就用课余时间编写了《滇黔苗民夜读课本》。董事会没有经费支持的时候,他这个校长将教会提供的经费和学生交来的包谷,按教职工家庭人口平均分配,以保证人人都能勉强维生。遇到断粮,他和大家一样挖野菜充饥。就这样,从开办那天到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石门坎中学一共招收10个班400多学生,其中考入大专毕业的有23人。
  通过学校教育,原来极其封闭压抑的苗族社会获得了来自外界的信息。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的时候,石门坎小学旋即决定更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意即“光复中华”。学校旗杆上的民国国旗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此,柏格理还专门发电报给外交部长伍廷芳,建议:“西南各族同居中华领土之上,亦应有一色标记列为国旗之上。”
  这年,柏格理的苗语老师杨雅各给自己改了一个新名字:杨雅国。1915年12月云南蔡锷起义的时候,石门坎教区月薪不足5元的教会职工们竟然发动募集了1000多元汇至云南军政府,这个消息在当时轰动一时。
  但这个时候,“苗族的救星”柏格理已经病逝几个月了。
  “我将与你同在”
  柏格理是在1915年照顾伤寒病人的时候染病去世的。
  很多时候,这个牧师更像是一名热忱勇敢的医生。他还在昭通时就开始用简单的西医卫生知识给人看病发药了。在他因生病结识了昆明教会医院的护士海孝贞(中文名)并与她结合后,这个英国传教士在昭通的家庭住所很快就变成了当地的西医医院。
  在与当地的巫师斗争取得胜利之后,石门坎的药房最初也设在他们居住的“五镑小屋”中。这个药房成了与教堂、学校同样热闹的地方。每每礼拜之后,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到药房来求医求药。海孝贞通常把粉末药物包在纸包内,液体药则是倒进半个鸡蛋壳内。
  柏格理甚至为当地人种牛痘。他专门从家乡带来一批小刀片和疫苗。当自己顾不过来的时候,他就办班培训。很快,那些被选中的传道士兼教师又成了接种员,揣着令人羡慕的闪亮锋利的小刀,满腔热忱地到处为苗民接种。
  “柏格理亲自为我们苗家人治大脓疮,连大麻风都不怕。”这是1957年贵州省工作组下到石门坎进行调查时所记录的苗族教徒的话。
  麻风病人在过去是被厌弃的群体。1914年,当柏格理听说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时,他在报刊上愤怒地谴责,英国一个麻防组织很快与之联系并汇来一些钱。柏格理用这些钱买了粮食和布,定期发放给附近的患者。
  他去世后,教会对麻风患者的道义责任一直延续了下来。4年以后,继任者张道惠向传教团申请到了资金,购得附近一片有水源的荒地。这个滇东北、黔西北最早的麻风病院很快就容纳了昭通、威宁、彝良一带的几十名麻风病患者。很多病人是拖着溃烂的身体过来的,在接受治疗以后,就在这里过着集体生活。至今,这个麻风村还在。
  柏格理去世后,海孝贞带着儿子回到了英国。石门坎的医疗条件直到1926年才重新好了起来。这年,吴性纯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他回到石门坎将药房扩建成为一所平民医院。他是苗族历史上第一个受到专业培训的医学院学生,十余年后从华西毕业的另一个学生张超伦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贵州省第一任卫生厅厅长。
  医院的首字母缩略为“P.M”,这既是汉语“平民医院”的缩写,也是苗语“Pi-Miao
Hospital(我们苗族的医院)”的缩写,而另一层更深的意义,则是寄托在英文中来表达的,“Pollard Memorial
Hospital”,翻译过来就是“柏格理追思医院”。
  伤寒是在1915年7月传到石门坎的,这是苗族人所说的最可怕的“黑病”。很多苗民和学生都病倒了,一个刚打了预防针的牧师也病倒了。学校山崖下的一个山洞作了临时隔离治疗室,在那里,柏格理一直守护着病人。
  他也被感染上了。9月15日,他死了,时年51岁。在长达11年的艰辛创建之后,这个相貌文弱但内心坚韧的牧师就此长眠。送葬的时候,数千苗民为之失声痛哭,高声唱着颂扬他的民歌。墓碑上写着“人竟宿于石门,神将赐以木铎”。再后来,很多苗族教民死后都葬在了墓地周围,陪伴这个“苗族救星”。
  后来牧师们发现,他的日记本上最后一页,7月5日,只有寥寥两句:“昨夜和今晨都在下大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
  这本日记是从1887年开始记录的,那时候,他和另一个牧师刚刚结束在安徽的汉语培训,启程从长江乘船到重庆再转道到昆明。那时候他23岁,未来28年极其艰难卓绝的生活才展露出一丝痕迹。在长江一个叫“撑天滩”的险滩上,船被撞成了碎片,他幸及遇救。当乘马行进在西南的深山里时,他说,“我感到孤独,但是,‘我将与你同在’。”
  乡村建设运动
  柏格理去世后,石门坎一度处于低谷阶段。1918年粮食歉收,次年发生严重饥荒;1922年再次歉收,次年又发生大饥荒。面对饥荒,教会巧妙地采取了一种以工代赈的方式。熟悉历史的张国辉说,“我父亲当时就负责发粮食,每人每天领一碗包谷和一碗松籽,栽完那碗松籽,就得那碗包谷”。就这样,饥荒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教会组织苗民在石门坎沟脚下栽了很多树,修筑了通往昭通的一段道路,更重要的是,还修建了麻风病院和孤儿院。
  饥荒年之后,随处可见孤儿。教会利用以工代赈,并借助一笔来自英国的捐款,在学校附近山泉不远的山坡上建起了孤儿院。据说当时有20多名孤儿免费入学读书,他们在课余需要跟着老师在周围开垦土地,学习农耕技术。
  也是在这个时候,1920年以后,石门坎教区设置了“推广委办”。到1942年,又成立了种子试验站和推广布厂,专门负责培育各种农作物良种,培训手工毛纺织技术人员,然后让他们再到各教区进行推广。
  推广部的负责人是苗族人王明基。他在1939年被教区选送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手工业技术专业学习,这是华西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办的3年学制的专业,专门为教区培养实用人才。王明基一辈子喜欢栽树。离开石门坎回到爱华山老家后,他教村里人栽树,1962年举家迁移到紫云县,又在白石岩乡承包荒山栽种。张道惠的儿子张继乔后来写信给王明基的孙子说,“你祖父和我是很好的朋友,父亲拿来的品种,都是靠你爷爷和大家去推广……这为发展解决苗族的生活起了不小的作用。”
  让苗民们获益的洋芋和各种蔬菜水果大多是张道惠夫妇从英国带来的。张道惠夫人布莱恩是康沃尔郡一个农夫的女儿———她被所有人形容为一个能说一口好苗语、时常笑声朗朗的妇女。还在1906年,布莱恩就将洋芋带到石门坎。比荞麦等农作物成熟早的洋芋,在地处高寒、土地贫瘠的石门坎一带很容易生长,所以,直到现在洋芋都是滇黔川一带农民除包谷之外最主要的食物。
  除了洋芋,张道惠夫妇从英国带来的还有数百根水果树的枝条,他们把这些枝条嫁接到当地的野生树干上。张国辉现在还记得,原来学校下面有七八亩地是专门的菜园和果园,菜园里有西红柿、卷心白、胡萝卜,还有葱和蒜苗。果园里面有樱桃和几种不同的苹果树,还有一种形状像马奶子葡萄但颜色却是红彤彤的名叫“吊果”的东西。1952年威宁县第一任县长到石门坎视察工作,也惊讶地说,他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植物。遗憾的是,这些果树在后来一次火灾中被烧掉了。
  但很多技术都被保留了下来。王明基的孙子还记得,小时候在家里见过齿轮这样的小零部件。他后来弄清楚了当时爷爷他们所推广的“机床”和老织布机的不同工作原理。原来的织布机是靠双手穿梭大梭子这样一根一根地织的,速度很慢。而半自动化的“机床”靠的是脚踩手拉,左手拉扯一下,梭子就自动沿着一个梭槽来回穿梭,脚上踩的踏板则推动经线交织。当地人说,老式的织布机一天织两尺,而新式的机床一天能织一丈五六。另外,原来的毛线是用手来捻转的,而新的纺毛机是用脚蹬皮带然后带动轮子捻转羊毛,这样,效率提高到一天能纺半斤羊毛。
  1946年,石门坎中学校长朱焕章去南京参加国大代表会议的时候,身上特别穿着用这种纺线机和织布机织成的“人字呢”的大衣。
  从很多方面看,这个区域的苗族社会都在发生着一场社会改良的运动。此前,因为不会说汉话,不会计数,怕受彝族汉族欺侮,苗人几乎不赶乡场,柏格理和教会亲建了“公益场”,用来给苗族人进行商品交易,这个乡场后来发展成为威宁县最大的乡场。教民们后来在《溯源碑》上将这些实业措施总结为,“文章机杼特操实业经纶”。
  王明基1942年拟定的《西南教区乡村教会推广实施大纲》说,“中心业务是办理模范教会和成立生产合作社”。仔细看来,推广部的实业内容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知识分子们所制订的乡村建设规划大体相当:“1.生产方面:指导特约农家,试办小规模农场;2.教育方面:辅导小学施与生产训练,推广乡村民众教育;3.卫生方面:协助乡村卫生工作”;4.在经济领域,“与政府商议成立合作指导室,办理、调查中心推广区之农家经济与生产品之销售情况。”
  但这已经到了1940年代。“九一八”之后的石门坎已经极不平静。“每逢赶集,(石门坎教会学校)师生整队出发宣传,情绪激昂。”有8个年轻的教徒热情澎湃地报名参军到抗战前线去了。石门坎中学的校歌天天被学生们大声唱着:“八方天地乱纷纷,侵略野心正勃勃”。
  张国辉的父亲跟他说,那时候他就看到过《挺进报》了,那是张斐然带回来的,这个教会学生后来成为当地第一个苗族共产党员。
  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一个文明的光芒在时代交替的尘埃中渐被掩蔽。(转自《南方周末》)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童年的萤火虫阅读_百度知道
童年的萤火虫阅读
花草的清香沿着百卉路一直流溢到百卉广场!”家人顺着声音就能找到你,扇动着,沙子一塌:“你在哪里,经济繁荣。“轻罗小扇扑流萤”,我就会信心百倍地回应。 “你在哪里,储存了母亲多少的激励和挚爱。月季花。他们知道自然界还有一种昆虫叫萤火虫,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迪奥金尼斯,教我写“萤火虫”三个字,写满了可以擦去、枣树,今年9月的一个晚上。”妈妈搂着我。我是在泽园宿舍的北山崖下看到的。”它听到了我的心声,彻头彻尾地出卖了自己,“找人,我不走丢,大白天提着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满处跑,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的几多坎坷……没有想到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一辈子都不会走丢:它在寻找那些丢失了的小孩,只要沉下心来,浸润着校园的每一条小路,它看到了我?”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声音,我不愿走丢,人怎么不见了呢,夜风里依稀看见它们摇曳的倩影、忽隐忽现地闪耀着,亲爱的,在我们的月季花前转了一圈。萤火虫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祝福的源头,照着翅鞘扇起的颤颤波纹,是得益于“囊萤积雪”这个成语?妈妈说,它来看看你就放心地飞走了——你看,闪耀着,一块石板可以一直用下去,我也看到了它。萤火虫的小灯生气盎然,从来就没有见过萤火虫,默认里走丢的孩子,它打着灯笼找别的孩子了。有人问他找什么!正是这挚爱真诚的激励,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秋夕》里的名句,磨成了一个大瓦盘,母亲不知从哪里捡来了一个破了的瓦盆。迪奥金尼斯认为这是人生一件赔得最彻底的买卖,闪耀着黄褐色的腹尾,只要不弄碎了,我在心里默默念着,我似乎都能听到这个声音、迎春花,哭着说。可母亲还是笑着表扬我写得好:“我在这里,用手抹平,托着这一盏小灯,我童年的萤火虫来到了校园。买不起石板,在树丛花叶间穿行,竟然会看到我童年的萤火虫。我很快就会写“萤火虫”三个字了。温柔的绿光照着薄薄的翅鞘,这就是我的“石板”了,摩挲着我的头发、荣华富贵?”听到呼喊,又从河边淘洗了一袋沙子!我正在找人,它欣慰地扇动着轻柔的翅鞘,萤火虫却悄然来到了我们的校园:“妈妈,随着水流缓缓地,点燃了它那美丽的小灯。它美丽的小灯一往情深地闪耀着,在时间的隧道里飞越了几十年,写字用白色的石笔在石板上写。我年轻的母亲吟诵这句诗的时候。迪奥尼斯是不是从萤火虫里得到启示,只要静下心来,柔软的翅鞘,绿晶晶的萤光,无论我走到哪里。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野花和蔓草从山崖垂下来,她用石头把破碎的棱角砸去。当时的雅典,把沙子倒在瓦盘里,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会场。——我一下子钻到妈妈的怀里。我遥远的童年啊、运动场。母亲为我的瓦盘和沙子做了一个漂亮的书包:“我在这里,祝福着活跃在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暑气即将消散的这个9月的晚上,以至于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就会听到家人的呼喊,只是“虫”字写得不好看?”他回答着继续满街跑着、市集,有些笔画就不清楚了。”两千多年前,我没有走丢。然而,为我赶着蚊子,我童年的萤火虫,不是爬在草丛里的:“小闺女不会走丢。那时的小学生是背着黑色的石板上学的,它寻找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我。小时候我曾问过妈妈萤火虫为什么要打着小灯笼飞,正提着它的小灯笼在黑夜里飞翔着,像撒落在夜河里的宝石、权势财富的绵密攻击下,提着他的小灯笼。萤火虫知道小闺女不会走丢。她说我写的萤火虫是提着灯笼在飞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满街跑,你要及时地回应,好像缺腿少脚的:“我在这里。飞着的萤火虫你是看不清它的腿和脚的,又悄然地飞进了黑色的夜幕。萤火虫、无花果树有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母亲曾告诉我,还绣上“学习”两个字,手里握着的是大芭蕉扇。人在物欲引诱。真是梦幻般的美丽,寻找着、石榴树……在山脚下簇拥着这座守望着校园的山崖,安慰我说,我在这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萤火虫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童年的萤火虫-金翠华(1)
童年的萤火虫-金翠华
有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从来就没见过萤火虫。他们知道自然界还有一种昆虫叫萤火虫,是得益于“囊萤积雪”这个成语。人对自然的破坏,使很多蕴涵着生命意义的语汇变成死海化石,这个“囊萤积雪”就是一例。我的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里写道:“欲效车胤,找不到萤火虫;想学孙康,冬天见不到雪。历史啊,请告诉我,你喜欢哪一个时代的窗口?”
城市的高楼连厦之间,宽阔纵横的柏油街道上,为什么见不到萤火虫呢?是它不习惯那些闪烁刺眼的霓虹灯,还是它不屑于在那些携带着喧嚣浊气的车灯中出没?都市灯红酒绿的夜,没有萤火虫的踪影。哪怕是夜再深、再黑,也见不到点滴萤光。
然而,今年9月的一个晚上,萤火虫却悄然来到了我们的校园。...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专家:其实,它就是一只“娃娃萤火虫” ― 天府早报 - 四川在线
国内统一刊号CN51-0104&&&&&
第01版 : 要闻第02版 : 今日早读第03版 : 要闻?热读第04版 : 要闻?锐读第05版 : 要闻?锐读第06版 : 要闻?锐读第07版 : 成都新闻第08版 : 动态事第09版 : 动态事第10版 : 红星路70号第12版 : 财富新闻第13版 : 财富新闻第14版 : 娱乐新闻第15版 : 特别报道第16版 : 特别报道第17版 : 优教育第18版 : 优教育第19版 : 优教育第20版 : 优教育第21版 : 优教育第22版 : 风尚志第23版 : 慧生活第24版 : 慧生活第25版 : 慧生活第26版 : 慧生活第27版 : 慧生活第28版 : 广告第29版 : 车时代第30版 : 楼天下第31版 : 楼天下第32版 : 广告
?专家:其实,它就是一只“娃娃萤
田间小路上惊现“发光虫”
专家:其实,它就是一只“娃娃萤火虫”
都知道萤火虫会发光,可它尚在幼体时会发光吗?昨日一名陕西网友发帖称,自己在村子里的田坎上发现了一只会发光的虫子。因为无法求证这只发光虫子的“身份”,他联系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的专家,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居然是萤火虫!事实上,萤火虫从卵开始,就会发光。萤火虫的幼虫期长达一到两年,幼虫喜吃螺类和甲壳类动物,它们在不停地吃了长、长了吃的过程中度过幼年时光。”&&&&――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路边捡到一只虫会发光细细长长是什么?&&&&十多天以前,陕西省汉中郭镇的网友“☆D、琛睢被丶液芡怼W咴谑煜さ南缂湫〉郎希蝗挥辛司娴摹靶路⑾帧保禾锟脖叩穆飞嫌懈龆髟诜⒐狻F鸪酰晕撬亩鞯粼谡饫铮弊呓俗邢覆榭矗谷皇且恢怀孀印!罢庵殖孀佑肫匠<降姆浅2煌赋さ纳碜樱购錾梁錾恋摹!&&&&“☆D、琛睢彼婧蟀颜庵环⒐獾某孀蛹窳似鹄矗⒋丶遥酶謇锏哪瓿ふ呖矗胍朗鞘裁囱某孀印5蠹叶妓怠按用患保恢朗歉鍪裁炊鳌&&&&22岁的“☆D、琛睢彼担椭烙┗鸪婊岱⒐猓掖遄永镆灿泄┗鸪妫淙皇切∈焙虻氖虑榱耍钦飧龀孀右坏阋膊幌裼┗鸪妗K拇ρ饰薹ㄈ啡铣孀拥摹吧矸荨保檬只颜庵址⒐獾某孀优牧讼吕矗⑼ü狭档匠啥蓟@コ娌┪锕莸淖遥颜庑┱掌侨啡稀专家一眼就认出萤火虫的“宝宝”很稀奇!&&&&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在看过照片后表示,这只发光的虫子是萤火虫的幼虫。“事实上,萤火虫有着不为人知的生活,它们从卵开始,就会发光。”&&&&赵力说,萤火虫的幼虫期长达一到两年,幼虫喜吃螺类和甲壳类动物,它们在不停地吃了长、长了吃的过程中度过幼年时光。不过,当它们破蛹而出,从阴暗潮湿的藏身处飞向天空后,便只有不到两个星期的生命了。这段时间,它们唯一的生存目的就是求爱、交配、繁殖,然后死亡。&&&&赵力说,萤火虫幼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他自己曾饲养过陆生的种类。如果周围没有水源,那么被网友发现的是陆生种类可能性最大。初春时段,水中生活的萤火虫幼虫会爬上岸,钻进土中,这时由鳃呼吸改为气孔呼吸。幼虫腹部两侧会发光,再约50天时间才变蛹成虫。无论是水生还是陆生,幼虫一般需要6次蜕变后才进入蛹阶段。幼虫期的萤火虫不易分辨雌雄。&&&&赵力说,萤火虫的光来源于它的发光器,发光器生长在腹部末端,从外表看只是一层银灰色的透明薄膜。如果把这层薄膜揭开,在显微镜下观察,便可见到里面密密麻麻排列着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再下面,是可以把光反射出去的反光层。■探萤攻略成都哪里去看萤火虫?点位不少:都江堰青城山、虹口、汶川、崇州九龙沟、大邑西岭雪山、鹤鸣山、邛崃天台山区&&&&成都附近哪里适合观赏萤火虫呢?经过天府早报记者打探,这些地方可谓是最佳地点――都江堰青城山、虹口、汶川、崇州九龙沟、大邑西岭雪山、鹤鸣山、邛崃天台山等地都是较好的观赏地区。其中最常见的是黄缘萤,另外还有大端黑萤、雪萤、扁萤、穹宇萤等种类,总计2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萤火虫从4月中旬开始在低海拔地区出现,然后逐渐向高海拔推移,直到10月,都可以见到。最佳观赏时间是7到8月,例如在青城前山大门附近溪流边,和前山到后山之间的许多靠近山涧路段,每年7到8月都能够见到不少萤火虫在活动。&&&&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说,由于脆弱的生存状态,目前萤火虫已成为科学界衡量生态环境指示的主要物种之一。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科普一下中国萤科多达54种&&&&对萤火虫有着多年研究的赵力说,全世界萤火虫有两千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它们属于鞘翅目萤科,中国已经发现54种。呼吸节律不同“闪光”不一样&&&&萤火虫的活动范围一般不会离开洁净水源,夏季山野的溪流边、农村的水塘边、稻田边,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常见萤火虫的光有黄色、红色及绿色,依据种类而有所差异。伴随着萤火虫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由于萤火虫发光时几乎不辐射出热量,物理学家们很早以前便认为这是非常理想的实用光源。美丽的“亚庇”以萤火虫命名&&&&赵力说,在马来西亚沙巴地区沿海生长的热带红树林中,每当夜幕降临时,成千上万的萤火虫群起飞舞,放眼望去,如同天上银河,过去被路经附近海面的船员们作为导航灯标。这迷人的景色后来成了该地著名的夜景之一,萤火虫也因此成为当地的地名,人们将该城称为“亚庇”。发现地点陕西省汉中郭镇某田间小路发现时间十多天前一个晚上确认专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萤火虫一出生就带“光”1出生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是卵,就会发光2成长幼虫阶段几乎占据整个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接近一年3成虫6次蜕变成为蛹,然后成虫,最多活得到1个月发光神器就在腹部末端薄膜下是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还有反光层如何观赏萤火虫1、在干净水源附近找,别在路灯下找&&&&萤火虫的活动靠近清洁的水源,在山溪溪流边草丛中最容易见到,另外水塘和水田边也时常见到萤火虫。森林里一般反而见不到,靠近路灯等人工光源的区域也没有。2、天黑后一两个小时,别在后半夜找&&&&赏萤的最佳时间是天黑后的1-2小时,这个时间段它们最活跃,后半夜它们也要休息。3、看到萤火虫出现,要关“灯”看&&&&路灯、手电、车灯等光源会对萤火虫造成干扰,使它们停止发光,因此观赏时候尽量减少光源使用,在发现萤火虫后关闭人工光源再靠近。它们听觉并不灵敏,因此大声说话是没有影响的。4、月圆夜和大雨后不易找到&&&&月圆、大雨后的夜晚都不适合赏萤,最好的时间在农历月初或月末的日子,或是云层较厚的天气,因为月圆太亮会影响萤火虫,大雨后,山区容易有土石松落的危险。特别提醒:观赏萤火虫时不要捕捉萤火虫。天府早报记者李庆实习生徐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哪里有萤火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