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里做什么能赚钱培养教育孩子的目的是根据什么确定?

四五岁的小孩子可以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了吗,可以从哪些书开始?
按投票排序
123 个回答
谢邀。很久没有回答读书的问题了,今天再跟大家聊一聊。我认识一家人,父母工作忙碌,但是对孩子要求很高,管教十分严厉。孩子放学回家,刚吃完饭,父母就催促他去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去背英语,睡前还要读半小时《胡适文选》。到了周六周日,不是练钢琴,就是学美术。父母都是粗人,不知道他弹得画得怎么样,所以他们就卡死数字,钢琴要练两小时,素描要画六张纸,少一分一秒一张一页都不行。本来这个孩子对学习挺有兴趣的,可是慢慢就变得厌学了。你要是跟他理论两句,他比你还气愤:“……你们上班累,我上学还累呢!你们回家了一个斗地主,一个看《非诚勿扰》,我还要练琴画画。凭什么?”现在我们回来继续讨论问题。四、五岁的孩子,特点是什么?一是好动,二是模仿能力强。这个年纪,你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要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那比杀了他都难受,说不定以后还会厌恶读书。你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你若想让他读书,自己就要先读书,尤其是在他面前读书。让他觉得读书就像是男人的酒,女人的高跟鞋,带有一种象征性。他就会迫切地想去尝试。孩子的读书习惯不能靠刻意培养,而要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以前说过:中国家庭教育之悲哀,在于长辈惯于言语说教,少有身体力行的示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示范有助于孩子模仿。【第一阶段】多始于半岁后,孩子手指相对灵活,可以独立坐以后(避免书砸脸),关于阅读我们做的一切,都是让孩子产生兴趣。布书【可叠加“寻找”“不同触觉体验”】翻翻书【可叠加简单教育如刷牙,自己吃饭,说你好】洞洞书【可叠加开放式问题】优秀的风格多样的绘本帮助孩子把书当成朋友,把书当成玩具的一种。判断依据:书在一堆玩具中,孩子偶尔也会拿起书翻几页。要点:顺其自然,多鼓励,可以问发散性问题:大卫在干什么啊?孩子怎么回答都行,没有标准答案。孩子喜欢读某一本就一直读某一本,不要嫌烦,不要逼孩子必须把整套书都看完,不要逼孩子看你自己(别人)觉得好但是孩子暂时不喜欢的书。不要一直问孩子具体问题:这苹果是什么颜色?【第二阶段】(因个体差异家庭差异,始于1.5岁-3岁),家长可以开始点读(从大字,字少的绘本开始,可以与之前的书重复)。可以开始英文原文绘本。贴纸书涂色书剪贴书以及各种优美的风格多样的绘本【建立审美】,不要粗制滥造。包括但不限于:卡梅拉系列。斯凯瑞系列。幼儿画报(接地气)。要点:讲解技巧:活泼生动,鸡鸭狗叫,上串下跳。坚持读。请你一定坚持坚持再坚持。最好能坚持每周五次,每次一刻钟。至少也要坚持每周一次亲子阅读。【第三阶段】(因个体差多始于4-6岁):亲子阅读+独立阅读(先绘本,后文字)。推荐:当当排行榜&出版时间5年以上。要点:更加丰富的图书。如果孩子兴致好,可以拜托孩子读比较喜欢熟悉的书给你听【朗读】。家长可以开始尝试纯文字读故事。开始尝试有句子的英文书。坚持读。请你一定坚持坚持再坚持。最好能坚持每周五次,每次半小时。至少也要坚持每周一次亲子阅读。识字是大量阅读的结果,不是阅读的目的。竭尽所能使用各种方法培养孩子对书和阅读的兴趣。不要因为任何事情打断,干扰,破坏孩子阅读的兴趣。且读且珍惜。
女儿现在5周岁,1岁起到现在买了400本左右的绘本,每天睡觉前在床上自己选1-3本,我念字,她看图,一直坚持到现在。 起因:是我表姐小时是认字牛人,就是因为她爸每天给她讲故事。我想这招不错啊,就想效仿,没想后来才听说她那时候只有一本安徒生童话(还是格林童话),完全无图,我姐只能边听边看书,这才练就了好身手。我买的都是绘本,有的书根本没字,几年下来完全没有获得识字的技能。但是现在大班,有时老师或者家里教认字她学习很快,绘本上字很少,能出现的都是常用字,多年下来就算瞟到一眼也很眼熟了,潜移默化的功效显著。绘本的选择:1.按照历年获奖名单买,这里可以看到主要的几个奖项--&,买书的时候直接搜索“凯迪克奖”就会跳出相关书目。2. 买完获奖作品,就买获奖作者的其他作品。3. 买书的时候看描述,这本书或者作者得过什么其他没卖过奖项,然后再去收集这个奖的全部奖单。4. 选好放进购物车,打折的时候买,一年买4次,一次20本。5. 要是以上都买完了?读了这么多书之后,你应该知道再买些啥了。孩子的偏好就是,全部都喜欢:优秀的绘本内容都特别搞怪,神奇,意想不到,作者的画风都高辨识度,孩子能知道这个画小房子的也画了另外几本。买了这么多,只有以下几类我的女儿不是很感冒:灵修类(尼古拉的三个问题,读过7、8次)、故事背景太古老又没啥情节(苏和的白马,读过4次),战争背景悲伤类(爷爷的墙,1次),离异家庭类(谁来我家,1次),以上举例的都是大奖作品,所以爸妈不要怕,按前面的规则随便买。什么年纪读什么书?我觉得这点不重要:当然年纪小的时候喜欢简单的嘻嘻哈哈的,讲人生道理的不能了解听不懂,孩子大了内容太简单的书满足不了,而不是不喜欢。女儿2岁就很喜欢看卡梅拉,3岁神奇校车(和一般的绘本比起来真是念到想死),有半年每周都反复读。讲故事的人昏昏欲睡,念得不耐烦,听故事的人哪里会喜欢呢。但是考虑到爸妈上班一天累了,避免讲故事的时候讲到中间自己睡着,孩子小的时候买点字特别少的书顺便混混吧。万一不小心买到字多的,藏到藏不了的时候再拿出来读吧。帮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自己看着好欣慰的:前两年没有别人念,女儿是不会自己去读书的,时间长了,她自己没事会拿书翻翻,晚上不玩别的游戏了就自己拿几本书看看,真的挺好的。背诗背词,不是我的路线:觉得简单的五言可以,朗朗上口,意思一读就懂,带出去玩的时候,看到美丽的风景还会随口来一句,挺不错。太长的词背了不明白啥意思,大多只有带孩子到众人前背一下炫耀一番的功能。生在中国,还怕以后没时间背书吗。So, 马上开始吧。
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狗,根据专业所学和见习经验,说一点目前比较受推崇的,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观点。
培养阅读习惯,可以从刚出生就开始。四五岁更是黄金年龄。
建议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图画书,或者说是绘本。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而挑选孩子喜爱的书。
孩子在阅读时,家长应尽可能陪伴,指读文字(指读文字能帮助幼儿认字)。成人的朗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孩子认字量少,需要成人的帮助。另一方面,语言的韵律感可以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
另外,父母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给孩子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四五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如果父母亲能作为榜样,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
推荐成人阅读《朗读手册》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有详尽的建议和方法。一切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行为都应是自然而然不留痕迹的。家长的目的性表露得非常明显,孩子容易产生反感,从而放弃阅读。因此,正确科学的方法是关键,如若不然很可能弄巧成拙。
前面安小姐的回答提出要在幼儿时期 ”强制性“ 要求孩子背诵古文经典。这个我个人是绝对反对的。像这样搞的家长绝对不在少数,逼着背唐诗背三字经背这个那个……安小姐的家长绝不是首创者或者执行力最强的。但是安小姐赢就赢在她家里本身就是从事相关领域的,氛围和喜好太强了,直接引导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令孩子无法真正讨厌这些,而古文经典内容本就丰富有趣,只是在达到一定层次前接受不了,等到能稍稍理解的时候也就讨厌不起来了。而且万一她出现对 文中内容主旨等方面 认识上的偏差,马上就有人可以指导或者指点给她解决的途径。——但是有多少被家长逼着背古文的孩子有那样的家庭条件?多半都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东施效颦者不少,效果必然恶心。首先,小孩子的学习就应该是由兴趣引导,逼迫这种手段本身就是不可行的。万一在童年时期就引起厌学情绪,将来他长大了,家长还能对他的学习盯着操心?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应该另寻途径(下文我会另说)。其次,一般的家长往往盲目地上规划上日程表,每天背多少背哪些,求量不求质。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可取的关键不在于古文搞不搞得下来,而是 以达到某个人为规定的最终目标为标准,却 忽略幼儿本身生长和认识天性 的 学习方法 本身就是不可取的。不是任何阅读都越早越好,尤其是纯文字。太早接触逻辑性规律性强的东西反而会形成束缚他们一生的桎梏,限制情感和思维未来的发展。我自己也是比较小开始接触古诗古文,但是完全不是以这种形式,而是 磁带里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诵 + 翻译成简明有趣现代文的历史故事(而且带大量的图) 的形式。对我来说,听播音员的朗诵像听歌而看翻译过来的故事既有趣又能搞懂原文的意思,更增加了我对经典的兴趣。父母 一是 鼓励我跟着录音机唱诵,能学多少学多少,学对了有奖,有地方错了也不会马上批评,而是父母自己先分析一下说错的原因(理解有误?跟其他的读音或内容混淆?还是纯粹不知道瞎说),然后根据错误类型 ”提点” 我 ”自己“ 意识到并在下次改正错误;二是 每天下班回来以 “爸爸妈妈想听XXX的故事啦,讲给我们听好不好?” 为由鼓励我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文内容讲解给他们听,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爸爸妈妈需要我,而且他们不知道的我知道 = =),也因为每天要挖空心思准备新的内容还不能中途忘词,我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力,每天边看边讲给自己听(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底子薄,所以故事本身千万不能难了,也不要强求全说出来),而且因为爷爷先跟我打好招呼不懂的可以问他,他会帮助我完成每天的 “表演” 还不让爸爸妈妈知道,让他们惊呼我居然这么厉害(需要家长之间事先商量好 = =)。这两件事做得我乐此不疲。因此,于当时的我来讲,”古诗古文“ 和 其他 童话绘本、有声故事书 没有什么区别,而我也认为这是比较科学的方式,虽然不是唯一方式。教育者选择童话故事、有声故事书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站,不仅基于内容上真善美的考虑,也是对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尊重;而古代经典盛行的过去,教育者对幼儿本身接收情况的考虑远小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考虑,而且那个时候古文经典就是教育的一切,学好背会经典必然是也只能是一切学习的中心和目的,和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就不一样,还照搬过去的做法必然不可取。当然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我知道对于古文经典来说,原文语言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包含了一切音韵、文法、思想和史料。但是我觉得,一切学习都要视环境和个体而言。有时候,弯路就是最快途径。过早直接接触原典,对于现代人,即使是以学习原典为目的的现代人,也未必是合理的作法。很多人以为是通过直接接触得到好结果的行为,其实都有 ”文本经过编辑筛选注释翻译、教育者自己在许多文本中区别选优吃透消化再含饭哺人“ 的背景。你一个外行直接拿原典给孩子逼他面对,跟 把他往知识的深山老林里一扔让他在没有谋生技能的情况下找食吃 是一样的。
四五岁的时候,孩子会开始有主动去阅读的意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阅读不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绘本故事,主要以图画为主,让孩子克服识字困难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色彩感悟力,我觉得,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参与阅读,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个快乐的起点。 同时,在说说一些陪伴孩子阅读的好方法:把书里的故事变成故事脚本,和孩子一起来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吸引孩子的兴趣。阅读不一定要正经的坐在书桌前,可以到公园的草坪中,望着蓝天白云而阅读,再比如,超市的图书货架,儿童绘本馆,席地而坐,与爱书的小伙伴们一起阅读。 除了世界经典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好饿的毛毛虫》《逃家小兔》
之外,我更推荐4-5岁孩子读一些系列的绘本书:《11只猫》《14只老鼠》《100层的房子》《不一样的卡梅拉》《自然图鉴》等等。
我在菲律宾某私立幼儿园教书两年,学校基本是美式教学,结合自己经验说说那边的情况。四五岁的孩子的阅读和成人不同她们对视觉听觉和触觉更加敏感,视觉来说,阅读的书籍当然不是白纸黑字啦,要有很多的颜色和图画来补充,这点书店里面很多绘本都是,孩子对颜色是很感兴趣的,也有助于开发智力,我记得我工作的那间幼儿园孩子每天必备的是蜡笔,当地的小朋友很喜欢恐龙,家里一般都有恐龙的故事书,然后又好多小朋友居然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种类的恐龙,而且画的比我这中文老师还好,,,然后跟我津津乐道那些恐龙有什么习性,就听觉来说,不能放任孩子天天一个人对着故事书,父母的阅读是很重要的,楼上有个妹子说从小背书什么的,有一点我很赞同,就是中国古文很多押韵的对幼儿的听力有很大帮助,我记得小时候我爹叫我背梦游天姥吟留别,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到了高中我才知道,,是“脚着谢公屐”不是“脚着谢公鸡”,因为小时候背过的东西真的可以记一辈子,所以后来的上课有有让菲律宾的孩子试着跟我念一念五言绝句,,几遍后jiu
1.最重要不是让孩子读了多少书,读了什么书,而是培养孩子阅读的乐趣。如何培养?家长能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孩子才可能爱上阅读。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力量太强大。如果家长自己不喜欢,很难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而家长自己喜欢的领域,常常不用刻意培养孩子就很感兴趣。 2.如果去强迫,或提供不适合孩子的书,反而可能破坏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可能效果还不如不去管。孩子没有满足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他将来更自主独立的时候自己开始阅读之旅。3.小孩子的读物,强烈推荐英文原版读物, 北美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一岁开始的绘本,只有图没有文字,到文字越来越多,到最后全文字的章节书,有非常丰富的资源,非常有营养,大人看着都觉得很美很有意思。孩子带着兴趣去感受书本世界的美好,还顺便学习英语。 4.阅读多大开始都不晚,四五岁的孩子自然是没有问题。5.我自己的实践,我的宝宝一岁两个月,我给他听了很多英文原版音频,儿歌、童谣、故事、绘本音频,当背景音。我还自己跟着学,跟读/唱或自己读/唱给他听,然后录下自己的音频给他听。很明显,宝宝对我的声音兴趣要大得多,听得全神贯注。
推荐一些绘本:《让路给小鸭子》《七只瞎老鼠》《不一样的卡梅拉》(全套11册)《蚯蚓的日记》 《好脏的哈利》大卫·威斯纳: 《梦幻大飞行》(1988) 《疯狂星期二》(1991) 《7号梦工厂》(1999)
《三只小猪》(2001) 《海底的秘密》(2006) 《艺术大魔法》(2010) 西姆斯·塔贝克: 《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我当时为了辅导一个流动儿童,在这方面了解了一些信息。在六一给孩子买了几本书(穷学生买不起绘本,要是有钱会把上面的都买了):《夏洛的网》《小王子》《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七只瞎老鼠》,还把下文打印出来给他父母。以下引用自该答案你把孩子抱在左边的膝盖,和他一起开始读一本图画书。你的心脏在左边,孩子贴在身上能感觉到你的心跳。一个故事永远是故事本身,母亲和父亲的语言对孩子的刺激和影响永远比故事本身重要的多。图画书本质上不是让孩子用来认字的,也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图画书就是亲子沟通的一个桥梁。孩子们就是看着这个图画一页页翻过,耳朵里听着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小时候看到的情景和画面,成年之后都不会忘记。读图也并不比读文字简单,比如《七只瞎老鼠》这本书,第一页为什么用黑色呢?是模仿盲人的那种感觉。为什么不直接画老鼠,只是画尾巴?为了增加悬疑的气氛。很多图画书大人觉得不值得买,就是因为怎么只有这几个字,但是价格不菲。可是,带给孩子这种画面的观察能力,整体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衡量的。我们给孩子读书,语气应该就按照成人说话的样子来,不要像小孩那样用叠词,不要故意地模仿小孩子,我们强调汉语最纯正的表达方式,用成人的正常语言去表达。孩子学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反对“上街街”这样错误的叠词,这给孩子传递的不是正常的语言。日本有个作家柳田邦男,他谈到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有三次读图画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第二次是当父母了,应该和孩子一起读;第三次,一个人七八十岁退休后还应该读图画书,因为这个时候看到的图画书获得的道理,悟到的情感可能是小时候没有体会到的,能够增加很多乐趣。这个日本作者碰到一个很不幸的事件,他的儿子20多岁的时候自杀,他觉得特别沮丧,就觉得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心情非常压抑,有一天在街上逛,看到书店里有孩子小时候读的图画书,他拿出来翻,然后意识到——如果我跟孩子多拿出时间读图画书,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柳田邦男在日本到处作演讲,讲图画书的意义。柳田邦男生于1936年。曾任NHK新闻记者,之后转行写作,透过追踪重大事故、灾害、医疗等与生死相关之议题,《绘本之力》一书是由河合隼雄(临床心理学者)、松居直(儿童文学家)和柳田邦男三位名家合作而成。松居直再三指出,绘本是“大人念给小孩的书”;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大人将文字部分讲给孩子听,而孩子是经由“听”故事和书中的插图,进入绘本的世界,所以插图的功能,是在于表现不可言说的部分,而非重现可见的事物。原来清华大学出过一本《令人惊悚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大多是来自民间,拿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话来说,反映人类对生存的一些很隐秘的心理状态,可能是父子互相仇杀,还有各种各样离奇的情节。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作品不适合孩子来读。格林和安徒生童话肯定是值得孩子们来读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孩子阅读内容的选择,有时候是“故意的幼稚化”。非得猫猫狗狗,安徒生从来不会这样去讲故事,他从来是给大人讲故事的那种状态,孩子们会听得很有兴趣。他自己也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读我的故事,会有不同的启发。去读安徒生的故事,你心里会有疑惑,里面有很多详细地描写,景物描写多,好像节奏缓慢。我们对孩子审美和阅读心理的揣摩有时候是有问题的,好像孩子需要读节奏很快的。有些读物的语言非常舒缓,但孩子一样会读得很认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我读《海的女儿》,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描写海底宫殿的句子。我觉得其实我们要抱着敬畏之心,不要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图画也是这样。对于图画,我们认为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对比强烈的。另外就是,喜欢画得很像很准确的东西。可是对孩子视觉的丰富程度而言,其实恰好不是这样的。孩子原初的读画能力,有时候会比成年人强。_这是我采访一个儿童文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录音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谢邀。可以。看些漫画,或色彩明丽的画册。如果孩子肯识字,那给他/她找些句子短,韵律强的文体来读读。为什么古人从小念《三字经》而不是宋词?三个字三个字好念,节奏也整齐。孩子未必懂是什么意思,也没必要强求懂——说难听点,真懂的有几个呢?但比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比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都不一定要懂,读着嘴也舒服啊。看些好画册,读些有节奏感的短句子,总比每天听些骂人话和垃圾肥皂剧里那些毫无节奏感的劣质句子要好吧?
谢邀。我认为孩子的阅读习惯是越早培养越好的。我从4岁开始被父母要求朗读和背诵四书,先<>,再<>,而后<>,截至7岁时已将这三书倒背如流。后来由于对<>实在没有兴趣(我父母也非常尊重我),我在接下来的3年里自己选择继续朗读背诵<> <> <>。小学五六年级那两年没有坚持诵读经典,初中又开始背诵<>和<>。初三之后我再没有背诵过古文经典了。但由于之前少时的诵读记背实在是印刻太深,到现在我依然能够流利背诵<>的前十章、<>全文、<>前三章,和许多<>和宋词名篇。很多人应该都会质疑,这样子让小孩子在字还都识不清的年纪就去“死记硬背”那些“早已过时”的古文经典到底有什么用,长大不还是一样忘了吗?当年小时候我也和所有小孩子一样极度讨厌背诵,极度讨厌背诵我根本读不懂的古文。但越是长大,我越是感谢我父母当年给我在这方面的教育。我想要说的是,四书五经是我国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经典,在21世纪的今天,背诵四书五经的目的和意义早已不在于那些古文中的内容;而是通过大声朗读和反复背诵,增强孩子的汉语语感,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记忆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文言文在语言韵律方面的完美、遣词造句方面的精致,都是现代汉语和西方语言所无可比拟的。我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语文课布置的作文我每写2篇中就有1篇是范文,从小到大也在各类文学期刊、作文比赛中有过不少发表和斩获(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相信这些都与我小时候的朗读背诵有紧密关系。当然,古文经典只是3-6岁儿童早教时期的阅读和朗诵的培养的一部分。可以从孩子1岁左右学说话的阶段开始,给他/她订阅<> <>这类寓教于乐的儿童读物(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就订过这两本杂志,真的是很喜欢^_^)。另外,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各类幼儿读物、儿童读物琳琅满目,我相信题主作为年轻妈妈/爸爸在选择孩子读物这方面肯定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从一出生开始,孩子就在以看、听等方式接受信息,尽早让孩子学会静下来阅读文字绝不是坏事。————————Update————————我很赞同程浩的答案:想要孩子爱读书,父母必须言传身教。一个家庭有一个好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爸爸是非常有学问之人,嗜书如命,中华经典上百本书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从小搬家最头疼的就是搬书,我们家的大书架有整整四面墙(而且还呈稳定增加的趋势)。我的妈妈虽然不是爱读书之人,但她由于英语和法语文学专业的出身让她也非常能静得下来、坐得住。
讲一下我小时候的经历:我当时也是四五岁的时候,还不识字,我爸爸就拿出一本原始人的故事给我讲,,当时打开了我想象的世界。在一个没有科技,生活简陋的时代,一群有趣的原始人在进行生存的挑战,把一些发明创造的起源也编了进去。使我从小就对书有很大的热情欲望。虽然我爸爸没有坚持给我读书,我也嫌他每次都读太少,不过瘾,我自己就学着慢慢看,一开始就从看三毛流浪记和机器猫的小漫画书开始。在学会查字典之后,基本上识字的速度比学校快得多。之后,读了很多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可惜童年那个时代还没引进什么好书让我继续深入探索书的世界。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多是在那个时候所培育出来的。我爸爸在睡前为我讲故事是一件影响我终生的事情。最后推荐看看这本书:里面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父女互相承诺1000夜的睡前朗读是怎么影响他们的生活,关系和未来。
父母看书就好了。我上幼儿园之前就识一千多个字了。那个时候主要看的是上下五千年、少儿百科全书和一些国外翻译过来的图书(记得的有天空与地球)。父母很注重培养我的阅读能力。那时候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就是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但是从来没在买书上省过钱。一开始喜欢看图画书,妈妈认为这样不能很好识字,就通通买了几乎全是字的书。即使有些字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跳过去也能看懂,慢慢就都认识了。但最重要的是,我父母都非常爱读书。我印象中吃晚饭以后父母都是看书的,所以对我看说看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后来父母甚至禁止我晚上看书(小孩要早睡),而我为了开着灯看书不被他们发现,便在灯上蒙了一个帽子,帽子还被烧焦了。最重要的是,看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
最好跟孩子一起背,孩子背得快,也可加深与孩子的感情
可以, 多逛书城,多进书店,家中摆上书架,家长多看看书,少看电视。
作为一个题主说的从小有阅读习惯的范例现身说法,谈谈培养小孩看书的方法。1、家长要以身作则,我的读书习惯是受父亲影响,他一回家就要看书,躺床上,上厕所都看,我也就慢慢受感染有了看书的兴趣。小孩子最喜欢模仿的就是家长行为。2、不要企图从看什么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培养,虽然父母也让我看过甚至背过,但说实话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最简单的原因是那时候我根本不懂含义,我连三字经和唐诗三百首都背过又怎样?照样很快忘掉,而且反感!3、那么小的孩子,当然要看配图的书。我小时候看的比较多的是配图版本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配图的什么少年英雄系列书。当然少不了故事会,漫画什么的。要知道,那个岁数,多了解一点东西都是收获,关键是让孩子有坚持下去的兴趣。4、讲故事。极力推荐的方法,让孩子给父母讲,给小朋友讲,在学校里有类似活动鼓励帮助孩子参加。要知道小孩子也有虚荣心的,我承认看书这个爱好在一开始能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小朋友和亲戚们面前很有面子,经常被表扬。而且讲故事对于加深对书内容理解和印象特别有好处,比简单看强多了。5、家里一定要有读书的环境。由于父亲的原因,家里藏书甚多,从小就没有缺过书看,父母也是一直鼓励。和出去同小朋友玩相比,家里人都宁愿让我自己看书来打发时间,省的他们操心,慢慢培养出来看书习惯。希望我的经历能对你有帮助。
建议听下 冬吴相对论 第375期:被曲解的儿童教育之上
第376期:被曲解的儿童教育之下里面提到一个观点“每个孩子都能记得很多广告词,虽然孩子不一定知道广告说的是什么!孩子的记忆能力是很强的,可以让他们去多听书.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如果培养阅读习惯的话,一定培养小孩多元化阅读.要注意避免推荐一本书简介:《朗读手册》为百万畅销书之一,是一部教育经典。该书于1979年初版,5次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教材。书中集中了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从阅读指导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详尽地论述了朗读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家庭、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处理迷恋上网和看电视的问题等。他帮助无数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问题,让无数孩子成为终生爱书人。  ——如果您身为人师,那么该书将帮助您通过师生共读的简单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人生和自然的奧秘,得到事半功倍的精神效益。  ——如果您为人父母,该书涉及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问题,让您总能找到为您孩子量身定做的那一部分。每天拿出一刻钟,与孩子共读,孩子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您身为一校之长,能给予孩子的除了良师、书籍与教室之外,还有什么比创造出爱读书的校园环境更让人倍感自豪的?  ——如果您身为儿童或教育工作者,本书将帮助您更有的放矢地给予孩子和家长切实有效的读书指导。  珍妮弗出生时即患有唐氏综合征,但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而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给她读故事听。珍妮弗4岁时接受智商测验,智商高达111分。  艾琳出生第一天起,她的妈妈就开始给她读书。15个月时,艾琳每天的阅读量达到30本书左右;21个月时,艾琳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24个月时,艾琳已经知道1000个词。  罗伯特·艾伦6岁时成为孤儿。7岁时,他的姑婆开始读书给他听,后来,他读一切他能获得的书。他从未上过一天学,直到32岁进入一所小型学院就读。3年后,他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接着,他获得了凡德比大学的英文硕士与博士学位,如今在田纳西马丁大学任教。  看,给孩子朗读就是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本书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尽地为您解答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怎样的书才算是好的朗读教材?读漫画书好不好?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如何在书和电脑之间取得平衡……
我是我从不记事起开始阅读的。这点非常感谢我父母,他们在这方面对我的培养使我受益终身。我可以说,从小到大读的书,对我的人格有非常大的塑造作用。我大概在八九岁时就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终极的目标:追求自由、科学、民主。。。至今为之奋斗努力着。。。只是奋斗方法在不断改变罢了。。。这直接导致了我后来对政治、科技、文艺的高度敏感。虽然在知乎上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用户,但是在日常中大家在这方面对我的评价都很高,自己还是很高兴的。所以我觉得培养阅读兴趣越小越好。
如果谁成功了 注意预防近视言传身教什么的其他人已经说得很透了 赞同
如果是女孩的话,比较推崇安雨宁同学的回答,因为女生即便是小孩子,也比较能静的下来,再配上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想必孩子一定会受用匪浅。作为男孩的话,我以亲生经历来做些读书教育上的补充吧,毕竟男孩子四五岁之前想让他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国粹或者感受人文都是不太现实的。首先对于4至9岁的男孩子,我推荐读诸如《小故事大道理》系列的书。这些书的内容往往是一些贴近生活,或者以故事形式讲出来的各种短篇道理,即便小孩子也比较能耐心接受,甚至觉得好玩而产生兴趣。而且在刚开始阶段(比如4岁5岁?),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和探讨的形式来引入,等男孩有了自我阅读的能力,就可以开始大量的让其自己阅读。此系列书涵盖着大量的人生道理(虽然简单),道理与道理之间难免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孩子小时候未必会在乎这些东西,但是由于是兴趣使然读的,印象会很深,等到初中阶段独立思考能力开始逐渐形成,对人生与社会或者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开始进行探究的时候,这些早年读过的道理和矛盾就会自动涌现出来。我一直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分析时候潜意识用到拆分归纳整理系统的方式和辩证的方式,正是来源于那些早年时候虽然未曾理会,但是却深深埋藏在心里的小故事以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对其的疑惑。总的来说,算是为今后价值体系与人生观的形成,提前建立好最广阔的框架吧。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差不多就是作文从记事文转向议论文),可以引导其看一些类似《谁动了我的奶酪》《管道的故事》《伊索寓言》《哈佛家训》的作品,这算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拓展阶段。这类书道理会更完善,更具体,也算是为了以后做准备吧。当然此时也可以引入《夏洛的网》《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三国演义》这类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以及《上下五千年》《三十六计》《世界通史》等历史作品。迈入初中,也就是到了独立思考能力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就开始真正的阅读了。这个时候必须要集中大量全面进攻呀~文学类可以开始接触《复活》《悲惨世界》《简爱》这等世界名著;国粹比如《资治通鉴》《山海经》《庄子》以及《诗经》《论语》为首的四书五经;科学类比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社会类的《人性的弱点》;然后也可以根据小孩的发展兴趣来读特定领域的书籍,比如我当初看的是《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赢》《彼得林奇》这类经济管理作品,不过这些就因人而异了;当然个人也比较推荐上金庸,身为男生没读过金庸的武侠我怎么都觉得是一大憾事。至于西方哲学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我建议还是先放着,东方哲学思想先确定好地位,西方注重定义性质与逻辑性质的哲学虽然也是必读但是我建议放到大学(记住小心尼采,中二时期看尼采特别容易走火入魔)。基本上在此之后到了高中大学就看自己的选择啦,每个人都不同,因人而异,人生也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岁成人咯~)。不过还是多嘴一下强调本个人偏好,要放在最后的《道德经》,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难以道出原因(注意此书无翻译无注解,道德经嘛,就是道德经~)。上个图以示心意:读书最有意思了~最后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