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肠球菌和小肠疝气肠球菌属于乳酸菌吗

爱畜牧新闻手机客户端
微信中无法直接下载,请点击右上角"在浏览器中打开"后点击下载。
爱畜牧网站版权所有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和乳酸菌相互关系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和乳酸菌相互关系的研究
【摘要】: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是引起动物和人体发生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这种病原菌分泌在表面的黏附素可以介导细菌向肠道黏膜附着,随后细菌产生肠毒素而引起宿主腹泻。乳酸菌作为一类益生菌能够帮助宿主改善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维护宿主的肠道健康。已有的体外研究报道ETEC可以引起某些肠上皮细胞的死亡,并且乳酸菌能够通过和ETEC的相互作用而保护宿主细胞。因此,研究ETEC对肠上皮细胞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乳酸菌保护宿主细胞的机理,对于益生菌在防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将一株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细胞和两种浓度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K88菌株JG280共培养后,发现108 CFU/ml的ETEC对IPEC-J2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性高于109 CFU/ml,这一结果提示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根据细菌浓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并且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可能在ETEC的致病机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108 CFU/ml的ETEC和IPEC-J2细胞共培养过程中,ETEC产生的AI-2(autoinducer-2,自体诱导物)活性和IPEC-J2的细胞死亡呈正相关,而与ETEC的毒力基因estA(编码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a)和estB(编码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b)表达呈负相关。为了进一步地研究ETEC群体感应的机理,我们将ETEC K88菌株JG280的luxS基因(该基因的产物催化AI-2的生物合成)克隆,并在大肠杆菌E. coli DH5α中过量表达。将载有过量表达的luxS基因的E. coli DH5α的无菌培养上清液(内含高活性的AI-2)和IPEC-J2细胞及108 CFU/ml的ETEC共培养后发现,AI-2可以显著性地降低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并抑制estA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共同提示,由AI-2介导的群体感应在ETEC的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并且AI-2可能是通过对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a的负向调控来实现的。
我们还研究了13株从猪体内分离到的乳酸菌是否能够保护IPEC-J2细胞免受ETEC K88菌株JG280的侵染,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发现一株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 coli K88 JFF4在浓度为108和109 CFU/ml时,均不会对IPEC-J2产生细胞毒性,这一结果提示肠毒素对于引起肠上皮细胞死亡(或损伤)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这13株乳酸菌中有5株能够显著地降低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进而保护IPEC-J2细胞。通过对6株乳酸菌CL9、CL11、CL12、K67、S33和S64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6株乳酸菌均能够降低ETEC诱导IPEC-J2分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 IL-8),并且除了K67之外的5株乳酸菌均能够促进IPEC-J2分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研究发现,一株对IPEC-J2有保护作用的乳酸菌CL9能够抑制ETEC的estA和estB基因表达。乳酸菌S8能够显著性地促进ETEC分泌的AI-2活性,同时它还可以降低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以上结果共同提示,某些乳酸菌可能通过抑制ETEC毒力基因的表达,另一些乳酸菌可能通过分泌某些物质影响ETEC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作用,进而降低ETEC肠毒素的产生,从而保护宿主细胞。同时,IPEC-J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和IL-10在乳酸菌的作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乳酸菌的作用机理,我们还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378【目录】:
ABSTRACT8-16
第一章 文献综述16-64
1.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16-29
1.1.1 ETEC 黏附素17-21
1.1.1.1 F4 (K88) 菌毛18-19
1.1.1.2 F18 菌毛19-20
1.1.1.3 AIDA (adhesin involved in diffuse adherence).20
1.1.1.4 Paa (porcine attaching and effacing associated)20-21
1.1.2 ETEC 产生的肠毒素21-25
1.1.2.1 不耐热肠毒素LT (heat-labile enterotoxin)21-22
1.1.2.2 耐热肠毒素STa (heat-stable enterotoxin a)22-23
1.1.2.3 肠凝集性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I (EAST1)23-24
1.1.2.4 耐热肠毒素STb (heat-stable enterotoxin b).24-25
1.1.3 ETEC 的致病机理25-29
1.1.3.1 ETEC 向小肠的定植25-27
1.1.3.2 肠毒素导致腹泻的机理27-29
1.2 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29-42
1.2.1 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的群体感应30-36
1.2.1.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30-34
1.2.1.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34-36
1.2.2 LuxS/AI-2 群体感应系统36-39
1.2.3 AI-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群体感应系统39-42
1.3 乳酸菌42-50
1.3.1 乳酸菌干扰肠道感染的原理43-44
1.3.2 乳酸菌抵抗病原菌的作用机制44-50
1.3.2.1 乳酸菌增强肠屏障功能44-45
1.3.2.2 乳酸菌对抗病原菌的黏附作用45-46
1.3.2.3 乳酸菌对抗病原菌向肠上皮细胞侵袭的作用46-47
1.3.2.4 乳酸菌的抗菌特性47-48
1.3.2.5 乳酸菌的抗毒素作用48-50
参考文献50-64
第二章 群体感应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导致的肠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64-107
2.1 材料与方法66-79
2.1.1 细菌的培养66-67
2.1.1.1 病原菌ETEC K88 菌株JG28066-67
2.1.1.2 非病原菌E. coli K88 菌株JFF467
2.1.1.3 用于检测AI-2 (autoinducer-2, 自体诱导物) 活性的细菌67
2.1.2 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 培养67-68
2.1.2.1 IPEC-J2 细胞的常规培养67-68
2.1.2.2 培养IPEC-J2 细胞用于实验.68
2.1.3 IPEC-J2 细胞F4ab/ac 受体编码基因的检测68-69
2.1.4 显微镜镜检实验69-70
2.1.4.1 IPEC-J2 细胞和ETEC K88 菌株JG280 共培养69
2.1.4.2 IPEC-J2 细胞的固定和染色.69-70
2.1.5 细胞毒性实验70-71
2.1.5.1 IPEC-J2 细胞和ETEC K88 菌株JG280 共培养70
2.1.5.2 裂解IPEC-J2 细胞70
2.1.5.3 细胞毒性检测70-71
2.1.6 细胞活力鉴定71-72
2.1.6.1 IPEC-J2 细胞和ETEC K88 菌株JG280 共培养72
2.1.6.2 台盼蓝拒染实验72
2.1.7 ETEC K88 菌株JG280 的定量分析.72-73
2.1.8 luxS 基因克隆和表达73-75
2.1.8.1 ETEC K88 菌株JG280 基因组DNA 的提取73
2.1.8.2 luxS 基因的PCR 扩增73-74
2.1.8.3 luxS 基因的过量表达74-75
2.1.9 制备细胞培养无菌上清液75
2.1.10 AI-2 活性的测定75-76
2.1.10.1 制备测定培养液75
2.1.10.2 测定AI-2 活性75-76
2.1.11 RNA 提取76-77
2.1.11.1 菌体的处理76
2.1.11.2 细菌总RNA 的提取和RNA 质量的检测.76-77
2.1.12 逆转录PCR 和荧光定量PCR77-78
2.1.12.1 逆转录PCR77
2.1.12.2 荧光定量PCR77-78
2.1.12.3 荧光定量PCR 数据处理78
2.1.13 ETEC K88 菌株JG280 毒力基因表达和AI-2 活性的关系78-79
2.1.14 统计分析79
2.2 结果79-97
2.2.1 检测IPEC-J2 细胞F4ab/ac 受体编码基因79-81
2.2.2 ETEC K88 菌株JG280 导致的IPEC-J2 细胞损伤81-86
2.2.3 ETEC K88 菌株JG280 产生的AI-2 活性86-88
2.2.4 ETEC 的AI-2 活性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关系88-91
2.2.5 克隆JZ-luxS 分泌的AI-2 活性91-94
2.2.6 外源性AI-2 对ETEC 诱导的细胞损伤的影响94-95
2.2.7 外源性AI-2 对ETEC 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95-97
2.3 讨论97-102
2.4 本章小结102-103
参考文献103-107
第三章 乳酸菌保护肠上皮细胞免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侵染的作用机制107-140
引言107-109
3.1 材料与方法109-116
3.1.1 细菌的培养109-110
3.1.1.1 致病菌ETEC K88 菌株JG280109
3.1.1.2 非致病菌E. coli K88 菌株JFF4109
3.1.1.3 乳酸菌109-110
3.1.1.3.1 乳酸菌的培养109-110
3.1.1.3.2 乳酸菌的计数110
3.1.2 IPEC-J2 细胞培养110-111
3.1.2.1 IPEC-J2 细胞的常规培养110
3.1.2.2 培养IPEC-J2 细胞用于实验110-111
3.1.3 显微镜镜检实验111
3.1.3.1 IPEC-J2 细胞、ETEC K88 菌株JG280 及乳酸菌共培养.111
3.1.3.2 IPEC-J2 细胞固定和染色111
3.1.4 细胞毒性实验111-112
3.1.4.1 IPEC-J2 细胞、ETEC K88 菌株JG280 及乳酸菌共培养.111
3.1.4.2 裂解IPEC-J2 细胞111-112
3.1.4.3 细胞毒性检测112
3.1.5 细胞活力鉴定112-113
3.1.5.1 IPEC-J2 细胞和ETEC K88 菌株JG280 共培养112
3.1.5.2 台盼蓝拒染实验112-113
3.1.6 乳酸菌CL9 对ETEC K88 菌株JG280 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113-115
3.1.6.1 乳酸菌CL9、IPEC-J2 细胞及ETEC K88 菌株JG280 共培养113
3.1.6.2 RNA 提取113-114
3.1.6.2.1 菌体的处理113
3.1.6.2.2 细菌总RNA 的提取和RNA 质量的检测113-114
3.1.6.3 逆转录PCR 和定量PCR114-115
3.1.6.3.1 逆转录PCR114
3.1.6.3.2 荧光定量PCR114
3.1.6.3.3 荧光定量PCR 数据处理114-115
3.1.7 乳酸菌对ETEC K88 菌株JG280 AI-2 活性的影响115-116
3.1.7.1 制备用于测定AI-2 活性的无菌上清液115
3.1.7.2 制备测定培养液115
3.1.7.3 AI-2 活性的测定115-116
3.1.8 IPEC-J2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测定(ELISA)116
3.1.8.1 制备用于测定细胞因子的上清液116
3.1.8.2 ELISA 测定细胞因子IL-8 和IL-10116
3.1.9 统计分析116
3.2 结果116-133
3.2.1 ETEC K88 菌株 JG280 导致的 IPEC-J2 细胞损伤116-119
3.2.2 IPEC-J2 细胞和乳酸菌共培养后的细胞形态119-123
3.2.3 ETEC 和 IPEC-J2 细胞、乳酸菌共培养后的细胞毒性123-125
3.2.4 乳酸菌 CL9 抑制 ETEC K88 菌株 JG280 毒力基因的表达125-127
3.2.5 乳酸菌对 IPEC-J2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127-130
3.2.6 乳酸菌对 ETEC K88 菌株 JG280 分泌 AI-2 的影响130-133
3.3 讨论133-136
3.4 本章小结136-137
参考文献137-140
总结与展望140-141
论文创新点141-142
附录 1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142-143
附录 2 仪器设备143-144
致谢144-145
已(待)发表的学术文章及参加的科研课题145-146
已(待)发表的论文145-146
学术会议论文146
参加的科研课题1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腾;贺银凤;;[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怡;[D];浙江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勇,王红,向前,孙素霞,俞守义;[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悦欣,吴垠,刘长发,王吉桥;[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黄庆生,王加启;[J];动物营养学报;2002年04期
魏衎;韩伟;程茂基;李爱科;张晓琳;周天兵;蒋金津;;[J];动物营养学报;2011年04期
雷春龙;董国忠;;[J];动物营养学报;2012年03期
冯少敏;夏红;;[J];临床医学;2010年07期
郝向举;李义;;[J];饲料工业;2011年02期
邓燕;[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年02期
刘雪连;张宁;崔东良;王冲;孙振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年01期
张红星;刘丽;谢远红;熊丽霞;刘慧;;[J];现代食品科技;2011年02期
邓浩;尹青春;谢桂勉;方加林;吴道伟;谭淑君;;[J];轻工科技;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英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任志华;[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王荫榆;[D];复旦大学;2003年
王福强;[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左伟勇;[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赵爱珍;[D];吉林大学;2005年
常忠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林雪彦;[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周雨霞;[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邢锐;[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琴;[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卢龙娣;[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张俊娟;[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王海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李静;[D];天津大学;2010年
檀茜倩;[D];天津大学;2010年
孙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吕艳;[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邓燕;[D];江西医学院;2003年
李志方;[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斌;袁静;魏泓;;[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年04期
张中伟;秦环龙;;[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年04期
刘海萍;胡彩虹;徐勇;;[J];动物营养学报;2008年04期
张健锋;毛振彪;;[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年05期
马文强;冯杰;王燕;;[J];饲料工业;2007年21期
王斌;但国蓉;袁静;魏泓;;[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王斌;魏泓;李秋荣;李幼生;李宁;黎介寿;;[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王振霖;张秋航;李源;李鹏;叶进;杨钦泰;;[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年11期
李平兰,杨华,张 篪;[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王燕;汪以真;姚国佳;单体中;徐春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鹏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王斌;[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吉楠;孙鹏;覃春富;赵勐;李发弟;;[J];畜牧兽医学报;2013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建国;[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克宽,王明谊,孙继明,任晶,王得耀;[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徐慈根;[J];生物学教学;1997年09期
徐致远;刘荣;郭本恒;李保国;;[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李春;张兰威;;[J];食品科学;2006年06期
张华;江波;潘蓓蕾;;[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年06期
徐晶雪;邹积宏;袁杰利;;[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张董燕;季海峰;王四新;刘辉;王雅民;;[J];饲料与畜牧;2010年10期
尚天翠;;[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李梅芳;;[J];科学之友;1996年09期
陈世琼,张箎,李平兰,郑海涛;[J];中国酿造;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费新应;;[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陆扬;姚文;朱伟云;;[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黄东亮;;[A];北京食品学会2004年论文集[C];2004年
刘丽英;张日俊;;[A];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晓谊;庄绪亮;齐鸿雁;张洪勋;;[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唐雨蕊;倪学勤;曾东;;[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卫文仲;向华;谭华荣;;[A];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金曙光;霍鲜鲜;乌仁塔娜;;[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廷伟;;[A];齐齐哈尔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张嵘;陈功祥;韩春茂;;[A];全国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卢家兴;[N];大众科技报;2006年
陈昌成;[N];中国企业报;2007年
刘峰;[N];消费日报;2007年
张松伟;[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岳伟;[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本报记者 姜虹;[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王 辉;[N];中国质量报;2004年
卢家兴;[N];大众科技报;2005年
钟华;[N];消费日报;2006年
张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王荫榆;[D];复旦大学;2003年
张兰威;[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刘振民;[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曾正清;[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常桂芳;[D];江南大学;2009年
顾瑞霞;[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闵伟红;[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吕杰;[D];苏州大学;2012年
牛超;[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乌云达来;[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贾旭;[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姚娜;[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翟光超;[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鲁妮;[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付琳琳;[D];南昌大学;2005年
田兰英;[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邵亚东;[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张建飞;[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宁军;[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文章
肠道基础菌-乳酸菌之粪肠球菌
查看: 4017|
评论: |原作者: 嘉嘉
  摘要:粪肠球菌是生物体的正常菌群,直接参与宿主的生理代谢活动,是宿主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益生肠球菌必须具备某种特性如安全、黏附、竞争排斥、占位和产生抑制物等,才能在微环境中保持优势。
  高等动物的胚胎通常是无菌的,出生后数小时内,便可在胎儿的肠道中检出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酵母菌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随后厌氧菌逐渐取代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最终占肠道细菌总数的90%,甚至99%以上。各种动物建立起较稳定和完善的正常菌群所需的时间不等,与各种动物发育的特点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通常至断奶一段时间才完成。正常菌群一旦建立,
  虽然不同生态区内细胞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食物的不同和年龄的增长等生理因素而有所改变。但正常菌群的种类,每种细菌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不同细菌所定居的部位等在每一种动物 则是相对稳定的。正常菌群中的各种细菌依据其特性及其与宿主形成的适应性,定位于不同生态多系统的环境、微环境中,形成各自的群落。有的细菌经常能从宿主体内分离到,而且数量较多,被称为常住菌。反之,不能经常从动物和人体分离出来,称为过路菌(外籍菌)。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细菌数量不同:胃内的菌落数低于每克103个(内容物),小肠约在每克104-107个(内容物),大肠约为每克个。
  动物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①帮助消化: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作用是将上消化道未消化的物质发酵并转化为能量。如肠球菌、乳杆菌能产生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同时能够产生乳酸,降低肠道pH值,增加的活性,孢杆菌能产生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可将不溶性蛋白、脂肪和糖等变为可溶性。②合成:有益细菌可产生B族维生素例如生物素等,从而加强动物体的营养代谢。③合成短链:脂肪酸是细菌发酵的主要产物,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合成短链脂肪酸可在肠道被迅速吸收,提供给机体能量,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④屏障防御:肠道微生物是阻止致病菌入侵的生物屏障基础,并与免疫系统一起执行肠道的防御功能。⑤增强免疫:正常菌群能增强宿主的黏膜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介导素的分泌。正常菌群在特定部位寄生后,形成非特异性屏障,有利于机体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1 粪肠球菌分类及适宜的环境条件
  粪肠球菌属于肠球菌属,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是不产芽孢、接触酶阴性、氧化酶阴性、兼性厌氧球菌,常常单个、成对或呈短链状排列,发酵代谢葡萄糖、蔗糖、乳糖、甘露糖的主要产物为L-乳酸(同型发酵)。
  肠球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大多数在10~45℃能生长,在6.5% NaC1、p H 9.6的介质中也能生长,大多数菌株在60℃可存活30 min。
  2粪肠球菌应用特性和作用机理
  粪肠球菌作为乳酸菌的一种,通过自身及其代谢产物调整菌群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保证菌群最佳优势组合的稳定。益生肠球菌必须具备某种特性如安全、黏附、竞争排斥、占位和产生抑制物等,才能在微环境中保持优势。
  2.1应用的安全性
  粪肠球菌可视为生物体的正常的菌群,这些正常菌群直接参与宿主的生理代谢活动,是宿主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源性肠球菌作为动物体内正常菌群之一主要定植于回肠和盲肠部,有些菌株可直接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过程。
  2.2生长代谢快
  具有较好的黏附力肠球菌生长代谢快,粪肠球菌在培养短时间即进入了对数增长期,并持续到14 h,15 h~24 h进入稳定期,24 h后进入衰亡期。能够在胃肠道上皮细胞上粘附,益生菌能粘附在肠道中生长繁殖是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证其有效的竞争排斥病原菌的定植,并充分发挥其生物功能的前提。
  2.3 产生益生物质
  粪肠球菌在体内发酵糖类,产生大量L型乳酸和细菌素,使肠道内的pH 和氧化还原电位值Eh下降,肠道处于酸性环境,对于病源性细菌有拮抗作用,从而抑制其增殖。细菌素是由某些细菌利用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影响ATP的合成和某些物质的运输,抑制蛋白质、DNA,RNA 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等,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4 营养要求低,耐受性好
  粪肠球菌营养要求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也可生长。能在10℃~45℃,pH值9.6或含6.5%NaC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并能耐65℃30分钟。
  2.5 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粪肠球菌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增强肠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促进巨噬细胞产生TNF-a和IL一6,激活淋巴细胞,增加血液中免疫蛋白的含量,提高机体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目前,粪肠球菌是最常用的益生肠球菌。1989年美国食品和药理局(FDA) 及美国监察协会(AAFCO) 已经允许粪肠球菌作为饲料安全菌种使用,我国农业部1999年6月允许使用的饲料级微生物菌种也包括粪肠球菌。粪肠球菌能对动物产生益生功效,尤其是幼龄动物,提高它们的生产性能和改善健康状况。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上一篇:下一篇:
酵母硒和蛋氨酸硒的特点与优劣比较 1
不同硒源吸收方式与效率多
  2005年11月我开始正式接触低蛋白日粮,从此,我的学习和工作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1.补充和平衡营养类:包括氨基酸、
  1 甜菜碱功能
  缓解热应激,与抗球虫药协同作用,调节肠
“最佳效益配方设计”专区开通快半个月了,真的十分感谢诸位朋友
在公司自主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我公司承担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
  苹果粕就是鲜苹果榨汁后余下的果皮、果核和部分果肉,再经过
饲用乳酸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凌华云 王启军(
益生菌对肠道黏膜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自《中国畜牧兽医》
  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价格相对较
、京公网安备32号、北京爱牧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蒙氏肠球菌和小肠肠球菌属于乳酸菌吗_百度知道
蒙氏肠球菌和小肠肠球菌属于乳酸菌吗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而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使用先锋五号,是临床很常见的感染。所以粪肠球菌属于肠球菌属中的一种,粪链球菌属于D群:对于肠球菌的感染。 病情分析,不同医院的收费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感染存在而不治疗。D群链球菌分肠球菌和非肠球菌两类,不同的名称而已指导意见:你好、屎链球菌和坚忍链球菌:是可以治疗好的:粪肠球菌也就是以前的粪链球菌,跟肠球菌是一样的、脑膜炎等。如果临床培养出肠球菌。所以一定要及时治疗。指导意见!粪肠球菌又叫粪链球菌,甚至感染扩散,会导致感染进一步加重。前者包括粪链球菌、心内膜炎,应该结合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肠球菌主要是引起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情分析
其他类似问题
肠球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肠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