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别化教育核心"课程成效与特色管理具有哪些特色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学习参考资料→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特色发展的应然选择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夏心军&&
  摘 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学校特色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在当前的课程领导中,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领导意识不浓、课程开发行为不规范、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不高、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积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素养,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最终形成特色的课程文化。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特色;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15-0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拥有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为了增强课程对学校的适应性,激发学校主动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聚焦课程领导力、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取向。这对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赋予校长的新目标、新使命和新任务,是校长的课程思想和专业水准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家办教育”的根本表征。
  (一)课程价值的理解力
  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南针”。校长应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建构独特的、个性化的课程价值取向,并有效转化为校内全体教育者的共识,关注课程资源、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文化建构,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规格,促进全体教师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内化。
  (二)课程内容的研发力
  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核。校长应从学校的办学传统、教育特色以及学校的课程研究能力出发,转变观念,互动调适,主动创新。具体来说,学校课程建设就是科学规划课程愿景,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坚持“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结构多元性和课程教学差异性”的原则,强化课程标准意识,优化课程内容管理,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力
  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表征。校长应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难度要求的处理、课堂效率的体现和三维目标的落实等,整体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水平。同时,学校需要吸纳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课程资源,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四)课程评价的指引力
  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根本保障,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校长应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以课堂为轴心,以终结性评价为基础,既保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绩效的压力,又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课程文化的构建力
  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归宿和落脚点。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是对文化在一定标准下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是对文化的一种精选〔1〕。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必须以文化建设为终极目标,因为课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的沉淀和积累,并在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特色。校长应积极引导全校成员积极建构学校课程文化,激励全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合作、主动发展和务实创新的课程文化。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现象分析
  在实际的课程领导工作中,有的校长对自身的工作定位还不够清晰,导致领导过程中凭借经验对学校课程进行领导。这不仅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对学生的学业能力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也都是有害的,必须加以重视。
  (一)课程领导意识不浓
  校长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实施的掌控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的课程改革质态。有的校长对新课程研究不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体悟,且缺乏指导性、引领性,导致管理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笔者认为,校长必须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努力将正确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日常教育管理行为,突破学校特色发展中的瓶颈。
  (二)课程开发行为不规范
  一些学校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理念与轻负优质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一是课程开发无序与随意,不按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设置课程,课程结构松散、凌乱。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和整体、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如有的校长将个人的爱好肆意扩大为课程,有些学校为了迎合领导的想法或社会时尚,盲目开设课程并发展为所谓的特色课程。这些做法完全悖离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律。因此,校长必须从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出发,积极建构科学、规范的课程运营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
  (三)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不高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的校长在执行国家课程时出现“折扣”或“扭曲”的做法,遮蔽了课程的丰富内涵;有的校长引领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强,缺乏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等进行整体设计的能力,缺少以课程为抓手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的校长的校本资源开发能力不强,缺乏通过研究、编制、实施和评价等过程持续完善课程的能力。因此,校长应根据学校基础与需求的差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四)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有的校长远离教学一线,失去了对学校教学领导的话语权;有的校长不能根据校情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和实施方法等进行整合;有的校长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导致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不高,于是许多学校都创建“书香校园”“、阳光体育”等特色活动,导致千校一面。课程领导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涉及校长对全部学校工作的协调安排,决不能把各项工作机械地割裂开来。因此,校长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合力,提升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原则
  在课程建设中,校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课程领导作用的区域主要是课程与教学,通过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课程品质的提升,最终形成特色的课程文化。
  (一)导向性原则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有效衔接,主导学校“最合适”的课程目标,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和认识课程改革的宗旨和学校发展的目标,倡导教师以新的观念理解课程改革,以新的视野观照课程改革,以新的角色参与课程改革,以新的行为实施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二)凝聚性原则
  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最核心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课程领导过程中,校长应整合协调课程与教学资源,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实施、评价、反思和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教学指导,均衡师资安排,促进教师重视把握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有效拟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进行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形成课程改革行动团队,使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的、构想和操作方案有全面、深入和一致的理解,并达成情感认同和目标一致。
  (三)规范性原则
  学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和多因素的复杂综合体。校长必须通过有序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对课程的统一领导,规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进一步强化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制定有效的原则、方式,并建构有效的评价机制,不断规范和调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最终使其产生行动上的自觉性,实现课程实施效益的最优化。
  (四)辐射性原则
  校长课程领导力必须确保学校拥有一个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与家长及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建构有效的支持环境,让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目的、构想和操作方案有全面、深入和一致的理解,加强课程领导,对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其影响,从而改进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课程领导是一种专业行为,这不仅受制于校长的行政权力,还受校长自身素质和课程资源的制约。因此,只有积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素养,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才能推进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
  (一)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素养
  1.增强校长的课程理念创新力
  校长应该对课程系统思考、整体把握,既关注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校长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注重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按课程规划设置课程,按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按课程理念管理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建立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制度动力,产生机制效应,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其课程领导水平。
  2.优化校长的课程系统整合力
  校长应能正确解读课程标准,透彻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需要和身心特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与“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自觉、主动、积极建构先进的课程理念;校长要帮助教师把握课程的本质,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明确学校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长远目标,深刻认识文化因素对课程实施的作用,关注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机制,掌控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3.提高校长的课程执行力
  校长对课程的执行要从校本资源实际出发,规范课程实施,找准国家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具体而言,校长应从两个方面提高其课程执行力:一是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校本化实施不是简单地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和主动创新的过程。由于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共性化的基础性要求,难以解决学校个性化理念和学生个别化需求的满足问题,难以预期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要求校长加强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研究教材和研究教育环境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创造性的方案,真正做到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二是课程内容的校本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满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根本指向,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指南,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建立课程审议、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制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体现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乡土化、个性化和综合化。同时,校长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特别是学校和社区的各类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并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来建设课程。
  (二)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1.以学校课程计划制订为基础,提升课程规划力
  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近期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管理等可操作的整体方案。校长要找准国家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对学校课程进行规划,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计划,构建学校课程开设体系;校长要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出发,潜心设计课程远景,细心建设课程制度,专心研究课程方案,精心制定课程行动方案,倾心发展评价方案,在规划和现实之间不断调适和修正、创生,使得课程理想与现实不断融合。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载体,提升课程实施力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学工作的过程,因为课程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在课堂,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文本课程要转化为真实的实施课程,落脚点在课堂;教育理念要转换成教学现场可以实际操作的策略、方法,落脚点也在课堂;课程再丰富、理念再先进,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2〕。因此,校长一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深入课堂,以课堂为轴心,以课程开发为载体,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二要加强教学的督导,抓住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学常规,加强教学过程的全面、全程和全员管理,还要注意教学常规管理的系统性,实现教学基本环节的连贯和畅通。三要加强课程开发的引导,应鼓励师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验等活动来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总结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和分析主要问题与矛盾,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测试等常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四要加强教学的微观指导,关注课堂教学,聚焦课堂教学,通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内容和发展的机会,促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以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为根本,提升课程研究力
  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卷入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和研究者。新课程在学校实施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3〕。因此,校长应致力于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改革实验,积极反思,主动进取,以积极主动的生命状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首先,要增强教师个人的专业自觉。校长应强化教师的内在需要、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内驱力、自信心和坚持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发展效率和能力。其次,要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校长要营造沟通协作、乐意分享、互动支持的课程活动氛围,为不同层级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帮助教师把握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教师的情况,寻找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寻求职业幸福感。
  4.以优化课程资源合力为追求,提升课程协调力
  校长需要密切联系政府、社会和家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加强与校外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强化家校合作的意识,尽可能地挖掘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力,提高家校合作的效能,即在学校、家长、社区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同时,校长还要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实践基地,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支持并参与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共同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4〕。总之,校长应营造开放的课程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
  五、推进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发展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课程改革对学校旧有文化提出了挑战,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同时,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支撑着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建构课程文化是课程和学校文化革新最深层次的改革。
  (一)建构课程文化愿景,提升课程领导的前瞻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文化层面进行解读,实现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这就要求学校全体成员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规划达成情感认同,这是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和管理文化通过课程改革向学校、通过学校向全社会传播一种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也是课程改革的终极追求〔5〕。校长应重视建设体现新课程的物质文化,在课程原理的指导下研制课程计划、课程文本、教学指南和课件等,为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物化资源;建设体现新课程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课程研制的技术规范、实施规则、决策方式等,进一步巩固课程改革成果,保留课程传统,优化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精神,保障课程实施;营造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文化,在全校形成课程改革共识,形成一致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努力以理念的提升和前瞻的视野来实现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二)提升课程文化精神,提升课程领导的影响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理念应突出“人”字,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应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突出“人性化”而不是“非人性”,校长要从课程发展中的矛盾、焦点问题出发,对学校进行文化诊断,提纯学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以此重塑学校主流文化。同时,校长还要密切关注学校的亚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尽量消除“亚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三)弘扬课程文化传统,提升课程领导的发展力
  课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的沉淀和积累,这个过程的积累与沉淀必须是全体成员经过认同、实践、创造、反思的感性体悟和理性提炼。它是许多有亮点和特色的个体经验的集合,也是有体系、有序列的优化组合;它具有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校长需要不断总结,吸纳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以期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四)推进课程文化民主,提升课程领导的向心力
  课程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不断唤醒和激发的过程。校长应通过对全体成员需求的了解、满足和提升,营造互相尊重、和谐、愉快、合作、向上、进取的文化氛围,使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创造者,使大家在潜力释放、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发展,达到人与学校和谐的统一与发展。
  作为学校课程实施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者,是学校课程实施团队的引领者,是学校课程质量监控的把关者。因此,每一位校长都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信军.课程的文化建构和文化关注〔j〕.教育评论,2002,(6).    〔2〕李学红.聚焦有效课堂,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j〕.上海教育,2009,(2).
  〔3〕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1.
  〔4〕汪卫平.简谈校长课程领导力〔j〕.中小学校长,2009,(9).
  〔5〕张金成.校长提升课改领导力的“五项修炼”〔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地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公楼601 客服电话:010- 传真: 010-
网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60395号&&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
技术支持: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为本站提供带宽无标题文档
实施个别化学习指导,争创素质教育实验校
校长 杨月娣
一、学校沿革
2007年4月,根据市教委关于转制学校必须进一步明晰办学性质的指示精神,浦东新区社发局与方华教育管理中心签订《办学协议书》,委托方华教育管理中心管理原转制学校洋恒中学初中部,并在新区南泉路408号,原洋恒中学初中部校址内,设立“上海民办华洋外国语学校”,于2007年秋正式招生。目前民办学校有预备、初一两个年级学生290人,十个教学班。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和人事聘用。
洋恒中学为公办转制校,创建于2001年秋。初建时为高级中学,一年后,初中部招生。学校在社发局与董事会领导下,秉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认可。2003年,社发局将新区无法改造的几所学校(东南中学、汇文中学、东城中学)一并划为洋恒,并将原汇文中学校区(南泉路408号)用于洋恒初中部办学,现校区内有初二、初三两个年级学生330人,十个教学班。将于2010年结束过渡,撤销建制。
二、学校发展背景与基础
学校地处浦东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所在潍坊社区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社区、创建学习型先进社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是学校发展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新区政府重视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政策开放,氛围宽松和谐。两年新区财政拨款学校近四百万改造校园;企业慷慨解囊,捐赠办学,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
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多元化选择、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打造优质的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成为政府、社会和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天宽地广,大有作为。
与华洋外国语学校同处的洋恒中学,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办学效益,短短五年时间,荣获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新区法制教育三星级示范校、社会事业系统创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潍坊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共建单位”、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致力于创建人文校园,打造了一支敬业爱生、勤奋刻苦、开拓进取、和谐合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同。历年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学生对学风、校风、师风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
三、学校发展规划与定位
华洋外国语学校建立伊始,就着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确立了以“优化育人环境,打造优质学校”为宗旨的()四年发展规划。
学校规划从“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与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愿望与可能”的核心理念出发,站在21世纪终身学习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了华洋外国语学校的核心办学价值观:教学生四年,想学生四十年,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是:建设一所高起点、新模式、优品质的民办学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创办一所“优质学校”,其内涵为:具有小班化的优质课堂、多元化的优质课程、专业化的优质师资、人性化的优质环境、精细化的优质管理、国际化的优质学生的高质量、高品味的外国语特色学校。
规划确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攻方向:
(一)探索学生自主发展与导师制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模式。个别化教育是华洋外国语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策略,是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教学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1+X”的育人模式,在追求共同的基础教育价值目标(“1”: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真正实现个别化、个性化(“X”: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因材施教,挖掘优势潜能,培育个体优势,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
个别化教育将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的策略及发展计划,进行实时的发展跟踪、评价与指导,充分发展个性,让学生长处更长,短处不短。让每一个学生初步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师发展方面,通过实施与办学目标相匹配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整体掌握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全息观察的方法,从学生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全方位地实施对学生发展的辅导,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开朗乐群向上的性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从研究学生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着手,开发学生的潜能,从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态度、习惯、适应性、意志力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从事学生学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技能培养,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二)探索建设体现办学特色的特色学科――英语强势学科。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将始终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各科均衡,外语见长。建设英语学科校本课程;建设高素质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创设校园英语学习的多元文化氛围;建设外语特色课程,实现英语相关的自主选修、研究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促使学习方法转变,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理解如何摄取世界文化的精华。
(三)探索建设融家庭、社会、学校为一体的新型学校文化。学校将充分运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在学校内部、学校与社会关系两个层面,建设符合现代学校制度要求的新型学校文化。
在学校内部,以人文精神引领育人环境建设,把育人环境建设的内涵拓展至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培育,以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为中心,营造管理人员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爱、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信、和谐、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每一个教师、学生潜能开发的学校文化奠定基础。
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家长开放日制度,家长参与听课评教、观摩学生活动;聘请“依法办学社会督查员”、家委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促进办学质量的优化。学校办学评价机制初步形成师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德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是:
优化德育载体,创新德育机制,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情景德育和生活德育的新路子。提高德育的可信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开展国际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国际小公民。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形成德育管理科学、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修养、规范的行为方式、健康的心理品质,开朗合群的性格。
*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
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多元化优质课程体系、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个别化的教育策略与计划,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各科均衡、外语见长。由单一的教法改革向课程改革转移,课程改革将围绕培养目标,从目标、策略、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方面全面推开。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由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移,由教师单项活动向师生互动转移,由学校向校内外结合转移;在管理机制上探索以“课程建设为动力,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师生自主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模式。
*教师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是: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构建“教学工作、师资培训、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有明确学科教学研究主题的校本培训实践,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具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较好地掌握“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
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整合为重点,创设有利于“好问、会学、善思”学风形成的教育环境。以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外国语教学特色的校园环境、合作和谐的人际环境、自信宽松的心理环境、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把学校建设成美丽的家园、成长的乐园,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管理机制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
通过大力宣传和努力实践,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得到广大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优势,树立教职员工的“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激发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创设社会参与学校建设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沟通和联系、交流与合作,探索家庭、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管理的新机制。
同时,规划还较为具体地制定了与上述目标与任务相匹配的分解目标与相应的工作机制与途径。
本规划经学校教代会讨论,一致通过。
学校学年度的工作计划与各部门工作计划都以规划为依据,逐条、分步加以落实,齐头并进,全面推进。
四、实验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以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习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项目的内涵:
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依据个体兴趣和能力的差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并由学生个体独立自主实施的学习行为。学生的独立性是个别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个别化学习的基本形式,追求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个别化学习的价值取向。
个别化学习指导:指基于学生个别化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研究,以班集体或个体指导的形式,来适应和满足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认知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谋求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达成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长处更长,短处不短。
学习力:是个体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其中,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学习毅力指学习的持久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学习效率等;创造力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创造思维是学习力中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品质。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发现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
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个体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行动研究:指本项目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为主的综合研究。
项目立项的依据:
●依据之一:本项目的确立是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
本项目的根本宗旨,就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充分的、主动的,有益于终身的全面发展。
●依据之二: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伴随而来的远程教育,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其实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量体裁衣式的个别化教学。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与更为强烈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对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而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应当改变“教科书本位”的教与学的内容与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全新的学习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力,赋予“学习”以全新的价值,培养能够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现代人,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依据之三: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个性化的需求。
年,学校在招生前都会举行多次家长见面会,通报学校“教学生四年,想学生四十年”的办学价值观,同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学生入学后,又进行家长对孩子成长期待的调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家长都期望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阳光少年”,热爱生活、健康快乐成长;学会做人,与同学老师沟通与合作,有抗压和受挫力;发展个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家长反对以分数为轴心的“魔鬼训练”,渴求学校处理好“分数”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依据之四:学校发展四年规划,“以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习力发展”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攻方向。
●依据之五:学校小班化的背景。
华洋外国语学校实施小班化,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小班化”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关注与参与的空间,为“个别化学习指导”提供了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保障与可能。
●依据之六:办学者对教育价值回归与理想的追求。
华洋外国语学校校长胡雨芳与学校董事会,秉持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本”的价值观,重视学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的鲜活生命力与个性差异,使学生在学校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不仅获得良好的学绩、较高的智商,更要育成鲜活的学习力、积极的人生态度、热忱的服务精神和纯正的文化意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四)实验项目目标:
为了寻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项目将对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践研究。具体目标是: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初中学生个别化学习指导的策略、途径与方法。
2.探索学生自主发展与导师制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模式。在追求基础教育共同目标(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个别化、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展示个性,促进学习力发展。
3.通过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生潜能、素质的发展和学习品质的提高。帮助学生至少发现一项或多项优势潜能;初步学会关心、学会热爱、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每一个学生初步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实施以个别化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引导教师掌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息观察等方法,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满足学生的精神请诉求;引导教师掌握“对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习力发展”的策略。
(五)实验项目内容:
1.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以学生学习过程基本环节为载体,以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指导为重点,从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创新思维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①.元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元认知是一种自我反思,反审性认识。目前较多学生学习知识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水平,对“错误”的认识停留在“纠错”层面,“究错”意识较差。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个别化学习指导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等方面内容,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②.建构学科学习系统指导
其一是以学科学习方法的探索为线索,结合学科学习进行指导;其二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为线索,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介绍本学科所反映的对象或知识内容的特点,知识形成过程的特点,知识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知识的结构与教材编排上的特点,知识的功用价值上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学习的价值观;其三是探索各学科分年级学生的训练系统,进行有序、有效分层、分类的学生学习训练指导。
③.个别化学习习惯与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习学习过程中基本技能和方法进行指导,旨在形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是开发并实行学科四本(预习质疑/笔记本/纠错本/资料夹)的使用指导;二是作业面批指导:“有错必纠,有纠必面批”;三是探索个别化试卷分析法学习指导,包括试卷分析课型改革和个别化试卷面析指导。
2.个别化学习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开发个别化学习指导课程,对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进行研究总结,逐步建成具备个别性、多样性、选择性的校本课程。
①.以实施导师签证制为主要形式,以四个“学会”为宗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相融合的《学习护照》课程
②.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程
③.“初中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程
④.《空中英语》家校共享课程
⑤.《国际理解》双语课程
⑥.“地球小博士”探究性课程
⑦.《人生方圆》德育课程
⑧.“国际小公民礼仪”课程
⑨.“初中生青春期教育”课程
⑩.家长学校“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课程
(11)第二外语(日语、法语、韩语)课程
3.“个别化学习指导”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探索“个别化学习指导”育人模式。在2007学年“个别化教育育人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以学生《自我发展计划书》的自我分析、设计、评价、调整及导师观察、诊断、处方、跟踪、评价、指导并举的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及途径、方法。
①.导师制和导师工作评价标准。
②.导师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③.导师工作例会制和班级导师联席会议制。
④.导师指南。
4.个别化学习指导评价实践研究
探索构建新课程下的华洋特色的个别化学习评价范式,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与个别化学习相适应的实时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完善学生学业发展个案跟踪制度,经常关注与分析每位学生各科学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反馈。
①.初中学生个别化学习指导指南。
②.初中学生“学习四本”使用标准,以及教师评价“学习四本”标准。
③.《学习护照》使用指南。
④.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业发展评价。
⑤.导师工作月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六)实施步骤与方法:
实施步骤:
《以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习力发展的行动研究》从2008年9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题,用近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以项目研究带动全校工作。
1.规划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1月)
(1)成立项目组,落实研究任务。成立情报组,收集资料,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2)设计项目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任务和采用的方法及其应取得的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
(1)调查研究:按个别化学习指导的内容,分类编制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并实施,了解现状。
(2)实践探索:建立“以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习力发展的行动研究”相应的导向机制、运作机制、参与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校级指导
一是构建学校个别化学习指导管理与评价系统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专题工作计划。建立督导制、导师制、班级教师联席会议制和导师工作例会制,通过“华洋教师论坛”、《个别化学习指导在线》等多种途径,推出各类行动范例、样本呈示普适的经验。
二是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确定“个别化学习指导”导师、学生一对一关系。
三是建立个别化学习指导的工作指南与规范
四是构建学校个别化学习指导执行系统
※年级指导
针对各年级学生在各个阶段发生的共性问题开展一般性指导,通常利用年级会、年级家长会、班会等形式进行(学生处)。
※学科指导
学科教师全面实行“学科学习四本”制、分层作业布置及作业面批制、个别化试卷分析制。
教研组组织研究学科学习方法,编制各学科分年级学生训练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个别化学习指导,实施显性或隐性的分层、分类或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心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方法、创新思维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力(师资处)。
※导师指导
以《学生自我发展计划书》和《学习护照》为载体,导师对学生进行性格性情、个性心理、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与方法、课外校外的知识探索、学能拓展、科艺体验、社会观察、志愿服务等内容进行诊断、跟踪、分析指导,并进行《学习护照》签证,及时与家长沟通。
※教师培训
由学生处制定“个别化学习指导班主任系列培训计划”和“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系列培训计划”,并对年级组、班级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进行考核、检查、评比和指导。
由师资处制定 “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科教师系列培训计划”,开展“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读书活动,在专家引领与具体指导下,探索“在课堂上实行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教学”的华洋优质教学;全面推行“学科学习四本(质疑/笔记/纠错/资料夹)”行动,以学习力培养为旨归的学生课本制度的实施,强化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优化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行为品质;倡行“分层作业布置”、“个别化学业评价”,以面批制、个别化试卷面析、试卷分析课型改革等方式和途径,探索构建新课程下的华洋特色的个别化学习评价范式。
教学督导委员会对教研组开展的“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读书活动、教研专题活动、备课组的个别化学习指导说课、教师个人的个别化学习指导课例等开展检查和评价。
有计划地对学科教学的个别化学习指导开展月检查、分层评价、分类推进,发掘亮点,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形成个别化学习指导教师工作指南与相应的操作体系。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
对资料归类、统计、分析,进行理性思考。
形成相应的项目成果。
表彰奖励个别化学习实践研究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优秀年级组、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优秀教师等。
聘请专家咨询、论证。
撰写项目研究总报告。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为主的综合研究,并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我校教育科研骨干领衔,全体教师参与,在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定期调整研究内容和修正研究目标,务求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研究成果与可行性推广相统一。
五、项目实施的基础与保障
2007年7月,华洋外国语学校就建立了《关于“个别化教育”育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于2008年9月接受了浦东新区民办中小幼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终期检查与评审,专家组认为项目目标明确,切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性强。项目的实施,融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专家指引为一体,充分体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教师研究的素养有较大提高。家长、教师问卷调查满意度高,家长93.2%、教师100%对项目持肯定态度,总体达标率在96%以上。
《个别化学习指导促进学习力发展的行动研究》的项目,是建筑在前一项目基础之上的更为深入、立足点更高的研究项目,通过前一年的实践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科研意识与能力的教师团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
为保证课题进行,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聘请专家顾问、华师大研究生参与,共同开展项目研究。
学校将投入专项经费,并以校本督导月考核制度来保障项目的推进。
同时,将以自愿者的形式,开展下列子课题的研究,以确保项目的切实推进及相应成果的形成:
1、以导师制保障个别化学习指导的实践研究
2、实施校本教学督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个别化学习指导行动”学生成长个案的叙事研究
4、《人生方圆》校本德育课程开发
5、《国际理解》双语校本课程开发
6、《国际小公民礼仪》校本课程
7、《初中生学习心理教育》校本课程
8、《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校本课程
9、第二外语(日语、法语、韩语)校本课程
10、学科分年级学生训练系统
11、个别化学习簿本的使用指南
12、质疑与学科教学品质的优化
13、元认知理论运用于“纠错”/“作业面批”的实践研究
14、元认知理论运用于“试卷分析”的实践研究
15、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研究
16、“地球小博士”实验室活动中的学力培育
17、《学习护照》的实践与评价方式研究
六、项目预期成果
1.文集:调查报告、个案、课例、论文集,调查问卷集
2.课程及使用手册:
《学习护照》等十一项校本课程
初中学生个别化学习指导评价参照系
初中教师个别化学习指导评价参照系
初中学生个别化学习指导教师手册
3.视频光盘及文本
个别化学习指导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