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症状心电图

交 流 园 地|||
&&&&&&&&&&&&
&&&&&&&&请点击右侧的在线服务浮动框预约挂号&&&&&&
新闻咨询 -->
您的位置: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Ⅲ、V1~3导联ST段抬高比值和Ⅰ导联ST段下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病变血管的诊断价值。
心电图(ECG)目前仍然是急性和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基石。本文旨在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Ⅲ、V1~3导联ST段抬高比值和Ⅰ导联ST段下移,对急性相关病变血管的诊断价值。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大部分由RCA闭塞所致,少部分为左冠状动脉的LCX闭塞所致。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在I或avL导联可以出现ST段压低。对于合并有I导联ST段下移者,研究认为可以作为区分RCA病变为梗死相关血管的可靠指标[2,3]。诊断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Ⅰ导联ST段下移诊断RCA闭塞的特异性高达93.44%,敏感性为81.81%,也充分说明与前者结果一致。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导联ST段抬高(Ⅲ=Ⅱ)合并STV3抬高与III导联比值大于1.2对急性下壁心肌LCX梗死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4]。诊断结果显示以ST段抬高Ⅲ&Ⅱ、Ⅲ=Ⅱ并合并判I导联ST段下移及STV3抬高大于Ⅲ导联断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判断RCA与LCX为梗死相关血管有显著差别(P&0.05)。
对照研究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STⅡ、Ⅲ比值对区分RCA或LCX为病变血管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免责说明】
1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所有,或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 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联系,
一般术后患儿精神、体力基本恢复正常(3-6个月),无免疫缺陷,...
Copyright(C)2009 Teda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版权所有 博爱·济世 信产部ICP备案号:津ICP备号你的当前位置: >
>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发布时间: 15:59:55
  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治疗,首先我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电图状况,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患者的疾病症状才会检查出来,但是具体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状况您了解多少呢?今天专家从疾病的本质角度入手阐述疾病的状况。
  1坏死区的波形: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深而宽的Q波。
  2损伤区的波形:面向坏死区周围的导联,显示抬高的ST段。
  3缺血区的波形:面向损伤区外周的导联,显示T波倒置。
  典型的心电图演变过程是起病时(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ST段明显抬高,后者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呈单向曲线,R波减低或消失,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显示R波增高和ST段压低,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亚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显著倒置;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T波增高,发病后数周至数月(慢性期)T波可呈V形倒置,其两肢对称,波谷尖锐,异常Q波以后常永久存在而T波有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
  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治疗虽然以上我专家从疾病的一些角度做出了一定的阐述,但是需要我知道的就是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患者的疾病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为此我应该做好患者疾病知识的阐述,避免疾病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石家庄健康科普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电话:010-&&&&&&&&&&&&&&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及诊断
日 11:24:38 Wednesday&&
作者:刘敏&&&&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辽源,辽源市中医院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是病理性Q波和演变性的ST-T改变。文献报道,AMI发病后第一次心电图诊断的可靠性仅为44%,即使进行系列描记,其诊断可靠性亦仅80%。AMI出现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常见于如下13种情况。
  1& 不典型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 1.1& 小灶性心梗& 南京军区总医院曾报告32例尸检病理资料与心电图分析,心梗直径在2.5cm以上者,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占85.7%;1例心梗直径2cm,5例心梗直径在1cm以下的心电图几乎无异常改变,说明心电图对小面积心梗,特别是对直径1cm以内的小灶性心梗几乎无任何诊断价值。
&&& 1.2&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通常指心肌层一半或不到一半的部分发生梗死。该部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参与R波的形成,故在梗死时通常无异常Q波出现(晚近有文献报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也可产生Q波),主要表现在几个肢导联和胸导联呈现暂时性的ST段改变或ST段压低伴T波倒置或仅有T波改变。
&&& 1.3& 心肌梗死有两个部位互相对应& 梗死范围和深度相仿,其图形变化互相抵消。这类情况少见,临床表现高度怀疑心梗时需注意次种可能性。
&&& 1.4& 正后壁心梗常规12导联变化不显著& 只表现V1高R波,RV1/SV1>1,需加做V7,V8导联。
&&& 1.5& 局限性高侧壁心梗& 一个局限性Q波仅出现在I、aVL导联,需加做高一肋或高二肋的V4~V6导联。
&&& 1.6& 前中隔心梗& 胸前导联出现RV3
&&& 1.7& 心梗图形被左束支阻滞掩盖& 左束支阻滞时,心室激动由右向左,梗死性Q波可不出现,仅表现左胸导联R波振幅下降及原发性ST-T波改变。
&&& 1.8& 心梗图形被预激综合征掩盖& 在预激综合征时,心室之初始激动也可由右向左,使左室表面初始的电动力表现为一个向上的正波,掩盖了梗死性Q波,仅出现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或以S波为主的导联出现尖的T波。
&&& 1.9& QRS波低电压,Q波宽度及深度极小& 如在Ⅱ、Ⅲ、aVF导联低电压不够诊断下壁心肌梗死标准。这时应加倍放大电压重描记。
&&& 1.10& 心梗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 1.11& 再发梗死& 可不出现Q波或使原有梗死Q波消失,QRS振幅低,或仅有缺血性ST-T波改变。
&&& 1.12& 部分急性心梗超急性期过渡到急性期出现异常心电图&正常化&(伪性改善)& 如患者,男,51岁。因夜间大便后突然上腹部剧痛伴出汗、头晕、全身无力3h来院急诊,查心电图V1~V5,ST段弓背抬高0.2~0.4mV,急诊室按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收入院。入院后复查心电图,胸前ST段&正常&,只有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早。WBC 25&109/L,N 0.86。拟诊&胆系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住院第3天晨5时55分突然心跳呼吸停止。立即心肺复苏,心跳恢复后心电图示典型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改变。
&&& 1.13& 右室梗死& 在常规12导联反映不出异常图形,要加做V3R-V6R导联,才出现异常Q波和ST段抬高>1mm。但ST段抬高通常只持续20~89h,发病晚期入院者常查不到。
  2& 讨论
&&& 近几年临床病理的研究发现,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NQAMI)发病率增加,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20%~25%。过去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透壁性(TMI)和非透壁性(NTMI)。Raunio等在80例尸检中发现50%NTMI有病理性Q波,而50%TMI无病理性Q波,说明急性心梗时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与病历解剖上的TMI和NTMI无明显相关性。所以,近些年来根据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梗分为Q波心梗和非Q波心梗。NQAMI的诊断标准为:(1)典型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或出现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衰、心律失常、晕厥等症状;(2)血清酶[谷草转氨酶(SGOT)、肌磷酸激酶(CPK)、LDA、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PK)-NB]浓度升高达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并符合急性心梗的动态曲线;(3)心电图无Q波,但有ST段抬高(肢导联抬高&1mm,V1~V6&2mm),或ST段水平,下垂型压低&1mm,或T波倒置,持续48h以上。NAWMI又分为三型:即ST段抬高型,ST段压低型,T波倒置型。文献报道仅有T波倒置改变的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其发生率约占整个心梗病例的10%左右。
&&& 用心电图诊断AMI还应注意假阳性问题。即一些非心梗病人可以出现酷似心梗的心电图型,产生病理性Q波。Horan氏报告,在胸前导联V1~V4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中尸检后发现1/3病人无前间壁心梗;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者尸检后有近1/2病例未见膈面心梗。另有作者统计,异常Q波只出现在一个导联者假阳性率高达46%。就目前所知,至少有20余种疾病可出现类似心梗的异常Q波。除生理性或位置性Q波外,心肌纤维化、心室肥厚、心肌病、心肌炎、肺心病、心外伤、心传导系统异常、脑血管意外、脑外伤、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胰腺炎、各种原因所致休克等均有可能出现病理性Q波,必须注意排除,以免影响原疾病的正确治疗。一般说,心肌纤维化、心室肥厚、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所致的异常Q波和ST-T改变较恒定,缺乏动态改变,而其他情况引起的病理性Q波和ST-T改变常呈&一过性&,随着原发病治疗的好转而减轻或消失如持续性存在并加重则应考虑同时合并心梗的可能。
&&& 血清酶学检查对AMI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补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不典型的不足。根据一系列血清酶的变化可估计梗死面积、病程变化和预后。目前对AMI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酶学检查在基层医院已经普及。
&&& 总之,对不典型AMI,必须提高警惕性,有条件的医院可加做心相量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包括心肌灌注显像、急性心梗&热区&显像、核素心室造影等)及心脏磁共振成像,这些检查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正确等。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肌梗死如何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