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提问,上学生经常问一些奇怪的 翻译与学习无关的问题 的翻译

80词左右的爱迪生简介 英语爱迪生出生于美国,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在学校仅仅呆了三个月,总是问一些与功课无关的问题.后来他母亲把他带回家,并且自己教他;发现他是一名很好的学生.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80词左右的爱迪生简介 英语爱迪生出生于美国,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在学校仅仅呆了三个月,总是问一些与功课无关的问题.后来他母亲把他带回家,并且自己教他;发现他是一名很好的学生.
80词左右的爱迪生简介 英语爱迪生出生于美国,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在学校仅仅呆了三个月,总是问一些与功课无关的问题.后来他母亲把他带回家,并且自己教他;发现他是一名很好的学生.他在10岁时建立了自己的化学实验室,12岁时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在16岁时救了一名在铁轨上玩耍的小男孩,22岁时到纽约成为了一名发明家.他从不放弃努力,直到成功.1931年去世,一生共有1093项发明.
Edison was born in America, is a great inventor. He stayed in school, only three months, always ask some questions with lessons. Then his mother took him home and teach him, That he is a good student. At age 10, he set up his own chemical laboratory, at the age of 12 started his own newspapers, at the age of 16 saved a little boy playing on the railway, the age of 22 to New York became an inventor. He never gave up, until I succeed. In 1931, died a record 1,093 inventions.当前位置:
>>>下列现象符合中学生学习规律的是[]A.经常做课外习题,经常做到深..
下列现象符合中学生学习规律的是
A.经常做课外习题,经常做到深夜B.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复习C.晚上有作业就写,没有就玩,从来不主动复习,预习D.课堂上经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现象符合中学生学习规律的是[]A.经常做课外习题,经常做到深..”主要考查你对&&学会学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为什么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北师大版) ①要奉献社会,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②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具备报国之才。 ③我们还不能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我们只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能使自己成文未来的有用之才。 学习是生活的重要内容:(粤教版)①学习是个人经过练习,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得过程;②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③学习是个人成长的需要;④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⑤学习是将来参加建设祖国建设的需要。 初中学习生活有哪些新特点:(人教版)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学习的理由:(北师大版)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
;通过学习,发现和培养自己的潜能;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学校学习的特点(粤教版):①学习内容:系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②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③学习时间:相对集中;④学习目标:为未来服务社会做准备。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粤教版:①有目标,有计划;②能够集中精神,排除干扰;③不依赖他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④爱动脑筋,爱观察,爱提问;⑤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⑥经常使用工具书、参考书;⑦喜欢阅读,适当上网,拓宽知识面;经常与同学讨论问题;⑧今日事,今日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粤教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制订具体、明确、可行的计划开始。 教科版: ①一心向学的习惯; ②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③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④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⑤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⑥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⑦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造就成功(教科版):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固然重要,但执行计划更加重要。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苏教版: ①有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能持之以恒 ②学习有主动性,无需家长或老师督促 ③作息有规律,早起早睡,不打疲劳战 ④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⑤采用五段学习法: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粤教版):①主动学习的习惯;②不断探索的习惯;③自我更新的习惯;④学以致用的习惯;⑤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粤教版):①学习时间不固定,边吃边读,边玩边读;②上课开小差,精神不集中;③课后不复习,学习不自觉;④爱面子,不懂不会也不问;⑤做作业前不看书,做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答案才放心;⑥作业本、作业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就扔到一边看,不认真分析、检查;⑦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等等。
新的学习方式有(苏教版):自主学习: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②自主学习使我们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合作学习:①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中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长处,将这些智慧和长处集中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他要求: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 ②要尝试解决问题。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只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才能解决问题,取得成功。学习中的苦与乐(人教版):①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超越自己的快乐。 ②失学是痛苦的,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快乐的。 娱乐和休闲的作用:(教科版)文明高雅的娱乐和休闲可以对我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我们高雅的情趣,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玩的原则(教科版):玩得健康,玩得节制,玩得节俭,玩得有个性。怎样学习(北师大版):A、习需要正确的态度①学习态度往往决定学习的效果;②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③学习态度也决定学习目的。B、确的学习目的是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有动力。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原因及办法:A、原因:①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益,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多,更好; ②好习惯是力量的源泉,是学习的润滑剂; ③好习惯能使我们终身受益。 B、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影响(粤教版):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获取优良的学习成绩,塑造健康人格,使人受益终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严重者还可能产生厌学,荒废学业,导致可能会助长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贻害无穷。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苏教版):从日常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付之实际行动,要持之以恒,学会约束自己并做好自我检查,及时调整。具体要做到: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教科版):①珍惜时间就是要珍惜每一个今天。时间是无偿的,一个人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时间;时间是无价的,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换不来已经逝去的时间;时间是公正的,每个人所拥有的一天都是24小时。 ②珍惜时间首先体现为合理安排时间:a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时间安排得越科学,可供我们支配的时间就越多,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b安排时间要分出轻重缓急,排好先后顺序。c安排学习时间要结合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并考虑自己的各种实际情况。③珍惜时间也体现在善于有效利用零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科版):学习是一个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我们能自觉地、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做到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和管理。 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行长(不能有偏科思想)(教科版):中学时期是为各方面素质发展打基础的时期,系统的中学课程可以为我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兴趣或特长,不偏科。若出现偏科的现象,应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鼓励自己去改变这种现状,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也尽可能予以全面地学习和掌握。 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教科版):①“有字之书”:学校里读的书;“无字之书”: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同等重要。 ②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教科版):①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地安排娱乐和休息,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和调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②在紧张地学习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松一下,使大脑神经得到调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劳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合理的节奏,让我们轻松愉快、精神焕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公式(教科版):W=X+Y+Z 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由此可见,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惜时等,是成功的重要保证。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粤教版):①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②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升自信心;③学习方法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很重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粤教版):在我们的学习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而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维特点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找到自身的学习方法(北师大版):①只有不断摸索尝试,努力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自己的学习更愉快,更有效率。②要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与老师共同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粤教版):①做好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②集中注意力;③培养记忆力;④学会收集、整理、运用信息;④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苏教版):五段学习法: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 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人教版: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①学会自主学习。作为初中生,应学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否则就不能独立的承担学习的任务。②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把握好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③科学安排时间。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加深,如果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粤教版: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②自主参与学习活动;③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科版:①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②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③要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不偏科; ④学会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 ⑤懂得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⑥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⑦要学会竞争与合作。在学习中,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北师大版: ① 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动机,做好努力学习、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准备; ② 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③ 了解学习和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④ 科学安排时间,养成好习惯,持之以恒。鲁人版: ① 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②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现象符合中学生学习规律的是[]A.经常做课外习题,经常做到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5876255611036692626796859329&&& 摘要:翻译学辩论在我国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二十年。辩论中人们大多关注一些双方交锋激烈的焦点问题。同时,辩论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因为不太为人关注,不妨称之为边缘问题。(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二)翻译学辩论中的话语风格;(三)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四)“翻译学”一词的使用。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辩论的效率,最终影响到焦点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翻译学;客观规律;话语风格;翻译理论&&& 概述&&& 翻译学辩论在我国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二十年。通过辩论,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如对“翻译”,“翻译研究”,“翻译科学”等概念、范畴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对“翻译是科学”等一类命题的本质认识已有深化(杨自俭: 2000)。但是,在一些较大的问题上,如翻译的艺术论和科学论,翻译理论是否可以成为科学等问题上,谁也没说服谁。这些是双方交锋的焦点,要解决是一些核心问题。不过,这些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对象。笔者要探讨的是辩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新问题,笔者称之为边缘问题。之所以将这些问题称为边缘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还没有成为辩论的焦点,不太为众人关注。但是,这不等于说这些问题不重要。笔者拟就了四个这样的问题,(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二)翻译学辩论中的话语风格;(三)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四)“翻译学”一词的使用。虽然这些问题不是翻译学辩论的核心,但笔者认为如果让这些问题存在并任其发展,将会影响翻译学辩论的效果,进而影响辩论中核心问题的解决,因而不可忽视。&&& 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在翻译学辩论中,客观规律这一概念常常被双方提到。争论的双方,使用同样的概念,理解却不同,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天壤之别。主张建立翻译学的一方声称,翻译“有其特有的客观规律,一旦发现这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以理论的形态加以系统化,就可以成为科学”(王东风,楚至大:1996)。反对派则认为“翻译活动不受客观规律支配。所以,翻译不可能成为科学”(劳陇:1996a)。这不太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因为翻译是主观创造性思维起决定作用,而不受客观规律的约束的观点被多次强调过(劳陇:1994, 1996a, 1996b,2000a, 2000b)。&&&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客观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领域都有其内在的,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它。但是,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华岗:1982)。既然如此,反对派说翻译活动不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过于主观,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坦率地说,对以上提到的反对派的这些认识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试论现代翻译研究的探索途径》一文中,作者将英汉某些词句进行简单对比之后,以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为前提,断言语言符号之间“找不到共同规律”( 劳陇:1994)。笔者认为该结论有悖于语言学常识,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对比只能能说明,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企图寻求词层或者句层的绝对一一对应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断语言系统之间不存在共同规律,则缺乏足够的论证。根据现在已达成共识,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这是不同语言之间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早有人论述过,此处不准备展开。&&& 在翻译学辩论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响广泛的译界前辈,笔者无意指责谁。但是,笔者在这里不得不指出,他们的某些认识上的失误,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结论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2000年第5期《中国翻译》发表《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观点,参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识性的错误非常严重,比如将客观规律说成是时而存在,时而消失的怪物一样的东西。这样的说法,在没有足够的解释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实际上,以上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失误涉及到理论探讨中的哲学认识论问题。笔者并不是教条主义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认识论。但是,一旦我们选择了某一认识论为基础,就不能随意曲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否则,争论就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争吵。&&& 翻译学辩论中的话语风格&&& 辩论本应该体现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则。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做得相当不错。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话语风格方面的选择不当,影响到辩论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辩论的效果。&&& 《丢掉幻想 联系实践――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劳陇:1996a)一文的副标题甚为刺眼。也许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却无意之中用了一过于武断的话语。这里有极大的商榷余地。对于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正常的现象。不管如何,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将别人的研究探索说成是走上了绝路,判断过于肯定、绝对。也许这种话语会造成某种轰动效应,但是,这种话语不利于学术探讨。会给人某中错觉,好像是某位权威在宣布已成定论的判决,或者是某位得道禅师在“棒喝”执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国翻译》的编辑先生当年没有将该标题照直译成英语,而是比较笼统地译为“My View on 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学的朱纯深认为,在学术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国传统话语习惯对研究的影响,否则,容易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朱纯深:2000)。据笔者观察,朱纯深先生所指的那种中国话语的特点,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在某些学者的学术论文中,这种风格的话语仍不时出现。《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张经浩:1999)一文回顾了翻译研究的历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翻译研究的忧虑。有些提法虽有不妥之处,纯属一家之言,倒也无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缺乏理性的话语。如“出言大胆的要数杨自俭先生”(张经浩:1999)。也许杨自俭先生对翻译学已创立的判断缺乏足够的依据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达、贴’,还有人提出‘信、达、切’,但‘贴’什么?‘切’什么?”(张经浩:1999)。笔者觉得,这不像是一种学术研究话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不足为奇。不想看他人写的书或文章也是个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师也不能强迫学生读自己的书。但是,如果要评论别人的观点,最好先全面了解别人的阐述之后再发表看法。如果连别人提法的含义都没弄懂,就大声叱责“‘切’什么?”,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种“学霸”的表现,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话语风格在学术领域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 话语风格某种程度上反映个人的心态。在心里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谁也管不着。而要作学术探讨,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话语,以免渲染一种过于主观的气氛。争论者如果能以一种客观、冷静、理性的心态对待翻译研究,就能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而不至于一见到不同的观点就动肝火,以至于在辩论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绪发泄代替严密的论证。&&& 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认为翻译无理论,全凭译者的天赋与灵感。近年来,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译需要理论这种观点。但是,不容乐观的是,谈理论必须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那些纯理论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绝。也许是由于这种具体条件的牵制,各家在构建翻译理论框架时,总要给翻译实践划出一块地盘来,不然的话,很可能会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遭拒绝。因此,不少理论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自身的发展。&&& 刘宓庆在其专著《现代翻译理论》(1990, 18~22)中,将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划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林璋认为“这个开放的翻译理论作为理论的观念若不指向翻译实践,那么翻译的内部系统即翻译理论便成了与翻译实践无关的纯粹的概念游戏”(林璋:1999)。针对刘宓庆的翻译理论模式,林璋强调,翻译理论体系必须指向翻译操作,理论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涩”( 林璋:1999)。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译家和部分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在翻译理论研究上重实用的价值取向。这也体现了我国科学研究传统重实用的特点。&&& 《中西科学技术思想比较》(曾近义等:1993)一书将中西科学传统进行了全面对比,对今天的翻译研究颇有启发。现摘两点:1. 在科学思维方式方面,中国古代重直观、经验,轻逻辑,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上的工匠传统。西方人重理智,逻辑理性方法,重视知识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构造科学理体系,其科技传统为典型的学者型(曾近义等:1993, 58~59)。2. 研究动机方面,中国古代科学传统注重实用目的。孔子就不主张研完捉摸不定远离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说:“唯圣人不求知天。”这种重实用的科学传统体现在王文学研究方面就是为订历法、看风水等而研究。数学也主要是发展了计算等较实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学传统主要不是为了实用研究,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研究。如牛顿理论在当时与生产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曾近义等:1993, 212)。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学传统本身内部的原因(曾近义等:1993, 136)。我们的传统中当然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今天强调翻译理论研究的呼声,也许会有人认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我们的翻译传统没有纯理论的成分,同样成果辉煌。也许从翻译领域内部很难看出问题来,如果从科学传统的比较中反观翻译研究的现状,问题会更清楚。回顾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艰难历程,我们感触很深。真希望我们的后代能会有自己的翻译理论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经”(当然对话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有远见的翻译理论工作者。他们已经意识到翻译理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张南峰先生指出,现阶段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大体上是应用理论体系,或起码有很多种应用成分(张南峰:2000)。他认为翻译研究的任务不单单是指导实践(张南峰:1998)。“如果没有纯理论的历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应用问题,有可能把一时的表现看作内在的特质,把自认为切合某种文化,某个时代的需要的翻译标准视为永恒的真理”(张南峰:2000)。&&& 王东风博士呼吁在新世纪的翻译研究中,要重视理论研究(王东风:1999)。这应该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或者偶然的随感而发,而应该是反思翻译学传统,比较中西差异之后的理智选择。&&& 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本文虽然强调纯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要否认翻译实践和实用翻译理论的含义。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探讨,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译学”一词的使用&&& 霍姆斯曾经提出过翻译学的规划,他将翻译学分为描写翻译理论,理论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吴义诚:1997)。刘宓庆先生也对翻译学的理论进行了宏观设想(1999, 11~21)。杨自俭先生最近又阐述了他对翻译学的新认识,翻译学是翻译科学的理论核心或叫基础理论,包括翻译性质,原理,标准,方法,翻译家论,翻译史等(杨自俭:2000)。可见“翻译学”是一概括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指系统的翻译理论。&&& 许均教授指出,现在中国有不少学者写了大部头的著作,冠之以《翻译学》或《翻译学概论》(许均:1996)。R.阿埃瑟朗认为,就目前而言,“翻译学”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径、角度和方法的翻译理论研究的一种总称(许均:1996)。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学是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翻译理论代称,并提醒要谨慎使用“翻译学”一词(刘重德:2000)。&&& 可见,目前“翻译学”一词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滥用。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多数以《翻译学》,《×××翻译学》命名的的译学著作,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大篇幅的是翻译实践实例,称为《×××教程》比较合适。并不是笔者求全责备,准确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应该是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对这点,笔者不产生太大的怀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0期的编者按语颇为意味深长,“学科建设需要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克服抢占山头占地盘的浮躁心理”(编辑按语,《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10, p44)。翻译学若能创立与完善,必定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踏踏实实,淡薄名利,或许是创立翻译学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境界。&&& 顺便说一句,使用过于宽泛,不严谨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结束语&&& 新的一轮翻译学大辩论已经开始。通过辩论,翻译理论研究是否可以成为科学,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辩论来澄清事实,解决问题,推动翻译事业向前发展。因此,笔者希望各方能从翻译事业的大局出发,服从理性,遵循一定的规则,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决问题的目的。笔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类似问题再次干扰辩论,希望新的一轮翻译学辩论发挥出更高的效率。&&& 参考书目:华岗。 《规律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劳陇。 试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探索途径[J]. 《外国语》,1994, (4)。&&& 劳陇。 丢掉幻想 联系实践——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J]. 《中国翻译》,1996 a, (2)。&&& 劳陇。 译意论[J]. 《外国语》,1996 b, (4)。&&& 劳陇。 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J]. 《中国翻译》,2000 a, (4)。&&& 劳陇。 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b, (9)。&&& 李田心。 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 《中国翻译》,2000, (5)。&&& 林璋。 论翻译学的基础研究[J]. 《外国语》,1999, (6)。&&& 刘宓庆。 现代翻译理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刘宓庆。 现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刘重德。 事实胜于雄辩[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7)。&&& 王东风。 中国翻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 《中国翻译》,1999, (1), (2)。&&& 王东风,楚至大。 翻译学之我见——与劳陇商榷[J]. 《外国语》,1996, (5)。&&& 吴义诚。 关于翻译学论争的思考[J]. 《外国语》, 1997, (5)。&&& 许均。 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J]. 《中国翻译》,1996, (1)。&&& 杨自俭。 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J]. 《中国翻译》,2000, (5)。&&& 曾近义等。 中西科学技术思想比较[J].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张经浩。 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10)。&&& 张南峰。 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科学的东张西望[J]. 《外国语》,1998, (3)。&&& 张南峰。 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 中国翻译》,2000, (2)。&&& 朱纯深。 走出误区 踏进世界——中国翻译学:反思与前瞻[J]. 《中国翻译》,2000, (1)。&&& 作者简介::贺文照(1967-),湖南省攸县人,汉族人。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语学院2000级研究生。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学,翻译理论。&&& Discussion of Several Issues Relev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logy HE Wenzhao&&& (The Foreign Languages Dept. Xiangtan Teachers‘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PR China 411201)&&& [Abstracts]: In China Translatology has been undergoing a debate for almost 20 years. The most concerned are the so-called focus-issues . Alongside with the debate, some new problems arose which are termed, in this paper, as margin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y are far more neglected than those focus-issues. The four marginal problems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e law, the inappropriate style one‘s language in the debate,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improper use of the term translatolog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marginal may influence the solving of the so-called focus-problems, therefore, they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any longer.&&& [Key words]: translatology; objective law; style of one‘s language; translation studies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图片、问答及文章:
英语学习网频道导航
英语翻译栏目导航
Powered by
西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1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常见到 不觉得奇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