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我化为地牢青铜门后面是什么么,什么意思

转载深陷轮回: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_hr集团,图片,视频资料 - 中品信息综合网
当前位置: >
> 转载深陷轮回: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_hr集团 > 正文
转载深陷轮回: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_hr集团
来源:新浪博客
摘要:原文地址:深陷轮回: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作者:自在微尘10.承侍上者难令其悦意;养护下者难令其满意;悲悯顾他他人不顾念;思惟此理下定坚决心。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每个人。这世上有权势的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去取悦、服侍他们,他们都不会心存感激。...
原文地址:深陷轮回: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作者:自在微尘
承侍上者难令其悦意;
养护下者难令其满意;
悲悯顾他他人不顾念;
思惟此理下定坚决心。
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每个人。这世上有权势的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去取悦、服侍他们,他们都不会心存感激。他们甚至很容易被一些小差错激怒而处罚你、鞭打你或把你关进牢里。而那些依靠你的人,不论你多么照顾他们,也无法永远让他们满意。不论朋友的动机是如何良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你依循他们的建议,只会在轮回之网中愈陷愈深。征服仇敌和照料亲人是永无止境的,全是在浪费时间。在利他之前先要使自己完善,而要使自己完善则必先切断以下三种束缚:服从权贵,无济于事地助人,以及人云亦云。
&试图取悦权贵,只会引起情绪骚动。试图用此生的俗事去帮助他人,只是替轮回火上加油。不论这些方法能带来多少满足,充其量都只是暂时的;对死亡一点帮助也没有。事实上,这些是对慈悲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将众生安顿在无死的、极乐的圆满佛果上。
&深陷轮回中,你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了知日常俗务的无谓,就像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安汝心于法,
安汝法于简,
安简于念死,
安死于僻穴。
&安住在偏远的地方闭关,远离纷扰,是确保你会真正修行佛法的最佳方式。
&难道我们不应把这些谨记在心,并且努力使自己完美吗?那是朝向真正利他的第一步。
博学不圆教义增争辩,
修持不为利他多诋毁,
上位不理政事图谋乱,
思惟今世如斯悲厌离。
虽然伟大、证量高深的上师的确出现在此末法时期的迷惘人群中,但他们就像水银泄地般没入尘土。他们虽精通五明37,并广为弘法,但多数人不是以邪见妄加批评,就是对佛法兴趣缺缺。即使有少数人真正听闻,但一、两天后就觉得乏味,不能了解受持这样的法教是如何地珍贵稀有。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却不实修,他们可能是得到浅薄的知识,这只会增长其傲慢心。他们可能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持戒,但这只会助长他们对自身德行的迷恋。他们可能获得高位,但这只会滋生贪念、滥权和反抗之心。这样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们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
在过去,具德上师会无误地详述法教,进行经辩以厘清任何法义上的偏差,并撰写释论以说明其涵义。这三种佛行事业就像炼金的不同步骤,可以保存及弘扬法教,引导人们真正地修行,臻至证悟。但今日,这些佛行事业却引导各个传承到骄慢与嫉妒的顶峰,使他们热中于竞争、批评和敌对,破犯三昧耶(samaya)38而害了真正实修的祥和氛围。
即使像莲师和无垢友尊者39这样的完全证悟者,具有示现奇迹的力量并证得五神通40,有能力带领那些仅是见、听或忆念他们的人走上解脱道,但还是有一些人吹毛求疵,怀疑他们成就的真之实性并想着:“这都是谎言和魔法师的伎俩。”
37&五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和内明。
38&三味耶:密咒乘的誓约与戒律,使上师与弟子、教徒与修法之间所有重要关联得以确立。
39&莲师:伟大的莲花生大士。他与班智达毘玛拉密札(无垢友尊者)是两位印度大师暨密乘成就者,公元八世纪时由赤松德赞王迎请至西藏,奠定了西藏的佛教传统。其非凡的秉赋和力量来自对密乘的精通,也证明了在佛法弘传过程中克服阻逆和障碍的无可避免,而这些障碍连当时最优秀的显教大师也无法祛除。
40&五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在此末法时期,弟子有这般歪曲的行径,只会造成三昧耶的破损。为此,大成就者可能无法完全利益他人,而佛法的弘传与兴盛也会受阻。
即便是那些以仁智治理邦国的人,仍遭到群起反对,甚至还被谋害。如俗话所说:“权位愈高,痛苦愈大。”
为什么连高度证悟者要利他时,也如此困难?下一个偈颂会加以解释。
宣说真义不取做他解;
真心利他善意遭妄解,
今日邪谄视正如邪谄,
于焉无能利他断希冀。
在今日,当你要解说佛法时,人们会说:“真是个傻瓜!他是知道一点佛法,但对世俗生活却一窍不通。”如果你解释要如何获致真正的幸福、如何避免投生三恶道,人们根本就不相信。因为他们的猜忌和偏见会曲解你所说的每件事。在亮晃晃的大白天,当一群蒙着眼的人都同意是黑夜时,问题必定出在他们错误的认知上。今日人们普遍的心态阻绝了自身俱生的明智。
如果你以最纯净的动机给予人们殷实的忠告,他们会以为你不过是用较聪明的手法来利用他们罢了。如果你告诉人们要修行佛法,他们会想:“这会断送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最后我将一无所有!”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你是在试着帮助他们。如果你教得很多,人们只会说:“噢!他真是能言善道,不是吗?”却不会思索你话语的真正涵义。他们不能察觉何者就长远来说对他们最好,以为你是在伤害他们。他们扭曲地就像歪斜的老树,心中所认知的任何事物也都是扭曲变形的。
在过去的黄金时期,当父母提出忠告时,子女就会照做。现今的情形就不同了,所以最好缄默。很少有人试着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大部分的人都忙着赚钱,把工作做好,努力获致高位。受到这些目标的诱引,人们被执着和恶的野心层层包围。为了跻身前茅,他们欺骗别人,只考虑自己自私的意图。如此邪谄之人又要如何互助呢?
如果你仔细检视这些令人悲哀的状况,就会很清楚轮回里所有狂乱的作为是多么空洞和了无意义。你会益发确定,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专注于精神的修持。如同米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斩断所有世俗的羁绊,专心一意在人迹罕至之处闭关,修行佛法。追随如此的榜样,难道不是最好的吗?如果你也这么做,你所获得的,将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东西。
我们该如何修行佛法?伟大的噶当派上师认为,最珍贵的法教便是空性与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养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利他的能力会毫不费力地生起。这些大师以坚持如法的修持而闻名。他们自我训练的方式,是先仔细研读佛法,然后以禅修来直接体验。这是在解脱道上向前迈进的正确方法,能够达到究竟佛果的无上胜乐。
尊贵的班智达阿底峡(Atisha)是噶当派传承的创建者,被尊称为“第二佛”,将菩提心与修心的法教带到雪域西藏。在自身的修持中,他不断培养至诚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以悲悯众生而发心,我们将建立为了利他而寻求证悟的坚定愿心,也就没有不能成就之事。如果没有这样的愿心,我们的悲心只不过是对真正悲心的惨淡模仿罢了。所谓:“希冀别人快乐,即使对那些想要伤害我们的人也是如此,就是极乐的根源。”最后当我们到达了这个层次时,对众生的悲心自会毫不造作地生起。
当佛陀在兜率天(the Tushita
heaven)即将成为此劫的四尊佛时,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现佛陀诸善行的时候到了。众菩萨和天人都试着劝阻他:现在是黑暗时期,遍地充斥着异端邪说。但佛陀回答,他确信能够实现利生的誓愿。为何他拥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为他的悲心无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无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为证,其音色之美妙庄严,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乐声。
为了开展庞大的悲心,我们必须舍弃世俗的做法,并致力驯服顽固、狂野的心。如果试着把佛法的修行与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们的证悟将不完美,如同一块沾有污点而失去光泽的黄金。与其仓促从事、仅稍稍反映真正菩萨事业的行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后,当我们证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时,便能自在地效法诸佛菩萨的步履。
如果仔细审视支撑你追求世俗目标的一般价值观,并试着去发掘它们从何而来,你会发现那是因为无法正确探查事物所致。通常我们是在迷妄的假设下行事,认为万物有几分真实、具体的实体性。但当你更仔细观察时,会发现现象界就像一道彩虹,鲜明绚丽,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
我们对现象界本质的迷惑,可依现象的不同种类区分为:物质性、言语性和心理性。关于物质性的迷妄,原颂如是表示:
&&“观见万法如幻”诸佛语,
今日幻化犹胜昔日幻,
狡诈术师施设幻术者,
今是如幻垢行戒慎之。
轮回与涅槃无尽的现象,就如同魔术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个永恒、本俱存在的实体。从未有过一个国王可以永远保有其王国;从未有过生而不死之人;从未有过不会消散的群体。一切就像出戏,戏里演员们扮演着战争、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场梦,有时是美梦,有时是恶梦。
在此末法时期,我们已经到达幻象的顶点。人们早已遗忘黄金时期的纯净。他们不管来世,只顾眼前即刻的满足;他们诡谲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积如山的有害恶行里。世界和众生每一刻都在改变方向,就像麦秆随风摇摆,早上是真的,到晚上就不真实。不按时令的雨、雪、冰雹、炎热和寒冷,扰乱了四时节气的自然历程。看到这一切,我们必须了解当好事降临时不须特别欣喜,因为它可能随时会变成相反的境况;我们也必须了解,在恶劣环境下也不须过于沮丧,因为相较于三恶道中无数众生的苦难,我们的困顿实在微不足道。
魔术师从不会被自己的伎俩所骗。当他幻变出马群、牛群、车乘或任何幻象时,不论有多么惟妙惟肖,他都知道它们并不真的存在。如同魔术师不会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所愚弄般,一个已经证悟万法空性的菩萨,认清世间所有的追求都属虚幻,即使他过着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会受烦恼或我执影响。他了解一般世俗行为空的本质,既不受其诱惑,也不会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惧怕失败,因为他对自己的闻、思、修具足信心,不论做什么,都会使他愈来愈接近彻底的解脱。
然而,这样的了悟如今很少见了。迷妄日积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这种迷妄深到让我们难以找到一条全身而退的出路。我们已丧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们不浪费生命是很难的。但就像过去诸佛所说的:“万法皆是有为法(compounded),凡有为法均无常,无常即苦。”所以我们应认清世俗价值是什么;放下所有对财富、衣、食的思虑;不再占他人便宜;努力使我们的心与佛法相融合。如果我们能够舍弃所有忙碌的世间活动,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续地直趋目标。佛法的修持和种种善行也如梦如幻般不真实,但透过这些如幻的功德,我们将得到如幻的证悟之果。
我们必须以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种真理来理解万物的本质。简言之,世俗谛就是现象显现的范畴,由一连串相互依存的因、缘和合所产生。既然一切万象是以此方式互相连接,在世俗谛的层面就无法避免因果法则的作用;善或恶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快乐或痛苦。一旦因缘现前,就不能阻止果报的产生;就像春天土壤里的种子,若有阳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润,就会长出花和果实。这就是我们应该连最微小细行的潜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觉的原因所在;我们也应该明了,能够有机会修持佛法是多么稀有珍贵。现在我们手边可能拥有这个机缘,但随时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不断思惟无常会激励我们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说:“一切足迹中,象印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无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无常,即是了悟万法空性本质的关键。这就是胜义谛,唯有那些已全然证悟的人才能明了。究竟而言,这两种真理无二无别,显空不二。
关于言语性的迷妄,原颂说道:
&&&“观见万语如响”诸佛语,
今日回响犹似空回音,
所言所想不等空谈响,
于此诡谲空响厌憎生。
轮回生活里的所有言语和态度,不管是可喜或可憎、友善或批判,都只是空谷回音。如果你站在悬崖边,不论是侮辱或谄媚的喊叫都会回传给你,又有什么理由沮丧或得意呢?火、风、水、野兽的叫声、人类的话语等宇宙的声音,都没有任何的实质,它们只是无法抓住的空响罢了。
我们在述说过去的故事、谈论现在的情况与商讨未来的时,绝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爱憎表达。话语来来去去,毫无实据,无迹可寻。你可能听到有人上午被称赞,下午就被斥责。人们心存恶念时,可能说着甜言蜜语;相反地,当他们心怀善意时,所言可能冷酷无情。如果你将一切的言语当真,必定被误导。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闲谈,改以念诵祈祷文和咒语,并大声读诵佛经。
由赞美和批评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瞬间即逝。被恭维时,不要骄傲,把赞美当做在梦中或幻想时所听到的某种东西。告诉自己被赞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经由修行所培养的美好德性。事实上,只有那些证得解脱之人,才真正值得赞美。
被批评时,把它当成一个认识自己潜藏过失的机会,以增长谦卑。诚谓:“责难与恶劣对待,是禅修之花的根源。”它们是你的上师,用以摧毁执着和渴爱。若将恶语和苛责当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缘,将激发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谨严。你要如何报答这样的恩惠呢?
对一个已经明了言辞如幻本质的菩萨而言,批评和毁谤只会增进他的禅定修持。无论遇到好的或坏的情境,两者都会增长他的福德与智慧。他从不会任由烦忧和欲望摆布,因为他的心安住在无扰的圆满正见中。他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价值,却得到未曾追求的尊崇。
对我们来说,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闻天下,总还是会遭人诋毁;纵使我们因勇气、美貌或权力而成名,所获得的声名毕竟还是暂时的。
所以当你受到恭维时,想一想这只是因为你实践了佛法的教授而已。当你受到批评时,用它来提醒你增长对别人的悲心,舍弃轮回的行为方式。
所见非是人者是骗徒,
所说非是话语是谎言。
与焉今日无人可信倚,
吾人孑然一身任悠游。
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岛上,绝不能放松警戒。我们遇到的任何状况,很容易转变为悲惨境遇的来源;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只有善知识能给我们有效的建言。这点必须谨记在心。
既然心这么容易被物质现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语搅扰,那么远离这些到僻静之处禅修不是比较好吗?这是开展对众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复一日如是修行,最后就能以菩萨的无尽悲心来行事。
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动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无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你会为这黑暗时期众生的微脆而感伤,并生起强烈出离轮回的决心。如果这些态度能真正深植于心,大乘佛法的功德与成就一定会应运而生。如果出离轮回的真正决心并未根深蒂固,那么你的佛法修行将永远不能全然展开。
身行正法所行逆众人;
言说正语所言怒众人;
善心真诚纯净反遭忌。
是故适己韬光养晦时。
现下让别人明白我们真正内涵的时机尚未成熟,也不是给予劝告、期待他们变得更好的时候——那只会激怒他们。此时反而是检视自身过错,并对症下功夫的时刻。
我们活在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所做或所说,很少跟他们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变迁,使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事物。事实上,除了具德上师,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在过去,任何人受了出家戒,穿上僧服——佛陀法教的光荣表征,并正确修持佛法,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尊敬和支持。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做,人们会以为他不是在自我炫耀,就是人格不健全,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你以纯净的心去帮助别人,他们会怀疑你一定想愚弄他们。如果你说真话,必然点出人们的缺点,没有人喜欢如此。与其这样,不如隐藏你真正的内涵,像灰中余烬般过活。下一个偈颂便解释要如何去做。
寂静山林独居以藏身;
息交绝游少言以藏语;
专倚注视己过以藏意;
此即所谓秘密瑜伽士。
一旦你受制于各种纷扰的活动,就永远不能从妄念中解脱;所以,单独住在远离世俗享乐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地方比鲜为人知的幽僻山谷洞穴更适合栖身了。那里只有野生的鸟、兽为邻。在这种环境下,你的慈爱与悲心将会增长,贪爱与嗔恨会从内心消失,而你的禅修也不会受干扰而分心。
嘴巴是罪恶之门。虽然话可以从口中轻易溜出,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深远而严重。多数的闻谈只是贪爱和嗔恨的表达而已。如果你说得太多,将惹上麻烦,就像一只鹦鹉落到被关在鸟笼的下场。所以应舍弃不必要的闲谈。
是心让我们在轮回里徘徊流转;是心不断地产生贪、嗔、痴、慢、疑五;心必须为遍布三界的妄念负责。与其让这个爱惹麻烦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们,不如持续细察自己的过失,只要恶念一生起,就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它。举例来说,增长无私来对治贪爱;增长慈爱来对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缘41如何造成轮回来对治愚痴。善行的关键就是修心,这就是为什么说:
苦行要旨善护心;
&&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如果心能守戒并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这种心的内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师,佛法是随时都可以运用的,否则它又有什么用?
41&十二因缘:因果互倚的瀑流,由无明开始而生起世俗谛的现象。
隐匿的瑜伽士是不会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动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随者。他对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灼热渴望,并抓紧法的根本——出离轮回的决心。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了所有世俗活动,以后会怎样?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他东西?”如果你让这些迷妄的疑虑和不安支配余生,只会使轮回的网愈扯愈紧。一旦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持续,痛苦也会延续下去。除非你真的厌恶世俗生活,并满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你不会是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无一可信是故起厌憎,
无一具义是故悲惆怅,
所欲时不我与坚决心;
恒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我们经常把对我们友好的人当做朋友,把那些挡我们的路的人视为敌人,但这些判断相当不可靠。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朋友的人,将来可能轻易地变成敌人,反之亦然。从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变而牢靠的。
轮回中的种种事物,终将如水塘上的指划般不留余迹。这一生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奋斗以求取成功与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将毫无所获,因为在我们跨入死亡门槛时,又能什么?
当我们投入一些时,内心充满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思绪,失去当下的念念分明;这样要从情绪的羁绊中获得自由,是非常困难的。总之,在这一生中即使想要实现所有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够时间去完成。认知到这一切毫无实义,并对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动感到嫌恶和疲惫,我们不就应该坚持修行佛法吗?
从没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证悟的觉者、释迦牟尼佛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也示现肉身死亡以提醒众生无常。即使是梵天(Brahma)、帝释天(Indra)及其他轮回中最高天界、寿命长达一劫的天人,也终究难逃一死,因为他们尚未根除烦恼障,必再投生下三道。试想我们拥有这个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该当如何?
如果你自以为了不起,稍有不适就发怒,那么你绝不会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现在,我们都只想着自身的舒适、成功、家庭和朋友。无数累世以来,我们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现在是开始想想什么对他人最好的时候了。我们现今的喜悦或悲伤,正是过去世种下的果报,因此对苦乐存有希望和恐惧是毫无意义的。相较于无数众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乐根本不重要。所以,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轮回的不完美,用它来激励修行,并做为消解他人痛苦的时机。同样地,用快乐去滋长你的力量,努力趋向证悟,并增长慈爱之心。
思惟这一切,悲哀、厌离和决心就会自然生起;目睹众生的境况,你却无能为力而伤悲;想到在堕落的轮回里持续漂流,就感到厌离;于是决心藉修习佛法来做点事。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
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
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
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
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
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
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只饥饿的。”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今日既死无悔轮回法,
长命百岁无喜韶华逝。
是故死活今生有何义?
唯修佛法诚为来世矣。
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义,即使今天突然被雷电劈死,也毋须有任何遗憾。
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担心:你没有任何机会远离轮回;你现在就置身其中,而且还会在里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只被困在罐子里的蜜蜂,飞上飞下却无处可逃。如果你继续浪费时间,不论再多活几年或上百岁,到头来都没什么差别。
至今,或许你已浪费许多时间,但一旦你开始修行佛法,那么不论你活多久,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和上师相处,接受他的教导,并全心全意修持直到死亡降临的无比宝贵的机会。那时你会清楚知道,没有一件事比佛法更值得;并且明白,为使自己完善而修持,是今生和来世的一项珍贵投资。
觉察整个现象界是多么梦幻无常,当死亡来临时,你就会像对待老友一样地欢迎它。犹如无可匹敌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所说:在死亡时,已除尽轮回习气的最上乘修行者会融入大明光中;中等的修行者虔信自己会直登净土而了无畏惧;修持了一些佛法的下品修行者至少也没有悔恨,知道自己将免于投生三恶道。
即使你强烈执着于今生的事物,也无法留住它们。青春及伴随而来的欢乐匆匆而逝;没有佛法,就算活到百岁也只是延长年老的痛苦而已。只要你的心仍被八风42所染污,就没有任何闻、思、修能让你获得解脱。世俗的目标是永无止境且没有实益的。纯为利他而追求证悟的修行,才是最崇高和最有价值的立志目标。这就是菩提心,一切修行道的精髓,能成就一切法门。
42&八风:依龙树菩萨所定义,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每件事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农夫知道何时应该犁田、播种或收成,从未错失从事每件工作的适当时机。现在你拥有健全的身心功能,已经遇到上师,也接受了他的法教,你要让解脱之田荒废吗?
大多少人做了很多未来,但他们的未来,只不过是今生的短短数载,这是极为短视的。我们还有来世的漫漫长路要走。死亡只是一个必须独自跨过的门槛,唯有对上师三宝的虔信和对修行的信心,才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亲戚、朋友、权势、财富和其他我们习于依赖的任何事物,到时都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你现在把生命浪费在无尽的次要工作上,可以确定你在死时必将悔恨哭泣,并被强烈的不安侵袭,就像一个小偷刚被丢入监牢,不安地等待刑罚。亦如米勒日巴尊者对猎人奇惹瓦&贡波&多杰(Chirawa Gonpo Dorje)所说的:
暇满人身诚可贵,
如汝之人非如是。
一个人或许会发觉自己没食物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但如果内心充满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那么此人不管是生或死,他的心一直都是喜悦和自信的。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样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第二篇&&&大乘的见、修、行
&第一篇概述了入门之道——小乘,其目的是要使我们发现身处轮回、尤其是在末法时期的处境,油生一种疲惫和厌恶感。第二篇则继续界定对此情境的对治方法,即佛陀大乘法教的见、修、行。这可分两个部分来诠释:先是介于小乘与密乘之间的经乘,其次是善巧方便的不共道——密咒乘。
<经乘道>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轮回除苦之外无他,因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从中解脱。然而,为了真正做到,我们需要帮助。明显地,我们能获得帮助的唯一希望,在于依止一位完全证悟、已自轮回中全然解脱之人。这就是巴楚仁波切在此向佛陀悲心的化现——观世音菩萨祈请的原因:
&&啊!吾唯一怙主慈悲藏,
根本上师护法观世音!
语之精华妙法嘛呢咒;
从今无有他想唯依汝!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完全证悟的佛,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菩萨身。诸佛的本性同一,其悲心的化现便是观世音菩萨。既是诸佛悲心的化现,观世音菩萨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源,因为慈悲是证悟成佛的最根本,观世音菩萨便是悲心的本尊形相。观世音是佛,观世音是法,观世音是僧,观世音是上师,观世音是本尊,观世音是空行;观世音是法身,观世音是报身,观世音是化身;观世音是阿弥陀佛,观世音是莲师,观世音是圣救度母(Arya
Tara);总之,观世音菩萨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如同百川汇流于一座桥下,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总集。接受他的加持,就是接受诸佛的加持;了悟他的本性,就是了悟诸佛的本性。
在此黑暗时代,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莲师。由于他发愿要特别利益这个时代的众生,其智慧、悲心和力量比其他任何诸佛还要迅速。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国王、善知识、凡夫、野生动物,甚至山、树、桥等,任何能圆满众生需要的形相。即使是酷热天气里吹过的一阵凉风,或病痛中片刻的舒畅,都是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显现。
同样地,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OM MANI PADME
HUM),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其中涵摄了佛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精义。在众多不同的咒语中,如明咒、陀罗尼咒(dharanis)、密咒43,没有一个比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更殊胜。持诵这个一般所称嘛呢咒(mani)咒语的大利益,在佛经和密续中一再被提及。据说,只持诵嘛呢咒一遍,就等于诵念了佛陀所传的十二分教44。持诵六字大明咒即圆满了菩萨的六度,并能稳固地杜绝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这是个简单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义。如果你把嘛呢咒当做快乐与痛苦时的皈依处,那么观世音菩萨将一直与你同在。你将不假造作地愈来愈虔诚,自然生起对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
根据《宝箧经》45(Karandavyuha-sutra)的记载,持诵一亿遍嘛呢咒,你身上无数的活有机体将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在死后,即使是尸体荼毘的烟,都能保护吸入者免于转生三亚道。
43&密咒:字义上是“保护心者”。有名种咒语,主要分为明咒、陀罗尼及密咒,分别相应于方便、智慧与无二自性。
44&十二分教:1)契经:佛经的主体,以章节排序经义之佛经。2)
应颂:原以细腻之韵文阐述佛法,今则以诗歌宣说之佛经。3)授记:对未来预言之佛经。4)讽颂:以韵文撰写之佛经。5)自说:无人祈请,专为延续法教而阐述之佛经。6)因缘:因某人不当行为后,做为戒律传授而详述法教之佛经。7)譬喻:佛陀重述同时期其他人物举止轶闻之佛经。8)本事:和过去故事相关之佛经。9)本生:佛陀过去累世为菩萨时一系列故事之佛经。10)方广:极为详尽阐述广奥法教之佛经。11)希有:阐述从未公开之神奇和特殊法教之佛经。12)论议:精确设定律藏和经藏教义之佛经。有对五蕴、五大、觉知主客体及其他轮回法教的分类;对次第、道、三摩地和其他修道法教的宣讲;以及对三身、五智及其他证果法教的列举。
45&《宝箧经》:有关观世音菩萨之佛经;第一部传入西藏的佛经,神奇地出现在拉托日聂赞王(King Lha-Thothori
Nyentsen)的皇宫屋顶,是吐蕃王朝的第二十八代,时当公元四三三年。
纵使是此咒的某个字——唵、嘛或呢,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加持并使众生解脱。据说,佛拥有超越任何众生的非凡能力,像是能正确说出连续下了十二年的暴风雨里共有多少雨滴,但即使是佛,也无法完全述说持诵一遍嘛呢咒所产生的功德。如果佛开始做这般阐述,即便将地球上的森林都制成纸,也不够写尽其中最微小部分的功德。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吓退死神,但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温暖光亮,却能完全祛除任何人在死神逼近时所感到的畏惧。这即是所谓的“无欺皈依处”。观世音菩萨完全不受轮回束缚,随时都在帮助众生,连最微细的动作——一手势、一眨眼,都具有帮我们自轮回中解脱的力量。当我们藉持嘛呢咒来向他祈求时,不应该认为他在遥远的净土而听不见,因为观世音菩萨永远在对他有信心的人身边。我们由于自身的障碍,无法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普陀山亲见观世音菩萨。事实上,他的悲心不舍弃任何众生,他不断化现为最能利益众生的任何形相,尤其是化身为伟大的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坚信观世音菩萨是无上的救怙主,他将解脱道示现给一切众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观世音菩萨悲心的甘霖无分别地遍淋在众生界。但幸福的作物不会生长在信心种子枯萎的地方。缺乏信心,就是在他加持的暖阳下自我封闭,好比将自己关在暗室中。假如你有信心,在你与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之间,就没有距离和迟滞。
释尊的法教深广而不可思议。要通达所有教理,实是非常罕见和了不起的成就。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除非我们真正实修这些法教,融入自心,获得内在的了悟,否则任何所得都仅是学理,只会徒增自矜自是。
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书,也听闻了很多法教,但对于真正改变我们并没有太多助益。把医师处方放在床边,并不会治好你的病。所以,将心转向内在,深刻思索佛法的义涵,直到它浸润整个生命为止。
&这是为何巴楚仁波切说:
所知仅解外相无裨益,
所作今生消逝无裨益,
所思尽皆迷妄无裨益,
是时持诵嘛呢有实益。
如同海浪般,此生的一切活动无尽地翻涌着,一波接着一波,到最后徒留空空的双手。无数的念头川流而过,每个念头又涌生更多念头,但它们只会增加迷惑与不满。禅修法教的精义和持诵嘛呢咒,不是更好吗?
我们现在正陷入习性的泥沼,被情欲的桎梏所困。我们既未完全解脱,也不够坚强到有能力使众生自轮回中解脱。我们必须寻求帮助——不只是某种帮助,而是观世音菩萨无穷的帮助:
真实不变皈依唯三宝;
三宝总集自性观世音。
一心依止汝智无变异,
具信坚心持诵嘛呢咒。
向梵天或帝释天等天神寻求依怙,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帮助,因为他们自身仍陷于轮回之网。向世界上有权有势的人或亲友寻求庇佑,只能得到极有限的保护。山川、星辰或其他自然现象也无法提供真正的平安。这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如果你身系牢狱而想获释,就必须求助于有能力解救你的人,而非其他囚犯。
为了能将我们自轮回的漩涡中救出,我们寻求的皈依基础必须是自身已全然解脱者。自轮回的一切限制中解脱出来,圆满究竟证悟的所有功德,拥有无限悲心可以满足一切有情所需、并带领他们直到成佛的皈依源只有一个:三宝。
三宝是佛、法、僧。佛是导师,示现四身46五智47;法是道,是被传授和了悟的法教;僧是道上的友伴,是了解法义并终证解脱者。
46&四身:化身、报身、法身及法界体性身(Sva-bhavika-kaya,是 前三者的融合)。
47&五智:描述五如何转成五智,见原颂第50偈至第54偈。
透过对三宝的信心及虔诚心,我们将了悟他们并非三个分离的个体,而是代表佛陀悲心之观世音菩萨的身、语、意。他的心是佛,他的语是法,他的身是僧。纵使我们现在不能亲见观世音菩萨,但也应了知他的无量功德,一如佛经及密续所记载般。我们也当记住观世音菩萨与传授我们珍贵佛法的上师无二无别。深切感念这伟大的慈悲,向他祈请,并持诵六字大明咒,我们的一切业障和烦恼将毫无疑问地被一扫而空。届时,我们将至观世音菩萨净土亲见观世音菩萨,他在那儿为菩萨眷众转大乘的。
皈依是进入佛法之门,为三乘共法与一切修行的基础。人们对轮回的看法所生之皈依动机不尽相同。因害怕轮回之苦,为了个人因素而皈依是较差的动机。最好的动机是希望自己能令一切众生完全自轮回痛苦中解脱,并使他们达到证悟的境界。以这种心念皈依,是大乘的见解。
如果要诚恳真实地皈依,就必须培养无可动摇的信心。信心是道上的核心要素,能使我们受到佛的加持。想要达到证悟却没有信心,就好像坐在面北的洞穴等候阳光的照拂一样。
开展信心有四个阶段:净信(clear faith)、愿信(longing faith)、笃信(confident faith)和不退转信(irreversble
faith)。当你开始认知到佛陀、观世音菩萨及上师拥有多么美好殊胜的功德时,你的心会变得非常清净喜悦,这是“净信”。当此净信引发你想得到如观世音菩萨般完美功德,并想到如果能具备这些功德,便能帮助无数众生时,就会转成“愿信”。当你完全确知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实如佛陀所描述时,就成为“笃信”。最后,当信心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牺牲生命也无法使你抛却时,就是“不退转信”。至此,无论你遇到什么状况,都会深具信心地想着:“观世音菩萨,您知晓一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全然仰仗您的智慧和慈悲。”自此,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及指引将永远与你同在。毫无疑问地,仅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音声,都能使你免于堕入三恶道。真实无伪的皈依所需的,就是这种不退转信。
俗云:“信心是解脱道上日夜前进的宝轮。”信心是七种高贵功德中最重要的一环。太阳的光芒普照各地,但只有透过放大镜的聚光,才能把干草点燃。同样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平等地照亮一切众生,但只有那些拥有如放大镜般信心之人,才能引燃他的加持之火。
若仅为了此生,或只为了治愈你现有的疾病而皈依是短视近利的。你应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而皈依。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你都愿以真诚的信心供养身、语、意予观世音菩萨,全然依止他,这就是完全具义的皈依——大乘的真实皈依。
皈依观世音菩萨可依外、内、密三层面来说。在外的层面,观世音菩萨是佛、法、僧三宝。在内的层面,他是上师、本尊和空行三根本。在密的层面,他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因此皈依绝不只是一个前行或初学者的修行而已;事实上,皈依的深意涵盖了直至成佛的完整修道。尽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皈依,但只要坚信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是三宝一切面向的唯一精髓,依此信心持诵六字大明咒,便能圆满一切的皈依。
阿底峡尊者以无比的学养和证量,在北印度和东印度各地被尊称为“第二佛”。他到西藏后,因为教授了太多次的皈依利益,于是大家开始称他为“皈依班智达”。当他听到弟子这般称呼他时,他叹道:“被这样称呼的确是一项荣誉,但还有什么比皈依佛更殊胜的呢?”
16&发菩提心
了知信心与皈依的重要性之后,现在我们进入大乘的精髓所在:证悟的思惟。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
唯此圣念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离,
大悲为利众生诵嘛呢。
“证悟的思惟”,在梵文中以菩提心(bodhichitta)这个字来表示,意指为了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心。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认知众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现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领会。因为这不易完全了解,我们通常从比较不难的世俗菩提心开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前者是发愿为一切众生而证悟,后者是透过六度的修行来实践此愿望。换言之,愿菩提心是目标的确认,而行菩提心则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大乘佛法的关键是无论轮回有多么长,愿、行两种菩提心都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
一个人要如何生起愿菩提心?如何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感受,以激发为了众生而证悟的愿望?首先,把观世音菩萨当做你决心为了利他而证悟的见证人。其次,试着克服只想帮助你所亲近者,拒绝你不喜欢者需求的态度。当你认知在过去多生累世中,每个众生无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亲或父亲,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众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都只想快乐,不想受苦,但他们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恶行,而快乐是由善心所生。当你想到所有众生无望地沉沦在痛苦中,犹如盲人迷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不由得会对他们生出极大的悲心。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悲心,想象你处在地狱道中,突然间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阎罗的使者拖着走;残忍地鞭打他们;用尖锐的武器他们;用溶铜灼烫他们;并把他们放在炙热通红的铁皮下压碎。看着他们那恐怖的剧苦,难道你不会发出强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冲去拯救他们吗?当这种强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时,沉思一下。你亲爱的父母只是广大无量众生中的两个人,为何其他无量众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就试着逐渐扩展悲心,先是对你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再对你认识的每个人,然后是整个、全地球,到最后对轮回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只有当悲心真正达到如此广大的程度时,才能称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自己与其他众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数量——我只有一个,其他众生却是无数。所以,自己的苦乐与其他无数众生的苦乐相比,实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苦乐与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础。我们应希望别人的快乐甚于自己,尤应希望我们认为是敌人及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能快乐。否则悲心又有何用?
对一切众生有悲心是个起点。然后,你必须能把你的希望和愿力付诸行动。但如同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以发心为准。”如果你的心时常充满利他的动机,那么不论你外在行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会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愿菩提心,不仅永远不会偏离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绝对会不断进步。当你的身、语、意完全浸润在帮助一切众生的祈愿时,当你以圆满佛果为自利利他的目标时,那么即便是持诵一次嘛呢咒或做一个大礼拜等最细微的行为,都将迅速确切地实现你的目标。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精髓,是菩萨六度的咒语形式。当你持诵此咒时,六波罗密多会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时达成。
据说当那些在轮回的牢狱中受苦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时,他们立刻被诸佛视为儿女,受到人、天的赞叹。他们整个生命有了新的意义,全归功于如珍宝般菩提心的无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教授的精华,非常简单,易懂易学,对初学者来说亦是如此。
胜义菩提心是空性与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质朴的法尔本性,超越一切概念与智力所及,由此生起任运、无缘的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
当你的修行有所进展时,这两种菩提心将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对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将给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确见解;反过来,对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扩展你对胜义菩提心的了悟。
在培养出菩提心的正确心态后,我们需要清除任何在成佛道上前进的可能障碍:
无始至今徘徊轮回中,
凡诸所作罪业致轮回。
自心发露忏悔诸罪衍,
圆满四力持诵嘛呢咒。
从过去累生一直到现在,我们以撒谎、行骗、偷盗、破坏、侮辱、害及其他各种恶行,已经无数次地伤害了其他众生。这些累积的恶业使我们深陷轮回,并成为现前在修行道上的主要障碍。它形成二障,横阻在我们与佛性的体悟之间:即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然而,我们的处境并非全然无望。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它能被清净。”恶行是有为法,必属无常。因此正如佛陀所说,没有任何过失严重到无法被四力清净。
四力即是用来有效清净所有恶业的方法。第一力是“依止力”(the power of
support)。这里所说的依止,是指我们向其承认及忏悔过失的人或本尊,因此他们成为我们净业的助缘。在此依止的是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智慧的显现。在其它的修法里,依止的可能是金刚萨埵(Vajrasattva)、三十五佛(Thirty-Five Buddhas of
Confession)或大日如来(Buddha
Variochana)。单是这些佛名号的音声,就足以使一切众生自恶趣中解脱;但能履行这种能力的许多本尊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是净业的助缘精髓。
第二力“悔力”(the power of
regret)。当我们了解在轮回的多次投生,直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痛苦皆缘于自身的恶行时——包括现世报的五无间罪48、十恶业49及违犯三乘戒律50等,懊悔之心自会生起。我们都曾在过无数世的生命,如果你把曾有过的肉身堆聚在一处,仅计算过去曾是昆虫的躯壳数,所堆成的山头将高过须弥山。如果你收集过去世里因悲伤痛苦所流下的泪水,所形成的海将比世上任何海洋都来得大。诸如此类的比喻都可以在《正法念处经》(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51里找得到。无尽轮世里的一切痛苦,纯粹是自身有害行为——例如妄语或生的结果。只要你仍不明白自己所行招致的后果,举止就会像个疯子般继续下去。一旦你清楚了解过去的恶行是如何使你在轮回的无尽痛苦中流转不止,你一定会对曾经犯下的恶行深感悔恨,再也不想重蹈覆辙。怀着深切真诚的懊悔,你应毫无隐瞒地忏悔一切过失。
48&五无间罪:弑父、弑母、阿罗汉、分裂僧团、出佛身血。“无间”指这些罪的果报,是在死后不经中阴历程而立刻堕入地狱中。
49十恶业:三身恶(、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
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业相反。
50&三乘戒律:小乘是别解脱戒或皈依戒;大乘为菩萨戒;金刚乘则为三昧戒。
51《正当念处经》或《妙法圣念经》:详细解释业果之佛经。在此经中,解释此经名是“抉择种种(行为、言语及念头)适切与否,并使人保持正念专注于此抉择上。”
但仅有懊悔是不够的;过去的恶行仍然必须净除。这能藉第三力“对治力”(the power of
antidote)来完成。身、语、意所犯的一切恶行,必须以其对治来抵消:即身、语、意的善行。付诸实行时,在身方面要做大礼拜、以绕行来礼敬圣地、服务他人及献身佛法;在语方面要持诵嘛呢咒;在意方面要思惟,若非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普照,你将在轮回中愈发沉沦,故一心虔敬地向观世音菩萨祈请,以遣除所有障碍与恶业。为了回应你真切的祈请,要观想从观世音菩萨身上流下智慧甘露,自头顶灌入,充满你及一切众生的身体,涤除所有障碍、恶行及恶业,丝毫不存;你的身体变得十分纯净,如水晶般剔透。观世音菩萨灿烂微笑地说道:“高贵的孩子啊,你的一切过失都清净了。”他化光融入于你。感受观世音菩萨的心与你的心合而为一,在这种超越任何意念的明空境界中安住半晌。
第四力是“决断力”(the power of
resolve),下定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绝不再重蹈那些有害的行为。截至目前为止,你可能一直昧于恶行将导致痛苦的事实真相,但从今以后,你再也没有藉口不改变你的行为方式了,也不能认为既然恶行可以轻易净除,犯再多也无所谓。你必须从内心深处痛下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做出任何违背佛法的行为。这需要恒常的正念与精进。第四力也包括决心清净你的身、语、意,和观世音菩萨一样。持诵六字大明咒时,你的恶业和障碍会消失,证悟境界里一切本具的功德也将如拨云见日般开始显耀。
此心贪恋我执轮回因,
是故敬献身财与善德,
上供涅槃下施轮回众;
舍除一切贪执诵嘛呢。
经由净业,你已清除了通往成佛道上的障碍,但为了继续在道上前进,必须积聚必要的资粮以持续旅程。累积资粮就是积聚福德与智慧。透过善行与供养来累积福德资粮,将可成就色身(Rupakaya);以无所执之心行善而累积智慧资粮,将可成就法身(究竟身)。这两种资粮应以利他之心来完成。
执着于有“我”这个实存自我的概念,是我们流转三界的根本原因,了知这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相信有我的错误根深蒂固,我们便开始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我的财产、我的家庭等;就是这些想法使我们渴望快乐,厌恶痛苦。结果是一连串无休止的喜恶交替,而且从这些潜藏冲动所生的矛盾情绪,正不停地搅扰着我们的心。
在过去无数的累世里,我们曾拥有许多财富资产,但因为我们如此害怕失去或用尽所有,因此不管是供养三宝或布施他人,都无法慷慨施舍。甚至有些非常富有的人因为吝啬,只穿破烂的衣服,吃最简陋的食物;这显示他们对“无常”是多么无知,因为这个时刻必将到来——肯定在他们死时或很可能在那之前——他们将失去所有。届时,他们不仅带不走任何财物,甚至可能投生在一个连“食物”及“饮水”这样字眼终生都不会听闻的地方。虽然你的财产实在不比梦中珍宝或地平线上闪动的海市蜃楼来得真实,但将它们供养给观世音菩萨及三宝,你将会积聚如梦般的福德,带给你如梦般的幸福、长寿及荣禄,最后能得解脱。为了积聚真实的福德,你应以最大的虔诚心,不带任何骄慢地行供养及布施。
在所属物品中,我们最珍惜自己的身体,连身体被荆棘刺到或被小火花烫到都受不了。为了扭转这种执着自身舒适和财物的习性,供养己身于佛为仆,献出所有财物做为对诸佛菩萨广大如云的供养,才是真正有意义地使用身、财的方式。进一步运用你的想像力,供养宇宙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娇美的花朵、清凉的林苑、最优雅的音乐、绝妙香气、绝佳美食、各种彩光、最珍贵精致的珠宝。在所有这些供养中,最殊胜的就是整个宇宙的曼达(mandala)供养,包括须弥山及四大部洲、珍宝山、满愿树等。简言之,就是充满无穷尽人天财宝的整个宇宙系统。呈献这个无尽供养给住于涅槃的诸佛菩萨和六道轮回的一切众生。
除了上述这些供养,佛经与密续也记载对治轮回深处之我执的进一步方法,是观想身体转化为甘露,然后将它供给四种宾客的一种甚深修持法门。在这四种宾客之中,第一类是那些特别值得尊敬与信仰者——三宝。第二类是那些具有功德、值得供养者——护法。第三类是那些需要悲悯者——六道一切众生;对他们而言,你要观想甘露化为任何可以舒解他们痛苦的事物,例如给饥饿者食物,给病者良药,给受冻者衣服,给无家者庇护所等。第四类宾客是你今生及累世的冤亲债主,感觉上他们好像变成一种逆缘,制造种种障碍与迷惑来阻碍你修行;透过供养任何他们最想要事物的方式,你对他们的业债将得以净除。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持诵六字大明咒来当做对三宝和一切众生的供养;它能带来无量的利益。即使是最残忍无情、高傲自大、对佛法毫无兴趣的众生,此咒也能驯服并帮助他们,因为它是菩提心之源,其无限的慈悲力量永远能够化暴戾为祥和。
透过这些以布施和关怀别人为本的修行,你能使自己从轮回的根源——自我中心的执着中解脱。为一切众生广修供养及培养慈悲心,你终能舍弃对自身的任何执着,这便是无上的供养,真正的布施波罗密多——“布施到彼岸”,因为平凡的布施已升华为智慧与慈悲。
究竟的布施可由以下故事来说明:
从前有位伟大的国王以广大的悲心闻名。日复一日,他都在王宫最高的房间内禅修慈心。他的悲力是如此之大,使任何人无论怎么尝试,都不能害王国内的任何众生。一天早上,一只鸽子从敞开的窗口飞入,掉落在国王膝上,被追吓得喘不过气来。几秒钟后,一只老鹰也俯冲进来,停在国王身旁说:“这只鸽子是我的。我和嗷嗷待哺的幼儿需要吃它的肉。”
国王心想:“我绝不可能将鸽子交给母鹰,但我又没有别的肉可以给它吃。如果我不做点事,它跟它的雏鹰都会饿死。”左右为难之际,国王灵机一动,决定将自己的肉布施给老鹰。
“你需要多少肉?”他问它。
老鹰回答:“我自身的重量。”
国王拿出一把秤,将母鹰置于秤的一端,然后用锐利的子割下右大腿的肉,把它置于另一端。但秤动都不动。他又割下左大腿的肉放上去,秤还是纹风不动。于是他将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堆在秤上。但即使如此,秤还是跟原先一样。最后,他只有坐上秤的另一端,将整个身体供养出去。
就在这一刻,鸽子与老鹰,这两位前来考验国王悲心的天神变回原来的模样。他们赞叹道:“您的确是一位最具悲心的人!”此时,国王的伤口奇迹地愈合。在来世,他成为释迦牟尼佛。
目前我们没有能力像伟大的菩萨所做的,献出我们的头、四肢和骨肉。事实上,以我们的程度去尝试做这种供养是不对的。我们应先从心理上的供养身体开始。透过此种及其他各种供养的修行,你的执着逐渐减少,心将变得愈来愈崇高宽广。最后,你将了悟自我的空性本质。届时你将以最圆满的供养——证悟万法皆空,来圆满智慧资粮。
19&上师瑜伽
现在我们将进入修行道上最精髓的部分,也就是上师瑜伽的修持。藉此,智慧可以自然且不费力地在我们身上显现。
诸佛总集自性上师尊,
恩德更胜一切诸佛者。
上师与观世音无分别,
热切虔诚持诵嘛呢咒。
从各方面看来,你的根本上师的功德与能力和过去诸佛毫无差别,但他对你显示的慈悲则更伟大。怎么说呢?因为他是真正指引你解脱之道的人。你应深深感念此独特的恩慈,并永远尊崇上师如同佛陀本人。
过去、现在已证悟或未来将证悟的诸佛,均靠依止上师而成就。一切法教中最甚深的大手印和大圆满,其证悟乃是虔诚心而非智力上的造作。以坚定不移和专一的虔诚心视上师为佛,其所做所行皆圆满无瑕;然后,他的加持,亦即诸佛心性的智慧将自然流泻于你。遵照其指示修行,当一切的疑云与踌躇消释时,他的悲光将照耀你全身,让你充满喜悦的暖流。
传说中宇宙的统治者转轮圣王,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奇妙的宝轮,以得到统治四大部洲的力量。同样地,如果你永远保持虔诚心,它会带给你在解脱道上轻易前进的力量。如世尊所说:“我永远与虔诚者同在。”如同湖面清澈澄静时,最能映显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般,当你的信心坚定明澈时,上师的加持也会更强而有力。
经由上师的加持,可以最快速地获得证悟。密续中曾言:
&&&&&&&&&&&&&&上师为佛,上师为法,上师为僧;
上师具现诸佛智。
&将此铭记于心,如对观世音菩萨般地向上师祈请。密续又云:
&上师心乃不变法身;
&上师语乃无尽报身;
&&&&&&&上师身乃大悲遍满之化身;
&&&祈请四身本俱之上师。
向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祈请,是上师瑜伽的根本精华。“上师瑜伽”的字义是“与上师的本性合一”。将你的心与上师的心融合为一,是一切修行中最深奥者,也是证悟的最短捷径。它是修道的生命力,也是总摄一切教法的修持法。藉由依止上师,过去一切菩萨得以生起菩提心,并证得圆满果位。例如,常啼菩萨52为了恳求上师收他为弟子,愿意供养任何东西,甚至自己的血肉;而善财童子跟随过的上师超过一百四十三位。
52&常啼菩萨:梵文为&Sada
prarudita。
因此,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发自深心肺腑地向上师祈请是非常重要的。坐时,观想他在你的头顶向他祈请;行时,观想他在你的右肩上,向他顶礼绕行;进食时,观想他在你的喉间,将食物转化为最清净的甘露向他供养。将入睡时,观想他在你心中,坐于四瓣红莲上,放光普照全宇宙。你所经验到的一切欢愉,所有美好的景象与音声,生命中的一切喜悦,在心中将它们无限加倍后,献给上师。当你的处境愉悦、诸事如意时,思惟这全是他的慈悲所致,如梦如幻地无执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当你因疾病、悲伤或恶劣的遭遇而沉沮时,反省这其实也是上师的慈悲,让你有机会藉此困境清净过去的恶行与业债,并发愿希望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加诸于你,让他们毋须再受苦。
若你还能将魔视为观世音菩萨,那么你认为恶魔为实的执着将会消失,这些邪恶的力量也无法再对你的生命或修行形成障碍。就算雷电交加、山崩地裂或群兽进逼,如果你的心充满了对观世音菩萨的忆念,并全心依止他,你将无所畏惧。在死亡的时刻,你如果只想着观世音菩萨,对于中阴的恐怖幻境便毫无惧怕。但是,若你被恐惧淹没,在逃奔或躲藏间惊惶失措,你将悔恨终生,在死时也无法克服中阴的虚妄恐惧。
一切佛经、密续的至高修行,都可浓缩为对上师的虔诚心,这些法教也尽摄于持诵嘛呢咒的修行中。牢记对上师的虔诚心,是一切证悟之源;而上师瑜伽的精髓——也就是将你的心与观世音菩萨的本性融合为一,是一切修持中最深奥的。请持诵六字大明咒。
转载深陷轮回: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_hr集团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乙丙丁后面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