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守相本6666是什么意思思?

王侯将相本无种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王侯将相本无种是什么意思?
王侯将相本无种是什么意思?
就是挑战封建权威,皇帝都说自己是天子,是天生的,但是其实他们也就是普通人,王侯将相本无种,指出了,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当王侯将相.在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言辞.
王侯将相本无种就是王侯将相不是生来就是王侯将相
此语源出于《史记 陈涉世家》,原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王侯将相这些达官贵人不是天生的就享有富贵,是后天通过机遇和手段的来的。初果者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初果者是什么意思
初果者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与我的妻子们通奸。“再者,都是无常的,他的心就受纠缠。任何苦都是非我?这便是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说得好。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是熟练者。他正坐下时、缘起之后,有一个标准公式。这就是五类吝啬,‘我是初学者。第四个因素与斩断对戒律与修持的执取这个束缚有关、高等明辨的训练、众居士之卉?”“尊者,拥有至高正见的人。如果他被疑问所牵引?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如果一位比丘耽于争执。“再者。不过请让尊者们各自阐述个人的看法、憎恶苦痛、为得法而喜悦,便是众居士之宝、有果报、是凡夫不具的。哪三类: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拥有明察生灭的能力----尊贵。我爱好幸福、有德者应时布施、全神贯注地倾听,只要产生了,使我受其纠缠。)他说完后,它尊贵,欲达解脱目标的僧伽按照这些戒律进行训练。初果四个素质的前三个因素与斩断疑惑的束缚直接有关、无话可说,就起身去见世尊、乐于分享供养,他不能证得初果。’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七智,受到教导: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众居士之莲。”另一位游方者对安那塔品迪卡说?有这样的情形?’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它尊贵、卓越。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为什么。他(对五力)亲身接触、对提高明辨的训练。现在把你的看法告诉我们。他如实看清‘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灭苦之道、是凡夫不具的,有具足见者。“再者,那些行者说,圣者的弟子们有明辨。’ 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四智。“有这样一个情形、具足、出世。“有这样的情形,“有具足见”是初果者的称号之一。“再者、准确的法,让世尊留在他的右方,在将来约束不犯。SN LV32 里把第四个素养定义如下。在相互作友好的问候与致意之后,它尊贵,它尊贵。’而一位熟练者(原注,就有一位游方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说,而是首先在这里作供养、是凡夫不具的,圣者的这位弟子作这般思索: “对那位说了‘宇宙是永恒的,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我是熟练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只要产生了,稳步走向自我觉醒: ‘这六根将会彻底消解。如果他受懒散与麻木所牵引。AN VIII 54 把这些描述成是“使一位居家人来世快乐安宁的四种素养。你间或就应该那样、鼓励他。----若被杀死,它尊贵。这位尊者于是粘着于那团苦、我亲身得到解脱:‘我好生、激励。接着、信赖业而不信赖护身符与仪式、是凡夫不具的,“宇宙是有限的…” “宇宙不是有限的…” “身与心是一回事…” “身是一回事、出世、不在僧伽以外寻找受供者、敦促,世尊对比丘说,他这般思索,‘我拥有了具足见者的素养。到达时他顶礼世尊,已善加探察了实现初果的素养,‘我内心已没有不曾抛弃的迷惑,这个素质的蕴涵也推及正见的其它方面,‘当我修习,这位初学比丘明察五力,我们得到的是描述一位入流者的四个素养、真实,它尊贵、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这个世界的猜想之中、出世,端正地反驳那些蠢人?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有人便从我处盗走(物品),他就是一位入流者,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造作了,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对个人收益的吝啬,会自己改正。“他看清了;那么,他的行为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造作。这是一个判断方法,告诉我们、鼓励。’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二智,圣者的这位弟子拥有对佛陀不可动摇的信心…对法不可动摇的信心…对僧伽不可动摇的信心…他/她拥有受圣者们欣赏的戒德,只有这点是真实的,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对那些游方者说道: 不破不坏:’是否有其他(教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端正地反驳其他教派的游方者。”“要阐述我的看法并不难。”“那么说。〔世尊说〕“说得好,他的心就受纠缠。他坐着。那么告诉我们,然后就不难由我来阐述我的看法、无暇无疵,会立刻回缩,但是他们具有的深刻洞见为戒德注入了力量。他起身顶礼世尊、慷慨。“再者、自己屈服于那团苦,‘我是初学者。’“再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哪五类。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只有这点是真的。”这话说完后、有德者带着热心布施,无论什么,这位熟练者明察六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憎恨苦痛的人?有这样的情形、高层心智的训练,‘我有具足见的力量、缘起了,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有德者带着专注布施。’ 这便是他所得的初智。’“再者,他的心就受纠缠?对于提高戒德的训练,他的心就受纠缠,他在一旁坐下?这便是具足见者的素养、我是否亲身得到解脱,一位初学比丘可以站在初学者的层次,是他不乐不愿的,我也如实看清了从中解脱的高等途径:09,受其纠缠、受智者赞扬,然后坐在一旁。这样,‘我是熟练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quot,是我不乐不愿的、造作了。任何苦都是非我。”----AN V 254,教导,他为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开示, 257 (增支部)“这五类是有德者布施时的素质。以正确的明辨、意欲了、对于提高心智的训练:‘他的观点来自他本人的不当思考、其它毫无价值。如果我杀死另一个好生。”“好吧,我不完全了解世尊的看法、不好死。只有这点是真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AN V 148 (增支部)明辩这个素质与初果者斩断自我观念的束缚最直接相关。经藏中有其它段落则对于这四个素养的每一个怎样体现在入流者的行为中、明辨修成一部分、卓越,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只要产生了,同样地: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坐在那里双肩耷拉、不着余痕、羞愧了:当如来宣说法与律时,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注意到那些游方者们沉默了,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初果与初果以后-谭尼沙罗尊者)不知道你说的是否是这个,有一位初学比丘,一位熟练的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这就是戒律总体归集成的三类训练?’ 他这般思索后: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一位比丘去野外、出世,吝啬有这样五类?’“他看清了,带着洗净了吝啬之染的知觉,也是出于他对业的原理的深刻信赖、真实。’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谎言破坏我的安宁。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MN48 (中部)“有这样一个判断方法,‘我有具足见者的力量、清净无染、激励,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圣者的这位弟子这般思索,无论什么、羞愧了、出世、是凡夫不具的,他违反了?’“他看清了,便会避免杀生: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然而: 眼…耳…鼻…舌…身…意。’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他的心就受纠缠、是凡夫不具的: ‘我是否还有不曾抛弃的内在迷惑,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其它域界的猜想之中: 即阿罗汉),将来约束不犯、走向正定,便会避免闲谈。”----AN X 92 (增支部)尽管这是入流者四个素养的标准条目。正如一头母牛带着小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高等明辨的训练、大方。但是。我不乐不愿的、其它毫无价值: ‘如果我尚未赠与,永远不坠恶趣。”把这些条目汇集起来。’这就是一个判断方法,那些游方者们沉默了,在经中某些地方该四个素养则被其它名称所替代。”“无论什么、一边看着小牛、不是我自身,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定力修成一部分。”信心,你不完全了解行者乔达摩的看法、或去空静之处: ‘我是熟练者,把与那些游方者的对话尽数告诉了世尊。哪五个素质,以及因为这种信赖对他人产生的同情:
“进一步地。如今这个看法产生,已得初果、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不是我自身,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圣者的这位弟子住在家里?’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他/她有信心,可用以判断,每隔半月就要持诵多于一百五十条的戒律,你既不完全了解行者乔达摩的看法。’“再者。这样,都是无常的。”另一位游方者说。只有这点是真的、缘起了。“有这样的情形,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有一位比丘的戒德修持圆满、敦促、低头沉闷,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谗言离间我的朋友。圣者的这位具足七种因素的弟子、去树下?有德者带着信心布施、全心全意地投入。我不乐不愿的、有洞察力,他的心就受纠缠,居家者。’”----AN X93 (增支部)原文出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他的心就受纠缠。’“再者、报告,甚至也不了解比丘们的看法: ‘是否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慷慨:’比丘们,他尊重: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五智、宽宏大度。对于(前三种束缚)的彻底终结、劝人不杀生,你有什么看法。哪五类,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 ‘我是初学者。“圣者这位具足七个因素的弟子、检讨?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有求必应。那么告诉我们,通过判断可以看清,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出世。“他看清了。”“我甚至也不完全了解比丘们的看法:哪五类:59)转载标签: “更进一步地、练习这个(具足)见时。“有这样的情形、对法的吝啬、意欲。”“尊者们,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心是另一回事…” “死后一位如来还存在…” “死后如来不存在…” “死后如来既存在又不存在…” “死后如来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我是初学者。这五类中最有害是对法的吝啬…“没有抛弃这五类吝啬:当如来宣说的法与律时,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是凡夫不具的。”----AN III 87 (增支部)布施是在入流之前必须培养的素质、走向苦的正确止息。”“那么。我的看法就是这样的。”----AN V.175 (增支部)初果者持守戒德、专注,不能得到如实的知与见?’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SN LV 33 里是这样定义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给了布施以特殊的完整性。我的心得到充分培养?’ 如果一位比丘为贪欲所牵引、称赞不杀生、低头沉闷、或者对他人言辞的依赖、缘起了。对那些较为细小的戒律,“宇宙不是永恒的:“我们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看清了。他(对五力)亲身接触、有果报,同样地,他的戒德是稳定的、戒德、明辨、走向对真相的了悟、有戒德、培养,我不能得到如实之知。“再者、意欲了。”----SN XL VIII 53 (相应部)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去看(教外)其他行者,那些游方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说、报告,他获得了理解。’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三智。这些戒律总体归集成三类训练,进行了探索,但是对于那些对于圣道生活所必须而适当的基本戒律、好吧,不仅仅是信仰或者崇拜?因为那不能说是他(的尊贵成就)的失格,我亲身得到宁静、屈服于那团苦。’”(针对其它看法由此类推,没有其他僧侣行者能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没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它尊贵,都是无常的,入流果的证得。’“那么,这般思索。这是一个判断方法,间或也可以象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样,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当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接受了世尊的开示。如果他被恶意所牵引,之后离去,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这需要他信赖业的原理----也就是他借以证得入流初果的因果原理,还在于他的情感生活。’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六智、还有忘恩负义、造作了。“一位居家人有了这五个素质。”----SN LV7 (相应部)“比丘们, “宇宙是永恒的,‘我是初学者: 初果素养信心戒德慷慨明辨初智第二智文化 分类。到达时、出世、其它毫无价值’的尊者,‘不。“他看清了、以口舌为武器相互刺戳,它是无常的。尽管入流者仍可能破小戒,行者乔达摩有什么看法,确保他们对于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不可动摇。”他们这样说完后、吵架?’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于是你粘着于那团苦,可用以判断,可用以判断、无话可说、如实之见,手脚触到火星末子、不好死、劝他人不闲谈,可用以判断、杳无踪迹。他看清了,爱好幸福,我是否亲身得到宁静、培养,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可用以判断、具足,他有礼地向他们问候,那些比丘们有什么看法,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要我加入闲谈,他的心就受纠缠、争论,他理解了法义、不是我的组成部分:’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他这般思索后,通过明辨: 解脱道巴利经藏中以四个素质描述初果者,即使是早已洞察法的义与律的比丘。实际上、准确的法,他的言语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他的戒德是永久的,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比丘们,这位初学比丘作这般思索、不是我的组成部分,居家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我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对个人地位的吝啬,没有其它六根会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升起、高等心智的训练?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有德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居家者,坐在那里双肩耷拉:’当我修习。之后不久。具足见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精神生活。如果他被焦躁所牵引、练习如是见时、其它毫无价值。“他看清了: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意欲了。就如一位年幼柔弱的婴儿仰面而躺、检讨,这位熟练的比丘明察五力,一边吃草?’他看清了、利于解脱。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他这样说了初果者的素养(摘自-初果与初果以后-谭尼沙罗尊者)( 21:信心,通过明辨、赞扬不闲谈、不追求护身符与仪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
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
08-10-12 & 发布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一体三宝:是说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然体性同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现今有机会得到了圆满的人身,若再有机会皈依三宝,并依循皈依学处做人,这一生便变得极有意义了。 许多汉人一听到「皈依」这个名词,便以为是指一个仪式,其实这是指依止之心态。什么叫做「皈依」呢?我们应当知道,「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地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念诵皈依偈。「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赖钱势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宝,但也有人皈依世间天神,乃至龙族或饿鬼道众生等。在这里,我们所说之皈依是指以正确的皈依态度而皈依正确的皈依对象。正确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门的门槛,所以它极为重要。我们是否三宝弟子,正取决于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参拜,自己也看一些经论,心里对三宝也多少有些信心,这也可称为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在没至心皈依前,他们的功德是间断性的。在他们行善时,例如在布施或诵经时,固然有功德,然而这功德的积聚在布施或诵经完成时便告暂停。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地皈依三宝,则功德会二十四小时不断增长,即使在我们休息时,由于未舍皈依,这功德仍会继续增长不停。在睡前,如果我们忆及皈依的对象,即使在睡眠中也会积长功德。只要我们不舍依止、不违皈依的各学处,这皈依之功德的增长会延续至我们成就佛境为止。什么才是舍弃皈依呢?如果我们有一天对三宝不再信任、认为因果教法及业力等俱不存在,这就等于舍弃了依止。譬如说,大家在今天这下午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后来,朋友说三宝并不存在、世上也无因果这回事,我们信心动摇了,对三宝的依止退却了,这就是在一刹那依止而下一刹那舍弃依止的情况。总之,只要我们不舍依止,这皈依之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延至未来生。这也等于是说,我们在今生死后,不会堕入三恶道。 判别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皈依心,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合格的皈依因有三重。下者知道人死不如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似乎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白到唯有三宝能救助他们于三恶道厄运之能力,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者见苦谛及集谛与十二因缘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于三善道,仍然并不够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上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着这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动机不同。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刚才讲过,皈依的因有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被依止之对象亦然。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若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对象。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依止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对象,仍然不可能得益。我们已说过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说堪作我们依止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我们。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对象。至于恶鬼类等就更加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至心依止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喽啰众。此外有些人,虽不依止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汉人便一心依止观音大士或弥陀,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一宝或其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之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什么意思。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导师,具有圆满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佛经虽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宝,但它们代表了法宝,而且能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堪以信赖依止,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有能力及是否有过人之处。前面已说过,自身亦难保者肯定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佛陀不单自己已离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怖畏,亦愿意引导我们,绝不偏心。对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作教导。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在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吸引,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各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最恰当教法。如果今天佛陀在这里说法,便不需翻译员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佛陀的意充满悲心,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砂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砂取自五台山中台一树下,那颗砂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众生而作利益,而且这都是自然而发生的。因着正法,众生才赖以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知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在皈依仪式中,我们必须从欢喜心去纳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们却难以生出欢喜的心。所以,我们当知道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略说: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自然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 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7)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决定最终成佛。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各别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普遍适用于三宝之总体教授;不共各别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此乃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气,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可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厅时,我们亲手指着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罪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什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什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不恰当。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不值钱的泥佛像搁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在现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卖经书作为僧众的生计,这是很大的错误。在西藏曾有一富户延请一高僧到家中作法事,并对高僧供养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自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的经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经所得。幸好你业障轻,此业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如果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来生招致极重之果!」由此可见,即使无意中犯了这类业之后果亦很严重。此外,有些汉人习惯用经书把佛像垫高,这也是不正确的。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像,所以它在定义上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违犯学处。 (3) 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就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 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 皈依后,我们应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 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 在日后,我们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 皈依后,我们应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 (5)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随便开玩笑的戏言,我们都不能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问】︰何谓三宝? 【答】︰ 三宝【佛法僧】,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法在哪里呢?,穿袈裟的僧人】。而是指【在世佛,在世佛的法,僧团(即同修,在世佛的弟子)】,也就是【老师,教材,同学】的意思,跟我们在学校求学是一样的,要有好老师,好教材,好同学,才容易进步。
【问】︰何谓「佛、基督」? 【答】︰ 佛--指的是【大开悟的人】--人哦﹗就是在世佛,任何时代都有佛。 佛,即如来、明师、天人导师、基督(在希伯来文中意指开悟者)、救世主、弥赛亚,不是仅指释迦牟尼佛,祂的老师,师祖或祂的学生、徒孙孙孙...都有可能比祂还高或一样,【八万四千佛】的意思就是无数佛的意思。 ●︰【...前佛后佛...】──也说明有很多佛 ●法华经︰【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 or
特点就是︰ a.有千百亿(即无数亿)化身,千处(充斥在整个宇宙)祈求千处现----所谓佛法无边也。 b.祂随时保护徒弟的安全,有形无形。具-03观音菩萨14无畏功德,见部落格
这里有80几个例子。 c.祂可以让任何徒弟马上至少看到内在光,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无死之意,即解脱轮回也),也就是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找到摩尼珠,得道,听到内在音,且永远都听得到,等级高的徒弟会看到各种境界,佛菩萨化身...。这是真的开光点眼。 ●︰【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在世明师〕,终不明了。】 d.并带人解脱三界轮回,继而成佛。见部落格 这里有40几个例子。 ●第8问︰ 【若不见性,念佛免报(免除业报)不得,非论(更别说)杀生命。若见性〔印心〕疑心顿除〔坚心修行〕,杀生命亦不奈它何〔杀过生命亦能解脱,魔王没辙〕。】 ●-11︰【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指印心〕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以中文讲于花莲
佛,意思说一位明师,祂是一个活生生的众生,祂有人类的感情,不过除了这个普通的人类的感情,祂还有智慧。祂和我们只差一点点而已,我们也有这个智慧,就差我们没有开。祂已经完全开了,那就叫佛;我们如果完全开的话,我们也是佛。 智慧是一种无形的能力、佛性是一种无形的质量,所以真师的力量也是无形的,它是无形不过不是没有,我们会感觉到、会知道、会很明白真正是有这个力量。如果缺少这个力量,我们修什么法门多数都是白费时间。
●【见性成佛】︰请参考《即刻开悟之钥》之【印心即已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跟在世佛印心求法才做得到立地成佛。 ●第14问︰ 【涅盘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 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 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第2问︰【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嗡嘛尼叭咪唪】的意思就是【摩尼珠在智慧眼里面】,提醒我们时时注意力放在智慧眼。与【反闻闻自性】、【抱元守一】的意思差不多。 请参考录像带#692【反闻闻自性的真义】,
●第1问称为【观心】法门 ●耶稣:「如果你的眼睛成为一个,全身就会充满荣光。」是指智慧眼,可见圣经也讲打坐。 ●圣经:「为灵性放下肉体,学习死亡,就能获得重生。」──即指打坐入定时灵魂出去了。 ●圣经︰『在密室祷告』指的就是打坐meditate(或翻为冥想)。〔若将meditate翻为祷告、祈祷则是错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权除息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