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氰氰戊菊酯乳油能防治麦蜘蛛吗?

小麦病虫害防治重抓三个关键时期
已有 387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用药方法
一年一度的秋播工作即将来临。日前,农技001工作室对江苏移动&农信通&用户开展了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服务,徐州等地大量农信通用户发来短信,咨询相关问题。现结合农信通用户提出的问题和近年来我省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简要介绍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领和生产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我省小麦上发生面最大、需要普遍用药防治的病害是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发生也较为普遍;小麦散黑穗病在淮北和沿海等地发生较为普遍,但发病率一般不太高;小麦腥黑穗病在南部地区有扩大发生的趋势;小麦锈病在某些品种上发生较重;小麦根腐病、全蚀病在部分地区的部分田块有所发生。北部地区小麦蚜虫、麦蜘蛛以及蛴螬等地下害虫发生较重。
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生产上重点应在小麦播种期、返青期和抽穗扬花期这三个关键时期,做好药剂防治等工作。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主要做好抗病品种选用和种子处理工作。目前适合在我省大面积使用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赤霉病的抗性普遍不太强,但其中仍有较多品种耐病性较好,在病害易发地区应尽量选用耐病性较好的品种,避免使用高感病品种。淮南麦区,特别是射阳、建湖、宝应、金湖一线以南,一般应选用扬麦系列、镇麦系列、宁麦系列等红皮麦品种,沿淮地区宜选用对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弱春性小麦品种和淮麦23等淮麦系列半冬性品种,直播稻茬等晚茬口宜选用扬麦系列等春性小麦品种。目前生产上适用的对锈病、白粉病抗性强的品种较多。由于高抗病品种大面积应用,我省小麦生产上一般不专门用药防治这两种病害。生产应尽量选用对锈病、白粉病抗性好的品种,以减轻药剂防治压力。
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为系统侵染性病害,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播,病菌主要在小麦幼苗期侵入,到中后期发病。病菌一旦侵入苗体,难以用药剂控制。在这些病害易发地区,生产上应注意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处理适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最好先用登记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专用拌种剂、种衣剂等。这些药剂对苗期纹枯病、赤霉病以及全蚀病等病害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今年沿淮等地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收获的小麦种子带菌率高、种子活力较差,容易引起死芽、苗枯和成苗率低等问题,用多菌灵等药进行种子处理,有利于控制病害发生,提高成苗率。近年来我省直播稻、机插稻面积大,水稻腾茬迟,小麦播种晚,出苗期温度低、出苗慢,土壤湿度较高时易发生烂种现象。用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有利于减少烂种、烂芽,提高成苗率。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应严格按使用说明用药,重点注意不盲目增加用量,拌种要均匀,播种后要做好盖籽工作,否则可能发生药害,导致出苗率下降。用这些药剂拌种,小麦出苗期会略有推迟,为正常现象。
北部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发生较重的地区,宜用辛硫磷、毒死蜱、吡虫啉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这些杀虫药剂可以与上述多种杀菌剂混用,兼防治苗期多种病虫害。注意辛硫磷等药用量不能过大,否则也可能产生药害。以后在越冬前注意观察田间害虫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麦蜘蛛、地下害虫、蚜虫等病虫害达防治指标的田块进行药剂防治。
返青期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此期病害初起,麦苗植株比较小,药容易喷到麦株基部纹枯病常发部位,用药防治效果好。错过这一时期,麦株长高后再用药,药难以喷到麦株基部,而且病害发生加重,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常用药剂是井冈霉素。该药对纹枯病仍有较好的防效,但持效期较短,宜将其与丙环唑、苯甲&丙环唑、己唑醇、烯唑醇、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混用。这些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达20天左右,并对气温回升后易发的白粉病、锈病等病害有兼治作用,在小麦拔节之前使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麦基部节间的高度,有利于减轻后期倒伏。
麦蜘蛛、蚜虫发生重的地区,结合防治纹枯病,使用阿维菌素、氧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克螨特等药防治麦蜘蛛、蚜虫、
抽穗扬花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防治赤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期施药,遇阴雨、大雾等有利于赤霉病发生的天气时,在齐穗期再用药防治一次。常用药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还可以选用甲硫&咪鲜胺等药剂。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区和田块,加用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等药剂。蚜虫、黏虫等害虫发生较重时,加用氧乐果、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咪、吡虫啉等药防治害虫。结合防治病虫害,加用磷酸二氢钾、尿素以及复硝酚钠等肥、药,有利于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结实,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危害,提高对病虫害的耐受能力。(水清)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唐建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
关于印发《2014年山西省冬小麦播种期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来源:&&&日期:
  晋农业(保)字[2014] 26号有关市、县(区)植保站:&  我省冬小麦播期将至,播前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是病虫防控工作的第一战,直接关系到当年治虫防病保苗效果和来年病虫发生危害情况。为了有效减轻麦田病虫为害,保证小麦苗全、苗壮、苗齐,现将《2014山西省冬小麦播种期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方案、抓好落实。&  &&&&&&&&&&&&&&&&&&&&&&&& &  &&  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 &  2014年9月15日&&&&&&& &&  2014年山西省冬小麦播种期和&  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  我省冬小麦即将进入播种期。近期有关植保部门调查,中南部小麦待播田地下害虫平均亩含虫量总体与上年持平,局部区县略偏高;小麦种籽腥黑穗病带菌率明显高于常年。另外,由于夏末秋初我省大部分麦区降水明显偏多,待播麦田底墒普遍较好,田间生态条件将十分有利于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等病菌侵染和麦田杂草的生长。为有效控制麦田病虫危害,确保小麦安全生长,为来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治策略&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播种期大力推广抗(耐)病优良品种、合理布局、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增强小麦抗耐病虫能力,同时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工作;苗期加强田间杂草防除及病虫预防工作,切实压低病虫基数,前移防治关口,减轻来年防控压力。&  二、目标任务&  1、防治对象&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病毒病、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麦潜叶蝇、蝗虫以及麦田杂草。&  2、目标任务&小麦秋播药剂拌种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实现冬小麦主产区和病虫害源头区全覆盖,基本杜绝“白籽下种”;秋苗期病虫防空目标是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防治面积达到发生面积90%以上,力争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三、主要技术措施&  1、播期农业控害技术&  (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虫优种。合理选用高产抗(耐)病虫优种,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有效减轻病虫危害。近年在我省南部地区种植面积较大,且在生产中表现出丰产性好、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有:舜麦1718、烟农19、临丰3号、良星99、济麦22、运旱20410等。各地可根据当地小麦生态区和病虫发生实际情况,结合品种抗病虫性、丰产性及品质等综合性状因地制宜选用。&  (2)清洁田园,合理水肥。播前一周要做好播前除草灭荒,清除田间地头杂草,破坏虫害等栖息场所,压低虫源基数。同时提倡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施用化肥时应注意:小麦孢囊线虫病未发生区可增施磷、钾肥以改善土壤肥力。南部孢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要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抑制孢囊线虫群体增长。&  (3)合理轮作倒茬,适期播种。在上年度小麦吸浆虫、小麦纹枯病、腥黑穗病以及节节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等病虫草害重发区,必须实行3~5年的轮作,作物可选豆类、花生等双子叶植物,注意不要和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另外,多年实践表明,我省小麦中部晚熟冬麦区播期以9月20日~10月5日为宜,南部中熟冬麦区播期以9月25日~10月10日为宜。&  (4)加强种子检验,提高种子质量。近年我省南部麦区小麦腥黑穗病发生逐年趋重,小麦种子的带菌量、土壤中的病残体数量逐年增加。另外,节节麦、野燕麦和雀麦等恶性杂草在我省部分麦区发生仍然严重,为防止恶性杂草通过种子传播蔓延,各地种子管理部门和植检机构要加大对小麦种子的检验检测力度,确保我省市场销售的小麦种子不含腥黑穗病菌及节节麦、野燕麦等杂草种籽。&  2、播期药剂使用技术&  播种期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病虫发生情况,分类指导,科学应用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土壤处理等技术。&  (1)药剂拌种技术。针对地下害虫,拌种药剂可选辛硫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二嗪磷,用药量一般按种子量的0.2%~0.3%进行拌种,拌种后堆闷晾干播种;针对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等土种传病害,常用五氯硝基苯、戊唑醇和咯菌腈等药剂拌种,其中五氯硝基苯必须干拌,用药量不能超过种子量的0.5%,否则易产生药害;针对锈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三唑类农药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减轻苗期发病,由于三唑类药剂对麦种发芽有一定抑制作用,一般推迟出苗2~3天。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蚜虫、灰飞虱等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  注意事项: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复合拌种,一般先拌杀虫剂,堆闷4~6小时摊开晾干后,在临播前再拌杀菌剂和生长剂,随拌随播,不可久置;另外,药剂拌种要由专人负责,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实施。拌药期间禁止吸烟、喝水、吃零食;拌药后要及时洗手洗脸,拌过药剂的麦种要单独存放,防止人畜中毒事故发生。&  (2)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包衣具有简便、缓释、长效的优点,除防治病虫害外,还兼有种肥的作用。各地可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配方的种衣剂。如预防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腥黑穗病等多种病害,可选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每10ml对水0.5kg~1kg,拌麦种10kg;或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或15%多·福种衣剂1:60~80(药种比)拌种。如预防麦蚜、地下害虫及锈病等病害,可采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30ml+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10ml,加水0.3~0.4kg,包衣15~20kg。注意:种子包衣要尽量提早,以保证药液被种子充分吸收。&  (3)土壤处理技术。病虫严重发生区需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 ml,加水1 kg~2 kg,拌细砂土25 kg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5 kg~3 kg,拌细砂土15 kg~20 kg,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预防腥黑穗病、根腐病、全蚀病等病害,每亩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k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1.5kg拌细干土45~50kg,均匀搅拌后制成毒土,犁地后撒在地面,再耙地,之后播种。&  3、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  (1)预防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根部病害。秋苗期是上述病害的第一侵染高峰,此时的预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近年发生过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的地块,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20g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g,对水40~50kg,顺麦垄喷洒幼苗,以减轻来年发病。&  (2)控制白粉病、锈病等叶部病害。当病株率达到10%以上时,建议选用烯唑醇、三唑酮等药剂喷雾防治,尤其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要采取“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对策,把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  (3)防治麦蚜、麦蜘蛛、蝗虫等常发性害虫。苗期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到10头以上时、选用S-氰戊菊酯乳油、甲氰·氧乐果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苦参碱水剂喷雾防治。当平均33厘米行长麦蜘蛛达到5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对每平方米有土蝗、蟋蟀5头,灰飞虱10头以上的麦田应立即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防治。&  (4)压低地下害虫基数。当麦田因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到3%时,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 ml~250 ml,加水2.5 kg,拌细干土30 kg~35 kg,拌匀,制成毒土,顺麦垄撒施防治。&  (5)麦田杂草防除技术。麦田杂草最佳防治时期在冬小麦苗后3~6叶期,阔叶、禾本科杂草2~5叶期(2个分蘖前),基本出齐苗。防治播娘蒿、婆婆纳、离子草、麦家公、猪秧秧等阔叶类杂草,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亩10g或75%苯磺隆干悬浮剂每亩1g,兑水30~50kg喷雾;也可选用72%2,4-D丁酯乳油每亩50ml,兑水40~50kg喷雾。防除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除人工拔除外,可亩用3%世玛油悬剂25~30ml(加专用安全剂),兑水30~40kg均匀喷施;防除野燕麦,亩用6.9%骠马浓乳剂40~50ml,兑水30kg均匀喷施。&  施药时应注意:1.使用2,4-D丁酯必须使用专用器械,同时喷药时应注意防止药液漂移到邻近其它作物上,以防产生药害。2.在正确选择除草剂种类的基础上,严格掌握用药量、最佳施药时期以及施药的温、湿度要求,一般施药在晴天且4天内无霜冻和大雨,中午光照好、气温为10~20℃使用最好,4小时内可基本得到吸收,用药时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6℃,避免由于低温影响药效并产生药害。&  四、组织保障措施 &  1、加强组织领导与督导检查。多年实践证明,做好小麦播期种子处理和苗期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对确保苗齐、苗壮、苗全,以及减轻来年麦田病虫草害发生至关重要。各地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力争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力争做到统一发动、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同时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对将小麦秋播药剂拌种、秋苗期麦田病虫草害预防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2、加强物资储备与市场监管。各地要根据当地病虫情况,及早向政府汇报农药、药械等物资需求,并积极主动与农资等部门通力合作,备足备齐必要的药剂、拌种设备和防控机械等所需物资,以免贻误时机,造成工作被动。同时还要积极与工商部门配合,强化农药市场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种子的不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  3、加强监测预警与方案制定。小麦主产县(区)农业植保部门要在搞好麦田病虫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病虫监测预警力度,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病虫监测工作中来,扩大病虫监测范围,增加调查频次,准确掌握当地土传、种传病虫和苗期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在全面分析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当地小麦秋播拌种、苗期重点防控对象、防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易被农民群众接受的防控技术方案,科学、有效指导当地农民开展小麦播期拌种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预防工作。&  4、加强技术指导与统防统治。由于麦播期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群众广泛宣传秋播拌种技术,讲清“防重于治”和综合治理的道理,提高农户秋播拌种的自觉性。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宣传、发动、组织和指导培训农民,使广大农民掌握药剂拌种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提高防治效果,防止中毒和药害事故的发生。有条件的麦区要以乡、村为单位在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以植保专业防治队的形式开展“统一组织、统一调查、统一购药、统一拌种”,土壤处理也要尽可能连片进行,以确保防治效果。&有问有答--安徽农网农业科技
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小麦穗蚜效果如何?
&&& 18:23:31
咨询人:陈文升&&&联系地址:萧县孙圩孜乡政府
专家同志:您好!
目前,小麦生长已进入后期,离收获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以前我们防治小麦穗蚜用的是氧乐果、甲胺磷,效果很好。由于今年提倡生产无公害小麦,氧乐果、甲胺磷成了禁用农药。根据有关资料,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小麦穗蚜效果不错,以前我们没有用过,不知效果到底如何。还请专家指教。谢谢!!
陈文升同志:&&&&您好!&&&&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在小麦开始灌浆时,百穗蚜量超过500头时,进行防治效果最佳。每亩选用24%添丰可湿性粉剂15克喷雾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机动机兑水15公斤或手动喷雾器兑水40公斤,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高效氯氰菊酯用于防治小麦吸浆虫效果较佳。&&&&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网友:农网网友&&&发表时间: 17:49:45&&&IP地址:218.58.204.*&&&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也还能说的过去
但对麦蜘蛛没有效果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菜青虫效果好--《河北农业科技》1998年05期
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菜青虫效果好
【摘要】:正 高效氯氰菊酯防 菜青虫是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的一大害虫,如防治不及时,用药不当,可造成严重损失。近几年由于单一多次施用菊酯类药剂,该虫已产生了严重的抗性,生产上急需高效替代药剂。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0%菊马乳油对照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治甘蓝菜青虫,效果确切。如用药后24小时,1000m~2用有效成分9g处理,防治效果为98.4%,18g和25.5g两处理防效分别为98.8%和99.7%,对照药剂防效为94.4%,说明用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甘蓝菜青虫效果是理想的,具有用量少而防效高的特点。用药量较对照药剂低10倍,而效果仍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436.3【正文快照】:
菜青虫是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的一大害虫,如防治不及时,用药不当。可造成严重损失。近几年由于单一多次施用菊酯类药剂,该虫已产生了严重的抗性,生产上急需高效替代药剂。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0%菊马乳油对照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治甘蓝菜青虫,效果确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毅;靳然;郝赤;韩巨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王孟文;甘长霞;杜建玲;王玉清;郭维胜;刘均革;韩玉敏;;[J];天津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高志强;宋仲容;何家洪;王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张桂莲,赵明茜,刘雪龙,张秋红;[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孙玉英,赵花其;[J];河北农业科技;1998年05期
潘夕河,孙雪梅,李居平,李德福,韩云花,谭乐增,葛德清;[J];湖北植保;2005年02期
陆致平;陈小萍;徐兆忠;沈阿培;;[J];江苏农药;2000年02期
金永玲;王丽艳;高玉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赵学平,王强,吴长兴,吴声敢,陈丽萍;[J];浙江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侯建文;朱丽梅;刘海荣;童梅;李红芹;曹正群;;[J];农药;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毕强书;章元海;孙华;;[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刘国光;王莉霞;徐海娟;郑立庆;;[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左娟;邓新平;徐建军;;[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张爱军;陈志龙;孙俊;;[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刘国光;王莉霞;徐海娟;郑立庆;;[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付志燕;杜春芸;贺秉军;杨卓;;[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王媛;杨康健;吴中;熊丽;郭佳;谢涛;王奎;冯张露琳;黄小琴;;[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熊正燕;周琼;余定椿;;[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刘顺通;段爱菊;张自启;刘长营;韩桂仲;;[A];昆虫学研究进展[C];2005年
吕文彦;职明星;赵新亮;;[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大刚;[N];农民日报;2004年
陈茂春;[N];云南科技报;2009年
;[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高风;[N];农资导报;2007年
王小波;[N];云南科技报;2008年
;[N];蚌埠日报;2009年
宏章;[N];湖北科技报;2006年
王世伟;[N];云南科技报;2006年
常熟市农业委员会;[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魏光辉;[N];山西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艳;[D];厦门大学;2006年
张仙红;[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王利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曾维爱;[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郝赤;[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薛超彬;[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刘雨晴;[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志勇;[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袁玉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周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献君;[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安丽;[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郭勇飞;[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薛超彬;[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蒲玮;[D];四川大学;2003年
张红英;[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王新伟;[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赵红艳;[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赵丹;[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刘树峰;[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禄丰县农业信息网
禄丰县农业局
&|&&|&&|&&|&&|&&|&&|&&|&&|&&|&&|&&|&&|&&|&&|&&|&&|&&|&&|&&|&&|&&|&&|&&|&&|&&|&&|&&|&&|&&|&&|&&|&&|&&|&&|&&|&
(03-08)&&(05-04)&&(04-16)&&(03-08)&&(03-08)&&
您现在的位置:&&&&
页面功能 【字体&&&小】&&【】&&【关闭】
春季麦田管理搞好四措施
【发稿时间: 15:48:42】
【作 者:办公室】
【主 题 词:】
【责任编辑:王自聪】
【稿件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审核发布:王自聪】
一、针对麦田类型分别管理  &
  (一)搞好弱苗麦田管理:  弱苗麦田,若返青期没有采取肥水促进措施或措施不够的情况下,应以起身期为肥水主攻时期,结合浇起身水,重施起身肥,一般每亩追尿素10-15公斤。&  &
&&(二)搞好壮苗麦田的管理:  对一般壮苗麦田,若地力中等、群体适中、次生根较少的麦田,应重施起身肥水,以利于提高成穗率,促大蘖成穗,一般亩施尿素10-15公斤,若地力较高、个体壮、群体较合理,且又浇过冬水的高产麦田,一般应在拔节期重施肥水,一般可亩施尿素15-20公斤。&  &
(三)搞好对旺长麦田的管理&:&&对于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前期尽量不要施肥浇水,可将第一次肥水施用时间推迟到拔节期或拔节后期(4月上中旬)进行,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以控制徒长,防止倒伏,促穗大粒多。&  &
  二、搞好化控,防止倒伏  &对于高产壮苗麦田,以及群体偏大有倒伏趋势的麦田,为控制植株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株高,防止倒伏,要在小麦起身期喷施20%的壮丰安乳油,每亩用量40-50毫升,兑水30-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喷施化控剂,一定要注意喷匀,严防重喷和漏喷。&  &
  三、预防倒春寒冻害:&&小麦在起身拔节期在一定区域内会发生倒春寒冻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若一旦发生冻害,要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及早喷施叶面肥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
  四、小麦拔节期主要病虫害防治:主要有白粉病、红蜘蛛、麦叶蜂及纹枯病等。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50ml/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倍液、15%哒螨灵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防治麦叶蜂可用2.5%氯氟氰菊酯或4.5%高效氯氰菊酯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网站声明】
1.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
2.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4.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版权所有:禄丰县农业局&&网站维护:禄丰县农业局办公室主办单位:禄丰县农业局& Email:& QQ群:未经禄丰县农业信息网书面特别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技术支持:昆明东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氰戊菊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