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为什么被黑柴静不提烧秸秆

查看: 477|回复: 3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的一点自己私见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04签到天数: 1 天[LV.1]I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24 积分
萧湖, 积分 2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24 积分
柴静关于雾霾拍摄的《穹顶之下》我是看过的,看了两遍,然后就是铺天盖地的评论,好的坏的,现在不管哪个热门的话题出来后大家都习惯性的先把当事人的私生活扒一遍,那怕是只蚂蚁也要用显微镜放大成恐龙,关于纪录片我就谈点自己的一点想法吧,入耳不入耳的没法考虑周全,就当是唠叨了。
柴静的纪录片,首选我对柴静是很敬佩的,不管她是站在哪个角度或者是出于哪个原因拍摄的这个纪录片,中国难道是就北上广这几个城市坏境污染了吗?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淮安的PM值直接爆表的,淮安只不过是二线城市,工业,经济各个方面没法跟大城市比,但是坏境污染倒是很厉害,这难道是撤销一个环保局局长就能解决的问题吗?坏境污染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遇到的,这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有人说大城市污染大,你可以搬到小城市生活啊,你不愿意大城市的酒红灯绿那怨着谁,难道这个城市污染了,我们就要搬离?难道我们不应该是如何预防和治理吗?逃避能解决问题吗?这让我想起了我前几天上的一堂心理课,老师说我们从小就是被灌输的别人错的观念,而不是找自己错,小时候我们摔倒磕到桌角,父母就会说都怪桌角磕到宝宝了,那桌子在那好好的,怎么就怪桌子了呢。也许又有人说这只是哄小孩的一个方法而已,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就是从小给孩子灌输了有问题有困难都是别人的错,柴静拍纪录片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正能量的一面,而要去扒人家的私生活,开豪车抽烟,这个社会开豪车抽烟的人多呢,你是嫉妒还是如何?如果是你你会自费拍这样吃力不讨好的纪录片吗?
每年农忙时候的烧秸秆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说是烧秸秆污染坏境,我就想问问一年就烧两次秸秆,有车的一年365天都开车,排出去的尾气是不是坏境污染,怎么没人说了呢,80年代的时候中国很多家庭还是用烧秸秆做饭的,也是产生同样的烟雾,那时也是如现今这样污染吗?如今城市化的发展,耕地越来越少,秸秆应该是不如以前多的,却引起了坏境污染!
本来是想把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发上来的,却发现网上的视频已经无处可找了,如果哪位有此视频可以发上来,一堆废话发表完毕!请大家见谅!
你的一个眼神 在我心里 一刹那之间开始蔓延 只是觉得心里暖暖的不愿意离开这份依靠...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0签到天数: 8 天[LV.3]III主题帖子积分
山子湖, 积分 69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91 积分
山子湖, 积分 69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91 积分
是的,主要还是汽车尾气问题。至于柴静雾霾调查这个视频。个人感觉应该是被河蟹了。。毕竟里面牵扯太多当权者利益。
不注重外貌,不注重金钱,谈的是感情。。。
主题帖子积分
月湖, 积分 9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1 积分
月湖, 积分 9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1 积分
楼主英明!
主题帖子积分
石塔湖,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石塔湖, 积分 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说的好像都有点道理
Powered by穹顶之上静静的雾霾宋志标 & 旧闻评论二月最后几天的香港舆论,被柴静的雾霾系列纪录片轻松盖过。一种强议题对另一种议题的优势击倒,既让人庆幸,又让人无奈。现在算来,柴静带来的雾霾已经停留在议程榜单48小时以上。乙未年以一场大辩论揭幕,看不到预言,启示仍是旧的。对柴静团队这个纪录片的争论,在规模上相当巨大,它激活了垂死的新浪微博,激化了朋友圈,成为一个巨型的议题。传播人士、搞视频的、弄网站的甚至公关业者都来“共襄盛举”。可是从喧哗中看去,失焦以更大的频次发生,而“担忧”显得特别可耻。萦绕在话题之上的分歧,主要在于你是从柴静谈雾霾,还是从雾霾谈柴静。就我个人看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将议题导向失焦,后者负责深化议题,但在论证上似乎省了几步,因为走得更远,所以显得孤傲。前者依旧控制着音量,只有雾霾静静在穹顶之上。对于本次传播中的规模评价,视频网站给予了自夸。在我看来,这都是虚浮的东西。如果要比较收视率,新闻联播的七八亿人口该怎么算呢?所以,一个问题在于,传播之后是什么?传播-行动-改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现在以三分之一宣告全程马拉松胜利,不恰当。在争论这个议题时,有必要复习一下雾霾的民间运动在大陆的过程。只有将眼下的争论与这个进程加以对照,才能获得更多必要的信息。而这个过程,要从京奥之前美国大使馆测量PM2.5开始。别忘了,大陆雾霾史上最早成规模且有效的传播行动,是由美国人发动的。中国人对美国大使馆举动的发觉,以及将其引入中国的舆论场中,是后几年的事情,逐渐诞生了“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松散团体。这一民间举动很快引起网格化维稳的警惕,2013年之后控制趋紧,去年空气质量APP中撤除美使馆数据,标志着民间雾霾行动告一段落。也就是说,与美国大使馆有关的六年就是大陆民间对雾霾展开低成效、低烈度行动的过程。雾霾运动的实际成果不多,值得说道的就是将雾霾的成因、治理的关键指向了政府,这让政府相当尴尬,拿“境外敌对势力”做挡箭牌,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陆环境维权运动的诱因。谈论雾霾如果不谈论治理,都是耍流氓。政策对雾霾的态度,局限于产业经济的掣肘,显得相当鸡贼。政府在限牌、限外与整治雾霾间建立因果关系,是对雾霾治理最有力的失焦。如果不能将雾霾传播及其后续行动引致对这一扭曲的矫正,只怕义愤都是枉然。假设,这里只是假设一下:柴静纪录片掀起短时间内的关注,或有两个流向:一是激发民间环境运动,从而续接被维稳遏制的民间测空气行动。可从种种迹象看,这个有点难。柴静纪录片引起的雾霾舆论旋风,恐怕不会成为雾霾运动的延续,要是能就好了。还有一个流向,是官方将自身的特定意志加诸本次舆论反应,从而为更高层次的扭曲性政策背书。这个不只是阴谋论,它建立在反对者提出的一种分析上:随着经济下行成为事实,“新常态”为合法性找梯子,折冲合法性冲击,以造成合法性的完整延续。当然,最大的可能是民间继续寂寂无声,官家依旧自行其是。雾霾治理对于民间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倡导性议题,而成为行动选项,尤其是偏向于政府导向。只要后者不能被发动起来,倡导性的规模再大也不算数,只能算作是传播业绩,谈不上更多。在这个意义上,分歧的阵营,其实会殊途同归的:追究雾霾政治属性的人发现,政府出于种种原因,难以被动员;自省自救的雾霾论者特发现,往前一步就是环境行动,就是禁区。所以,无论是被柴静挡住视线的雾霾论者,还是以政治雾霾批评本次传播的,都会遇上同个限度。现在隐约出现的一个乐观估计是,经济体逢上了一个窗口期。这话的意思是这么推理的:“新常态”需要对疲软的经济合法性做出新的解释,以容纳眼下的低潮阶段,势必会造成产业经济的调整——而这受到“调整”的部分即可以作为治霾的动力及成果。考虑到眼下环境维权依旧是一个高度敏感的维稳议题,要实现上述推断需要将雾霾治理严格地与环境维权区隔开来,这个难度很大,在拒斥民间方案及力量的情况下,变得非常困难。还有一个就是将雾霾治理转换为政府组织下的行为,这也会需要功夫。我仍相信,直至今日,雾霾问题依旧是个政治问题,没有适当、有力政策的努力,难以有稳定成效,而且会委过于人,让问题复杂化。政府在GDP高歌猛进的时代,曾将它推给农民烧秸秆、尾气排放的汽车、扬尘的施工场地。现在到了这个要反求诸己的时候。所以,对这一个雾霾治理困局的破题,柴静没有义务成为答案,她个人并不负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现在让人好奇的是,无论是怎样的行动,它究竟会因为共识而产生,还是因为局面腐烂败坏不可收拾而产生。究竟是行动带来改变,还是消耗带来改变,不用多久可以看到。(点击左下链接打赏作者)几位同仁值得一读的点评温克坚:柴静雾霾视频引起海量传播,说明雾霾肆虐下民众不满情绪之广泛和深切,不过不满情绪本身不是社会行动,它只是社会行动的一个心理基础,催化行动还需要明确的归因,清晰可见的路径,并伴有成功可能性的激励,而这些要件的表述,显然是柴静视频无力承载的,而是通过后续辩论和批评才可能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对这个视频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这部片子价值的通道。真相就象洋葱,柴静拨开了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拨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会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萧瀚:行者为了成事,常常需要策略性地吞吞吐吐,这是任何有中国常识的人都该体谅的。嫌柴静没把话全说透,这样的批评没有意义,也不符合公共议论规范——批评应当针对他人说过或做过的,而不是没做过没说过的内容(除非其有做和说的良法义务)。言者本如工兵,可排雷拓路助行者顺利前行,而不是指责进军者不排雷。讨论具体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技术性的具体事实、知识和方法,政治胸毛能贴固然好,不贴也不影响把问题说清楚。言者与行者若有更多默契的相互扶持而不是拆台,对社会公益或会更好。对一个自觉为公益进行的公民行动而非官府行为,本当善待,即使需要批评,也应出于帮助,并带着最起码的感激之心。
一天前一天前一天前一天前一天前
35分钟前39分钟前40分钟前53分钟前54分钟前
社交媒体运营经验交流,行业动态讨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传柴静结婚文艺男青年泪崩:又少了个文艺女青年--传媒--人民网
传柴静结婚文艺男青年泪崩:又少了个文艺女青年
&&&&来源:&&&&
&&&&&&字号
柴静(资料图)
最近柴静的大作《看见》畅销一时,柴静四处宣传签售,自己的婚姻生活大事,却只字不提。近日,柴静深夜从外地归京,一名40多岁的红衣男子开车载着柴静回家,二人聊天热络,并在深夜一同返回位于北京三环外的一间普通公寓。
有知情人透露,柴静的男友赵嘉,是国内知名摄影师。资料显示赵嘉担任过特项旅游向导,国内某大型网站栏目负责人,某互联网投资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某电视媒体的首席运营官并且出过书也写过专栏,随后才开始摄影师生涯。经比对,赵嘉正是两度与柴静回家的红衣男子。赵嘉曾担任过央视下属公司的重要干部。据悉二人已经结婚。
柴静谈感情:不想消费他人 也不想被人消费
柴静被问及感情,她回答称应该有一个“群己界限”:“我会问个人问题,但我不会问私人问题。我不想消费他人,我也不想被人消费。”柴静称自己的感情生活与公众无关:“我要保护我的私生活,因为这是我的事,不希望任何一个人随便都来问我什么时候结婚生子。”
此前,作家冯唐传出离婚消息,有媒体爆料称冯唐是为柴静而离婚,此后冯唐的好友编剧宁财神否认了传闻,称冯唐与柴静只是普通朋友。此后,冯唐与柴静均未正面回应过该传闻。听闻柴静结婚了,有文艺男青年感叹:“世间又少了一个文艺女青年”。
早前,关于央视主持人柴静和作家冯唐的传闻沸沸扬扬,但得到了柴静同事的否认,13日晚,“南都娱乐周刊”微博爆料:柴静自述央视十年工作历程的新书眼下卖得可说是如火如荼,全国签售演讲,风头一时无两,而同时成为热点让众多粉丝关心的还有她低调的恋情,记者称经过数日跟踪走访,发现其已经与某知名摄影师低调完婚,并在三环外筑起爱巢,爱巢为一个普通公寓。
柴静情史曝光
柴静,生于1976年,2001年进入央视,当时他的男友名叫苏群,是《体坛周报》的王牌记者,著名篮球评论员,现在是《篮球先锋报》的总编。据曾在《体坛周报》工作过的人透露,当时二人的恋情在“体坛”无人不知。据悉苏群与柴静在大学时代就相好,二人分手大约是在2001年底或2002年初。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谷歌访朝到底去干嘛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静为什么被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