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自然界的精神积蓄力量的事例例

解析试题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社会实践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故①③项错误。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发展中起主体作用。本题选C项。考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点评:本题是二二制组合式单选题,最简洁的解法,就是排除错误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本题就是排除无关选项或排除错误。本题难度适中。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浙江“温州八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政治(文科)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据此材料,回答5-6题【小题1】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①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小题2】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1年高考真题全国文综卷政治卷
题型:单选题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小题2】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4届吉林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发展中起主体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1年高考真题全国文综卷政治题
题型:单选题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吴老师30日19点直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余老师30日20点直播unit5第二课时 Section A<font color=#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第一品牌门户
国测一大队先进事迹报道之一:信念的力量
2005年珠峰测量开营仪式
走进国测一大队大院,记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面对给习总书记写信的几位老测绘工作者,看到他们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毫无龙钟之态,令人感慨测绘人有着青松一样不老的品格。品读国测一大队,就像品读一篇英雄史诗,注定会被波澜壮阔的场景所震撼。
建队61年来,国测一大队的一代代测绘队员先后6次上珠峰,3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28次进驻内蒙古荒原,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400多圈,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圆满完成珠峰高程测量、南极重力测量、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汶川灾后重建测绘保障、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等重大任务,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热血和生命测绘壮丽山河。
在这些不可思议的辉煌成绩背后,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一次次向自然界和生命的极限发起冲击?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近这支英雄的队伍。
&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使命和生命是同等重要的&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朝诗人岑参这首诗写尽了边塞的雄浑苍凉和边关将士的豪迈悲壮。但是和国测一大队英雄们战斗过的环境相比,这是小巫见大巫了。
他们在祖国的高山大川之间纵横驰骋,他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非常人所能想象。在高山、在沼泽、在荒原,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高原缺氧、冰雪严寒、高温酷暑、沙漠干渴、雪崩雷击、洪水野兽、山高路险等种种威胁,什么都摧不垮他们。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负重攀登,纵横千里。
先看几个故事。
邵世坤曾4次进西藏,&7次到新疆,徒步行走的里程累计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圈。他最难忘的工作经历,是三测珠峰。
1975年,国家决定组建测绘分队,精确测定珠峰高程。曾两次参加过珠峰科考的8名测绘队员&&杨春和、薛璋、郁期青、陆福仁、吴泉源,张志林、邵世坤、梁宝根和很多测绘人一样,非常兴奋,主动请缨,他们光荣地加入了测量分队。
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珠峰地区环境险恶,加之装备落后,进去的死亡率在30%到50%。但他们说,为了打破珠峰勘测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我们不怕死。
珠峰地区环境极其恶劣,高寒缺氧,队员们要张大嘴大口地喘气,导致嘴唇溃烂,喉咙干涩、发炎甚至溃疡,喝不下水、吃不下饭、痛苦难耐。强烈的高原反应常常使人感到胸闷、头痛、心跳加剧、呕吐不止、夜不能寐。每天吃夹生饭,因为这里水烧开的温度只有70多度,许多人患了严重的肠胃病&&但是,没有人退缩。
邵世坤和梁宝根负责重力测量,任务是在海拔5200米、5500米、6000米、6500米分别建立4个重力测量点,其中有两个测量点必须从山沟直接爬到山顶进行联测,而且必须当天进行往返闭合测定。实际上每建一个重力点,要跑3趟,工作量极大。
当联测最后一个6500米重力点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邵世坤和梁宝根背着沉重的重力仪器,艰难地爬到北坳冰川边缘时,梁宝根突然肚子剧痛,霎时间脸色苍白,黄豆粒大的汗珠流下来。但梁宝根坚持不肯退回营地,他说:&如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就会影响全局,我就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接着他又对邵世坤说:&如果我真的死了,请告诉组织把我的尸体就埋在珠峰北坳山下,我要与珠峰永远相伴。你回去对我爱人讲,让她不要太难过,为国捐躯是光荣的。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安心啦&&&
半个小时后,梁宝根的疼痛减弱,他们继续背着沉重的仪器,一步三喘地向6500米高地爬去。任务完成,赶回营地,已经是后半夜了。那些日子,梁宝根瘦了十几斤,骨瘦如柴,双眼塌陷,步履艰难,但仍然默默坚持工作,直到完成任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测绘健儿一往无前的精神,不逊古人!
邵世坤说:&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使命和生命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心中装着的都是党的事业,想的都是为国争光的荣耀与骄傲。不惧生死,自然也就不知道苦是什么了!&
邵世坤曾于1959年在新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边缘的一座雪山之巅测量,坚守了七天七夜,最后圆满完成任务。高耸的雪山顶上,夕阳西下,大风陡起,飞雪弥漫,顷刻间天昏地暗,气温骤降。真的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邵世坤和记簿员武海宽两人紧靠在一起,冻得瑟瑟发抖,上下牙不停打架。他俩仅依靠两件皮大衣和一小袋干饼,在七天七夜中没有喝一口热水,没吃一口热饭。渴了喝一口冷水或吃一把冰雪,饿了便啃一点冻得硬硬的干饼,脸被寒风吹裂,嘴肿得像油葫芦,鲜血顺着嘴角往下流&&
为了测量珠峰的精确高度,郁期青前后3年在珠峰的冰雪世界里工作了200多天。1975年测量珠峰任务后期又因患高山肺水肿,在医院抢救治疗了200多天,体重由原来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身体基本康复后,留下了胸膜粘连、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严重后遗症,36岁时牙齿基本上掉光了。
谁能想到,在和平年代,为建设国家,还要有老一辈革命家的&上甘岭&精神。
类似的故事,在国测一大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他们心存信仰、无私无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辈子忠于党、忠于人民,奉献牺牲,无怨无悔。正是这种精神、这种信仰,支撑着他们,使国测一大队成为一支钢铁队伍。&&&&
邵世坤对记者说:&国测一大队为什么能成为英雄大队?首要的是爱党爱国、甘于奉献。这是我们奋勇拼搏的原动力。只要是党的任务、祖国的任务,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愿意去做。&
在玉树开展震后应急观测
&这就是言传身教,薪火相传。老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给了年轻一代极大的影响&
时光荏苒,1975年,随着国家测绘总局恢复,陕西测绘局也恢复了。这一年,陕西局充实队伍,在很短的时间里招收了900多名&知识青年&,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安排在国测一大队。有人担心,这批年轻人知识有限,更没学过测绘,他们能不能接过班?有没有老一辈测绘工作者的干劲和精神?原陕西局工会主席路冠陆向我们介绍说,陕西局采取的办法是用老同志传帮带。老同志与年轻人同吃同住,每天早晨一起起来跑步,从严从实改造。给年轻人上文化课,培训测绘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和自豪感。
这种方法很快见成效。一批1975年1月进局的年轻人,1976年4月就由老同志带领到青海出测。在出测中,老同志处处以身作则,爱护年轻人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野外测绘工作的特殊环境条件,老测绘队员的身带言教、耳濡目染,很容易让大家产生甘苦与共、生死相依的集体主义情感。年轻一代渐渐成熟,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继续为事业付出青春、付出爱情、付出了家庭的温暖&&在戈壁荒原上,在死亡沙漠里,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织就出了一条条绿色的经纬线。
&这就是言传身教,薪火相传。老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给了年轻一代极大的影响。&陕西局的同志说。
1994年冬天,国测一大队党委书记朱振坤赴准噶尔盆地腹地一个测区检查指导工作。他冒着夜晚气温零下35.5摄氏度的严寒和大家一道进行测量。半夜时分,他在送一个小组去新测站的途中,在崎岖颠簸的沙漠上,右脚大脚趾被一个150公斤重的汽油桶砸中,趾骨骨折,疼痛难忍。他为了稳定职工情绪,简单包扎一下,硬是坚持工作到最后。20多天后他才走出沙漠,返回西安就医。回西安后,大队急需他去上海联系任务,他二话没说,忍着伤痛又奔赴上海。
朱振坤和其他人一样,都是血肉之躯,但是,他又确实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就特殊在他拥有国测一大队独特的精神境界。
2005年,国测一大队工会主席王新光参加珠峰复测。他到珠峰大本营没几天,4月13日,父亲因病在西安去世。他的母亲告诉她在家的儿女们不要将消息传到珠峰地区,她怕王新光承受不了打击,更怕影响整个珠峰测量队伍的情绪。直到4月21号,王新光从队友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自己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在证实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跑进帐篷大哭一场。队长岳建利让王新光下珠峰回西安,王新光没有答应,最后还是留在珠峰大本营继续工作。他说:&我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本营是多么需要人。我会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完成工作。在队里我是党员,这个身份就决定了在测量的关键时刻我必须留下来。我想我的父亲在天之灵会理解,我的家人也会理解。&在珠峰测量交会的时候,他紧守其中一个重要的测绘点,和队员一起全身心投入,胜利完成了测量任务。
像朱振坤、王新光这样的&测二代&承上启下,努力攻坚,他们奉献、执著,在老一辈测绘人的身带言教、耳濡目染和野外测绘工作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他们的血脉已融入了测绘,保持了测绘人的本色,为下一代做出了榜样。
与天斗,与地斗,挑战自然、挑战生命极限。其中的艰辛,还有他们的勇敢、坚强、无畏,岂是言语能够描述的?在采访中,国测一大队的同志不止一次谈到,有时候他们要深入沙漠腹地测绘,当时无电台、无手机,走了一半路后发现,汽车开不进去了,需要测量队员背着仪器长途跋涉。暑气蒸腾,黄沙一望无垠,四周渺无人烟,是进,还是退?进,生死未卜,死了可能都没人知道;退,意味着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没能完成。英雄的测绘健儿每次都没有退缩,他们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并圆满完成任务。现任三产办主任施仲强说:&国家分配的任务,豁出命也必须完成,否则是丢国测一大队的脸,是奇耻大辱!&&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就是他们的&石灰精神&,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年轻一代挑起大梁。他们继承了老一辈测绘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而且务实创新有冲劲儿&
在国测一大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苦活儿、累活儿、危险的活儿,共产党员、老队员先上,新队员后上。干活时,搭帐篷时,外人分不出来谁是干部谁是普通职工。职工住帐篷,干部一定住帐篷;职工住小旅馆,干部一定住小旅馆。路冠陆说,国测一大队这个英雄群体为什么20多年屹立不倒,在经受各种冲击后始终是一面旗帜?测绘是一块净土,国测一大队是净土上的一块高地。&
1998年,时任大队四中队副中队长的任光,执行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布测任务。当他和队友来到海拔6700米的西藏措勤县至尼玛的一段路上时,已是晚上8时多,白天消融的雪水已经浸到了小组过河的地方。眼前白茫茫一片,司机很迷茫,分不清哪里是河,哪里是路。为了摸清路况,任光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赤脚下河为车探路,指挥车辆过河。他的双腿被锋利的冰凌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冻得失去了知觉。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中队长,应该这样做。&
在国测一大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用优良的作风影响和带动着这支队伍的成长。国测一大队的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困难面前冲在前,在危险面前抢在先,深深地影响着广大职工。
在采访中,国测一大队生产科科长、现年38岁的刘西宁说,国测一大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集体,任何人来到这里都会被感化,因为在你身边工作的每一位同事,都在默默无闻中奉献着,他们一代代继承和发扬着测绘精神,代代坚守,代代传承。
这话说得实在,也说到了点子上。记者一直在想,国测一大队职工的收入在当地并不算高,工作却很辛苦,但是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才流失,队伍稳定。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聚集了这么一批精英,长期以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大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队员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有一种力量叫信念。
国测一大队一中队中队长、42岁的郝宗泽说,&在测绘前辈的身体力行下,我明白了人生真谛,不要用肉体的苦难去感悟这个行业,更多地要用心去感悟,不要只想到过程中的苦,也要想到收获时的甜。国测一大队是一个&净化器&,净化了每一代测绘人的心灵。
身教胜于言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正是绝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国测一大队。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国测一大队年轻一代挑起了大梁。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测绘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而且务实创新有冲劲儿,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用自己的青春去表达,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现年44岁的张建华,在2005年的珠峰测量中,为了攻克海拔6300米的西绒布观测点,先后4次上到了峰顶交会中最困难的西绒布观测点作业。
日早晨,晴空万里,张建华带着单增和索拉两位藏族雇工,第二次踏勘西绒点。中午,当他正在点上作业时,天空骤然黑云密布,狂风大作,气温急剧下降,寒冷刺骨,霎时间整个珠峰被牢牢包裹在风雪之中,能见度只有一两米远,狂风吹得他们站立不稳,危险一步步向他们袭来!张建华听说从前没有人能活着走出大风雪中的冰川。指挥部要求他们尽快向二本营地撤回。
张建华把所带干粮都让给藏族雇工吃,他一口也没动,其实早上出发时他只喝了一碗稀饭,现在真的很饿。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他们返回时必须为下次上点探出一条安全、快捷的路。这条路充满了艰险,单只是那条10米宽的冰裂缝和一条30米长、坡度几乎超过60度的悬崖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历尽千难万险,张建华终于给冰裂缝和悬崖处都固定好了攀爬的绳索,他的手套、裤腿上都结满了冰渣,胡子、睫毛上也结出了&冰棍&。下午7时多的时候,雪慢慢变小了,张建华他们辨清了大概的方向,终于走出了西绒布冰塔林。
纵然如此,一个星期以后,张建华又第三次穿越中绒布冰塔林,到西绒布交会点进行珠峰高程交会测量。他啃着硬干粮,化雪饮水,坚守点位七天七夜,圆满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可以作为一个生动的注脚。
还是2005年珠峰复测。在海拔6500米以上,任秀波已经待了40多天。他的脸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成了棕褐色,多处开裂;他的身体极度消耗,严重营养不良,体重下降了20多斤。在极度缺氧和暴风雪中,任秀波一步一步测到了海拔7790米的2号登山营地。当其他登山队员因为极度疲劳都躺在帐篷里休息时,任秀波却在帐篷外,冒着暴风雪,喘着粗气,在没有任何供氧设备的情况下,架起重力仪,测出重力值,并用GPS接收机测量了该点的三维坐标。从此,共和国测绘史上诞生了新的高度&&7790米。这也是世界测绘史上新的高度。
任秀波挑战了大自然的极限,也超越了自己。
2005年2月,当全世界华人都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时,何志堂与张世伟完成南极长城站的绝对重力测量。他们身背15公斤重的重力仪,常常凌晨4时出发,踏着没膝的积雪,跋涉五六个小时找到测量点。待放下仪器,他们的内衣都被汗水湿透了,冷冰冰地贴在身上。为完成任务,他俩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测完后又背上仪器匆匆往回赶。有一个点在长城湾对面的韩国考察站,必须乘坐橡皮艇横穿14公里的海面才能到达。海上风大浪高,此前不久有一小艇在这里翻船,一名国外年轻科学家在此殒命,水手长和水手轻易不愿出艇。何志堂与张世伟耐心做工作,义无反顾地带头跳上小艇。水手长和水手被打动了,协助他们三次出艇前往韩国站。两人最后一次由韩国站返回时,橡皮艇几次差点倾覆。橡皮艇刚一靠岸,11级大风便接踵而至。完成计划任务后,何志堂和张世伟想,来一趟南极千辛万苦,测量数据只有不足,不会多余!他们决定再建一个绝对重力点,这意味着工作量将增加一倍。他俩又开始选点、埋设标石、吊装实验室、搬运仪器、测量计算&&
在阿尔及利亚开展高速公路测量
2005年8月,郝宗泽孤身一人踏进秦岭腹地选埋GPS点,当他顺着砍柴的小路艰难攀爬时,被一根长达1公寸的荆棘扎进了右脚底。他用力将刺拔出,鲜血喷涌,疼痛难忍。是继续前行,还是回到驻地接受治疗?看看手里的仪器,想想眼前的工作,想想肩上的重任,郝宗泽毅然决然地脱去背心,撕出一个长条,缠在脚上,继续攀爬。血迹很快染红了布条,简陋的紧急措施显然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他还是坚持走完了全程,坚持完成了任务。深夜,当一瘸一拐回到了驻地,看着正焦急地等着他回来的同事,他十分自豪地说:&点选好了!&
&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
国测一大队党委书记刘键告诉记者,建队61年来,大队始终注重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实际抓全、抓准、抓实,不断赋予党建工作新内涵。大队坚持把党建同继承传统、弘扬测绘精神,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制度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中队,保证了组织全覆盖,工作能做到位,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的重大的工程项目,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如珠峰测量、国外测量等,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发挥了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干在前、冲在先的优良传统。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职工,用优良的作风影响和带动着国测一大队这支队伍的成长。在大队120名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占到了34%,大专学历以上党员更是占到了党员总数的90%,大大增强了集体的吸引力、战斗力和创新的动力!
记者想用一个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陕西局监察审计处处长周建勋,从1975年开始曾在国测一大队从事外业工作十多年。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1984年夏天,国测一大队在山东菏泽紧张开展三角网复测工作,各个小组每天冒着酷暑在测区里奔波,十分辛苦。一天中午,吃饭时间已到,他们正巧在路边碰到个小馆子,于是决定抓紧时间吃午饭。几个人刚坐下,点了菜,小组长王育城忽然掏出5角钱,叫司机去买瓶啤酒来(4角一瓶)。周建勋觉得很奇怪,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喜事。王育城平静地说:&今天是七一,党的生日,我是咱们几人中唯一的党员,所以我要请客,庆祝一下。&
什么叫党在心中?什么叫在党爱党?这不是虚言,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化在国测一大队人的血液中。(周信炎)&
&|&&|&&|&&|&&|&&|&&|& 中国测绘网&Copyright@2014&官方微信:zgcehui&邮箱:&&
<div id="guideWidget" class%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_百度作业帮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自然辩证法: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思想与近代自然观差异.
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1.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1.1.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平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1.1.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1.1.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②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1.1.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1.2.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由于“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2.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即具有受动性.这样,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就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由于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遭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更深刻认识到人的这种能动和受动、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1.2.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实际上就是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的具体属性和规律,以它们为根据来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的超越性;所谓“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指.人将外在种属、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化自己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所谓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即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仍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的形成,首先要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规律为物质前提;内在尺度的形成就缺乏根据.然而,人的内在尺度又不仅仅限于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在实践上也不仅仅表现为遵从外在客观规律而简单地再生产自然界,人的内在尺度的锻造凝结了人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它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客观对象的形式,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必须使人的活动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即合目的性),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即合规律性),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1.2.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所谓“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实施人道主义,不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给予必要的关怀.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口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力量大的事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