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可燃冰冰有没有温度??????

可燃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9页免费3页免费8页免费13页免费13页免费2页免费1页免费43页2下载券24页1下载券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4页免费4页1下载券19页免费9页免费
可燃冰|可​燃​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5.74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海洋中的可燃冰是怎么形成的?_百度作业帮
海洋中的可燃冰是怎么形成的?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可燃冰是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首先,可燃冰可在0℃以上生成,但超过20℃便会分解.而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其次,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甲烷气体在海底温度相对较低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被固化而形成的。虽然储量惊人,但目前的开采难度很大,还未形成规模开采。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请教】单个粒子有没有温度概念?_反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51贴子:
【请教】单个粒子有没有温度概念?收藏
一个系统,可以通过热平衡来比较和确定其温度。黑体辐射也能定位孤立系统的温度。但系统的热辐射特征有差异。如果系统只有一个粒子,应如何考察其温度,或者只能认为温度为零?
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温度对单个粒子无意义。这个说法很难认同。如果对单个粒子无意义,那么对两个粒子组成的系统有何意义?三个呢?前阵子有一个科技报道讲到“负温度”。实际是很高的温度。可见温度的概念出问题了。各种温度缺乏统一的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变换。单个粒子有热辐射,但无法适用黑体辐射的规律。仅仅因为温度无法定义。这样:要么重新定义温度,要么修改黑体辐射公式。B(T)= δT4 (W/m2)δ为Stefan-Boltzmann常数, 等于5.67×10ˆ-8 W/m2·K4
比热容c:Q=cmΔT比热容的形成,应该可以从粒子的结构来找到成因。比如:分子式为:A-B,的分子,比热容小于分子式为A-H,和分子式为B-H,的两种分子(H为氢原子)。或者基本粒子越小,比热容越大。扯的有点远,粒子的温度没解决,也就谈不上热容。
百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很像一种“温度”的“统计诠释”。
单个粒子有能量,就有温度。温度是热能传播的方向。不管一个物体的热能有多少,温度高的总向温度低的传热。哪怕是一粒粒子,只要它的温度高,就会传给其他物体,哪怕那个物体的热量远远大于该粒子。布朗运动就是粒子之间的温度传递。宏观上,温度是气体粒子的平均温度,但是微观上,气体分子的温度是各不相同的。
楼主温度对单个粒子无意义。这个说法正确。其实就是从温度产生机理认识问题没错。要清楚对单个粒子不说热传播并不是否定其能量传播,能量形式多种多样。当然单个粒子的对外能量传播在外可表现出热-温。再看物理学、宇宙学如果认为“真空”有温度就与温度定义矛盾,矛盾则认识必有一错。如果温度产生机理认识没错,则“真空”有温度认识必错。但是在真空探测温度却可以探测出温度,为什么?矛盾吗?因为真空有能量就必然导致探测器能以温度(热能)方式表现能量。
我一直有个判断,我们对太阳的计算可能有许多错误。如太阳的温度,我认为会高于我们的观测值,密度也高于观测值。现在有一种可能:我们测量到的太阳温度也可能有意义,但是太阳表面的空间真空温度低于地球的真空温度。比如:太阳表面真空的温度为:-1000k。这样太阳的实际温度比我们测量的高出673度。验证这一问题,对核聚变的技术突破很有意义。
阶级斗争,类比热或温度。 阶级斗争记为T=JIPK,K表示参数,J表示人口年龄。I表示知识普及率,P表示历史。 好,楼主提出:单个人,T如何表示?哦,年龄好说。知识好说。历史照搬,如是,单个量子化介子斗争,就计算出来了。 温度是分子动能的平均值。那一个分子的动能,就是它的平均值了。那么,很好描述啊!
哦,一个人就有阶级斗争。一个分子就有温度
标准答案:
单个粒子没有温度。
单个粒子没有碰撞,没有加减速度,不产生热辐射。当有两个粒子碰撞,有加减速度,才辐射。温度一定是多个粒子相互碰撞,辐射不断产生。
要有温度,知温度何来:运动热,放电热,传递热……这样,热温度,有的有,有的没有;冷温度有的有,有的也没有。如此,一粒子都有一温度,一物理温度。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新能源可燃冰一般在哪里有?如何开采?
新能源可燃冰一般在哪里有?如何开采?
09-09-27 & 发布
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2倍以上。   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并且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  缘何在青海发现?  首先,青海有着面积广、厚度深的冻土带资源,为可燃冰的存在提供了地质条件。  其次,因为甲烷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因此可燃冰发现的地方一般都存在油气资源,而青海木里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油气来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什么是可燃冰  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而很少想到晶莹剔透的“冰”。然而,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可燃冰”在地质上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又称“笼形包合物”(Clathrate),分子结构式为:CH4·nH2O,现已证实分子结构式为CH4·8H20。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外形像冰,有极强的燃烧力,可作为上等能源。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所以也称它为甲烷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所以固体状的天然气水合物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永久冻土中。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其分布可以从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温升高其固体状态遭到破坏而难以存在。  从物理性质来看,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数、电解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声波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和水沉积物,这些差别是物探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基础。此外,天然气水合物的毛细管孔隙压力较高。  可燃冰燃烧方程式  CH4·8 H2O + 2 O2 == CO2 + 10 H2O (反应条件为“点燃”)[编辑本段]可燃冰的成因  可燃冰是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首先,可燃冰可在0℃以上生成,但超过20℃便会分解。而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其次,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编辑本段]可燃冰的资源量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据估算,海洋里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是陆地上的 100 倍以上。据最保守的统计,全世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贮存的甲烷总量约为 1.8 亿亿立方米 (18000 × 10^12m3 ) ,约合 1.1 万亿吨 (11 × 10^12t) ,如此数量巨大的能源是人类未来动力的希望,是 21 世纪具有良好前景的后续能源。   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新能源”。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编辑本段]可燃冰的缺点  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温室效应为 CO2 的 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 3000 倍,若有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编辑本段]海底宝贝来之不易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烟消云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海底越深压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编辑本段]可燃冰的储量  水合物的储量  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公认。在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是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地区,而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约有90%的面积也属这样的潜在区域。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存在于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区和世界范围内的海底、陆坡、陆基及海沟中。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对全世界天然气水合物储量的估计值差别很大。据潜在气体联合会(PGC,1981)估计,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1.4××1016m3,包括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在内的资源总量为7.6×1018m3。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储存在汽水合物中的碳至少有1×1013t,约是当前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非渗透性,常常可以作为其下层游离天然气的封盖层。因而,加上汽水合物下层的游离气体量这种估计还可能会大些。如果能证明这些预计属实的话,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一种未来丰富的重要能源。  从化学结构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是这样构成的:由水分子搭成像笼子一样的多面体格架,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分子被包含在笼子格架中。不同的温压条件,具有不同的多面体格架。  从物理性质来看,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数、电解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声波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和水沉积物,这些差别是物探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基础。此外,天然气水合物的毛细管孔隙压力较高。  仅仅是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就比地球上石油的总储量还大几百倍。这些可然冰都蕴藏在全球各地的450米深的海床上,表面看起来,很象干冰,实际却能燃烧。在美东南沿海水下2700平方米面积的水化物中,含有足够供应美国70多年的可燃冰。其储量预计是常规储量的2.6倍,如果全部开发利用,可使用100年左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开展的大规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继塔里木盆地后,西藏地区很有可能成为中国21世纪第二个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  可燃冰的开采设想[1]  由于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不稳定,因此开采可燃冰的方法设想有:①热解法。②降压法。③二氧化碳置换法。[编辑本段]全球分布区多达116处  根据专家预测,全球蕴藏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消耗巨大,预计在四五十年之后就会枯竭。能源危机让人们忧心忡忡,而可燃冰就像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宝,它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乃至数万里的矿床。仅仅是现在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就比全世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多几倍。   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编辑本段]开采不当会引发灾难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可燃冰立刻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相反,如果开采不当,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从而引起强烈的温室效应。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编辑本段]世界各国竞相开发可燃冰  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可燃冰,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日本开始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但最先挖出可燃冰的是德国.   2000年开始,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探进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其中以美国的计划最为完善——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议研究开发可燃冰,参、众两院有许多人提出议案,支持可燃冰开发研究。美国目前每年用于可燃冰研究的财政拨款达上千万美元。   为开发这种新能源,国际上成立了由19个国家参与的地层深处海洋地质取样研究联合机构,有50个科技人员驾驶着一艘装备有先进实验设施的轮船从美国东海岸出发进行海底可燃冰勘探。这艘可燃冰勘探专用轮船的7层船舱都装备着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艘能从深海下岩石中取样的轮船,船上装备有能用于研究沉积层学、古人种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实验设备。这艘专用轮船由得克萨斯州A·M大学主管,英、德、法、日、澳、美科学基金会及欧洲联合科学基金会为其提供经济援助。[编辑本段]世界上可燃冰的分布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1 世纪的重要后续能源,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及海底工程设施的灾害影响,正日益引起科学家们和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深海钻探计划 (DSDP) 和随后的大洋钻探计划 (ODP) 在世界各大洋与海域有计划地进行了大量的深海钻探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在多处海底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   因此,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美、英、德、加、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相继开展了本土和国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同时美、日、加、印度等国已经制定了勘查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计划。特别是日本和印度,在勘查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能力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公布,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编辑本段]可燃冰在中国的状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供需差距很大, 1993 年我国已从油气输出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1999 年进口石油 4000 多万吨, 2000 年进口石油近 7000 万吨,预计 2010 石油缺口可达 2 亿吨。因此急需开发新能源以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其上游的勘探开采技术可借鉴常规油气,下游的天然气运输、使用等技术都很成熟。因此,加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是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发我国二十一世纪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保证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勘查已取得一定进展,在南海西沙海槽等海区已相继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标志 BSR ,这表明中国海域也分布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值得我们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同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并成功点燃天然气水合物。[编辑本段]我国发现海底可燃冰  日,我国在北京举行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我国首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碳酸盐岩标本仪式。  宣布我国首次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被作为“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存在重要证据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其面积约为430平方公里。  该分布区为中德双方联合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执行“太阳号”科学考察船合作开展的南中国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被认为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和生活在冷泉喷口附近的化能生物群落的活动有关。此次科考期间,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发现了大量的自生碳酸盐岩,其水深范围分别为550米~650米和750米~800米,海底电视观察和电视抓斗取样发现海底有大量的管状、烟囱状、面包圈状、板状和块状的自生碳酸盐岩产出,它们或孤立地躺在海底上,或从沉积物里突兀地伸出来,来自喷口的双壳类生物壳体呈斑状散布其间,巨大碳酸盐岩建造体在海底屹立,其特征与哥斯达黎加边缘海和美国俄勒岗外海所发现的“化学礁”类似,而规模却更大。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外观似冰的白色或浅灰色固态结晶物质,因其成分的80%~99.9%为甲烷,这些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记录了富含甲烷流体的类型、性质、来源、强度变化及其与海底可能存在的水合物系统的关系等情况。   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借距工作区最近的中国香港九龙的名谓,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其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编辑本段]中国绘制可燃冰的商业开发路线  按照战略规划的安排,2006年—2020年是调查阶段,2020年—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2030年—2050年,中国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编辑本段]日冒险开采可燃冰 可能造成海沟崩塌  如今,迫于发展需求、急于改变能源依赖他人局面的日本把目光投向了海底沉睡的“能源水晶”——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它是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在日本附近平静的太平洋海面下3000英尺,数以亿吨的可燃冰正等待被人们利用。日本认为,如果这些资源能为日本所用,将大大改善它依赖从中东和印尼进口能源的困境。据初步估算,这些“可燃烧的冰块”可供日本全国14年之用。但开发这些未明资源的同时,有一个关键问题必须应对:环境保护。  日加合作开采“可燃冰”  在本州岛海岸线30英里外,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蕴藏量惊人的海沟:在海沟里的甲烷呈水晶状,大约有500米厚,总量达40万亿立方米。这个储量尽管还不能与沙特或者俄罗斯的石油资源相比,但也足够日本用上一阵了。日本科学家们对这一结果很是兴奋,他们表示将尽快拿出合适的方案开采这些被遗忘的资源。  相比日本,拥有广袤海洋资源的加拿大可谓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他们通常采用“降压”的方法开采此类冰冻资源,即先在冰层中打许多很深的孔,然后借助大量抽水机降低打孔带来的重压,从而让有用的甲烷气体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慢慢浮至人力便于提取的深度。日加两国科学家决定合作,采用这个最有效的办法开采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现的资源。  日本政府很快同意了这个开采方法,先期的演练工作已在今年4月完成,其余各项测试将在2008年初完成。  开采面临许多未知威胁  向日本招手的除了巨大能源,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危险。比如,在“降压”方法的第三个步骤,降压让大量的甲烷气体慢慢浮上海面,这些温室气体的出现会对全球气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日本政府也对此表示,他们一直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问题,绝不会为了能源牺牲环境,他们已安排许多先期测试以防万一。  这还是开采成功后的顾虑,在开采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未知威胁。科学家们提醒日本政府在开采中必须警惕海底的海沟崩塌。表面平静的海洋底下究竟在进行着哪些变化,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果开采中一个不小心造成目标海沟坍塌或是类似于泥石流的灾难,不仅会给开采国带来巨大人力、财力损失,由此泄露的大量温室气体更会让世界担忧。  此外,大规模地在海底钻孔、安置各种设备无疑会让鱼类远离海岸,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们的收入自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日本的渔民已经表达了这样的担忧。[编辑本段]划时代意义:我国发现巨量可燃冰  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亿吨油当量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09年9月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要从“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为什么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减压使气体从水合物中分离出来?_百度作业帮
要从“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为什么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减压使气体从水合物中分离出来?
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下结合成的一种水合物,它们之间的化学键很脆弱,只要外界的条件改变(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就会断裂,可燃冰中的甲烷与水就会分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