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滩宝应中学2014届毕业照第2014年9(3)班毕业照

上海市光明中学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光明中学1962届高二(7)班毕业50周年纪念册&&&&&&&&&&&&&&&&&&&&&&&&&&&&&&&&&&&&&&&&&& 上海市光明中学1962年高二(七)班
&&&&&&&&&&&&&&&&&&&&&&&&&&&&&&&&&&&&&&&&&&&&&&&&&&&&&&&& 毕业50周年纪念册
&&&&&&&&&&&&&&&&&&&&&&&&&&&&&&&&&&&&&&&&&&&&&&&&&&&&&&&&&&&&&&&&&&&& 2012年5月
&& 光明中学62届理工班高二(7)班毕业照
&&&&&&&&&&&&&& 毕业照名单
前排左起:顾明霞、奚萍、陈忆秋、王子文、杨德俊、王银生、卢崇容、赵宛华、杨丽君、任燕华
二排左起:沈仲智、杜佩君、孔佩芬、冯慧玲、赵关娣、石蓓蒂、冯金宝、胡慰慈、唐月青、王阿妹、张霞凤
三排左起:陶谦伟、盛伯良、仇关根、黄群声、楼鹤宝、邹森、李& 青、徐炳忠、汪国平、夏孝⒄怨刂
四排左起:翁耀宗、戴福玲、顾忠雷、胡世礼、徐恩平、周展雄、徐东N、张有富、姚观铨、沈永林、江智耀、郑良元
五排左起:f军亮、郑伟良、吴惠珊、翁志勋、刘元芳、王汉民、杨宏钧、王建华、陈小隆、臧威宜、廖博真
一、母校回忆
1、母校光明中学理工班成功的教学试验
――62届理工班高二(7)班学习和成长记实
2、理工班教学生活的追忆&&&&&&&&&&&&&&&&&&&&&&&& 赵宛华
二、人生故事
3、从母校理工班高二(7)班飞出来的世界级生物芯片专家
&&&&&&&&& &&&――杨宏钧同学成长之路
4、从优秀班长走向优秀中学校长
&&&&&&&&&&&&&&&& ――翁志勋同学事迹介绍
5、“光明”给我的前程洒下了一片光明!&&&&&&&&&&&& 汪国平
6、人生也似“考试”&&&&&&&&&&&&&&&&&&&&&&&&&&&&&&&& 顾忠雷
7、此心光明& 不尽感言&&&&&&&&&&&&&&&&&&&&&&&&&&&& 刘元芳
8、年少的记忆& 一生的骄傲&&&&&&&&&&&&&&&&&&&&&&&& 陶谦伟
三、感怀随笔
9、杨宏x几次来信集萃
10、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抒怀&&&&&&&&&&&&&&&&&&&&&& 唐月青&&
四、50周年纪念筹备花絮
附件1:上海市光明中学62届高二(7)基本情况
附件2:上海市光明中学62届高二(7)班通讯录
一、母校回忆
1、母校光明中学理工班成功的教学试验
――62届理工班高二(7)班学习和成长记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狂热的大跃进稍呈退势,上海教育界志士仁人努力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上海市安排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学开办二年制的理工班,开展文理分科的教学,为国家加快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母校光明中学参加这次试验活动,从1960年入学的高中新生中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大体分了一部分数理化成绩稍好一些学生组成了2个班,即62届理工班高二(7)、(8)班。如今50年过去了,作为参与试验的学生方,非常想了解官方对这次试验的评价。执笔者进行了资料查阅,上一轮上海市普教志编写任务至今未能完成,失去了最有可能、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查阅了黄浦志、光明中学网站等,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查阅上海通志教育卷,仅有“……没有具体的记载。于是知道理工班是50年前发生的空前绝后的一次试验,但也是悄然无声的一次试验。母校这次教学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母校的领导和教师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精力,并寄予了很高期望,理工班的学生都作了努力,是最大的受惠者,每个人以后的人生成长和事业成功无不得益于这段不算太长而有些特殊的学习生活。基于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对这段平常又不平凡学校生活的回忆,及为了完整披露这次试验的史实和成果,我们62届理工班高二(7)集体回忆了当时的教改经历。
一、理工班的师资配备
绝大部分来自一般平民家庭,有不少学生家境比较贫苦。理工班分班也最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和教学功底深厚的师资组合在一起,为理工班提供一个强有力、当时属一流的师资支撑。
宛华老师是高二(7)跟班的班主任和物理教师,她曾经担任过母校的教导主任,获得了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现已退休。在我们的记忆中,她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是学生和c可亲的、知心的大姐姐,她教学认真负责,对同学热情关心、细致体贴,一视同仁,经常和同学在一起活动,愉快交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一些学生曾经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甚至有的学生因家境贫苦引起退学问题,在她的悉心努力和帮助下,都得以妥善解决。大家回忆中,她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教学中,无论白天、晚上还是星期天都坚守在学校学习备课,还可以随时为学生答题解难;她永远微笑面对学生,好像从来没有发过火,即使最调皮的学生违反教学纪律,也总是细声细气,耐心教育,但是她从来没有放松教学要求,班级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她善于依靠组织学生干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组织安排每项教学或课余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果,体现了她的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实干精神。她的教学特点严谨、简洁、明了,她不喜欢拖课,不喜欢没完没了地反复讲述,不喜欢题海战术,听她们的课,容易懂,做的作业量也不多,似乎也不难,然而觉得学的知识很牢固,对付考试也容易。这是很高的教学境界,当她的学生是一种幸福。
郑谷兰老师是高二(7)跟班的语文教师,具有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被评为特级教师,在母校担任十余年的副校长。我们体会,他的教学方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尽快掌握运用语言基本能力,并引进文学殿堂,提高文学鉴赏力和人文修养。他的课永远生动活泼,有生气,有内容,有许多笑点和亮点,他有许多方法,而且不断有新的招式,把容易使人晕晕欲睡的语文课变成最受学生欢迎、自始至终能认真听讲的课程。记得有一次,上午第三节课是体育课,第四节是语文课,因处于国家自然困难时期,学生普遍营养不足,上语文课时,学生都显得疲惫不堪、精神不振。郑老师发现后,结合课文讲解,绘声绘色、边说边演地介绍了京剧金钱姹扯怨壑谕蝗蛔淼某龀》绞剑幌伦尤醚崞鹁裆峡危⒘煳蚩挝目顾嫉木睢R惶糜镂目涡枰嵘竦拇问芏啵魏卧俸玫恼惺剑诙问褂玫墓πФ伎赡芑岫讣酰吮苊庹庵智榭龀鱿郑郑老师花了很多苦功夫,招式层出不穷,并巧妙地组合应用,让每堂课都非常精彩。通过讲课的形象化、艺术化,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智,是他教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这样做是很累很难的,需要要耗费老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是对老师教学功底和语言智慧的严峻挑战,能这样做,是他对学生高度负责和对语文教学工作真心热爱。2年制的理工班最大困难在于语言能力的速成,郑老师的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很快熟练掌握说理抒情的语言能力,也成为这些学生受用一辈子的本领。62届高考只考作文,议论文题目为“不怕鬼的故事”,抒情文题目为“雨后”,两者选一,语文考试同样成为理工班学生充分发挥语言才能的优势领域。
陈忆秋老师是高二(7)跟班的代数教师,教学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有条不紊、逻辑严密、丝丝入扣、板书流畅,有效地帮助学生破解难点内容,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她担任副班主任,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至今不少同学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和细节。化学老师朱明霞、几何老师邓文华、俄语老师周聪、体育老师王文翰、王志文等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限于文章篇幅,不能详细介绍。我们对老师们有一些共同的印象,如理工班所有老师似乎从来不因病、因事请假,理工班的学生永远享受不到老师请假、学生放羊的“快乐事”。后来,我们才体会到了,谁都可能生病,谁都会因私事请假,是这些老师们克服个人许多困难坚持上课,为了不给我们理工班拉下一堂课。再如,理工班每堂课,老师都是精神抖擞,讲课很认真,每堂课的内容和讲授的方式设计得很巧妙,效果很好,我们特别容易掌握。后来我们有了工作经历才深切体会到老师们对每堂课都作了大量的准备,每堂课认真讲授,每堂课都凝结了老师对学生的负责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当时师生间不存在任何功利因素,老师们这样做完全出于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完全是无私奉献,把自己生命的光和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受到的最好的、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理工班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
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是理工班试验成功的重要条件。理工班的教学安排看似平常,实际非常有效的,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高考形势,非常符合教学规律,这一安排,集中体现了母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智慧、经验和一番苦心,也是母校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严谨踏实的教学风格的集中表现。
理工班采用教材全部为普通高中采用的教材,历史、地理、生物课不上,多出来的课时为数理化课程所用,加快数理化教学进度,两年学完高中期间全部的数理化课程。由于师资等原因,学校只能开设俄语课,高考范围为高一、高二课本,当时高考语文只考作文,因此外语、语文教学进度安排同三年制班级,只学习到高二课本,高三的课本不再学习。政治课、体育课安排也是如此。体育课确保每周2课时,坚持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据进入高校的学生反映,这样的课程安排并没有对学业深造和人生设计带来任何困难。
理工班所有教学任务在第四学期第十周完成,第十一周开始高考复习,至第二十周,全部高考内容系统复习了一遍,此后学生自行复习迎考。同校62届高三学生最后一学期,几乎全部用于复习,有些课程可能复习两遍以上。理工班学生基本不受他们的影响,根据老师的安排进度进行全面复习。理工班仅使用本市教育部门提供的最基本的复习提纲,不采用任何其他教辅资料,布置的习题数量有限,全部在课本和指定的复习提纲中,不猜题,不押题,不搞过度强化的习题或作文训练,不反复进行模拟考试。大部分学生反映,复习不是太紧张,没有出现长期复习到深夜、影响睡眠、影响健康的高考异常紧张阶段,也没有出现到处打听招生消息、打听高考试题的焦虑不安的情况,考试也比较自然顺利。
学校努力不加重理工班学生的学习负担,平时和高考复习时课时安排与3年制班级一样,不额外增加课时,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坚持不在休息天和假期补课。理工班与三年制班级的学习节奏和强度大体一致,理工班学生没有感到额外的学习压力,平时极少有人反映作业做不完,遇到考试大多不紧张。理工班的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一些学生成为学校男排、击剑队、女篮的主力,在体育锻炼上花了较多的精力。学生普遍开展课外阅读、文艺活动,思想活跃,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和周围发生的各种问题。班上也有少数人对文艺有特殊爱好,花了较多时间。大部分体育、文艺骨干学习成绩都很好。理工班政治活动和劳动锻炼安排和三年制学生完全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入学前先安排去下厂劳动,开学后第一周又去下乡劳动。在高二的时候,还承担了全市国庆游行团体操任务。这段时间处于国家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政治活动和劳动锻炼总体安排较少。
理工班学习氛围很浓,学生很自觉,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认真刻苦,课堂纪律很好。学生有信心,坚信按照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安排,学习质量不会输于三年制学生,高考竞赛中不会落败,没有学生因担忧学习时间短学不好而提出转入三年制班级。学校提倡教学以老师授课为主,老师要精讲少讲,让学生有较多时间发言讨论。此时,理工班学生尤其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讨论热烈非凡。老师想了许多办法,引导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深入钻研的学习风气,如每天出一道数理化习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等。同学间虽有竞争,但比较健康单纯。学生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希望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成为国家建设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高中年代是长身体的年代,恰逢国家自然困难期间,副食品和其他物资供应极差,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因此放松学业,影响师生与国家共呼吸,与人民同命运的决心,影响学生对为国家做贡献的抱负和理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十分融洽,教师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尊重教师,相互团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倾向或习气,学生有正义感、责任性,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风气。至今,许多同学表示十分留恋这段充实美好的学习生活,觉得期间师生和同学之间关系特别真诚和谐,非常感人。
三、理工班经受了严峻的高考检验
1962年是这段时期内高校录取人数最少的一年,根据上海通史教育卷提供的数据,上海市1962年高校录取人数比1960年减少52.3%,比1961年减少15.0%,也比1963年少了17.9%。由于大跃进时期本市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962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处于高峰阶段,理工班提前毕业,进一步增加高考应试人数。这一年高考录取形势变得特别严峻,母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两个理工班的高考成绩真正捏了一把汗。终于等到了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在许多中学拿到的录取通知书很少的情况下,母校的6个毕业班包括两个理工班都拿到相对较多的录取通知书。如我们高二(7)全班49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到此时,老师和部分学生们松了一口气,母校的教学和理工班的教学试验的成绩很好。
高二(7)班当年第一、二录取通加上第二年录取的人数,全班录取比例高达76%。其中交大4人,同济4人,复旦3人,华东师大2人,华东化工(现华东理工)2人,华东纺织(现东华大学)2 人,上海外语2人,还各有1名同学分别进入了西安交大、南京大学、上海一医大、北京轻工、南京工大(现东南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运(现大连海事)、合肥工大、北京邮电等高校,还包括提前录取的二军大3人,班上年龄较小的同学几乎全部进入重点大学,年龄最小的两个女同学同时进入交大。两个理工班高校录取率与母校的3年制毕业班相仿,重点大学录取率都高于母校的3年制毕业班,据不完全了解,母校理工班高校录取率高于黄浦区、卢湾区、南市区等许多区的重点中学(包括理工班),逼近全市几个最著名中学的录取率。以后听说,这一年是母校高校录取成绩最辉煌的一年。
没有被高校录取的学生中,大部分仅仅因为当年高考竞争太激烈或者临场发挥不够理想等原因,失去进高校的机会,如果在正常的高考竞争条件下,高二(7)的录取率将会更高。其次,这部分学生依靠母校给予知识和能力,很快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进入了社会各种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为母校增光。&&&
进入高校的学生得助于理工班知识教育、人生教育,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虽然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折磨,也经历了市场经济竞争的洗礼,但通过各自的奋斗,都取得了成绩,其中有的成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有的成为著名高校的教授,有些成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重要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专家,有的成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有些成为中学优秀教师,有的评上了特级教师、还担任重点中学校长等,进一步证明理工班教学试验的成功,也表明了母校领导和老师、理工班的同学们在特殊年代中的一次教改试验中通过共同努力为本市教学史上创造一个精彩的特例。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所在。如今,看到教育界太多的不正常现象,我们心情十分沉重,还原母校理工班教学试验成功的案例,总结理工班成功做法和经验,是对母校老师们无私贡献和崇高精神的礼赞,是对母校优秀的教学传统的颂扬,也是为现在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和参照。希望我们的回忆能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执笔:沈永林,已根据部分师生的意见修改)
&&&&&&&&&&&&& 2、理工班教学生活的追忆
&&&&&&&&&&&&&&&&&& 赵宛华
我有幸担任62届理工班高二(7)班跟班班主任和物理老师,完整地经历了这次成功的教改试验。2011年11月19日,原高二(7)班部分同学商量高中毕业50周年校友庆典活动筹备事项,我应邀参加。想不到,没过多长日子,从网上发来了高二(七)班毕业50周年纪念册,内容十分全面:有全班同学和部分老师的毕业时合影照片及相关资料,我帮助纠正几位师生名字上的差错,补充了几个遗忘的老师姓名;也有几位同学人生道路和工作业绩的回忆或介绍,我看了后很高兴也很自豪;还有一篇完整记载62届理工班高二(7)班学习和成长记实的回忆文章,我提出了修改意见。这篇回忆文章让我又一次沉浸在理工班的美好教学生活的追忆中,于是,浮想联翩,感慨不已,一吐为快。
为了全面地、真实地还原高二(7)班学习生活,执笔的同学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行回忆和思考,并从网上和其他地方查阅资料,征求了班上不少同学的修改意见和细节记忆,因此文章情况全面,事实真切,内容丰富。文章是这些学生结合在长期教改风雨中亲身经历和感受,怀着对教育沉重现状的担忧,重新审视、思索、评估50年前他们参与的一场教改试验的内容、实质和意义,因此,文章中有不少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语句,对现在的教改很有参考意义。他们这种尊重历史、关切现状、认真思考的精神十分可嘉。
文章强烈流露了学生们对母校的热爱、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的依恋,我阅读后深为感动。其中对我个人的描述,自认为有些过誉,为此作些补充。实际上接受班级时,我还是毕业仅几年的青年教师,第一次担任高中班级的班主任和高中物理教学,缺乏足够的方法和经验,理工班学制短,更感到压力和责任,我只能加倍学习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学校领导非常关心理工班的教学,在班级管理上,委派教导主任张炎林老师深入我班进行具体辅导,他工作非常细致,和我一起进行家庭访问,一起做学生思想工作,还担任了一部分政治课程。教学上,学校让我向有经验的罗静安老师学习,她担任另一个理工班的物理教学,我采取跟班随堂听课的形式向她请教学习,她毫无保留地指导我教学,使我业务进步很快。理工班的两年中,我经常深入班级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交流思想,尽可能和他们一起活动,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或生活的困难,师生关系融洽,打成一片,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也是我带高二(七)班取得一些成绩的重要原因。
文章强调了理工班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我要补充的是理工班的教师是普通教师,说清了这两个前提,才能认清理工班教改成功经验的真正意义和推广价值。我个人认为,理工班教改经验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调动教师的教学责任和创造性,精心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再如遵从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特色,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等。
我已退休多年,回顾我的教学生涯,理工班两年我的压力最重,付出最多,回报最大,感触最深。我不仅业务进步很快,而且与这届学生建立了最亲密的师生关系。迄今为止,班上许多同学姓名和音容笑貌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长期以来,不时有高二(7)班的学生到我家探望或电话信件问候,我搬了几次家,仍是如此。有些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回沪,不忘抽时间看我,使我特别感动。而高二(7)班的各种聚会活动,经常邀请我参加,只要我可能去,甚至推掉其他活动,我一定要参加。有不少同学对我说,在他们十几年的受教育阶段中,最难忘的是理工班两年,因为,这两年是学习生活受外界不正常干扰最少、学习最有效最愉快、师生情谊最深、同学关系最真诚的两年。理工班教学生活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美好的回忆,值得永远纪念。
二、人生故事
3、从母校理工班高二(7)班飞出来的世界级生物芯片专家
――杨宏钧同学成长之路
东方网2000年11月5日专稿《候鸟往返飞难舍故乡情》,集中报道了一批留学国外的学者像候鸟定期飞越大洋回到上海,为上海发展作着贡献,第一位介绍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著名生物芯片专家杨宏钧博士。“国际人才交流”2005年第4期发表长篇人物特写“杨宏钧:永不言弃”,详细记述了他艰苦且成功的学术与人生的追索路径。这位世界级生物芯片专家是从母校光明中学理工班高二(7)班飞出来的,他是母校、老师、同学的光荣和骄傲。本文将着重介绍他的成长历程和对祖国的贡献。
一、他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形象
1960年母校开办二年制的理工班,进行文理分科制的教学试验,在校领导、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出现非常理想的教学氛围,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成绩突出。如高二(7)班当年和第二年高校录取率达到76%,明显高于许多其他学校,远超出当时全国平均升学率5%的比例。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动乱“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打乱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友谊、情感都破坏了。受这种不正常的大乱和破坏的影响,至今,班上一半同学未能取得联系。据已掌握的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同学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学业后,在曲折复杂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其中不乏事业成功者和学业建树者,但缺少重量级人物。杨宏钧同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遗憾。
2011年秋,近50年与同学音讯不通的杨宏钧突然出席在老师和部分在沪同学的聚会中,皓首相对,音容依然,唏嘘不已,感慨万分。杨宏钧同学介绍了他高校毕业后受到苦难和他的抗争;改革开放后在学业和事业上奋斗和取得的成就;以及现在从事的工作。他说,他的成功得益于各方面的帮助,包括理工班一段珍贵、难忘的学习生活,感谢母校的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对他也表示了由衷的祝贺。此次会面后,高二(7)班郑重地向母校校友会办公室推荐,要求《光明之友》纪念特刊发表杨宏钧同学事迹的稿件,并作为明年举行的62届高中毕业50周年校友庆典活动上演讲内容。
为了组织稿件,高二(7)班班主任老师和部分同学交流、回忆了学生时代的杨宏钧同学的印象。班主任w宛华老师说,他1946年出生,是班上最小的学生之一。当他收到光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刚度过他的十四周岁的生日。所以,进高中时还可以戴红领巾。当时个儿不高,还是大孩子模样,非常可爱,但有点调皮,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爱学习,守纪律,有朝气,有理想。特级教师、曾经的重点中学校长、原高二(7)班班长翁志勋说:他(杨宏钧)不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肯定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他是不追求分数而是追求成功的、最聪明的、最有潜力的学生。还有同学说,他不是班干部,不是班上的活跃分子,他很真诚随和,性格开朗,喜欢与同学交谈和游玩,学习认真却很轻松,思想活跃却不走极端。
这些回忆表明,杨宏钧同学在学业、事业发展上的许多优秀潜质在高中阶段中还没有充分表现。但是,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理工班集中了当时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氛围,有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理工班教学尊重教学规律,爱护学生身心健康,不搞填鸭式教育、疲劳轰炸、习题大战等做法,对学生全面发展以致将来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创新建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宏钧同学成长历程还告诉家长和老师,教育不能拔苗助长,让学生保留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二、永不言弃的奋斗之路
根据网络收集的资料,杨宏钧从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世界级专家的过程,充满了许多艰辛和挑战,有许多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也遇到了一些难得的机遇。但他不惧艰辛,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谱写了不平常的人生。下面按时间顺序进行简单介绍。
1968年,杨宏钧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潍坊一家化肥厂,最初的工作是烧锅炉,和工人一起睡硬木板一起啃窝窝头。这些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上海的青年学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也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是巨大的挑战。他咬咬牙齿,挺了过来,几个月后,锅炉烧得很好,于是,调到各个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有机会了解每一个部门的生产流程。两年以后,成为了厂里的生产总调度。代理厂长行使职权。
文革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原山东大学的校长邓丛豪教授。在老校长的鼓励下,杨宏钧同学准备投考他门下深造。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的考试。此时,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外贸公司工作的父亲和担任居委会主任的母亲,因文革期间遭受到长期折磨,双双瘫痪在床上。在取得山东大学谅解后,他准备应考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以便回沪照顾父母亲。准备考试时,发现大学期间的习题完全看不懂了。考试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平时,他七点不到就要到工厂里工作,下班回来已经晚上九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把铺盖搬到办公室。劳累了一天后继续复习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此时,他已经32岁了,已有了家庭,为了改变人生,他以生命在拚搏。
离考试还有三个月.华东理工突然通知这一年不招收学俄语的学生.原来学俄语的杨宏钧要想考取该校研究生就只能改考英语。于是,他跟着广播自学,从简单单词、语法学起,在短短八十天内,他通过拼命的自学,就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这又一次显示了他挑战人生的勇气和决心。后来,杨宏钧考研的志愿改为交通大学。1979年8月,杨宏钧以高等数学满分,物理化学97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半后,研究生毕业,他到浙江工学院(现在的浙江工业大学)任教。
1985年夏天.经浙江省教委的推荐和批准,杨宏钧赴美深造。在德州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里.他求学于美国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电化学之父”Allen J. Bard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人生转折的重要机遇。Bard教授以严著称,在他门下.要想通过博士的答辩,至少要用英文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四-五篇论文,比一般教授多一倍。此时,杨宏钧已年近4O,又重当学生,英文基础不是很扎实.困难重重,于是他加倍发奋努力。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而且数年如一日,天天如此。1991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他已经在其领域里的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成为Bard教授门下最高产的毕业生,同时也成为行业内争夺的人才。
1991年12月,他作为高级研究员就职于美国IGEN公司,马上担负重任,主持研制了第一台基于电化学发光的自动诊断分析仪器,实现了电化学发光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这项工作仅用半年完成,充分显示了他在探索生物技术和开发产品方面的能力。在此之前,公司用了五年时间没有实现。该技术现在已经被瑞士的Roche(罗氏)公司买断,产品行销全世界。罗氏公司也凭借电化学发光技术的优势,已一跃而成世界诊断工业的老大。
1994年12月杨宏钧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最高级别的“自然”杂志生物技术专刊上发表论文全面介绍电化学发光理论和技术。他在发表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已经把理论概念转变成一个遍及全球的产品和技术,这种做法在科技开发能力非常强劲的美国也是非常难得的。论文发表表明他在美国学术界、工业界已取得了重要地位。
生物芯片属于当今国际快速发展的尖端科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起步, 1992年世界上第一块基因芯片闻世,显示了这一新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有远见的研究机构努力物色优秀科技人才进入这一领域,杨宏钧成为他们重点邀请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95年,杨宏钧正式进入生物芯片领域,在 GENOMETRIX公司担任研发副总裁,全面负责生物芯片的研发工作,这标志着他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也表明中国留学生打开了走向美国企业高端决策层的大门,他是美国涉足该领域较早的科技人员,尤其是较早的中国人。半年后,因美国议会否决了克林顿政府的1996年度财政预算,公司失去政府资金支持被迫倒闭。很快,加州的NANOGEN公司聘请他担任化学部主任,继续从事生物芯片研究工作。他成功带领他的科研队伍研制出用于电极表面的高分子涂层.从而使电场控制DNA分子运动的技术变成可能。
1998年初.杨宏钧回到马里兰州,在GENE LOGIC公司担任基因芯片部主任的工作.并开发了灵敏度更高、反应性更强的三维芯片。
2001年.GENE LOGIC公司将杨宏钧所在的部门分离了出来,独立成立公司。但是“9.11”事件发生后,给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杨宏钧成立新公司,增添新的困难和挑战。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他成功地获得了包括通用电气公司(GE)和西门子公司(Siemens)在内四家公司大约1 500万美金的资金支持.创建了MetriGenix公司.并担任技术副总裁。
到此时为止,杨宏钧在光电化学、表面化学、诊断仪器、生物芯片、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以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学术能力,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生物芯片和生物医学专家的基础。他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和科研设施,具有可靠的资金保障渠道,继续在这个国际上最尖端的领域里保持领跑优势。他经常参加重要的国际生物芯片或生物医学学术研讨会发表演讲。他还在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兼职,如2006年受聘为早稻田大学医药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正教授。他的专业成就和研究进展早已引起祖国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杨宏钧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进入美国的中国学者之一,由于他的努力,他创造了许多中国学者的第一:他是中国学者中第一个在“自然”杂志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的人,发表日期是1994年12月,科技部的统计国内学者第一次发表“自然”文章是1999年;第一个在临床自动分析诊断领域作出重大创新的中国人;第一个中国科学家进入生物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第一个中国科学家进入美国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在美国工业界,为了保守商业机密,一般不轻易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即使如此,杨宏钧发表的文章仍有30多篇,取得5个重要的美国专利。
人们会问,是什么精神支撑他走过这一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他自已的说法是,他不喜欢安生,喜欢折腾。这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俏皮的回答。也许,归纳为“勇于攀顶、敢于创新、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更为恰当。这种精神实际是科技工作者重要的素质修养,希望母校在培养学生时引起重视。
三、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杨宏钧同学曾经通过东方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海外的留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祖国的发展做点事情。我们渴望不断地把在海外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为国内的育人事业做点什么。”这几年也是这样做的,他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以及他掌握的各种资源为祖国生物芯片和生物医学领域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杨宏钧在美国发展自己的事业的同时,十分关注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从1995年起,他几乎每年回国做学术交流和访问合作。中国生物芯片研究始于年间,技术和人才极为缺乏。2001年,上海交大投入5000万元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Bio-X科学研究中心”,要求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Bio-X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中心”首批建立的机构包括 “DNA芯片制造与应用研究室”,校方邀请杨宏钧负责研究室的组建工作,在他帮助下,研究室开始引进生物芯片制造技术,培养人才,开始基础研究。同年,杨宏钧博士作为美国工程师代表团成员,受到朱F基总理的接见。
为了实现中国生物芯片产业跨越式的发展,国家决定投入大笔资金,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迫切需要从国外引进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具体主持这两大机构的筹建工作。2002年12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博士在访美期间,特意和杨宏钧同学在华盛顿机场上会谈了近半小时,真诚和热情地邀请他回国工作,宏钧同学欣然接受邀请。&&&
2003年3月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工建设,需要他到位全盘主持筹建工作,当年4月正是国内SARS最严重的时候.也迫切需要他参加相关的技术攻关,他义无返顾地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回国创业的新征程。归国后的杨宏钧担任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的副总裁、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执行)。上任第六天,就组织团队和协作单位为SARS的快速诊断和未来数年内的应急反应开展科研工作,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为防治SARS作出贡献。
从此时起到2006年4月,在他主持中心工作期间,完成了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组织和培训了技术队伍,主持领导了863计划生物芯片专项,首次开创了用生物芯片为跨国公司做技术服务的新商务模式,推动中心以基因组学为主要应用对象,以个体化诊断、疾病诊断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等应用性芯片开发为目标,以高通量、大规模和高信息化的基因表达、基因检测等技术为主要内容,加强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在他的支持下,中心与全球最大的生物芯片公司、国际制药巨头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5年,天津生物芯片公司在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温家宝总理亲临公司视察工作。公司为了加快发展速度,于2006年6月-2007年5月间,特聘杨宏钧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的商务开发和对外服务工作,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人脉资源使公司的对外服务项目逐步增多、范围逐渐扩大,并且运用其企业管理经验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适当的改组,使得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更加接近于国际化,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为开发区和天津市在生物技术的服务方面创立了品牌。为此杨宏钧获得泰达06年度杰出贡献奖。
近年来,不少国家加快核酸干扰技术与核酸干扰药物的研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可能引导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界的一次革命。2007年7月,杨宏钧和一批留美旅美华裔科学家和海归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在苏州创立苏州圣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其目标为建成在亚洲的应用核酸干扰技术进行靶向药物开发的龙头企业,杨宏钧先后担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兼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他开始了新的征程,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为祖国生物医药发展作出贡献。他以丰富经验促进企业起步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2009年4月该公司获首届长江三角洲创业创新比赛大奖。
杨宏钧在努力向国内介绍和引进国际先进医学技术的同时,还热心地向国际学术界介绍国内医药研究上取得的成绩。2012年1月26日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宣布,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王振义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是中国著名血栓和止血专家。陈竺曾经是王振义的学生,目前为中国卫生部部长。王陈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大约25%跃升至95%。这是中国在癌症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次被国际上权威性最高的专业机构所认可,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国内许多报刊网站争相作了报道。这次获奖是由杨宏钧同学发起和推动的,2011年 9月16日他给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获奖提名,2012年初,他接到通知,准备随时回答评委的提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几乎是全票通过他的提名。
事后,他感到特别高兴,特别激动,觉得他为国家又做成了一件大事,他希望这一辈子还能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成几件大事!目前,杨宏钧同学已近66周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希望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和在促进中美两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中作出更多贡献和成绩,实现他这一辈子还能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成几件大事的愿望。(编写:沈永林)
4、从优秀班长走向优秀中学校长&&&&&&&&&&&&&&&&&&&&&&&&&&&&&&&&&&&&&&&&& ――翁志勋同学事迹介绍
在纪念光明中学62届理工班毕业50周年之际,我们在感恩学校、感恩老师的同时,希望学生中间有人为继承发扬母校优秀教学传统作出重要贡献,高二(7)班班长翁志勋同学为大家还了这个心愿。翁志勋是我们这批学生中间的优秀代表,他学习刻苦,讲究方法,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他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学校排球队、击剑队的队长,喜好阅读和书法;他为人诚恳,为事稳妥;他尊重师长,友善同学,在老师中有很好的印象,在同学中有很高威信,公认为优秀班长。当年,他以高分考入了复旦数学系,我们期望他将来会在数学界大放光彩。但是,以后发生的文革严重破坏了我国基础学科研究,也中断了他的数学专业深造之路,他成为一名普通中学的数学老师。几十年来,他在中学教学中干得轰轰烈烈,成为一名优秀中学校长,成绩卓著。最近,因自谦他仅提供了一份简历,只能利用现成资料进行介绍。2001年,光明中学在庆祝一百一十五周年校庆之间编写了《光明的骄傲――校友风采录》一书,及青浦区实验中学网页,都对翁志勋进行介绍,内容有些不同,现归并如下:
翁志勋,1945年生、原籍浙江嘉善西塘镇。1957年进光明中学就读初中,1960年获上海市第四届中学生数学竞赛初三组第十八名。1962年毕业于光明中学高中理科班。在校期间曾任校排球队、击剑队队长(指导老师王文翰)。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校期间曾任复旦大学学生会委员、体育部副部长。大学毕业后在青浦区(县)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凡四十余年。曾任青浦县中学副校长,1987年9月至2001年4月任青浦区实验中学校长,后任青浦区教育奖励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1993年至2007年曾兼任青浦区政协副主席,主持编写《话说青浦》、《当代青浦籍名人录》。还曾担任青浦区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上海市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导师、青浦籍名人档案史料征集组组长、青浦区数学学会副会长,青浦区书画协会顾问等。七十年代末,他与顾泠沅,邵长生发起筹建青浦县数学学会,曾任副会长。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89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他1978年调入青浦县中学任教高中数学,所任历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均超市重点中学均分,在学生与家长中获得好评,在县内传为佳话。
&1978年在青浦县中学任教数学时起开展教育科研,是青浦县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主要骨干之一。参预了该小组教改实验全过程,并承担了“利用主观判据进行评课”“、“出声想实验操作手册”、“制定分水平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目标的分类、制定和评价”等子课题的研究,获上海市首届普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合作)及上海市第三届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合作)。曾应邀赴保定、西安、海口、柳州、旅顺、铜陵等地讲学。实验小组历经十余年研究,其成果经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的专家研究小组考察认可后,向国内外推广。小组主要著述有《改革数学教学的一项实验研究》、《数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学会教学》等。期间,他还担任了县数学兼职教研员,为县内数学教师作教材分析,科研方法等专题报告十余场。
&&上海市加强初中先进单位,上海市中学体育工作先进学校,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首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普通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他寄语母校:点亮每一学生心中的光明,向社会输送心明达理的有用之才,他以生命之火点亮每一学生心中的光明。人生格言:在奉献是乐,能奉献是福,奉献是这两代优秀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精神本质。&
5、“光明”给我的前程洒下了一片光明!
1957年下半年,我进了光明中学初中班,1960年又升入理工班。 1962年毕业后升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现在回顾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后来进修一年日语的外地大学,十八年的求学历程中,感情最深的母校还数就读五年的光明中学。而至今还经常保持联系和往来的同学,也就是光明中学的校友。
我最难忘却的是: 光明中学正直严谨的学风;德才双馨、循循善诱的老师;朴实无华、情同手足的同学和全体师生员工对教学相长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 这些在我人生最具可塑性的时期,不仅给我在学业上打好以后深造的结实基础,也在政治思想上帮我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德育上培养了我的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我有今天,离不开母校“光明”对我五年的栽培,是“光明”给我的前程洒下了一片光明!
我1968年大学毕业后(因文革推迟一年),分配到沪东造船厂(现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工作。先在东海舰队崇明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4月才正式进厂。
在船厂工具车间当了三年半钳工后,进厂中心试验室从事船舶非金属材料应用研究。
1980年4月至1981年1月六机部日语口语班进修。进修结束后回厂造船研究所(现为设计二所),从事船舶涂装防蚀设计技术工作。2006年退休后,作为集团公司和的技术支撑,还在继续发挥余热至今。
1982年被评为工程师,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96年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至2005年退休为止,在船厂:
先后主持各型军民船舶200余艘的涂装设计工作,共攻克十余项技术难题,为国家节约上千万元。
主持与主编了二十多项企业标准,实现涂装设计、工艺、技术、质量的多项标准化。
开发水溶性室内用难燃涂料,实现了机舱与狭小舱室涂装标准化,提高了涂装作业的安全性,获1996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持开发《计算机辅助涂装生产设计与管理》,缩短每船设计周期约2-3个月;使工料定额更趋于科学、正确,大大提高了工料可控率。该项目的研究成功,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在国内属于首创。 2001年获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979年起先后多年担任《涂料工业》、《上海涂料》、《中国涂料》刊物编委。
1989年起任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造船工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主持和主编行业标准十余项,ISO国际标准立项一项。
1990年2月,船舶总公司成立了涂装技术指导组,被公推为总公司涂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 2000年继任中国船舶工业涂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至今,一直从事推动全行业涂装技术进步的工作。
2003年被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评定为中国造船行业涂装防蚀的学科带头人。
2007年11月被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8年06月被中国船舶涂层检查员资格认证委员会聘为中国船舶涂层检查员资格认证委员会委员。
2008年07月被任命为中国船舶涂层检查员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
从1983年起,参加了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国外技术考察多次,先后多次到过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英国、美国、意大利。学习世界各国的长处,每次回国后都有好的建议和措施,对改变国内船舶涂装技术、管理的落后,跟上世界的先进潮流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和贡献。
尤其是2005年(我已过了退休年龄),由于腐蚀对船舶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国际海事组织(IMO)对压载舱涂层的性能和质量越来越重视。IMO起草了《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英语缩写为PSPC)
该标准给全世界造船带来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对造船管理相对
比较落后的中国,引起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国家频频派出专家参加国际会议.
为制定 PSPC标准,2005年12月我代表中国造船行业参加日本东
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专家会,协调了三国在IMO DE49会上的共同立场;
2006年2月20~24日,我在英国伦敦参加IMO DE49会议,2006年5月10~19日在英国伦敦参加MSC 81会议,讨论标准的定稿.两次会议中,由于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大的利益,致使大使馆两次密报国内政府部门给予表彰。
PSPC 标准正式出台后,为制定标准实施细则,作为中国工业界的代表,我于2007年5月23~24日在韩国釜山参加JWG/COATING第三次工作会议,2007年8月28~30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参加JWG/COATING第四次工作会议,同样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大的利益。
2008年11月12~13日参加了在韩国昌原举行的亚洲造船技术论坛,代表中国造船行业在会上作了《PSPC的应对与建议》的报告。
在PSPC应对工作中,沪东中华成了全集团公司的先导部队,为全行业的顺利应对充当了开路先锋。`
论文著书:
1993年4月《船舶与钢结构的涂装及防蚀技术》由国防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在船舶涂装及防蚀技术领域的第一部系统著作。
1999年1月《船舶涂料与涂装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第1版)2006年5月增订成第2版, 12年来共印刷九次,计三万余册。获石化工业协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2008年主持编写《船舶涂层检查员培训教材》并执笔其中2/3章节。参与编写《涂料手册》、《防腐蚀涂装工程手册》等数部科教书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累计技术著作100余万字。
其中《我国船舶涂装现状发展对策》论文,在1998年常州工业涂料应用国际研讨会上获得二等奖;《船舶涂料与涂装技术》一书,多年来一直为江苏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作为防腐专业的教学课本或教学参考书。
明年,是62届理工班毕业50周年纪念,学校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要出专刊,我的这份汇报除了想表达我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外,也想以此作为向母校交出的一份答卷。
6、庆祝党90周年诞辰---人生也似“考试”
&&&&&&&&&&&&&&&&&&& 顾忠雷
&&&&&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自从九十年前南湖上驶出一叶扁舟起,中国共产党历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长征到浴血抗战,从延安保卫战到三大战役。。。。。。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考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新的“赶考”。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赶考62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 不谙世事的我,从18岁六二届高中毕生到现在一位年近七十、有独立见解的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无数次的“考试”。这一切的成长都是靠党和人民的培养,自己不断的努力和追求而取得的。
&&&&& 一九六二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在光明中学两年制的理工班高中毕业,适逢困难时期,党号召毕业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要求毕业生站出来让国家挑选,经过高考我顺利的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五年零十个月的大学生活,拿着全额的助学金完成了学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968年7月,大学毕业,党号召“到工农兵中去,接受工农的再教育”。我怀着一颗火热的报恩之心踏上社会,愉快的服从国家的分配在上海化工局到浙江军区乔司农场报到,种了一年零九个月的农田,向农村来的同学和解放军干部学习,学会了干农活。直到1970年3月,我离开钱塘江畔到上海黄浦江旁的上海炼油厂报到,这是我的一次考试。进入工厂之际,正值文革期间,本人到催化车间当了一名炼油操作工。我不信当时社会上宣扬“知识无用论”,我相信知识是有用的,而炼油知识是我缺乏的。于是我一方面借了有关炼油化工知识书来参考,一方面向工厂的老工人和老技术人员学习,学习他们的个人长处及实践经验,并积极投入到催化裂化开工中去。在每天上岗之时,提出了许多原来不合理设计的改进意见,为催化一次成功出了一份力。自己在工作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或者书本上有却不详尽的经验,这些经验再与书本知识相对照,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在两年生产实践以后,调入车间技术组设计了Q03两级射汽轴汽器,解决了汽轮机因腹水器真空抽不上,使汽轮机转速提不高的技术问题。从农场的工人到炼油厂操作工,这是人生的又一次考试。
&&&&& 1978.4,在党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下,我调入了设计室工作,从而走上了设计生涯。在最初的设计岗位上,由于大学学习的是锅炉设计制造,从事的都是化工机械和设备设计,虽在车间工作实践学了些炼油化工知识,但最初只能设计些平台扶梯,泵底座,简单的静设备。于是我系统的学了化工机械和设备设计书籍,并在老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积极参加设计实践,订阅了《压力容器》、《化工装备技术》等杂志并结合车间工作实践和设计实践及时写总结性论文,走过理论――实践――理论的道路,从而使自己能跻身于高一等的技术层次,开拓了技术的眼界,增加了我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我后来的技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步伐。
&&&&& 1981年,丙烷改造中一人设计了近20个设备,有塔、混合器、换热器、脱沥青压力容器,为丙烷改造项目出了一份力,质量上乘还获得了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八二年我与北京设计院合作,为催化节能在其烟气管道上安装了烟管式余热锅炉。1982年第六期《炼油设备设计》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在催化装置上安装烟管式余热锅炉回收余热》,之后到2000年退休,在高化公司和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十一篇论文,其中《悬挂式直立设备设计计算》1990年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sure Vessels and Piping》第42期发表。在这些论文中,对一些设计计算实际问题进行了核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许多见解都是于设计规范公布且与设计规范吻合,这些见解都得到同行的好评,引来专家的注意。
&&&&& 1979年,在炼油厂设计院被评为助理工程师,1988年11月上海高桥石化设计院被聘为工程师,1995年11月被光荣的聘为高级工程师。工作中出色的业务能力、较强的业务组织能力,业务进取心强,对新技术新理论敏感,能在短而快的项目及细致深入的设计任务中表现出色并提出独特见解。直至2000年6月退休之际,我从一名熟练的炼油操作工人发展成为一名压力容器和化工机械设计校对审核人员,人生经历的又一次考试,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2000年从工作岗位退休以后,正当徘徊于“如何发挥余热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2001.11我进入了上海科技馆当了一名志愿者;,我领到了上海老科协科普讲师团讲师证,成为了一名科普讲师。我决心在志愿者事业和科普事业发挥余热,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同时也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考试”,相信也将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7、此心光明& 不尽感言
1957年,我11岁考入上海市光明中学,初中3年、高中理工班2年,1962年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我又到大连理工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一晃中学毕业即将50年,愧对母校的是自己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光明中学,是光明奠定了我成长发展的基础,影响了我的一生。
光明照亮了我的人生航道。光明的校风朴实、严谨,光明的老师敬业、正派,师德高尚。我们高二(7)班的班主任赵宛华老师是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她润物细语,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对我们循循诱导,身教重于言教。在光明,我被潜移默化,懂得了做人要光明磊落,懂得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1965年我大学四年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已经是33岁的我在读研究生期间被辽宁省教育局和省团委授予“三好学生”,2006年获得辽宁省高教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光明锻炼了我的协调和工作能力,我在高中理工班当副班长,后来本科、研究生我都担任班长。在大连理工大学留校后1991年起先后担任系总支书记、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其中在研究生院将近10年。任职期间,正值大连理工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我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学位点授权和研究生培养等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光明夯实了我的业务基础。中学5年、大学6年、研究生7年,我能一步步往高深造,与在光明受到的优质教育是分不开的。赵宛华老师条理清晰的物理课、郑谷兰老师潇洒、生动的语文课、陈忆秋老师娴熟、流畅的代数课、朱明霞老师节奏明快的化学课、周聪老师娓娓动听的俄语课,包括初中刘光炜老师开拓思维、引人入胜的几何课成为我脑海中美好的记忆。老师们引导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科学的道路上奔驰。1962年我考入上海交大无线电系,后因社会关系不符合保密条件被调到机械系起重运输专业。在交大我持续着光明形成的勤奋,大部分课程的成绩为优。大学毕业时,赶上“十年动乱”,我被“军管”到广州军区军垦农场劳动“接受再教育”,后又在大连起重机厂铸铁车间当了2年搬运工,直到1972年10月才进入厂办大学任教。即使在这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年代,我相信光明在前。因为教学的需要,我经常复习大学学过的课程,还跟着学员听日语课。1978年,当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当机立断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钱令希先生的研究生,在该校300多考生中总成绩名列前茅,其中日语得到了93分。硕士生毕业留校,我继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后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还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大连理工期间我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参加研制的《固定式导管架海洋平台程序设计系统》获得辽宁省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主持了部、省级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六十篇。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生。
光明培育了我的体育情结。 在光明的5年让我爱上了体育运动。我刚进初中时,正赶上光明中学掀起大力开展体育运动,破纪录的热潮,那些高年级运动员的名字至今还能记得,如袁丽娟创造了当时上海市少年女子跳高纪录。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我们初一(4)班的5个小同学还取得了男子丁组(12周岁以下)的团体冠军;初中期间,我还获得了乒乓球国家少年级运动员、乒乓球国家三级裁判员称号。高中期间由于学习比较紧张,参加体育运动相对就少了,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们的班长翁志勋跟着体育老师王文翰在操场刻苦练击剑的场景。在光明受到体育方面的熏陶,使我对体育充满了兴趣,尽管没有什么成绩,只是在交大时,当过系排球队的二传手,获得过学校系际排球比赛的冠军。现在,我最钟爱的电视节目是CCTV5,对大多数体育项目能说上一二,对体育明星、知名运动员如数家珍,对体育评论员的解释也能分辨出良莠。
借用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赋予光明人的涵义,我要由衷地对母校光明中学说:此心光明,不尽感言!
&&&&&&&&&&&&&&&&&& 8、年少的记忆& 一生的骄傲
&&&&&&&&&&&&&&&&&&&&&&&&&&& 陶谦伟
1957年秋,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步入光明中学初中部。走进校门,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哇!操场好大啊!”,那时的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我的一生,将有个新的开始……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岁月,万千感慨!记得初中二年级正值全国大炼钢铁时期,学校楼顶四周的铁栏杆和精致的大铁门眼睁睁看着被拆除去炼钢铁了;到了初中三年级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食品很少,每天上午第四节课时,走廊里的挂钟是我们目光聚集的焦点。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大家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现在回想起这些,觉得那时的同学情谊是很珍贵的!
初中三年后我幸运地又被光明中学理工班录取了,从此开始了两年的高中生活。回顾这两年的学习生活,好像并不象现在的学生那样紧张,记得当时俄语课,每篇课文都要求背诵,似乎很容易就背出来了。现在想想,辛苦的应该是老师吧,三年的课程两年就要讲完,并且让我们都能完全的消化和吸收,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赵老师、陈老师等老师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给我们留下的却是既严格又亲切的印象,他们的教导对于当时正处在思想成长和学业发展的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记得有一次参加数学竞赛,班上同学的参赛成绩都不太理想,陈老师可能也有一点失望,但是她仍然给我们打气,鼓励我们,告诉我们一次的失败不要害怕,鼓起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现在这件事情已隔半个世纪之久了,但给我的印象还是深刻的。
1962年秋季参加高考,我被合肥工业大学录取了。初秋时节,上海北站,在家人和汪国平、刘元芳同学的送别下,刚满17岁的我懵懵懂懂地登上了远去的列车,开始了远在他乡的异地生活,光明中学五年的学习时光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从此,我的人生开始了新的篇章……
时光飞逝,转眼六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我被分配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工作,但需先到广州军区潼湖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没想到在农场碰到刘元芳,很是高兴!一年零七个月后,在1970年4月我离开农场来到了湖北省十堰市。
这是一个在当时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镇,却成为我一生工作奋斗的地方。第二汽车制造厂下属27个专业厂,他们分布在60公里长公路两侧的山沟里,我被分配到负责汽车装备和维修的专用设备厂机械动力科任动力技术员。七十年代初正是二汽建厂初期,生活条件很艰苦,住的是芦席棚,吃的很简单,但是工作很忙,除了要参与厂内500多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厂区动力系统的建设验收等以外,还要经常参加基建劳动。通过繁忙的工作我感到我们理工班的同学有两个相似的地方,一是比较能吃苦,二是责任心比较强,这两个好的品质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首在机动设备科10年左右的工作中,我熟悉了厂里全部设备的电控部分以及厂区的动力系统,学到很多知识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从1981年开始担任机动科副科长,分管动力设备的运行和维修工作。
1983年初,我被东风公司送到一机部在合肥工大成立的微机应用研究所脱产进修一年。那时微型计算机刚刚开始在企业推广应用,进修学习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对个人能力也是一种提升。1984年进修结束回到厂里后被调到厂内技术科担任副科长,从此,我的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开始转向整个东风汽车公司汽车专用设备的设计和管理。
1986年初,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东风汽车公司也达到年产10万辆汽车的设计水平,此时却渐现汽车专用设备不能满足汽车生产发展需要的问题。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生产汽车专用设备的企业,如果全部依靠国外进口,费用又很高,为此东风汽车公司调集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了东风汽车专用设备研究所,采用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同国外厂商合作生产的方式,来发展国内的汽车专用设备,以满足汽车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我被任命为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1988年,我参加了东风汽车公司组织的美国康明斯发动机生产设备的考察工作,赴美国实地考察一个月,1989年,我们从美国WILSON公司引进技术并合作生产发动机同步装配线,1990年,国内第一条非同步发动机装配线在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工厂顺利投产。经过一系列的国产化后,我们陆续设计制造了多条非同步装配线,在东风汽车公司内部和全国汽车行业中不断地被推广运用。
1992年,我们同德国SCHIERHOLZ公司签订了单轨自行小车运输系统的技术引进合同,同年带队赴德国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经过一系列的合作、生产和技术国产化以后,我们具备了单轨自行小车运输系统自行设计制造的能力,并在东风汽车公司和长安汽车公司等多处得以推广应用。
1993年初,我被任命为东风汽车公司专用设备厂总工程师。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们抓住东风汽车公司和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生产轿车的机会,与法国厂商合作全力开发轿车生产用的专用设备,为神龙汽车公司提供了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轿车生产专用设备。如:同法国AIS公司合作生产轿车车身阴极电泳生产线;与法国BERTHELAT公司合作生产地面雪橇式输送系统;同法国NS公司合作生产的与机加生产线配套的冷却液集中处理系统等等。几年来,在完成各种设备项目的同时,我们也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轿车生产用的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
1996年,我们同德国THYSSEN公司签约,引进气动搬运机械手技术,经过国产化改造以后,这项技术在东风汽车公司和汽车行业中也得到推广应用。
1997年,我被授予“东风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几年来先后获得机电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为我国汽车装备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00年,我获得国家机械工业局颁发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证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1999年我被调到上级部门――东风汽车装备公司任付总工程师,开始着手装备系统内的产品结构调整的新工作,重点发展汽车类产品。2000年年初,我受命开始筹建东风越野车公司,开发第三代1.5吨军用越野车。我们以一台二手美国悍马车为参考,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试验,完成了第一台概念样车,之后参加军方组织的竞标,并一举中标!2002年东风公司和湘火炬公司合资成立“东风越野车公司”,我担任副总经理,次年,完成初步样车交付军方做试验。成功来之不易,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想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不断的前进中取得成绩吧。
之后我又被调到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工作,任规划发展部部长,重点整合装备公司下属分厂的生产能力,发展各种汽车类产品,一直工作到2005年8月份退休。
如今东风越野车公司早已建成投产,生产的“猛士”越野车已批量交付部队使用。时光停留在2009年10月份国庆60周年大阅兵那天,我看到在每个阅兵方阵前的指挥车就是我们生产的越野车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那时已经退休4年了,但是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还是觉得很自豪!
现正值纪念光明中学毕业50周年之际,回忆毕业后种种的工作经历,面对一生的工作生涯取得的一些成绩,感觉很是欣慰。我要感谢光明中学,感谢老师们在我中学时代的认真教导,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9月份我举家迁回上海生活。回来后见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师和同学,尽管大家都已年过花甲,但深感风貌依旧,仿佛远去的一幕幕又回到眼前。现在,每当我走过光明中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看一看那熟悉的教学楼,品味几十年岁月的沉淀,寻觅时光留下的痕迹。。。。。光明中学是我年少时珍贵的记忆,是我一生的骄傲,祝愿光明中学今后更加辉煌!
三、感怀随笔
9、杨宏x几次来信集萃
各位师兄师姐:你们辛苦了!
你们为筹备明年的毕业五十周年庆典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太感谢了。
&&& 这次庆典不仅要感谢母校的养育之恩,更要感谢老师的关爱和培育。同时,我非常希望看看老同学都健在的状况。我们都是老人了,我身居国外,今后与大家聚首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我希望能见到尽可能多的老同学、老朋友。这就需要你们多打几个电话,联系更多的人。&
尤其看到这份全班名单,霎时每个同学的音容笑貌都闪现在脑海中!五十年啊,半个世纪!真是弹指一挥间!我非常惊讶,张霞凤已过世。她曾是我的同桌!她的真诚、踏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戴福林,也应该给他的名字加一个黑框。&
对于我们班的总结,我的一个总的想法是:不要就事论事地总结,而要以当前教育战线上出现的问题,来回忆过去、总结经验,从而引起大家的思考、辨别。也许,我们不能影响任何决策,但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文章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尤其在当前的国内形势下,拜金主义、物质第一占领了政府、事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一切决策的统治地位,以致教育成为全国人民最关注但又最不满意的四件事之一:住房、物价、教育、医疗,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认真总结理工班的办学经验,显得更为现实和重要了。
我对写我们班的一文提一点建议:
1. 应该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全体同学绝大部分出身于一般平民家庭,没有一个出身于高干、高级知识分子、大资本家的富裕家庭。所以,我们这班级不具备“富二代”的条件。从而,在那个年代能创造出这么优秀的高考记录,是学校、老师、同学共同创造的奇迹,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
2. 我们的高中年代是长身体的年代,恰逢国家处在由于政治决策错误而导致的最困难的时代。但是,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因为国家经济困难,因为肚子吃不饱,而影响我们的学业,影响我们与国家共呼吸,与人民同命运的决心,影响我们对为国家做贡献的抱负和理想。
3. 理工班始终坚持思想领先,德智体全面发展。我记得我们班当时就有“参考消息”,教导主任张炎林老师亲自到我们班来讲解我们与苏共的分歧问题。校方的这些措施,对于我们的政治上的成熟和成长,对于我们的坚定立场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我清晰地记得,被光明录取后,尚未开学,我就先去下厂劳动,然后开学后第一周又去下乡劳动。这一些,都说明理工班并不是“特殊”的快班,而是样样都领先做在前的排头班。
4. 我们班是“光明”男排的主力,也是学校击剑队的主力。
5. 我同意你主要突出三位主课老师的介绍,但是其他老师既然提到了,就应该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这里要说明的是:“光明”办理工班不仅是一个创新,要把最有创新能力的师资放上去,而且,这样的办学思想有着一个强有力、第一流的师资集体支撑着。
10、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抒怀
&&&&& &&&&&&&&&&&&唐月青
&&& 白驹过隙忆年华,
朱已改情未减。&&&
同窗建业遍神州,
关山阻隔思绪牵。
皓首喜逢半纪后,
执手尽诉万千言。
离别母校五十年,
常怀师恩重如山。
耳提面命情切切,
红烛精神世代传。
“光明”教泽润学子,
喜看桃李馨云天。
四、50周年纪念筹备花絮
☆2011年,10月7日光明中学校友会组织1962届高三毕业四个班级校友成立了光明中学62届高三毕业50周年校友庆典活动筹备组,当时忘了理工班也是这一年毕业,未能通知相关人员参加。11月9日,光明中学1962届高中毕业50周年校友庆典活动筹备组举行第二次会议,高二(7)班赵关娣第一次参加会议。受学校委托,赵关娣找到了几位高二(八)的同学,其中一位正在上班,等了3个小时后,才会面转达了学校举办庆典的通知。
☆2011年11月19日,翁志勋、赵关娣、任燕华、徐恩平、沈永林举行会议,对校友庆典活动筹备工作进行分工,如赵关娣、任燕华负责联系同学,徐恩平负责翻拍班级集体照,沈永林负责编写班级回忆和介绍杨宏钧的文章等 ,汪国平因出差未能参加会议,身体不太好的赵宛华老师坚持参加会议,提出许多建议,对大家很大鼓励。
☆2011年翁志勋、赵关娣、任燕华、徐恩平、汪国平、沈永林六人举行会议,徐恩平已翻拍放大一部分班级集体照,要求增加数量,2012年5月26日纪念活动这天做到班上每人1张,赵关娣、任燕华联系同学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已联系上廖博真、夏孝⑽饣萆骸⑻圃虑宓韧В较衷谖梗擦盗20人。有的通过公安户籍计算机系统查到的,还费了一番周折,如输入夏孝椴坏剑淙胂男X才查到相关信息。任燕华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廖博真在上海市气象局工作,再建立联系。杨宏钧同学很热心,提供了他在网上检索到的若干线索。联系姚观铨同学时,他细心地保存了当年高二(七)班通讯录,上面有同学的家庭地址和绝大部分同学录取的院校,有关内容已补充到新制作的上海市光明中学62届高二(7)班通讯录和文章中。赵关娣、任燕华还核对班级集体照的名单。沈永林已完成班级回忆和介绍杨宏钧的文章,已征求部分同学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还收集部分同学的材料。大家希望收集更多同学的材料和感言,形成一份珍贵的纪念册,活动这天人手一册,同时提供学校作为编写专刊的素材。会议还对5月26日这天的会务进行了安排。
☆2012年3夏孝┑谝淮尾渭映锉富幔由显6人,共7人。本次会议内容:纪念册的部分文章进行修改定稿,提交学校作为纪念专刊的投稿;通报筹备情况;对5月26日这天的会务进行了细化安排。翁志勋带来了他的书法作品,正文是草书“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上款用行草字体说明文字来源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我国古代透光铜镜的铭文,因含光明两字,借以祝福母校,布局合理,字体刚劲有力,洒脱飘逸,颇俱功底,作品已经装裱,方便展示。还带来了新找到同学的信息,其中周展雄是赵宛华老师从学校找到原来地址后,亲自上门寻找,发现原住所已出租,再找到居委会,告知联系电话和联系时间,才建立联系。任燕华通过论文检索发现赵关忠工作单位,由工作单位告知了联系电话后,联系了本人。由于只知道邹森过去用的电话,无法联系,徐恩平通过二军大找到了邹森现在用的电话,也建立了联系。为了找到陈小隆、冯金宝,已向有关单位发了挂号信,部分同学将通过走访原来住处进行寻找。
上海市光明中学62届高二(七)基本情况
学校领导人
党支部书记&&&&&& && 蔡璜
党支部副书记&&&&&& 杨丁
副校长&&&&&&&&&&&&&& && &蔡璜
副校长&&&&&&&&&&&&&&&&& & 钱震
教导主任&&&&&&&&&& 张炎林
&&&&&&&&&&&&&&&&&& 授课老师
&&&&&&& 物理、班主任&&&&&&& && 宛华
&&&&&&& 语文&&&&&&&&&&&&&&&&&& &&&&& &郑谷兰
&&&&&&& 代数、副班主任&&&&& 陈忆秋&&&&&
&&&&&&& 立体几何&&&&&&&&&&&&&&& & 邓文华
&&&&&&& 化学&&&&&&&&&&&&&&&&&&&&&& &&朱明霞
&&&&&&& 俄语&&&&&&&&&&&&&&&&&&&&&&&& 周聪
&&&&&&& 政治&&&&&&&&&&&&&&&&&& &&&& 张炎林&&&&&&&&
&&&&&&& 体育&&&&&&&&&&&&&&&&&&& &&& 王文翰& 王子文
&&&&&&&&&&&&&&&&&&&&&&&&& 学生干部
班长&&&&&&&&&&&&&&&&&&& &翁志勋
副班长&&&&&&&&&&&&&&&&&刘元芳
学习委员&&&&&&&&&&& &汪国平
文体委员&&&&&&&&&& & 冯慧玲
体育委员&&&&&&&&&&&& &徐东N&&&&&&&
团支部书记&&&&&&&&& 夏孝
校团总支委员&&&&& 赵关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市新华中学毕业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