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怎样建构真正属于学生对教师课堂满意率的课堂

&&&&&&&&&&&&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魏勇: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
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魏勇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就我而言,24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我一直围绕着的就是这个主题,它可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很多办法。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堂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认识。我们得从原点出发,去思考一些有关教育的基本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可能把课程上得很顺,让自己舒服,也让学生舒服。
  比如,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人类和其他的物种相比较而言,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人类能够通过教育来分享生存智慧,使得智慧不断地累积,越来越强大,从直到在万物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的主宰。所以,不管你秉持着什么教育理念、什么理论,有一点是必须认识到的,那就是教育不能把孩子教傻,不能够把孩子变得狭隘,而是应该是让他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开放,我觉得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个起码的思考。
  有两本教育书籍对我影响很大。第一本是《给教师的建议》,那是我刚刚入职的时候读的,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教师;第二本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本书让我非常地震撼。
  比如这一段:“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精力和时间,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个观点,当时可以说是在我心里掀起了波澜,我觉得这才是我喜欢的教师的角色。但是在当时,我所在的学校不允许我去实践这么一种理念。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做应试教育,已经做到了让今天的我觉得很羞愧的程度。比如,当时我班上有个女同学,是北大的苗子,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希望她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高考。但是这个女生情绪波动很大。而根据我们女老师的调查,发现她的情绪受生理周期的影响比较大。于是我们就达成了一个方案,让一位女老师去摸底,看看她的周期是否和高考那几天重叠,如果有重叠,要采取医学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我读到了这样的书,觉得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我特别渴望这样一种教育理想能够被实践,但是也知道不现实。但是后来,我来到了十一学校,这才发现,自己在原来的学校属于边缘化的思想和另类的观点,在十一学校却被归于主流价值观。我和十一学校“情投意合”,根本不用扭曲地活着。这是我感恩十一学校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这本书里还有一段话,“在学校里,以纪律、努力竞争为基础的学习,往往比不上那些比较轻松活泼而非强制的教育青年与成人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我教了很多年书,早就有这个体会。前不久我看一篇报道,讲上海的中学生数学学习测试的成绩,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很多发达国家,似乎显示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得不错。但是,美国的一个教育官员很犀利地说,“中国中学生的数学优势止步于高中。往后你们就没戏了!”为什么?是不是和我们这种学习的生态,和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以为是正确的这种教育观有关系呢?我想,这值得我们大家反思。正因为这本书对教育的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它提出的这些观念、观点,才能够切合人的发展。我感觉,这个源头不想清楚,我们的教育就会出问题。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每个学科的目的是什么?语文究竟要教学生什么?历史要教学生什么?每个学科要有每个学科的反省。就我们的历史学科来说,历史上一直强调其借鉴功能和目的――以史为鉴。中国古代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因为当时接受教育的青年一般是要做官吏、做统治者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功能当然很重要。而现代社会中,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一个开发程序的技术员,他不了解历史上王朝的兴衰灭亡教训,难道他就开发不出程序、就买不了车买不了房、就不能够幸福地生活了吗?这个功能对他来说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挖掘历史学科的其他的目的,就是对我们每个个体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目的究竟何在?经过我的思考,加上我们历史组同仁的智慧,我们总结出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要从我们族群的生存角度来考虑,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需要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现在和未来;但是还应该有另外一个层面的作用,就是个体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同样需要历史的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不然的话,你就会不能很好地参加到社会的公共生活里面,你可能就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令人遗憾的选择。历史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可以用于行政管理,还可以迁移到个人的决策,比如说要不要和你的另一半分开,要不要换一个工作,要不要购车,要不要买房等等。这其中是有一些通用的智慧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对学科目的的思考,我才对这个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看来,所有的历史教材上的这些内容,无非都是一个个的案例,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令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习惯。所以,我的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忘掉秦始皇什么时候统一了中国,忘掉战争爆发是哪一年,但是他可能会沉淀下一种思维方式。
  第三个方面,是哲学观。哲学观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观和课堂观。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其实会影响到其教学方式。如果一个老师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类是可以认识、征服并改造这个世界的,那么他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真理,会倾向于在教室里展现他的教师霸权。这是很糟糕的。事实上,从终级意义上和根本意义上来说,所有已知的东西,都只是相对可知、不断更替的。人类太渺小了,这个世界就算到了人类毁灭那一天,很多神奇事情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谓科学的进步,全都是不断地推翻以前的相对真理,然后再抛出一个新的相对真理。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哲学观,那么我们可能更会倾向于在课堂上谨慎一点,不会再有真理在握的狂傲。这时候的课堂,就会是探求式的,是“你可能对、我可能错”的。因为我们谁都不掌握绝对真理,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一群孩子,无非老师是大孩子而已。
  以上这些,都是从教育原点出发,来探讨这个课堂的几个问题。梳理清这几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回到这个具体的主题上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我认为,若要让学生喜欢课堂,讲课的内容应该是尽可能地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我们做老师的常常评价学生说,“这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不用在正道上。”其实,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教学有问题,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经验和智慧与书本联系起来。学生的聪明劲之所以用不到学习上,因为教师教学的是另外一套规则,跟他的聪明才智不搭界,所以他就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很用心。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可以反思和改进的,就是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当中发现桥梁。
  比如,一次,我给学生讲工业革命。课上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那么多欧洲国家,为什么单单是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英国,和法国意大利相比,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我按照这个思路来上这堂课,结果效果很不好,学生不“来劲”。这堂课结束之后的午饭时间,我开始思考:这课肯定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了?想着想着,我就明白了。原来学生的想法是:我是一个生活在21世纪、使用iPone5S的学生,我为什么要去了解三百多年前蒸汽机是怎么发明的、为什么被发明,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当天下午,我给另一个班还讲这堂课,便调整了一下提问。我是这样问的:“都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领导者。如果这个国家是一个时代的领导者,那它应该有足够的实力。我们看世界上这些曾经的领导者们――英国、美国,他们都曾发生过技术革命。那么,在我们中国,有没有可能在21世纪发生第四次技术革命?”学生们一听,就有兴趣了,开始七嘴八舌地瞎议论。我说,你们这样议论不着边际。要看中国有没有可能发生技术革命,我们首先要看发生技术革命的条件有哪些。所以让我们先来了解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它为样本,来思考21世纪中国有没有可能发生工业革命。如果可能,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可能,我们还缺什么?这样,一个下午的课就圆满成功了。所以,我认为这这也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老师都要想的一个基本问题――所教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否有联系。
  若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教师还要力争每节课都带给学生惊喜。这是我本人在学生时代的体会。那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老师能够在课程上给我意外的收获,能够让我豁然开朗。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有这样的礼物送给学生,才能体现出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个人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首要因素是教师的个性――他必须总是想着与众不同。我发现,不论是我的教师朋友,还是那些全国名师,包括其他行业的领导者,只要但凡有成就的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冲动――我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不会满足于勉强应付手头的工作。这对于个人成长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不管一个人的学历起点多高,哪怕是北大的博士,如果没有这个突破的意识,那么他过了十年二十年,也会归于平庸;反之,一个三流大学的一个本科生,只要你始终保持这样的冲动,也一定会在这个行业里边做出成绩来。我确信这一点,这种“与众不同”的冲动至关重要,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如马云、任正非、史玉柱,如果细心听他们在的谈话节目里所说的,你就会发现他的话语间,其实就是散发出这样一种价值观――不接受平庸。像我的一位教师朋友,他就是“无亮点不上课”――如果这一节课没有备出来什么亮点,绝不上课,只要上了课就一定要有亮点。当然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尽量去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课呢?他们会喜欢有侵略性的课。所谓侵略性,就是教师讲课的一种震撼和力量,这种震撼和力量有的时候甚至能让学生“傻”上半天。这既可以体现在讲课的方式上,也可以体现在内容上。有一次我上课,讲美国独立战争,恰好,来听课的人既有美国的老师,也有英国的老师。于是,我就想到,要让英美两方的老师都谈谈对这场战争的看法。美国人认为,独立战争是正义的,华盛顿是英雄;而英国传统的历史观是,独立战争是分裂战争,华盛顿是叛乱首领,直到今天的历史教科书里也是这么写的。于是,我在课上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然后把英国和美国双方制作的相关历史纪录片都播放了一下。当时,课堂一下就热闹了。结果,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发言,下面的外国老师先举手了。英国老师说,他觉得美国的内战,就是华盛顿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帜发动的一场分裂战争。在胜利之后,他们并没有解放黑人奴隶,华盛顿本人就是最大的奴隶主;而英国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解放奴隶了,你凭什么说你是自由平等的?然后,我让美国老师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结果那两个美国老师说,我们同意他的看法。由此见得,老外是比较豁达的,在这个问题上,相比于民族情结,他更在乎的是事实和证据。这也正是我们的历史课堂上,所推崇的一种正确的态度。
  若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有好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一下就能够让学生精神起来,从而使你的课堂成功有了一半的保证。那么,好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要有挑战性,要抓人眼球。比如,每每讲到辛亥革命,必然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推翻清政府。如果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觉得很平淡,但如果我们包装一下这个问题,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经过十四年,动员了几十万军队,遍及中国十四个行省,结果没有推翻清政府;武昌起义三千人,三个月就推翻了清政府,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这个要探讨的问题并没有变。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可能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了,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开始也认真读相关的史料了。
  第二,在提问的时候,最好尽可能自然地把基础知识包含在我们问题当中。这样一来,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就不得不去学这个知识。比如,讲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我们就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如果你是王军统帅,要开辟第二战场,你会选择哪个登陆的地点?给出你的答案,并且陈述你的理由。学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考虑战场的形势,考虑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尤其还要考虑法国北部的地域特点――潮汐、气侯、土壤等等。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就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一干基础知识一下子都融进去了。如果教师单纯地向他讲述法国北部的地理概貌知识,他可能没这么感兴趣;但如果他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主动查找、学习,那他的劲头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我们教师去反复锤炼的。我教理科班的历史,主要精力就花在设计问题上,不断地想去完善、优化这些问题。
  第三,问题和主体之间,要尽可能地体现关联性。我发现,如果我的课效果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几个问题相互之间是平行并列的;而效果好的、让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往往都是先由教师提出一个主要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主要的问题再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
  以上所述,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我觉得,在当下中国,一个老师――尤其是教文科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种求“道”的精神。就我个人而言,原先我本想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公众知识分子,但是,我后来发现我的能力不够,勇气也不够。于是,退而求其次,我想做一个有公众情怀的教师,做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公众情怀,我是这样认识的:一个老师只有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将自己对自由民主的思考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只有敢于自然地说出真相,如同小鸟正确地啼叫出黎明;只有让自己的视野突破教育教学的局限,把无限丰富的世界带进课堂,才能摆脱压迫者的教育学,才能点燃青年学生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和使命感,才能培养出未来国家真正的栋梁。这种精神,正像索尔仁尼琴所说: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整个世界。
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
国际学校qq群:
            
主讲:mr-huang 为...
主讲:朱文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国外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国外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_参考网
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张红曼摘 要:教师要潜心做学问,克服浮躁行为。拓广知识视野,提升专业内涵。要善于课题研讨和问题研究关键词:高效课堂 创新思维 专业内涵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昀短的时间获得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一、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1.教师要潜心做学问,克服浮躁行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觉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学生这种心理表现其实往往映射出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浮躁性。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喊了这么多年,我们沉下心认真反思:究竟自己研读过哪些教学专注、教育理论?为什么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是固有的思想、老套套?我想,所谓固有思想,往往是理论缺失的问题。要想转变观念,就要不断学习,解决观念中缺失了哪些问题。学习理论不是为了用,理论的价值就是改变我们的思维,为解决问题找方法。2.拓广知识视野,提升专业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一堂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认为知识储备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对自己所教的学段知识系统要吃透,对更高学段知识都要做系统深入的了解。比如:九年级面临中考的压力,九年级的教师有没有认真做过试题研究,很好地把握命题趋向?很多老师在这一领域能力是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教师没有对所教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系统进行梳理,知识的深浅和渗透的思想吃不透,把握不准,甚至对本学段所教的知识系统都没有认真梳理过。二是没有认真地去学习去研究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标准中透露出的信息、方向把不准,吃不透。教学中无法灵活的去处理教材。3.要善于课题研讨和问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师要“以研促教”。课题研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大多数教育课题都来源于我们的教学实际,比如: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每天布置作业量多少,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还有怎样去开展概念性教学效果昀好等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在教学实际中进行研究,又有利于解决教学实际的问题。为此,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有心人,要留心自己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效果,也要研究别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是如何处理的,这样你就会从自己的思维中跳出一个课题,这样的课题来自于你的教学生活,既熟悉,又能很好地找到论据。三、构建“高效课堂”的内在条件教师基本功要扎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1.教学目标及内容设定:能否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用恰当的方法策略突破难点,教授内容正确科学;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整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手段:能否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继承简便、实用的传统教学手段(如实物、挂图或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3.教学方法:能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提供听、思、说、写等实践展示的情境及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能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能否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具体方面:(1)能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时,是否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设问。例如,我在《圆周角》的教学中,根据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这一知识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是不是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就一定相等?有的同学说一定相等;有的同学说不一定相等,因为还要考虑“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条件。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后,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2)能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案例 2: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12,底边长为 14,求周长。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生 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 3,另一边长为 6,周长是多少?生 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 3,则周长 =3*2十 6=12;如果腰长是 6,则周长是 6*2+3=15。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生 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 3。师:回答得非常好。所以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那么,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x,底边长 y,昀大不能超过多少?昀小不能低于多少?教师由常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产生新的问题,由此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通过这种“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 课堂调控:能否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如:讨论,竞赛等)并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到放得开,收得拢;能发现、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师生相长。5.过程评价:能否采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通过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总之,我们的课堂要达到高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定深度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善于钻研,善于探索,沉下心来,踏实做事,相信一定能达到堂堂都精彩的教学效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5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的其它文章如何构建快乐的课堂?_百度知道
如何构建快乐的课堂?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把自己的自由快乐的状态带到课堂中去,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关注人的发展,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本是教育的真义。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爱因斯坦认为。只有卸掉教师身上的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枷锁,教师才会主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在快乐课堂中,“由于师生的生命价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经验活动。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4]快乐的课堂要求我们要从生命关怀出发,扼杀教师创造的空间,首先必须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是具有连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快乐课堂的构建不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更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构建快乐课堂的对策可以是多方面的,让教师有效地主导课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师生要想获得自由,首要的条件就是卸掉强加在师生身上的外在负担,使教育成为它自己.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不愿创新或不敢创新,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教学大纲和各种教学规定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只能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则必须转变这种机械的评价观。理性知识在学生的经验之外,所以构建快乐课堂的一个要求就是使这种理性知识“感性化”,使这种“感性化”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而这种职业怠倦一旦带进教室。促进课堂的交往认识活动,教师是需要对缺失快乐的课堂负有一定的责任的.转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从而保证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校长和教师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当人来尊重,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获得成长的殿堂。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我们要转变“唯考分是人才”的观点。
  教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同样课堂也有它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其目的性的体现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传统的评价观总是忽视人的存在与交往,以及课堂的文化性,传授这样的知识才能使教学过程充满快乐。
  3,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学生的积极快乐的心态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使得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获取同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绩紧密地关联起来,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得到更多的‘实惠’”[5],但是,很多事情教师是无法控制的,有赖于教师日常生活环境为其“解压减负”。太多的外在要求与强制,只会使教学丧失它的丰富性,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一定的教学自由和自主为前提的。只有把课堂还给师生,才能让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着眼于师生的生命整体,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通过师生共同快乐成长,让课堂在自由自主中和谐发展,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观都一再强调一点——学习是一种交流,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其实,教师首先是人。上述倾向是造成不少教师出现心理障碍。
  不良的课堂文化只会妨碍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然后才是教师。因此,首先要把教师当人来认识。
  总之,因此基于交流的课堂是建构意义与关系的课堂,是追求生命自我完善的课堂。
  学生是有着智慧与生命活力的自由的主体、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
  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及其精神的意义与价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6] 要用人文哲学评价观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激发学生的智慧与生命活力,不可用人之为师的特殊性来替代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快乐课堂的建构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教与学均是一种“历险”,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为其发展提供宽松、民主的氛围;有赖于教师自觉、自愿地将实践智慧的获得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教师感觉到其教学工作是值得为之努力的工作,才能从教学中得到满足,最终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4;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中,有把教师当“完人”看的倾向;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有把教师当“超人”使用的倾向,是师生“修炼”的课堂,是尊重师生整体性的“生命课堂”。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自由是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而遭受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
  在教师通过实践智慧主导的课堂里,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教师的实践智慧能真正得到提升、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认识到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人文哲学评价观具有动态生成性、生态和谐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注重对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评价,课堂也就成为了学生应用知识进行表演的舞台,成为了师生能力发展与智慧展示的场所、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比如说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设置的量化制度过多、约束和控制过多,造成教师产生无助感与失败感,造成教师对职业和自身教育能力的认知出现困惑,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沟通、对话,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在对话中追求生命的快乐,应该成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观的基础。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应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还课堂以自由和自主是首要的,但笔者认为,因此以下几点是应当加以具体落实的。
  1。而要生成快乐的课堂
采纳率: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建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