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新桥镇信用社潭复村卫生所怎么样

长汀十二支傅氏源流
& & & & &长汀十二支傅氏源流
&&&& 长汀傅剑平供稿& 日
&&今居汀傅氏有十二支,即清代前有十支、民国有两支,约多人。而清前十支有八支源出连城傅家墙正先(是郎、侍郎)公居朋口次子念二郎。这八支是:大同大埔下千一郎公裔、南山大坑坎头丙生公裔、河田张坑干亲公裔、河田伯公岭福广公裔、新桥潭复仕云(宾公)公裔、新桥刘坊仕纪公裔、铁长洋坊马屋桥汝纶公裔、庵杰上赤杨背坑日松公裔。清前另两支,一是古城黄泥坪老口傅长公裔,其上祖待查;一是铁长双窝哩家意公裔,源于福建建宁黄双洲傅璇公第25世。而民国时期入汀,现人口十几人以上者:一支为汀城水东九蘭公裔,系正先公居上杭蛟洋之七子念七郎第20世裔孙;一支为汀城西门樟树下干元公裔,源于江西南城洪门里塔圩村。现依上述各支分述于后:
&&&&&&&一、大同大埔下傅氏
&&&&&&&&&&第一节&&源流
始祖千一郎,闽西傅家墙正先公(是郎)公第3世,连城朋口傅氏念二郎公(二世)之六子。公于元延佑()年间,携长子四六郎来汀,至大同大埔下谋生。其郡望为清河堂。
大埔下位于汀城东北十华里的汀江河畔,地势平坦且土地肥沃,适合农耕;离城近,离山也不远,水运方便,是谋生住家好地方。故千一郎定居后,与附近丘、任、谢等先民一样,农时种米谷豆麦,闲时男子入山伐木砍竹或纸槽打零工,也有汀江河上放排、撑船搞营运的。妇女则挑粮食或纸槽石灰进山,返时挑出一担担土纸或山货,装船运至汀城,赚取脚力钱。该支历经六七百年,已蕃衍28世,现有36户200余人。
外迁者,据清嘉庆17年(1812年)族谱载,9世有文爵公娶任氏生三子出居江西、17世有宗明公娶黄氏生三子元贵元贞元贡移居江西兴国、得鹤公移居浙江等,但均无详址,也未有过往来。上世纪四十年代,有22世铭仁因1947年被抓壮丁,后落户湖南攸县的墙背村,有子名铁根、千里;22世铭尧,1949年随军去了台湾高雄,有子兴安、兴忠。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因工作、事业等外迁者增多。23世兴荣、兴标兄弟,分迁本省三明、福州。26世振明和三弟振星及二弟振先,分迁本省厦门、福州和移民新西兰;振英、建雄分迁湖北武汉及本省龙岩。还有少波、少清劳务输出移民意大利的。
还应提及的是,千一郎次子十五郎,从连城朋口迁新泉背头窠,也已传26世,现人口130余人。土地革命时期,青壮年都当了红军及赤卫队员,有31人成为革命烈士。两地后裔,近几年始有往来。
第二节&&分&布
该支36户200余人,除分户外迁外,在本县范围,25世作金在其父秉森在世时移居汀城西外街;26世林长在其父作炎在世时移居汀城水东街,其余大埔下守祖。
第三节&&&谱&&牒
今存《傅氏族谱》(誊写本)一部,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孟秋月吉日第17世嗣孙亨胜重修。公生于乾隆廿二年(1757年),重修此谱时,年已55岁。谱内有编者所篡“清河堂傅氏重修族谱序”一篇。公元2005年,25世裔孙作祥、作鑫及23世兴东等人倡导,在原谱基础上,续修至27世(尚未付梓)。字辈:一世千一郎、二世四六郎,三世起为:海、洪、德、子、永、惟、文、世、生、廷、羽、朝、茂、君、得、元、亨、利、贞、铭、兴、秉、作、振、智(27世)。
第四节&&文&&物
祖千一郎建有祖堂一幢,占地500余平方米,土木结构,连三栋,分上、下、后厅。后厅乾山兼亥,上、下厅乾山兼戍。左右有横屋两直,左横屋一厅12间,右横屋三厅13间。外筑围墙、门楼,门楼为艮山兼寅方向。上、下厅房间和横屋房间,按房均分给子孙,后厅(含6个房间)归众人使用。经过数百年风雨,祖堂各房嗣孙,或他迁、或新建、或殁止,所分房间因失修而倒坍,仅后厅因族人时有管护,尚保留完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堂上厅设有天桥神龛及木制神主牌位和小神主牌位,六十年代破四旧,神龛、神主牌全被烧毁,现用一红纸写上“清河堂傅氏历代祖考妣一脉宗亲神位”等字样,以纸代图,供传统春(清明)秋(八月初一)两祭时,祭祀先人用。
开基祖千一郎公墓,在长汀大同翠峰铁砂帽,墓坐南朝北,民国十年重修,三大房立。每年由其后裔行春、秋两祭。妣官氏,墓葬失考。
二世祖四六郎公,享九十寿,卒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十九酉时,葬风吹罗带形左片;娶妻陈氏,享八十九寿,卒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二月初三申时,与夫同穴。
三世祖海兴公,享七十七寿,卒于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十一月初十日午时,葬风吹罗带右片,1983年附葬重修父坟;娶刘氏,享七十九寿,卒于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二十未时,葬羊井,墓仰睡人形,坐西向东。
千一郎公后裔,每年举行春秋两祭的经费,1950年前,来自于公尝田8担、鱼塘1口、祖堂公房租金及翠峰铁砂帽山场林木收入等,土地改革后,田担、鱼塘、山场皆归集体,春秋两祭改成户轮值,经费由轮值户筹措并具体操办。即经费按人头收取,不够部分由轮值补足;祭品有鱼、肉、鸡、米粿、酒及香烛喜炮等。往年祭品中还有一碟韭菜豆鼓,因不明其含义,现在就不用了。还设午餐招待。往年人口少,男丁都来,无非也就三四桌,现在人口多了,各家限派一个代表,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间或,有外地宗亲回来祭祖,轮值头必热情相邀为座上宾,不限人数。
第五节&&族事及人才提示
千一郎裔孙,昔时多重农工轻文士,以为“买田卖地有中人、娶媳嫁女有媒人”,农人的本事就是会作田做工,故读书成名者极少。旧谱载,仅17世时有永瑜公考取过邑庠生。但该支为避外人欺负,却很重视练拳习武。传17世“得”字辈时,族中30多个男丁,多有两下拳脚,尤有某房八兄弟,个个熊腰虎背,三五人近不得身。某日,兄弟中某一人到汀江河对岸五里外张家陂赶圩买牛,圩场上把牛贩的壮牛价还成童牛价。牛贩睹气说你傅某能把牛掖走,分文不取。傅某一手抓牛双前蹄,一手挟住牛腰,大步往家跑。过河后,牛被挟死了。牛贩上门讨钱,八兄弟一字排开,横眉竖眼,牛贩心怯返回,决心投师学法,十年后学成,决计破大埔下傅氏一脉风水。原来大埔下傅氏后龙状似卧牛伏地,乃好风水。丁财日久必旺。
却说十年光阴,八兄弟早把旧事遗忘,今见有地师前来指点,欣然倾听。地师说卧牛久伏必疲,用火炙,使其立,将侯必出。八兄弟即与族人商议,在牛颈下筑瓷窑三座,烧窑三天三夜,并严令傅氏各房,在这三天三夜中,各家不得点灯生火,否则大难来临。碰巧,第三天将半夜,傅氏某房一媳妇临盆生产,接生婆要剪脐带,不得不叫媳妇的婆婆点灯照明,没想灯一亮,祖堂天井里流了三天近三夜的血水停流了,龙脉之气保住了,也保住了婆婆这一房和送火鎌过来点火的堂叔婶一房十几个男丁,而笃信三天三夜不能点灯生火的八兄弟及其他各房,自此运衰而大多成了绝户。
据老人说,此事发生在清乾隆年间。后来,上世纪果树种上山的六七十年代,在村后龙小地名叫“下园”的地方,挖穴时有挖到一座烧琉璃瓦的瓦窑,老人说这就是火炙牛的瓦窑之一。
这是带有一个很具迷信成份的传说,但通过这件事,可以悟出“待人谦和天地宽,一朝结怨祸自来”的哲理。
该支六七十年代以来,读书风气日旺,出了21个大中专毕业生,各自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其作用,其中有4人评上中高级职称,有的担任公司技术主管或部门经理,如26世振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福建登凯成龙建设集团公司厦门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作为经济能人的26世振光,北京农业大学毕业,1996年7月申请技术输出,移民新西兰奥克兰市,硕士学位。任新西兰华信国际集团董事长、新西兰福建商会副会长、新西兰福建同乡会秘书长。(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 二、南山大坑坎头傅氏
&&&注①:上祖“因避大水”而迁徙坎头,是日编者到大坑坎头采访时,遇21世木火已60多的母亲谢婢婆说的。查连城朋口镇志,朋口因是上中南溪流的总汇,历史上常因山洪暴发,房屋及圩场被冲毁,如明隆庆四年(1570)朋口大水,开基老村(今朋口东北角双溪口处)房屋被&冲毁无遗,损人口百余,村庄成砂砾,圩场变沙坝。清嘉庆三十二年(1817年)七月廿六、廿七日,连续暴雨,为三百年未有之大水,朋口集镇、商店漂流殆尽,田庐淹&没&无&数,&沿河死数百人,&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五月初三夜,大雨,初四黎明大水猛涨,朋口集市毁荡殆尽,沿河牲畜、田庐损失无数,死者三百余人。1930年农历六月初九日,夜间上游洪水暴泻,朋口沿河街道商店漂荡数十间。时有林妹一家六口连房带人被洪水冲入大河,躲到山上居民,亲眼见到被冲房屋至河中仍有灯光闪光,&林&妹呼喊“救命”不止,随即房与人被大水吞没。&&&&今防洪意识增强,建房多向高阜处,沿河加修堤坝,稍低洼处,改木房为砖混楼房,偶发大水,亦
&第一节&&源&&流
南山大坑坎头肇基祖丙生公,祖籍连城朋口,闽西傅家墙正先公(是郎)公第5世、朋口傅氏念二郎次子四九郎之长子六哥第三子。公于元至正年间的1365年前后,因避大水注①,从朋口迁坎头,郡望清河堂。
丙生公定居坎头,生子馀庆,三世益夫、涂富(老谱注:生三子)、清宗,现已蕃衍至26世,有18户130多人。同来者,还有公之张家营舅家张姓,住坎头下面叫张屋的地方,属大坑村一组,现在发至20余户一百多人。
旧谱载,13世时迁浙地者,有“兆阑字品诰,娶刘氏,徙浙江,生七子”、“兆闻字品发,娶谢氏,徙浙江”等记载。坎头20世茂水说,迁浙宗亲,据传落户浙江衢县十三岭村一带,人口逾三千。坎头金坑背还有迁浙江宗亲祖坟两座,每年清明,由坎头宗亲跟祭,从未中断。坎头13世“兆”字辈和14世“周”字辈中,当时还有迁江西兴国和本省宁化的。前十几年,兴国一傅姓堪輿先生,曾来坎头说其上祖是从坎头迁出的,但他们未核实过。现远迁者很少,仅20世茂源因工作事业迁龙岩,今又迁厦门。
第二节&&分&布
丙生公在汀后裔,主要分布在坎头计18户130余人。其中21世火木一家,因工作居汀城。
第三节&&谱&&牒
该支现保存一毛笔誊写的傅氏族谱,大概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期间编修成的。记录了丙生至14世代系一些情况,但文字过于简单,如2—8世仅记本支先祖名字,叔伯子侄名字就未记了。12、13世的记载稍详细些,有名和字及妻、儿后代变迁等简况,虽不完整,但也弥足珍贵了。据20世茂辉介绍说,这本誊写本是17世占德公保存下来的,占德公70多岁高龄去世,后裔清理其遗物时,曾将该谱扔到屋前大坪当垃圾烧掉,茂水的母亲婷香不识字,但见上面密密地写了很多字,就顺手把谱捡起来,放入到自己房间抽屉里。今谱已被虫蛀鼠咬残缺不全,原为左翻本,现重新装订成右翻本。至今,该支尚未组织修谱。2006年,连城朋口傅氏叶生(丙生的二哥)公后裔编修《闽西傅氏族谱·必达祖福分册》时,未与丙生后裔联系上,故新谱仅记:“丙生,迁宣和坎头……无详实材料”,再查2004年秋,连城朋口傅氏新编《闽西傅氏族谱》(总谱),也仅记:“丙生,六哥三子,失考。”错失联修族谱时机。该支字辈,从始迁祖丙生公的“生”字辈开始,二至十世大概未统一过字辈。十一世至二十一世字辈为:文、正、兆、周、龙、厚、初、占、先、茂、斌。今该支人口已蕃衍至二十二世,族中尚未考虑新续字辈。
第四节&&文&&物
品良公祠,占地400多平方米,该祠原为13世品良公旧宅,后裔立为祠,族内重大活动皆在此进行。一是每年农历年三十夜,各户都要派人来此守岁;二是每年春(清明)秋(秋分)祭祖,其仪式也在该祠进行。春秋两祭,按棚轮值,即全族人18户分6棚,每3户为一棚,六年轮值一次。上坟有条规定,每户至少去一人,男女不限,但一定要年满16岁。
丙生公墓。据该支旧谱载:“公葬朋口五&&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岁三月初三日辰时修谒,作人形,辰山戌向。”妣张景姑,生、卒、墓葬旧谱无记载,查2006年元3月《闽西傅氏族谱·必达·祖福分册》第5页,有:“丙生,妣张景姑,葬和尚坑”记载。2009年3月,村主任茂水曾亲率八九后生,到连城朋口寻丙生、张景姑墓葬,朋口傅瑞等宗亲热带路,有此地名,但未寻获墓葬。
第五节&&人才提示
该支历史上多以农耕为主,因而务农、务工者多,读书人极少,无仕宦或大商贾,至今,民风朴实淳厚,内团结和谐,外无大纷争纠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普及率高,男女多读书识字,今大专学历以上者7人,有3人在教育、财政金融部门工作,并有中级职称或任职科局(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 三、河田张坑傅氏
&第一节&源流
河田张坑傅氏肇基祖干亲公,祖籍汀州宣河蕉湖(原长汀县辖,1956年划归连城),闽西傅家墙正先(是郎)公第8世、连城朋口念二郎(正先二世)次子四九郎(正先三世)之三子定崇(正先四世)公后裔之分支。明时,干亲公从蕉湖迁长汀河田张坑(傅屋)开基。郡望清河堂。
干亲公入汀,定基河田张坑(傅屋)娶杜长娘为妻,生子二:长子景崇,次子景荣(迁广东)。景崇一支,在长汀已蕃衍21世,现有120户553人。
二世景荣公,迁广东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火砖寨&开基,2002年曾返汀寻根谒祖。而景崇公这支,六世有竹光公次子XX迁浙江,九世有茂林公次子德X迁浙地,但这两支,族人至今未联系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外迁者有:15世百屏和18世桂椿迁台湾;16世庆腾(又名观长)和17世润生,分别迁本省宁化的城关红卫及宁化的济村;19世的祥寿、椿寿迁本省福州。
&第二节&&分&&布
干亲公在汀后裔分布面比较广,主要在河田的张坑及河田茶果场,大同的草坪、红卫、南里、老墓段,冷水井,古城的茜坑及长汀城的西门、南门等地。
&第三节&&谱&&牒
数百年来,该支未曾有过一部记载全面、系统、准确的族谱。2001年该支成立以桂来、保寿、李良等10人组成的族谱编写小组。初可供这次修谱参考的,是18世桂成(1922年生,居老墓段)公保存下来的该房谱手抄本,但记载极其简单且无他房记录。封面有“乾隆廿三年(1795年)三月初五清明修谱”和“壬戌年(1922年)秋月立再修”等字样,说明族内历史上,尤其桂成上祖这一房支,有过二次修谱。此次修谱,一方面以此抄谱,前往傅家墙、蕉湖、朋口寻根,另一方面,深入一家一户,把收集到的资料,由李良、保寿、文廷等综合,画出吊线图和写成文字谱,广为征求意见,八易其稿,年底,终于完成《张坑傅氏族谱》(三修)编写工作。同时,经族人商议,从22世起,该支立下衍字辈为:松柏春晖、瑞雪兆华、繁衍千秋、陶令忠良、旭日东升、登高怀远、雄才伟业、立志为民、名昭信义、祥和如意、光宗耀祖、恩传万世。
&&第四节&&文&&物
& 肇基祖干亲公墓,在张坑长坑哩;妣杜辰娘,葬张坑横山背茶科坪。
&&第五节&&人物提示
&16世志桂公,又名志玉,庆春(),幼时随上祖迁本县古城梁坑茜坑尾。青年时帮李姓人看山场,也帮当地纸槽户做杂工,所得工钱,点滴积攒起来,以图大业。平时十分节俭,一年只做一套衣服,一套穿,一套换洗。中年以后,买下了茜坑尾坑口至坑尾数华里左右两片山场,建纸槽4座,年产400多担土纸,成了当地纸槽大槽户,也成了“西门出城第一家”富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志桂与陈奎光(梁坑人)上城,在水东街棋弯头吴宅,合股开办公平纸行,资本居同行中上之列。据2005年丘仁源编《历史的记忆》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长汀曾成立“长汀县造纸业职业工会”,后改为“长汀区造纸工会”,吸收长汀、宁化等县造纸工人为会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间,志桂曾任理事长,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改陈奎光为理事长,会员扩大到江西的瑞金、石城。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会员870人,职员32人。公为长汀造纸业的发展和维护纸业会员的权益作出了努力。志桂在汀城发展其事业的同时,还在汀城十字街龙神庙附近,建占地近500平方米上下两厅栋房一座,悉心培养子女成材。四个儿子皆高中或大学毕业,次子百屏后来成为台湾著名金融家、企业家。
&今统计,该支任职厅局(百屏)、副处(傅强)、科局(广东、故)各1人;高中级职称7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经济师2人);其他2人(省政协委员1人,获国家发明专利者1人)。(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四、河田伯公岭傅氏
&第一节&&源&&流
&伯公岭傅氏肇基祖福广公,又名瑚广、石崇,闽西傅家墙正先(是郎)公第10世、朋口念二郎五子百一郎上杭白砂8世裔孙,父惟鲜。明弘治16年(1503年)前,公携子罔公、继妻何氏从白砂鹅飞岭来汀。郡望清河堂。
&1879年《白砂傅氏族谱》卷首“祠堂”载:“父子由杭之汀初,在排头傅屋场居住,继移长坑尾,后徙青泰场,几经播越矣。”排头傅屋场,距伯公岭约三华里,地名大岽下,公劈地搭棚而居,因他人欺生,继移现伯公岭傅氏祖祠对门的虎坑长坑尾,后公应排头对门赤露(鹿)坑一善人邱青太邀为伴邻,青太去世后,乏嗣,公与后裔感其大德,为邱风光大葬村静坑,年年跟祭,数百年未中断。至三代大宣公时,娶富户涂氏之女为妻,棚居伯公岭竹子垅。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始向涂氏购下此地基建房,后改立为祠。现已蕃衍22世,计600余户2500多人。
&1879年《白砂傅氏族谱》中“伯公岭乡福广公房谱巽集卷九卷十、离集卷十一”记载,时外迁浙江龙游等地8例,迁川、粤、赣各1例,迁本省各地10例,迁址不明6例,现列于后:
&迁徙浙江:
(1)福广公9世孙(环公房)应熙字景肇、应仪字景凤兄弟“俱往浙”;应熙“葬浙地”,子仲时、仲吉“失考”;应仪“殁浙、止”,又有谱载“殃浙”。应熙孙“赓妹(由伯公岭)往外”。
(2)福广公9世孙(环公房)田郎、贵生、仲六三兄弟“皆移浙”。田郎配夏氏“移浙江龙游”陈山头(一说“松山头”),子山西配余氏“后未详”;贵生配周氏率三日、继养、参养、四养、获养、喜福等6子“俱往浙(后)未详”;仲六配余氏新率新福、秋狗、加福3子“俱往浙(后)未详”。
(3)福广公10世孙(相字汝立房),王远、吉远“往浙”。
(4)福广公11世孙(相字汝立房),天玉、保生、新生“俱往浙”,“位蔚殁浙”,“位亮往浙龙游”,“高生往浙衢龙游”。
(5)福广公10世孙(桥字汝明房)乾远配邱氏子位新(信)“往浙”;乾远胞兄恩远配钟氏子郭先保“外殁”。
(6)福广公10世孙(桥字汝明房)概远乳名五满,“往龙游县陈山头”。
(7)福广公12世孙(应星字景北房)桂崇“往浙江龙游”。
(8)福广公12世孙(应星字景北房)日进配吴氏“往浙”。
迁徙四川:
福广公10世孙(桥字汝明房)香远配张氏“皆移四川”,“子在川,后裔未详”。
迁徙广东:
福广公12世孙(应旭字景昇房)喜明,“迁广东松源村德堂”。
迁徙江西:
福广公15世孙(应衡字景周房)占南配蔡氏“往江西”。
迁徙本省:
(1)福广公9世孙(桥字汝明房)仲月配范氏“移建宁府山门”,其长子行远配张氏、次子揆远配石氏、四子神远配谢氏及孙保子、观生(行远生)、观有、华养、观青(神远生)“俱无考”。
(2)福广公10世孙“云远止,葬宁洋赤寨桂花潭”,“週远葬同兄处配杨氏”,子“宁洋、桂花俱无考”。
(3)福广公11世孙(相字汝立房)富生,“移民建宁浦城忠信源里开基”,同去的还有成元字位魁配李氏子盛仁,“位魁殁忠信”。
(4)福广公11世孙(相字汝立房)成和字位毓“移建宁”,“配张氏”,“子宣仁”。
(5)福广公11世孙(相字汝立房)成尊字位舜“往建宁忠信”。
(6)福广公11世孙(相字汝立房)亮生配涂氏子六妹“往崇安”,福生配钟氏,子牛子、二妹“往崇安俱无考”。
(7)福广公13世孙(士蘭字其犹房)念化配林氏“往归化”,子“汀应、享应、恭应、田应、润应无考”。
(8)福广公13世孙(应星字景北房)兆春配李氏率长子丰应配黄氏、次子财应配沈氏、三子元应及占恒(丰应生)配涂氏、曾孙祖予(占恒生)、孙占宝(财应生)配赖氏、孙占海(财应生)“皆移将乐”(今查该支裔居将乐茶湖、白莲)。
(9)福广公14世孙(应星字景北公房)光帝配张氏“移沙县”,“子占德配俞氏孙步周”。
(10)福广公15世(应衡字景周房)占广配马氏,子岩予“往厦门”。
(11)福广公15世孙(应衡字景周房)良佐字占长,号惟霖,调署台湾下淡水阿里港守府,配王氏。
迁徙地址未详:
(1)福广公10世孙(桥字汝明房),新生“往外”。
(2)福广公10世孙(相字汝立房)从先配刘氏率稳妹、二妹二子“俱往外)(一说迁浙)”。
(3)福广公12世孙(桥字汝明房)光佩之次子巨谷“往外”,“配吴氏、继严氏”,光佩之孙千应配李氏“往外”。
(4)福广公14世孙(试字明远房)都应“往外”。
(5)福广公14世孙(应星字景北房)光大“往外”。
(6)福广公14世孙(应旭字景昇房)宝荫“往外”。
&1879年以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因工作或事业发展而外迁,住址清楚,且与家乡各房多有联系或往来,现统计如下:
迁本省各县(市):
龙岩市22户(含上杭2户、漳平2户、武平1户)
三明市26户(含市区5户、永安4户、明溪5户、宁化8户、清流2户、将乐、泰宁各1户)
浙江杭州1户
湖北武汉1户
广东丰顺县1户
江西瑞金市8户
意大利(劳务输出)3户
加拿大多仑多3户
马来西亚1户
&第二节&&分&&布
&据统计,福广公在河田后裔,除以伯公岭(即伯湖村)为主的桥背、山坑、杨梅坑、大树下、祖堂角、树江、涂屋、虎坑哩、赤岭下、上对门、下对门等居住地点外,数百年中,扩衍到河田镇集市的上、中、下街,以及距伯公岭三五里远的多个行政村,如余地村的余地、石桥头,马坑村的马坑垅,潘屋村的下坑、李坊,罗地村的洋头、李坑、老虎杏,露湖村的荷树岽、洋哩、大路口,窑下村的上窑(该支为福广公7世廷宝字得崙公后裔,2006年茂生组织修谱时统计,有30余户180余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陆续外迁。此外,还有迁徙本县7乡(镇)的,如城关(现称汀州镇)约80余户300余人,大同镇的东关、小黄田背、草坪的,南山镇沿河路及大田傅屋的,三洲乡兰坊的,濯田安仁及散迁馆前、新桥等集镇的。
&第三节&&谱&&牒
&一修,清道光13年癸巳岁(1833年)秋,上杭白砂傅氏百一郎公之四世君美公房的硕科、大华、上甲元三乡宗亲后裔,联修成《白砂傅氏族谱》一册,谱有“三乡合立一谱,册分四篇”之记载,时百一郎公二十世裔孙炯勲(道光十年补禀、咸丰癸丑科恩贡生)主编,序由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山东临邑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二级莫树椿作,炯勲字徽猷及瞻字崧企也作序。一修谱距今公元2009年已逾176年。
&二修,清光绪5年已卯岁(1879年)孟冬成谱,谱名《白砂傅氏族谱》。参修各支,除硕科、大华、上甲元三乡外,新增下洋、来苏、莲塘背、忠村四乡,还增长汀伯公岭、刘坊及江西瑞金陈埜三乡,计10乡合修。谱按后天八卦的乾、坎、艮、云、巽、离、坤、兑顺序编卷号,共8集14卷,伯公岭福广公房为巽集卷九、卷十及离集卷十一。白砂傅氏21世裔孙楷字楠林(同治9年科取县学第6名文庠)主编,并为谱作谱记,伯公岭福广公14世裔孙(白砂百一郎公21世裔孙)献英字家应(同治9年科取县学第5名文庠)、傅胪(道光27年岁取县学第11名文庠)分别作序。今伯公岭傅氏保管二修《上杭白砂傅氏族谱》8集14卷的有:大房占标、二房元春、三房阳春、四房能昌,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旧谱得以存世,其忠孝可窥一斑。
&三修,2006年(丙戌)孟秋月吉日,编成伯公岭傅氏一脉《闽汀傅氏族谱》,伯公岭福广公19世裔孙茂生(上杭白砂傅氏百一郎公第27世)主编,占标、克林、梅生、炜昌、桃忠、桢天、增镁、克华、土芳、维水、元春、文瑛、乃汤、能桂等参编而成。占标作序,铁坚、维康、荣昌、桃玖等题词。该谱较全面地反映了伯公岭傅氏福广公一脉人口蕃衍、分布、迁徙变化,以及人文人物等基本情况,虽有遗缺或谬误,仍为收藏之善本。
&该支字辈,一世:福,二世:岡(单名),三世:大,四世:珍、珠、环(单名),五世:文,六世:汝,七世:廷,八世:应、景,九世:士、仲、其,十世:远,十一世:启,十二世:云、亻风,十三世:恩、念、巨、家,十四世:学、荫,十五世:和、占,十六世:新、如、玖,十七世:维、增、能、从、克,十八世:昌,十九—二十二世:光、天、化、日,二十三世起:英、俊、毓、才、科、学、兴、国、永、登、高、峰。
&第四节&&文&&物
&1、肇基祖福广公傅氏祠,座落在伯公岭中村,旧地名竹子垅。谱载三世大宣公于明万历4年(1576年)向涂宅价买此地基,四世珠公于明万历30年(1602年)建此祠,祀奉福广公考妣一脉宗亲之香火。今为伯公岭傅氏总祠。土木砖石结构,上下两栋,厢房四间,后抽阴巷,前围余坪,外筑落煞池塘一口。上厅壬山丙向、辛亥辛巳分金,内大门亥山巳向,外门楼癸山丁向,门楼左右有石鼓两面,门楼前坪有石桅杆三对(已毁),祠左有横屋一直(已湮)。全祠占地200余平方米,为卧地伏虎形。
&2、傅氏宗祠,坐落河田窑下村上窑,伯公岭傅氏福广公第7世裔孙廷&宝字得崙公祠。原为6世祖松字汝清公所建田橑,后得崙公裔改建木结构房,民国33年(1944年),改土木结构,同年农历12月25日入神主,1996年“八·八”洪灾,毁于大水,1997年冬重建,砖木结构,占地约200平方米,丁山兼午,改称“傅氏宗祠”。该支现全部外迁蕃衍,但每年清明,各路裔孙必相约前往祭祀,念先人庇护大德,佑裔孙绵绵&矢爪&&也。
&3、傅氏家庙,即伯公岭福广公7世裔廷玉字得崑公祠,座落河田中街,坤山艮向,清顺治14年(1657年)由公之旧宅改建仓楼,至民国25年(1936年)改“得崑公祠”,取“敦本堂”号。1996年农历4月21日重新修葺,为上、下厅、内坪、门楼,占地280余平方米。门楼左右有大小店铺两间,门楼上镌汀城上塘湾“傅氏家庙”描红大字。1996年农历7月4申时入神主。今捐为汀籍傅氏众祠。
&4、汀州府雍睦堂祠,即现汀城唐代三元阁城门左片街上塘湾新新巷17号傅氏家庙。为抬梁式、悬山顶府第式砖木结构古建筑,由石门楼、天井、上下厅、厢房、后厅、后花坪组成,两边为马槽沟,占地440(未含后花坪)多平方米。几经修箿。旧谱有记,该庙“为郡内首善之地,更带其势,俨然太极图中……”。同治8年(1869年)取堂名曰“雍睦堂”,盖取合族雍睦之意云。从2003年起,居汀各支傅氏,分五棚轮值,每年有一棚负责汀州傅氏家庙春分和河田中街傅氏家庙秋分主祭。日,汀州傅氏家庙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见闽政文[号文件)。
&1、一世祖福广公墓,葬排头大岽下,丙山壬向,狮形,于清康熙32年(1693年)季秋月寅日吉时重修。配:邱三娘,葬上杭白砂硕科水口古黄坑父坟左砂,清光绪24年(1898年)农历10月28日吉时银牌葬于大岽下,申山寅向。继:何氏,葬大岽下屋场窝,未山丑向,于清乾隆19年(1754年)农历9月21日未时安葬。
&2、二世祖岡公,葬潘屋下坑冷水坑,未山丑向,狮形,于清道光14年(1834年)农历2月12日吉时重修。配:叶氏,葬大岽下屋场窝,申山寅向。
&3、三世祖大宣,附父葬。配:涂氏,葬本村水口黄泥排,申山寅向,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农历11月25日吉时重修,猛虎跳墙形。
&伯公岭傅氏认为,祖祠、祖坟代表一脉根基和先人魂魄所在,故数百年风风雨雨中,悉心保护维修。如旧谱载,傅氏祠“光绪3年(1877年)复行重修,周围续置方圆”,表明有过维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庆华、茂生又先后组织过维修。故今祖祠完好如初,仍显往昔端庄、古朴、肃穆与威严。也如道光27年(1847年)中县学第11名庠生傅胪在“伯公岭祠堂记”中,所描述:“……上栋两片落厫,虽无鸟革翼翬飞之观,而矮屋数椽,亦足以妥先灵而绵瓜矢爪也。”对祖坟,十一、十二世裔曾组织重修,故九世前高远祖墓地,多重修重葬,但旧碑中先人卒葬时间,大多未再镌入新碑,是个损失。
&伯公岭守祖傅氏,还承袭了几百年以来清明祭祖轮值习俗。1989年重新调整的各棚轮值如下:一棚启成、启福公裔,二棚景周公裔,三棚景北、汝高、其犹公裔,四棚必远公裔,五棚启禄、启魁公裔,六棚景元、仲翼、汝立公裔。每年一棚为主祭,周而复始。主祭棚要负责祭祀费用筹集、物资采购、召集参祭人员和进行祭祀分工、准备中餐犒劳宗亲等。中餐款待,一般有六盘八碗及酒水,而来就餐宗亲,每人必带一壶家酿米酒,相互敬酒与品尝,把盏畅饮,一醉方休。
&清明祭祀,先傅氏祠点香烛放鞭炮,敬上三牲酒粿,行三拜九叩之礼,尔后分多路,祭祀1至9世考妣60多座众祖坟。往年,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跑上二、三天,现在路平车通,大半天就可做完。祭扫的祖坟中,还包括座落马坑内下坑俞屋背山塘脑的“宋始祖妣傅太婆王一娘墓”(民国时期有重修过)。据传,该墓是1277年入闽西傅家墙始祖是郎(正先)公父亲以南公原配夫人墓。以南公随文天祥从汀州经连城宣和(原汀辖)至龙岩适中转战广东,逝于梅州。今经傅瑞、恩林、华生宗亲考证,公衣冠冢及继妣谢氏葬在连城北门波洋(今名潘洋)。王一娘何以落葬内下坑,无据可查。但每年农历2月24春分日,傅家墙守祖傅氏念三郎公后裔必派人前来祭扫(见剑平日和日采访傅家墙昭禧宗亲记录),说是他们上祖传下来,每年必来祭祀的。
&伯公岭傅氏,与居汀各支傅族一样,信仰的多元多神性,既崇敬祭祀先祖,也崇敬祭祀其他神祗。如数百年来,村中供奉河田南塅东华山炼丹成仙的王老仙师,据传有求必应,故村民有遇疑难之事,多卜筶听仙师决断;大年三十,村分棚仙师处轮值守岁,也必卜问是夜开大门的良辰吉时。村水口,安有护佑一坊平安的社公和樟树伯公;村后乌石坑,建有安放一巨神石的石头老母庵;村前,又建有保佑一族丁财两旺的观音寺。村中还有分棚轮流供奉杨太伯公和三太祖师神位牌的习俗。此外,农历五、六、七月,村择日“作福”打禾苗醮三天,祈求菩萨风调雨顺、百业俱兴;八月,择日到南山的举人坪一带请伏羲神农氏,即五谷大神来建醮三天等。
&1909年,伯公岭傅姓与村里涂、李姓,加入了十三年一次扛公太迎珨瑚公王的活动。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封闽王、治闽29年,功高卓著,后人感念之,明两邑十三坊发起,立庙于宣和里(旧为汀辖)与连邑接埌处的马埔,每年二月初二,按十三坊一年一村轮值顺序,抬出珨瑚公王,飨受百姓烟火,沐浴仲春阳光,保佑生黎安泰。伯公岭三姓与连城朋口共一坊,轮值当年的六月十九,恭迎公王金身、画像进村安座,八月初三过案,恭送至连城朋口下坎傅姓敬祀。从年,安排伯公岭迎送公太8次,除1974年因故未迎外,其余皆如期迎送。
&第五节&&人才提示
明清时期,一有汀州南门出城首富之一的廷玉(得崑)公;二有心怀大志,设肄资作养人才的应旭(景昇)公;三有伯公岭傅氏开基近二百年,第一个被汀州府学录取入庠的文秀才士蘭公和录取县学的武秀才士莊公;四有捐庄基租田,合易、蔡等十二公设崇文庄养育人才的诰(开远)公;五有素性慷慨,不吝捐资,声闻独盛的嵩亮(松成)公;六有谨承父志,仗义疏财的攀凤(念龙)公;七有造井坎学堂,抽租田作培育人才的峻(仰云)公;八有万金家门,有美不伐,人称君子的招英(家宾)公;九有年二十八夫故,育继子与遗腹子成才的世英之贤妻李氏;十有喜于排难解纷,冰释乡邻争斗,寿高87的焕昌(家陞)公;十一有游大学,教二子,是训厥后,庠序蜚声的炳章(家麟)公;十二有伯公岭傅氏开基三百四十多年,第一个中副榜、赐副贡、记入《长汀县志》的步箕(巨槐)公。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共和国中将傅连暲、潮汕首任军分区司令员铁坚等一批任职省地处科一级干部及离休人员;更有一批高中级职称者,名扬海内外,如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选为二十世纪医学史领域研究和把中国医学史介绍给世界的突出贡献者傅维康,以及群策群力研发成功世界最大功率六轴交流传动电机车并已批量生产的中国南车集团株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傅成骏;还湧现出一批经济能人,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并被龙岩市人民政府评为“龙岩市劳动模范”的傅木清等人,今可收入本“人才”录的有102人以上。(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 五、新桥潭腹傅氏
&&第一节&&源&&流
&&一、入汀
&新桥潭腹傅氏始祖仕云(宾公)公,闽西傅家墙正先(是郎)公第12世裔孙。祖籍闽西上杭白砂上甲元村,父亲绳公,为连城朋口傅氏念二郎(正先二世)迁上杭太拔增坑第五子百一郎(正先三世)之裔脉系分支。
&仕云(宾公)兄弟有四人,排行为:长仕纪、次仕云、三仕宝、四仕华。明嘉靖()年间的1545年,仕云(宾公)只身一人百里迢迢来汀,在潭腹(旧称“归阳叻”)替陈姓人家做长工。翌年,公复返上甲元,介绍其兄仕纪到潭腹一里之隔的刘坊,替刘姓人打长工。郡望清河堂。
&数年后,仕云(宾公)在潭腹成家,娶妻龚娘、续许氏为妻,生子三:辰公、纲公、亮公。初在陈屋右首搭茅棚而居,数十年后,公与子同心协力,在原址建大七架上下厅土木结构房一幢及左右横屋各一直,后立为祠,人丁兴旺,今全村皆为傅姓。仕云邀其兄仕纪外迁,其原因,传上甲元其父绳公所建祖祠为田螺形、辛山已向、石砌围墙、围墙外有月牙形池塘一口,风水极佳,但欺大房、二房,大、二房要发,必须远迁。
&潭腹东连馆前,南邻复兴,西与刘坊接埌,北靠汀江源头龙门,浩荡汀江沿村蜿蜒而过,从村头至村尾河段,因潭名多,如有社公子角潭、高山下潭、庵前潭、树林下潭及石鱼潭,祖屋座落在这些潭的腹地,故名潭腹,日久,识字后裔图省事,将潭腹写成了潭复。
&潭复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傅氏一族生存、蕃衍、定居与发展。潭复有丰富的竹木资源,松林竹林地达2700多亩,每年丰水季节,成排成排的原木通过汀江水流放城区木材市场;毛竹又是造纸好原料,土纸生产最高年份可达500担以上;田担面积达850多亩,田多地肥,粮食年年自给有余;河鱼鲜美,品种多达十几种,其中伏石鱼是潭复特产之一。也因潭复临江水运优势,数百年来一直是邻县宁化、清流部分村落和邻乡馆前一些村庄水路运输中转码头,货栈、客店、小饮食门点应运而生,货运船只多达30多艘,还有钉排、撑排队,不仅青壮年、男女老少也有事做,确实是一派繁荣祥和、升平的景象,傅姓人在此扎根落户,已蕃衍至21世。
&当然,历史上潭复绝非净土,由于清代鸦片的输入和清未禁烟的不力,一段时间,潭复这块有三百多人的村庄,吸食鸦片者竟达36人之多,其恶果是吸停建得家庭土地荒芜、家财散尽、一片凄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措施的有力,这些丑恶现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得以彻底克服。
&&三、迁移
&仕云(宾公)公长子辰公5世(宾公6世)裔仕凤,清康熙1680年间到汀州上杭县城开设过驳纸行,将潭腹各地产玉扣等土纸转发至潮汕,生意做得很红火,后娶妻生一子耀祖。1704年,因与捐差发生争执,双方口角,其子耀祖年少气盛,将捐差打成重伤,不治身亡,父子携全家星夜逃往广东梅州兴宁后街(今中山路一带),继续经商,大发家资,人丁兴旺,今已蕃衍18世,人口130多人。潭腹曾派仁钰等人前往联络沟通。2002年,仕凤后裔也派出专人来潭腹祖地,将其一支归入仕云(宾公)一脉族谱。清咸丰八年(1859年)仕云(宾公)次子亮公后裔(仕云12世、亮公11世)於德(汉琴)公,因战乱外出谋生,后定居广东梅州一带,今后裔聚居梅州兴宁新陂镇福丰村寨背岭,蕃衍至11世,有人口80多人。近代,有30多人因事业、工作,长期在外的,现在外定居的有20多户。如15世学渊(老红军)及其后人浙江杭州定居;17世义评、义俊、生生等,分别定居福州、龙岩和广西南宁;18世礼祥,1949年随军队去了台湾,现全家居台湾高雄。
&第二节&&分&&布
&日前,留居潭腹的有180户780人,分别居住本村庵前、寮屋坝、黄泥路、排哩、水井下、角落哩、石公下等,移居一里之遥刘坊黄竹林背及枫树角哩的有30户170人,有部分搬迁新桥及长汀县城建房定居的。
&第三节&&谱&&牒
&四百多年来,仕云公后裔从未正式编篡过该支族谱,而上杭白砂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两次修谱,潭腹均未派人参加,1879年的《白砂傅氏族谱》仅记:“仕云配龚氏,坟裔无考”。1998年,潭腹成立傅氏修谱理事会,由仁明、仁君牵头,仁钰、仁益、仁范、礼珍具体执行,通过内外走访联络,广泛收集各房派誊抄谱本与代图等资料,依字辈上溯下衍,终于在2002年7月定稿,完成了长汀新桥归阳叻潭腹村《傅氏族谱》的编篡出版。同时,根据上杭白砂恩林宗亲提供的《上杭白砂族谱》(部分),找到了仍居上甲元守祖的弟弟仕宝、仕华后裔,续上了谱。
&该支1—20世字辈:一世:仕云(宾公),二世:辰、纲、亮三兄弟皆单名,三世:碧,四世:付、仑、岡,五世:廷,六世:凤、国、仲,七世起,除辰公支外迁字辈未统一外,守祖纲、亮公裔字辈为:汝、卿、茂、景、惟、昌、日、光、学、仁、义、礼、智、信。1998年村理事会研究从21世起,新立下衍字辈为:德、才、永、恭、贤、忠、孝、作、良、图、国、泰、民、安、定、家、和、万、业、兴。
&第四节&&文&&物
&潭腹傅氏“亲睦堂”祖祠,明万历年间仕云(宾公)与其子建造,依山傍水,癸山兼丑,象形。祠堂左右各有一只石象乳,象征不管严寒酷暑,总是“乳汁”不断。
&祠为土木结构,大七架,分上下厅,左右各有横屋一直。门口原有池塘三口,大坪原有青石板门楼一座,巽山乾向,惜1953年坍塌,石料全失。祠门坎内有三个光滑扁平石,一黄光石,一红光石,一青光石,象征三星在户,也已失窃。
&注:黄倖三仙师&&&上杭上。钟寮场未立,县前有妖怪、虎儿郎为害,黄七翁与其子及婿倖姓者三人,有异术,治之,群妖遂息。因隐身入石。(见:清曾曰瑛修李绂纂《汀州府志·方外》卷之三十六第685页)。
&1、仕云(宾公)来潭腹开基创业,不忘先祖,特从上杭白砂上甲元迎来太公(曾祖父)千五郎即陈旺公银牌,一路香火,葬于新桥鸳鸯财斗窝,虎形,艮兼丑坤向,丁亥年闰七月廿二日丑时重修。
&2、开山祖仕云(宾公)墓,葬潭复大坪叻,庚山甲向。公生于1529年,享年80余岁。妣黄龚娘、继许氏,皆葬大坪叻,庚山甲向。
&三、龙泉庵
&仕云(宾公)祖籍傅姓信奉道教黄倖三仙注,故仕云(宾公)从上杭紫金山恭奉香火至潭复,初将神牌塑神像并建庙于潭腹石鱼形下(即庙子背),后庙和塑像被洪水冲走,未及时建回。传说有一次,庵杰三坑口饶屋饶仁云撑船汀江下汀州,经十里铺长潭,见三只红鲤鱼跟随而来。翌日,船在长潭逆上,又见三只红鲤鱼跟随而上,寸步不离。饶感惊奇而祈祷:“是何神佛请显应!”但见三只红鲤鱼跳到船上,变成三枚刻着“黄倖三仙”名字的神牌。潭腹傅氏闻知,即选址重建神庵供奉黄倖三仙塑像,即现龙泉庵也。据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黄倖三仙诞辰日,每年这一天,全村热闹非凡,家家亲朋满座,都赶来庆贺潭腹傅氏在祖堂做纪念黄伟三仙的醮事。
&第五节&&人才提示
科举时代潭复傅氏仅出过三秀才,即光宝(戊子武秀才),学钊(戊子文秀才),学升(1876年武秀才),而外迁辰公这一支,有耀祖(直禄、保定府苑县县丞)、天伟(岁贡、直禄清苑县县丞、阶授滦州州判、安徽望江县知县)、应梅(阳春县教谕、安徽望江县知县、廷英(举人、肇庆府阳春县教谕)、云衢(举人)。现代:壬生(长征干部)、炎生(黄埔军校生、上校)、裕香(上校)等。潭复纲公、亮公裔,任职副处、副高职称以上者,有15世学渊(长征干部、1987年去世,曾任浙江嘉兴军分区副司令员)、学柱(1990年去世,曾任省龙岩汽车运输公司副经理)、17世义训(离休干部、曾任广西南宁中医学院人武部部长)、生生(闽西职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教授),义评(1980年去世,曾任福师大化学系副教授);任科局长一职的,有16世仁明、仁昌、义俊;获中级职称者有义团、义彪等12人;曾获福建省劳动模范1人(18世礼炘)。(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 & 六、新桥刘坊傅氏
&第一节&&源&&流
&新桥刘坊傅氏始祖仕纪公,1525年生,闽西傅家墙正先(是郎)公第12世裔孙,祖籍闽西上杭白砂上甲元村,父亲绳公,为连城朋口傅氏念二郎(正先二世)迁上杭太拔增坑第五子百一郎(正先三世)之裔脉系分支。
&&仕纪有兄弟四人,其排行为:长仕纪、次仕云、三仕宝、四仕华。明嘉靖年间的1545年期间,其弟仕云(宾公)百里迢迢来汀,在新桥潭腹(旧称“归阳叻”)替陈姓人家做长工。翌年,其弟仕云返上甲元,说服兄仕纪,随其一道赴长汀新桥一带谋生。郡望清河堂。
仕纪公来汀后,经弟弟仕云(宾公)介绍,到潭复一里之遥的刘坊,替刘姓人打工。三年后,仕云有了积蓄,托媒说合娶妻萧氏,并在刘坊黄竹林哩上塅买林基一块,伐木建土木上下厅住房一幢,癸山兼丑,安居乐业,延续后代,后立为祠。今已蕃衍20世,在汀有31户210余人。
四世时卯星(1591年生),传四子:廷耀(1613年生)守祖,次廷X迁邵武(2002年修谱时曾派人专程前往寻找,未果),三廷X迁宁化淮土(也派人前往寻找,未果),四廷X迁宁化曹坊三黄村黄屋岭下,其16世后裔仁水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回来过几次,并参与祭祖,后去世,仅生一女,嫁曹坊下曹某姓,未再有联系。现因工作或事业在外定居的:有17世义森,又名告化,1936年生,与妻吴玉娣子礼财、媳曾秋兰,定居福建三明将乐万全乡太原村;18世礼鑫,1964年生,军队少校、正营职务,后转业定居厦门;19世智盛与妻叶诗英子信翀定居浙江杭州;智海定居福州。
&&第二节&&分&&布
&刘坊仕纪裔,现计41户,其中有35户180余人居刘坊塅哩,另6户30余人,迁新桥或馆前集镇及长汀城区定居。
&&第三节&&谱&&牒
&上杭白砂傅氏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第一次修谱,刘坊傅氏仕纪后裔未参加;光绪五年(1879年)第二次修谱,十三世日顺公率族人参与。据《白砂傅氏族谱》卷首“修谱题捐”栏,有“刘坊乡日顺公(捐)二十元”记载,另,《白砂傅氏族谱》卷首“编目”中,有“……附遗刘坊乡友茂公房十一至二十世”字样记载,说明白砂傅氏第二次修谱时,刘坊较迟才获悉,故老谱有“附遗刘坊乡……”等字样。该支字辈,从始祖仕纪公开始至二十世,为:仕、麒、井、卯、廷、汝、友、可、茂、文、惟、昌、日、光、学、仁、义、礼、智、信。1998年成立了由智华牵头的修谱理事会,在上杭白砂恩林宗亲的支持下,于2002年7月完成了长汀新桥归阳哩刘坊村《傅氏族谱》的编修工作,与潭复傅氏确定了同样的下衍字辈,即从21世起,字辈为:德才永恭贤,忠孝作良图,国泰民安定,家和万业兴。
&第四节&&文&&物
&&一、祠堂
&肇基祖仕纪公,1555年在刘坊黄竹林建上下厅住房一幢,占地约300平方米,后立为祠;至十世,祠堂不慎烧毁,由十一世惟千改建为住宅;惟丰受明师指点,在刘坊哩塅择新址建祠,初也为上下厅,后由十三世日顺公加牛角屋门楼、围墙,成今日规模,占地500平方米,癸山兼子。
&肇基祖仕纪公墓,葬刘坊大坪哩旗尾,坟座辛山,旗形地,又名双旗插斗。
&第五节&&人才提示
&清未,有因捐纳而获“例授州同知司马第”封号的13世日顺公;有光绪十四年(1888)赴省城赶考,获戊子科武举功名的15世裔铭中。今有获博士学位、浙大副教授、赴美访问学者的智盛;获硕士学位、福建亿力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部门经理的智海;军队正营职转业干部、少校军衔的礼鑫;获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礼杨、礼新、兴腾。(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七、铁长洋坊马屋桥傅氏&&
&第一节&&源&&流
&&一、入&&汀
&始祖汝纶公,生于明l593年,祖居连城朋口下桥背,于明天启()年间的1623年前后,迁徙长汀铁长乡洋坊村的马屋桥。公属连城朋口念二郎次子四九郎之六哥支系。从闽西傅家墙是郎公一世算起,汝纶公为是郎公第十五世裔孙。郡望清河堂。
&汝纶公居朋口时,跟父亲绍基(字继吾、1568年十月十八寅时生,1635年卒,葬朋口沈坑凤形地)学做木材生意。
& 一次,汝纶公在某生意场上,听同行闲谈时说,汀州府所在地的长汀“汀杉”很出色,尤其该县铁(长)杉的材质更佳,外销很是抢手。经实地踏勘,汝纶公发现地处汀江源头之一的马屋桥,人口稀少,但山林资源丰富,是栖身谋生的好地方,且当时朋口已为村镇,人口渐多,谋生实属不易,外迁者不少,遂动了离乡念头。经与父母及胞兄汝经、弟汝衡、汝霖注①等商议同意,即择吉日携妻邱氏子耀生,移居马屋桥,初租吴宅安家,并继续从事木材生意。
&二、定&&居
汝纶公的到来,使沉睡深山的杉原木,被一根根地砍下,通过劈杈、打顶、剥皮等简单处理,拖至山下,堆垛,烙上识别火印,待春雨河水涨时,放入村前小溪,沿龙门河漂至25里的汀江龙门铁栅栏处,扎排撑至汀城水运码头,木材行收购后,通过汀江水运,销往广东潮汕沿海。
&山场的开发,给马屋桥吴姓等附近先民及山主带来经济利益,而汝纶公也因熟悉经营木材的各个环节,年年包赚不亏,日子逐渐过得殷实起来,并且有了一定积蓄。
& 到第三代,即十七世天寿公时,天寿靠上祖的财力和自身努力,转而投资土纸产业,先后买下六百多亩竹山,远的山场至宁化治平高峰杨屋场及治平赖屋一带。尔后,公在靠近竹山的马屋桥、庵杰上赤的木木地、宁化治平赖屋的狗屎寮等处,建纸槽六座,每年生产玉扣纸六百多担,成为当地大槽户。所产成品,多由大同大埔下村张坊哩挑工,挑至60里外的汀城纸行收购。由于标有马屋桥傅记纸槽槽号的玉扣,纸面平整白嫩光滑,纸质柔韧拉力强,多为中上等级纸,销路很好,曾有宁化治平槽户套用马屋桥纸号的。这一时期,天寿公还买下吴宅,作世居场所。
&传至第四代,即十八世宗茂、宗文公时,宗茂因不善管理及受纸商、纸霸层层高利贷盘剥,所得上祖三座纸槽和竹山,先后典当还债。而宗文传子长发,长发也因遇一旷日持久命案官司,家财散尽。起因是某年冬至,纸槽备石灰料,长发第三子其金与长子其章的儿子吉福,去距十里远的宁化治平赖屋狗屎寮纸槽,验收从邻乡新桥石人挑运来的近万斤腌竹麻石灰。叔侄行至狗屎寮附近叫肚脐崖山坳时,被跟踪而至的恶棍拦劫,抢去百多银元并加以杀害。案子因有人从中作梗,久拖不判。长发与子其章、其忠,变卖纸槽、竹山,始赢得官司,但人去财空,自此一蹶不起,与宗茂公后代一样,数代受雇他人纸槽帮工讨生活。
&第二节&&分&&布
&汝纶公今在汀传至十世(为是郎公第廿五世),世居马屋桥,无迁外县外省者。现6户31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智胜(汝纶公九世)一家6人,坚持留守从事一槽纸生产外,其余5户都陆续下城或异地打工、读书、做生意。智辉与子信荣在汀城开设同兴百货小超市;智荣在泉州打工,妻在汀城开香烛店;智灯、智根兄弟分别在广西、广东经商。但祖地毕竟难以割舍,各户每年仍然要回来几趟。如立春后巡山护竹笋、谷雨至立夏前砍青刂竹麻、农历七八月为竹山劈杂松土施肥等;还有清明祭祖,家家户户都要回来,六户人家分六棚,每年轮流主祭做东。不回去的,男罚款60元,女罚款30元,很带强制性,否则,你家不回去,他家不回去,上祖的墓叫谁去祭扫。
& 马屋桥地处偏僻山区,距城60华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多田少,靠纸业、竹山为生,地里所收粮食,每年只够维持二个多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靠吃国家回销粮。教育落后,历史上识文断字的很少;明清时期,没出过一个秀才;民国时期,没出一个初中生。这几十年,以上现象有很大改观。如有高中生3名、初中生3名,有二名在校高中生,一为长汀一中高三毕业班的信彬,一为长汀二中高三毕业班的信鸿,2009年先后被福建林大学和漳州职业学院录取,成为该支第一批大学生。
&&第三节&&谱&&牒
&原有誊抄世系族谱一本,汝纶公四世孙宗茂房保管,民国时期因房屋失火,族谱被烧毁,长期与朋口叔伯后裔也就失去联系。2001年,智泉、智胜受族人委托,曾前往连城朋口寻根;2002年,礼财和智辉又前往朋口寻根。智辉根据父亲礼贤生前所描述,找到了世祖汝纶公与其父绍基公居住的老屋,即:门前有一口(鱼)塘,屋右侧有条石砌路,屋背后有三座小山包。尔后,与世祖汝纶公胞兄汝经公后裔及胞弟汝霖公后裔会了面。2005年秋,朋口华生等宗亲编撰新谱,汝纶公房被编入《闽西傅氏族谱·必达分册》第468—471页,正式认祖归宗。该支1—10世字辈为:汝、耀、天、宗、长、基、吉、礼、智、信。
&&第四节&&文&&物
&&一、家祠
& 三世天寿公购吴宅住家,为小七架土木结构上下厅,又四世宗文公建左首横屋三间,总占地110平方米,作马屋桥傅氏总祠,因年久失修,已坍塌,仅遗地基。
&&1、世祖汝纶公与妣邱氏同茔墓,在距马屋桥一里许的丛树岗,石砌结构,乾山巽向,碑刻:显祖考傅公太友注②妣邱孺人府一脉墓,嘉庆十六(1811)年辛未九月廿八日吉时,凡男耀生孙天顺天吉天宝天福天寿曾孙口口同立注③。
&&2、代祭墓
(1)上杭蛟洋宗亲启金与赖氏同茔(汝纶公后裔称“婆太地”),葬宁化治平高峰村蝴蜞坑。
(2)启金生父母墓(汝纶公后裔称“傅大叔公地”),在距马屋桥一里左右的高岭排横路壁,砖碑无镌字墓。
& 祖传,汝纶公落户马屋桥后,方知该地住婆太赖氏原居上杭蛟洋傅凹头,早年与公公婆婆及丈夫启金移居马屋桥,后公公婆婆丈夫先后亡故,无嗣,婆太长期独居。日久,婆太感念汝纶公一家的关照,口嘱将屋背头十担谷田和其小七架土木结构一厅两室房,折价银元四百,交由汝纶公一族管业注④,并要汝纶公一族世代跟祭其公公婆婆和她与丈夫墓地。数百年来,汝纶公后裔信守承诺,年年清明如期祭扫。到天寿公一代,又将启金赖氏墓迁移风水极佳的宁化治平高峰蝴蜞坑。1811年重修世祖汝纶公墓时,墓碑“凡男”落款处,有加刻“启金”一字,提示后裔要把婆太一支作叔伯脉系,永世跟祭。蝴蜞坑的墓地,往年翻山越岭走山路,来回要一天,现在骑摩托车,从庵杰乡的下廖绕个大圈上去,来回也要大半天。
注释:&&&&注①:据连城朋口2005年秋,华生主编的《闽西傅氏族谱·必达分册》第469、473页记载,汝经1591年三月十三生、汝衡(未载生辰)、汝霖1604年四月廿四亥时生。&&&&注②:太友,汝纶公字号。&&&&注③:碑文刻字有多处脱落,所记不全。&&&&注④:婆太所遗小七架房,现由智灯户使用。
&第五节&&人&才&提&示
&肇基祖汝纶公,敢于探险,举家迁徙,异地创业;
&三世天寿公,兴办实体,经营有方,称雄一隅;
&五世长华公,不畏强权,追求正义,始赢官司。
&三公的“勇气”、“虎气”、“牛气”,是留给后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族人必须承继和发扬。
&&&&& &八、庵杰上赤杨背坑傅氏
&第一节&&源&&流
& 一、入汀
&始祖松又名相乾公,原居连城新泉的五坑,清乾隆年间的1707年前后,迁徙长汀庵杰乡上赤村洋背坑(又称“杨丰”、“洋背坑”),为长汀杨背坑傅氏一世祖。公属连城朋口念二郎次子四九郎之七哥支系。从傅家墙是郎公一世算起,日松公为是郎公第18世裔。其父应礼、祖父守诚。郡望清河堂。
&日松公携妻李氏子有盛,肩挑破絮箪瓢,翻山越岭,徒步数天,终于来到了杨背坑。初租住吴宅,年余,托中人说合,买下了吴宅。
&杨背坑地处长汀县城东北,系汀江源头地段,山高林密,木材、毛竹资源丰富,当地先民多以伐木、造纸为业。
&日松公定居后,仍像在五坑时一样,做起了木材生意,日子逐渐殷实了起来,手头也就有了些积蓄。到二世有盛公时,买下了杨背坑坑头到坑尾及蕉背坑、凉伞窝二条叉坑约四百亩左右竹山,又建纸槽三座,年产三四百担玉扣纸,雇挑夫运至七十华里的汀州纸行收购或委托牙行收储代销。杨背坑纸,属庵杰“内山”纸,质好价高,旧时2、3号等级玉扣纸,每担可换黄金1.5钱,每刀可换银元四块,4、5号纸,每担也值银元二十块。到三世新禄公时,是鼎盛时期,除竹山、纸槽外,还在距杨背坑五华里外宁化治平的彭坊及邓屋一带,购置了一百多亩良田,仓楼就设置了四座。
&然而,从四世崇生、崇兴开始,族运转衰:一是纸商、纸霸的高利盘剥,二是民间吸食鸦片已成社会一大公害。如崇兴户,至子昇发、孙玉华,大多染上鸦片瘾,三代七八口人,烟枪就有5把,到曾孙世魁时,家财基本殆尽。这正应了明马中丞归田时,曾赋“谕俗诗”,粘之壁端,警示后人所言也。诗有“富贵多养破家儿,“金留不得,银留不得”,最后提示“管教滚滚生侯伯”,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崇生这一脉系,维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尚有竹山200亩、纸槽2座,到1957年竹山、纸槽归入集体。至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竹山重新划分到户,纸业得到发展,计有竹山300亩、纸槽2座,收入明显增加。但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机器造纸主导市场,手工造纸利润薄且易亏,多年仅砍伐成年竹挖冬笋及卖竹麻原料为主,今尚留纸槽一座,十七八户抓阄轮流上槽做纸,供市场做冥制品用纸。主业转为种植香菇,每年植菇十多万筒,收入达五十多万元,收入高的有十几二十万元,低的也有五六万元,涌现了一批植菇典型户,如智年、智崇、智财、信忠等。
日松公入汀时,与其同来的还有胞兄日新(又名日相字兆文)公、胞弟日槚(字习文)公。日新定居距此5华里远的邻县宁化治平高峰的桥下自然村,日槚定居2华里治平高峰村的赖屋自然村。日新户蕃衍至三代后有十多户,迁徙他处,据传其裔居宁化水茜一带。日槚户今传十一代,计2户8人,十世有高中生2名,其中智源已就读天津理工大学。日松公裔迁外地者,有八世洪云公,1947年从军,后定居台北市台南区中段26号,1989年曾返乡探视半月余,1996年去世,在台尚有人口4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九世智隆,以中国劳务输出,定居意大利;智豪,大学本科毕业,全家三人定居厦门;智杰,大学本科毕业,全家三人定居厦门;智林,大专毕业,与妻定居广东珠海。
&&第二节&&分&&布
&&日松公与妣李氏,传子有盛、妣陈氏,三代有孙五:新良、新德、新福、新禄、新发。现仅新禄一支传后,今蕃衍至十二世18户120余人。其中杨背坑守祖13户90人,迁至3里外大屋背1户17人(含迁汀城、居厦门、珠海者),迁至7里外长工岭1户13人。
&历史上,该支初识字者不多,科举时代,未出过秀才,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识文断字者渐多,现有高中生3人,大学生5人,中高级职称者5人。
&第三节&&谱&牒
&原有谱牒(誊抄)一本,因老屋失火而失传,至2008年春,由九世洪沂等人,收集整理拟出《杨背坑傅氏族谱》(初稿),世系修至第十二世(傅家墙廿九世),广泛征求意见后,定稿即托付汀城贵生宗亲的汀州宏兴印刷厂印制。至日谱成,族中派出30多名宗亲,请了十番鼓乐,祖赁了一部大客车,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赶到汀城,在汀州傅氏家庙举行了隆重的接谱仪式。该支从一世至十六世字辈排列顺序为:日有新崇、发玉世文、洪智信忠、孝作良图。
&第四节&&文&&物
&& 一、祠&堂
&&傅氏祠堂,座落杨背坑坑口,占地l80平方米,土木结构,辛山己向,象形,为前后两栋上下厅,左右横屋过道对厅天井,背倚大山,脉自鸡公岽名山盘旋蜿蜒而来,实属云龙入首、乾龙结穴之地。门前双龙游江,左右两山岌相交,名“夜合山”,古传夜间自然闭合,歹人无法入村骚扰。
&祖祠名日“清河堂”,始建清乾隆年间,屡遭火患,非往昔原貌。传因祠门对远山如火焰状,六十一甲子必火烧一次,每烧一次,丁财必旺一次。l962年,祖祠又失火,复建后,时新镌柱联三副、横匾一块,1966年破“四旧”,柱联被劈、横匾“清河堂”三字被铲、神龛上木主被砸,祖祠聚族祭祀、议事等活动一度中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在祖祠里组织的较大活动:一是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二,各户带上三牲酒果香烛鞭炮,在祖祠门口集中,先祭村头社公,然后再返回祖祠供奉上祖,保佑全族平安、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业有成,再摆上三张桌席,喝酒吃肉划拳议事,热闹一番。往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祠堂正厅还要悬挂红底绸布的日松公及李氏婆太等上祖绣像,高2米宽1米幅,1962年祠堂失火,被烧了。二是清明祭祖,全族分8棚轮值,每2户为一棚,负责备好祭祀贡品及犒劳参祭宗亲菜肴,在祖祠里摆上八大桌。吃饭时,每户像春节初二一样,提上一壶米酒,而生子添丁户,除多带一壶外,还要带l2斤米果,分送各户。轮值的这一棚,每年二月初四还要带上贡品香烛,去一百多里外的傅家墙,祭祀闽西傅氏始祖是郎公。而这三次祭祀所需费用,是从族中至今保留的公尝山的收入中开支的。该尝山距村五里路,叫皮子坑,面积约五十亩,每年有五六百元毛竹和杂木收入。祭祀超支部分,当年轮值户垫付。
&二、墓&葬
&始祖日松(相乾)公墓葬村后龙山,碑刻曰:相乾公坟,乾隆二年(1737)八月廿八日安葬,咸丰三年(1853)三月廿九日重修,乾兼戍分金。凡男有盛孙新良、新德、新福、新禄、新发立。祖妣:李氏,墓葬村菜园窝横路上,辛山乙向。
&&第五节&&人才提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不畏权势,坚信法理,舍身打官司,赢回族中百亩竹山的洪辉公;六十年代,有关注民生,搞活经济,增加族人收入,被清洗回家也不悔的走资派洪盛公;七八十年代教改春风吹遍大地,从教多年的洪沂、智锋、洪昌老师,先后评聘为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教师;智杰大学毕业攻研,获硕士学位,职美国通用电器医疗集团广州区域经理。(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 &九、古城老口傅氏
&第一节&&源&&流
&&一、入汀
&始祖傅长公,据传原居江西瑞金叶坪乡黄沙茨坑自然村,后迁徙相距十余里的福建汀州府古城里老口村。时间大约为明万历年间()后期。郡望清河堂。
&傅长公生子元魁,后有孙显章、曾孙国胜,至五世有玄孙4,六世8,今已蕃衍至16世,计10户49人,其中男丁22。
&老口地处长汀县西部、古城镇的北部,在深山河谷之中。世代以管护竹山、手工造纸为业,有少量耕地,种菽植稻,维持常年生活。旧时,以农工为主,读书人极少,未出过秀才等文化人,近代稍加重视,男女多在小学程度,初中毕业生也有六人,但无高中毕业生。族风淳朴,族人憨厚且多吃苦耐劳。数百年也曾遭多次变故。就人口来说,传说,该支人口鼎盛时期,光男丁就有99人,成为附近十几个村落的大村之一。族里决定买下一男孩凑百丁,至多房成绝户,人口锐减。今析,剔除迷信成分,应因流行恶疾所致。至咸丰年间(),与“长毛”械斗,死伤多半青壮年。老人回忆,六十多年前,该村老屋场地段上,遗有数十座无碑小坟包,一溜排开,每年清明祭祖,墓头纸就要数十份。再后来,这一带长成了竹林,坟包也逐渐湮没了。红军时期,该支有十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后跟随长征,盛财(红军某团通讯排长,已故)、盛玖(曾享受失散老红军待遇,已故)被打散逃回村。解放后,盛发、盛昌、盛仁被追认为烈士,盛发家属享受政府遗属待遇,其余人员下落不明。
&&三、迁移
&&历史上,由于该支曾遭多次变故,人口发展奇缓,但族内融洽和谐,无大冲突,故多以守祖敬业为乐,偶有外出者,如春夏汛期,受雇木材商,沿村老口河溜放木材至古城河,扎排后,放排至赣州,赚取撑排钱或中介牙钱,但都无外迁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即改革开放以后,全村有19位年青人长期外出厦门等地打工,其中十五世代华,全家5人迁徙厦门市湖里区,经营一家小杂货店为生,成为村里第一家在县外定居者。
&&第二节&分&&布
&留居老口村的有10户49人,分散居住于村中的老口、社公背、高土非老屋场及石甲口等地。其中移居距老口五华里外古城街的有2户,即十五世的代荣(全家6人,在镇上开了百货店)、代福(全家3人,在街建占地70m2,三层砖混结构房一栋)。
&&第三节&&谱&&牒
&数百年来,该支未立过族谱,各房也无文字记载的家谱,仅靠口传心记。而家祠神龛上有供奉先入神位,左昭右穆,考妣世系,一目了然,是用寸半厚上等杉木镌刻而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破“四旧”,神牌被人拽下,刨去刻字,制成了语录牌。
&而今族人拟修族谱,因资料缺失及财力不足,拖延至今未成。但为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仍排有字辈。二世开始,为:元、显、国、我(惟)、志、廷、茂、文、堂、启、德、盛、世、代、荣、昌、寿。
&距老口三华里处的石甲口,小地名为高土非屋背山的地方,有座经乾隆五十一年(1786)、嘉庆甲子年(1834)、道光戊子年(1828)三修的双碑祖墓。一碑为五世伯叔良宜、惟信,一碑为五世考妣惟信、范氏。其独特处在于墓门左首又嵌有一字碑,文曰:“嘉庆九年(1834)十月廿八日重修。傅公惟信,即国胜太公之三子也。公生于康熙丁卯(1687)年正月廿七日吉时,殁于戊戍年八月十三日未时;元配妻范氏,生于康熙丁丑年(1697)八月初五日,殁于乾隆甲申年(1764)九月十三日戍时。生男有五:长志连,生癸己(1713),娶刘;次志选,生乙未年(1715),娶黄;三志远,生戊戍;志逵,生癸丑年(1733),娶胡氏。公夫妇葬于祖山高非甲山庚向兼寅申分金,伏念,百代留位。”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谱谍实物证,此法也属新颖。
&第四节&&文物及其他
&为祭祀先人和聚族议事,于清嘉庆年间(),由傅氏族长牵头,在村中建有祖祠一座,距今200余年,堂号称&&&&&& 堂,该祠占地151.58m2(宽11.66米,进深13米),土木结构,分前后两栋,中有天井,上下厅两侧共有厢房4间。建祠时,因地基宽度不够,后与孙姓人商议借地,孙姓人应允,但建议孙、傅两族共建一祠,同祠祭祀先人,并使两姓历代和睦相处家风能传承和发扬下去。两姓遂出资择日建祠,称孙、傅家祠。产权以上厅24皮瓦桷划分,即面厅从左至右20皮瓦桷,为傅姓所有,右4皮瓦桷为孙姓所有。神龛上两姓各一半,面向左首为傅姓供奉先祖之神位,右首为孙姓供奉先祖之神位。左首傅姓有手写的“清河堂傅氏始高曾祖历代考妣一脉宗亲之神位’’字样,两旁有“灯火辉煌满室明,宗功硕大庆千秋”对联,横批“百世其昌”。右首,孙姓未立神主,但有对联,曰“祖德绵远传万世,香烟漂渺全家庆”。每年傅姓清明祭祖,必有家祠进香习俗。而每年春节小年,家家户户也有到家祠举行供奉祭祀先祖仪式,再回家供奉家祖。大年初一,家家到家祠烧香照烛放鞭炮,相互拜年,然后围桌而坐,都将带来的酒内摆到桌上,大碗大碗地喝酒,大块大块地吃肉,融洽无比。而孙姓很早就搬迁别居了,因遗有祖坟多座,每年仍有回来扫墓,并在祖祠供奉祭祀。回来扫墓的,是迁居古城青山埔的孙姓人,距这里15华里路远。他们也未立有族谱。这一姓,据说是晚唐禧宗时,河南陈留孙俐平叛“黄巢之乱”后定居江西宁都之后裔。孙傅家祠,这是汀州府历史上在长汀境内的唯一一座两姓祠。
&&二、墓葬
&开基祖明故傅长公墓在燕子窝岽人形祖,历经三修,碑刻载:乾隆辛亥56年(公元1791)九月初一丑时、嘉庆17(公元1812)壬申冬月、民国癸亥12年(公元1923)四月初九重修等字样。再如六世傅母朱老孺人墓,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初十日吉时重修,原“嘉庆五年(1800)十二月十三日吉时葬”也刻录碑上。墓地多次修葺,并在墓碑上留字加以说明,此做法在其它地方颇为鲜见。而该地先人的墓地后人重修,立碑时,将重修时间和原葬年代均镌碑上,保留了墓葬的历史性,其做法是可取的。
&另有一座孙、傅先人同茔双碑墓,在老口的礼坛坝埂头。该墓于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初二安葬十一世启发公,光绪廿九年(1903)十一月初十重修时,4.2尺宽的墓门,面右首移葬孙姓祖,碑刻为:清显考孙大林老人之墓。面左首葬傅公启发遗骸,碑刻为:清显考傅公启发老人之墓。一茔两姓祖,实属罕见。可窥两族先人情谊之深厚、后入团结和谐之融洽。
&据世昌、世良提供,世良的父亲盛玖(2000年二月初一,83岁去世)有说过,上祖在瑞金县叶坪乡的黄沙村并遗有祖地,盛玖儿时有随上辈老人去黄沙扫墓,除带香烛供品等,还要挑数担龙江饼(面粉拌白糖烘烤的甜饼,每筒10个),分给黄沙当地人,叫打蘸墓。传说,祖上有兄弟两人与上祖开基黄沙,后龙为旗形,风水极佳,后来不知何事,怠慢了一位风水先生,暗中使坏,要兄弟俩把砖瓦窑建在旗山下,说日后丁财更旺。窑场升火那天,晴空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村里鸡飞狗跳,人畜不安。原来,窑场镇在旗山龙脉上,大火一烧,龙脉断了,风水皆毁。自此,兄弟家道日渐衰落。后来,经高人指点,兄弟各带儿孙外迁,一路往江西赣州方向,一路往福建汀州府的古城里(注①)而留在黄沙的祖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人夷平盖房,是太公还是太婆,现无人说得清楚。
&第五节&人才提示
盛发、盛昌、盛仁,红军,均为烈士。
&注①:老口傅姓原籍,&长汀伯公岭&庆华、能春、上&杭&白砂恩林,2003年前后皆有前往考证。恩林认为该支有可能是连城朋口念二郎三子、五九郎之后裔。其在《闽&西傅氏族谱·正先公源流概况》第56页解释说,(念二郎)三子五九郎,据广东连平、龙川《&傅氏永怀公族谱&》载:“太始祖&傅政三郎公,元朝始居福建汀州府古城里,于连城朋口分支。葬离古城二、三里,未星行龙。妣曹四六娘。生子二:长永怀,&迁江西长宁县即今寻乌留车镇;&次永能,居原乡(注:“政三郎”可能就是“五九郎”)。该支上祖,待后再组织考证。
&&&&&&& &&十、铁长双窝哩傅氏
&&第一节&&源&&流
&&一、入汀
&说公始祖第68世裔孙璇郎因避战乱,于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带翰林院口讲官(与福建建宁府同知)之职,逃逸于汀州翠华招贤里黄双洲开基(称黄双洲1世)。公元1050年前后,六七郎长子72世一郎公(公元)又于建宁黄双洲迁入汀州府宁化安家磜,92世(黄双洲25世)家意(公元)于公元1670年前后迁入长汀双窝定居至今约350年。郡望为清河郡。
100世(黄双洲33世)锡乾迁汀州定居,锡福、锡椿迁大同荣丰定居,锡河庵杰上廖定居。10世(黄双洲34世)重铃迁泉州丰泽区定居,重辉迁三明建阳定居,重燊、重优、重文迁汀州定居,重林迁新桥江坊定居。
&第二节&&分&&布
&傅氏长汀铁长支系,在汀34户154人,县外约20人。
&第三节&&谱&&牒
&十修族谱为公元1992年,九修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八修同治九年(1870年),七修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六修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五修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老派—维景宗风起&&严阿世系加
&&&&&&&&& & 昌荣端子志&&德胜大明家
&新派—贵显高先端&&英贤锡重华
&&&&&&&& && 连登才学美&&俊杰义方遐
&&&&&& & & &衍绍文章达&&新添品爵佳
&&&&&&&& && 夫卿咸理泽&&仕宦诚忠夸
&&&&&&&&&&&&政治功昭久&&恩光上国嘉
&&&&&&&&&& &朝廷崇圣教&&万代庆金花
& 老派:维字从第六世起。新派:贵字派从二十六世起,各房任十修以后出生者按世数插入四郎公三十四世,插入统一行派,不得另取派号紊乱世系。
&第四节&&文&&物&
& 1、双窝开基祖祠,由显老显楼建于公元1733年,位于铁长双窝。上下厅堂,土木结构,丙山壬向,经数次重修,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 2、坝背宗祠,由贤荣建于公元1950年,土木大七架结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二、墓葬
& 铁长开基家意墓,位木公坑。
& 贵留墓,位大同翠峰西山排,画眉跳架形,亥山巳向。
& 显老墓,位铁长扁岭高圳,大坐人形。
& 显楼墓,位铁长登垅,卯山酉向虎形。
&&第五节&&人才提示
& 贤荣(公元),习武为师,因护族勇敢,办事忠良公道,被尊为族长。
& 仰华(公元),字锡乾,曾任县化肥厂副厂长,政工组长,统计师,族长。
& 傅燊(公元1962—&&&),字重燊,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办公室主任。
& 跨海(公元1966—&&&&&),字重海,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生物科骨干教师。
&(详细材料见第二部分“人才”)。
&&&&&&&& 十一、新丰街九蘭公傅氏
& 和樟树兜下傅氏
& 民国时期,又有多支傅氏入汀经商做生意,后有的定居汀城。人口10人以上者有2户:
& 一是傅家墙正先(是郎)公第21世、上杭蛟洋傅凹头傅念七郎第20世九蘭公子开泰、隆泰、福泰、交泰四兄弟,于年间先后迁汀城谋生。隆泰在十字街开设“福兴隆”烟丝店,交泰在半片街(也称“大同路”)开设“集成昌”米店。四兄弟中,除福泰返蛟洋外,该支已蕃衍4世,计4户19人(其中22世启富1948年赴台从教,人口6)。人才中有启富,书法家,现台湾书法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一德书会会长、澹庐书会评议委员;傅永芳,长汀县特校高级教师;傅林伟,北京首都钢顺义冷轧板公司电气工程师;傅淑秀,福建省五一奖章获得者。又蛟洋24世裔傅伟,县科协副主席(以上详细材料见本书第二部分“人才”)。
&二是江西南城洪门乡里塔圩村傅氏干元公(),现住西门樟树下,1940年十三岁时来汀,在水东街王怡太怡太药店当店员,刻苦攻读中药药性药理,苦练抓药基本功,配药有“一抓准”美称,也乐助人,邻里稍有不适,主动把脉,一般常见病,两贴药即愈。1956年为国营医药公司职工。蕃衍3世,计4户15人,有从政、办厂或经营药业等,皆事业有成。
网友评论:
站长维护入口
事务门户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桥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